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顧城為什麼會定居紐西蘭

顧城為什麼會定居紐西蘭

發布時間: 2023-01-18 14:14:43

⑴ 誰有顧城的事跡,發一下

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顧城的照片(7張)「文革」中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顧城的作品集(4張)「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顧城總是戴著一頂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他為什麼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污染了他思想,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顧城殺妻之謎
顧城和謝燁原本是非常相愛的,顧城愛謝燁好像愛一個女神一樣。但後來很不幸地,英兒介入了他們的感情。
顧城和英兒,謝燁在一個詩會認識。詩會上朦朧詩被砸得很厲害,但當時英兒立挺顧城。顧城和謝燁很感激,大家關系很好。
謝燁對於顧城很驕傲,對英兒講了關於顧城的很多事,顧城的脾氣,愛好等等。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話英兒都記住了,而且對顧城投其所好,後來顧城對英兒說:我們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而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這話謝燁也聽見了,她表面上沒反映,但心肯定給傷透了。
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國,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這時候英兒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了。卻同時和顧城保持著聯系。奇怪的是謝燁並沒有阻攔,而且在一旁促成這件事。
劉湛秋也知道英兒此去投奔的是顧城,但他並沒想過英兒會成為顧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覺得顧城一個毛頭小夥子怎麼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顧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拋開知識分子,羅曼蒂克,這三個人的關系和現實中的凡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更走極端了吧.顧城也許"浪漫"地想像世外桃源,但是英兒和謝燁卻都是很現實的.
曾經有人問英兒為什麼離開了,謝燁回答:名不正則言不順嘛.
對於顧城來說,他認為他和英兒的感情僅限於精神層面。他在島上等著英兒和他一起建立一個精神家園。沒有想到,來到他面前的竟然是個物質女孩。
英兒和顧城情人關系的開始,英兒採取了主動。據謝燁回憶,洗澡的時候英兒指定讓顧城送毛巾。顧城不敢送讓謝燁送。謝燁就笑著說人家讓你送你就去送唄。英兒的意思,在這里可想而知。後來她居然說她的初次是顧城強奸,實在是劉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彌天大謊。
顧城和英兒在一起之後,被英兒吸引。至於被吸引原因,可以參看《英兒》。其實顧城在性方面是很膽怯的。(同時可以證明顧城強奸英兒不可能)。顧城和謝燁在這方面也並不和諧。謝燁在性方面態度也比較排斥。所以也許是英兒在這方面給了他驚喜。
謝燁和顧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為顧城覺得木耳是個男孩,不能進入他幻想的女兒國。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讓他無法工作,他不喜歡這個孩子。
但後來顧城給木耳的文章中,說他會在沒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對木耳好。他沒有辦法解決人倫親情和他幻想的王國的矛盾。
謝燁帶顧城去了德國,期間英兒跟著一個叫老頭的跑了,還結了婚。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完全為了綠卡。顧城特別痛苦。這個時候,謝燁和一個叫大魚的德國朋友(也是中國人)給顧城出主意,讓顧城把英兒殺死,然後自殺。同時謝燁和大魚還幫顧城買兇器。顧城很感激他們。 為了報答謝燁,顧城想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書主要是突出謝燁的高貴和容忍。在書完成後,顧城打算和書里寫的一樣自殺。顧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說:我如果和書里寫的一樣自殺,書肯定可以熱賣。他想通過這本書給謝燁留一筆錢
後來書寫完了,但並不是謝燁想要的樣子,謝燁覺得裡面的英兒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興。更可怕的是,書寫完了,顧城竟然不想自殺了。
據顧城自己說,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頓時心裡明亮了。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王國,接回小木耳,過正常人的日子。他對小木耳說「我要你帶我回家」。
他激動地把她的心情告訴謝燁,但謝燁卻冷冷地說:一切都已經晚了。 謝燁已經受夠了顧城,她決定接受德國那個叫大魚的朋友。本來計劃等顧城自殺後,大魚也和他老婆離婚,她們一起生活。但如果顧城不死,這個計劃就被破壞了。

⑵ 顧城的一些介紹

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 顧城的照片(7張) 「文革」中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顧城的作品集(4張)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 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英兒》(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 《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 《顧城詩集》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城》 詩集 《白晝的月亮》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北方的孤獨者之歌》 《鐵鈴》 《黑眼睛》 《北島、顧城詩選》 《顧城詩集》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顧城新詩自選集》 編輯本段詩歌特點淺論顧城詩歌的藝術特點 張虹 摘要:本文認為顧城詩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現手法:首先是象徵隱喻法;第二是抽象變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疊合法;第五是物人轉換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躍法。 關鍵詞:顧城;詩歌;藝術;意象

⑶ 詩人顧城的介紹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編輯本段]顧城簡介(2)顧城,男,1956年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文革」中開始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編輯本段]關於顧城顧城的「自毀毀人」固然殘忍,雖然他完成了自我審判,是是非非都隨生命的風帆遠去了。他留下的悲劇是大的,我們應當予以理性的反思。顧城的殺妻然後自殺,原因眾說紛芸,無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糾葛中不能自拔等諸如此類。但莊周先生此刻如獨立檢查官跳將出來,硬是從顧城詩作中檢索出一連串並非「孤證」的鐵證,搞了一個顧城殺人行凶動機大曝光。也就是說顧城從25歲時(1981年)寫下《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開始,就埋下了殺人的伏筆,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後才得以實現「自毀毀人」的夢想。這真是驚人的發現,詩歌歷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莊周先生的筆下,顧城若干年前傳誦一時的詩作,不但今天「看起來毫不朦朧」,完全是一名兇手明顯顯的供詞!可惜時下不興「文字獄」,要不憑莊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現在我將莊周先生引用的「證據」用「*」標明還原原詩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為什麼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時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讓它們去尋找蝴蝶*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著*等待著又等待著*到了,大鍾發出轟響*我要在震顫間拋出一切*去享受迸濺的愉快*我要給世界留下美麗的危險的碎片讓紅眼睛的上帝和老闆們去慢慢打掃《有時,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時候我也在路上想過好象你會先去,按照古老的習慣我沒想過那個人,因為習慣是抽象的螺紋*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學*她們害怕我,她們只敢在門外跺腳*我恨她們藍色的腿彎,恨她們把你叫走*你們在樹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惡的計劃最後,我總沾滿白石灰,慢慢離開夜晚
(《顧城詩全編》中「凶惡」為「搗亂」)《鐵鈴——給秋天離家的姐姐》(1983年)
根據我粗淺的讀詩經驗,《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沒有得到一個彩色時刻」,沒有蠟筆只有手指和創痛,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也就是喜愛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愛的白紙上描繪「蝴蝶」般的夢想世界,只好一張張撕碎失落如單調的昔日時光,但少年依舊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個彩色時刻。《有時,我真想》這首詩的副題是「一個異國侍者自語」,作者虛擬侍者厭倦老闆的專制,在想像的對抗中打爛瓶子,讓老闆自己打掃的場景,抒發作者對新時代到來的「鍾聲」的應和與喜悅。《鐵鈴——給秋天離家的姐姐》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我」回憶了童年與姐姐生活的許多細節,親情感人,歷歷在目。抄錄的第四節寫的是姐姐和女同學在樹林里玩耍而不讓愛搗亂的弟弟「我」參與,「我」十分氣恨她們丟下「我」,便想著拿白石灰砸她們來報復一事。作者適度採用了誇張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莊周先生為何一眼就從詩中看出顧城包藏禍心,步步陰險透著殺氣,並由此推斷詩句預示著顧城自毀毀人的陰謀?
莊周先生將「迸濺」,「凶惡」,「憎恨」,「寵壞」,「任性」,「撕碎」等一類詞語簡單粗暴地與顧城後期所為聯系在一起,又包藏著怎樣的用心,透著怎樣的意氣呢?
顧城之死並不足道,但顧城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詩歌領域是有相當特殊的貢獻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那個時代的聲音永遠不會隨記憶磨滅。我不禁要問莊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寫下《齊人物論》,對顧城的評價是否還這樣蓋棺定論呢?

