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為什麼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1. 紐西蘭沒有毒蛇猛獸
完全沒有,包括無毒蜘蛛等。
紐西蘭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戶外野營/野遊之國,無deadly animal 即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每年都有許多歐美國家的旅行愛好者,持一年期的 wroking holiday 簽證,在紐西蘭邊走邊短期打工。
紐西蘭是火山國,火山岩不僅使土壤肥沃,其所含的元素令蛇類等爬行動物無法生存。
在紐西蘭獨身野遊的唯一危險是迷路。
2. 島國為什麼沒有大型兇猛動物
大多數島養不起一個大型食肉動物種群所需要的食物。比如台灣島的山地森林能養起幾只老虎,但是這些老虎不足以構成一個能持續繁衍的種群,自然也就不能存在。但不是所有的島上都沒有。比如日本島上的熊、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臘虎、爪哇島上的爪哇虎、紐西蘭群島上的紐西蘭巨鷹(已因為人類而滅絕)、科摩多島上的巨蜥等等。
3. 南極企鵝流浪2900公里在紐西蘭上岸,企鵝為何會選擇在紐西蘭上岸
企鵝之所以會選擇在紐西蘭上岸,很有可能是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紐西蘭周邊氣溫較高,魚類非常活躍,游泳速度也非常快,企鵝在紐西蘭捕獵會非常困難。
因為南極的溫度很低,所以海洋中的各種魚類都不太活躍,它們的游泳速度也相對較慢。企鵝的游泳速度是根據那些魚的游泳速度進化而來的,與南極的魚的游泳速度相匹配。但由於紐西蘭氣溫較高,當地魚類活動量相對較高,游泳速度自然很快。紐西蘭企鵝游泳速度慢,會給覓食帶來很大壓力。與南極洲相比,紐西蘭大型食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更多,企鵝面臨的威脅也更大。與無人居住的南極相比,紐西蘭當地人類活動更加頻繁,海洋污染更加嚴重,企鵝在紐西蘭生存壓力更大。除了一些科研團隊,南極的企鵝基本不受人類干擾,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但是,紐西蘭距離南極3000公里,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對企鵝棲息地的影響很大。而且和南極洲相比,紐西蘭的污染更嚴重,不適合企鵝的生存。
4. 澳洲地大物博,兩米大鳥,七米魔龍,汽車大巨獸,為何都滅絕了
澳洲大陸是一個神奇的島嶼,它曾經是整個地球板塊完整的一部分,它與現今的南極大陸連接在一起,不過當時的環境與現在截然不同,當時的南極大陸氣候是非常溫暖的,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直到距今一億多年前,強烈的地質運動開始,整個大陸板塊分崩離析,澳洲大陸從南極大陸脫離出來,成為了一個孤立的島嶼,在之後的時間里,澳洲大陸繼續隨著洋流向北漂移,在澳洲大陸與南極大陸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海溝,從此整個澳洲大陸就與世隔絕,成為了地球上獨特的一個地方,這里有很多與其它大陸截然不同的古生物。
澳洲大陸成為孤島之後,也形成了獨有的自然環境和生物結構,直到5萬年前,澳洲大陸上仍然生活著很多巨型動物,其中就有獨具特色的有袋類動物,這些動物身材高大,有如同 汽車 一樣大的雙門齒獸;有身高兩米的大鳥 史氏雷嘯鳥(魔鴨) ; 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體重可達一百六十四千克的袋獅(Thylacoleo); 長度超過7米的超級巨蜥,有著「澳洲魔龍」之稱的古巨蜥。然而,隨後的時間里,這些巨型動物紛紛以極快的速度滅絕,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什麼導致了澳洲大陸上的巨型生物走向了末路?
科學研究表明:澳洲大陸上的氣候變化及大約三次的人類登陸共同造成了澳洲巨型動物的滅絕!
