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鳥長多少米
❶ 關於幾維鳥
大斑幾維 Apteryx haastii ,僅分布於紐西蘭南島。卵巨大,僅次於鴕鳥蛋,重量達體重的1/4,在所有鳥類中是最高的。晝伏夜出。
❷ 這只鸚鵡身高3英尺,1900萬年前統治著紐西蘭森林的棲息地
對巨型鸚鵡赫拉克勒斯的重建顯示了這只巨大的鸚鵡是如何使紐西蘭小鷦鷯(Kuiornis)相形見絀的。弗林德斯大學的布萊恩·喬的插圖,想像一隻鸚鵡站在3英尺(1米)高的地方,大約2歲孩子的身高。這只巨大的鳥生活在1900萬年前的紐西蘭,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鸚鵡,也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巨型鸚鵡。
古生物學家最近描述了這只巨大的鳥,是在紐西蘭聖巴坦斯一個化石豐富的地點發現的一對腿骨化石。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這些骨頭「又大又結實」,在生活中,這只鳥的體重可能高達15磅(7公斤),
他們給這只鳥取名為「赫拉克勒斯」(Heracles unexpatus):「赫拉克勒斯」(Heracles)是對神話中的希臘英雄的贊許,也被稱為「大力神」,這個物種的名字「unexpectatus」說明了研究人員發現這個之前未知的巨像是多麼出乎意料。[消滅:歷史上最神秘的滅絕]
紐西蘭以其他種類的滅絕巨鳥而聞名,這些巨鳥曾經在其森林和草原上活動,並在其天空翱翔。這只巨大的、不會飛的莫阿(Dinornis robustus)的肩膀高達6英尺(2米),體重高達530磅(240公斤),而哈斯特鷹(Hieraaetus moorei)的翼展約為10英尺(3米),體重高達26磅(12公斤)。
科學家發現了這只鸚鵡的腿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特雷弗·沃西說,2008年的骨頭;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尋找更多的動物化石,但令人沮喪的是,更多的證據仍然難以捉摸,再也沒有曝光了。所以我們決定,好吧,現在我們需要講這個故事,」沃西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科學現場》雜志,
的圖片顯示了赫拉克勒斯在一個平均身高的人和一隻普通的喜鵲旁邊的輪廓。(坎特伯雷博物館的保羅·斯科菲爾德)
骨頭堅硬,壁厚,說明赫拉克勒斯不會飛。不過,沃西說,它可能能夠像現代的卡卡波(Strigops habroptilus)那樣爬樹和滑翔,卡卡波是紐西蘭本土的一種大型鸚鵡。卡卡波鸚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鸚鵡,但赫拉克勒斯的體型很容易比它矮胖、不會飛的同類大一倍。
「它生活在一個亞熱帶雨林中,那裡有豐富的月桂樹、棕櫚樹、蘇鐵樹和木麻黃樹——所有這些都會產生果實和種子,這只鸚鵡會吃掉,」沃西說。赫拉克勒斯很可能占據了森林底部的這個生態位,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個物種進化成比其他鸚鵡大得多。
是什麼結束了這些強大鳥類的統治?罪魁禍首可能是氣候變化,沃西說。大約1200萬到1300萬年前,全球氣溫驟降;隨著時間的推移,紐西蘭的熱帶森林變成了溫帶森林,大大減少了全島的果樹數量。
赫拉克勒斯主要食物來源的消失「將是導致這只鳥滅絕的主要候選者,「值得一提的是,」
這一發現發表在今天(8月6日)的《生物學快報》雜志的網路版上。
鳥類祖先:學會飛漂亮鳥的恐龍:一項聰明的鸚鵡鳥研究的圖像揭示了10件你不知道的事情,最初發表在《生活科學》上。
❸ 恐鳥這種神奇的巨鳥到底有多大它們為何會滅絕
人們總是在努力找出生命進化史上許多事件的真相。然而,事實總是在爭論,就像羅勝門一樣,盡管許多人認為恐龍鳥的消失與人類的貪婪有很大關系,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人類到達紐西蘭之前,恐龍鳥的數量已經開始急劇下降,成為當地的弱勢群體並處於危險之中,有十種野雞,最大的個體被稱為恐龍野雞。
另一種被認為是由疾病的流行引起的,例如禽流感,沙門氏菌或結核病的傳播,這些疾病是由來自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的候鳥帶到那裡的。然而,盡管有火山噴發或疾病的打擊,沒有人類的到來,恐龍鳥也不會滅絕。正是他們生活環境的肆意破壞和對他們的屠殺使他們走向災難的盡頭,恐鳥是一種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無翅大鳥,其中最大的物種有 3.5米高,重 250 千克。它是當地最有優勢的動物。
