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唐鵝怎麼樣
① 鵝的棲息地在哪裡
鵝的棲息地在紐西蘭的奧克蘭。穆里懷塘鵝棲息地是位於上方的觀景平台,最佳觀賞時間是每年8月至次年3月。
從奧克蘭中心驅車行駛一個小時便可以到穆里懷塘鵝棲息地。停車場旁邊,是一條短行步行道直接通往位於棲息地主要區域上方的觀景平台。棲息地一直延伸到通往海上的兩個互相垂直的島嶼上。每年8月至次年3月,有約1200對塘鵝在這里築巢。巢與巢之間的距離只有幾厘米。這對航空交通管制人員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這些鳥卻控制的非常好。
來到島上的鳥必須滑行避開它們鄰居高高抬起的抗議的喙。因此著陸錯誤將是非常痛苦的。這種體重2.5公斤的鳥類翼展有兩米長。統治著整個陸地,它們起飛時產生的上升氣流是非常驚人的。每對塘鵝只產一個蛋,父母會輪流孵化。雛鳥剛剛孵化出來的時候是赤身裸體的。但一周內身上就會長出細細的絨毛。
當它們發育成熟的時候身體長出了羽毛並開始鍛煉它們的翅膀,准備有朝一日跳下懸崖,展翅飛翔。一旦可以飛翔後,小塘鵝便會離開棲息地,穿越塔斯曼海飛往澳大利亞。數年後,它們中的倖存者會返回到棲息地,在安全的地方築巢安家。棲息地的壯觀景象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紐西蘭奧克蘭有什麼特色
你一定不能錯過奧克蘭周末的早市。無論是在市中心的Britomat廣場,還是在Parnell的French Market,清晨時分,舒緩的腳步與推車聲,給剛剛蘇醒的城市帶來了另一種和諧。
這是生活的暖意還原了生命的本真,簡單而充實,純朴而性感。
/ 奧克蘭的湛藍 /
我喜歡騎車,近距離的感受身旁的風景,然後看著道路以各種形狀向遠方延伸,你永遠猜不出轉過下一個彎之後會有怎樣的驚喜,我想,這就是#在路上#的最大魅力。
/ 奧克蘭的紅暈 /
紐西蘭是世界上第一個迎來日出的國家,奧克蘭作為紐西蘭最大的城市,每年的除夕,都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等待迎接新年第一縷陽光。
奧克蘭北岸的達文波特軍港小鎮(Devonport),是著名的觀日出勝地。
/ 奧克蘭的金輝 /
奧克蘭的商業主街皇後大街(Queen Street),並沒有法國香舍麗的古色古香,也不及紐約第五大道的奢華氣魄,但足以滿足你對全球時尚前沿一切品牌的佔有欲。
幾乎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你都能看到奧克蘭的地標式建築——天空塔(Sky Tower)。
南半球最高的旋轉餐廳,這里有最大的生蚝,最新鮮的三文魚,最多汁的牛排,享用美食於200米高空的同時,城市的夜幕璀璨,盡收眼底。
/ 奧克蘭的純白 /
沒有雪的奧克蘭,並不缺少白色。「千帆之都」是奧克蘭的又一個美譽。
據說,這里的居民平均擁有的船隻數量是全球之冠。王子碼頭(Princes Wharf),高橋港(Viact Harbor),西天堂碼頭(Westhaven Marina)在海灣排開。港灣里桅桿林立,點點白帆。
/ 奧克蘭的碧綠 /
你見過自由奔跑,生活在城市中心的牛羊群嗎?是的,奧克蘭就是這樣一個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城市。
市區內的一樹山公園(One Tree Hill),在兩萬年前是噴發的活火山,如今這里土壤肥沃,牛羊嬉戲,林蔭大道,遮天蔽日。深綠、淺綠、草綠斑駁相間,織成大片大片的綠地絨毯。
/ 奧克蘭的碳黑 /
黑沙灘在世界上是極其罕見的,位於奧克蘭西海岸的Muriwai(鳥島)就是一處比較著名的黑沙灘所在地。
黑沙灘是火山灰沉積而成,「沙粒」漆黑,閃爍著金屬光澤,踩在腳下如絲綢一般細滑。
