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總督如何產生
⑴ 紐西蘭最高領導人是什麼職位
總理約翰基
⑵ 奧克蘭的歷史沿革
市名的由來
紐西蘭首任總督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以印度總督奧克蘭(Auckland)之名命名這座城市。
有意思的是,在毛利語中,奧克蘭得名於Tāmaki-makau-rau,意思是「純潔的少女和一百個情人」。
這是由於該地區有眾多的部落的緣故。
第一批移民(公元1350年)
奧克蘭的原始居民是波利尼西亞種的毛利人,公元1350年,毛利人從波利尼西亞群島中的庫克島上集體航海,在海上和波濤奮戰了好幾個星期,橫渡3200公里的海洋來到這片盛產長嘴無翼鳥、長著茂密植物的美麗土地,成為奧克蘭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因為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競爭對手很多,他們就必須要在火山峰頂建造「帕」(pā)(防衛性的山寨)。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大約有2萬毛利人居住在這里。
隨著火器被引進紐西蘭的北部地區,這打破了這一地區的平衡,並導致了部落與部落間慘烈的戰爭。
而一些缺少武器的部落(iwi)不得不在這一地區尋求新的避難所,還不能在這沿海地區被其他部落發現。
結果當歐洲人到達此地並建立「紐西蘭」這一殖民地的時候,這一地區的毛利人非常的分散。
以致毛利人並沒有仔細討論歐洲人的政策。
在那段歐洲人的移民時期,由於戰爭和後來的大批歐洲移民,奧克蘭中部區域的毛利人急速減少。
納提瓦圖瓦(Ngati Whatua)和泰努伊(Tainui)曾經是世代生活在那片區域的兩個主要部落。
時至今日,在奧克蘭郊區附近不少火山岡丘山仍保留著早期毛利人的堡壘式遺址,例如伊甸山(Mount Eden)和獨樹山(One Tree Hill)。
奧克蘭的誕生(1840年)
盡管早在1769年英國船長詹姆斯·庫克就曾經經過這個地區,但他卻沒有進入到懷特瑪塔港(Waitemata Harbour)和豪拉基灣(Hauraki Gulf)。
直到1820年,撒母耳·馬斯丹才發現了今日的奧克蘭市中心。
而1840年奧克蘭建城時的居民只有約2000人。
1840年2月6日,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上尉被英國 *** 派到紐西蘭跟當地的毛利原住民簽定《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後,這塊地就用六英鎊被買下來,霍布森就選擇奧克蘭作為這新殖民地的首都。
一年間,兩千個英國移民就來砍伐開墾。
英國 *** 就用50個床單、20件長褲、20個短柄小斧、10件背心、10個便帽、10個鐵鍋、四木桶的煙草、一箱子的煙斗、一個毛布、糖和麵粉把奧克蘭三千英畝的地買下來。
一國之都(1841-1865年)
當歐洲人與毛利人在1840年2月簽定《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不久後,紐西蘭的首任總督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決定放棄北部地區(Northland)的小鎮拉塞爾(Russell)為首都,在這座城市重新定都,並以印度總督奧克蘭之名命名了這座城市。
奧克蘭因此成為了紐西蘭的第二任首都。
奧克蘭位於紐西蘭北島的北方,離南島實在路途遙遠,這也引起了南島權貴的長期抱怨。
仍在1840年,尼科爾森港(Port Nicholson,即現首都惠靈頓)對於紐西蘭來說作為行政首都再好不過,因為這座城市離紐西蘭南島只是一座海峽之遙(庫克海峽)。
尼科爾森港自此也迅速的發展起來。
與此同時,直到1876年紐西蘭廢除了省這一行政系統,奧克蘭仍然是紐西蘭的首都和奧克蘭省(已不存在)的省會。
盡管大量的移民不斷地給這座城市帶來更新鮮的活力,但奧克蘭還是於1865年被取消了首都的地位。
毛利戰爭(1845-1872年)
為了對抗英國 *** ,毛利人便於1860年代發起了「毛利國王運動」(Māori King Movement),這是毛利人對土地受到日益增長的威脅所作出的反應。
此後,自1845至1872年間,紐西蘭發生一系列白人與毛利人的沖突,這就是紐西蘭史上著名的「毛利戰爭」(也稱「紐西蘭戰爭」、「土地戰爭」),戰爭因一些問題而起,最主要的是因毛利人的土地被賣給了殖民(白人)人群。
而這也同樣波及到了奧克蘭。
奧克蘭地區參加「毛利國王運動」的毛利人也是急劇增加,從1841年的只有1400人到1864年的12,423人,而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其他受白人控制的商業城市,而這些城市主要圍繞著紐西蘭各個海港,那裡的人口激增和污染問題引起毛利人的強烈不滿。
強盛發展(1860年-今)
到了20世紀上半葉,奧克蘭開始出現了有軌電車和鐵路,並且迅速地發展。
不久,隨著電氣時代的來臨,電車開始出現並逐漸統治了這里並一直延續至今。
干線路和高速公路的出現也改變了奧克蘭的城市風光,更為意義深遠是,這導致了城市與城市間的聯合。
例如北岸(North Shore)(尤其是在奧克蘭海港大橋修建後)和南方的曼努考市(Manukau City)與奧克蘭的聯合。
奧克蘭地區至今仍然建有大量郊區風格的房子,使得奧克蘭今日的人口密度仍舊非常之低。
盡管奧克蘭地區的人口還不到倫敦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奧克蘭的面積卻超過了1000平方公里。
這也使得奧克蘭比其他高密度人口城市發展公共交通變得更加困難與昂貴。
⑶ 紐西蘭地方政府結構是什麼所扮演的角又是什麼
