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為什麼不發展
⑴ 紐西蘭南島西側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比重小的主要自然原因
紐西蘭種植業欠發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地形因素:紐西蘭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廣大,平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因此不適宜發展種植業。
2.氣候因素:紐西蘭位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各月降水分配較為均勻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各月降水分配較為均勻的氣候特徵反應了當地的陰雨天多,晴天少,光照不足,因此不利於種植農作物,但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多汁牧草可以用來飼養牲畜,所以紐西蘭的畜牧業發達。
因此紐西蘭種植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是光照和地形。
⑵ 紐西蘭為什麼限制發展漁業地理知識
為了實現漁業資源有效和可持續的利用,紐西蘭自1986年開始對漁業捕撈實行一種配額管理制度(QMS)。根據《1996年漁業法》,新政府每年對紐西蘭專屬經濟區海域內的魚貝類資源進行科學評估,確定每個漁業年度(每年10月1日至下年9月30日)的可捕撈數量。在此基礎上,根據以往的捕撈記錄,在漁業公司之間分配主要的商業捕撈魚類的捕撈配額。配額持有者要交付配額使用費。捕撈配額規定了某一特定區域某種魚類的捕撈數量,可以有償轉讓。新的公司一般得不到配額,但可以從其他公司那裡購買或租賃。
⑶ 疫情導致紐西蘭人海外支出驟降,對紐西蘭人有什麼影響
疫情導致紐西蘭人海外支出驟降,對紐西蘭人的收入是會有重大影響的,紐西蘭的出口和旅遊收入變得更少,那麼導致紐西蘭人的經濟比較低迷,所以海外支出驟降。
紐西蘭人海外支出驟降,最主要是因為紐西蘭人的收入變得更少了,一是旅遊行業的影響,二是出口貿易被遏制,都會導致紐西蘭人的經濟大打折扣,所以疫情對紐西蘭國民經濟的打擊還是非常大的。
⑷ 馬達加斯加擁有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什麼沒能成為發達國家
英國向澳大利亞移民前,澳大利亞本土純粹無人居住,所以移民澳大利亞的英國人建設澳大利亞的積極性並不亞於英國本土,所以發展起來了。
英國向紐西蘭移民前,紐西蘭本土只有極少極少數毛利人居住,估計約幾千人,他們沒遇到什麼大的抵抗,慢慢地和毛利人把關系協調好了,建設紐西蘭的積極性也不亞於英國本土,所以紐西蘭發展起來了。
馬達加斯加現有2200多萬人,法國人踏上馬達加斯加領土的時候,最少也有數百萬人,所以法國人遇到了麻煩,法國人就失去了象英國人建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那樣的積極性,慢慢地就打道回府了,又馬達加斯加的土著人根本就沒有能力把他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發達國家,直到今天主要依然還是靠點種植業(為西方國家提供生產原料)、干點農活過生活,所以馬達加斯加成為了世界上最貧苦的地區。
題外話: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站住腳直至今天的發達是殺了不少土著人的:
1.西班牙幹掉了土著人6000萬左右;
2.其他西方殖民者也幹掉了上千萬土著人。
也就是說,西方殖民者幹掉了95%以上的土著人,瑪雅文明和印第安文明都被他們摧毀了,所以他們才有了今天所謂的發達。
中國還多少有點武力,所以沒有成為瑪雅、印第安第二,但是必須深刻反思,不要老一副奴才嘴臉,這樣不好。
⑸ 高度發達的紐西蘭,為何在世界上存在感很低
紐西蘭(New Zealand)這個國家很神奇,因為它大概是發達國家裡存在感最低的,也大概是工業國家裡農牧業最強的,還大概是高度發展國家裡景色最美的。
從這方面來說這個國家的人也是非常聰明的,不怎麼去關注外面的事情,一門心思發展自己的經濟,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悶聲發大財的國家。
⑹ 紐西蘭「南島大開發」,難
作為南半球少有的發達國家,紐西蘭也和其他國家一樣面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最顯著的就是北島要遠強於南島,這也就是迫使了紐西蘭實施南島大開發政策。可作為只有兩座島嶼的國家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地域發展差異呢?