據說,之所以又被稱為鳥島,是因為每年的春夏之交,數千隻塘鵝(Ganet)會由澳洲飛到此地繁衍生息,每逢此時,漫山遍野的塘鵝鳥棲息在岩石頂端,場面很是壯觀。
/ 奧克蘭的酒紅 /
懷赫科島葡萄酒,一飲一啄盡樂章。
無論是本著品酒的初衷,還是追尋詩人逝去的足跡,亦或單純感受遠離喧囂的小島風情,從奧克蘭市區的港口乘坐船隻,不足一小時航程,便來到以葡萄酒而著名的懷赫科島(Waiheke Island)。
③ 不知道這叼毛是什麼鳥。
澳洲鵜鶘(Pelecanus conspicillatus)中等身型:長1.6-1.8米,翼展2.3-2.5米,重4-13公斤。它們主要呈白色,雙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紅色,在鳥類中是最大的,可以長達49厘米。喜歡生活在遼闊及沒有太多植物的水面。只要有足夠的魚類供應,周邊的環境並不重要,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入海的泥地、公園或工業廢墟。
澳洲鵜鶘並沒有特定的行動模式,只會追隨食物的供應。當艾爾湖於1974年至1976年間注滿時,周邊的城市只有少量的澳洲鵜鶘;但當湖水乾涸後,它們就再次分散到其他地方,去到邊海岸,甚至到達聖誕島、帛琉及紐西蘭。
繁殖季節始於冬天,南部的是始於春末,內陸地區的則很多是在雨季後。它們的巢是在地上的一個淺窪,有時會有草圍邊。它們的巢是共享的。它們會生1-3隻蛋,蛋呈粉白色及約有93 x 57毫米大。經孵化後,較大的雛鳥會吃得較多,而最細小的則因飢餓或自殺而死亡。孵化後首兩星期,雛鳥會吃雙親反芻的液體,之後兩個月則會吃魚類及一些脊椎動物。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④ 企鵝曾在北半球生活科學家發現古怪化石,或是類企鵝「巨鳥」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的科學報告指出,通過化石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在北半球,也曾經有一種外表看起來類似企鵝,不過卻和桐衫盯企鵝之間沒有什麼關系的「巨鳥」生存過,它們的大小基本上和一個成年人差不多,科學家們將它們取名為「plotopterids」,它們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鳥類的進化,有著極大的意義。
plotopterids和企鵝的相似之處
在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科學家們發現了 一種奇怪的企鵝化石,它們看起來和已經滅絕的「紐西蘭巨企鵝」很像,科學家們將這種發現於北半球的企鵝,稱之為「古代潛鳥」,它們和企鵝一樣,都不會飛,是游泳能手,此外,它們的翅膀、身體結構等也都存在著很大相似之處。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plotopterid是企鵝演化過程中的分支,畢竟通過研究發現,最早的企鵝其實是會飛的,在第五物種大滅絕的時候,為了生存,企鵝的祖先才會放棄了天空,選擇生活在海中。
說起來,在這次北半局和球發現plotopterid之前,企鵝骸骨一直僅在南半球被發現。去年8月,科學家們在紐西蘭發現了一種巨型的企鵝骸骨,它的身高達到了1.6米,來自於距今6600萬年-5600萬年之間的古新世時期。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秘魯,在南部海岸,同樣發現了一些距今3600萬年前的巨型企鵝化石,從身高上推測,它們大約在1.5米左右。因為這些企鵝化石都發現在溫暖的地方,這也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思考,究竟是什麼讓它們離開了南極呢?
是什麼讓企鵝離開南極?
