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西南部為什麼多冰川地貌
⑴ 紐西蘭南島比北島多雪峰和冰川的原因
內力作用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2)此題考查南島比北島多冰川分布的原因.冰川分布的地區要求溫度低,降雪多.因此從氣候,地形,緯度等方面分析原因.
(3)此題考查工業結構特點,簡析其發展該工業的優勢條件.從圖例中分析工業結構的特點.發展工業一般從資源,市場,交通,科技,政策,勞動力等方面分析.
(4)此題考查特卡波小鎮所在的盆地成為「國際黑暗天空保護區」的理由.紐西蘭南島小鎮特卡波,濱臨冰川湖泊,氣候環境乾燥穩定,常住居民300多人,入夜後原居民嚴格管理燈光的使用,將黑暗留給自然.2012年6月,特卡波小鎮所在的盆地通過認證成為「國際黑暗天空保護區」.
解答: 解:(1)內力作用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根據圖中的圖例分析得出此圖的內力作用的表現有岩漿活動;火山或地熱分布;地殼運動或板塊運動;斷層帶或深海溝.
(2)冰川分布的地區要求溫度低,降雪多.因此從氣候,地形,緯度等方面分析原因.紐西蘭南島比北島多冰川分布,原因是:南島緯度較高,氣溫低;西風控制時間長,降雪大,冰川面積大;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
(3)從圖例中分析工業結構的特點.布拉夫鎮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發展工業一般從資源,市場,交通,科技,政策,勞動力等方面分析.布拉夫鎮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煤炭與水電能源資源豐富;瀕臨海洋,交通便利;地處紐西蘭南端,受中緯西風影響,污染物對本土環境影響少.
(4)從題目的材料中總結特卡波小鎮所在的盆地通過認證成為「國際黑暗天空保護區」的原因.特卡波小鎮地處中緯西風的背風坡,晴天多(氣候環境乾燥穩定)能見度好;該地以農業為主(以放牧業為主)大氣污染少;小鎮遠離城市(居民嚴格的燈光管理),光污染少.
故答案為:
(1)岩漿活動;火山或地熱分布;地殼運動或板塊運動;斷層帶或深海溝.
(2)原因:南島緯度較高,氣溫低;西風控制時間長,降雪大,冰川面積大;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
(3)以重工業為主;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煤炭與水電能源資源豐富;瀕臨海洋,交通便利;地處紐西蘭南端,受中緯西風影響,污染物對本土環境影響少.
(4)該地處中緯西風的背風坡,晴天多(氣候環境乾燥穩定)能見度好;該地以農業為主(以放牧業為主)大氣污染少;小鎮遠離城市(居民嚴格的燈光管理),光污染少
⑵ 紐西蘭西南部地貌是怎樣的
紐西蘭西南部位於東部的太平洋板 塊和西部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之間的 交接帶上。這里是全世界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過去500萬年以來的構 造活動造就這里的多山特徵。幾乎100 多萬年的詳細抬升歷史由菲奧德蘭南岸 和鄰近地區的13個或更多的海岸階地 記錄下來。階地由海洋的各種侵蝕作用對海岸侵蝕造成,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 階地比現在的海平面高1000多米。庫克山國家公園附近,有紐西蘭超過3000 米的29座山峰中的28座。盡管這里的 盆地地形是在更新世的冰川作用下形成的,但後來卻經歷了實質性的改變,這些 改變在維斯特蘭南部和阿爾卑斯山南部尤為顯著。
山區的侵蝕速度仍然很高,尤其在降雨量很高的西部地區。強烈的沖溝、鋸齒狀的山脊、大大小小的滾石是這一地區的典型特徵。菲奧德蘭地區的 冰後期經歷的改造遠不如阿爾卑斯山南 部強烈,冰川造成的地形幾乎完好的保存下來。南面的海洋的侵蝕在基岩海岸 上造成了「鐵染」海岸,和奇形怪狀的沿岸礁石和陡崖。菲奧德蘭地區的岩石一般都是結晶岩,一系列的火成岩占優勢地位,如花崗 岩、閃長岩、變質片麻岩等。在最西南段由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在東北部地區,菲 奧德蘭地區毗鄰這一套主要年齡為二疊紀的主要呈南北向展布的火山岩和沉積岩。
山區的蛇綠岩帶是一個關鍵的單元,它由一段洋殼和融熔物質組成。向 東,二疊紀瓦克砂岩組成的階地變質程度越來越高,逐漸變成片岩,這些片岩是 構成阿斯匹林國家公園內的阿爾卑斯山南端的主要岩石類型。片岩帶在阿爾卑 斯斷層的西南盤一側平行於斷層,向東北方向逐漸變得狹窄。在庫克山國家公 園內片岩又逐漸恢復為二疊紀三疊紀的瓦克砂岩階地阿爾卑斯斷層西側,南維 斯特蘭由泥盆紀瓦克砂岩基底、高溫變質岩、花崗岩、沿岸地區小范圍的年輕的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岩組成。它們都嚴重地遭受了更新世冰川的侵蝕,他們現 在都變成了崎嶇不平的山區和孤立的小山,上面覆蓋著冰後期的沖積物和瀉湖充填沉積物。這里降水豐富,雨季較長。從沿海低地年降水量3000到5000毫米逐漸向內地增加,向高海拔地區增加,在 南阿爾卑斯山的西坡降水量超過10000毫米,且多以降雪的形式出現。山區西 部降水量較多,且一年四季變化不大,東部山區降水量很少,每年只有1000毫米左右。
