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打小孩會怎麼樣
1. 打小孩犯法嗎
打小孩犯法。具體情況如下:
1、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2、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3、毆打不滿十四周歲的小孩,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家長辱罵孩子犯法嗎
家長辱罵孩子不犯法。但是會造成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會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觀厭世等問題出現,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人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用辱罵孩子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是最不科學的,也是法律所禁止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
【虐待罪】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除外。
2. 各國面對孩子犯錯後的反應
各國面對孩子犯錯後的反應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人,成長中難免會跌跌撞撞,難免會犯錯。在我們的觀念中,不犯錯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不準孩子犯錯,這樣會使孩子在犯錯後不敢和父母溝通。然而,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遇到事情向父母求助,這樣既能舒緩緊張的'情緒,也能得到父母的幫助。而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出現問題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心生恐懼,從此不願也不敢和父母溝通。
在孩子犯錯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讓孩子學會判斷對錯,並且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和責任意識。
國外家庭懲罰孩子的做法:
紐西蘭: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家長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家長會將孩子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孩子並非大人想的那麼不懂事,他們只是控制力差一點,紐西蘭的父母主張把孩子當作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來對待,從孩子小時候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日本: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自尊心
日本家庭中,父親是絕對的權威。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但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
美國:計時隔離
比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時,父母就把他帶到自己的卧室,讓他獨自待上3分鍾。3分鍾後,父母會准時把孩子帶出來,並借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這是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小孩必須隨時有成人陪伴和保護,孩子很少有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情感體驗,因此,一旦被隔離,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
3.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父母在工作之餘應該多多關心孩子,要讓孩子找到做錯事的原因,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所有父母應當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為大家分享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1
紐西蘭父母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紐西蘭Bernny兒子2歲半,女兒半歲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如果兒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Bernny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Bernny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Bernny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有段時間,老大總喜歡往花園的魚池裡扔鵝卵石,並且屢教不改。Bernny會對兒子說:「你看看,你把小魚砸痛了,把水池弄亂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後Bernny會要求兒子把水池裡的石頭撿出來。有的時候,兒子可能也會耍賴,不肯去撿石頭。如果兒子耍賴,Bernny一般不會強迫他去,他會自己下去把石頭撿出來給兒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兒子鬧著要跟爸爸玩,Bernny就會借機對兒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頭扔進水池了,現在我要去撿石頭,沒有時間陪你玩。」這時候,兒子會體驗到他不良行為的後果。於是,他會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頭扔進水池。
Bernny認為,孩子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Bernny主張父母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尊嚴
日本TsukuBa兒子2歲半
對日本家庭來說,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正是因為習慣了服從,所以日本人才成為最守紀律、最富於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數的日本父母一樣,她認為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
韓國家長懲罰有新招:沒收孩子的手機!
對於那些任性不聽話的孩子們,作為懲罰,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體罰或者把他們和活章魚一起關進衣櫥的話,可以考慮沒收孩子們的手機。
韓國一家廣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機現在已成為韓國青少年最鍾愛的私人用品,沒收他們的手機無異於讓他們抬不起頭來。
CheilCommunication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於13到15歲的青少年,有77.5%認為手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裝備,對16到18歲的年齡階段,這一數字是76.7%。
調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機,青少年會感到孤獨無助。沒收他們的手機,將是一種很有效的懲罰。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2
眼下,隨著家庭教育知識的日益普及,「重教輕罰」已成廣大家長的共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懲罰是打罵的'代名詞,因而我們常常在報刊上見到少數家長對孩子罰站、罰跪、罰餓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報道,這些家長便是對懲罰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其實,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為。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期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所以說,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筆者認為,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學問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
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大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向孩子表示一點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不滿,孩子都會覺得是對他的錯誤的懲罰,從而自覺改錯。因而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懲罰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批評。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沒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飯時減少他愛吃的菜餚或者讓他穿一件舊衣服等等都是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學問2: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准,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懲罰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認為:孩子「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要使孩子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過獎勵的辦法讓孩子滿足的。如孩子故意損壞東西、堅持「頂風作案」、亂提不切實際的要求等,這種情況下獎勵就不起作用,懲罰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學問3:罰了又賞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
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誠然,懲罰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而且還有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正確使用可以以罰代教,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如有些兒童在感情沖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為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復執行要麼使孩子產生恐懼父母的神經官能症,要麼使孩子破罐破摔,對懲罰「逆來順受」無所謂,這都是不足取的。
學問4:及時懲罰莫遲疑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學問5:劣性轉嫁不可有
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一來孩子無過受罰,父母小題大作,會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來如果此時父母再因不能自製而使懲罰無限制地升級,則往往會激化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因此,建議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後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以免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學問6:諷刺挖苦最忌諱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學問7:事後說理不可無
管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將會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罰了孩子以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學問8: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
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的嘮叨太多了,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切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學問9:就事論事莫牽連
孩子作為受罰者的角度來講,最厭惡父母「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
可作為過來人的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扯西拉、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怎麼樣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有的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4. 媽媽出於愛我而罵我用一個詞形容是什麼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選擇了「打是親罵是愛」的嚴厲教育方式。
8歲的小剛上小學二年級,他在邊玩邊寫作業。他媽媽走過來,抬手就是一巴掌,並罵道:「老師都說你聽課不認真,你看你寫個作業也不認真,這樣下去不成廢物了」。小剛有點委屈得要哭,他媽媽罵得更凶了:「你還不改,我看你這樣下去,這輩子都沒出息!」
小剛經常受到類似這樣的責罵。在他的記憶中,媽媽很少表揚自己,當自己稍有過錯時,媽媽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讓自己備受打擊。
有的父母對孩子說:「愛你我才罵你」。那麼,罵孩子就是父母恨鐵不成鋼,從而採取的一種自認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嗎?
