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鹿在紐西蘭的生活史多少年

鹿在紐西蘭的生活史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1-26 23:26:02

A. 鹿為什麼沒能成為牛羊那樣的家禽被大量飼養

我們東北那邊很多都把鹿當家禽啊。。。

轉一個靠譜回答

蘇澄宇:

鹿是特種經濟動物的一種
而特種經濟動物的飼養沒有廣泛性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的。

1.鹿的馴化歷史較短,為半馴養狀態,而家禽,家畜已經有很長的馴化歷史:
中華民族馴化豬已有上萬年歷史
家雞的馴化溯源
北京大學考古發現:中國的牛馴化起於一萬年前
之所以鹿的馴化歷史較短有以下兩個原因
(1).野性強,馴化難度高。
(2).馴化價值不大:不能騎行,不能耕作,肉和奶不多,繁殖能力不夠強。

2.飼養試驗起步較晚,至今國內外還沒有制定出一個科學的飼養標准,營養水平不能滿足生產生長需要。

3.生產操作缺乏科學性的指導。

4.未經國家審定的生物性制劑的廣泛使用,以及頻繁的引種,使得原有疫病尚未控制又有新的疾病傳入。

5.產品加工技術落後,我國特種經濟動物飼養以小規模飼養為主,技術水平落後,和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商業限制了其發展,使得系統產業鏈無法形成。

國外鹿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1.紐西蘭養鹿業
紐西蘭無野生鹿資源,19世紀中期從英格蘭、蘇格蘭等地引進赤鹿、梅花鹿、水鹿和美洲馬鹿自然放養,20世紀90年代實行圍欄飼養,目前存欄數達250~300萬只,重點發展茸、肉型鹿(系),主要品種是赤鹿。目前年產干茸17萬kg以上、鹿肉1700萬kg以上、鹿皮約50萬張,出口金額達3 億新元。紐西蘭廣泛採用圍欄輪牧飼養,每個農場飼養量為1000頭以上。紐西蘭建有養鹿協會,在鹿業生產經營上始終實行產學研結合、產銷一體化方針,其鹿茸出口一直佔有國際市場70%的份額,主要出口東南亞、日、韓和港台地區。

2.俄羅斯養鹿業
俄羅斯於19世紀40年代開始發展養鹿業,主要品種是梅花鹿和馬鹿,目前飼養量達30~50萬只,年產鹿茸5~10萬kg,鹿肉300~500萬kg。俄羅斯養鹿場多集中於寒冷地區,並實施了區域性發展,雖然鹿茸生長較慢,但收割、加工技術標准高,故鹿茸品質甚佳,在國際市場上很受青睞。俄羅斯現存野生駝鹿約3000隻、野生馴鹿約200萬只,在其種群數量過大時也實行部分利用。

3.加拿大養鹿業
加拿大地域廣闊、物草豐富,多寒冷地帶,適合養鹿。加拿大主要飼養馬鹿,以取茸為主,在20世紀90年代後養鹿業有了長足發展,其馬鹿茸以枝體粗大、肥實細嫩著稱,鹿產品製作程序也標准化,致使加拿大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幾乎所產的鮮、干茸均出口到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我國養鹿業現狀:
目前,我國養鹿存欄50萬—60萬頭,其中梅花鹿佔85%—90%,其餘為馬鹿。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品種有雙陽、西豐梅花鹿和長白山品系。馬鹿主要分布在新疆,品種有天山、塔里木品種和清原品系。養殖場規模100頭以上的約3500個,其中工商登記的養鹿企業1600多家。鹿茸產量每年100噸,其中花茸80噸、馬茸20噸。

