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可以釣到什麼魚
Ⅰ 在紐西蘭魚市場看見一種魚叫RIG,請問RIG是什麼魚
Rig or thespotted estuary smooth-hound 指向
皺唇鯊 科 Triakidae 星鯊屬 Mustelus 軟骨魚類
下圖為 紐西蘭星鯊 Mustelus lenticulatus ,俗稱 紐西蘭貂鯊
背面和側麵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以上散布著許多不規則白色斑點;腹面白色,各鰭褐色,邊緣較淡。分布於紐西蘭及南太平洋紐西蘭海域。
Ⅱ 凱庫拉海釣的紅色條紋魚是什麼魚
如圖 可食用 , 無鰾鮋 學名
平鮋科 Sebastidae 無鰾鮋屬 Helicolenus 魚類 (具體哪種不知)
下圖為 似鱸無鰾鮋 Helicolenus percoides ,俗稱 虎格、紅虎魚、紐西蘭無鰾鮋
分布於西南太平洋海域,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棲所生態近沿海沙泥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於50~750米。肉質細致美味,宜清蒸、煮湯,終年可獲,無明顯豐漁期。
Ⅲ 紐西蘭,野生帝王鮭可以長多少斤
紐西蘭,野生帝王鮭可以長到20kg。紐西蘭,野生帝王鮭(也翻譯為帝王鮭、國王三文魚),體型巨大(常見8-10kg,最大可到20kg)、油脂含量高而口味滋潤,是價格高企、備受追捧的鮭魚品種,產量非常低,只佔所有鮭魚總量的0.5%。
Ⅳ 紐西蘭哪個城市有標志性建築
天空塔是奧克蘭觀光及電台廣播塔,它是紐西蘭的標志性建築,塔高328米,也是南半球最高的建築物。繞塔一圈,可以360度觀賞奧克蘭這座城市的美景,不同的角度都會有個導覽圖。
位於53樓的The Sugar Club餐廳環境很優雅,選了個靠窗的位置,一邊用餐一邊觀賞窗外的景色,以及尖叫著蹦極下去的人。可以選擇套餐或者單點,人均消費大約100紐西蘭元,這個價格對於這個用餐環境和菜的品質來說是很值得的了。
從科羅曼德的哈黑海灘出發,步行到大教堂灣,這是科羅曼德地區最為著名的一個標志性地點,天然形成的石灰石拱門在陽光和海水的映襯下絕美驚人。這里也是很多電影的取景地之一,被攝影愛好者稱為必須一游的拍攝勝地,也非常適合婚紗照取景。同時這里還有浮潛,垂釣,皮劃艇等各種上,水下娛樂可以參與,如果你喜歡徒步爬山,那這片區域也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Ⅳ 這是什麼海魚啊,身上有黏液,
如圖 , 沙光魚 學名
鰕虎魚科 Gobiidae 刺鰕虎魚屬 Acanthogobius 魚類
下圖為 矛尾刺鰕虎魚 Acanthogobius hasta(曾用名 矛尾復鰕虎魚 Synechogobius hasta),俗稱 推浪魚、沙逛魚、地龍魚、天浪魚、沙光魚
既不能承受南方之炎熱高溫,又不能忍耐北方之嚴寒霜凍,只有於此生息。連雲港地區適中的氣候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沙光魚成為肉嫩膚薄的特有魚種。每至秋涼,沙光魚受孕後潛入淤泥中產卵避寒。唯有在厚厚卵囊保護中的沙光魚卵,經過冬眠保存了下來,於春末之季開始繁衍。
Ⅵ 科學家們在紐西蘭外海發現了3種深海鯊魚,它們都是如何捕食的
據外媒報道,近日在《FrontiersinMarine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研究深海鯊魚的研究人員在紐西蘭海岸發現了三種擁有發光能力的鯊魚。作為鯊魚,它們既是捕獵者也是其他物種的潛在獵物,所以在黑暗中發光似乎不是一個很有用的特徵,但實際上它確實有用。
鯊魚的全身發光並不均勻,相反,大部分的發光都是在動物的腹部發出。所以從下面看,鯊魚發光的腹部在表面暗淡的背景下基本上是看不到的。這在躲避大型捕食者時顯然是有利的,並且對於鯊魚的捕獵來說也是一個潛在的好處,因為小魚可能會不知道鯊魚在附近徘徊從而捕獲。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鎧鯊的生物發光帶最大長度約達6英尺,這是科學界已知最大的發光魚類。
Ⅶ 馬鮫魚的圖片
馬鮫魚的圖片:
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最大個體長2.28米,重168斤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
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花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
(7)紐西蘭可以釣到什麼魚擴展閱讀