01
「愛你我才罵你」是父母不負責任的愛
責罵孩子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用打罵來教育孩子,是所謂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教育無能的表現。
經常用責罵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一是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這不是良好的教育氛圍;二是對孩子的標准過於苛刻,所以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必然要勃然大怒地罵孩子;三是罵孩子能夠讓孩子屈從,一時間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看是有負面影響的;四是教育孩子是個系統工程,絕不是打罵這么簡單。
歸根到底,罵孩子的父母是不知道或者懶得用其他科學的教育方法。
打罵孩子在國外是不允許的
在我們還信奉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候,國外則反其道而行之,其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違法的;在加拿大,如果孩子告訴老師,說自己被父母虐待了,他父母會被有關部門調查,父母甚至會失去撫養權的。
為什麼打罵孩子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甚至在國外不被允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打罵孩子的負面影響後患無窮。
02
被罵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癒心傷
很多父母也許不知道,科學研究已證明,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他們的大腦與一般孩子相比較,在發育過程中已發生了令人不安的變化,這是細思極恐的事。
遭受父母責罵較多的孩子,其生理上的變化發生在大腦的左側顳上回部分,其中的灰質體積較大,而在健康的孩子大腦中,恰恰與之相反。
這種大腦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孩子對感覺信號的處理,同時孩子的情緒控制力降低,容易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方面的問題。同時,孩子不但在生理上有變化,還有其它具體的影響。
孩子變得自卑了
有些家長喜歡當面教子,大庭廣眾下教訓孩子,這樣做最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有自卑心理。時間一長,孩子會認為自己就個不聰明的人,干什麼都干不好。
而且,父母長期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有的孩子極度地內向和自卑,有的孩子則是相反的叛逆和暴力。
孩子會放棄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責罵,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並伴隨孩子一生的。有的孩子內心非常脆弱,在父母罵他時會感覺到非常絕望和無助。
同時,孩子如果長期被父母罵作「大笨蛋、二傻子,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他們心理可能會產生定式,就此破罐子破摔,活成父母罵的樣子。
憤怒的孩子由此而生
教育專家指出:「憤怒的父母會教導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導出安寧的孩子」。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厲聲謾罵中,會受到父母的感染,有樣學樣地變得沖動、暴躁和易怒。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輪到他們自己教育孩子時,就會採用他父母的方式罵自己的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如果嚴重的話,因父母責罵而受傷的孩子,不但在心理、生理上受到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孩子也許要用一生來療傷,這代價太過沉重。
03
請把愛換一種方式,別讓愛成為傷害
做父母的千萬要引以為戒,不能再用「打是親罵是愛」的方式管教孩子了,要學會正確的愛護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多一份耐心
有的父母一管孩子就急火攻心,控制不住自己,將怒氣發泄在大罵孩子上。但這種不問青紅皂白的武斷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是被嚇住了,而不是心服了。所以父母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是耐心,多聽孩子說,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孩子犯錯的原因,並誠懇地和孩子講道理和得失,讓孩子從根本上改正。
尊重孩子
中國的父母習慣於對孩子高高在上,讓孩子唯命是從。但孩子越來越大,也有自尊,父母一味地嚴管,會讓孩子有抵觸情緒,激化矛盾。