⑷ 對顧城之死的國內外研究

給你幾個論文題目

顧城之死與女兒國的破滅 (鄧曉芒
王德威:詩人之死:聞捷,施明正,顧城
在理解與誤解之間――由顧城之死所想到的
童心的復歸——顧城之死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詩人顧城之死
也談「朦朧派」代表詩人顧城之死與「不無自我」
顧城的死與人格缺陷

顧城之死的文化解析
本文試圖從詩人對童話烏托邦世界的迷戀和皈依所導致的主體精神的放逐、迷失消亡,對情愛世界的慾望偏執所導致的主體精神的嗜血性發展,對知識分子精神的堅守所導致的主體精神的焦慮和絕望三個維度梳理、解析顧城自殺...
楊丹丹 《求索》2008年 第8期相關文獻

幻像之死——從《英兒》及其詩作看顧城棄城
《英兒》成書未及出版,隨即傳來顧城殺妻自殺的驚世傳言,社會各界一時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驚異聲、感嘆聲、唏噓聲淹沒了事件。有評論者以道德尺度界定事件,顧城自私自利、為所欲為,《英兒》的全部內容
章學珍 《小說評論》2007年 第S1期相關文獻

微笑而痛苦的靈魂——顧城詩作中的死亡意識
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九十年代初的殺妻自縊事件對整個文壇和社會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文壇因此眾說紛紜,其死亡原因也因此成了一個神秘而難解的謎。本文正是從不同側面在詩人逝去十餘年後試著客觀公正...
任岩岩 《中華現代教育》2007年 第9期相關文獻

從女性觀到死亡觀——析顧城的《英兒》和川端康成的《雪國》
分析顧城的《英兒》和川端康成的《雪國》,我們可以看到兩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觀——對女性的佔有或對女性的崇拜,以及與這女性觀休戚相關的死亡觀。顧城的一生是追求「自我」的一生,川端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所以,...
高華 王蕊 《宜春學院學報》2005年 第3期相關文獻

誤讀乎?真人乎?——對顧城死因的淺析及思考
顧城在觀念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錯讀,導致其錯誤地想在現實中完成對絕對自由的追求,結果只是理想的破滅,狂狷與自私交織而成的變態人生觀使他走上極端。
張瑜 《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 第3期相關文獻

死亡的寓言
從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軌自殺開始,經過駱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麥的焚詩自沉,直至顧城的殺妻自縊,詩歌死亡的多米諾骨牌已經砰然發動。當我著手收編有關顧城的文本時,詩人自殺的消息還在不斷地傳來—...
朱大可 張靈 《出版參考:新閱讀》2004年 第12期相關文獻

顧城的死亡意識
對顧城詩歌意象的解讀顯示:回歸自然和女兒國是顧城理想王國的最高境界,在理想的追逐與破滅中,又對死亡有著獨特的預測性體驗,最後漂泊無依的顧城渴望家並終於回歸了「家」。
許艷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 第3期相關文獻

⑸ 顧城殺妻:我都已經悔過了,你為什麼還要走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首《一代人》,我相信你肯定聽過。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

這首詩的作者顧城,是個殺妻的瘋子。

顧城和他的「半截褲腿帽子」

1956年顧城出生在北京,父親顧工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

小時候的顧城,非常孤僻,他經常獨自一人看樹和螞蟻,也不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

十二歲的時候,他輟學回家養豬,卻正好迎來了十年動盪時期。

顧城隨父親被下放到山東的一個部隊農場中,渡過了"煎熬和痛苦」的五年後,才終於重回北京。

回到北京的顧城,開始在「打工」之餘發表一些小詩,很快在詩壇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讓他名聲鵲起。

▲  火車上的相遇

23歲那年,

在開往北京的一列火車上,顧城一眼到了那個小他兩歲的上海姑娘:謝燁。

晚上,所有的人都睡了,你在我旁邊沒有睡,我們是怎麼開始談話的,我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你用清楚的北京話回答,眼睛又大又美,深深的像是夢幻的魚群,鼻線和嘴角有一種金屬的光輝,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就給你念起詩來。——顧城

顧城情不自禁地坐到謝燁的身邊,為她念起詩來,他甚至為謝燁作畫。

畫中有老人、小孩、臟兮兮的工人,但卻沒有謝燁。

謝燁問顧城為什麼?

顧城說: 我覺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

謝燁

正是情竇初開的少女謝燁,從未經歷過這樣火熱和大膽的表白。

她懵懵懂懂地,拿著顧城塞給她的地址,找到了顧城的家裡。

原本滿心緊張的謝燁,看到走出來的顧城,卻忍不住的笑了。

那天,顧城穿著一件白色的襯衣,襯衣口袋裡裝著的鋼筆,在他的胸口暈染著大片的墨色。

他露出明媚的笑,純真地像個孩子,對謝燁說:你來了。

顧城瘋狂地愛上了謝燁。

他對謝燁好像有說不完的情話,他寫給謝燁的情詩,長的像一篇小說。

▲   波折的婚事

為了追求謝燁,顧城直接跑到謝家附近買了套房子,住在了上海。

但是,謝燁的父親並不認可顧城,因為他聽人說這是個神經病,而且顧城連份正經工作也沒有,謝父不可能讓女兒嫁給這樣的「騙子」。

顧城並沒有謝父的反對就退縮。

他又跑到謝家的門口,用木頭釘了一口棺材似的箱子,每天他就躺在那口箱子里,向謝父示威。

謝父最後被逼的沒辦法,只好同意。

你是個怪人,照我爸爸的說法也許是個騙子,你把地址塞在我手裡,樣子禮貌又滿含怒氣。——謝燁

為了和謝燁結婚,顧城又在北京的家裡大發雷霆,把家裡一切能砸的東西全部砸了個稀碎。

顧城一直鬧到半夜,服下了大量的鎮定劑後,才終於安靜的入睡。

第二天一早,顧城的父親趕到上海,向謝家提親。

▲   幸福中的隱憂

愛情的開始總是甜蜜的。

新婚的顧城和謝燁感情非常好,但是生活非常拮據,家裡經常連一塊錢都拿不出來。

有一次,別人給顧城寄了一大筆稿費,有足足一百五十元。夫妻倆非常開心,他們手拉手穿過一個很大的公園,然後手拉手到銀行把錢存起來。

可是到了下午,他們發現需要十塊錢買白菜,於是他們就手拉手去銀行取了十塊。

然而,第二天一早,他們發現自行車的車胎壞了,又需要十塊。於是夫妻倆又手拉手去銀行取了十塊錢。

他們的朋友舒婷打趣他們道:

