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的法律為什麼不允許打孩子

紐西蘭的法律為什麼不允許打孩子

發布時間: 2023-05-19 14:51:13

㈠ 各國面對孩子犯錯後的反應


各國面對孩子犯錯後的反應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人,成長中難免會跌跌撞撞,難免會犯錯。在我們的觀念中,不犯錯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不準孩子犯錯,這樣會使孩子在犯錯後不敢和父母溝通。然而,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遇到事情向父母求助,這樣既能舒緩緊張的'情緒,也能得到父母的幫助。而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出現問題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心生恐懼,從此不願也不敢和父母溝通。

在孩子犯錯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讓孩子學會判斷對錯,並且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和責任意識。

國外家庭懲罰孩子的做法:

紐西蘭: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家長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家長會將孩子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孩子並非大人想的那麼不懂事,他們只是控制力差一點,紐西蘭的父母主張把孩子當作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來對待,從孩子小時候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日本: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自尊心

日本家庭中,父親是絕對的權威。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但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

美國:計時隔離

比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時,父母就把他帶到自己的卧室,讓他獨自待上3分鍾。3分鍾後,父母會准時把孩子帶出來,並借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這是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小孩必須隨時有成人陪伴和保護,孩子很少有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情感體驗,因此,一旦被隔離,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

㈡ 拒絕給孩子輸「疫苗血」,爸媽要丟監護權!紐西蘭的律法有何不同

紐西蘭的律法不保護民眾跟國內律法不一樣,他們是崇尚政府自由。

從聽證會的內容可以看到,紐西蘭的一對父母在嬰兒手術時,拒絕輸入打過新冠疫苗的血液。那麼這對父母竟然要丟掉監護權。於是他們就把這對父母告上了法庭,覺得這對夫妻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好。但是父母覺得那些血液肯定是不健康的,所以他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入一些新冠疫苗人的血液。

這個血液健不健康,所以父母不願意輸入

這都是父母表示,雖然我們的孩子患病了,但是在手術時應該輸入一些正常的血液,而非是這些疫苗接種者的血液,到底起不起反應或者是健不健康,它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這個醫院非得讓孩子在手術當中輸入打過新冠疫苗的血液,所以說紐西蘭衛生部門真的是沒有任何的情面可講。

㈢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父母在工作之餘應該多多關心孩子,要讓孩子找到做錯事的原因,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所有父母應當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為大家分享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1

紐西蘭父母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紐西蘭Bernny兒子2歲半,女兒半歲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如果兒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Bernny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Bernny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Bernny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有段時間,老大總喜歡往花園的魚池裡扔鵝卵石,並且屢教不改。Bernny會對兒子說:「你看看,你把小魚砸痛了,把水池弄亂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後Bernny會要求兒子把水池裡的石頭撿出來。有的時候,兒子可能也會耍賴,不肯去撿石頭。如果兒子耍賴,Bernny一般不會強迫他去,他會自己下去把石頭撿出來給兒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兒子鬧著要跟爸爸玩,Bernny就會借機對兒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頭扔進水池了,現在我要去撿石頭,沒有時間陪你玩。」這時候,兒子會體驗到他不良行為的後果。於是,他會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頭扔進水池。

Bernny認為,孩子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Bernny主張父母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尊嚴

日本TsukuBa兒子2歲半

對日本家庭來說,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正是因為習慣了服從,所以日本人才成為最守紀律、最富於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數的日本父母一樣,她認為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

韓國家長懲罰有新招:沒收孩子的手機!

對於那些任性不聽話的孩子們,作為懲罰,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體罰或者把他們和活章魚一起關進衣櫥的話,可以考慮沒收孩子們的手機。

韓國一家廣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機現在已成為韓國青少年最鍾愛的私人用品,沒收他們的手機無異於讓他們抬不起頭來。

CheilCommunication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於13到15歲的青少年,有77.5%認為手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裝備,對16到18歲的年齡階段,這一數字是76.7%。

調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機,青少年會感到孤獨無助。沒收他們的手機,將是一種很有效的懲罰。

看國外父母如何懲罰孩子2

眼下,隨著家庭教育知識的日益普及,「重教輕罰」已成廣大家長的共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懲罰是打罵的'代名詞,因而我們常常在報刊上見到少數家長對孩子罰站、罰跪、罰餓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報道,這些家長便是對懲罰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其實,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為。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期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所以說,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筆者認為,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學問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

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大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向孩子表示一點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不滿,孩子都會覺得是對他的錯誤的懲罰,從而自覺改錯。因而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懲罰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批評。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沒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飯時減少他愛吃的菜餚或者讓他穿一件舊衣服等等都是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學問2: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准,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懲罰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認為:孩子「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要使孩子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過獎勵的辦法讓孩子滿足的。如孩子故意損壞東西、堅持「頂風作案」、亂提不切實際的要求等,這種情況下獎勵就不起作用,懲罰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學問3:罰了又賞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

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誠然,懲罰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而且還有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正確使用可以以罰代教,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如有些兒童在感情沖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為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復執行要麼使孩子產生恐懼父母的神經官能症,要麼使孩子破罐破摔,對懲罰「逆來順受」無所謂,這都是不足取的。

學問4:及時懲罰莫遲疑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學問5:劣性轉嫁不可有

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一來孩子無過受罰,父母小題大作,會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來如果此時父母再因不能自製而使懲罰無限制地升級,則往往會激化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因此,建議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後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以免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學問6:諷刺挖苦最忌諱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學問7:事後說理不可無

管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將會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罰了孩子以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學問8: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

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的嘮叨太多了,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切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學問9:就事論事莫牽連

孩子作為受罰者的角度來講,最厭惡父母「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

可作為過來人的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扯西拉、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怎麼樣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有的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