所以,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放下身段,遇事不是替孩子做主,而是同孩子協商,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會感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同,並樂於聽取父母的意見,服從管教。
5.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各國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有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孩子犯錯時立即採用打罵方式進行懲罰,有些家長認為,他們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出手的,至少出發點是好的。其實這樣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解決不了問題。
各國父母懲罰孩子的方法
很多父母都認為,西方人的育兒觀就是「放養」,基本上不太管教,其實無論哪國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在國外孩子犯了錯誤,照樣也會被懲罰,只不過,懲罰的方式和態度與我們有些差別。
紐西蘭:冷處理 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其它人,家長一般會冷處理,忽視他的不良行為,隨他鬧去。如果對其它人造成影響了,家長會迅速將孩子帶走,換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繼續發泄,直到他行為恢復正常。他們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家長的的注意,或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不到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日本:給孩子留下尊嚴
對講究服從的日本家庭來說,守紀律是孩子必有的修養。但是,他們認為在公共場合處罰犯錯的孩子不符合禮儀規范,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們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批評,視情況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取消外出玩的計劃,餓上一頓飯,甚至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美國:懲罰教育從小做起
美國父母十分關注孩子個性、創造性、獨立性與心理健康等問題,他們認為打罵會損害孩子的自尊,但並不是不懲罰,而且這種懲罰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如小寶寶咬了媽媽,媽媽會告訴他自己很不喜歡這種行為,作為懲罰會讓他自己呆一會,但是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會家長盡力讓孩子體會到深深的愛意。美國的幼兒園、學校也會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讓他在角落單獨呆上幾分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後,老師就會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如果孩子過分頑劣,幼兒園或學校也會「請家長」,嚴重的會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兒園或者學校。
加拿大:懲罰有度
加拿大也是個不主張體罰孩子的國度,時常有家長因為體罰孩子而被警察帶走進行教育。不過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規定,對2-12歲的孩子可以適度地進行體罰,但家長要注意體罰的「度」,因為如果孩子向老師告發父母有嚴重的打罵行為的話,有關部門就會立刻介入。情節嚴重的,父母甚至會喪失撫養權。
憤怒的父母會教導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導出安寧的孩子。所以家長不要強調是因為孩子不聽話犯了錯自己才打罵他的,要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從根源解決問題,做一個心態積極健康的家長,才可能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6. 請在西方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法國、俄羅斯)留學或者生活過的人回答
您好,
1,1年級-9年級都有班主任。(雖然8,9年級有班主任,但上課是選科讀的,因此,每天上學直接到你所要上的那個教室去,很少一班同學在一起,也很少見到班主任)。
2,小孩談論的多為流行的和與他們有關的東西。班裡女生來家裡玩,她們就是在學跳現代舞,滑冰的小朋友來玩談論的就是滑冰呀考教練的執照等,也好奇中國的一些事。她們外語選中文。
男生大多玩冰球,網球,游戲機。女孩一般也玩手機游戲,但很多女生學鋼琴,游泳,玩網球,滑冰。男女生都學滑雪。
