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屬於什麼地域類型
1. 分析紐西蘭南島,北島的地形地勢差異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主要由北島(面積11.5萬平方公里)和南島(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組成,中隔110公里長的庫克海峽。
北島和南島在地質構造上均屬年輕褶皺帶,在地形上多山地(占總面積的49%)和丘陵(佔40%),平原面積很狹小(僅占 8%)。但北島和南島在山地的多少、地形的結構和外貌特徵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北島主要是丘陵,山地少只佔全島面積的18%,且海拔高度低。山地分布多偏於東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在1,500米左右;西部以丘陵為主,西北—東南走向的山地海拔僅500米左右;中部是廣大的火山區,由切割台地、湖泊和火山峰組成的斷裂帶,多湖泊、瀑布和各種類型的泉水(冷泉、溫泉、熱泉、硫化泉等),地熱資源豐富。
南島主要是山地,占該島面積的 70%,且高度大。山地分布偏於西部,山勢崎嶇,一般海拔2,000~3,000米,許多高峰超過3,000米,中部的庫克山海拔3,764米,是紐西蘭最高峰。高山頂部多雪和冰川,現代冰川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山麓的冰川穀,往往形成許多狹長的湖泊,風景秀麗,是紐西蘭著名游覽區。南島山地西坡陡、東部緩,東部沿海有狹長的坎特伯里平原,是紐西蘭的主要農牧業區。
2. 紐西蘭農業類型
考點: 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專題: 分析: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因此畜牧業在全國所佔比重較大,其放牧的品種主要是羊,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A、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故不符合題意; B、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不適合穀物類作物的生長,故不符合題意; C、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適合發展大牧場放牧業,故正確; D、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和小麥,而溫帶海洋性氣候不適合穀物類作物的生長和成熟,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較低,掌握世界著名地區的農業地域類型和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解題的關鍵,並能掌握世界著名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概況,對於此類試題,學生應加強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落實.
3. 紐西蘭南島以哪種農業地域類型為主,並評價該國發展該農業地域類型的條件
紐西蘭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它是地球上最後一塊被發現的主要大陸。其豐富多採的歷史, 展現了毛利人與歐洲人的傳統。令人贊嘆的毛利遺址與寶藏(有些可以追溯至將近1000年前)與許多美麗的歐洲殖民建築相映成輝。如今,在紐西蘭任何一個城市裡,都可以看出紐西蘭已成為一個迷人的文化多元國度。紐西蘭南島是世界第十二最大的海島。 南島西海岸南部的南阿爾卑斯山脈(Southern Alps)是紐西蘭的最大山區;其中以航海家庫克船長命名的主峰庫克山(毛利語:Aoraki / 英語:Mt Cook)海拔3754米,是紐西蘭的最高峰。紐西蘭,景色如畫的島國,由北島、南島,及其它島嶼組成,總面積26.8萬平方公里。北島較接近熱帶氣候,常年鳥語花香,故3/4的紐西蘭人口居住在此。南島和北島雖只是一水之隔,但氣侯迥異,四季明顯,人口非常少。在南島,可以看到海邊的雪山、寧謐的峽灣、剔透的冰河、遼闊的平原等自然美景,西方人甚至稱其是世界上除南北極之外僅存的凈土。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夏季平均氣溫25攝氏度左右,冬季10攝氏度左右,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度。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400—1200毫米。 [紐西蘭南島經濟以種植小麥和飼養羊群為主,有中小型農畜產品加工工業。主要城市有基督城、達尼丁、因弗卡吉爾、納爾遜、蒂馬魯等
4. 紐西蘭農業地域類型特點
該國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72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26.8%,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木材林約200萬公頃,每年種植人造林4萬公頃。漁產豐富,200海里經濟區內捕魚潛力每年約50萬噸。
工業以農業牧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奶製品、毛毯、食品、皮革、煙草、造紙和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產品主要供出口。
農業高度機械化,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水果等。糧食不能自給,需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畜牧業發達,是紐西蘭的經濟基礎,羊肉和奶製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粗羊毛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0%。
大牧場放牧業。
5. 紐西蘭氣候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於位於南半球,因此,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夏季平均氣溫25℃左右,冬季10℃左右,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北島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1500毫米,南島為600~1000毫米。
紐西蘭絕大部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豐富,植物生長十分茂盛。由於是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邊界處,再由板塊碰撞擠壓,島上形成高大山脈,對氣流產生很大影響。
紐西蘭位於南半球,與國內的季節完全相反。因此,前往紐西蘭旅遊之前,務必要了解一下紐西蘭的氣候情況,為出行做更好的准備。
紐西蘭大部分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遠北地區在夏季為亞熱帶氣候,而南島內陸的高山地區冬季氣溫可低至-10°C,紐西蘭的大部分國土都臨近海岸,所以氣候都較為溫和。越往南走,平均氣溫就會越低。一月與二月是一年中最溫暖的月份,而七月則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月份。夏季的平均最高溫度約為20-30ºC,冬季溫度約為10-15ºC。
相關說明
紐西蘭氣候溫和,沒有明顯的極端氣溫,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但是早晚溫差比較大。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最溫暖的月份為12月、1月和2月;最冷的月份為6月、7月和8月。在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在攝氏20度至30度之間;冬季為攝氏10度至15度之間。
由於紐西蘭地處南半球,它的季節正好與北半球相反。
夏季:12月 – 2月
秋季:3月 – 5月
冬季:6月 – 8月
春季:9月 – 11月
一日四季
紐西蘭的天氣總是變幻莫測。如果你要徒步或進行其它戶外活動,需做好應對天氣與溫度驟然變化的准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紐西蘭
6. 紐西蘭農業地域類型面向什麼市場
面向商品畜牧業市場。根據資料查詢顯示紐西蘭農業地域類型面向商品畜牧業市場,紐西蘭主要從事的農業地域類型是大牧場放牧業,只適合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
7. 紐西蘭為什麼要選擇牧場畜牧業為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紐西蘭不是歐洲的!