澳洲大陸從地質運動與南極大陸分離開以來,其最初的氣候環境類似於現代的南美洲,熱帶雨林茂密,動植物十分豐富,由於當時的含氧量很高,動物的身材也更加高大。在隨後的幾千萬年裡,澳洲大陸的氣候如同現代處於西風帶上的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溫暖濕潤,草木茂盛。隨著澳洲大陸的繼續向北漂移,澳洲的氣候逐漸變得乾燥,澳洲大陸進入了副熱帶高壓帶後整個氣候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降雨量減少,森林乾枯,接近8成的地區荒漠化,生態系統變得十分脆弱,難以支撐大型動物的生活。
在僅剩的部分地區,包括紐西蘭等島嶼,雖然氣候環境還比較良好,但是區域面積有限,不足以保證大型食肉動物的生存,舉個例子,就是我國的台灣省,在冰河時期,台灣島與大陸是相連接的,當時的自然環境與我國南部地區一樣,有老虎、豹子、狼等頂級食肉動物生存,但隨著海平面的上升,形成島嶼之後,島上的生態系統不足以保證老虎等的生活需求,最終都消失了,留下來最大的捕食者僅僅是幾十斤重的雲豹。
澳洲大陸也是如此,在5萬年前,巨型短面袋鼠、雙門齒獸、袋獅、袋狼、巨鳥、古巨蜥等大型生物繁多,隨著自然環境的變換,這些大型生物的生活范圍逐漸縮小,在大部分地區滅絕了。只留下小部分地區還有一些巨型動物倖存,但是隨後人類的進入又進一步終結了它們的演化進程。
單單是自然環境的變化,還不足以完全滅絕這些巨型動物,至少有些地區還適合生活少量的大型生物。然而,隨後人類的登陸,使得澳洲大陸的生態系統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在5萬年前,還屬於智人的人類第一次來到了澳洲。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很多,島嶼更是星羅棋布,遍布如今的東南亞,各個島嶼之間可以通過陸路或者短距離的航行到達,而東南亞的古人最早發明了可以航行的獨木舟。隨著人類對航行技術的掌握,到達最偏遠島嶼的部分人類開始向外海 探索 ,它們藉助洋流和季風到達了澳洲大陸,當時的澳洲大陸環境比現在好得多,當然也很危險,但是相對於亞洲地區獅虎遍地、猛獁象橫行來說,澳洲大陸就如同伊甸園一般。
狩獵。 智人的到來對古生物來說就是 降維式的打擊,這些智人已經學會了使用武器,他們不會鍛造武器,但是可以將黑曜石敲打出一道道鋒利的刀刃、長矛尖,再在上面塗上一些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汁液,然後用藤條綁在長長的木棍上,製作成一根粗糙的武器。他們用這樣粗糙的武器就能夠狩獵猛獁象等大型動物,何況澳洲大陸上的巨型生物相對而言要小一些。
火的使用。 除了狩獵之外,人類還使用火,他們點燃了一片片殘余的森林,使得藏身其中的大型動物難以逃脫,特別是古巨蜥、雙門齒獸這樣的大型生物由於行動緩慢,更加容易被火吞噬。隨著人類的腳步向更多地區 探索 ,森林大火也在各地燃起,最終僅剩的不多的森林也變成了草原,更加不適於大型動物的生存。
爭奪水源。 由於環境的變化,水源地變得十分珍貴,人類的動物都必須依賴水源,這里成了新的狩獵場所,人類的陷阱對大型動物更加有效。水源地成為了大型生物的墳場,而森林的破壞也加劇了水土的流失,水源地進一步縮小,更多的地區變成了荒漠。
在人類第一次登陸澳洲之後,大型生物逐漸滅絕,而僅剩的掠食者也只有袋狼。
大約7千年前,人類第二次登陸澳洲。 要說第一次登陸澳洲的人類屬於古代智人,嚴格來說是早期從非洲大陸沿著海岸線一直遷徙到東南亞的黑皮膚人種,這也是澳洲土著的特點。而第二次人類對澳洲的 探索 則晚得多,七千年前,人類的航海技術有了很大發展,一些小型的粗糙的船隻開始適合遠洋航行,一些沿海居住的漁民,全家都在船上生活,他們一步步 探索 了島嶼,最初從我國南方地區遷徙到了台灣島嶼,隨後進一步遷徙到外海島嶼,隨著腳步越來越遠,有一些人由於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因為暴風雨,他們離大陸越來越遠,最終飄到了澳洲大陸,而此時的澳洲大陸上已經被土著佔有,這些遠洋而來的亞洲人並不適應環境,他們沒有遺留下過多的生存痕跡就消失了。
然而,他們的寵物狗卻成功的生存下來,這些狗來源於灰狼,它們來到澳洲大陸,失去人類庇護後,開始返祖,恢復了野性,團隊生活的習性以及強大的身體條件都遠勝本土頂級猛獸袋狼,在隨後的幾千年裡,這些來源於我國南方的家犬演化為澳洲野犬,並且在大部分地區驅逐了本土動物袋狼,僅剩餘小部分苟延殘喘於塔斯尼亞等島嶼。
幾百年前,殖民者登陸澳洲,澳洲生態系統進一步遭到摧毀。 殖民主義時期,歐洲人登陸澳洲後, 伴隨著人類的腳步一起出現在了長期與世隔絕的澳大利亞的還有很多其他的動物,貓狗,狐狸,兔子,牛羊等的出現深刻的改變了整個澳洲的生態結構,這些動物大量繁殖和帶來的疾病導致了很多澳洲本土動植物的滅絕。有統計數據顯示,自歐洲殖民澳大利亞以來的230年中,有100種動植物物種從地球上完全消失。而根據科學家的推測,這一數據事實上要再擴大十倍。