馬鮫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南海以海南文昌鋪前附近海域最為著名。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
馬鮫魚肉質細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說。馬鮫魚原產地紐西蘭。在每年入秋後,在我國頻繁活動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常在湛藍的濤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撥撥激起水花,景象蔚為壯觀。
馬鮫魚屬近海溫水性洄遊魚類,魚期:4-6月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
Ⅷ 馬鮫魚知識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又稱鰆魚,俗名鱍魚、竹鮫 、串烏,閩南語稱土魠魚,江淮地區稱馬(皋)高魚,山東地區稱為鮁魚。
清 洪亮吉 《曉讀書齋初錄》卷上:「 嘉興 出馬皋魚,味較他魚清美,舊未解其命名之義,今考《水經注·沔水下》雲:『 谷水 之右有 馬皋 城』……則魚當以地得名
日語為(さわら) = 俗名:土魠魚/ 馬加/ 梭齒土魠魚英文名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後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遊。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餚。
在自然環境中,魚類具有特別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致,達到隱蔽自己的目的,或者迷惑敵人或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生活在海洋中上層的馬鮫魚,它們的體背色深,多為藍黑色、深藍色或深青色,而腹部色淡,為銀白色、白色或淡黃白色,這種顏色稱為消滅色。如果從上往下看,由於魚體背部在自然光下與海水的顏色相一致,所以雖則離魚很近,也不易辨別。從魚體的下面向上看,魚類的腹部和水面的顏色以及天空的顏色很相似,難以區分。
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 克,最大個體長2.28米,重168斤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花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
營養成分
100克魚肉中含
熱量
121 (千卡)
硫胺素
0.03 (毫克)
鈣
35 (毫克)
蛋白質
21.2 (克)
核黃素
0.04 (毫克)
鎂
50 (毫克)
脂肪
3.1 (克)
煙酸
2.1 (毫克)
鐵
0.8 (毫克)
碳水化合物
2.1 (克)
維生素C
0 (毫克)
錳
0.03 (毫克)
膳食纖維
0 (克)
維生素E
0.71 (毫克)
鋅
1.39 (毫克)
維生素A
19 (微克)
膽固醇
75 (毫克)
銅
0.37 (毫克)
胡羅卜素
1.1 (微克)
鉀
370 (毫克)
磷
130 (毫克)
視黃醇當量
72.5 (微克)
鈉
74.2 (毫克)
硒
51.81 (微克)
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馬鮫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馬鮫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
種群分布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南海以海南文昌鋪前附近海域最為著名。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1]
營養價值
馬鮫魚(青占魚)肉質細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說。馬鮫魚原產地紐西蘭。在每年入秋後,在我國頻繁活動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常在湛藍的濤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撥撥激起水花,景象蔚為壯觀。
馬鮫魚屬近海溫水性洄遊魚類,魚期:4-6月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據分析,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9.1克,脂肪2.5克,並含多種維生素等。
