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為什麼移民紐西蘭
① 顧城真的是個極端自戀,自私的詩人嗎
這是我很多年前就想寫的一篇文章。當時只列了一個提綱, 顧城死亡10周年的時候曾經想完成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做。今天,重新翻看過去未完成的文字時,突然感覺,如果再不寫完它,恐怕永遠也不會寫了。寫了一個通宵。
很多年輕人如今已不知道顧城是誰,也不知道20多年前,中國文藝界有一個如日中天的明星,名叫顧城,他的地位超過當今所有的天王、天後。現在的年輕人即使聽說過顧城的名字,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顧城的人生故事。 顧城1956年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是中國以前一個有名氣,但名氣不算太大的「職業」詩人,名叫顧工。據說顧城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藝術天才,12歲時就接過了父親的傳承,開始寫現代詩,並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親。對此,顧工從來沒有表示異議,甚至很開心。
改革開放之後,現代詩如同一聲號角,一面旗幟,成為當年無數中國年輕人的精神食糧。北島、舒婷、顧城成為領導中國現代詩歌的標志性人物。三人之中,顧城最年輕,他的名句是:「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其他還有:「人們圍繞著自己,像一匹匹馬,圍繞著木樁」等。
中國現代詩歌之所以獲得「朦朧詩」的稱號,與顧城有很大關系。當年,一篇評論文章針對顧城的一首詩指出:太朦朧,看不懂。引起廣泛的爭論,「朦朧詩」這個名詞由此確立。顧城的詩很有特色,也比較容易辨認。由於他的詩中有很多超現實的想像,顧城個人也獲得了一個「童話詩人」的桂冠。在我的印象中,古往今來中國寫詩的人中,顧城是唯一獲得這個稱號的人。
1988年,當時在中國如日中天的顧城遠赴紐西蘭,與妻子謝燁(當年顧城的狂熱崇拜者之一)定居於激流島,並生下一個孩子。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激流島上自己的住所,用斧頭砍死了妻子,然後自殺。終年37歲。顧城定居紐西蘭後,他的標志性特徵就是永遠戴一頂高高的、紐西蘭羊毛編織的翻邊廚師帽。這也成為他留給後世最重要的個人形象。
顧城死後,關於他殺妻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解讀。香港拍過一部電影,叫做《顧城別戀》,由馮德倫飾演顧城。反響一般,知道的人不多。按照顧城在自己的遺著《英兒》一書的內容,人們猜測顧城最後的瘋狂是因為一個追逐利益的女人傷害了他,導致他的崩潰。這個女人在顧城的書中被稱為「英兒」,真名李英,曾經是《詩刊》社的編輯,筆名麥琪,現在還經常發表作品。麥琪在顧城死後,明確表示,反對顧城在遺著中給她貼上的標簽。
我認為,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顧城宣示自己愛全人類,但是他不愛身邊的人。顧城的妻子在去紐西蘭之前就有過一次懷孕,顧城沒有像其他丈夫那樣,對自己的骨肉充滿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一個星期里,向妻子抱怨說,這個孩子會把他逼瘋。妻子不得不獨自去做人工流產。到了紐西蘭後,妻子第二次懷孕,顧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認為自己年紀已過30,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種各樣的借口拖延打胎的時間,終於將孩子生了下來。是一個男孩。顧城說,妻子是一個狡猾的騙子,兒子是他童話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裡,不允許有第二個男人。顧城甚至沒有抱過一次自己的兒子。他對妻子說:兒子不像你,也不像我,這樣很好,感覺我不會同他有什麼關系。