紐西蘭的國土主要是南北兩島組成,但兩座島嶼又各有特點。北島主要以丘陵低地為主,有茂密森林和肥美低地。紐西蘭最長的河流——懷卡托河就在北島。在這之外北島還分布著眾多湖泊和河流,東海岸更點綴著海灣和小港。
北島豐盛灣 來源.Pexels
紐西蘭南、北島自然差異和港口城市分布示意
南島的地形地貌主要是高山,南阿爾卑斯山貫穿南島的西部,佔了南島一半面積。高地中的河谷地帶則是湖泊的集中分布地區。南島的西海岸受到峽灣切入陸地的影響形成鋸齒狀的海岸線,東海岸則是紐西蘭最大的平原地帶。
位於紐西蘭南島西部的南阿爾卑斯山脈,是整個南島的天然分水嶺。「南阿爾卑斯山脈」一般是用來泛指整座山脈,組成這座山脈的其他眾多小山脈有許多各自不同名稱。來源.Pexels
南島衛星雲圖 來源.Pexels
1000年前毛利人的先祖乘船到達紐西蘭。在對紐西蘭進行 探索 後毛利人選擇了北島作為主要定居地。北島的地勢相對起伏小,且具有肥美低地和適合航行的海灣港口。對於航海民族來說,港口可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因而定居北島後,毛利人在島上發展種植業,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手工業,建設港口與其他太平洋島嶼進行航海貿易。
毛利族(Māori),為紐西蘭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波利尼西亞人。「Māori」這個詞在毛利語語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當時的歐洲人進入紐西蘭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稱。外邦人則稱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圖為毛利酋長畫像。來源.Pexels
1840年英國與紐西蘭的毛利人酋長們簽訂《懷唐依條約》。英國獲得了紐西蘭土地的統治管轄權,正式將紐西蘭變為殖民地。然而有趣的是條約簽訂的雙方對於這份條約都是各有不同的理解。《懷唐依條約》有英語和毛利語兩個版本,由於當時毛利語與英語互不相通的原因,很多條款內容在不同語言版本下所表達的意思都不一樣,自然而然地雙方對條約內容存在著巨大差異。
在條約簽署之後,毛利人認為紐西蘭仍屬於他們,條約用來向白人指出並時刻提醒他們已做出的交換;白人則相信,他們已經獲得了"實質性的統治權"。
緊接著的便是熟悉的殖民劇情,大量大批的歐洲移民從歐洲,主要是英國遷移到紐西蘭。在經歷殖民政府和移民的變相掠奪以及多次反抗戰爭後,毛利人的 社會 組織徹底瓦解,大量土地被殖民者掠奪,紐西蘭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紐西蘭國旗左上角的英國「米字」圖案 來源.Pexels
奪取土地後歐洲殖民者在紐西蘭發展起畜牧業、林業和種植業。這些主要是配合英國當時的殖民地農業供應政策,主要是為英國本土輸送原料和初級農產品。北島地區多半島和海灣,多優良港口,十分有利於原料和初級農產品的出口運輸。同時多港口讓北島承接外來移民變得十分便利,移民也可以選擇在多個不同的港口定居。相比之下南島南島雖面積較大,但全境多山,溫度較低,發展經濟要稍遜於北島。何況南島地區不如北島那樣多海灣良港,只有西海岸克萊斯特切奇地區有優質港口。因此在起步階段北島就優先建立起了初步的經濟生產體系並推動了城鎮人口的快速發展,南島則發展相對緩慢很多。
除了自然地理上的劣勢,政治上的因素也讓南島落後。奧克蘭是英國殖民者登陸紐西蘭後的首個定居點,也是殖民者指揮中心,地位等同於紐西蘭的首都。而之後殖民者也確實將奧克蘭定為首都。北島更是多了一層政治因素的加持。在1865年,紐西蘭政府為了實現南北島平衡發展才決定將首都前往惠靈頓。
遠眺紐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的海港大橋和中央商務區 來源.Pexels
在維多利亞山眺望惠靈頓港及市區 來源.Pexels
