紐西蘭共有多少政黨
㈠ 有關紐西蘭的常識
中文名稱: 紐西蘭
英文名稱: New Zealand
所屬洲: 大洋洲
首都: 惠靈頓
主要城市: 奧克蘭,哈密爾頓
國慶日: 1840年2月6日
國歌: 《天佑紐西蘭》,《天佑女王》
國家代碼: NZL
官方語言: 英語
貨幣: 紐西蘭元
時區: +12
政治體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 伊麗莎白二世,阿南德·薩蒂亞南德,約翰·基
人口數量: 428萬(2008年)
人口密度: 15.229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白人,毛利人
主要宗教: 英國國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 268,680平方公里
GDP總計: 1287.11億美元(2007年)
人均GDP: 30,390美元(2007年)
國際電話區號: +64
國際域名縮寫: .nz
英國女王是紐西蘭的國家元首,女王任命的總督作為其代錶行使管理權。總督與內閣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內閣掌握實權,由議會多數黨組成。議會只設眾議院(共120席),由普選產生,任期3年。無成文憲法,其憲法是由英國議會和紐西蘭議會先後通過的一系列法律和修正案以及英國樞密院的某些決定所構成。 紐西蘭民主政府以混合式多議席選區比例代表制(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國會運作,有一百二十個席位。紐西蘭法律規定毛利人至少有六個保障席位,而政黨的選舉過程也要有額外的毛利代表。目前國會中有十七位毛利議員。紐西蘭政府為多數黨執政,本屆政府由國家黨(National Party)組閣,並聯合行動黨(Act Party)及毛利黨(Maori Party)組成執政聯盟。現在的紐西蘭總理為John Key,畢業於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及美國的哈佛大學。 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若乾地方法院和受理就業、家庭、生產、毛利人事務、環境等特殊問題的專門法院。上訴法院由首席大法官、院長和另外六名高等法院法官組成。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為終審法院。2003年10月14日,新議會通過《最高法院法案》,2004年7月1日成立最高法院,新與英國樞密院間的聯系徹底終止。
參加的國際組織 WWOOF 聯合國 WTO ACPE
㈡ 兩黨制國家有哪些
1、英國
英國是內閣制國家,兩大黨靠競選爭奪下議院議員席位,獲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其領袖擔任內閣首相,組織對議會負責的內閣,另一大黨作為法定的反對黨而存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兩黨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紐西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加拿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澳大利亞
㈢ 大洋洲的共產黨組織有幾個
大洋洲3個。澳大利亞共產黨、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紐西蘭共產黨,澳大利亞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CPA),或稱「新澳共」,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小型政黨。該黨成立於1971年,當時名為「澳大利亞社會黨」。
該黨是從原澳大利亞共產黨分裂出來的派系,起因是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運動,當時的澳共中央對鎮壓持批判態度,因此堅持支持蘇共的親蘇派(或斯大林派)於1971年分裂組建社會黨,成為繼原澳共和接受中共領導的澳共(馬列)之後的澳大利亞第三個共產主義黨派。
(3)紐西蘭共有多少政黨擴展閱讀
該黨是澳大利亞兩個稱為「共產黨」的小黨之一,另一個是仍堅持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澳大利亞共產黨 (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澳共(馬列)近年除繼續出版黨刊外幾乎沒有公開活動,相比之下新澳共政治活動比較活躍,甚至在悉尼西區地方政府奧本市議會贏得一個議席。
該黨現任總書記為漢娜·米德爾頓(Hannah Middleton)。 2010年大選中,該黨獲得0.83%的眾議院得票率,參議院得票率則是0.17%。
㈣ 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奧黛麗奧地利等是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嗎
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奧黛麗奧地利等是實行兩黨制的國家。
