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工黨都是什麼時候上台
Ⅰ 紐西蘭的發現和發展史
公元前十世紀,波利尼西亞人最先來到紐西蘭,一直到公元12世紀,全國分布了許多定居點。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觀察到紐西蘭島嶼,並以一個荷蘭的地名命名這塊土地。他繪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圖,但沒有登陸。
1769年,英國海軍船長詹姆斯庫克及其船員成為首先踏足紐西蘭土地的歐洲人。隨後,捕撈海豹和鯨魚的人們來到這里。傳教士也很快跟隨而至。定居點開始逐漸建立起來。
到1840年,毛利人開始到達十萬人。大約二千名歐洲定居者分布在沿海地區(毛利人稱其為"Pakeha"意思是白人)。
紐西蘭那時沒有全國政府或全國領導人。毛利人和白人團體要求英國提供某些保護以及法律和秩序。
紐西蘭於1840年成為英國王室管轄的一個殖民地。紐西蘭毛利部落首領於1840年2月6日簽署了《懷唐衣條約》《TheTreatyofWaitangi》。該條約是毛利人和英國王室之間的協議,被視為紐西蘭的建國文件。
該條約給予定居者在紐西蘭的居住權。該條約亦承諾毛利人將繼續擁有他們的土地、森林和漁業資源,按照他們的意願可以長久保持。條約談到毛利人將對土地及其生活方式自己做出決定,並且承諾組織政府以維護全體人民和和平和秩序。該條約亦承諾他們享有與英國國民同等的權利。條約簽署後,更多的人開始來到紐西蘭並在這里定居。大多數人去南島定居,因為那裡的土地適合耕作,並且在奧塔哥和西海岸地區發現了金礦。然而,自本世紀之交,來北島定居的人多於南島。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全國人口增加到五十萬,並開始建設鐵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的農場已經成為紐西蘭經濟的支柱。1893年,紐西蘭成為第一個賦予婦女選舉權的國家。
1935年,紐西蘭選出工黨政府,該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時工作制以及國家撥款的衛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西蘭的農產品需求開始增加,1950年代,全國就業迅速增長,工業空前繁榮。
1970年代到1980年代,由於對進口(特別是石油)和持續對肉類、乳製品和羊毛出口的長期依賴,紐西蘭經濟開始下滑,特別是1970年代英國加入歐共體後,紐西蘭開始失去其傳統的出口市場。
1980年代,工黨政府開始進行新的貨幣政策,工業解除限制,取消津貼以及將許多政府部門私有化等大范圍的改革。從此,經濟開始逐漸好轉,失業人數開始下降。
步入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美國經濟出現大滑坡。而紐西蘭採取了良好的貨幣政策,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持續上升,勞動就業市場出現較大需求。
目前紐西蘭經濟正處於平穩發展當中。
Ⅱ 美奧新安全條約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重新建立亞太安全體系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簽訂《美澳新安全條約》1951年9月1日,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三國外長在舊金山簽訂了這一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由序言和11條條款組成,主要內容有:三國以「自助和互助」的辦法保持及發展「抵抗武裝攻擊」的能力,締約國任何一國受到「威脅」時,應共同協商,締約國任何一國受到「武裝攻擊」時,應共同對付。該條約無限期有效。根據條約成立了由美、澳、新三國外長組成的「美澳新理事會"(ANZUS),由三國外長助理組成的理事會助理會議及三國軍事代表組成的軍事代表會議。條約規定理事會至少每年開會一次,無常設機構。
《美澳新安全條約》與《舊金山和約》同時簽訂,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多邊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目的就在於為阻止共產主義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擴張提供安全保障,從政治角度考慮,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南太平洋的戰略地位顯而易見。因此,將澳、新拉入美國的亞太安全體系是戰後初期美國亞太戰略的基本構想。依靠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美國理所當然地在這一安全保障體系中取得了領導地位。
由於不存在一個綜合性的太平洋安全體系,美澳新安全條約及據此建立的美澳新理事會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安全保障體系在5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中期一直發揮著其協調作用。在印度支那戰爭的最初階段,美澳新條約成員國曾應美國要求派遣了象徵性的分遣隊。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美澳新條約成員國對此作出一致譴責,並呼籲聯合其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共同增強他們的集體防衛能力。