在氣候和人類的雙重作用下,澳洲的古生物、特別是大型生物以極快的速度消失。而人類的作用並不可小覷, 人類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通常有兩個方式。一個方式是農業 社會 人口膨脹,人獸爭地,這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我國華南虎和大熊貓。另外一個方式是工業 社會 的發展,人類消費的需求,大量珍稀動物被人類用現代化武器獵殺,這在歐洲殖民時期尤為顯著。
科技 的進步是一把雙刃劍,科學研究發現,在近百年來,野生動植物的滅絕速度加快幾百倍,地球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過程中,而人類就是生物滅絕的加速劑,許多著名生物的滅絕其實都是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共同作用的結果。
5. 紐西蘭鷹真的吃人嗎還是不存在的
近期發表於紐西蘭《生物公共圖書館雜志》上的一項化石DNA研究結果證實,有史以來最大的食肉鳥類之一,目前已經滅亡的一種巨鷹,曾經是紐西蘭島上最主要的食肉動物,與現在世界上最小的鷹源於同一祖先。
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紐西蘭的坎特伯雷大學。研究小組由牛津大學古生物分子中心的艾倫-庫珀領導,科學家從2000年前的鷹化石中提取DNA。
最初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哈斯特鷹和澳洲楔尾鷹的關系。但是,DNA檢測結果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證明紐西蘭鳥類事實上和世界最小的鷹有基因上的密切關系。這種小鷹來自澳大利亞島和新幾內亞島,通常體重不超過1公斤。但是,哈斯特鷹重達10到14公斤——比現存的最大的肉食鳥類、拉丁美洲的哈爾皮埃鷹還要重30%~40%,幾乎達到了可飛行鳥類的體重極限。
看起來如此不同的兩種物種居然會在基因上有密切聯系,並且科學家推測它們共同的祖先生活在不到一百萬年前。也就是說這種小鷹到達紐西蘭島後,在那期間體重增長了10到15倍,這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是快得難以置信的。這樣快的進化速度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中都是空前絕後的。
哈斯特巨鷹是當時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高」的掠食者,它們捕食恐鳥(一種紐西蘭無翼大鳥食草動物、不能飛行,每天能捕食200公斤的東西)。為了在森林中飛行,巨鷹必須縮短翅膀,即使那樣也有3米長。它們從側面攻擊捕食動物,用它那老虎般大小的爪子猛地向捕食動物抓去。一旦抓住,巨鷹另一隻大爪子只需在恐鳥頭上或者脖子上一擊就能讓獵物當場斃命。
科學家相信,這種大鳥滅絕於人類移居紐西蘭島之後的2個世紀內,也就是大約700年前。森林大火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人類的存在切斷了它們的食物供應。也有一些證據證明這種巨鷹有可能是被獵殺滅絕的。
6. 紐西蘭為什麼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鴕鳥是如今地球上生活著的最大的鳥類動物,成年鴕鳥的身高為2.5米,體重達150千克,赤手空拳的人面對鴕鳥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的。鴕鳥已經很可怕了,但其實在很早以前的紐西蘭地區,還聖後著一種遠比鴕鳥恐怖的多的巨型鳥類,它們身高三米多,和兩層樓差不多高低,體重更是達到了250千克,戰鬥力遠不是鴕鳥可以比擬的,它就是恐鳥,一種生活在300萬年前的巨型鳥類動物。
其實恐鳥的滅絕只是地球動物滅絕的一個縮影,在早期智人開始出現的時候,地球其它生物的滅絕速度就開始加快,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動物的滅絕被推向了頂峰,幾乎每年都會有幾種甚至十幾種動植物徹底滅絕,原因都是人類的獵殺和對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也許最開始的人類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這樣做,那麼現如今的我們,又為什麼要把地球上的其它生物都逼上絕路呢?