我國養鹿業形勢發展其實很好,鹿群預計會很快發展起來,全國鹿的存欄數、產品開發總量應有大幅度提高。
發布於 2014-12-21

B. 紐西蘭除了養「牛、羊、鹿、豬、雞」還養什麼養「蜂」

大疫情前些年,因為工作原因在國外也跑了些地方,要說機場檢查每個地方都是比較嚴格的,但是說可以加上「特別」兩個字的地方莫過於惠靈頓國際機場了。2015年我們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飛往紐西蘭的首都惠靈頓,快要著陸的時候乘務員播放了一個提醒,大概意思是說不要把其他國家的蜂蜜帶下飛機,出關時更是受到了更嚴格的檢查,鞋跟不能有泥,同航班一個喜歡戶外的遊客,因為帶了個帳篷,還被專門拿出來細細檢查一遍。為什麼會有如此「特別」嚴格的檢查呢?這主要和紐西蘭作為一個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有關。

今天,我們從紐西蘭一個比較細微地方——「蜜蜂和蜂蜜」來觀察這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情況,那就是養蜂業Beekeeping。說起養蜂業,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我們中國的天然蜂蜜生產總量排名世界第一,蜂蜜也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食品。那紐西蘭的養蜂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蜜源地。蜂蜜口感和香味的區別主要取決於蜜源地,而世界優質的蜜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國,阿根廷,德國,土耳其,紐西蘭等國。而紐西蘭這個被稱為「最孤獨」的國家,遠離大陸,獨自游離於各國之外反而成了其農業發展的一個優勢。

紐西蘭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和西歐各國差不多,夏季平均溫度20度,冬天12度,多雨濕潤而地形多山,遼闊的牧場,地熱資源豐富,植物群落眾多,如白苜蓿(white clove),麥卡盧樹(Manuka),百里香(Thyme)等等貫穿南北兩大島。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紐西蘭孕育了良好的蜜源資源。苜蓿花蜜是紐西蘭養蜂業的主要產品,品質較高,但是紐西蘭最有特色就是麥卡盧蜂蜜了。麥卡盧是一種紐西蘭本土茶樹,百年來一直是原住民毛利人的天然草葯,可以鎮痛解熱等等,最近研究發現,這種顏色深郁,帶有葯物香氣,采自麥卡盧茶花的蜂蜜自帶一種抗菌特性的活性物質,也因此成為了紐西蘭蜂蜜的代表品種。

現在來說說「蜜蜂」。大家對蜂蜜很熟悉,那大家對紐西蘭蜜蜂有了解么?除了少部分本土的野生蜜蜂外,紐西蘭的蜜蜂品種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義大利蜜蜂,也稱為西蜂,是商業用途的主要品種,原產於地中海亞平寧半島,產蜜和生產蜂王漿能力強,是所謂的「黃金種蜜蜂」;此外還有歐洲黑蜜蜂等紐西蘭很常見的群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和越冬能力。這兩大蜜蜂品種最早來自英國的傳教士,來到紐西蘭也有150多年的 歷史 了。

最後回到我開頭談到的情況。要想保證農產品獨一無二的地域性,嚴格的海關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紐西蘭政府對養蜂業管理如此之嚴,是怎麼執行的呢?在行業方面,早在1914年就成立了紐西蘭養蜂協會,後面還根據需要相繼成立了各種俱樂部和協會,主要與政府部門就養蜂相關事務進行溝通協調;紐西蘭政府在1955年成立了蜂蜜買賣管理局,專營蜂蜜出口,並要求養蜂業者每年必須登記注冊。隨著世界蜂蜜需求量的增長,這種具有壟斷性質的機構最終消失,政府對本國養蜂業的管理,對內主要是在技術,資金和市場方面提供咨詢;監控蜜蜂相關疾病的傳播等,對外檢疫局在海關等地實施相關檢查,來防範蜂類疾病和寄生蟲,以及為出口蜂蜜出具品質證明。