顧城有了孩子後,他認為自己的親生孩子影響了妻子對他的關愛,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憐的謝燁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養?)給了紐西蘭土著毛利人。但是,顧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兒子交給別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顧城對兒子的厭惡甚至發展到生理反應的級別,他會突然向兒子施暴,將兒子從沙發上踢下來,然後自己倒地,肌肉痙攣。顧城的妻子無法判定顧城是否故意裝病,但是,為了她所愛的兩個男人都好,這個女人不得不把這兩個男人分開,同時也將他自己與兒子分開。在顧城那裡,謝燁只能是一個妻子,而不能是一個母親。
顧城與他的妻子在一起,開始的時候是要享受被無限崇拜的感覺,後來是因為,顧城社會生活能力極差,尤其是到了國外,離開了妻子幾乎無法生存於社會。妻子謝燁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全職保姆兼全職助理。
顧城所謂自己內心的愛,太過理想化,其實是他內心殘忍的另一個極端的表現。我始終認為,不愛孩子的人是缺乏愛心的,如果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都不愛,那麼,他所標榜的愛,一定是假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把人的天性與所謂的天職徹底割裂開。顧城理想中對全世界、全人類的愛,其實只是愛他自己。因為,他認為他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全人類。當這種愛無法實現的時候,它的另一個極端便跳了出來,那就是顧城個性中的殘忍。
顧城定居紐西蘭激流島後,也許是因為收入微薄,要貼補家用,也許是因為要享受田園生活,顧城在自家房子旁邊圈了一塊地,養了幾百隻雞。有一次,不知哪裡來的一條狗,咬死了顧城的兩只雞。為了報復,顧城在雞舍周圍布下了釘子,但他還是覺得不過癮,最終布下了老鼠葯。當妻子說他此舉太過分的時候,顧城說他妻子是假善良。最終,狗是不是被毒死不知道,周圍居民家的貓卻真的被毒死了。顧城沒有承認是他乾的。顧城養的雞最終引起社區內其他居民的不滿,一是因為生活社區被顧城變成養雞場,太吵鬧,二是因為觀瞻、氣味、污染等環境問題。社區官員幾次上門,代表全體居民,要求顧城將雞處理掉,顧城當然不願意,他認為在一個自由的世界,難道我沒有養雞的自由?最後,社區居民不得不動用法律手段,法院下達了判決書,要求顧城在限期內自行處理,否則將強行處理。結果,顧城像瘋子一樣,在接到法院判決書的當天晚上,拿著一把刀進入雞舍,一頓瘋狂揮砍,幾百隻雞屍橫遍地,鮮血四溢。然後,顧城把雞腦袋裝在一個塑料袋裡,交給社區官員,證明自己已經把所有的雞都徹底處理了。社區官員嚇得當場逃跑。 每當我想像這個場景,就彷彿看到一個武藝高強的劍客,提著鋒利的寶劍,闖入毫無防範能力的人群,沒有任何理由地濫殺無辜。其實,對於常人來說,處理方式很簡單,比如把這些雞賣掉,或者分送給周圍的居民。也許是因為顧城的清高使他不屑於為幾個臭錢,自掉身價地去買雞;也許是因為顧城的傲慢使他不可能賠著笑臉向鄰居們說一聲抱歉,總之,他以
