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為什麼殺牛

紐西蘭為什麼殺牛

發布時間: 2023-02-27 11:51:40

❶ 經濟學裡面的倒牛奶事件具體解釋一下

經濟學裡面的倒奶事件就是在2015年元旦剛過,河北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殺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東等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

倒奶事件背後的原因就是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其一般特徵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企業紛紛倒閉,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工人急劇增多,信用關系遭到嚴重破壞,物價下降,現金奇缺,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於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個別企業的生產是有計劃有組織的,但整個社會生產卻處於無政府狀態,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的比例失調。

這種生產過剩,並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不是說生產出來的東西超過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實際需要,而是同勞動人民的購買力相比,超過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紐西蘭為什麼殺牛擴展閱讀:

本質特徵

1、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市場經濟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

2、經濟危機使企業倒閉,生產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緩解,隨著經濟的恢復和高漲,矛盾又重新激化,這必然再一次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3、社會資本再生產呈現出周期性特點,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

❷ 國家對進口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清真牛肉監管如何

呃,這不屬於國家監管范圍,因為我國不是宗教國家啊。
澳大利亞紐西蘭工業化屠宰殺牛一般先電死再處理,就和工廠一樣。
要清真就多花錢定製,畢竟宗教是個人的事情。

❸ 西班牙鬥牛,斗完牛為什麼要殺牛

鬥牛完成殺牛是顯示勇士殺牛的剽悍勇猛,代表著西班牙人的粗獷豪爽的民族性格。在西班牙乃至整個西語世界裡,鬥牛士被視為英勇無畏的男子漢,備受國人的敬仰與崇拜。西班牙鬥牛士的地位高出一般的社會名流和演藝界人士。

這個獨特的人群具備高雅、勇敢的靈魂,他們將技術和體力、柔美和勇猛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其實鬥牛並非男子的專利,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一直都有女性參與這項運動,只是後來女鬥牛士遭到了禁止。但近十年來,又有不少女性陸續投身到這項勇敢者的挑戰中。

(3)紐西蘭為什麼殺牛擴展閱讀

2010年7月29日,在鬥牛之國西班牙的一個省――加泰羅尼亞,地方議會投票決定修改動物保護法令,從2012年1月1日起禁止鬥牛。從而使該省成為西班牙第一個禁止這項傳統活動的省份。加泰羅尼亞地方議會以68票支持,55票反對,同意禁止鬥牛。

被外界譽為反鬥牛中心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2011年9月25日迎來「最後一場」鬥牛賽。至此,巴塞羅那禁止鬥牛。

❹ 養奶牛的人牛奶掉價為什麼要殺奶牛倒牛奶

「倒奶」經濟學
中國多個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不僅是青海、山東、河北、內蒙古等主產區,就連江蘇、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在山東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裡的礦泉水貴。
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觸發了少年時的記憶,「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如今,中國奶農也會把牛奶白白倒掉,他們為什麼也選擇這么做呢?記憶里倒牛奶是資本主義大蕭條時代的標志

很多70後、80後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動腦補出一張圖片:腦滿腸肥的美國資本家,將一桶又一桶的鮮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邊卻站著因為經濟危機挨餓的美國窮人。這個場景大家都熟,因為從小大家都學過這張配圖,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美國「大蕭條」。

它試圖要說明,當時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會造成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窮人因為經濟危機失業沒錢而挨餓,資本家卻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給窮人。於是,「倒牛奶」成了幾代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現實的最直觀印象。

●事實上,當年倒掉牛奶是奶農理性選擇的結果

其實,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大於求。

在這種情況下,奶農有三種選擇: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價格上漲,但這對於保鮮極為困難的牛奶顯然不適用,別說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了,就連當今的中國也很難做到。北京延慶縣奶農因為牛奶滯銷在接受采訪時說:「冬天天氣冷,奶站有個儲奶罐,能儲存3噸奶,但是每周得清罐2次,多餘的奶只能被倒掉。」;

第二是降價銷售,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

第三就是很多人後來看到的倒掉滯銷的牛奶。大量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甚至極端情況下,奶農會乾脆殺掉奶牛。