到此,大家對紐西蘭的養蜂業有一定了解了吧,希望疫情早點結束,有機會再踏上這個離南極洲最近的國家去看看。

C. 馬鹿的物種學史

馬鹿的祖先最早出現在中新世期間的歐亞大陸,化石記錄在1200萬年以前。源自一種已經滅絕的被稱為愛爾蘭麋鹿(Megaloceros)的物種。從化石記錄知道,馬鹿是鹿科動物中最大的成員。早期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黇鹿和愛爾蘭麋鹿之間的具有姐妹群關系。然而,新的形態學研究證明,愛爾蘭麋鹿與馬鹿更密切相關,其現代的地理區域對應。因此,在一些出版物中是用「巨鹿」(Giant Dee)命名。
馬鹿最早在亞洲西南部(小亞細亞及高加索地區),北非和歐洲發現。在荷蘭,英國和愛爾蘭,是野外仍然存在的最大的非家養哺乳動物。柏柏里雄鹿「Barbary stag」(類似於西歐馬鹿)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鹿科動物的唯一成員,大多集中在阿特拉斯山脈大陸的西北地區。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都是有馬鹿馬鹿分布的非洲國家。
在荷蘭一個巨大的馬鹿群(約3萬只,至2012年年底),居住在東法爾德斯普拉森(Oostvaarders Plassen)自然保護區。愛爾蘭有自己獨特的亞種。在英國,當地馬鹿生活在蘇格蘭的湖區,以及英格蘭西南部(主要是埃克斯穆爾Exmoor)。不是所有這些馬鹿都是完全純粹的血統,人們為了提高鹿茸的大小和重量,有些馬鹿由如沃納姆(Warnham)或烏邦寺(Woburn Abbey)的公園被人為釋放。愛丁堡大學研究發現,在蘇格蘭,出現了與關系密切的梅花鹿廣泛的雜交。其他幾個種群起源於狩獵被冷落或狩獵結束後,逃出馬鹿農場,或故意釋放。大量馬鹿存欄起源於分散在整個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森林,山區,薩福克郡,蘭開夏郡,布雷肯比肯斯和北約克郡的養殖場,由於逃跑或故意釋放,以及許多其他更小的群體,它們在數量和范圍內都普遍增加。鹿的數量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馬鹿已繼續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范圍擴大,在中部和東英吉利擴張最為顯著。
在非洲和歐洲南部的馬鹿的數量正在普遍下降。在紐西蘭,馬鹿連同其他鹿被馴化,引入社會進行游戲種類。第一批到達紐西蘭的馬是1851年,是通過Petre勛爵引進到他的桑登公園,埃塞克斯送一對,到了南島。1861年後這些馬鹿被放歸到納爾遜附近,從那裡迅速傳播。第一批到達澳大利亞的馬鹿可能是阿爾伯特親王在1860年從托馬斯的溫莎大公園引進的,在維多利亞時代,在華勒比庄園遷至墨爾本西南6匹。其後進一步引進到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和西澳大利亞。如今,馬鹿在澳大利亞的分布范圍從昆士蘭州向南經新南威爾士到維多利亞州和整個南澳洲,數量不斷增加。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新南威爾士種群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但南澳大利亞的馬鹿,現在基本上都是從農場逃出的。這對野生種群的完整性產生不利影響。
在阿根廷和智利,馬鹿已經對本地動物物種,如智利馬駝鹿(South Andean deer)造成潛在的不利影響,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經被貼上了動物界,作為世界上100種最具侵略性的外來物種之一。

D. 為什麼都說紐西蘭馬鹿好

紐西蘭原來沒有馬鹿,是白人來到紐西蘭之後看見紐西蘭草原多,想發展畜牧業而引進的,紐西蘭鹿養殖產業做得很好,商業化很成功,鹿產品在世界很出名。

E. 誰知道鹿或狼的資料

有關狼的資料和圖片
狼群

狼由一個或數個家族集合成一個大集團,過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對的,感情都很好,常會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終生廝守,彼此照顧極為體貼,這是動物里很少看到的。

大集團只在冬天組成;夏天多單獨生活,或過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冬天時,由於小型動物躲起來冬眠,因此多獵食鹿類等大型動物;然而,獵殺大型動物時又非成群結隊通力合作不可,so狼在冬天要組成較大的群體。