一種令全體社區居民瞠目結舌的方式處理掉了他的那些雞。這件事情後,顧城對他的妻子說:全世界都在欺負我。而且,為了發泄,顧城還到山坡上隨意揮砍大樹。他妻子說,顧城整整砍了一個星期。這個細節讓我再次堅信我對顧城人性的判斷:在他童話詩人的外表下,掩蓋的是一個殘忍的內心,一顆充滿報復慾望的心。 在顧城居住的社區,居民們都認為顧城怪人,可能是瘋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謝燁極力在鄰居之間化解、調和,我真不知道顧城能否在社區里生活下去。他也許更適合沒有鄰居的生活方式顧城的大男子主義也極為突出。除了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分享妻子的關愛之外,英兒的出現也充分體現了顧城的這個性格特徵。顧城與兩個女人的關系是透明的,彼此都知道。當然,顧城的妻子謝燁真是太天真幼稚,明明知道有一個女人正在分享她的丈夫,但是,對顧城的盲目崇拜也許使她認為,那是一個天才應有的權利。她沒有任何怨言,三個人相安無事地住在一起,甚至管吃管喝,生怕怠慢了客人,唯獨把親生孩子排除在外。英兒也是一個極有當年特點的女孩,她與顧城原來就認識,也很崇拜顧城。在她看來,顧城就是神,她甚至從來沒有想像到自己能成為「神」的私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紐西蘭見到顧城後,英兒發現顧城依然是「童話詩人」的形象,甚至更加走火入魔,越來越不食人間煙火(也許對女人外)。而當年清新可愛的謝燁由於顧城生活上的低能,她付出太多,操勞太多,很少得到一個女人應有的寵愛,正日益變成未老先衰的黃臉婆。雖然英兒也很同情謝燁,但她更加同情顧城。一個「童話詩人」怎麼可以沒有浪漫的愛情,怎麼可以身邊沒有佳人陪伴?在顧城主動之下,長得還算漂亮的英兒向童話詩人獻出了自己。顧城死後,英兒說,她與顧城的第一次性
行為是顧城強暴了她。
我不知道顧城當時對於身邊兩個女人的心態是否了解,
或者是否想去了解,在他的遺著《英兒》中,我看不出端倪,反正顧城自豪地宣布:兩個女人他都愛,他說他有兩個妻子。顧城甚至感覺自己是大觀園中的賈寶玉,兩個女人還太少。他說,在他的童話城堡里,至少應該有12個女孩,他想讓自己成為女兒國的國王。他幻想著12個女孩都是銀盔銀甲,保衛著他的女兒國不被第二個男人侵犯(包括他自己的兒子)。英兒在她的文章里說:顧城很膽小地從洞口看世界。然而,現實畢竟不是童話。阿拉伯人允許娶多個老婆,前提是必須有經濟條件支撐。顧城靠什麼來養活兩個女人?不像在國內,到了國外後,顧城的詩歌失去了市場,他的經濟狀況很糟。基本上靠紐西蘭政府救濟和謝燁一個人獨立維持。有時候,為生存而煩惱的謝燁不得不向顧城抱怨幾句,希望他能現實一點,找一個能有工資收入的工作。每當這種時候,謝燁都會遭到詩人顧城的斥責。對於顧城來說,他認為自己就是為詩歌而生的,怎麼可以讓那些世俗的事物干擾自己。在經濟問題上,英兒沒有多少發言權,她不是一個富裕的人,剛出國,來到顧城這里,還有點接受顧城夫婦施捨的意味。當然,她也盡可能地做一點與文藝無關的工作,幫助謝燁貼補一些家庭開銷。因此,與顧城一起奇怪地生活的生存保障問題她不是看不到。但是,顧城是一個輸不起的人,在打牌之類的家庭娛樂中,顧城一輸就發脾氣,他的妻
子永遠扮演讓顧城成為最後贏家的角色。而在鄰居的眼中,顧城夫婦是英兒的姐姐和姐夫。其實英兒當時另有情人,在國內,她愛上了比她大20多歲的詩人劉湛秋。到了紐西蘭之後,又愛上了顧城。1992年,顧城夫婦接到了去德國講學的邀請,顧城開始想放棄,他說,除非英兒一起去。但是,他不允許兒子一起去。顧城的妻子洋求英兒勸說顧城,不要放棄這個機會,至少也可以給家裡困難的經濟狀況帶來一點緩解。英兒知道,自己該出局了。顧城夫婦臨去德國之前,顧城要求英兒在家等他們回來。謝燁則說:如果我們回來的時候你還在,那就是我的命,我就徹底接受這個現實,英兒最終決定離開。很快又愛上了一個比她大20歲的洋人,幾年後(顧城已死)她與洋人結了婚,英兒1992年底離開激流島。顧城夫婦從德國回來後,聽說英兒與洋人老頭同居私奔,便開始創作小說《英兒》。在這本書中,顧城把以往對英兒的愛戀,全部變成了怨恨。他說,英兒愛上劉湛秋是想利用劉湛秋進入《詩刊》社。英兒愛上他顧城是想利用顧城解決出國的問題。英兒愛上洋人老頭是想利用洋人老頭解決綠卡問題。這本書寫完後不久,顧城用斧頭砍死了妻子謝燁,然後自殺。顧城最後留下的一首詩是給他兒子的。這首詩的內容與他在現實中對待兒子的態度截然相反,表現出感人的親情。但是,顧城把他兒子的名字改成了「珊」,一個女孩的名字。他是想用虛幻的女兒來延續他的女兒國嗎?