你們一直走路鞋子破了,應該再領十塊錢買雙鞋子。

謝燁和顧城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顧城

那時候的謝燁對人生充滿了感激,因為她擁有一份令她沉醉的愛。她不停地向周圍人講述她的快樂,講述她和顧城獨一無二的愛。她彷彿是世界上最幸福快樂的一位妻子,她的感情也感染了周圍的每一個人。其中就有謝燁的一位舍友,英兒。

如果,謝燁和顧城就這樣生活下去,他們可能會成為另一對錢鍾書和楊絳。

然而,謝燁慢慢發現了,顧城身上的一個問題:

顧城就像一個獨裁的國王,

在他的王國,他要從方方面面控制住謝燁,

完全不允許謝燁,有任何一絲脫離自己的掌控。

▲   女兒國的國王

顧城憧憬著有一個夢幻的女兒國,而他就是那女兒國中的賈寶玉。

他不允許謝燁化妝打扮,不允許她帶任何項鏈耳環,就連穿一件衣服,都必須經過他的審核。

而且他嚴禁謝燁和舒婷她們一起去游泳,因為他不想讓別人看到謝燁穿泳衣的樣子!

謝燁第一次懷孕,顧城做了一個夢。

他認為這個夢昭示著,這個孩子會給他帶來厄運,於是他逼著謝燁去醫院拿掉了孩子。

在謝燁的面前,顧城又 像是一個完全沒有自主生存能力的嬰兒。

他自己沒有工作,還要逼著謝燁辭職,而且竭力阻止謝燁繼續進修上學。

最後,謝燁只能辭職輟學待在家裡,全心全意地給顧城當全職保姆和私人秘書。

謝燁和顧城就像是兩根纏繞的藤蔓,保持著一種在外人看來根本無法理解的「共生關系」。

顧城想要控制謝燁,而謝燁也甘於被他控制。

也許,在謝燁的心目中,這就是顧城對她愛,純真的愛,純真到讓人感到可怕。

▲   那個英兒

謝燁給了顧城國王一樣的生活,顧城卻用來尋找二奶。

在一次詩會上,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正統詩派罵得體無完膚。

有一個女人站了出來,大聲地為顧城說話,維護了顧城。

這個女人就是那個——英兒。

英兒是個非常貪婪市儈的女人,她先是傍上了《詩刊》執行副主編的劉湛秋。

但是劉湛秋僅僅是為了玩弄她的肉體,並不願意和英兒結婚。

英兒和劉湛秋

正巧,這時候顧城走進了她的世界。

英兒經常聽謝燁講述她和顧城的愛情,這讓她非常的羨慕:

英兒自認為自己相貌才華並不遜於謝燁,憑什麼謝燁就能擁有顧城?

藉助這次詩會,英兒終於認識了顧城。

英兒和別人說:

我第一眼看見顧城,就知道這是我的命,我躲不開的。

1978年,顧城夫婦准備離開北京的前一天,英兒向顧城表白了,當著謝燁的面。

英兒對顧城傾瀉著自己熾熱的情感,像極了一個為愛痴狂的女子。

顧城被她感動的淚流滿面。

而一旁坐在椅子上的謝燁,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翻著手中的雜志。

她無法讓自己像一般的女人上去打罵英兒,怒罵她是個「賤人」,在她的眼中,英兒不過是一個和她一樣為愛痴狂的女人。

她只是沉默。

▲   荒誕的荒島

離開北京後,顧城夫婦赴德國參加了明斯特「國際詩歌節」,其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

後來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由王國」,顧城決定帶謝燁去紐西蘭居住。

他們在紐西蘭你激流島買下一座房子,開始隱居生活。

然而,來到了激流島,就是謝燁悲劇的開始。

顧城和謝燁

買房子花光了顧城夫妻的全部積蓄。

而顧城又辭去了大學職務,專心在島上種菜、作畫和寫作。

所以,為了改善生活,謝燁養了兩百多隻雞,這樣就可以賣雞蛋賺錢。

然而,此時遠在北京的英兒,開始大量地給顧城寫信,繼續向顧城表達自己的「真誠」愛意。

已經和妻子歸隱孤島的顧城,身體已經與世隔絕,心卻依然在外盪漾,他被英兒「打動」了。

顧城覺得他再不把英兒接過來,英兒就要「思念成疾」。

1990年7月,顧城用妻子在激流島上,養雞賣雞蛋賺的錢,為英兒買了機票,把她接到了激流島上。

我太極端,寫書一頁一頁把我打開,才知道我早就瘋了。 我不是愛,我是在夢想一個女兒世界,我的愛是微不足道的。——顧城《英兒》

此前,謝燁在激流島上,為顧城生下了一個兒子——小木耳。

古人雲:虎毒不食子

然而,卻顧城認為,小木耳是他「伊甸園」的入侵者。

他認為,伊甸園中只能有他一個亞當,絕不能有第二個亞當的出現,哪怕是他兒子。

顧城經常打罵小木耳,甚至一生氣就會把小木耳踢下沙發。

謝燁沒辦法,只好把兒子交給了當地的土著撫養。

後來的小木耳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說,也無法和自己的父親交流。

顧城和兒子

不過,顧城雖然認為,伊甸園不可以有第二個亞當,但卻可以有第二個夏娃。

於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島上,出現了一段荒誕不經的一夫二妻的「三人行」。

謝燁、顧城和英兒

走在紐西蘭的街頭,外國人總是不解風情的問顧城:哪一位是你的妻子?

多麼尷尬的問題,多麼荒誕的現實。

▲   激流和斷流

英兒是大膽的,熱情的,尤其是在「性」一方面,和冷淡的謝燁不同。

英兒給了顧城非常不一樣的感受,這讓顧城徹底痴迷上了這個火熱的肉體。

顧城瘋狂地向英兒示愛:我們才是真正的天生一對,而謝燁是我後天培養的。

當顧城說這句話的時候,謝燁就在旁邊。

有人問謝燁:你為什麼允許顧城把英兒接到家裡?