紐西蘭地處南太平洋西南部,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邊,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有以下幾點原因決定了該國更適合發展畜牧業:
1.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富,適合牧草生長
2.緯度較高,氣溫偏低,並不適合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生長,但是對於牧草則沒有太大影響
3.同樣由於緯度較高,且降水多,倒是光照較少,也不適合農作物聖誕,但對牧草有利
4.紐西蘭常年多風,糧食作物易倒伏,且本地(尤其是南部)植被多為溫帶草原,發展畜牧業有事較大
5.紐西蘭經濟高度發展,人口稀少,以及飲食習慣都決定了現代化畜牧業能去的更大經濟價值
8. 列舉各國各類農業地域類型
根據農牧業結構、栽培或飼養方法、農業投入、技術水平、商品率、專業化程度等,全世界可劃分為四大類型,細分為12個類型。
自給傳統農業類型 有以下五個:
游牧型 天然牧場為主要飼料基地,以飼養綿羊、山羊、牛為主,還有馬、駱駝、驢等。以放牧為中心,逐水草而居,隨季節更換牧場。經營粗放,單位面積的載畜量與單位面積產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投入少,設備簡陋,屬自給自足牧業,商品率低。多居住移動式房屋,如蒙古包等。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帶:①乾燥半乾燥草原地帶,包括蒙古高原、中亞、西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區。②高山、高原地帶,如中國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等;③北極寒冷地帶,如愛斯基摩人的狩獵、採集、漁業屬之。
綠州農業型 多以種植業為主,多種植小麥、雜糧、棉花和果菜等(如棗椰)。利用地下水或泉水發展的灌溉農業,以坎兒井為典型代表。傳統的經營方式,但較為集約化。主要分布在乾燥、半乾燥地區內的綠洲地帶,西亞的兩河流域,中國的新疆與甘肅的西北部,伊朗高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的上、中游,撒哈拉沙漠地區等。
遷移農業型 (亦稱「補釘農業」)放火燒山,辟為旱田。以種植雜糧等糧食作物為主。原始經營方式,不施肥,以木棒、刀為工具,俗稱「刀耕火種」,十分粗放,過兩年土地肥力消耗殆盡則遷移他處,易地再焚燒林木後再耕種。單位面積產量極低,且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東南亞各國的山區,非洲中部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區等。
亞洲傳統農業型 亞洲分為水田農業與旱田農業兩種類型。水田農業是亞洲農業最典型的代表類型。以種植水稻為主,輪作較少,多水稻專業化生產。一般經營規模較小,小農個體經營為主。從發展水平又可分兩個類型區:①集約型。主要指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精耕細作,勞動力與物力投入多,現代化水平較高,一年可兩熟,多則三熟,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高達6~7噸;②粗放型。主要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現代化水平較低,經營較粗放,每公頃產量只有2~3噸。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季風區。這里高溫多雨,雨熱同季,水田率高,開發歷史悠久,是世界稻穀的主要生產區與出口區。
旱田農業型 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玉米、小麥、高粱、粟等,經濟作物種類多,如棉花、麻類、煙草、甘蔗、花生和大豆等。多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飼養牛、馬、豬及家禽等。經營較粗放,多為小農個體經營,產量不夠穩定,商品率低。多分布在水田區的邊緣或外圍地區,以中國的華北、東北地區,印度的德干高原,恆河中上游及日本的北海道地區為代表。
商品化農業類型 有以下四個:
混合農業型 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種植穀物(以麥類為主)、薯類、甜菜和飼料作物。廣泛實行輪作,並多飼養肉牛、豬等。農業投入多,集約化經營,單位規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洲的溫帶、寒溫帶地區,氣候冷涼濕潤。現代化水平較高的西歐、南歐(義大利波河流域)和北美洲,相對水平較低的巴爾干半島各國。
酪農型 (或稱產奶區)即乳用畜牧業區。種植業與畜牧業緊密結合,以種植飼料作物和養奶牛為主。發展成飼料牧草型奶牛業。農業投入多,經營規模大,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高,商品率發達。近年飼養品種有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增加豬、禽),是世界農業發達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地區。以北歐丹麥,西歐的荷蘭、瑞士,北美洲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北島最為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多以鮮乳為主,遠離消費中心的以乳製品為主。與混合農業相比,一是乳用畜牧業專業率高;二是集約化水平高。
地中海式農業型 以栽培桔柑、葡萄、油橄欖、檸檬等地中海水果馳名。夏乾季節發展灌溉,利用冬雨種植小麥。一般農業投入較多,專業化率與商品率較高。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區,以南歐最為發達,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代表。
園藝農業型 以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觀賞植物為主。精耕細作,經營規模不大,屬多勞、多肥、多設施、多投入、多收益農業。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城市與城市帶的近郊區,以及運輸條件方便的遠郊區,與輸送園藝、空運農業相結合,如荷蘭花卉園藝世界聞名,日本 高冷地農業(屬遠郊區)等。