⑶ 紐西蘭氣候類型及特徵
溫帶海洋性氣候。
紐西蘭(英語: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領土由北島、南島及一些小島組成,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湯加相望。首都惠靈頓以及最大城市奧克蘭均位於北島。政治體制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川與湖泊。
紐西蘭的12月至次年2月為夏天,6月至8月為冬天。夏季平均氣溫2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10℃左右,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全國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600~1500毫米。
紐西蘭平原狹小。河流短而湍急,航運不便,但水利資源豐富。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南島的庫克峰海拔3754米,為全國最高峰。海岸線長約1.5萬公里。
紐西蘭是一個比較美麗的城市,其實,我一直想去紐西蘭玩耍,去看看其他國家的美景,然後體驗一下其他國家的人文風情,我是比較喜歡四季如春的感覺的,因為這樣,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穿比較好看的衣服了,因為很多衣服,都是比較單薄的,如果穿的比較厚重的話,就感覺不到,衣服的時尚了,所以這是一點原因,還有就是,我是非常喜歡有島嶼的地方的,因為能夠看到大海,大海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寬廣,有著好看的風景,給人一種釋懷的感覺。
⑷ 為什麼紐西蘭南島多雪峰和冰川
南島緯度高,山地比重大,平均海拔高氣溫低;終年在濕潤的西風控制下,加之山地地形的抬升,降水豐富。
⑸ 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 為什麼冰川地貌廣布
歐洲西部地區。狹義的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
地形以平原、山地為主;山地主要分布於英國西北和法國東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運通道英吉利海峽以及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區屬睜橋旦溫帶海洋性氣候,地處西風帶,氣候溫和濕潤,降水豐沛且均勻。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發達的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鉀鹽等礦產。
重要海港有倫敦、利物浦(英),馬賽,布魯塞爾,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有倫敦、巴黎、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馬賽等著名城市。除摩納哥外,其餘6國都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廣義的西歐指歐洲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位於歐洲西部、中部和北部。歐洲最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其主幹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狹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島多火山地震。
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夏干冬濕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濕潤氣候。有煤、鐵、石油等礦藏。大多數國家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農業、對外貿易和交通運輸均十分發達。
西部地形
⒈平消簡原為主 ;歐洲西部地勢低平,平原比例大,重要平原有波德平原、西歐平原;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廣,北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有阿爾卑斯山脈。勃朗峰4810米,是歐洲西部悉擾最高峰。