謝燁: 有人說我很傻,甚至懷疑我是否根本不愛顧城。其實我是太愛他,才為他們作了很多犧牲。

謝燁太愛顧城了,她甚至違逆了一個女人的本能,去迎合顧城。

謝燁,還是照例給顧城當保姆、打字工,照顧顧城,甚至包括英兒的衣食起居。

掌控一切的感覺,讓顧城非常的陶醉。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

他什麼也掌控不了。

▲  終結

在謝燁的描述中,英兒以為她和顧城的生活,是幸福的、快樂的。

然而,當她走進之後卻發現,並不是她想像的那樣。

她在謝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影子。

雖然現在顧城很愛她,但顧城曾經也很愛謝燁。

她必須要離開。

英兒私下和一個五十多歲的德國老頭聯系,讓老頭帶她去德國,帶她遠走高飛。

英兒跑了。

臨走前把顧城家裡值錢的財物席捲而空。

當顧城回來的時候,發現英兒不見了。

他四處尋找,甚至跑到北京尋找,無果。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顧城的第一次失戀,他 傷心欲絕, 多次想自殺。

而為了幫助顧城走出痛苦,謝燁鼓勵顧城,把這段往事寫成小說,讓顧城在小說中得到宣洩。

謝燁其實是希望顧城可以和過去做個告別,希望他們還可以重新開始。

顧城卻在《英兒》中,反復不斷的描寫他和英兒之間的「情愛與性」,充斥著迷離的眷戀和懷念。

而這些文字,都是由謝燁幫他一一整理。

也許是從英兒到來的那一刻,也是從寫完《英兒》的那一刻,謝燁終於明白,她和顧城回不到過去了。

有一個叫大魚的人,向謝燁表達了愛慕。

謝燁向顧城提出了離婚,她要和大魚一起去德國生活。

《遠和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顧城

顧城精神崩潰了。

他曾說過,英兒和謝燁任何一個離開他,他都活不下去。

現在,兩個都要離開了。

顧城到院子里,拿起了那把妻子平時用來劈柴的斧頭,砍向了那個曾經最愛的妻子。

謝燁倒在了血泊之中。

顧城給兒子寫下一份遺書: 你媽媽要和別人走,她拆了這個家,在你爸爸悔過回頭的時候,她跟了別人。

顧城把一切撇清之後,在一棵樹上自縊身亡。

幾個小時後,謝燁經搶救無效,死亡。

落幕。

▲  沒有瘋狂的愛 只有瘋狂的自私

愛情,是一個現實不存在的東西。

如果是一塊石頭,

我們可以說,那灰色的,堅硬的,塊狀物是石頭。

然而,愛情呢?

不過,愛情雖然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但是,它有絕對錯誤的答案——

佔有欲,不叫愛情。

瘋狂的不是愛,而是自私。

曾經,我身邊有很多女性朋友,都遇到過所謂「愛得發狂」的追求者。

他們都是以死相逼:我的世界不能沒有你。如果沒有你,那麼我就去死。

我希望所有女生都知道,如此你遇到這樣的人:

那就讓他去死吧!

不然,死得可能會是你。

THE END

⑹ 有沒有人去過紐西蘭的Waiheke island(激流島)可以告訴我那裡關於顧城的事情嗎

校導旅遊推薦
顧城在紐西蘭的故居位於奧克蘭附近的一個名叫Waiheke(中文名叫激流島,或懷希基島)。顧城故居的具體地址是: 124 Fairview Cres., Rocky Bay, Waiheke Island.顧城是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朦朧詩人。「南舒」「北顧」的說法,反映了他的江湖地位。1993年10月8日,在紐西蘭奧克蘭激流島,顧城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上,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顧 城事件」。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紐西蘭,就是因為這一事件。大多數造訪紐西蘭的50後、60後,甚至70後,都有瞻仰顧城故居的沖動。為找到顧城故居,我做一些功課。在網路上搜素相關主題,可以得到成千上萬的網頁,內容各不相同,但對於故居的具體位置,幾乎沒人提及。我寫這篇文章,留下故居的地址,就是希望能為想去的驢友們提供具體線路,省去查找的煩惱。去過的人可能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攪故去的人,所以沒提供線索。但想去的人應該是帶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的。我在這里提供線索,希望顧先生的在天之靈不會怪罪。從奧克蘭輪渡站的2號碼頭,坐30分鍾輪渡就可以到達Waiheke島(激流島)。輪渡在白天發出,基本上每小時一趟,正點起航。往返票價是32紐西蘭元(2010年6月的價格),回程也是正點起航。幸運的話,你在路途中,可以看到海豚群在輪渡旁邊巡遊。概率比較高,我們就碰上了。從奧克蘭市中心到輪渡碼頭非常方便,沿著艾爾波特街(Albert Street)或皇後街(Queen Street),向海邊方向,一直走到頭,就是碼頭。從天空塔(Sky City)走過去,大約需要15分鍾。到了Waiheke島(激流島)以後,可以租一輛汽車,再找租車公司要一份地圖。如果你英文不是太差,那麼,根據我在上面提供的地址,離找到顧城的故居就不遠了。開車向地圖上標的Rocky Bay 方向出發,然後找到Fairview Cres., 沿路仔細觀察(在山的那邊而不是海的那一邊,取決於你開車的方向,正常的話在你的左手邊),就能發現編號為 128, 126, 和122的郵政信箱,唯獨沒有124。這時,你就把車停下來,你離故居的距離不超過20米了。往128, 126號所在的山坡邊走邊看,向右手邊觀察,按下圖示意,你就能找到顧城的小屋了。 站在小屋外的露台上,可以欣賞到不遠處的美麗海景。這時,你不得不佩服顧城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具有的獨特品味。 小屋破敗,人已故去,可代表中國元素的竹子,依然在健康地成長。對紐西蘭來說,竹子是外來植物。可以猜測一下,也許在顧城那個年代,紐西蘭的植物檢疫制度尚沒有這么嚴格,顧城自己或托友人,將這類中國的植物帶上了島,種植在居所附件。中國人對竹子司空見怪,並不敏感。是我的朋友,來自梅西大學的David tweed先生告訴我,竹子不是紐西蘭的本土植物。 這使我對顧城故居旁邊的竹子產生了興趣。 與顧城故居相隔不遠的112號,正在出售,售價32.5萬新元,約合不到150萬人民幣。兩層的小樓,依山而建,含800平方米的土地,拾階而上,土地上除房子外,全由各種美麗的樹木覆蓋。從房屋的露台,眺望不遠處的海岸線,各個島嶼,風景美得讓你真想賣了國內的房子,過來定居。這房子要在北京,至少也要乘30倍。從故居出來,回到O』Brien Road, 走一小段後,左轉上te Whau Dr.,行駛不遠,就會看到左手邊有一些奇怪的羊群。這是一個由老兩口經營的橄欖油農場。這里出的橄欖油品質奇佳,20新元一小瓶。離開農場再向前走到盡頭,是 te Whau 葡萄庄園。由兄妹倆經營。12公頃的土地,種了3公頃的各種不同品種的葡萄,用於生產葡萄酒。在最佳風景處,他們還經營一個小餐廳。品嘗著美酒、精製美食(海鮮為主),欣賞著落地玻璃窗外的無敵海景。人生美好,就在此時此刻!島上風景最美之處,是 Orapiu Road 沿線。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還是自己去體會吧。路的盡頭是一個輪渡碼頭,每周三班,開往奧克蘭等地。島上有不少沙灘、公園,風景各不相同,請各位自己體驗。
校導旅遊

⑺ 顧城是外國人嗎

不是,他是北京人。
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

⑻ 顧城,最後的顧城

提到顧城

你想到的是什麼?

