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南極補給為什麼不在紐西蘭

南極補給為什麼不在紐西蘭

發布時間: 2022-04-17 18:48:32

1. 英國南極探險隊遇難原因

Robert Falcon Scott (6 June 1868 – 29 March 1912) 這人是UK的國民英雄啊。

1910年,史考特從英國出發,重返南極,他這次的目標是要成為第一個到達南地極的人。但他發現這次他有一個競爭者:挪威人羅爾德·阿蒙森。

准備
對於物資的運輸,斯科特決定在南極採用狗、小馬、拖拉機並輔以人力拖拉的運輸方式,但斯科特本人對小馬並不了解,他簡單的認為沙克爾頓曾經成功使用的小馬將同樣的表現良好。被派遣到西伯利亞挑選雪橇犬的塞西爾·邁爾斯在當地收到了斯科特的命令,要求他同時采購小馬,可邁爾斯是一名訓狗專家,他挑選的小馬最終被證明質量很差並且不適合南極探險。在邁爾斯采購動物的同時,斯科特在法國和挪威測試了他計劃使用的拖拉機,並招募了沙克爾頓探險隊中的伯納德·代作為他的拖拉機專員。

[編輯] 始初
斯科特的這次探險之旅一開始就伴隨著一些問題,最終延誤了向南極點進軍的日程和為探險所作的准備。在從紐西蘭去往南極洲的途中,斯科特探險隊所乘坐的新大陸號被浮冰困了20天,比其他的船隻受困的時間都要長很多,預留的過冬准備時間被迫壓縮。在卸貨的時候一台拖拉機還掉進海里。惡劣的天氣和不適應南極環境的小馬使補給點布置的工作進行的很不順利,探險隊的主要補給點——「一噸營地」就因此布置的離預定位置(南緯80°)靠北56公里,掌管小馬的勞倫斯·奧茨建議斯科特殺掉殺掉一些小馬作為肉食補充並將補給點向南設置在南緯80°,但斯科特拒絕了這一建議,據報告稱奧茨對斯科特說:「先生,恐怕有一天你會後悔沒採納我的建議。」,完成補給點布置之後返回營地時,斯科特得知阿蒙森的探險隊抵達了南極洲並在自己營地以東320公里的鯨灣紮下了營地。斯科特並沒有為應對阿蒙森的出現而修改他的探險計劃,他在日記中寫到「那條合適且明智的路線正等著我們」。

前往南極點
斯科特向南極點的遠征開始於1911年11月1日,一支由小馬、狗和拖拉機組成的運輸隊按不同的速度從營地出發,它將最終補給一支4人組成的向南極點沖鋒的小隊,但遠征隊里沒人知道斯科特會挑選誰組成這支小隊。而對於狗的使用,斯科特在途中向大本營發出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指令,導致人們不知道是否要為科考和返回保護這些狗,斯科特的助手無法理解斯科特的意思,最終在迎接探險隊返回時沒有使用雪橇狗。 隨著探險隊的旅程逐步向南,探險隊的規模也迅速減小,在1912年1月4日時,只剩下兩個4人小隊的探險隊抵達了南緯87°34',在這里,斯科特宣布了最終沖擊南極點的人員(包括R.F.史考特,亨利·鮑爾斯中尉,愛德華·威爾森博士,愛德加·埃文斯海軍軍士和勞倫斯·奧茨陸軍上尉),其他三人(泰迪·埃文斯、威廉姆·拉什利和湯姆·克里恩)向北返回營地。五人小隊於1912年1月17日到達南極,阿蒙森比他們早到了35天。斯科特的失望和憤怒表達在他的日記中,他寫道:「糟糕透頂」、「白日夢終醒」和「老天啊,這里真是個傷心之地