所謂兩黨制,是指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中,由兩個勢均力敵的政黨通過競選取得議會多數席位,或者贏得總統選舉的勝利而輪流執掌政權的政黨制度。是指一國內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政治制度,並不是說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內只存在兩個執政黨。
起源:
兩黨制最初產生於十七世紀的「英國」,當時在議會中有兩個政黨:一個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輝格黨(後改稱自由黨);一個是代表地主階級和封建貴族利益的托利黨(後改稱保守黨)。兩黨交替執掌政權,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制度,被美國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採用。至今仍流行於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通常是每隔幾年進行一次議會選舉或總統選舉,由在議會中獲得多數議席或當選為總統的一個政黨組織政府,成為執政黨;競選失敗的另一個政黨成為反對黨,不參加政府,只監督或牽制執政黨的活動。兩黨制又有兩種類型:一種以英國為代表的議會內閣制的兩黨制,其特點是一般由在議會中特別是下議院中佔有多數議席的政黨作為執政黨,它不僅掌握行政權力,而且掌握立法權力;另一種以美國為代表的總統制的兩黨制,其特點是通常由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一個政黨作為執政黨,它雖然掌握行政權,但不一定同時掌握立法權,具有立法權力的議會下議院的多數席位很可能被在總統競選中失敗的另一黨佔有。兩黨制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表現,實質上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掩蓋資產階級專政本質的一種手段。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除對立的兩大政黨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較小的黨派,如美國除民主、共和黨外,還有共產黨、社會黨、社會勞工黨、社會主義工人黨;在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外,還存在自由民主黨等若干別的政黨,甚至還存在威爾士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地方性的政黨,而這些較小的政黨,在議會或總統選舉中,均無法同兩大主要政黨相抗衡,在政治生活中也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甚至還經常受到兩大政黨的排擠和分化瓦解,因此,在英美,雖有多個政黨存在,但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始終由兩個最大的政黨(在英國是保守黨和工黨,而美國兩個最大的黨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通過競爭交替組織政府,輪流執政。其他政黨無法與兩大黨抗衡;同時,兩黨執政也無需它們的支持;因而,其他政黨基本上無緣進入政府,即使執政黨出於某種目的或發於善心起用其他政黨人士入閣,也不能稱之為聯合政府。所以,在理解兩黨制的時候,不能簡單認為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只有兩個政黨,也不能認為一個國家存在兩個政黨就是兩黨制。兩黨制是指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政治上存在著舉足輕重而又勢均力敵的兩個政黨,它們通過控制議會的多數席位或爭取總統選舉的勝利,用輪流上台的方式交替組織政府。只要保持兩黨制的基本因素不變,即國家制度、政治體制和選舉制度不變,兩黨競爭,輪流執政的局面還將長期存在下去。這也是美國長期以來政局一直比較穩定,經濟穩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政治平衡.
㈤ 世界上的多黨制國家--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多黨制。著名的有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瑞典,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等等。
多黨制在歐洲大陸國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存在多元的利益,思想和宗教,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張,形成了多黨紛爭的局面。同時在選舉制度上,這些國家普遍採用比例代表制和少數代表制,使一些小黨也能取得選票,爭得一定數量的議席,從而在議會選舉中難以形成取得絕對多數議席的大黨。
這種選舉制度有利於鞏固多黨政治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起多黨制。實行多黨制的國家雖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允許任何政黨都可以單獨或聯合參加競選,並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情況下單獨或聯合執政。