3,一點體罰都沒有。幾乎練作業都很少。絕不會打罵孩子的(違法的)。西方的教育以培養獨立性自覺性為主。例如:學校里或者參加的什麼俱樂部里,有任何事都是在公告欄里張貼通知,而不是象中國那樣,老師告知每個學生,並排隊帶領學生去哪干什麼等。西方國家都是孩子自己看到通知後自己參與做。例如:中學的選課,找教室,找自己的儲物櫃,就是看張貼的公告,你找到自己的班級對應的教室,自己去選課,再依據你選的課去找那個教室。儲物櫃也是按照號碼自己去找,每個儲物櫃里有個密碼,孩子自己學會使用旋轉的密碼鎖來管理自己的櫃子。例如:滑冰要參加比賽,只是教練把參加比賽的事情email給孩子,孩子自己上網站報名,注冊,繳費(家長的信用卡)等。去參加比賽也不象中國似的有教練帶隊,全程陪護地跟著。西方的教練是到了比賽場地會安排訓練和指導。但不會教你如何到比賽地。(當然費用也不用出教練的了)除非你問,也都會告訴的。西方的教育主要是提醒,一般只是提醒一兩次而已,不會常常念叨。例如:在這邊的教練在訓練時只告訴你一句,你該如何練哪個動作,然後也並不要求和監管,完全是孩子自己自覺練習。中國是教練會要求做100個,或者追著教你哪點不對,重做等等(這點上我到是喜歡中國式的看管)畢竟小孩子自覺性還差嘛。
4,在西方國家打孩子是違法的,無論是老師還是鄰居發現有打孩子的事都可以報警,警察會將父母和孩子隔離,有的會解除父母的監護權不許父母回家面對孩子,也有的是由政府把孩子放到新的監護家庭里撫養。因為,西方的理念是:孩子是國家的,不是某個家庭的更不是家長的。因此,孩子每個月都有政府發給的幾百元牛奶金(有的國家叫糖果費),從出生直到18歲。西方國家的孩子不是怕父母,很小就會指出父母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而是,孩子和父母是朋友,孩子知道,只有父母是始終支持他們的朋友。
5,小學也不是每年都分班。小學的課堂非常有趣,孩子們可以隨意走動,出去廁所,或吃東西,喝水等。老師不指責這些的。也沒有發現搗亂課堂聽講之類的事情。到了中學因為是選課讀,因此在每天上課時,你按照你選學的課程進入那個教室,(這里可並不都是你班裡的同學,是全年級的選了這門課的學生在)。例如:上午選課是科學,數學,英語,那麼,上學來先去科學課的教室上科學課,下課後再去數學課的教室學數學。。有主科:英語,數學,科學。
6,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異是世界觀價值觀念的不同。例如:孩子的教育,消費觀念,交友等。
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好而打罵孩子。西方父母是把孩子當成朋友,只是提醒說服,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覺性。在消費上,東方人普遍認為有自己的房子才算有家才算安定。而西方人很多都是租房子居住(有的一輩子租房),工作順利薪水高了就換個好景色的房子住,薪水低了,就搬到便宜的房子住。他們不會為了供房而使自己有壓力和生活品質下降。他們不帶現金,即使買瓶水1塊錢也是刷卡支付。不象中國人,口袋裡不裝點鈔票都不敢出門似的。西方人儲蓄的不多,因為福利好,沒有後顧之憂的緣故。幾乎都是月光族。 在交友上東西方最大的差異是東方人看似熱情,請客,送禮等,而西方人很少請客吃飯,通常請客是家庭聚會,參加者也都帶個自己做的菜餚參與即可。他們的交友理念到是應了中國的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 孩子們交朋友,大多是在網上交流,也常常有小朋友來家裡玩,如果我請她們出去餐館吃飯(因為懶得炒菜),她們還會自己拿出錢來問要交多少,如果沒帶錢的小朋友就會拒絕一起去吃飯了。小孩子在一起也是有說有笑,打打鬧鬧的開心不得了。我女兒的最好的朋友有小洋妞,韓國妞和台灣MM,還有個越南裔的小妹妹總是粘著。她們在一起學唱歌(流行)學跳現代舞。。
一般小孩見面都是由當時的事情開始聊起來的比如這個歌你也喜歡?會唱么?或者,這個游戲怎麼玩?一般陌生的大人見面主要聊天氣啊,女人會聊你的衣服很漂亮啊。。。男人通常聊球,體育盛事等。
另外:西方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體味,因此,他們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都會塗抹香水,而中國人總認為我們出汗少,沒有體味,也因為過去的經濟條件不允許,沒有養成用香水的習慣。有次與一位洋人朋友聊天就說起來關於使用香水的事,他們很委婉的談及說:不信你試試,你進入印度人離開後的電梯里一定會有咖喱味道。我試過,確實如此,但他們本人並不覺得。因此,當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使用香水以掩蓋自身的體味就如同刷牙,吃口香糖來掩蓋口味是一樣普通而簡單的事情了。
以上是自己在國外生活多年的淺顯體會,有什麼想了解的可以隨時再問,我希望能幫到您。
7. 聽說紐西蘭對兒童的保護非常高,連教育性質的打罵都不可以是真的嗎
是的,紐西蘭對兒童這一塊的保護法案非常的健全,移民過去的中國家庭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一方面。紐西蘭教育孩子主要是以誘導為主,如果在街上打罵自己的孩子被別的路人看見後報警,嚴重的有可能會導致喪失對孩子的監管權利。如果在家教育孩子,口頭上的一般沒有太大問題,如果出現肢體上的行為,被鄰居看見後報警也是有可能會有很大麻煩的。
8. 留學生在紐西蘭打架會怎麼樣
看到16歲沒有,16歲的話可能要叛社區服務一類的,學校也會記過或者懲罰做點什麼。一般沒事也就是警告下。中國學生干架的太多,管不過來的。我朋友不知道打過多少次了,還進過醫院到最後也不過警告處分而已
9. 請問澳洲紐西蘭以及加拿大的孩子和美國一樣被父母打罵可以報警和父母斷絕關系嗎
這些國家採取的做法和美國十分接近,基本相同,主要是西方國家講究人權。但你畢竟是一個中國公民,並沒有你說的國家的有效身份,人家沒可能用他們的法律去保護你。但怎麼說也好,親情和血緣是一生註定的,是一種緣分,盡可能不要隨便破壞吧。如果你真的非脫離關系不可,你還是只能依照中國法律,原因是你是一個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