研究發現,最早的企鵝是起源於南極的,它們一直都生活在高緯度地區,後來在大約36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開始發生了變化,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此後的3000萬年時間里,地球上的氣候一度是 歷史 上溫度最高的時期之一,那個時候南極的冰蓋甚至還沒有形成。
不過後來伴隨著溫度的降低,南極的冰蓋陸續形成,一些企鵝為了生存,便朝著溫暖的地方遷徙,最終在3600萬年前,它們抵達了低緯度的赤道地區,並且後來通過演化,分支出了一種可能是在溫帶、熱帶生活的企鵝,比方說「麥哲倫企鵝」。
那麼,出現在北半球的plotopterid,又該如何解釋呢?科學家推測,在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之後,一些鳥類為了生存,便紛紛放棄了翅膀,想要在水中去尋找更加豐富的食物,而它們的進化過程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所以,才會讓它們的外形看起來都差不多。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最早的企鵝祖先是會飛的,plotopterid的祖先或許也是如此,這也為何它和企鵝一樣,都是以翅膀推進式潛水的原因之一。在它們進化的早期,它們從空中跳入水中來尋找食物,後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可以在水中生存的時間更長,游泳的技術也更好,自然也就徹底放棄了飛翔。
plotopterid和大海雀有關系嗎?
既然plotopterid和企鵝沒有關系,它生活在北半球,那麼,它和曾經生活在北極的「企鵝」大海雀之間,又有什麼關系呢?研究發現,鰹鳥、塘鵝和鸕鶿等,實際上才算作是plotopterid的近親,特別是鰹鳥,它甚至可以看做是plotopterid的翻版。
什麼是鰹鳥呢?這是一種熱帶鳥類,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海地區,是南海諸島上最多的鳥類之一,它們屬於大型的海鳥,爪子看起來好像是鴨蹼一樣,這讓它們非常善於游泳,它們捕食的方式和早期企鵝或者是plotopterid的祖先非常相似,都是從高處俯沖下去,然後在水裡潛水來獲取食物。
有一種觀點認為,plotopterid或許在2000多萬年前之前並沒有滅絕,其中一部分伴隨著地球塌塵的氣候變化去往了高緯度地區,並且在那裡進化成為了後來的大海雀,不過這個猜想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化石對比分析來進行判斷。
說起來,大海雀是一種完全因為人類而滅絕的鳥類,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連企鵝這個名字,其實最早也是屬於大海雀的,只不過在大海雀滅絕後,人們發現了南極上的企鵝,才給了它們大海雀的名字。
已滅絕的北極「企鵝」
大海雀是一種外觀和企鵝差不多,不過實際上它和plotopterid一樣,都和企鵝一點關系都沒有的水生鳥類,大海雀不會飛,它們同樣是使用翅膀劃水,它們的一生基本上都生活在海洋之中,只有在繁殖的季節,才會在陸地上產蛋繁育後代。
曾經的大海雀廣泛分布在北大西洋,特別是在冰島和格陵蘭,大海雀的數量非常多。這對於它們來說,也是不幸的開始。在15世紀中葉,人類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格陵蘭島迎來了一批批的水手將那裡作為棲息地。
大海雀不會飛,而且行動緩慢,同時,它們的個頭很大,因為海洋里有著充足的食物,所以它們個個都很肥,水手便會將大海雀捕來食用,並且將大海雀產在陸地上的蛋也都紛紛撿食,而這對於大海雀來說,還僅是噩夢的開始。
有一些水手將大海雀的羽毛帶回了歐洲,將它們做成了羽絨被、衣服等禦寒的物品,沒想到不僅輕便,而且保暖的效果還非常好,於是,很多歐洲人都願意花高價來購買大海雀羽毛製成的商品,這才是大海雀真正的噩夢,成群的大海雀直接被扔到熱鍋中燙死,然後拔掉羽毛運回歐洲,很快只過了300多年的時間,大海雀便迎來了滅絕的風險。