紐西蘭因為人口少,所以沒有採取聯邦制,紐西蘭的中央政府權力比較大,地方政府在財政,交通以及教育還有經濟發展政策都受制於中央政府,地方議會也沒有單獨的立法權,不能單獨的指定法律,這點紐西蘭跟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都不同。
⑷ 紐西蘭歷史的紐西蘭歷史
紐西蘭是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 ,西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亞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遙遙相對,有「世界邊緣的國家」之稱。全境由南島、北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68046平方公里。人口 330萬(1986)。其中86%是英國移民後裔, 9%是毛利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惠靈頓。古代歷史 約公元 950年,波利尼西亞人庫佩由社會群島漂流至紐西蘭,返回後,稱此地為「奧蒂羅」,意為「不夜之鄉」,或「白雲綿綿的地方」。此後,陸續有波利尼西亞人來此,至1350年左右,大批波利尼西亞人中的毛利人遷徙至北島、南島定居。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毛利人的社會組織是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器。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狩獵和採集,也有了雕刻、編織等手工藝(見彩圖)。部落由酋長、自由民、奴隸各等級組成。殖民者入侵 1642年,荷蘭探險者A.J.塔斯曼航行至此,稱之為「斯達特恩蘭特」,意為「我國之地」。後荷蘭殖民者認為此地酷似荷蘭的西蘭省,又取名紐西蘭。由於塔斯曼在航行中遇到險惡風浪,並在登陸後與毛利族人發生沖突,因而把紐西蘭描繪成為一片可怕貧瘠的土地,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視。1769~1770年間,英國海軍軍官、探險家J.庫克環繞紐西蘭的島嶼航行,並繪制了該島的海圖。1777年他的航行報告發表後,歐洲人開始移民紐西蘭,捕鯨人、傳教士、商人、移民等接踵而至。他們砍伐木材、捕捉海豹、鯨魚等運往歐洲。1837年英國成立了紐西蘭協會,英國人在紐西蘭購買土地。1839年 7月,英國政府派遣海軍軍官W.霍布森任紐西蘭副總督。在他的威逼利誘下,1840年2月,毛利人酋長被迫在北島懷唐伊鎮,簽訂了懷唐伊條約。迫使毛利人把土地主權「讓給」英國,以換取英王對他們的「保護」。紐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1841年霍布森任總督。定奧克蘭為首府。1843年首府移至惠靈頓。以後,英國向紐西蘭大批移民。1845年,G.格雷任總督後,制定並實行紐西蘭憲法,主張對毛利人實行同化政策。1862年的《土著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間的私人土地買賣合法化。在這以後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們絕大部分最好的土地。毛利人與殖民者之間的沖突,激起了1843~1872年長達30年的毛利人起義。19世紀50年代,紐西蘭成了澳大利亞的糧食產地。1890年後紐西蘭又成為英國的畜牧業產品的基地。不久,紐西蘭的奧塔戈和西海岸發現金礦,淘金者紛至沓來,移民人口激增,生產和貿易有較大發展。1870年,紐西蘭總督J.沃格爾實行「開發」政策,舉借大量外債興建公路、橋梁、鐵道、電信等公共工程。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勞動力。結果,紐西蘭人口在10年中增加一倍,交通和電信事業也得到發展。但因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和國內黃金產量下降,失業嚴重,經濟陷於蕭條,持續到1895年。獨立後的紐西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移民及其後裔中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國內政治生活有較大影響。工人運動、農民斗爭不斷掀起。1907年,英國被迫同意紐西蘭成為自治領,成為英聯邦成員,但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擺脫英國的影響。1891~1912年紐西蘭自由黨執政時期,政府進行了某些改革,開發土地,實行農場主永久租用國家土地的制度。對購買和改良土地及修築道路提供信用貸款,徵收累進稅。給農民以低息貸款。鼓勵工會活動,制訂工業調停與仲裁法案和給婦女以選舉權利等。政治、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了政黨政治的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紐西蘭隨英國參戰,主要是輸送兵員並供應食品和毛織物等軍需品。由於出口市場有保證,工業有所發展,一度出現經濟繁榮。同時,因對德宣戰,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西薩摩亞。戰後,紐西蘭參加了巴黎和會(1919),簽署《凡爾賽和約》,加入了國際聯盟,成為一個主權國家。1920年,國際聯盟將西薩摩亞交紐西蘭「託管」,紐西蘭並和英國、澳大利亞共管諾魯。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紐西蘭自治領對內對外政策的獨立。