夏天因為要養育幼仔,自然由雌雄成對過著小家族生活,棲息在濃密的森林及深山中,很難被人們發現。

因此,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會組成大集團;只有生活於北方的狼才會組成大集團。一個狼群通常有4~8隻,但也曾發現多達36隻的大集團。

狩獵

狼群狩獵時會全體出動協力合作。在找尋獵物時多排成一縱隊,以每小時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進。

狼追趕獵物時,可一追數十公里,將獵物驅趕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它們可以一直跟著獵物,直到獵物筋疲力盡時,才加以擊殺。因此,狼是很有智慧、強健、勇敢的一種動物。

狩獵場

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獵的領域,並有狩獵專用的通道,這些通道有時長達100公里。

在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種獵物出沒。狼群常在這些狩獵通道上巡邏,並在各處塗上由身體所分泌的臭液或糞便,作為自己領域的標記。這些狩獵場常會一代繼承一代。

巢穴

狼以樹洞、岩洞、草叢作為藏身和棲息的處所。在春天繁殖期,狼會再狩獵場附近築造一些巢穴。築巢多由雌狼負責,而由雄狼從旁協助。

狼如果在洞內築巢,會先在內部鋪些樹枝,然後在鋪上樹葉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幼仔

在北美洲,狼多在5月生產。懷孕期為63天,一次可產3~6仔,最多紀錄是14仔。

剛出生的幼狼,重400公克,眼睛要10天候才能張開。幼狼很像小狗,具有淡青色或污褐色的厚軟毛,約4~8周即可斷奶,然後由雙親為給半消化後再吐出來的肉。

2個多月大時,已經能跑出巢穴,3個月大時就能跟著狼群到處亂跑。此後,即開始學習狩獵的方法。

幼狼一歲大時,體型已長得像成狼一般大小了。2~3歲時便已成年。狼的壽命和狗差不多,約12~16年,但由人工飼養的狼可活到20年。

社會組織

在狼群里有復雜的社會組織,經過爭斗後,以最強壯的一隻雄狼當領袖,再和一隻母狼形成一對領導者,負責巡邏領域邊界,解決成員爭端,並控制隊伍的遷移。

社會秩序的最低層常是被逐出的分子,生活在隊伍的邊緣,吃狼群的剩餘食物維生。

狼群的社會系統由很復雜的信號語言建立並維持。這種信號語言包括尾、耳、口及身體的許多動作即發聲,顯示每一份子的身分及情緒。例如,強者會翹起尾巴來瞪視弱者,而弱者則伏下耳朵,示出喉嚨來。