看到這里,可能一些朋友會說,既然大海雀瀕危了,為何不對它們進行保護呢?要知道,19世紀人類還是一個非常「野蠻」的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並不懂得什麼環保的概念,認為人類高於一切,也不認為一種動物的滅絕,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而且當時很多博物館在得知大海雀即將滅絕後,還紛紛出高價希望可以買到大海雀的標本,因此,最後一對大海雀竟然在孵蛋的時候被殺害,然後被賣給了博物館,此後,地球上就再也看不到大海雀的身影了。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其實如今南極的企鵝名字,用的是大海雀的,這是因為最早歐洲的航海家將大海雀稱作penguin,它就是企鵝的意思,在大海雀滅絕之後,歐洲的航海家在發現南極大陸的時候,在南極看到了企鵝,一開始,他們以為是找到了新的大海雀,於是,便將penguin的名字延續了下來。
後來,科學家們經過研究才發現,南極的企鵝和大海雀之間,一點關系都沒有。諸多證據都表明,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催生了很多生物朝著不同的生存方式進化,其中海鳥類的進化就是重要的環節之一,這次發現的plotopterid,已經滅絕的大海雀和企鵝,或許它們都分別來自於不同的祖先,有科學家認為,或許未知的遠古潛鳥類還有更多。
下一步,科學家們准備對plotopterid的化石與世界各地的海鳥進行比對,尋找它的祖先究竟是誰,並且找到它是否進化成為了大海雀,留在了北極,以及它和企鵝之間,究竟有哪些區別,這些研究最終會為我們揭開遠古鳥類不同尋常的進化過程,揭開它們在地球氣候環境的變遷中,是如何在逆境中「絕處逢生」的,一起期待吧!
參考文獻
sciencealert——《Giant Penguin-Like Birds May Have Once Waddled Aroun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oo》07-05
⑤ 大嘴巴鵜鶘故事大道理
一 鵜鶘的大嘴巴有哪些作用
鵜鶘生活在水邊,魚是它的主要食物。它有一個長長的大嘴巴,嘴巴下面還內連著一個大大的具有彈性的容囊。這個囊是它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它謀生和養育後代的重要工具。
它頜下的囊像一張性能優良的漁網,當水中有許多小魚時,它就張開嘴巴把囊一同放入水裡向前游去。過一會兒,囊里裝滿了水和魚。鵜鶘把嘴巴一閉,將水從囊中擠出來,魚留在了囊里,告檔這樣的動作重復幾次,囊里就裝滿了魚。有時,鵜鶘也會結隊圍著一群魚組成馬蹄形,然後一起把嘴伸到水裡,很容易就能逮到魚。鵜鶘的大嘴裡能裝大約15公斤的魚,或者14公斤的水,如同一個大水桶。
鵜鶘在喂雛鳥時,母鳥要先將魚吃下去經過消化以後再返到囊里,讓孩子們在這個特殊的大碗里盡情地享用美餐。
二 鵜鶘為什麼長著大嘴巴
鵜鶘生活在抄水邊,魚是它的主襲要食物。它有一個長長的大嘴巴,嘴巴下面還連著一個大大的具有彈性的囊。這個囊是它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它謀生和養育後代的重要工具。
它頜下的囊像一張性能優良的漁網,當水中有許多小魚時,它就張開嘴巴把囊一同放入水裡向前游去。過一會兒,囊里裝滿了水和魚。鵜鶘把嘴巴一閉,將水從囊中擠出來,魚留在了囊里。這樣的動作重復幾次,囊里就裝滿了魚。這個囊里能裝大約15公斤的魚,或者14公斤的水。
鵜鶘在喂雛鳥時,母鳥要先將魚吃下去經過消化以後再返到囊里,讓孩子們在這個特殊的大碗里盡情地享用美餐。
三 鵜鶘的大嘴巴有什麼作用
鶘生活在水邊
四 鵜鶘大嘴巴鳥是什麼鳥
>鵜鶘這種鳥的長相很特別,它那古怪的大嘴讓人覺得十分可笑。大嘴裡所裝的東西比它胃裡裝的還要多。它的大嘴能夠裝上一個星期的食物。這個大嘴實際上是消化道前端膨大所形成的,據測量可盛12升水!