最後的旅途
沮喪的斯科特探險隊於1912年1月19日踏上返回營地的1300公里的旅途,斯科特在日記中寫到:「這次返程恐怕將是十分勞累而且無聊透頂的」。盡管回程中天氣惡劣,探險隊仍在2月7日之前完成了500公里左右南極點高原部分的旅程,隨後的幾天探險隊沿比爾德摩爾冰川下降,行進了100公里,在這段行進中,埃德加·埃文斯的身體情況嚴重下降,2月4日埃文斯的一次跌倒使他「行動困難」,2月17日的又一次跌倒後,埃文斯在冰川腳下死去。

這時探險隊前面還有670公里的旅途,惡劣天氣、凍傷、雪盲、飢餓和勞累消耗著斯科特探險隊的毅力,他們掙扎著向北行進。之後奧茨的身體狀況因為戰時受的老傷而急轉直下,奧茨在3月17日早上留下著名的一句話:「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 some time.」後走出了營帳走向死亡,他的屍體至今仍未被發現。餘下三個人又向前行進了32公里之後,於3月19日在主給養補給點前18公里(越過原計劃補給點位置38公里後)紮下了最後的營地。第二天席捲而來的暴風雪阻擋了探險隊的腳步,在隨後的9天中,探險隊消耗了所有的給養。盡管他在3月23日時已停止記錄日記,斯科特還是在3月29日寫下了他的遺言,他寫道:「最後一段,上帝保佑我的夥伴」。斯科特給包括威爾森的母親、鮑威爾的母親、他之前指揮官、他自己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寫了信,斯科特還寫了一封給公眾的信,這封信中他對探險行動做了辯護,並將探險的失敗歸結為惡劣天氣和其他不幸,結尾斯科特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話:

我們這么做是冒險的,我們深知這點,運氣沒有在我們這邊,這都是天意,我們沒什麼可抱怨,只能努力到最後一刻...如果我們得以倖存,我將向世人講述我的同伴的毅力、進取和勇氣,並將以此激勵每一個英國人。我們的遺骸和這些潦草的便條也將一定會講述我們的故事,而且我們富強的祖國會證明,一定會證明,那些支持者我們的人的信心沒有被辜負。

2. 為什麼去南極要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去而不從澳大利亞去

純手寫,首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世界知名海港,從世界平面地圖來看澳洲跟南美洲看者確實相近,但是地圖是長方形的,把南極洲弄成長條形,其實是南美洲離的比較近,在南極洲地區,南緯60度左右為盛行西風帶,澳大利亞地區風向大體為東南風不適合順風的問題,而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區沿岸有巴西暖流自地位流向高偉,順水。可能還會有政治問題,國際航線問題等

3. 紐西蘭靠近南極為什麼不冷

東澳暖流增溫增濕,看過海洋總動員嗎,小丑魚就是順著東澳暖流去找爸爸的

4. 南極企鵝流浪2900公里在紐西蘭上岸,企鵝為何會選擇在紐西蘭上岸

企鵝之所以會選擇在紐西蘭上岸,很有可能是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紐西蘭周邊氣溫較高,魚類非常活躍,游泳速度也非常快,企鵝在紐西蘭捕獵會非常困難。

因為南極的溫度很低,所以海洋中的各種魚類都不太活躍,它們的游泳速度也相對較慢。企鵝的游泳速度是根據那些魚的游泳速度進化而來的,與南極的魚的游泳速度相匹配。但由於紐西蘭氣溫較高,當地魚類活動量相對較高,游泳速度自然很快。紐西蘭企鵝游泳速度慢,會給覓食帶來很大壓力。與南極洲相比,紐西蘭大型食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更多,企鵝面臨的威脅也更大。與無人居住的南極相比,紐西蘭當地人類活動更加頻繁,海洋污染更加嚴重,企鵝在紐西蘭生存壓力更大。除了一些科研團隊,南極的企鵝基本不受人類干擾,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但是,紐西蘭距離南極3000公里,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對企鵝棲息地的影響很大。而且和南極洲相比,紐西蘭的污染更嚴重,不適合企鵝的生存。