但實際上一個政黨單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而執政的情況極少。黨派聯盟是多黨制下常見的政黨參與競爭和執政的形式。由於各政黨代表的利益和政治主張不同,由黨派聯盟組成的政府不易穩定,往往使政權更迭頻繁。
(5)紐西蘭共有多少政黨擴展閱讀
多黨制是指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存在著三個以上的政黨,其中沒有一個政黨能長期保持絕對優勢,需要靠選舉時的偶然勝利或與其他政黨結成聯盟以組織政府。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之一。不少人認為,法國由於實行多黨制,在議會中不能形成一個佔多數席位的政黨,內閣只能聯合組成,政策很難統一,因而政局也不穩定。
除兩黨制和多黨制外,還有一黨制,一度盛行於德國、義大利法西斯猖獗時期,主要為一部分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所採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不論其形式如何,都是與傳統政黨制度在本質上並不相同的新的政黨制度。一種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黨制,如前蘇聯,只有一個政黨即共產黨存在。
另一種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如中國所實行的政黨制度。形成不同政黨制度的原因,首先取決於一國內各階級各階層的力量對比,以及各種政治力量集結或分化組成政黨的狀況;其次,不同的選舉制度也對不同的政黨制度起了促成和鞏固的作用。
㈥ 紐西蘭有那些黨派,主要的有那些
2、進步聯盟黨(Progressive Party)。現執政黨。由紐西蘭聯盟黨前領袖安德頓於2002年4月組建,在議會中佔2席,其中選區議員1席,非選區議員1席。
3、紐西蘭國家黨(National Party)。現主要反對黨。1936年由統一黨和改良黨合並而成。曾多次執政。2002年7月大選中遭受重挫,僅獲得27個席位,比上屆議會減少12個席位。2003年10月,國家黨財政事務發言人唐·布拉什取代英格利希,成為該黨領袖。
4、紐西蘭第一黨(NZ First Party)。1993年7月成立。主要支持者是老年人、中小企業主和低收入選民及毛利人等。1996年12月與國家黨聯合執政。1998年8月,與國家黨的聯盟破裂,成為反對黨。領袖溫斯頓·彼得斯(Winston Peters)。2002年8月大選中,議會席位從上屆的5席增至13席。
5、紐西蘭行動黨(ACT New Zealand)。前身是前工黨政府財長道格拉斯創立的消費者及納稅人協會,1994年11月改為現名,簡稱行動黨(ACT Party)。支持者主要是大財團及富商。領袖羅德尼·海德(Rodney Hide)。
6、綠黨(Green Party)。前身為價值黨(Values Party),於1972年5月成立。1990年5月,價值黨和綠色組織合並,改稱現名。1991年加入聯盟黨。1997年11月,綠黨宣布不再作為聯盟黨成員參加大選。珍妮特·菲茨西蒙斯(Jeanette Fitzsimons)任領袖。
7、紐西蘭聯合未來黨(United Future NZ Party)。前身聯合黨(United NZ Party)於1995年6月成立。2000年11月,與未來黨(Future NZ Party)等政黨合並,改為現名。2002年大選中,該黨議席從1席增至9席。領袖彼得·鄧恩(Peter Dunne)。
8、其他政黨有:太平洋精神黨(Mauri Pacific)、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基督教遺產黨(Christian Heritage)等。
㈦ 紐西蘭國家是什麼時候建國的,求介紹
1907年獨立的。
紐西蘭是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西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亞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遙遙相對,有「世界邊緣的國家」之稱。全境由南島、北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68046平方公里。人口 330萬(1986)。其中86%是英國移民後裔, 9%是毛利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惠靈頓。
古代歷史 約公元 950年,波利尼西亞人庫佩由社會群島漂流至紐西蘭,返回後,稱此地為「奧蒂羅」,意為「不夜之鄉」,或「白雲綿綿的地方」。此後,陸續有波利尼西亞人來此,至1350年左右,大批波利尼西亞人中的毛利人遷徙至北島、南島定居。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毛利人的社會組織是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器。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狩獵和採集,也有了雕刻、編織等手工藝(見彩圖)。部落由酋長、自由民、奴隸各等級組成。殖民者入侵 1642年,荷蘭探險者A.J.塔斯曼航行至此,稱之為「斯達特恩蘭特」,意為「我國之地」。後荷蘭殖民者認為此地酷似荷蘭的西蘭省,又取名紐西蘭。由於塔斯曼在航行中遇到險惡風浪,並在登陸後與毛利族人發生沖突,因而把紐西蘭描繪成為一片可怕貧瘠的土地,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視。