7. 請介紹紐西蘭地理特徵
1.自然環境
有長白雲之鄉(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美譽的紐西蘭屬於大洋洲,位於太平洋南部,澳大利亞東南方約1,600公里處,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隔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鄰新喀里多尼亞、湯加、斐濟,在南緯34度至47度之間。紐西蘭由北島、南島、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7萬多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紐西蘭素以「綠色」著稱。雖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但這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北島第一峰魯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紐西蘭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積616平方公里。南島橫跨南緯40°~47°,島上有全國第一峰庫克山。阿爾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約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腦湖面積342平方公里,是紐西蘭第二大湖。蘇瑟蘭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 森林覆蓋率:31%(2005年統計)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31,570.33708千公噸(2004年統計) 使用改良水資源的人口比例:97%(1995年統計)
2.氣候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紐西蘭的12月至2月為夏天,6月至8月為冬天。夏季平均氣溫25℃,冬季10℃,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400~1200毫米。
環境
紐西蘭約於一億年前與大陸分離,從而使許多原始的動植物得以在孤立的環境中存活和演化。除了獨特的植物和動物之外,這里還有地形多變的壯麗自然景觀。紐西蘭從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分離之後,這些原始的物種便在這塊獨立的土地上演化和繁衍,著名紐西蘭
的自然學家大衛·貝拉米(David Bellamy)稱這里是「摩亞方舟」(Moa's Ark),此名稱來自紐西蘭所特有的巨大步行鳥「摩亞」(moa,又名恐鳥),但現在已絕種。自從人類開始在紐西蘭定居以來,短短1000多年的時間已經使許多原生物種消失,但近年來紐西蘭政府加大了自然保護的力度,情況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保護措施包括消滅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有害生物、建立了13座國家公園、3座海洋公園、數百座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區、1個海洋與濕地保護網路,以及保護特別的河流與湖泊。紐西蘭總計約有30%的國土為保護區。另外,像kakapo鸚鵡、垂耳鴉、幾維鳥和大蜥蜴等珍稀與瀕危物種的研究和管理計劃也開始執行。
3.植物
雖然經過人類1000多年的砍伐,紐西蘭仍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仍是茂密的森林――大部份位於高原地區。這些地區大都屬於國家公園和森林公園,禁止開發,您可以盡情享受其中的野趣。紐西蘭森林的特點是溫和、常綠的雨林,其中有巨大的樹蕨、藤類和附生植物――看起來很符合一般叢林的模樣。巨大的貝殼杉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之一,目前生長在相對較小的北島凹地與科羅曼德爾半島。
4.動物
紐西蘭的奇異鳥
紐西蘭是罕見鳥類的天堂。最著名的是不會飛的奇異鳥,紐西蘭的非正式國家標志。其它不會飛的鳥還有威卡秧雞(weka)及瀕臨滅絕的kakapo鸚鵡(即鴞鸚鵡),這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它只能爬到低矮的灌木或較小的樹上。另一種奇特的鳥類是好奇心很重的啄羊鸚鵡(原生高地鸚鵡),這種鸚鵡會飛,以不怕人類和大膽的個性而聞名。
紐西蘭自身沒有多少陸地哺乳動物:沒有老虎、沒有狼、也沒有其他食肉動物,僅有少數的小蝙蝠和青蛙。人類涉足之前,這里的森林是鳥兒的天堂。就在500萬年前,體形碩大的哈斯特巨鷹一度是紐西蘭鳥類的統治者。哈斯特巨鷹是一種巨大的猛禽,翼展幾達3米。它能從空中攻擊恐鳥,先用銳利的爪子把恐鳥(一種紐西蘭無翼大鳥,現已滅絕,高度是人的兩倍)擊倒,再撕食其肉。
哈斯特巨鷹3米多的翼展或許並不驚人,但其18公斤(40磅)的體重則超過生活在今天的任何一種鷹,因此哈斯特巨鷹堪稱史上最大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