⒉冰川作用明顯
北部:受冰川作用,多峽灣、冰磧湖、海岸線曲折。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為典型。
南部:受冰川刨蝕,多U形谷、角峰、冰斗、冰磧湖,冰磧物的堆積形成波狀丘陵。以阿爾卑斯山地區最典型。
⑹ 紐西蘭西南部地區有什麼特點
紐西蘭國土面積為268,680km²(世界國家和地區第75名)。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佔2.1%,國土長1,600公里,東西最寬處寬450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
紐西蘭由北島、南島、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紐西蘭素以「綠色」著稱。雖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兩座主要島嶼(南島與北島)面積約為266,200km²。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
⑺ 紐西蘭為什麼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山嶽冰川
全世界有冰川的地方很多,但是一直從高山上延伸到距海平面僅300米處的溫帶雨林,能讓普通遊人零距離傑出的冰川,全世界一共只有三座。其中兩座在紐西蘭南島。因此來紐西蘭如果沒有爬過冰川,就像到了中國沒有走上過萬里長城一樣。本文詳細介紹了紐西蘭冰川的特點和位置,前往冰川的路途,攀登冰川都有哪些不同的選擇,以及攀登過程中的奇風異景。
到紐西蘭來一定不能錯過的是南島西海岸的冰川, 阿爾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約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
這兩個冰川是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 冰川從阿爾卑斯山脈南麓淌下,一直延伸到距海平面僅300米處的溫帶雨林。你可以很輕松的走到冰川腳下,可以走上冰川零距離的接觸冰川,對身體素質沒有特別的要求。這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做到的,是紐西蘭非常獨特的一項must-do experience.
弗朗茨•約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非常相似,互相離的也不是很遠,到底選擇哪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愛好,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並咨詢了分別去過這兩個地方的洋人驢友,總結出一條重要的區別,
那就是弗朗茨•約瑟夫冰川要比福克斯冰川干凈一些,冰層更白更透亮一些。有了這條結論,作決定就不難了。當然是弗朗茨•約瑟夫冰川,而且我們決定參加8小時的冰川徒步旅行的項目。這項活動是所有活動中最熱門的一項,最好提前預訂。但是,西海岸的氣候變化無常,一年365天有300天有雨,年降雨量高到6-8米。這么大的降雨量是維持這個神奇冰川存在的來源;當然如果趕上這種雨天,那麼走冰川的難度大大增加,而樂趣大大降低。而且如果因為下雨而想取消的話,是沒有退錢一說的。所以想要最大程度的體驗冰川,運氣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有相當嫻熟的登山技巧,也可以考慮自己登冰川,這兩個冰川中,只有弗朗茨•約瑟夫冰川允許遊客自己攀登。但是,當地政府警告說:Unless you have the correct equipment and ice climbing experience, for your own and others safety, you should not consider climbing on the glacier. If you wish to walk on the glacier it is strongly advised that you go with a guided walk company. 掌門和我哪條都不具備,所以我們選擇跟向導上冰川,是全天8小時的那項, 可以在冰上體驗6個多小時。我們當時去的時候費用是90紐幣一位,今年聽說漲到了160紐幣一位。不過還是非常值得的。如果體能不太好,可以選擇直升飛機,390紐幣一位。