1935年,工黨執政時期,增加農場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提供就業機會,興建公共工程與住宅,擴大社會福利事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紐西蘭參戰,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紐西蘭轉向依靠美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1942年後,美軍駐扎到紐西蘭,1951年簽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1947年,紐西蘭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獲得完全自主,但仍為英聯邦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紐西蘭國民黨和工黨都主張鼓勵加工工業,維持福利國家。但經濟不穩定。紐西蘭經濟仍以農牧業為主,是世界畜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廢除了對紐西蘭產品的進口特惠關稅,紐西蘭產品的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影響。1974年後,又受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直至1977年後,對外貿易才逐漸轉為順差。1972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84年 7月大選,工黨獲勝,工黨領袖D.R.朗伊出任總理。1987年8月15日全國大選中,工黨再次獲勝,朗伊繼任總理。1987年6月,紐西蘭退出澳新美安全條約組織。
⑸ 紐西蘭為什麼是總督
紐西蘭總督是紐西蘭君主的全權代表。
紐西蘭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和英國共享一位君主。
由於女王住在英國倫敦,紐西蘭總督作為君主代表,往往被視為紐西蘭的國家元首。
⑹ 澳大利亞等國的總督制是怎麼回事
英國國王在尊其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除聯合王國以外的)各成員國的代表。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總督是英王在中央或國家一級的代表;在加拿大各省還有省督,在澳大利亞各州,還有州總督。總督職位隨英聯邦國家的憲法地位的演變而變化。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總督最初,是國王和英國政府的雙重代表;19 26年的帝國會議決定,總督在供職國家的作用和英王對聯合王國政府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樣,這就意味著總督不再是聯合王國政府及其利益的象徵。總督任命的程式也發生了變化。最初,是根據聯合王國政府的建議(事先和當地政府進行過蹉商)而得到任命的;但1930年帝國會議通過協定,確認總督應經過同國王的非正式協商、根據英聯邦有關國家政府的建議而委任。 在某些英聯邦國家的現代憲法中,有專門條款對總督選舉作出規定。在早期,總督通常來自英國。現代習慣作法是任命一個「當地」人為總督。現代總督是實權總督,他們行使職能而無需將他代表的國王置於優先地位;不過,總督通常像英王在聯合王國一樣,行使其憲法及禮儀職能。
⑺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國家的總督是怎樣的職務是國家元首的象徵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早年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政府的總督是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現在兩者都是獨立國家,同時也是英聯邦成員,總督只是象徵性的職位而已,沒有行政實權,主要職責是召集和解散議會,任命民選產生的總理及其政府。因為英聯邦的元首是英國女王,總督只是女王的代表。
⑻ 紐西蘭為什麼叫總督
紐西蘭是原英國殖民地,由英國國王委派總督管理。現在是英聯邦國家,但總督僅僅是名義上的職務,沒有任何實際管理國家的權力。
⑼ 紐西蘭總督和首相的區別
紐西蘭總督和首相的區別是 總督是英國君主在紐西蘭的代表 首相是紐西蘭政府首腦。
按照現行的紐西蘭和英國法律,紐西蘭和英國共有一個君主,而這個君主常駐在英國。
因此,紐西蘭總督在一般情況下行使著國家元首的職務。
作為君主的全權代表,總督在法理上擁有很大的權利。憲法賦予他國家的最高行政權。
他也是三軍統帥,可以制定和取消法令,並且有權任命和罷免議會議員,各部部長和總理。
但是,按照英國的西敏制傳統慣例,總督不幹涉行政,並按照總理的建議行使權力。
同樣,法理上總督由總理提名,而由君主任命。早期的聯邦總督任命時,紐西蘭政府、君主和英國政府會進行三方面的溝通,最終人選更多地反映君主的個人選擇和英國政府的意見。
初期的歷任總督大多是英國貴族,而且最初的總督都自認為不但是紐西蘭的代理元首,也是帝國政府和作為帝國領土自治政府的紐西蘭政府之間的聯絡官,對紐西蘭政府傳達帝國政府的意見。
紐西蘭總理(英語:Prime Minister of New Zealand)是紐西蘭政府首腦,由紐西蘭議會中的多數黨,或聯合政府中最大黨派的黨魁所擔任,前任總理為比爾·英格利希(Bill English),現任總理是傑辛達·阿德恩(Jacinda Ardern)。
⑽ 紐西蘭總督的簡介
紐西蘭總督的正式頭銜是:「紐西蘭首席總督暨三軍總司令」。根據在1986年修訂的紐西蘭憲法(《1986年憲法法案》),除了指明由皇室委任的總督是皇室在紐西蘭的全權代表以外,實際上並未有就總督的限期表明。不過,習慣上每位總督的任期都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