20世紀的20年代來自諾魯的磷肥大量進入紐西蘭,磷肥配合"濕潤"地區的氣候,讓紐西蘭待開墾的貧瘠土壤生長出牧草。懷卡托、瑪納瓦圖(Manawatu)和塔拉納基這樣的森林和沼澤地地區都開始發展起奶牛養殖業。同一時期戰後的經濟繁榮帶來消費主義的盛行,加上紐西蘭此時是將自己定位為大英帝國的牧場,依靠英國的投資發展牧業並輸送奶製品等農產品。因此為了滿足國內外巨量的農產品需求,紐西蘭除了開墾拓荒北島剩餘的荒地外,還積極發展密集型農業。這也就帶來了北島地區新一輪的人口增長,而森林轉換成牧場也帶來新城鎮的出現和舊城鎮的擴大。
紐西蘭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來源.Pexels
不過這些好事都只發生在北島地區。南島未開荒的土地都主要集中在山地,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南島缺少優質港口,不利於農產品的出口,交通運輸上的劣勢使得南島沒有實現像北島那樣搭上這趟世界經濟的快班車。
二戰結束後紐西蘭有感於戰時供應品海外供給困難,因而開始布局建設自身體工業體系。1945年後紐西蘭出現一些小規模工業企業,60年代末70年代初這些工業企業集中發展成為規模以上企業。然而紐西蘭採取了犧牲南島發展北島的區域發展策略。這些都是紐西蘭在70年代以前所建立了三大主要工業區,即奧克蘭、惠靈頓和克萊斯特徹奇。而這三大工業區只有克萊斯特徹奇分布在南島,其餘兩個都在北島。對於以出口經濟為主的紐西蘭來說,光有土地人口城鎮可不行,還需要港口。北島的港口不僅數量多且大多適用於發展外貿港,南島相比之下只有東海岸的克萊斯特切奇符合外貿海港的條件。
紐西蘭第三大城市、南島第一大城市克萊斯特切奇 來源.Pexels
工業的發展對勞動力提出新的要求,紐西蘭開始積極引入國外成熟的技術工人移民,為工業發展提供勞動力。為工業而來,勞動移民自然而然會是集中遷入主要的工業城市,這也就帶動各大工業城市的城鎮化。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毛利人跟隨著城鎮化進程,開始離開鄉村社區進入鄰近的城市,開始了毛利人的城市化進程。這些毛利人進入城市後成為廉價勞動力,從事工業或是服務業的生產服務。
紐西蘭南、北島人口集中地區和鐵路分布差異 來源.Pexels
但在整個戰後的經濟發展時期紐西蘭的工業分布是極其不平衡的。絕大部分的工業企業都位於北島,相比之南島只在克萊斯特切奇地區建立起了製造業體系。因為該區域是南島東海岸少有的良港,非常適合初級工業品的出口和工業品的輸入。
因此在整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戰後經濟時期。北島的工業發展的速度超過南島,到70年代中,全國工業企業的75%都集中在北島。最終形成了紐西蘭北強南弱的經濟格局。
70年代全世界都進入了滯漲的發展低迷時期,紐西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沖擊。世界性經濟危機就帶來了海外移民的大量減少,從而連鎖導致紐西蘭人口急劇減少,加上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使得紐西蘭失去了傳統的出口市場。在這兩大打擊下,紐西蘭城市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三大工業區除了奧克蘭外惠靈頓和克萊斯特徹奇兩大工業區在製造業和銷售業中,就業率的發展處於倒退或停滯不前的狀態。這一種現象推動了紐西蘭城市分散化和經濟結構調整。
停滯性通貨膨脹簡稱「滯脹」,70席捲全球 來源.Pexels
在這次滯脹危機中盡管製造業和銷售業處於低迷,但三大工業區開始調整經濟結構,發展信息服務業。奧克蘭就走在其他兩位的前面,奧克蘭信息服務業增加速度遠遠超過其它兩市。特別是在金融、保險及房地產中奧克蘭的增長度是另外兩市的二倍。惠靈頓和克萊斯特切奇不僅要承受就業增長停滯倒退和城市轉型的劇痛,更要將以往的製造業和銷售業對外分散,在限制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和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城市的分散化。這就導致了北島餘下地區的就業增長率超過了奧克蘭。而南島餘下地區,雖然其就業增長率仍不及北島的一半,但還是與就業率下降的克萊斯特徹奇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次經濟結構調整對南島地區來說是復雜的。