鵜鶘的體形很大,在現存鳥類中算是大個子了,即使是最小的褐鵜鶘,稍稍張開翅膀也有2米長。
鵜鶘,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時問都是在岸上曬曬太陽或耐心地梳洗羽毛。鵜鶘的目光銳利,善於游水和飛翔。即使在高空飛翔時,漫遊在水中的魚兒也逃不過它們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鵜鶘發現魚群,它們便會排成直線或半圓形進行包抄,把魚群趕向河岸水淺的地方,這時張開大嘴,鳧水前進,連魚帶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閉上嘴巴,收縮大嘴把水擠出來,鮮美的魚兒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頓。
鵜鶘非常喜歡在湖裡洗澡,洗完了澡便開始整理羽毛,常常要用嘴梳妝一個多小時。它那短小的尾羽根部有個黃色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閑暇時它們經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塗抹這種特殊的「化妝品」,使羽毛變得光滑柔軟,游泳時滴水不沾。
褐鵜鶘捕魚方式跟斑嘴鵜鶘不同。它們往往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並能像潛鳥一樣潛入水中。開始時頸部彎曲;當它們接近目標後,頸部迅速伸直,尖嘴直刺魚身。褐鵜鶘還有另一種捕魚方法,它們先飛上高空,然後稍收翅膀,舒展身體,猛地從空中直沖而下,濺落在水面。它們碩大的身體拍擊在水面上,產生很強的震動,據說這種震動聲可傳出0.8千米遠,並能震昏水下1.5米處的魚。待被震昏的魚浮出水面,它們便能捕食,褐鵜鶘這種捕魚方式引起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它們的身體怎麼能經受得住那麼經常的、強大的拍擊力呢?科學家們經過仔細研究發現,褐鵜鶘的氣囊系統十分發達。在它們胸部皮膚下,氣囊充滿肌肉和皮膚之間的空隙。這些氣囊充氣後,彷彿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加一層氣墊,能大大減弱它們「濺落」時對身體的震盪。褐鵜鶘還有一種更省力的捕食方法——在海邊等待被鯊魚追得驚慌失措的魚。
幾乎所有鵜鶘的腿都很短,在陸地上行走時像鴨子一樣笨拙。在水中,鵜鶘卻能自由地游動。它們游泳時雙翅緊閉,放在背上,緩緩地用帶蹼的腳劃水,身體像一葉小舟在水中穩穩前進。可是,鵜鶘要想起飛卻要花一點力氣。在陸地梁友棚上,它們要助跑好幾步才能起飛;在水中,它們踏浪前進,達到一定速度才能起飛,就如同飛機起飛前要滑跑加速一樣。一旦起飛,鵜鶘便可自由地飛翔。
在繁殖季節里,雄鵜鶘經常選一棵樹作為巢址,然後落在樹上向經過的雌鳥大獻殷勤。如果雌鳥中意橡則,便會落到雄鳥身旁。之後,雄鳥找來樹枝、水草等建巢用的巢材,雌雄鳥共同將巢建好,接著便是交配、產卵和孵卵。小鵜鶘的孵化和育雛任務,由父母共同承擔。有些鵜鶘的聚集繁殖地離它們的取食地很遠。為了保證後代和自身有充足的食物,它們每天必須飛出50~60千米去捕魚。這些鵜鶘並不用大嘴給幼雛帶回食物,而是將魚全部吞下。回到巢中時,它張開大嘴,讓幼雛把嘴伸到它的食管中引起嘔吐,幼雛就以雙親吐出的半消化的食糜為食。鵜鶘大嘴的長度相當於幼雛體長的5倍,有的幼雛乾脆站在親鳥的大嘴裡吃食。鵜鶘常聚集在一起繁殖,有時還互相幫助喂養別人的幼雛。甚至有時幾只鵜鶘為了喂養某一隻幼雛而爭執不下。
鵜鶘能夠對惡劣的天氣應付自如,但是它們卻應付不了人為的災難。20世紀60年代,由於農業生產中濫用滴滴涕殺蟲劑,造成鵜鶘蛋殼變薄,使它們孵不出小鵜鶘,有些地方的鵜鶘因此滅絕了。褐鵜鶘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鳥,但那裡的鵜鶘已經被農葯消滅干凈了。
鵜鶘
五 用一個寓言解釋鵜鶘為什麼有大嘴巴
大嘴巴鵜鶘
小貓阿黃扛著釣魚桿,敲朋友的門:「阿花,阿花!今天天氣好,咱們去釣魚呀!」
湖邊長著綠綠的草,開著紅紅的花。它倆坐在石頭上,開始釣魚了。
咦?這是從哪裡飛來的大嘴鳥?它的樣子真怪呀!