馬鮫魚膽固醇含量低,富含提高人腦智力的DHA元素和大量蛋白質、氨基酸以及鈣、鐵、鈉等微量元素,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效,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有一定輔助療效。
馬鮫魚肉多刺少,肉嫩味美,民間有「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魚」的贊譽。起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既可鮮食,也可腌制。鮮食時可清蒸、油炸、抄魚片等;若用魚肉煲粥或煎煮為湯,則色味清美,甜滑可口,尤其是鮁魚氽丸湯,那真是丸香、湯鮮、味美的海鮮一絕,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贊的人間美食。隔夜馬鮫魚不適宜食用,以免中毒。[2]
馬鮫魚可船釣,也可島嶼磯釣。船釣是使船在海上慢慢前進,時速一般在5海里左右,用拋竿系於船舷或船尾,底砣上方懸5~8隻魚鉤,裝小魚或模擬餌。船行時,鉤餌在海水的上層波動漂流,馬鮫魚見著便搶食。由於其體型較大,力氣也大,因此,除線粗鉤大外,還須隨時控制自動放線裝置。一旦馬鮫吞鉤,要及
時放線收線,避免線斷魚逃,或把人拉下海。如遇魚群,可停船釣。如用拋竿釣,在拋出線後即不斷慢慢收線,使鉤餌在水中運動,誘魚吞鉤。一次不成,收線後在拋,循環反復進行;同時將手竿在海水中上下抽動,左右移動。磯釣用手竿釣,因近磯處水淺,且流動性差,馬鮫魚多不肯近岸。還是用拋竿(一般用3.6~5.4米長硬竿)遠拋100米左右後,再慢慢向回收線,效果較好。
在海南釣馬鮫魚一般用船拖釣,每年11月份開始比較容易拖獲
人工養殖
馬鮫魚味道最為鮮美,被沿海一帶的人稱為「串烏」,是最受美食愛好者追捧的 「魚中極品」,由於資源稀少,魚價 「嚇人」,經常賣出一條魚幾千元的價格。
不過,市民今後將有可能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美味的魚鮮,而且價格還會降低不少呢,因為,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馬鮫魚人工繁育在我市獲得了成功。
上船即死,馬鮫魚不好養活
[4]漁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鄭春靜以前曾聽漁民說起,養殖野生馬鮫魚魚苗失敗的事情,難道真的如當地漁民所說的,馬鮫魚不能人工養殖么?
出於職業的探究精神,2007年鄭春靜和幾個同事組成了一個課題組開始了馬鮫魚人工養殖的研究, 「馬鮫魚往往捕上船即死,所以我們日常吃的皆是冰鮮貨,只有在清明前後的短短幾日里,馬鮫魚會依習性游到近海港排卵交配,市民也只有那時才能真正吃上『透骨新鮮』的馬鮫魚,如果能實現人工養殖,那麼市民就可以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的魚鮮了,此外馬鮫魚是一種比較好的經濟魚種,對漁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收途徑。」
20多天3萬尾魚苗全部死亡
在網箱放養幼苗失敗後,他們改變了思路希望通過海上人工授精進行人工育苗獲得人工苗再進行養殖試驗。鄭春靜說,當年人工受精成功,孵化仔魚3萬尾左右,起初鄭春靜按照大黃魚育苗的經驗和技術進行管理和育苗,但是,馬鮫魚數量還是急劇減少,20多天後育苗池內僅剩1尾3cm的魚苗,而且在三天後也死亡。通過觀察發現魚苗相互殘殺很嚴重,但是投下去的飼料仍舊在,鄭春靜和同事們感覺到可能是餌料有問題。於是在設計今年的育苗方案時已經將尋找合適的餌料列為重中之重。
2008年5月前後,在鄞州區漁船老大趙功達的幫助下,鄭春靜和同事們在海上作業220多小時,終於采捕到了性成熟度高的馬鮫魚30尾,人工授精成功,孵化出仔魚苗10萬尾,這次,鄭春靜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魚苗分多批次進行不同方式喂養,進行飼料篩選、馴化,終於初步掌握了馬鮫魚生活習性及其生長規律,並且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2項,一項已經受理,一項已經到達實審階段。
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
如今這些養殖在寧波市海灣苗種繁育中心的人工育苗的馬鮫魚生長情況良好,數量大概約5000尾,隨機抽樣並測量幼魚苗平均全長為12cm左右。最市科技局和市海洋漁業局分別對這個項目進行了驗收,市科技局何曉南副局長指出,馬鮫魚人工繁育成功是水產育苗的重大突破,屬國內、國際領先。