也許我不應該這么問,畢竟不是現在的明星,家喻戶曉型的,我也是在同學那裡偶然聽到這么個人,才知道中國文學史上還有這么一個癲狂的人物。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因為顧城的詩太過於純真和浪漫,太過於理想化,所以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但最出名的還是他的情史以及殘殺發妻的事情。

總之,顧城是一個很成功的詩人,盡管他拋子殺妻,如論才情鼎賦,他仍是中國詩壇史上一顆抹不掉的明珠。

01

有人說顧城是絕代渣男,虐殺發妻(用鐵錘打爆妻子腦袋),拋棄幼子(從出生就不許妻子餵奶,變態地認為兒子玷污了他妻子,送他人撫養,從不看望),包養情婦,性變態(既干那事又覺得臟還強迫妻妾同床雙飛),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全靠妻子供養),這樣的男人不配當男人。

但是我認為顧城不是渣男,渣男是心裡明白還是那麼做,從大多數人口中得知,顧城像個孩子,眼睛裡總是裝著童真,從來沒見過那麼亮的眼睛,可見,顧城到死都不明白他所做的一切,與其說渣,倒不如說,顧城是個被才華左右的瘋子。

如果你讀過顧城的詩,會發現他一直在用詩歌築建他腦海中的理想王國。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

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 《避免》

02

說起顧城殺妻,就得了解顧城的感情史。

顧城和謝燁在1979年在一列火車上相遇,顧城那時深深地被這名偶然間闖入自己生活的女學生給吸引了,臨下車把自己的信息寫成紙條塞給了她。

他說,「來找我。」

謝燁就這樣抓著紙條,腦海里一直是這個眼睛裡裝著星空的帥氣男人,內心深處猶如大海一般此起彼伏。她後來寫道:「你是個怪人,照我爸爸的說法也許是個騙子,你把地址塞在我手裡,樣子禮貌 又滿含怒氣。為了能去找你,我想了好多理由。」

有了開始,兩人便密切的進行書信往來。後來顧城已經不滿足於這種相愛不能相見的相思之苦,為了見到這個他一眼傾心的愛人,從北京追到了上海,每天就坐在謝燁家門口的小木箱上大膽求愛,直到謝燁的父母答應了兩人的交往,而後兩人也就開始了如夢如畫般的浪漫愛情。

1983年,顧城娶謝燁為妻。

謝燁知書達理又吃苦耐勞,她深深地愛著顧城,就算結婚當天顧城說:「讓我們一起自殺吧」這樣不吉利的話,謝燁也只是當顧城全然活在了詩歌里,這只是他愛她的表達方式,依然對這個不染於塵的男子感到痴迷。

顧城與謝燁

就這樣,顧城尋找著他的理想王國,而謝燁便追隨著顧城,他們到了英國,走遍了世界,最後又定居在了紐西蘭的激流島。

03

因為顧城總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時不時就會做出常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舉動,此時他在紐西蘭一所大學教書,授課的時候經常因為觀察學生們的模樣而忘記講課,久而久之,顧城就失去了這份工作。

顧城沒了收入來源,又不願與這污濁的世界同流合污,所有生活的重擔便壓在了他的妻子謝燁的肩上。

但顧城又是個偏執的人,他不允許任何人破壞他的夢境,顧城把謝燁打造成了最符合他夢境中的完美女人,在顧城的世界,謝燁聰明大方,善於交際,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是自己靈魂的承擔者。

他把謝燁打造的這么完美,自然不能放任謝燁到外面去「玷污」自己,他不允許謝燁去外面工作,可是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開始的時候謝燁只當顧城是愛她的,也接受顧城的偏執與癲狂。

久而久之,謝燁的承受能力已經有了病態的發展,換言之,她完全淪落成了顧城的傀儡,所有事情都聽從顧城的安排。

因為有謝燁為他打理一切,顧城只剩下保持單純的靈魂這一個事情,所以可以看到他經常帶一個桶裝的帽子,他說這個帽子可以封住思想和靈魂,名字叫「思維之帽」,謝燁為他縫制了很多頂這樣的帽子,每頂都為他親手帶上。

04

後來「英兒」闖入了他和謝燁的生活。

李英是位知名編輯,在詩會上當眾承認愛慕著顧城,並且並不介意顧城已經有了妻子,甚至和謝燁交好,毫不避諱的跟謝燁了解顧城。

李英

謝燁也很大方,把顧城生活的點點滴滴毫無保留的全部告訴給李英。

就在顧城夫婦要回紐西蘭的前夜,李英找到顧城表明心意,當時,謝燁就坐在旁邊看雜志,好像李英表白的對象不是她的丈夫,跟她沒有絲毫的關系。

顧城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個女孩如此為他的精神世界所崇拜至此,他當著謝燁的面對英兒說了一句話:「我們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而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

就這樣,顧城帶著李英回了紐西蘭,還是謝燁定的機票。三個人一同在島上生活,異常和諧,彼時,顧城覺得自己像極了賈寶玉,女孩都深愛他,他愛慘了女孩世界的純潔,他想活在其中卻做不到,因為他是男的。顧城後來形容島上三個人的生活是「神仙似的日子」「謝燁特別寬容,她也挺喜歡英兒的,她們倆特好,說要把我甩出去,我特別喜歡看女孩之間在一起,融洽......我喜歡女兒國那種。」

左起:謝燁、顧城、李英

李英的到來給島上的生活增添了樂趣,但這只是短暫的,李英後來跟一個洋人私奔了,其實一開始李英就是有預謀的,她只是為了一張綠卡。從國內的時候,李英就是一個有家室的男人的情人,那個男人是個詩刊的副主編,李英似乎知道和那個男人不會有結果,所以自己也找了個情人,為了和她的情人一同生活,擺脫那個副主編,才有了接近顧城的事情。

05

李英的離開給了顧城不小的打擊,他意識到李英和他在一起只是為了綠卡,崩潰了,他的理想王國不存在了,為了還原他的理想王國,顧城還寫信給李英求她回來:「我請你還是回來住好嗎?我喜歡你和雷在一起,勝過我…..」

後來謝燁生了一名男嬰叫做木耳,但是他特別不能容忍木耳,因為李英的離開,顧城的理想王國已經不完整,木耳的到來更是對他理想王國的瓦解,他認為木耳剝奪了謝燁對他的愛,當時顧城幾次差點掐死木耳,謝燁為了木耳的安全,忍痛把自己的兒子送給當地的毛利人撫養。

許是謝燁始終是個女人,沒法升華到顧城的層次,還是想要過平靜的相夫教子的日子,謝燁也找到了自己的愛人,叫大魚。大魚的精神世界不如顧城,但是謝燁在他那裡找到了慰藉。

謝燁可能真的累了,她厭倦了顧城的純真,這年復一年的生活,早就壓得她喘不過氣,她希望事事周全,卻事事不如她願。但是謝燁又不忍心顧城一個人生活,所以謝燁那時經常教唆顧城自殺,並且還勸他去殺了李英。