1769~1770年間,英國海軍軍官、探險家J.庫克環繞紐西蘭的島嶼航行,並繪制了該島的海圖。1777年他的航行報告發表後,歐洲人開始移民紐西蘭,捕鯨人、傳教士、商人、移民等接踵而至。他們砍伐木材、捕捉海豹、鯨魚等運往歐洲。1837年英國成立了紐西蘭協會,英國人在紐西蘭購買土地。1839年 7月,英國政府派遣海軍軍官W.霍布森任紐西蘭副總督。在他的威逼利誘下,1840年2月,毛利人酋長被迫在北島懷唐伊鎮,簽訂了懷唐伊條約。迫使毛利人把土地主權「讓給」英國,以換取英王對他們的「保護」。紐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1841年霍布森任總督。定奧克蘭為首府。1843年首府移至惠靈頓。以後,英國向紐西蘭大批移民。1845年,G.格雷任總督後,制定並實行紐西蘭憲法,主張對毛利人實行同化政策。1862年的《土著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間的私人土地買賣合法化。在這以後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們絕大部分最好的土地。毛利人與殖民者之間的沖突,激起了1843~1872年長達30年的毛利人起義。19世紀50年代,紐西蘭成了澳大利亞的糧食產地。1890年後紐西蘭又成為英國的畜牧業產品的基地。不久,紐西蘭的奧塔戈和西海岸發現金礦,淘金者紛至沓來,移民人口激增,生產和貿易有較大發展。1870年,紐西蘭總督J.沃格爾實行「開發」政策,舉借大量外債興建公路、橋梁、鐵道、電信等公共工程。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勞動力。結果,紐西蘭人口在10年中增加一倍,交通和電信事業也得到發展。但因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和國內黃金產量下降,失業嚴重,經濟陷於蕭條,持續到1895年。
獨立後的紐西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移民及其後裔中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國內政治生活有較大影響。工人運動、農民斗爭不斷掀起。1907年,英國被迫同意紐西蘭成為自治領,成為英聯邦成員,但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擺脫英國的影響。1891~1912年紐西蘭自由黨執政時期,政府進行了某些改革,開發土地,實行農場主永久租用國家土地的制度。對購買和改良土地及修築道路提供信用貸款,徵收累進稅。給農民以低息貸款。鼓勵工會活動,制訂工業調停與仲裁法案和給婦女以選舉權利等。政治、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了政黨政治的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紐西蘭隨英國參戰,主要是輸送兵員並供應食品和毛織物等軍需品。由於出口市場有保證,工業有所發展,一度出現經濟繁榮。同時,因對德宣戰,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西薩摩亞。戰後,紐西蘭參加了巴黎和會(1919),簽署《凡爾賽和約》,加入了國際聯盟,成為一個主權國家。1920年,國際聯盟將西薩摩亞交紐西蘭「託管」,紐西蘭並和英國、澳大利亞共管諾魯。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紐西蘭自治領對內對外政策的獨立。1935年,工黨執政時期,增加農場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提供就業機會,興建公共工程與住宅,擴大社會福利事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紐西蘭參戰,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紐西蘭轉向依靠美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1942年後,美軍駐扎到紐西蘭,1951年簽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
1947年,紐西蘭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獲得完全自主,但仍為英聯邦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紐西蘭國民黨和工黨都主張鼓勵加工工業,維持福利國家。但經濟不穩定。紐西蘭經濟仍以農牧業為主,是世界畜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廢除了對紐西蘭產品的進口特惠關稅,紐西蘭產品的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影響。1974年後,又受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直至1977年後,對外貿易才逐漸轉為順差。1972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84年 7月大選,工黨獲勝,工黨領袖D.R.朗伊出任總理。1987年8月15日全國大選中,工黨再次獲勝,朗伊繼任總理。1987年6月,紐西蘭退出澳新美安全條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