阿黃說:「你叫什麼名字呀?」
大嘴巴鳥說:「我的大名叫鵜鶘(ti hu),小名叫塘鵝。」
阿花扔掉了釣魚桿,揉著肚子笑起來:「哈哈……你沒長鬍子,為什麼叫『剃鬍』啊?你又不是糖做的,為什麼叫『糖』鵝呀?」
鵜鶘生氣了,拍拍翅膀飛走了。
阿花朝著飛走的鵜鶘,拍著手唱起來:「鵜鶘鵜鶘大嘴巴,你的樣子真丑呀!」
河邊柳樹上的黃鸝說:「阿花,你不該笑話別人。鵜鶘的大嘴巴用處可大呢!」
太陽升高了,阿黃只釣了一條魚,阿花一條魚也沒有釣著,它急哭了。這時候,鵜鶘又飛回來了。它的大嘴巴像漁網,一下子撈起很多魚。
鵜鶘把魚放在小桶里,說:「送給你們,帶回家吧!」
阿黃害羞了,它說:「對不起,剛才是我錯了!以後,咱們做朋友吧。」
黃鸝在樹上唱:「鵜鶘大嘴巴,每天捕魚蝦,熱心幫助人,大家都愛他!」
太陽快落山了,他們提了滿滿的一桶魚,高高興興地走回家。
六 鵜鶘的大嘴巴有哪些作用
鵜鶘生活在水邊,魚是它的主要食物。它有一個長長的大嘴巴,嘴巴下面還連著一個大大的具有彈性的囊。這個囊是它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它謀生和養育後代的重要工具。
它頜下的囊像一張性能優良的漁網,當水中有許多小魚時,它就張開嘴巴把囊一同放入水裡向前游去。過一會兒,囊里裝滿了水和魚。鵜鶘把嘴巴一閉,將水從囊中擠出來,魚留在了囊里,這樣的動作重復幾次,囊里就裝滿了魚。有時,鵜鶘也會結隊圍著一群魚組成馬蹄形,然後一起把嘴伸到水裡,很容易就能逮到魚。鵜鶘的大嘴裡能裝大約15公斤的魚,或者14公斤的水,如同一個大水桶。
鵜鶘在喂雛鳥時,母鳥要先將魚吃下去經過消化以後再返到囊里,讓孩子們在這個特殊的大碗里盡情地享用美餐。
七 鵜鶘的大嘴巴是養育後代的工具嗎
鵜鶘生活在水邊,魚是它的主要食物。它有一個長長的大嘴巴,嘴巴下面還連著一個大大的具有彈性的囊。這個囊是它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它謀生和養育後代的重要工具。
它頜下的囊像一張性能優良的漁網,當水中有許多小魚時,它就張開嘴巴把囊一同放入水裡向前游去。過一會兒,囊里裝滿了水和魚。鵜鶘把嘴巴一閉,將水從囊中擠出來,魚留在了囊里,這樣的動作重復幾次,囊里就裝滿了魚。有時,鵜鶘也會結隊圍著一群魚組成馬蹄形,然後一起把嘴伸到水裡,很容易就能逮到魚。鵜鶘的大嘴裡能裝大約15公斤的魚,或者14公斤的水,如同一個大水桶。
鵜鶘在喂雛鳥時,母鳥要先將魚吃下去經過消化以後再返到囊里,讓孩子們在這個特殊的大碗里盡情地享用美餐。
[我還想知道]
美國的綠蒼鷺會使用誘餌捉魚。它撿起一隻昆蟲,把它扔到水裡,待魚來吃昆蟲時,它便趁機吃掉魚兒。
歪嘴鳥是紐西蘭鳥類的一種,也是世界上唯一長著歪嘴的鳥。
⑥ 關於瀕臨滅絕的鳥類
野生保護動物報告書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於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於北京南苑,以後僅余少數於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後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⑦ 動物壽命排名前一百的都有什麼
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動物,都擁有很長的壽命,幾百年甚至更長而不為人知。但動物壽命排名靠前的有:燈塔水母、南極洲海綿、海洋圓蛤、大蜥蜴、凱敏錦鯉、烏龜、弓頭鯨、女神蛤、鰓綱管蠕蟲、紅海膽。
1、燈塔水母
這種水母物種或許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發現不老泉的動物。因為它有能力從一個成熟的成年階段轉變成一個不成熟的息肉階段蔽灶然後再變回來,或許它的壽命並不受大自然的限制。燈塔水母可以從水螅體無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夠從性成熟階段恢復到幼蟲階段的生物。
5、烏龜
烏龜被認為是地球上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當中壽命最長的是名為哈里特的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它在2006年6月因心臟衰竭在一個動物園中去世的時候為175歲。據說一隻名為Adwaita的亞拉伯拉象龜去世時年齡為250歲。
⑧ 世界珍稀奇異的動植物詳細介紹