《美澳新安全條約》最初的構想是著重於澳大利亞、紐西蘭與亞洲大陸的整體性,發揮它們在這一地區的作用。1984~1985年,美澳新理事會將目光轉向南太平洋區域,對吐瓦魯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的政變和暴力沖突表示關注。前蘇聯海軍在這一地區的頻繁活動也引起了三國的警惕。在這一形勢下,美國要求澳大利亞必須建立在東印度洋地區的海軍和空軍優勢,其軍事基地從科克本灣一直延伸到西北澳大利亞,以便和美國、法國和南非的空軍、海軍力量連成一線,澳大利亞必須承擔起南太平洋的廣大區域——從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瓦魯阿圖、斐濟直到紐西蘭的防務,和美國在菲律賓的軍隊連成一片,澳大利亞還必須加強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尤其是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
1984年以後,美澳新聯盟內部在一些政策問題上出現分歧。1984年7月,紐西蘭工黨上台執政,宣布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核武器及核威懾,強調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1985年1月,美國政府向紐西蘭提出安排美國海軍艦只訪問紐西蘭。由於即將訪新的軍艦屬於紐西蘭政府所禁止入境的核動力或核裝備軍艦之列,故遭到紐西蘭方面的拒絕。美國遂取消出訪計劃,同時對紐西蘭施加壓力。美國輿論指責紐西蘭的行為違反了美澳新安全條約。在其後的《美澳新安全條約》舊金山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前,美國有意不對紐西蘭發出邀請。美國務卿舒爾茨宣布,鑒於紐西蘭方面的違約行為,美將不可能繼續對新承擔安全義務。美澳《聯合公報》公開指責紐西蘭政府所奉行的反核政策,認為其對南太平洋地區的防務造成了嚴重損害。但紐西蘭政府仍表示將繼續奉行其禁止核動力或核裝備的外國軍艦入境的政策。由於美國和紐西蘭在核武器和核威懾政策上的分歧,美澳新聯盟作為一個三邊實體關系實際已不復存在。美澳新安全保障體系的瓦解是對美國亞太戰略的一次嚴重打擊。
Ⅲ 紐西蘭派的代表是誰
紐西蘭的黨派內容介紹:
國家黨(NationalParty):執政黨。1936年由自由黨和改良黨合並而成。曾多次執政。2011年贏得大選蟬聯執政。領袖為現任總理約翰·基。主張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和私有化,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嚴格規范福利政策,削減政府開支。
工黨(LabourParty):最大反對黨。1916年成立。曾多次執政,2008年大選失利後下野。現任領袖戴維·希勒(DavidShearer)。主張實行民主社會主義,重視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政策上加大政府幹預。
毛利黨(MaoriParty):2004年4月,因在毛利人問題上與工黨政府意見相左,協理毛利事務部長塔里安娜·圖里婭(TarianaTuria)辭職並組建毛利黨。聯合領袖原為塔里安娜·圖里婭和著名毛利學者皮塔·沙普爾斯(PitaSharples),二人分別擔任國家黨政府毛利發展事務、殘疾人事務部長、協理衛生、住房、社會發展、高等教育、培訓就業部長和毛利事務部長、協理教養、教育部長(均為非內閣部長)。2013年7月初,沙普爾斯宣布辭去聯合領袖職務,新的聯合領袖將於7月中旬由毛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出。
行動黨(ACTParty):前身是工黨政府部長羅傑·道格拉斯(RogerDouglas)創立的消費者及納稅人協會,1994年11月改為現名。該黨領袖、唯一議員約翰·班克斯(JohnBanks)現擔任國家黨政府規章改革、小企業部長、協理商業和教育部長(非內閣部長)。
聯合未來黨(UnitedFutureParty):前身為團結黨,1995年6月成立。2000年11月與未來黨合並,改為現名。領袖彼得·鄧恩(PeterDunne),現擔任國家黨政府稅收部長、協理資源保護和衛生部長(非內閣部長)。2013年5月,紐西蘭選舉委員會因聯合未來黨法定黨員人數不夠(500人)取消了該黨的注冊。該黨正積極向選舉委員會爭取重新注冊。
綠黨(GreenParty):前身為價值黨,1972年成立,1990年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並,改為現名。1991年加入聯盟黨。1999年脫離聯盟黨。聯合領袖為默蒂里婭·圖雷(MetiriaTurei)和拉塞爾·諾曼(RusselNorman)。
紐西蘭第一黨(NZFirstParty):1993年成立,曾於1996年至1998年與國家黨聯合組閣,2005年至2008年與工黨聯合組閣。領袖為溫斯頓·彼得斯(WinstonPeters)。
馬納黨(ManaParty):2011年4月,毛利黨議員霍恩·哈拉維拉(HoneHarawira)率支持者脫離毛利黨組建。
其他政黨有:保守黨(ConservativeParty)、聯盟黨(TheAlliance)等.