顧城當時感受到了謝燁對他不如以前好了,他以為是因為英兒,便寬慰謝燁說,我把英兒寫成小說,小說寫完了,我就不想她了。謝燁無奈,卻還是聽顧城的話幫助他完成小說。

06

謝燁有情人的事情終究沒藏住,有一天顧城照常飯後出去散步,回來時,謝燁正在打電話,一見顧城進門,立即掛斷,顧城問誰的電話?謝燁說打錯了,這時,電話鈴響起來,顧城一把抓起話筒,只聽那邊傳來大魚的聲音:「哎?剛才怎麼掛斷了?」顧城非常氣憤,他是認識大魚。他氣得掐住了謝燁的脖子。

大魚出現以後,顧城變得開始處處討謝燁的歡心,甚至不願意接受的兒子也因為謝燁去試著接受。他不想和謝燁離婚,有謝燁的日子,顧城什麼都不用去做,顧城創作都是口述,謝燁來完成打字編寫,甚至不學英語也是因為謝燁學就夠了。

顧城和他兒子

但是謝燁沒給他機會,他做什麼都無法挽回謝燁。因為謝燁,顧城理想王國的最後堡壘徹底崩塌了,童話的夢境支離破碎。

1993年10月8大魚辭掉工作離了婚,如約登上了去紐西蘭的飛機去找謝燁。

紐西蘭激流島上,陽光正好,風和日麗,謝燁在等待著大魚的到來,等待著美好的生活,想到卻先等來了顧城揮斧砍殺。

顧城殺了謝燁之後,便打電話給姐姐顧鄉說:「我把謝燁打傷了。」 四小時後,謝燁在醫院不治身亡。

這就是當時轟動世界文壇的顧城殺妻案始末。

其實顧城對死亡一直有一種渴望,他從一開始便沒想過長活,因為他覺得做人太難太臟太無聊,這幅皮囊一會兒渴了,一會兒餓了太世俗了,這個世界,完全不是他所想像的樣子,他遲早是要死的,殺死謝燁只是履行當初一起自殺的諾言,維護他那理想王國的最後一處城牆。

1993年10月8日,殺死謝燁後,顧城於林中自縊,年37。

⑼ 顧城為什麼殺掉自己的妻子

顧城為什麼殺掉自己的妻子?

我認為,後期性格變態所致。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顧城宣示自己愛全人類,但是他不愛身邊的人。顧城的妻子在去紐西蘭之前就有過一次懷孕,顧城沒有像其他丈夫那樣,對自己的骨肉充滿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一個星期里,向妻子抱怨說,這個孩子會把他逼瘋。妻子不得不獨自去做人工流產。到了紐西蘭後,妻子第二次懷孕,顧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認為自己年紀已過30,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種各樣的借口拖延打胎的時間,終於將孩子生了下來。是一個男孩。顧城說,妻子是一個狡猾的騙子,兒子是他童話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裡,不允許有第二個男人。顧城甚至沒有抱過一次自己的兒子。他對妻子說:兒子不像你,也不像我,這樣很好,感覺我不會同他有什麼關系。
顧城有了孩子後,他認為自己的親生孩子影響了妻子對他的關愛,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憐的謝燁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養?)給了紐西蘭土著毛利人。但是,顧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兒子交給別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顧城對兒子的厭惡甚至發展到生理反應的級別,他會突然向兒子施暴,將兒子從沙發上踢下來,然後自己倒地,肌肉痙攣。顧城的妻子無法判定顧城是否故意裝病,但是,為了她所愛的兩個男人都好,這個女人不得不把這兩個男人分開,同時也將他自己與兒子分開。在顧城那裡,謝燁只能是一個妻子,而不能是一個母親。
顧城與他的妻子在一起,開始的時候是要享受被無限崇拜的感覺,後來是因為,顧城社會生活能力極差,尤其是到了國外,離開了妻子幾乎無法生存於社會。妻子謝燁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全職保姆兼全職助理。
顧城所謂自己內心的愛,太過理想化,其實是他內心殘忍的另一個極端的表現。我始終認為,不愛孩子的人是缺乏愛心的,如果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都不愛,那麼,他所標榜的愛,一定是假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把人的天性與所謂的天職徹底割裂開。顧城理想中對全世界、全人類的愛,其實只是愛他自己。因為,他認為他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全人類。當這種愛無法實現的時候,它的另一個極端便跳了出來,那就是顧城個性中的殘忍。
顧城定居紐西蘭激流島後,也許是因為收入微薄,要貼補家用,也許是因為要享受田園生活,顧城在自家房子旁邊圈了一塊地,養了幾百隻雞。有一次,不知哪裡來的一條狗,咬死了顧城的兩只雞。為了報復,顧城在雞舍周圍布下了釘子,但他還是覺得不過癮,最終布下了老鼠葯。當妻子說他此舉太過分的時候,顧城說他妻子是假善良。最終,狗是不是被毒死不知道,周圍居民家的貓卻真的被毒死了。顧城沒有承認是他乾的。
其實,對於常人來說,處理方式很簡單,比如把這些雞賣掉,或者分送給周圍的居民。也許是因為顧城的清高使他不屑於為幾個臭錢,自掉身價地去買雞;也許是因為顧城的傲慢使他不可能賠著笑臉向鄰居們說一聲抱歉,總之,他以一種令全體社區居民瞠目結舌的方式處理掉了他的那些雞。
這件事情後,顧城對他的妻子說:全世界都在欺負我。而且,為了發泄,顧城還到山坡上隨意揮砍大樹。他妻子說,顧城整整砍了一個星期。這個細節讓我再次堅信我對顧城人性的判斷:在他童話詩人的外表下,掩蓋的是一個殘忍的內心,一顆充滿報復慾望的心。
在顧城居住的社區,居民們都認為顧城是一個怪人,甚至可能是瘋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謝燁極力在鄰居之間化解、調和,我真不知道顧城能否在社區里生活下去。他也許更適合沒有鄰居的生活方式。
顧城的大男子主義也極為突出。除了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分享妻子的關愛之外,英兒的出現也充分體現了顧城的這個性格特徵。顧城與兩個女人的關系是透明的,彼此都知道。當然,顧城的妻子謝燁真是太天真幼稚,明明知道有一個女人正在分享她的丈夫,但是,對顧城的盲目崇拜也許使她認為,那是一個天才應有的權利。她沒有任何怨言,三個人相安無事地住在一起,甚至管吃管喝,生怕怠慢了客人,唯獨把親生孩子排除在外。

請問顧城為什麼殺死了自己的妻子?