普陀鵝耳櫪 現存1株。屬樺木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20世紀50年代在普陀山尚有數棵,後因開荒墾殖等原因遭到破壞。 絨毛皂莢 現僅存2株 豆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絨毛皂莢因莢果密被黃綠色絨毛而得名,花雜性,結實極少。文獻記載,可用皂莢為砧木進行嫁接繁殖,但技術要求很高,不易掌握。 廣西火桐 現僅存3株 梧桐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為我國特有。木材紋理直,材質柔韌易加工,不開裂,是製作傢具、建築、膠合板的上等用材。先花後葉,花色鮮艷靚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園林綠化和行道樹的佳品。 百山祖冷杉 現僅存3株 松科常綠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百山祖冷杉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植物,也是我國東南沿海唯一殘存至今的冷杉屬植物。1987年,國際物種生存保護委員會將百山祖冷杉公布為世界上最受嚴重威脅的12個瀕危物種之一。 羊角槭 現僅存4株 槭樹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與產於日本北海道的日本羊角槭親緣關系極為密切,系古老的殘遺種,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天目鐵木 現僅存5株 樺木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因其所處地歸當地農村集體所有,生境受人為干擾頻繁,處境危險。 華蓋木 現僅存6株 木蘭科常綠喬木,稀有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華蓋木為單型屬,僅1個,且成株過於稀少,雖開花結果正常,但每果成熟的種子很少,在原生母樹周圍一直未見幼苗,天然更新能力很低。 滇桐 現僅存6株 椴樹科常綠大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為我國西南特有種,也是滇桐屬這一寡種屬的主要樹種之一,在區系地理研究和選育珍貴樹種應用中均有重要價值. 膝柄木 現僅存10株 衛矛科半常綠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我國僅此一種。廣西西南部發現的膝柄木是該屬分布最北的種類。對研究我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及其熱帶親緣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http://www.5ud.net/read.php?tid=81597 中國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470科、3700餘屬、約30000種。 但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和植物資源的干擾和破壞,植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急劇加快。我國於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共包括 388種植物。其中以下8種植物被列為一級保護植物,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植物環境是人類產生的搖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愛護植物,愛護我們 生存的環境。 l 桫欏( Alsophila spinulosa) 桫欏科樹型蕨類,中生代時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現具有較多的地方特有種,是研究物種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關系的理想對象。 2 人參(Panax ginseng) 五加科草本植物,是第三紀孑遺植物,也是珍貴的中葯材。由於過度採挖,在東北已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 3 銀杉(Cathaya argyrophylla) 松科常綠喬木,分布在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局部山區。其花粉曾在歐亞大陸第三紀沉積物中發現,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 4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杉科落葉大喬木,中國特有種和世界著名的孑遺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稱。