顧城是極端的。他在中國的成功,使他認為世界應該圍著他轉,應該為他而改變,應該符合他的想像。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國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離開了中國,顧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語又不好,在紐西蘭很長時間以後,才會簡單的回話。他作為詩人的生命,在他決定定居紐西蘭起,就已經死亡了。但是,紐西蘭的激流島,在顧城的眼裡,就是他的桃花源,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然而,詩人身份的死亡結局是顧城不曾預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終抱持著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藝術家的優越感和特權意識,但是,在紐西蘭,他能夠發號施令的對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離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顯消失,
顧城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認為是全世界拋棄了他。
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幼稚的政治觀念。他因文革中所受的苦難而厭惡自己的國家。他以為另一個自由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可以使他忘掉中國這個糟糕的地方。德國之行給了他一個錯覺,其實那隻是德國漢學界的一次禮貌的歡迎,但他由此以為自己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他以為詩人還象拜倫、雪萊那個浪漫主義年代一樣,能夠成為社會的旗幟。然而,在商品經濟社會,沒有人會白白養活他這個童話詩人,這個女兒國的國王。面對資本主義對藝術家的冷淡,極端的顧城真正崩潰了。在國內的朦朧詩時代,顧城被捧上了天,但他認為這個給了他極高榮譽的中國社會,依然是使他窒息的社會,他以為另一個世界會給他比中國社會給他更高的榮譽,更高的地位,更自由的空間。我不知道顧城在死亡之前,是否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他這個長不大的童話詩人,幻想中的女兒國國王實在太幼稚了!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顧城的詩。那時候的崇拜者,今天叫做粉絲。除了名稱不一樣,實質上沒什麼差別。他們因為喜歡顧城的詩而絕對喜歡顧城整個人。他們幾乎全盤接受了顧城對於英兒的指責,那個曾經是顧城情人的女人,無辜地承擔起害死優秀詩人的罪惡名聲。當年有的文章甚至說:顧城砍死的為什麼不是這個壞女人!
重新檢視顧城的悲劇,我更加堅信,詩人要做到像他的人一樣是困難的。不應該把詩和詩人等同起來。顧城是被他自己內心的邪惡殺死的,正是由於他內心邪惡的強大,才使他童話詩人的外表也一起強大,反而讓人們看不到他真實的內心世界。連他最親近的妻子至死都沒有徹底看清。顧城知道自己死了,他還要一個無辜的女人為他殉葬,因為,這個女人只能是他的女人,如果這個女人不死,顧城的靈魂絕對不願意看到這個曾經百分百屬於他的「東西」,有朝一日全部屬於別人,哪怕這個別人很可能只是他的兒子。他絕對不能允許。
顧城是自私的。顧城是殘忍的。他的死沒什麼值得惋惜的。他的死似乎也是一個預告,預告了以顧城等人為代表的中國現代詩歌這一條發展道路走到了盡頭。
② 詩人顧城當年為什麼要移民到澳洲(紐西蘭)的一個島上居住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因為他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
③ 顧城:一個天才的詩人,卻是別人生命里的噩夢
都說愛情里的女人是盲目的,那時候的謝燁折服於顧城的才華橫溢,一定是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如果他們的愛情只如初見,也就不會有後面令人唏噓的悲慘結局了。