為什麼不做做好事,把本該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因為那樣做會讓本來就萎縮到很小的牛奶市場更變得所剩無幾,留下的奶更是賣不出去,奶農的生活也就徹底無以為繼了,牛奶業會徹底垮掉。

社會學者孫立平曾研究說:「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裡』幾乎成了大蕭條的一個符號。只不過原來說牛奶是資本家倒的,是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利潤。而這些年有人查了當時的資料,發現牛奶原來是農民或農業工人倒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持可以有利潤的價格,至少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國更是多次發生罷工奶農強行傾倒其他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羅斯福的做法,給奶農補貼變相鼓勵倒掉牛奶

1933年羅斯福上台,《農業調整法案》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隨即出台,試圖提高牛奶價格與奶農的收入。《農業調整法案》規定牛奶和奶製品是基本商品,准備收購過剩的乳酪和黃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聯邦政府共撥款4300萬美元收購了6000萬磅黃油,想要提高黃油價格,結果過剩比起之前更加嚴重。基於同樣的理由,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但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這種情況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在《詭辯與真相》一書中指出,「聯邦政府僅在1933年就購買了600萬頭豬,然後將其毀滅。數量巨大的農產品葬於耕犁之下,就是為了讓其退出市場從而把價格維持在官方所規定的水平上,因為同樣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中美奶農倒牛奶有什麼不同?

中國奶農倒牛奶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在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目中有這樣一道題:「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把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據2004年7月15日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報道,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該題的標准答案是:「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前者反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銷售渠道不暢導致。」

這個答案其實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都會在經濟學家中間引起爭議。不管怎樣講,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012年以來,因為鼓勵奶牛標准化、規模化養殖的政策推行,散養戶大量退出,全國奶牛存欄量大幅減少,2013年曾發生「奶荒」,原奶收購價格不斷上漲,2014年初,鮮奶價格曾升至5元/公斤,是近年來的最高點。於是吸引很多奶農高價買牛,投入生產,產量增加,鮮奶價格一路下跌,倒奶現象就這樣發生了。

而國內市場對國產奶製品的需求卻在減少。根據農業部的數據,2014年1-10月全國的乳製品生產總量2198.8萬噸,同比下降0.04%,其中,液態奶的生產總量有1193.1萬噸,同比增長只有0.72%。

現在的中國還有與當年的美國無法類比的因素,在現在這個全球化市場里,國際奶價的風吹草動也會影響到中國。2014年,紐西蘭、歐盟等地的原奶價格就下跌了30%-40%,而中國的奶粉進口量在2014年上半年創下了歷史新高,進口奶開始搶佔中國市場。

中國一個特殊的原因加劇了國產奶的窘境,在三聚氰胺事件後,無論是國內奶企還是消費者都對奶源質量存有擔心,甚至奶企一直在逐步拋棄國內散戶奶源,建立現代化牧場,甚至去海外建立生產基地。

面對奶農的困境,到底該怎麼辦?

面對多地出現的「倒奶殺牛」的情況,媒體開始介入。日前新華社評論呼籲,奶農倒奶殺牛政府豈能袖手旁觀。在幾乎相同的時間,農業部也下發了《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在當地政府領導下,迅速行動起來,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

北京延慶縣奶農因收購量急劇下降倒掉多餘鮮奶,當地政府就「高度重視,經多方協調,奶企和收購商已全部收購牛奶」。財經專欄作家劉遠舉認為:「如果奶農倒奶了,哭起來了,就應該幫助,那麼,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後,鮮奶價格飆升至5元一公斤,奶農開懷大笑的時候,該不該拿掉他們的超額利潤呢?」

這其實是延續羅斯福新政中政府主導收購農產品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也可能導致錯誤的市場信號,誘使奶農繼續過量生產。牛奶場的規模反而違背市場現實繼續擴張,被收購的奶製品因過量而產生浪費,而這種浪費的代價是由全社會來承擔的。

為了避免這種「社會的浪費」,可以借鑒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國紐西蘭的經驗,紐西蘭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針對奶牛的補貼,引導奶農購買商業保險以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雖然中國針對奶牛的商業保險也有些年頭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進行了補貼,但還是沒有大規模的推廣開來。如果這個行業不能建立相應的市場風險意識,尋求市場手段的保護,而是一有問題就哭著找政府幫忙,那麼它永遠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8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9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