5. 多少個國家在南極建站

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活動始於80年代初。1980年1月,中國首次派出兩名科學家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參加澳大利亞組織的南極考察活動,從而揭開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序幕。我國從1984年開始獨立組織南極考察以來,已經成功地組織了19次南極考察隊,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成為國際南極科學考察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我國南極考察隊員如何去南極?
前往中國南極長城站的考察隊員一般從北京乘國際民航前往,沿途可能經日本、美國換機後,抵達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然後乘智利民航到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雷納斯,再轉乘智利空軍飛機至長城站。從長城站返回時,先乘智利空軍飛機至彭塔阿雷納斯,乘智利民航抵聖地亞哥,然後乘飛機返回北京。一般每2~3年,我國都要派考察船赴南極長城站進行補給和科學考察,此時考察隊員將乘船前往長城站。
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沒有空中航線,所以去中山站的考察隊員將乘船前往。我國一般每年都派考察船赴中山站進行補給和科學考察。考察船現在通常從上海啟航,沿途將穿越赤道,經澳大利亞後,過西風帶抵達中山站。
現在擔任中國南極考察航渡任務的船是哪一艘?
「極地」號於1994年退役之後,擔任中國南極考察航渡任務的船是「雪龍」號船。
「雪龍「號原系烏克蘭赫爾松船廠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級破冰能力的破冰船,自重1 1 4 0 0噸,功率為1 7 9 2 0馬力,最大航速為1 8節,續航能力達1 . 8萬海里,可以一口氣從地球北極駛到南極。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於1 9 9 3年3月2 5日建造完工的這艘船,原設計為北極地區多用途運輸船,具有較強的破冰能力。能以0 . 5節航速,連續沖破1 . 2米厚的冰層。船裝可調式螺旋槳,航行時操作靈活,利於破冰。用E級鋼板製作的船體,即使在零下4 0攝氏度的嚴寒氣候下,也不會變性。
「雪龍」號船擁有哪些設施?
「雪龍」號船裝備了各種先進裝備和科學考察儀器,船上設立的氣象中心,可以接收衛星雲圖等氣象資料,為本船在氣候極其惡劣又變化無常的極地海區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位於二層的水文資料採集室,集中了一大批先進的科研儀器,其中有用於搜尋鱗蝦及其他南極水生動物的魚探儀,可在走航時測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譜勒海流計以及用於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深度的「C T D」等。加上數據處理中心、樣品間、伸縮吊車等配套設施,科研人員可在船上進行一系列海洋考察與研究項目。船上還設有健身房、圖書館、卡拉O K廳、醫療室、手術室等文娛、體育、衛生設施,並有一個小小的游泳池。「雪龍」號是一個流動的科學實驗室,也是南極考察隊員的一個溫暖的「家」。
參加人類首次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是誰?
人類首次徒步橫穿南極大陸探險隊隊員來自中國、法國、英國、前蘇聯、美國和日本。
1989年7月25日,探險隊從美國飛抵我國長城站,7月28**們從南極半島頂端出發,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由西向東,穿越南極最高峰——文森峰山腳,到達南極點美國考察站,又穿越從南極點到前蘇聯東方站之間「不可接近地區」,翻越東部的極地高原,於1990年3月3日到達終點站——前蘇聯和平站。探險隊歷時220天,艱苦跋涉5986千米,完成了人類有史以來唯一一次國際合作橫穿南極大陸的偉大壯舉,贏得了世界人民的矚目與尊敬。
中國參加橫穿南極大陸的是當時43歲的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冰川學家秦大河。他沿橫穿路線進行冰川考察,每隔50~70千米設點挖雪坑(1~1.5米深),測定冰雪參數和冰雪采樣,共設100個站位,採取800個樣品,獲得了第一手完整的研究資料。
南極點有何建築和設施