企業化大農業類型 有以下三個:
企業穀物農業型 以種植穀物為主,冬、春小麥為中心,有與玉米或其他麥類輪作的。經營規模較大,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大。二次大戰後初期,一般每戶平均擁有耕地90公頃,80年代以來,其規模擴大一倍。屬現代化水平、專業化程度、商品率、勞動生產率與收益都高的農業地域類型。產業革命後,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解決食糧問題,而以大量生產小麥的企業化穀物大農場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濕潤地區,以北美洲(西經100°以西)的中西部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區、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為代表。
企業畜牧業型 飼養肉牛與綿羊為主,並有少量麥類與牧草種植。經營規模大,草場放牧,在屠宰前進行飼料育肥。商品率高,效益高。在產業革命後,隨著世界肉、毛、皮市場需要量猛增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的巴西高原東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尼亞地區,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紐西蘭,以及南非等半乾燥地區,是世界牛肉、羊毛的重要生產區和出口基地。
種植園農業型 仲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生產天然橡膠、甘蔗、咖啡、可可、椰子、油粽、茶、香蕉、棉花、煙草、西撒爾麻等。為近代出現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在產業革命後,對工業原料、飲料、食品需要量與品種增加,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亞非拉地區後,他們利用各地區、各國自然條件的優勢,廉價的勞動力強迫形成的。多為單一經營,以資本主義大農場為主。生產技術較高,產品基本上供出口,商品率高。還有些當地居民或華僑經營的小農場。主要分布在世界熱帶雨林區,全年高溫多雨,年均溫在20~28℃,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排水良好的山麓緩坡地帶。南北半球的20°以內區域,以東南亞、南亞、中美洲和西非洲最為集中。
合作化(集團化)農業類型 從土地佔有關系和經營組織系統劃分為獨立地域類型區。指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改革後,土地收歸國有,大的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投資建設。小的由集體或個人備置。建有國營農場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單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農業生產承包制度、效益顯著
9. 紐西蘭的農業地域類型
紐西蘭是經濟發達國家,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產品出口收入占出口總收入60%以上。8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推行減少國家干預,發展市場經濟,緊縮財政開支的政策。本屆國民政府1990年11月執政以來,實行削減政府開支,推行低通貨膨脹,低利率以促進投資和外貿出口的政策,籍此帶動國內經濟復甦。1993年,新經濟已走出低谷,扭轉了連續18年的國際收支赤字狀況,通貨膨脹率和銀行利率達20年來最低水平,匯率合理,商業和消費信心增加。存在的問題仍然是外債負擔沉重,失業率偏高,社會犯罪增多。
該國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72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26.8%,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木材林約200萬公頃,每年種植人造林4萬公頃。漁產豐富,200海里經濟區內捕魚潛力每年約50萬噸。
工業以農業牧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奶製品、毛毯、食品、皮革、煙草、造紙和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產品主要供出口。
農業高度機械化,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水果等。糧食不能自給,需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畜牧業發達,是紐西蘭的經濟基礎,羊肉和奶製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粗羊毛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0%。
10. 紐西蘭為什麼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農場
紐西蘭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具有牧場規模大,人口比較稀少,以放牧牲畜為主,畜牧產品大量出口的特點。
紐西蘭發展大牧場放牧業的主要原因:
(1)紐西蘭地處南太平洋西南部,緯度較高,氣溫偏低,多陰雨天氣,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不利於農作物生長,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適宜發展畜牧業。
(2)紐西蘭經濟發達,海運便利,有利於畜牧產品的出口。紐西蘭人口較少,當地對畜牧產品消費量有限,大量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