1987年5月,顧城謝燁夫婦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後定居紐西蘭。1988年受聘於奧克蘭大學,不久後便辭職,在與奧克蘭隔海相望的激流島隱居,過著相當艱苦的「田園生活」。
顧城內心裡有賈寶玉情結,對他來說少女的世界是純潔的,他想活在其中卻做不到,因為他是男的。顧城腦海里塑造了一個「童話世界」,在他的童話世界裡,女人只有無所事事才顯得美,因而他要求謝燁什麼都不幹,呆在家裡,也不去看電影。謝燁若想去看電影,顧城就陪她去,毫無興趣,打著瞌睡等電影放完。
據舒婷回憶,有一年顧城夫婦和她在紐約逛街,謝燁要花1.99美元買下一隻會發聲的小青蛙,給孩子作禮物,一直沉著臉站在門口的顧城一屁股滑坐地上。舒婷想去拉他,謝燁厲聲說:「別理他,讓他去死吧。」舒婷看到謝燁眼裡已有淚花:「我一花錢他就這鬼樣子!」謝燁捧著包裝好的玩具從商店出來,依然罵聲不絕:「顧城,你去死吧。」
顧城對謝燁的感情更像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謝燁身上的強大母性光環讓這段關系在一個叫英兒的女人出現後顯得更加扭曲。1990年7月,由謝燁一手操辦,邀請英兒來到紐西蘭激流島。英兒本名李英,李英也是一名詩人,筆名麥琪。謝燁默許了李英與顧城的情人關系,三個人生活在了一起。李英稱顧城「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能聽懂,能理解他夢幻的空間。他對我也一樣」。顧城對和謝燁、李英的關系有過這樣的表述,「英兒,你跟我天生就是一模一樣的,謝燁不一樣,她是我造就的。」
文人對倫理道德接受程度遠遠超出我們想像,顧城徹底不顧妻子的存在,全身投入到和英兒的激情中,荒誕至極!顧城在這段婚姻就是個被謝燁寵壞的孩子,根本沒有承擔起自己作為丈夫的責任。謝燁對顧城過多的忍讓,在英兒的到來後,變得越發令人可笑。謝燁內心裡對無法控制的局面感到彷徨,她並非不在乎,更不可能不恨!終於機會來了。
1992年3月,在謝燁的堅持下,顧城接受了德國一家文化機構的創作基金,和謝燁一起飛往德國,英兒一個人留在島上。顧城懷揣著對於未來的天真的夢想,臨走前對英兒許諾,只離開一年,掙了錢就回來。
1992年末,一直和英兒有信件往來的顧城,忽然沒有了英兒的消息,隨後得知,英兒同在島上教她英語的英國移民約翰結婚,婚後就去了悉尼。這似乎是顧城有生以來遭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顧城的反應令謝燁始料不及,他整個就是一個傷口,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正如他所說:「就像習慣用手去拿杯子,手沒有了一樣,就像在手術後,被拿走了心。」
或許是為了救贖一位任性頹廢的孩子,謝燁建議顧城寫一部懺悔錄,寫下自己的背叛和自己的艱辛。但是《英兒》的創作終究是背離了謝燁乃至於顧城的懺悔的初衷,作為詩人顧城生前唯一一部小說,小說中對性愛的場面描述是極為大膽的,實在很難理解當時的謝燁是在什麼樣的初衷下幫自己的丈夫記錄這一切的。
按照顧城《英兒》中的說法,其實在尚在北京的時候,英兒與顧城便已互生情愫:「她送我們出來,傍晚的暗藍色像海水一樣覆蓋了整個街巷。我們走著,路燈照著她;我把手放在她的肩上,她眼睛黑黑的閃著燈火側目,她看著我,毫不猶豫地抓住我的手臂。」因此,當英兒答應到激流島上與他們共同生活時,顧城便已經將英兒看做自己的第二個妻子。
但是1994年《英兒》出版後,李英堅持認為自己不是書中的「英兒」,並在兩年後出版《魂斷激流島》,以針對《英兒》中不實之處進行辯解。在《魂斷激流島》中,李英卻稱自己此前一直深愛著《詩刊》主編劉湛秋,到激流島去也是為了逃避與劉湛秋這段註定沒有結果的婚外情。而對顧城,李英一直將其當做偶像。李英卻痛斥,是顧城強暴了自己,並且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直到後來因為謝燁將兒子接回家,顧城與自己搬到外面居住,自己才愛上了顧城。
兩部作品對那段荒唐的婚外情各執一詞,不過外人更相信顧城的描述,因為在顧城姐姐顧鄉《我面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中記錄了一段謝燁和自己的短話:「又說書《英兒》。燁說:『天下也就顧城敢誠實,李英還就是不誠實,這回偏偏就讓她趕上了,她不服不行。她沒話說。顧城對她客氣耶,人家都是推,他是攬,他說他不挑著說,可怎麼損自己他怎麼說……"