隨著大陸冰蓋的移動,當年的阿蒙森和斯科特留在南極點的國旗、賬篷等遺物已經「搬了家」,在大約相離今天的南極點2000米的50米冰層下。位於南極點的美國南極考察站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始建於1957年。這年,美國海軍工程兵在賽普爾的指揮下,從麥克默多站飛行了8個小時,在離南極點13公里的地方降落,用狗拉雪橇的方法運去建築物資,靠太陽辨別方向,找到了南極點,建立了一個簡易站。現在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是1975年建成的。它的主要建築物,是由一座半埋在冰雪中的高l 5.8米,直徑50米的鋁制圓頂建築物和四座獨立的建築群組成。室內設備齊全,裝飾華麗,建有實驗室和圖書館等。該站是為了紀念最先到達極點的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用他們的名字命名的。
l975年建成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偏離南極點。為此,該站的考察隊員.每年的元月1日都要用儀器測量一次南極點的位置。插上一個新的標記。該站的補給全部由飛機來完成,站上設有通訊中心、氣象中心、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站等建築。由於該站處在極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對赤道以南的任何向太空的發射物保持全方位的觀察,便於跟蹤圍繞地球的人造衛星;極點又是進行大氣科學和地球物理研究的極好場所。正因為如此,美國在此建站並且不惜代價配備了各種精密儀器,充分發揮了它的技術優勢,取得了一批很有價值的成果,同時也吸引著各國科學家。
南極第一城在哪裡?
美國的另一個科學考察站——麥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該站1956年建成,有各類建築200多棟,包括10多座三層高的樓房。麥克默多站是美國南極研究規劃的管理中心,也是美國其他南極考察站的綜合後勤支援基地,建有一個機場,可以起降大型客機,有通往紐西蘭的定期航班,此外,在站附近,有兩座小型機場。這里還建有大型海水淡化工廠以及一座原子能發電廠(為防止污染現已撤離),建有大型綜合修理工廠。麥克默多站的通訊設施、醫院、電話電報系統、俱樂部、電影院、商場一應俱全,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麥克默多站還有私人工程公司,在麥克默多站周圍和較遠處的各種實驗室里,每年冬季有近200名,夏季有2000多名科學家在從事各學科的考察研究。每年在這里工作的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科學家都在20~50人左右。每年的夏季,一架架大型客機從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把成千名遊客運往這里,以觀光南極洲的風采。麥克默多站的夏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就像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極第一城」的美稱。
俄羅斯南極考察站有什麼特點?
美國在南極洲的考察基地以大著稱,俄羅斯(前蘇聯)在南極洲的考察基地則以數量多、分布廣而聞名,在南極大陸周圍,共分布著俄羅斯的8個常年考察站和6個夏季考察站。由於俄羅斯財政緊張,現大多暫時關閉。
俄羅斯的青年站,在規模上僅次於麥克默多站,該站建於1962年,以後幾經充實、擴建,現在不僅有大功率的無線電中心,還有向大氣發射氣象火箭的基地,有裝備良好的科學館、實驗室和計算中心。該站是蘇聯在南極的氣象中心,與和平站一起服務於它在南極大陸周圍的船隻,為飛機和船隻的安全提供氣象保證。該站主要的科學研究項目有:極光、電離層物理學、地磁學、冰川學、海洋學等。該站建有大型機場,飛機不定期地飛回本國。
南極最高的考察站是哪一個?
俄羅斯的東方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海拔3600米。這里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相當於其他大陸5600米高的空氣含氧量。東方站幾乎是南極洲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測得一89.2度,人們將這里稱為南極的「寒極」;在這里冰川學家打出了世界最深的鑽孔,深達2600米(計劃打到3700米);由於這里氣候酷寒而且風大,被稱為南極不可接近地區。該站一般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員,主要從事地球物理、高層大氣物理、氣象學、環境學和冰川學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昭和站是什麼樣?