我們去的時候是十月底,春天,氣候要比冬天穩定一些。我們是從皇後鎮出發,計劃在Wanaka 湖停留兩個晚上,然後前往弗朗茨•約瑟夫冰川。 一路上我們都在關注冰川的氣象預報,其預報的准確度僅限於24小時之內。因此計劃一定要制定得很靈活,經得起隨時的調整。當我聽到明天的冰川是晴天,後天(也就是我們計劃登山的日子),氣候將轉多雲, 護法當即決定取消一晚上的住宿,提前一天趕往冰川。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護法的英明果斷。 從lake Wanaka 出發到冰川將近500公里,估計需要至少5小時。這一段路途是山路,很是崎嶇,如果有暈車的朋友就開不快了。我們趕到冰川住處的時候已經快晚上九點了。從來沒有冰川的體驗的掌門和我都很興奮,熱烈地討論著明天上冰川的都要帶些什麼,會不會很冷,要不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迷迷糊糊中天光大亮了。好一個晴朗的天。湛藍湛藍的天空,零星的點綴著幾朵白雲,微風拂過,真真是個好的不能再好的天了,真真是太適合登冰川了! 為了保險起見,想想要在冰上行走一整天,掌門和我還是穿了毛衣毛褲,我還帶了手套,各自背了一個雙肩包,帶了足夠的水和食物,精神抖擻的出發了。到了集合的地點,已經有點出汗了,這才發現所有成員中就數我們兩個穿的最多又最沒用,因為我們穿的衣服都不防水。上冰川最關鍵的一點是要保持乾燥。唉,出洋相了,迅速的借了兩件防水外套換上。 向導發給我們每人一雙登冰川的專用靴子, 好沉阿, 一穿上兩條腿就象綁了兩大包沙袋一樣,邁不開步了。想想要穿著這雙鞋走八小時,心裡不免有些發怵;偷偷看了一眼掌門,只見掌門也瞪著兩條腿發呆。 我們兩個互相看了一眼,決定減輕裝備,精簡了一下食物,脫掉毛褲,只帶一個相機,這樣一來感覺輕松不少。 我們一行由20多個人,大多數是白人,歐洲,美洲來的,包括我們兩個,一共只有4個亞洲面孔。其他遊客大多比較年輕,20歲左右,利用假期出來游世界,身體看上去也比較強壯,大多數都是一身短打扮。我看著他們裸露的胳膊大腿,想想冰川,就替他們捏把汗,不過後來的事實還是證明我多慮了。
⑻ 紐西蘭南島峽灣地貌形成的有利條件
峽灣地貌其實就爛皮是冰川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地貌,主要的形成原因就是第四紀冰川運動過程中的刨蝕作用使地面形成大量戚歷侍的u形谷,且在u形谷的前緣產生冰坎。
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不斷上升,從高吵而使得這些冰坎慢慢被海水淹沒了,當這些海水進入了U形谷,造就成了海峽,這就是峽灣地貌如何形成的過程。
⑼ 歐洲南部為什麼會有冰川地貌
在中生代期間(2.5億~6640萬年前),河水將被侵蝕的物質沖刷並沉積在被稱為特提斯海的廣闊洋底,並在這里緩慢變成由石灰岩、黏土、頁岩和沙岩組成裂旅明的水平岩層。[6]
在第三紀中期(約4,400萬年前),非洲構造板塊向北移動,與歐亞構造板塊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層岩石被擠壓向結晶體的基岩及其周圍而形成褶皺,這些深層岩石隨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這些構造運動持續到900萬年前才停止。在整個第四紀期間肆告,侵蝕的力量啃咬著這龐大的新近形成褶皺而被推擠上來的山脈,形成了今日阿爾卑斯山脈地形的大概輪廓。
在第四紀期間,地形進一步被阿爾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滿山谷並溢向平原而不斷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如同圓形露天劇場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過的刃嶺,諸如馬特洪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納山(Grossglockner)之類的巍峨山峰,皆從山頂上聳起形成;山谷被擴闊並加深成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從高出主谷底部數百尺的一些懸谷噴瀉而出;修長而深不可測的湖泊給許多堅冰刨削後的山谷注滿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積了大量的沙礫。當冰離開山谷時,無論是對橫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蝕成海拔大為低於周圍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爾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異達3,993公尺(13,100尺)以上。[7]
地質構成
在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各地的高度和形態大不相同:有主山脈周圍低窪的前阿爾卑斯形成褶皺的沉積物,也有內阿爾卑斯結晶體地塊。從地中海到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段鎮凱、中段和東段,各段都有幾個不同的小山脈。[7]
冰川作用改變了自然環境:谷地的氣候比周圍的高處溫和得多,人類可深入山區建立居民點,交通便利了;由於冰磧沉積,土質也較為肥沃。在現代,仍有嚴重的冰川侵蝕在繼續。在阿爾卑斯山脈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