在這場混亂的三角戀中,謝燁早已傷痕累累。就在她對人生充滿絕望的時候,她在德國遇到了自己的所愛,一個叫大魚的德國籍的中國男人。不過大魚和謝燁的感情到底進展到什麼地步,無人可知,在她最崩潰的時期,她說過一句話:現在如果有一個人願意來說愛我,我就會愛上他的。這個多年來忍辱負重的與怪癖的天才陪伴的妻子,這個長期扮演著母親角色不得不把天性深深壓抑的女人,一旦打開了愛情的閘門,其掩蓋很久的愛與恨的滾滾岩漿是怎樣洶涌地噴發。最後,謝燁給了顧城兩個選擇,讓顧城像她當初接受英兒一樣接受大魚,要麼自殺讓她和大魚過日子去。甚至說大魚和謝燁給顧城出主意,讓他把英兒殺死,再自殺,還給他買好了凶器。
顧城沒有想到,曾經那麼寵愛自己的妻子竟然要和另外一個男人離開,他無法忍受這樣的結果。顧城的世界是自私的,我可以在你的世界裡跑來跑起,你絕不可以離開我半步。只是沒想到他採取了最極端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在顧城夫婦生前好友顧彬的回憶錄里(《回憶顧城和謝燁》),記錄了事發當天發生的事情。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研讀交通規則,給謝燁打了個長電話,請她下午來教他開車。他在停車場手拿交通規則的書等她,她跳出車來,想逃脫,因他准備了一把斧頭。他從後面擊中她,頭骨破裂,背上滿是傷。謝燁並沒死,喘息著。他到一棵樹邊掛好繩索然後去屋裡洗手。他嚴詞喝令他姐姐說,他殺了謝燁,現在要自殺,她不準來阻止他。他上吊了。他姐姐去找謝燁,叫了急救,把弟弟從樹上解下。他還活著,沉重地呼吸著。她根據他的指示,沒有幫他。謝燁兩小時後因傷勢過重在醫院去世。
顧城,誰能想到這樣的天才「童話詩人」,在現實中卻成了別人的噩夢?所以說姑娘們在找自己的人生伴侶的時候,務必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一位只會索取愛的另一半是巨嬰,不要輕易嘗試做男人的母親,不然小則被拋棄,大性命攸關。
④ 詩人顧城的愛情悲劇 那些一見鍾情的美好最後都怎麼了
1993年10月8日,在紐西蘭北部一個只有兩千人的小島上,大陸「朦朧詩」詩人顧城,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其妻謝燁,則倒卧在島上的一條小徑,頭部被丈夫用斧頭砍傷致死。而他們,曾是讓世人羨慕的郎才女貌一見鍾情的神仙眷侶。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寫下這名句年少即成名的詩人顧城,沒有找到光明,而是讓身邊人和自己,陷入了永恆的黑暗。
到底是怎樣的開始,把這對昔日曾深愛對方的戀人引向了這樣的結局?
顧城與謝燁的愛情源於火車上一場美麗的一見鍾情式邂逅。
1979年夏天,顧城在一輛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遇見了自己的女神,從此開始了他們這場絕世之戀。
那天,21歲的謝燁登上了這倆火車,緊挨著她的是一個帶著高帽子的清瘦青年,他就是顧城,一個在當時憑兩首短詩而紅極一時的「童話詩人」。
顧城在車上畫畫,畫了一個又一個人,畫完了身邊所有的人,唯獨沒有畫謝燁。後來他告訴謝燁,因為女神的光芒亮瞎了他的眼。
當時沒有手機,沒有微信。顧城把自己的地址寫在一張小紙條上,臨下車的時候急急忙忙塞給了女神。
追求謝燁的時候,顧城在謝燁家門口的箱子里躺下,賴著不走。這種名人追求的殺傷力,幾乎沒有哪個姑娘可以抵擋。
天才詩人和文藝女青年就這樣戀愛了。他們開始寫信互訴衷腸,共同寫下了厚度等於兩部長篇小說的文字。
1983年,他們結婚了。 他倆如同連體嬰,固然是因為如膠似漆,也是因為當顧城離開了謝燁,會處處碰壁,就像一個巨嬰。
顧城生活能力欠佳,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曾形容自己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個偏執的人,喜歡絕對。」熟悉的人形容他:天真、內向、偏執、才華橫溢而自私。
而所有認識和見過謝燁的人都說,她美麗,聰明,善良,行事落落大方,跟顧城正好是兩個極端。