在紛紛南進的征程中,不甘落後的是日本人。第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在經濟尚未恢復的1956年夏季,日本南極考察探險隊乘「宗谷」號破冰船,在東南極的呂佐夫一霍姆灣一帶考察,於1957年1月29日建成昭和站(南緯69度、東經39度)。該站坐落在南北長、東西寬的一個露岩島上,海拔高度為43米。該島與南極大陸之間隔著有5公里寬的翁古爾海峽。該站經過多年的擴建和完善,目前已有20幢建築和3座發電站,總建築面積已達2900平方米,各種車輛裝備40多台,每年在站上越冬人員為30名左右。該站處在極光帶,幾乎每天都有極光可見,因此是開展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的極好場所。該站建有4座火箭發射裝置,在這里發射探空火箭是深測高空的理想手段。
昭和站的建立,曾為日本南極考察隊到達南極點的考察立下汗馬功勞,也是日本南極考察隊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最多的站。
英國的南極考察站重要進行哪些研究工作?
英國在南極建立了7個考察站,主要進行大氣科學、地球科學和生物學的研究,其中大氣科學共分三個專題項目:氣象學(包括氣候、臭氧、太陽輻射、污染)、磁學(包括絕對磁場、磁脈動)、電離層(包括太陽與地球的關系、磁大氣層科學)。
英國在南極的考察站處於有利的地理位置,對理論研究可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因此,對其資料的質量,他們自稱享有很高的國際威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因粒子降落和大氣結構變化所出現的各種現象。英國在地球科學和生物學的研究上也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豐富了整個南極研究的理論寶庫。
南極最小的常年考察站是哪一個?
南極考察站幾乎都是在各國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但在眾多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中,只有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建立的「世界公園」站是唯—不屬於主權國家的常年科學考察站。還有一個由捷克民間組織建立的「常年越冬站」也十分特別。它就是建在南設得蘭群島的納爾遜島冰帽上的捷克斯洛伐克站,這個站是現存的各國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中最小、條件最差、人數最少的常年考察站了。它的全站建築僅是兩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無水、無電、無任何通訊設備,僅有2名隊員在這里度夏和越冬考察。兩名捷克隊員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堅守在一個孤島上,在風暴肆虐的南極隆冬,仍然堅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氣象觀測,精神難能可貴。
各國在南極的考察站為何多建在沿岸?
南極考察站一般選在南極大陸沿岸,而且地勢相對平坦。之所以選在大陸沿岸,主要是考慮大船不能靠近陸岸,要用小艇卸運物資。這樣就便於登岸,物資卸運方便,補給容易,而建立在內陸的考察站,又必須用飛機或雪地車再將物資轉運一次,費時費力。同時因為沿海岸地域一般比內陸溫度偏高,冰雪融水易形成較大的湖泊,考察站就有了充足的淡水資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污水的排放問題,按照《南極條約》有關保護環境的規定,污水必須經過嚴格處理才能排放到海中,為了達到排放標准,就要增加凈化設備,為了節約經費,減少和縮短入海的管道,考察站建在南極大陸邊緣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大多數的南極考察站都建立在沿岸。
南極考察站的選址有什麼原則?
要在南極洲建立一座科學考察站,首要的任務是選好站址。也許很多人會感到奇怪,南極洲那麼大的地域,還不是隨便找塊地方就行了。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條件;其次是有沒有科學考察的價值。根據分布在南極洲的5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100多個夏季站的情況,各國在南極洲選擇站址的條件基本是相同的,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條。首先,有裸露基岩的地域。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岩上,主要是因為對建房的地基要求極為嚴格。建立在基岩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禦南極狂風的襲擊。其次,人員和物資運輸要盡量方便,最好建立在沿岸。第三,要有利於綜合性內科學考察。換句話來說,就是要建站的區域,必須有科學考察的價值,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決策者首先要想到的。因為千里迢迢到南極就已經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涼的大陸,又要付山極大的艱辛,若再沒有科學研究的價值,簡差是不可想像的,所以說這—條標准也是各國選擇站址的—條至關重要的條件。