「其實現在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研究進行全人工養殖以及規模化養殖,並且分析人工飼養的馬鮫魚的肉質營養美味程度,加以改進,爭取能夠早日讓市民不止在清明時節也可以吃上肉質鮮美的馬鮫魚。「
Ⅸ 紐西蘭為什麼有「釣魚樂園」之稱
紐西蘭以「釣魚樂園」著稱於世,羅托魯亞就是紐西蘭有名的釣魚勝地。這里周圍布滿了許多由死火山構成的湖泊,這些湖中盛產一種叫鱒魚的淡水魚,這種魚身體肥大,肉味甘美。
最使人留戀的是這里有很多的溫泉,因此,即使是冬天,釣罷魚,也可以脫下衣服,在暖和的溫泉中游泳,嬉水,真是樂也融融。當玩到肚子餓了,就把釣到的鮮魚放在滾熱的溫泉中煮熟。這些溫泉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大爐子。
除了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外,這里主要釣魚區都設有一流的旅店、汽車旅館和帳篷,釣魚的用具應有盡有。但釣魚之前,要領取牌照,牌照每季從兩英鎊到三英鎊十先令不等。
這里規定,不準使用魚叉,從湖中釣到的鱒魚如不足35公分長,就得放回水中。紐西蘭設有不少釣魚俱樂部,每年10月到翌年的6月垂釣期間,還要舉辦各種釣魚比賽,那種歡騰熱烈的場面,吸引了無數的旅客前來觀光。
Ⅹ 世界紀錄海釣最大的魚
世界記錄中,海釣最大的魚是什麼,我整理世界記錄海釣最大的魚的資料,我們一起看看吧。
世界紀錄海釣最大的魚
一、
BLACK MARLIN(黑馬林魚) Weight(重量): 1560 pounds(磅)
Angler(垂釣者): Alfred Glassell, Jr.
Location(地點): Cabo Blanco, Peru(秘魯)
Date(日期): August 4, 1953(1953年8月4日)
二、
PACIFIC BLUE MARLIN(太平洋藍馬林魚)Weight(重量): 1376 pounds(磅)
Angler(垂釣者): Jay de Beaubien
Location(地點): Kaaiwai Point, Kona(科納)
Date(日期): May 31, 1982(1982年5月31日)
備註:夏威夷北部的一個小島,溜魚過程不到一個小時。竿太強悍了,銀太有勁兒了。
三、
ATLANTIC BLUE MARLIN(大西洋藍馬林魚)Weight(重量): 1402 pounds(磅), 2 ounces(盎司)
Angler(垂釣者): Paulo Amorim
Location(地點): Vitoria, Brazil (維多利亞,巴西)
Date(日期): February 29, 1992 1992年2月29日
備注: 粉色大魷魚軟餌拖釣上來的。右上角那個是照片,因照片太小下面加了個效果圖。明顯能看出是個模型魚。銀說了真魚上來連夜歹了。
四、
STRIPED MARLIN(條紋馬林魚)Weight(重量): 494 pounds(磅)
Angler(垂釣者): Bill Boniface
Location(地點): Tutukaka, New Zealand(圖庫卡卡群島,紐西蘭)
Date(日期): January 16, 1986(1986年1月16日)
五、
WHITE MARLIN(白馬林魚)Weight(重量): 181 pounds(磅), 14 ounces(盎司)
Angler(垂釣者): Evandro Coser
Location(地點): Vitoria, Brazil(維多利亞,巴西)
Date(日期): December 8, 1979(1979年12月8日)
備註:用死魚做的魚餌,拖釣。
大馬林魚簡介
大馬林魚(marlin)的正規名稱是“青槍魚”,學名Makaira mitsukurii,是一種海洋大型旗魚,有一長矛狀嘴部。種類包括藍馬林和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白馬林。魚綱旗魚科的大型海洋魚類。體延長,側扁,體長通常可達3米,有著顆粒狀的牙齒,它是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性上層水域的種類,性兇猛, 游泳 敏捷,肉食性。
它的頂部是鈷藍色,下面和側面是銀白色;有著明顯的背鰭,還有著長長的、能致命的矛狀上顎。特別美麗的青槍魚是最大的大西洋的馬林魚,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種之一。雌魚明顯大於雄性魚的,可以達到14英尺(4.3米)長,重量可以超過1985磅(900公斤)。平均尺寸約為11英尺(3.4米), 重量在200至400磅(91至181公斤)之間。
此種魚原產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和溫帶水域中,是所有魚種中最為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