紐西蘭(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
Ⅳ 誰能詳細說一下紐西蘭在二戰的作戰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紐西蘭隨英國參戰,主要是輸送兵員並供應食品和毛織物等軍需品。由於出口市場有保證,工業有所發展,一度出現經濟繁榮。同時因對德宣戰,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西薩摩亞。戰後,紐西蘭參加了巴黎和會(1919),簽署《凡爾賽和約》,加入了國際聯盟,成為一個主權國家。1920年,國際聯盟將西薩摩亞交紐西蘭「託管」,紐西蘭並和英國、澳大利亞共管諾魯。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紐西蘭自治領對內對外政策的獨立。1935年,工黨執政時期,增加農場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提供就業機會,興建公共工程與住宅,擴大社會福利事業。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紐西蘭參戰,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紐西蘭轉向依靠美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1942年後,美軍駐扎到紐西蘭,1951年簽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1947年,紐西蘭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獲得完全自主,但仍為英聯邦成員。
在二戰中,紐西蘭陸軍在歐洲及非洲戰場參加的主要戰役有希臘戰役、克利特島戰役,北非戰場的全部戰役,直到進攻義大利。實際上在這些作戰中,紐西蘭部隊都受英國人的指揮,比較出彩的要算克利特島戰役中紐西蘭第22、23營、第四旅等部隊讓斯圖登特將軍的傘兵著實吃了大苦頭。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紐西蘭陸軍初期主要跟隨美軍行動。後來隨著美軍主導太平洋戰場的各個戰役,紐西蘭陸軍逐漸轉向歐洲、非洲戰場配合英軍作戰。
紐西蘭海空軍在二戰中也多作為英聯邦軍隊或者盟軍的一部分進行作戰。與陸軍類似,在歐洲及非洲戰場,紐西蘭部隊多受英軍指揮,而在太平洋戰場則多受美軍指揮。總體來說,紐西蘭軍隊作為英聯邦軍隊的一部分,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記得紐西蘭在二戰中共犧牲了8-9千人左右的樣子。
Ⅳ 紐西蘭國家黨的歷史
國家黨創立於1936年,是當時紐西蘭的兩個大黨改革黨和自由黨在選舉中遭到重挫,慘敗給了工黨之後所合並而來的。
然而這個新成立的政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仍處於頹勢中。在1938年,國家黨成立之後的第一個大選中,再次敗給了工黨。直至國家黨成立13年後,在1949年的大選中終於取得了勝利。
歷史上一共有4個國家黨政府。
Ⅵ 紐西蘭國家是什麼時候建國的,求介紹
1907年獨立的。
紐西蘭是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西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亞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遙遙相對,有「世界邊緣的國家」之稱。全境由南島、北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68046平方公里。人口 330萬(1986)。其中86%是英國移民後裔, 9%是毛利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惠靈頓。
古代歷史 約公元 950年,波利尼西亞人庫佩由社會群島漂流至紐西蘭,返回後,稱此地為「奧蒂羅」,意為「不夜之鄉」,或「白雲綿綿的地方」。此後,陸續有波利尼西亞人來此,至1350年左右,大批波利尼西亞人中的毛利人遷徙至北島、南島定居。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毛利人的社會組織是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器。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狩獵和採集,也有了雕刻、編織等手工藝(見彩圖)。部落由酋長、自由民、奴隸各等級組成。殖民者入侵 1642年,荷蘭探險者A.J.塔斯曼航行至此,稱之為「斯達特恩蘭特」,意為「我國之地」。後荷蘭殖民者認為此地酷似荷蘭的西蘭省,又取名紐西蘭。由於塔斯曼在航行中遇到險惡風浪,並在登陸後與毛利族人發生沖突,因而把紐西蘭描繪成為一片可怕貧瘠的土地,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視。1769~1770年間,英國海軍軍官、探險家J.庫克環繞紐西蘭的島嶼航行,並繪制了該島的海圖。1777年他的航行報告發表後,歐洲人開始移民紐西蘭,捕鯨人、傳教士、商人、移民等接踵而至。他們砍伐木材、捕捉海豹、鯨魚等運往歐洲。1837年英國成立了紐西蘭協會,英國人在紐西蘭購買土地。1839年 7月,英國政府派遣海軍軍官W.霍布森任紐西蘭副總督。在他的威逼利誘下,1840年2月,毛利人酋長被迫在北島懷唐伊鎮,簽訂了懷唐伊條約。迫使毛利人把土地主權「讓給」英國,以換取英王對他們的「保護」。紐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1841年霍布森任總督。定奧克蘭為首府。1843年首府移至惠靈頓。以後,英國向紐西蘭大批移民。1845年,G.格雷任總督後,制定並實行紐西蘭憲法,主張對毛利人實行同化政策。1862年的《土著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間的私人土地買賣合法化。在這以後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們絕大部分最好的土地。毛利人與殖民者之間的沖突,激起了1843~1872年長達30年的毛利人起義。19世紀50年代,紐西蘭成了澳大利亞的糧食產地。1890年後紐西蘭又成為英國的畜牧業產品的基地。不久,紐西蘭的奧塔戈和西海岸發現金礦,淘金者紛至沓來,移民人口激增,生產和貿易有較大發展。1870年,紐西蘭總督J.沃格爾實行「開發」政策,舉借大量外債興建公路、橋梁、鐵道、電信等公共工程。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勞動力。結果,紐西蘭人口在10年中增加一倍,交通和電信事業也得到發展。但因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和國內黃金產量下降,失業嚴重,經濟陷於蕭條,持續到1895年。