從他們在一起的第一天起,謝燁就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顧城。
1986年,婚後的第3年,顧城不僅寫下許多超凡脫俗的名詩名句,還開始思考哲學問題。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哲學家,開始贏得國際聲譽。
在一個詩會上,22歲的北大女生英兒,第一次見到了顧城和謝燁。單純的謝燁徹夜跟她講述,她和顧城這份愛情的完美。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英兒深受感染。「為什麼不是我?」這個機靈漂亮的女孩子,發現自己愛上了顧城。
1987年,顧城和謝燁要去德國開會了,就在臨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們倆和英兒見了一面。
英兒和顧城面對面地坐著說話,謝燁在一邊翻看著雜志。接下來發生了匪夷所思的事情,英兒跟顧城表白了。
就在謝燁的眼皮底下,他們倆說了幾個小時的話,談到了《聊齋志異》和那些凄美的故事,顧城心動了。
在顧城的眼中,一個男人,一生當中可能遇到兩個非常完美的女性,而她們又如姐妹一般相愛,便是此生的終極理想。
對這份三角戀,謝燁選擇了包容,也許她認為,如果愛顧城,就應該包容他的一切,無怨無悔。
和顧城表白後,英兒留在國內,他們開始通信,一寫就是三年。
1988年,顧城和謝燁前往紐西蘭激流島,定居在這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
謝燁盡自己所能的照顧著顧城的飲食起居,既是妻子,又是保姆,既是知己,又是助理。荒謬的是,顧城連妻子對兒子的愛都嫉妒,表示不想要兒子來分享她的愛,為了遷就顧城,謝燁同意把兒子送到島上一個土著酋長家裡寄養。
為了讓顧城開心,謝燁也同意顧城的請求,讓英兒與他們共同生活。於是英兒於1990年到了激流島,開始了「三人行」的生活。關於這其中緣由,在采訪中,謝燁說她不想顧城傷心。
「英兒對他那麼好,我很同情他們之間的感情,成全他們未嘗不可。從道理上概念上來說,此事不通。但直接從人性角度來看,就通了......有人說我很傻,甚至懷疑我是否根本不愛顧城,其實我是太愛他,才為他們做了很多犧牲。哎,誰也說不清愛是什麼東西。」
1992年,顧城和謝燁受邀,前往德國講學。
英兒在島上認識了一個50多歲的英國移民。顧城謝燁離開後,他向她求婚。抓住這個機會,英兒結婚,溜去了悉尼。當顧城發現英兒走了以後,幾近瘋狂。他寫了一本書《英兒》描述對英兒的感情和強烈的思念,這讓謝燁感到深深的悲傷與絕望。
後來,一個拯救她的人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大魚,謝燁開始跟他交往。是因為愛,還是報復,或者是孤單無助?我們無從知曉。
顧城發現以後,極為激動,曾經對謝燁動手,掐她的脖子,還驚動了警方。
1993年7月,兩人重新回到了激流島,他倆開始討論離婚。謝燁的態度很猶豫,顧城情緒也非常波動,他無法面對這個即將會失去謝燁的現實。
1993年10月8日,姐姐顧鄉在顧城的房子里寫作。突然,外出的顧城回來了,像往常一樣,先洗手,然後他說,「出了點兒毛病。我現在去死,你別攔我。」他的臉色變得死灰,對姐姐說,「我把謝燁給打了。」說完他就沖出去,把自己弔死在一棵樹上,而謝燁躺在草地上,頭上流血,被送到醫院幾小時後,不治身亡。
顧城詩中曾寫道:「你不願意種花,你說,你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這彷彿是對他們愛情的一句預言,他們的相逢,成了一場錯誤的邂逅,和悲劇的開始。
他們的愛情悲劇緣於雙方個性的懸殊,以及愛的不平等。顧城的愛過於自私和依賴,而謝燁則愛得太卑微,卑微得失去了自我,甚至讓自己低到了塵埃里。而這,都不是愛情的長久之道。
無獨有偶,同樣一見鍾情的徐志摩和陸小曼的驚心動魄的愛情,結局也教人唏噓。在還未離婚之前,陸小曼便與徐志摩陷入了熱戀,徐志摩為了她更是瘋狂到不惜拋妻棄子與違抗父命,最終在多方斡旋之下,兩人於1926年結婚。
用郁達夫的話說:「志摩熱情如火,小曼溫柔如棉,兩人碰在一起,自然會燒成一團,哪裡還顧得了倫教鋼常,更無視於宗法家風。」