http://www.txkd.com/printpage.asp?BoardID=54&ID=47041

狼的秘密
聞狼色變。狼真的可怕嗎?為了弄清事實真相,瑞典一們生物學家曾孤身深入狼窟,多年與狼為伍,在義大利對近百隻狼進行了觀察、試驗和研究。他常常同狼一起嚎叫,並逐步懂得了狼的語言,揭開了狼群社會的秘密。
狼的最大特點是成群結隊。狼慣於嗅探,確定鄰居的情況,知道相互之間該如何相處。狼的嗅覺極其靈敏,不易受騙。它喜歡集體行動。一旦發現可獵取的動物,它們便成群出擊。在大風呼嘯的雪原上,三、五十隻餓狼呼嘯而過,那是任何動物都難以匹敵的。有人曾親眼看到幾百公斤重的大熊被狼群追得走投無路,亂撲亂叫,最後群狼一擁而上,把它扯成碎片。在分食獵物時,狼各自貪婪地吞食,從不為爭食而撕打。
在狼群中,只有一對狼享有最高的地位,它們就是狼群的首領。處於最高地位的公狼整天忙於維持狼群的安寧,平息爭端,讓好鬥者受約束。而處於皇後地位的母狼,卻是主宰狼群一切事務的總管。王位,是經過「競選」斗爭而得來的。它們常為爭奪首領地位而血戰一場。母狼之間的奪權斗爭,甚至比公狼更為激烈。只是最有權威的「皇後」,才有做母親的特權。所以,「皇後」總是嚴密地監視著其他母狼的戀愛生活,倘若哪只母狼與公狼發生交往,它就會被咬得鼻青臉腫。
「皇後」對求婚者極其溫柔,從不挑剔,平時它同下級公狼發生曖昧關系,這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子女能得到這些公狼的照顧。只有發情期,為首的母狼才同地位最高的公狼交配。
狼的幼子在出生後不久,便開始出窩嬉戲了,並很快地學會了狼的語言。狼會扮鬼臉,高聲嚎叫。狼的嚎叫聲調有高低之分,構成了不同的聯絡信號,以此與正在進行捕獵的同伴保持聯系。遠離的狼也用嚎叫來告訴同伴,自己在哪裡。狼還往往利用嚎叫顯示集體的威力。它們常常聚在一起,象舉行歌詠晚會一般的嚎叫不停。
自《廣聞博錄》(文史、科學知識小品)81頁,人民日報出版社
四、狼孩、熊孩、豹孩、鹿孩
印度「狼孩」拉穆已於1986年12月28日死去。世界上發現的「獸孩」已有50多個。有記錄在案最早被發現的,是1344年在德國深山中的一個「狼孩」。除了由狼養大的「狼孩」以外,還有由其他動物撫養的各種「獸孩」。1761年,匈牙利有幾位獵人在高山深穴里,發現了一個正在和幾只小熊嬉戲的女「熊孩」。
1923年,印度獵人打死了一隻母豹,發現豹穴里有兩只小豹和一個五歲的「豹孩」。這個「豹孩」只會用四肢爬行,全身的皮膚由於磨擦而變得很厚,並且布滿傷疤,看到雞鴨時,就猛撲過去撕爛、生吞。
1975年,一個法國探險家在非洲的一個林區里,發現了一個長滿黑發的「鹿孩」,他跟在鹿群的後面,四肢著地跑跳。
紐西蘭鹿的種類

目前,全紐西蘭的養鹿場達5000個以上。鹿的存欄數量達180萬頭,居世界第一。

紐西蘭的「鹿移民」包括歐洲赤鹿、北美赤鹿、梅花鹿、印度水鹿、東南亞黑鹿、南亞花鹿、歐洲天鹿、北美白尾鹿。歐洲赤鹿:1851年,第一批鹿被引到紐西蘭。那是來自歐洲的幾只赤鹿;1923年,1000隻歐洲赤鹿被引到紐西蘭,散放到南北兩島約50個地點。北美赤鹿:1870年,有人將北美赤鹿引到南島的達尼丁;1905年3月,又有18隻北美赤鹿引入。
梅花鹿:1885年,首批3隻梅花鹿被引到達尼丁,但不久便沒了音迅,也許被人射殺。第二批梅花鹿是1905年從英國的烏邦寺引入的。水鹿:1875年,一對水鹿從斯里蘭卡引入,放養在卡那萬,到1880年,因保護得當,達到30隻。/黑鹿:1907年11月,被引進,放到羅托魯瓦,但誤認為是水鹿。 花鹿:1867年,7隻來自默爾本的花鹿被放到南島奧塔戈,10年間發展為100隻,但1890年―1910年之間,被定居者獵殺。 天鹿:1860年―1910年期間,至少有24隻被引種紐西蘭,到1980年,還有13個野生種群。北美白尾鹿:1901年,首批白尾鹿2雄、2雌放到塔卡卡山谷,未成功;1905年,又引來9隻,來自美國新漢浦郡。
狼和鹿