獨立後的紐西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移民及其後裔中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國內政治生活有較大影響。工人運動、農民斗爭不斷掀起。1907年,英國被迫同意紐西蘭成為自治領,成為英聯邦成員,但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擺脫英國的影響。1891~1912年紐西蘭自由黨執政時期,政府進行了某些改革,開發土地,實行農場主永久租用國家土地的制度。對購買和改良土地及修築道路提供信用貸款,徵收累進稅。給農民以低息貸款。鼓勵工會活動,制訂工業調停與仲裁法案和給婦女以選舉權利等。政治、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了政黨政治的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紐西蘭隨英國參戰,主要是輸送兵員並供應食品和毛織物等軍需品。由於出口市場有保證,工業有所發展,一度出現經濟繁榮。同時,因對德宣戰,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西薩摩亞。戰後,紐西蘭參加了巴黎和會(1919),簽署《凡爾賽和約》,加入了國際聯盟,成為一個主權國家。1920年,國際聯盟將西薩摩亞交紐西蘭「託管」,紐西蘭並和英國、澳大利亞共管諾魯。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紐西蘭自治領對內對外政策的獨立。1935年,工黨執政時期,增加農場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提供就業機會,興建公共工程與住宅,擴大社會福利事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紐西蘭參戰,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紐西蘭轉向依靠美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1942年後,美軍駐扎到紐西蘭,1951年簽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
1947年,紐西蘭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獲得完全自主,但仍為英聯邦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紐西蘭國民黨和工黨都主張鼓勵加工工業,維持福利國家。但經濟不穩定。紐西蘭經濟仍以農牧業為主,是世界畜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廢除了對紐西蘭產品的進口特惠關稅,紐西蘭產品的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影響。1974年後,又受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直至1977年後,對外貿易才逐漸轉為順差。1972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84年 7月大選,工黨獲勝,工黨領袖D.R.朗伊出任總理。1987年8月15日全國大選中,工黨再次獲勝,朗伊繼任總理。1987年6月,紐西蘭退出澳新美安全條約組織。
Ⅶ 紐西蘭有那些黨派,主要的有那些
2、進步聯盟黨(Progressive Party)。現執政黨。由紐西蘭聯盟黨前領袖安德頓於2002年4月組建,在議會中佔2席,其中選區議員1席,非選區議員1席。
3、紐西蘭國家黨(National Party)。現主要反對黨。1936年由統一黨和改良黨合並而成。曾多次執政。2002年7月大選中遭受重挫,僅獲得27個席位,比上屆議會減少12個席位。2003年10月,國家黨財政事務發言人唐·布拉什取代英格利希,成為該黨領袖。
4、紐西蘭第一黨(NZ First Party)。1993年7月成立。主要支持者是老年人、中小企業主和低收入選民及毛利人等。1996年12月與國家黨聯合執政。1998年8月,與國家黨的聯盟破裂,成為反對黨。領袖溫斯頓·彼得斯(Winston Peters)。2002年8月大選中,議會席位從上屆的5席增至13席。
5、紐西蘭行動黨(ACT New Zealand)。前身是前工黨政府財長道格拉斯創立的消費者及納稅人協會,1994年11月改為現名,簡稱行動黨(ACT Party)。支持者主要是大財團及富商。領袖羅德尼·海德(Rodney Hide)。
6、綠黨(Green Party)。前身為價值黨(Values Party),於1972年5月成立。1990年5月,價值黨和綠色組織合並,改稱現名。1991年加入聯盟黨。1997年11月,綠黨宣布不再作為聯盟黨成員參加大選。珍妮特·菲茨西蒙斯(Jeanette Fitzsimons)任領袖。
7、紐西蘭聯合未來黨(United Future NZ Party)。前身聯合黨(United NZ Party)於1995年6月成立。2000年11月,與未來黨(Future NZ Party)等政黨合並,改為現名。2002年大選中,該黨議席從1席增至9席。領袖彼得·鄧恩(Peter Dunne)。
8、其他政黨有:太平洋精神黨(Mauri Pacific)、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基督教遺產黨(Christian Heritag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