婚後,徐志摩的父母一直不承認這個「傷風敗德」的媳婦,陸小曼便用加倍任性,來證明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陸小曼不願隨行前往有「情敵」林微因的北平,用夜夜笙歌來麻痹自己,且故意和別的男子曖昧,看在徐志摩眼裡,卻都是痛惜的寬容。徐志摩愛得如痴如魔,為了陸小曼,他輾轉不停的辛苦授課,甚至做房屋中介賺取幾個大洋,來應付陸小曼奢靡的生活。
最終,愛的不平衡讓他們的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戀走上了絕路。性格差異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不同,夫妻倆吵鬧的次數逐漸增多。在一次爭吵後,徐志摩悄然離家,乘飛機飛往北平,不料中途飛機失事,一代才子就此猝然殞落,他們的愛情也最終沒能逃過悲劇的命運。
其實,愛情最好的模樣,應該是若愛他,就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他,並且給他自由。應該是代表著相互的理解和體貼,雙方的付出與回報,彼此的尊重與扶持。也應該是如泰戈爾所說的「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就如同《致橡樹》里所歌頌的一樣: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錢鍾書與楊絳先生的愛情便是如此,一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彼此成就。楊絳生孩子住院時,錢鍾書常常苦著臉來匯報「我做壞事了」。他有時候打翻了墨水瓶,有時候砸了台燈,有時候不小心拔下了門軸上的門球,楊絳也會寬慰他說:「不要緊,我會修。」
楊絳愛丈夫,勝過自己,她也了解錢鍾書的價值,願意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和創造力而犧牲自己。她的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是支持,也是一種無私,而錢鍾書對她的愛同樣如此。於愛情而言,對彼此的理解愈深,感情也就愈好。他們對彼此的理解與支持,讓雙方在人生的道路上均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才是真正偉大而美好的愛情。
愛不一定要如同夏花般絢爛,也可以如秋葉之靜美,不一定要一見鍾情般轟轟烈烈,也可以如日久生情般細水長流。
愛不是毫無底線的包容,也不是不顧一切的付出,愛是奉獻,是自由,是理解,是呵護,是彼此的依靠,更是相互的交融。
美好的愛情,就像加工一份藝術品,要用一輩子來雕琢,也值得我們終生去守護。
⑤ 紐西蘭第一流的詩人是誰
羅納德·阿利森·凱爾斯·梅森(1905—1971)在20世紀20年代後所寫的抒情詩別具特色,被稱為「紐西蘭第一流的詩人」。他生前擔任紐西蘭伍拿中國友好協會主渣橘凳席,1957年率領紐西蘭文化代表團訪問過中國。他在20世紀30、40年代在奧克蘭曾如旅建立人民劇院和新劇院團體,共寫過30多個劇本,已出版的有《老爺講話》(1938)和《中國舞蹈》(1962)等。
⑥ 顧城為什麼要殺妻為什麼又自殺
顧城,一位近代中國詩人,在80年代末與太太謝燁,情人英兒遠遷為紐西蘭移民,他嘗試拋棄了30多年的生活習慣,社會生活方式,群體活動規律,企圖在彼邦「享受」與世無爭,簡單樸素,自我陶醉的生活。可是事與願違,謝燁和英兒都先後背棄他,嚴格來說,背棄他所幻想的「世外桃源」生活方式,使得顧城感覺到被出賣了。
顧城不知道怎樣活下去,不知道怎樣適應現實生活,他在迷茫,失落,恐懼的情緒下砍死了太太謝燁,再而自毀了生命,留於世界的,只有一個五歲的孤兒,一本控訴英兒的小說,百多首精彩的新詩,以及一些不諒解的指責。
⑦ 澳大利亞、紐西蘭這兩個國家,為什麼可以只靠農業就成為發達國家
紐西蘭跟其他發達國家不一樣,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工業也是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農牧產品出口約占出口總量的50%。羊肉、奶製品、鹿茸的出口量世界第一;羊毛的出口量世界第三,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的25%。
如果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