關於恐鳥這種神奇的巨鳥到底有多大他們為何會滅絕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❹ 幾維鳥究竟有什麼特別的,讓它能成為紐西蘭國鳥
幾維鳥又名奇異鳥,是紐西蘭的國鳥。這種鳥類已經將翅膀、後尾巴完全退化,只留下了身體、嘴巴和腳,看上去就像一隻灰色的尖嘴無翅雞。它的腿短小而粗壯,跑得非常快,一般在晚上覓食,抓一些昆蟲食用,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之一。
❺ 鴞鵡詳細資料,附圖。
鴞鵡 - 保護 鴞鵡 1994年4月,紐西蘭保護局著手將frondland西南部的白堊島作為鴞鵡的庇護所。保護人員首先做的工作是消滅島上的害獸白鼬,建立保護站,開辟13千米長的巡山道路。 2002年7月,20餘只鴞鸚鵡被轉移到了白堊島。此時正值紐西蘭的冬天,異地轉移、重新劃分活動范圍的過程對鴞鸚鵡而言真不是輕松之舉。所有新來白堊島的鴞鸚鵡體重在當年都減輕了,除了一隻適應性非常好的雄鴞鸚鵡外,其他鴞鸚鵡都得到了專門為它們特製的補充性食物。 成功的保護工作離不開可靠嚴謹的科學研究。科研工作包括鴞鸚鵡的異地轉移、佩戴無線電訊號發射器、對鴞鸚鵡交配繁殖的觀察記錄。鴞鸚鵡並非每年交配,而是隔2、3年等待當地某些特定樹木大量開花結果時才交配,據信這是為了滿足撫育後代所需的能量攝取需要。1980年年底,斯圖爾特島的鴞鸚鵡出現了求偶行為,次年3月,發現了孵化的小鸚鵡。這是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鴞鸚鵡的繁殖行為。 經過30年的悉心保護,鴞鸚鵡從最初的10餘只發展到現在的近百隻。由於鴞鸚鵡的壽命很長,如果保護措施得當,交配繁殖的幾率還是很大,科學家們對它們的前途命運依然充滿希望! 鴞鵡 - 生活環境的變遷 在人類踏足紐西蘭以前,紐西蘭除了3種蝙蝠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陸生哺乳動物。鴞鵡依靠夜行和絕佳的保護色,安然無憂地生活在這片樂土上。那時的鴞鵡行蹤遍布南北雙島,數量不可勝數。1000年前,毛利人來到了紐西蘭,也帶來了狗和老鼠,從此開始了哺乳動物入侵紐西蘭的歷程,這種入侵隨著*+世紀歐洲殖民者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到來而加劇。貓、狗、鼬、貂登陸新大陸,不逢天敵對手,數量迅速擴增,以其堅爪利齒大肆游獵,對本土野生動物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毫無抵抗能力的鴞鵡自然也難逃其厄。到了19世紀早期,鴞鵡在毛利人聚居的、氣候溫暖的北島已經罕見蹤影,在南島也退守到西部的多山地帶,難以發現。有幸能觀察到鴞鵡的歐洲人則驚喜異常,認為這是所有鳥類中最為奇妙的一種。 鴞鵡 - 生活習性 鴞鵡主要生活在紐西蘭境內,紐西蘭是許多罕見鳥類生存的天堂.紐西蘭產的這種鸚鵡。是唯一一種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鸚鵡科鳥類。它們原來分布於紐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有柔軟的綠色和棕色條紋羽翼。翅膀雖然相當發達,但不善於飛翔。經常棲息在地穴里,夜間出來活動。 鴞鵡 - 生長繁殖 鴞鵡 差不多所有的鸚鵡都是白天活動,只有鴞鵡在夜間活動;迅敏的飛行是所有鸚鵡的特性,鴞鵡卻不會飛;鸚鵡一 般都成群活動,鴞鵡卻喜歡獨居;鸚鵡一般都很聒噪且引人注目鴞鵡卻異常隱秘無聲,有時必須動用經過特殊訓練的引導犬才能尋到它們;鸚鵡通常會形成親密而長久的伴侶關系,而雄性鴞鵡卻要聚集在「表演場」通過競爭取得交配權,交配完成,雌雄關系即告結束。 鴞鵡 - 種群現狀 這種胖胖的大綠鸚鵡全球不足百隻,是世界上最大、唯一不會飛的夜行鸚鵡。它們居住在人跡罕至、沒有害獸的偏遠島上,只有直升機可以到達。 19世紀晚期,紐西蘭政府已經意識到鴞鸚鵡等本地鳥類亟待保護。由於主島上入侵的食鳥動物其數量已然失控,鴞鵡已經淪為徹底的「生態難民」。若想保護,只能把它們轉移到沒有「害獸」的小海島。理查德·亨利是首批致力於保護鴞鵡的人之一。在搜索犬的幫助下,理查德費盡千辛萬苦,把200隻倖存於南島西部密林中的鴞鵡轉移到了南島西岸昏灣(DuskySound)中的決議島(ReolutionIsland)。決議島是紐西蘭建立的第一個對本土鳥類庇護所,被認為沒有害獸入侵,對鳥類安全。然而,在經過5年的辛勞後,理查德於1990年8月心碎地發現決議島上出現了白鼬,這些白鼬渡涉海灣,登陸上岸,使得這個本土鳥類的庇護所已不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