狼是兇殘的,鹿是溫和的,狼是大壞蛋,鹿是人們憐愛的對象。這是我們在童話故事裡了解到的狼和鹿,那麼在現實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樣各自地生存著呢?它們之間有著什麼聯系呢?
這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裡的鹿群,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狼與狗是親屬,外貌長得很像,只是狼的個兒比狗稍大些,體毛一般是灰黃色,有時產地不同,它的顏色也有差別。狼的身材較瘦,四條腿較長,尾巴拖在兩條後腿當中,很少擺動,人們叫它木頭尾巴。它的吻部較狗尖一些,嘴巴較闊,眼睛有點斜,耳朵直豎,看上去一副兇相,是畜牧業的主要害獸之一。

狼生性兇殘、機警、多疑和狡猾,加上它的聽覺、視覺和嗅覺都十分敏銳,又成群結隊地活動,所以在牧區常乘牧人疏忽的時候,竄入來咬殺或叼走羊。而且還會使用埋伏、圍攻等方式,捕殺羊、鹿、狍和家禽等,甚至傷害人命。由於狼對人的危害很大,有的國家甚至用直升飛機來消滅狼群。但也有科學家認為,狼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有一定作用,由於狼善於捕獵黃羊和鹿群內的不健康個體,在客觀上起著自然選擇的效果。

狼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生活在山地。平原、森林和凍原地帶,甚至高達5000米的山地都有,在開闊的原野上數量最多。平時單獨或雌雄同棲,冬季常常集合成群,一般每群10多隻在一起。

狼的毛皮可以制皮衣、褥和帽子等。
水鹿(Cervus nuicolor)Sambar

生境:中、低山山區的闊葉林、針葉林、灌 木林、林緣草坡。
捕食:用嘴啃食樹葉、青草。
食物:多種植物的莖、葉、花、果。
體型:體長1.8~2米,尾長約24厘米。體重雌鹿約120千克。雄鹿180千克。
習性:喜群棲,常成對或3~5隻結群。白天躺卧在高草叢中或林間休息,黑夜才出來活動。夜間活動時經常發出呼叫聲,雨天活動更為頻繁。生性機警,善於奔跑跳躍。喜歡在水中活動,常在在泥潭中泥浴,夏天尤其喜歡在水中活動,能輕松地游好幾公里。有舔食鹽土的習性。雲南、海南等地馴養水鹿已有較長歷史。
分類:哺乳綱偶蹄目鹿科。
分布:雲南各地山區。中國長江以南各地。
保護:中國II級重點保護動物。

赤麂(Muntiacus muntjak)Indian muntjac,Barking deer

生境:低海拔山區丘陵的森林、灌叢。
捕食:用嘴取食植物。
食物:植物嫩枝、葉、花、果實、農作物。
體型:體長約1米,尾長17~21厘米,體重25~30千克。
習性:孤獨活動的動物,膽小謹慎,多在夜間或清晨、黃昏覓食,白天隱蔽在灌叢中休息。受驚時能發出極為響亮的類似狗吠的叫聲。活動范圍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時,無論跑多遠,最後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活動區域。繁殖力強,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產一仔,一歲達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製革原料。赤麂是中國南方主要狩獵動物。
分類:哺乳綱偶蹄目鹿科。
分布:雲南各地。中國東南、華南、西南地區。
保護:未列入保護動物名單。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它的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在陽光下還會發出絢麗的光澤,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差不多,藉以隱蔽自己。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故人們往往以為它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是其生存斗爭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在鹿茸生長發育過程所處的不同階段,其外部形態也隨著發生變化。人們給各個生長階段都起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這種狀態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河北興隆,山東,山西太原、四川紅原、江蘇太湖、鎮江、南京,上海,浙江杭州、安徽、廣西、廣東等地。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因為不利於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並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它的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善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強,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每年8 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棉羊一樣的「咩咩」叫聲。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只需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就可以隨雌獸跑動。雌獸對幼仔非常愛護,覓食的時候自己要先走到林間草地上四處探望,確信沒有任何危險後,才回到林中把幼仔帶出來,一旦發現險情,它就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飛奔逃進密林之中。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