南島獨秀一枝的克萊斯特切奇工業區可謂是元氣大傷。南島當時向其它地區分散製造業的發展措施束縛了克萊斯特徹奇市製造業的發展,使克萊斯特切奇的眾多工業部門處於停滯不前狀況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而相應的服務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造成了該地區的城市和工業分散。雖然南島其他地區承接了一部分製造業,實現了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但南島其他地區畢竟基礎薄弱,即使接受了來自克萊斯特切奇的製造業也沒有實現飛躍式發展,倒是一種緩步發展的態勢。
紐西蘭南島皇後鎮 來源.Pexels
這樣的發展態勢也就造成了奧克蘭逐步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奧克蘭逐步發展成為紐西蘭的核心,成為紐西蘭第一大城市。這也就帶來南島地區的發展落後和民眾的不滿,畢竟北島有奧克蘭和惠靈頓兩大工業區,加上奧克蘭強大的主導作用。南島的發展自然而然是無法趕超的。在南北島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紐西蘭政府最終決定投入資源,對南島進行開發。是平衡紐西蘭南北島的發展,帶動整個紐西蘭實現均衡發展避免核心獨大的重要規劃。
奧克蘭天際線 來源.Pexels
回顧紐西蘭南北島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地理劣勢和長期的重北輕南政治政策讓南島長期發展落後於北島。盡管紐西蘭政府並沒有想過平衡南北兩島,但過去都因為各種因素,主要是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而沒有產生實質效應。進入21世紀紐西蘭再次對南島進行大開發同樣是平衡南北島發展的考量,也是關乎國內南北穩定團結的政治策略。
長耳兔 地緣谷成員
參考資料:紐西蘭: 歷史 、民族與文化.趙曉寰 喬雪著;紐西蘭史.菲利帕·梅因·史密斯;列國志 紐西蘭.王章輝;紐西蘭城市的分散化.方文常;90年代以來紐西蘭經濟發展特點及趨勢.湯明潔 朱彤著
⑺ 比法國富,比英國大,比澳洲宜居,為什麼紐西蘭存在感那麼低
一開始我覺得紐西蘭是一個很溫暖的地方,因為路上或者商場里陌生人都會微笑著和你打招呼。一個人帶著地圖去惠靈頓,會有人主動問找不到路,然後耐心的指引路線,確認清楚後離開。
紐西蘭的自然風光美得讓人落淚。全國都是大森林公園,特別是南島。每隻眼睛都充滿了風景,每棵樹都很優雅。
像皇後鎮這樣的旅遊城市不適合居住。遊客很多,之前就有很多移民的朋友說不喜歡住在那裡,太吵了。
我想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它比法國富裕,比英國大,比澳大利亞宜居,但是存在感卻如此之低的原因吧。
⑻ 與英國,日本相比為什麼紐西蘭的經歷發展緩慢運用經濟地理知識來回答
從地理角度來說,處於南太平洋,是個島國,不與大陸或其他國家接壤,運輸時間和成本相對較高
紐西蘭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已農業為主,沒有重工業,大多物品需要進口
人口聚居分散,南島cook山阻斷東西方向道路,仍舊是交通運輸問題
⑼ 紐西蘭經濟為什麼趕不上澳大利亞
個人認為2個原因.
政府的問題.政府提倡環保,所以絕對杜絕重工業和核事業等影響環境的工業.從明年1月1號開始還正式執行日本的汽車排氣標准,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也是為什麼紐西蘭是世界上最後一塊"凈土".
人口流動的問題.紐西蘭工資水平較低,稅收較高,所以有一定發展的人事都離開紐西蘭,從而獲取更高的收入.為了補充人口,紐西蘭吸納新移民,而這批新移民並不能馬上就填補上經濟發展中的人口流失的空缺.
所以紐西蘭沒有澳大利亞發展的好.
⑽ 紐西蘭發展狀況怎麼樣啊
紐西蘭就是一個大農村。發展比不了國內,工業基本沒有,但是旅遊業,畜牧業和教育業很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