顧城的妻子名叫謝燁,筆名雷米。
顧城殺妻自殺的爆炸新聞現在終於慢慢沉寂了來了,唯美主義者似乎都站在為顧城辯護的一邊,而道德家們則都異口同聲地譴責他違背起碼的人性;也有人持一種公允平正的世故態度,主張將這兩方面(藝術方面和道德方面) 「分開來看」 ,一面譴責他的道德敗壞,一面欣賞他的感受的美麗優雅深沉。整個評論界被這件事搞得要得精神分裂症,但卻沒有人將這兩方面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來進行一番深入的精神分析。中國人已習慣於對一切矛盾,包括最劇烈的自相矛盾視而不見。他們在矛盾面前唯一關心的是討個「說法」好使自己安心,而始終不願觸動自己內心既有的任何一個審美標准和價值標准。

顧城殺死的是自己的妻子嗎?

是兩個人.
他對於雷米似乎是戀母情緒更重一些,而對於英兒則是愛和佔有~
顧城自己就頗為「世界」也頗為「民族」地說過:「一夫一妻制是天主教鬧出來的,把中國害苦了。我們中國人不能忘了祖宗」.
所以應該是2個人~~~
個人意見.
你可以參考一下這個:
:hongxiu./zhuanti/document/view.asp?id=810

顧城為什麼殺死他的妻子?

顧城在火車上認識的謝燁,謝燁的開朗和八面玲瓏與顧城的內向和自說自話形成了天與地的對比。顧城對謝燁的愛是一種對母性的崇拜。認識謝燁後,他可以真正的專心寫詩,不用他自己操煩任何的俗務,他與人談話聊天碰到尷尬謝燁幫他圓場;他開會出行謝燁幫他收拾打理;他去國外演講謝燁做他的翻譯;德國大學聘他做老師,他的條件只有一個:要謝燁隨行,不能滿足此條件,他便放棄。他面對謝燁完全就是一個孩子在面對他的母親,他的秘密可以瞞天過海,但他對謝燁會毫無保留。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古靈精怪的英兒,他覺得自己愛上了這個女孩,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訴謝燁,並詢問她的意見。就像一個孩子在詢問他的母親:我遇到一個女孩,我愛上她了,我該怎麼辦?一個是被寵壞的孩子,一個是賢惠操勞的母親——可惜的是,他們都在犯錯,都將自己在面對對方時的身份搞錯了十萬八千里。任性的孩子詢問賢淑的母親,他該如何面對這樁感情,賢淑的母親當然是鼓勵自己的孩子去愛啊!是的,謝燁,當初就是這么鼓勵顧城的。你沒看錯,就是這么回事!表面大度的謝燁騙不了自己的內心,他看到熱戀中的顧城和李英,自己的心在滴血,心痛啊!但她是母親,他是孩子,母親是不能將自己的心痛告訴孩子的。顧城就是這樣肆無忌憚的當著謝燁的面在跟另一個女子熱戀著。起初是愛的沖動在作用,但是到後來,這天真無邪的英兒,在內心是有大文章要做的,這是另一個話題。被折騰到精疲力竭的謝燁,好不容易跟著顧城到了激流島上面去居住,過上了世外桃源的日子。這個時候,英兒又出現了,英兒求謝燁幫忙辦理簽證,理由是要去國外念書。謝燁居然答應了,還忙前忙後,她要保持她的大度。上島後,顧城和英兒繼續他們的感情,謝燁還在勉強扮演他的母親角色。中間他們就英兒的事做過協商,可顧城的心已經在英兒那裡了。謝燁的心碎了。英兒在跟顧城在一起的時候,還在想著她的後路。上島後不久,英兒的後路就出現了,一個外國男人,這個男人可以幫助英兒滿足一些當時她的願望。顧城發現後有點歇斯底里,返回頭來投入了謝燁的懷抱,謝燁作為報復,跟另一個男人開始了關系,並且常常當著顧城的面。顧城的歇斯底里變成了無邊的絕望,他要謝燁答應,將他們的這些事寫一本小說記下來,然後就去死,謝燁呢,也答應。小說(《英兒》)寫完後,顧城去找謝燁,想要對自己留在人世做最後一點掙扎,無邊無際的絕望和恨,讓謝燁變得異常冷血,他要成全顧城的死!顧城回家後拿了東西就要去殺死謝燁,將謝燁打了之後,他告訴了自己的姐姐(打電話?),顧鄉到現場的時候,顧城也已自盡……

我看過海岩的一本書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上面的男主角很喜歡顧城 和我一樣 他覺得,有人寫詩是用來消遣或者掙錢出名,而有人寫詩則是自己想生活在詩的夢境當中。顧城就是後一種人,他太追求一種真善美的理想了,他的幻想一旦破滅就容易有絕念,他說他對顧城這種心靈的絕望很理解。他說他自己就常常幻想能有一天和一位自己鍾愛的女孩子遠走高飛,在山頂上築一個小屋,建一個只屬於兩個人的伊甸園,然後燃一個火堆,畫畫,唱歌,就這樣天真地相愛,像童話一樣生活。