自然分布於湖北、四川、湖南交界。在北京植物園櫻桃溝內 有一處北方難得一見的成片水杉林,蔚為壯觀。 5 禿杉(Taiwania flousiana) 杉科常綠大喬木,是珍稀的孑遺植物,對研究植物系統發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也是重要的速生造林樹種。 6 望天樹(Parashorea chinensis) 龍腦香科常綠大喬木,僅分布於雲南、廣西局部地區。樹干通直,有板根,是熱帶優良的用材樹種,對研究我國熱帶植物區系也有重要意義。 7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藍果樹科落葉喬木,花型奇特,具有兩片狀如鴿翼的白色苞片,故有鴿子樹之稱。中國特有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 8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布於廣西。花瓣金黃色,具蠟質光澤,是我國寶貴的種質資源,被譽為「茶花皇後」。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於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於北京南苑,以後僅余少數於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後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⑨ 請問鸕鶿和鵜鶘有什麼區別
一、外形
1、鸕鶿: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夏羽頭、頸和羽冠黑色,具紫綠色金屬光澤,並雜有白色絲狀細羽;上體黑色;兩肩、背和翅覆羽銅褐色並具金屬光澤。
二、種類
1、鸕鶿:種類繁多共有39種,如:長尾鸕鶿、歐鸕鶿、藍眼鸕鶿、雙冠鸕鶿、南美鸕鶿等。
2、鵜鶘:共有8種,如:白鵜鶘、粉紅背鵜鶘、斑嘴鵜鶘、卷羽鵜鶘、澳洲鵜鶘等。
三、分布范圍
1、鸕鶿: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和北美。從北美東北海岸和格陵蘭島西部到冰島、法羅群島、英倫三島、北歐,往東到薩哈林島、日本,往南到中歐、非洲、東歐、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繁殖在北半球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
2、鵜鶘:廣布全球溫暖水域,大多分布在亞洲,歐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亞。
⑩ 鳥類的天堂
紐西蘭奧克蘭的鳥型衫島,是新歲腔西蘭最美的地方之一,是鳥類棲身的天堂。
鳥島位於奧克蘭以西45公里處,毛利語稱為Muriwai,曾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30大美景之一。
鳥島附近有美麗的海岸線,所謂鳥島實際上是海上兀然矗立起的兩塊巨型山石,在這里有數以千計的塘鵝排隊棲息,這里是他們的領地。
這些塘鵝每年冬季的時候飛去幾千公里外的澳大利亞大陸,度過紐西蘭的冬天。等春回大地的時候,每年10月份前後他們又會飛回故鄉紐西蘭的鳥島,在這里與自己的伴侶共築愛巢,培養下一代。經過春夏的甜美生活,待到第二年的3月份小塘鵝長成後,爸爸媽媽帶著它們一起展翅飛翔,一路披荊斬棘再飛去澳大利亞,這一路的陪伴讓小塘鵝成長起來,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到此遊玩的遊客耳邊「咿咿啊啊」的鳥叫聲,伴著海浪拍打石頭的聲音,呈現出令人震撼地交響樂。眼前壯麗的岩石,密集排兵布陣的海鳥和遠處一望無際的海面讓人流連忘返。這是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大自然的饋贈,聖誕節一家人來到此地,感恩造物主的恩賜。
鳥島所在的Muriwai海灘位於奧克蘭的西海岸,距離奧克蘭市中心四十分鍾左右的車程,是奧克蘭有名的黑沙灘,許多沖浪愛好者都到這里進行水上運動。
這里獨特的黑沙灘,是紐西蘭得天獨厚的現成鐵礦。紐西蘭政府不允許任何機構任何人來開采,保護這里的自然生態,因為卜雀腔這是全紐西蘭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珍貴的自然遺產。
之所以我們還可以見到如此壯觀的鳥島和獨具特色的黑沙灘,完全得益於來自政府和民間強烈的環保意識和對於地球生態的責任感,紐西蘭是上帝親吻過的國家,是鳥類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