顧城為什麼殺妻子

顧城和謝燁原本是非常相愛的,顧城愛謝燁好像愛一個女神一樣。但後來很不幸地,英兒介入了他們的感情。 顧城和英兒,謝燁在一個詩會認識。詩會上朦朧詩被砸得很厲害,但當時英兒立挺顧城。顧城和謝燁很感激,大家關系很好。 謝燁對於顧城很驕傲,對英兒講了關於顧城的很多事,顧城的脾氣,愛好等等。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話英兒都記住了,而且對顧城投其所好,後來顧城對英兒說:我們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而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這話謝燁也聽見了,她表面上沒反映,但心肯定給傷透了。 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國,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這時候英兒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了。卻同時和顧城保持著聯系。奇怪的是謝燁並沒有阻攔,而且在一旁促成這件事。 劉湛秋也知道英兒此去投奔的是顧城,但他並沒想過英兒會成為顧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覺得顧城一個毛頭小夥子怎麼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顧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拋開知識分子,羅曼蒂克,這三個人的關系和現實中的凡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更走極端了吧.顧城也許"浪漫"地想像世外桃源,但是英兒和謝燁卻都是很現實的. 曾經有人問英兒為什麼離開了,謝燁回答:名不正則言不順嘛。 對於顧城來說,他認為他和英兒的感情僅限於精神層面。他在島上等著英兒和他一起建立一個精神家園。沒有想到,來到他面前的竟然是個物質女孩。 英兒和顧城情人關系的開始,英兒採取了主動。據謝燁回憶,洗澡的時候英兒指定讓顧城送毛巾。顧城不敢送讓謝燁送。謝燁就笑著說人家讓你送你就去送唄。英兒的意思,在這里可想而知。後來她居然說她的初次是顧城 *** ,實在是劉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彌天大謊。 顧城和英兒在一起之後,被英兒吸引。至於被吸引原因,可以參看《英兒》。其實顧城在性方面是很膽怯的。(同時可以證明顧城 *** 英兒不可能)。顧城和謝燁在這方面也並不和諧。謝燁在性方面態度也比較排斥。所以也許是英兒在這方面給了他驚喜。 謝燁和顧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為顧城覺得木耳是個男孩,不能進入他幻想的女兒國。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讓他無法工作,他不喜歡這個孩子。 但後來顧城給木耳的文章中,說他會在沒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對木耳好。他沒有辦法解決人倫親情和他幻想的王國的矛盾。 謝燁帶顧城去了德國,期間英兒跟著一個叫老頭的跑了,還結了婚。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完全為了綠卡。顧城特別痛苦。這個時候,謝燁和一個叫大魚的德國朋友(也是中國人)給顧城出主意,讓顧城把英兒殺死,然後自殺。同時謝燁和大魚還幫顧城買兇器。顧城很感激他們。 為了報答謝燁,顧城想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書主要是突出謝燁的高貴和容忍。在書完成後,顧城打算和書里寫的一樣自殺。顧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說:我如果和書里寫的一樣自殺,書肯定可以熱賣。他想通過這本書給謝燁留一筆錢 後來書寫完了,但並不是謝燁想要的樣子,謝燁覺得裡面的英兒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興。更可怕的是,書寫完了,顧城竟然不想自殺了。 據顧城自己說,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頓時心裡明亮了。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王國,接回小木耳,過正常人的日子。他對小木耳說「我要你帶我回家」。 他激動地把她的心情告訴謝燁,但謝燁卻冷冷地說:一切都已經晚了。 謝燁已經受夠了顧城,她決定接受德國那個叫大魚的朋友。本來計劃等顧城自殺後,大魚也和他老婆離婚,她們一起生活。但如果顧城不死,這個計劃就被破壞了。
顧城的遺書
一爸媽—姐:
人間的事總是多變的,關鍵是心地坦然。這島極美,粉花碧木,想想你們要身體好,來一次多好呵。我一直在忙各種事,現在真想能在一起,忘了那些事。 人哪,多情多苦,無心無愁。天老不讓我過日子,我只好寫東西。現在創作達高峰,出口成章,也只是做事罷了。 我現在無奈了,英走了也罷,燁也私下與別人好,在島上和一個小XX,在德國和一個叫陳XX的人。現在正在分家、離婚。她說要和陳生個娃娃。燁許多事一直瞞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計劃的(地)毀滅我的生活。我在木耳的事上傷了她心,後來我愛木耳要好好過,她也不許了。她的隱情被發現,我才大悟,為什麼他們一直用英文寫信通電話,當面騙我。英出事後,他們就一直等我自殺,或去殺英。他們安排得好呢,等我死他們好過日子,直到被發現後亦如此,奈何。 燁也好心救過我幾次,但到她隱情處,她和陳就盼我死。 陳在德在飯店從小青那邦(幫)我買過電擊器和刀,讓我去殺英兒。他們安排的(得)好呢。 如此,我只有走了。 老顧鄉知道很多燁的隱情。 我的手稿照片,由老顧鄉清理、保存;房子遺產歸木耳;稿費、《英》書稿拍賣的錢寄北京的給老媽媽養老;書中現金老顧鄉用於辦後事。不要太傷心,人生如此。 老媽媽萬萬要保重。老顧鄉多盡心了。 顧城 Gu Cheng
二 媽媽:
今天我過不得了,燁要跟別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媽媽,我沒法忍了,對不起。我想過回北京,但那都沒法過。我死後,會有一些錢寄家裡,好好過,老顧鄉會回去,別省錢。 媽,我沒辦法,燁騙了我,她們都騙了我,還說是我不好。媽,好好的,你要能過去,我就高興了。爹要邦(幫)老媽媽,全當我還在遠方。媽,好好的,為了我最後的想念。 胖
三 老顧鄉:
你要邦(幫)老媽媽,要把後事作(做)好,要安慰老媽媽,花光了錢也要邦(幫)助老媽媽,小事都別算了。 我從小對你凶,對不起。也就你不恨我,人人報復了我。 我的現金都歸你,有四千元馬克新幣。我的房子歸三木,也可賣掉。稿子都歸你保管。要撐得住,利茲也會邦(幫)你。我是受不了了,他們得寸進尺。 好好的。有人問我,你就說,我是愛三木的。 弟城
四木耳:
你將來會讀這些話,是你爸爸最後寫給你的。我本來想寫一本書,告訴你我為什麼怕你、離開你、愛你。你媽媽要和別人走,她拆了這個家,在你爸爸悔過回頭的時候,她跟了別人。 木耳,我今天最後去看你,當馬給你騎,我們都開心。可是我哭了,因為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見你,別怪你爸爸,他愛你、你媽媽,他不能沒有這個家再活下去。 木耳,好孩,你的日子長呢,留給你的屋子裡有你爸爸畫的畫,124號。你爸爸想和你媽媽和你住在那,但你媽媽拒絕。三木,我只有死了。願你別太像我。 爸爸顧城
附註
此四封遺書是1993年10月8日下午在出事現場被警察拾取,字跡繚亂,說明遺書是當時倉促寫的。結合他遺書中所言,他是被逼上絕路的,他寫遺書時還想著等會兒最後去看兒子木耳(三木Sam),並為之流淚。從遺書中還可看出,謝燁是將繼續在世上的。否則顧城不會要求把照片手稿等由姐姐保管,更不用點明房子等歸木耳。因為如果沒有了謝燁,房子等必然是木耳的,手稿等當然由姐保管。看來事發突然,不知謝燁最後又帶給他什麼打擊。顧城自盡前向姐姐顧鄉說:「我把謝燁打了」,是有叫姐姐去救謝燁之意的。顧城離世後,謝燁被顧鄉叫來的救護車又轉直升飛機,越過海峽送入醫院後,搶救數小時失敗。顧城四封遺書於當年12月22日由紐西蘭警出示並當場復印送交各方,後經中國駐新使館認證及國內公證。遺書上有陳XX及另一男子原名及身份。第一封遺書原是寫給父母的家信,後劃一橫線,加個「姐」字,寫成了遺書。

為什麼要殺自己的妻子白後

是不是問吳起殺妻。
吳起殺妻指的是吳起為了取得魯國信任,不惜殺死來自敵國(齊國)的妻子以獲得將軍位。後比喻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傷天害理,或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

顧城為什麼要砍他的妻子?為什麼他要自殺?

他妻子要離開他 自殺嘛 天才總是離瘋子最近的人

為什麼把自己的妻子稱「老婆」?

在我國民間,夫妻之間常互稱「老公」、「老婆」。這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此稱呼最早出現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他考中功名後,覺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於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恰巧,對聯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聯意中覺察到丈夫有了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 這個帶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很快流傳開來,世代傳為佳話,從此,漢語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民間也有了夫妻間互稱「老公」和「老婆」的習俗。

花千骨中摩嚴為什麼要殺自己的妻子

那就是哪裡面所說的生死劫吧。
那種狠得人物,對愛情不專一,
只是對修道專一的人。
才會這樣做的,

⑽ 顧城的死因是什麼

顧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開始寫詩,著有詩集《無名小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顧城詩集》等,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由於他過於追求完美,對世界充滿了不滿,而世界又不是他想要的要那樣完美,所以,他的精神日益衰落,1993年,他在紐西蘭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後又自殺,年僅37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