南極內陸考察站的用水是怎樣解決的?
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以及蘇聯的東方站,都建在冰蓋上,他們又是怎樣解決淡水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取冰雪來化水,但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為了減少人力的消耗,有的內陸考察站在蓄水池邊緣建立一堵弧形牆,利用風吹雪進入蓄水池。一旦蓄水池內的水少了,就用推土機往蓄水池內推雪,經過加溫以保持池中有足夠的生活用水。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如何保護南極環境?
為保護南極的自然環境和生態,中國南極考察隊要求全體隊員遵守南極條約有關條款,嚴禁追逐、驚嚇動物,更不準傷害和捕捉;不經站長批准,任何人不得隨意採集各類標本樣品,科學考察採集標本、樣品,要在統一組織領導下進行,並登記造冊;不得進入動植物保護區,保護南極植被,不準毀壞和任意採集;保護南極地區的紀念物,不準亂刻亂劃;要愛護友鄰站的建築、設施和裝備;外出考察的一切廢物(包括大便)都要帶回考察站統一銷毀。
最先進入南極圈的人是誰?
1773年1月17日,載重為462噸的英國「決心」號船,共有船員193人,在船長庫克的率領下作環球航行時,在東經30度附近進入南極圈,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向南到達最遠的距離,庫克及其船員亦為最先越過南極圈的人。
第一個到達南磁極的人是誰?
人類為了登上南磁極點,查明它的確切位置,曾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南磁極的位置最早是由愛爾蘭人沙克爾頓率領的探險隊於1909年查明並確認的。1907年,沙克爾頓組織了一支探險隊,雄心勃勃地試圖征服南極點相當時南磁極的實地位置。到1909年1月9日,沙克爾頓的探險隊到達南緯88度23分處,離南極點只有160千米的路程了。這時,猛烈的暴風雪颳得他們暈頭轉向,由於缺乏食物和體力不支,如果硬撐下去就可能全軍覆沒。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只得派出一支小分隊,穿越南極大陸的冰蓋,向南磁極前進;最後這支小分隊終於到達了南磁極,並且測定它的位置是南緯72度25分、東經155度16分。探險隊的澳大利亞隊員莫森,在征服南磁極的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是他找到了英國人羅斯幾經努力都沒能找到的南磁極具體位置。後人為了銘記莫森作出的貢獻,將澳大利亞的一個南極考察站,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莫森站」。
最先橫穿南極大陸的探險隊是哪一個?
1957年底,由英國12人組成的探險隊,在極地探險家富克斯的率領下,從威德爾海沿岸的謝克爾頓考察站出發,歷99天,行程3,437千米,終於在1958年3月2日到達羅斯海,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從比較短的路線,完成橫越南極大陸的壯舉,成為最先橫越南極大陸的探險隊。
我國南極考察船怎樣進行氣象預報?
船舶在極地海區航行、作業或停泊時的氣象保障非常重要,而且難度更大。我國南極考察船的氣象服務由船上的氣象保障組來完成。氣象保障組把本船實時觀測的氣象資料,同接收衛星雲圖、鄰近國家氣象台站的傳真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做出未來24~48小時的氣象預報和實時冰情預報,准確性比較高。結合國內有關單位的配合,還可作出48小時以上的天氣形式分析,提供給船隊領導參考。但由於極區氣象復雜多變,加之預報經驗不足,也偶有失誤。
中國南極考察訓練基地在哪裡?
南極考察訓練基地必須具備類極地的環境,我國的南極考察訓練基地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亞布力滑雪場。1986年3月,中國第3次南極考察隊首次在這里進行冬季訓,以後各次隊均在這里進行冬訓。
亞布力滑雪場是中國最大的條件最好的高山滑雪場,曾經成功地舉辦過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各項雪上比賽項目。滑雪場位於黑龍江省完達山脈張廣才嶺大鍋盔山的北麓,距哈爾濱市260公里,交通比較方便。該滑雪場最高海拔高度為1374米,屬於小山區氣候,冬季比較寒冷,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3攝氏度。該地區降水量豐富。每年10月中旬開始降雪,直到次年5月初山頂仍有積雪,一年的積雪期可長達半年之久。因此,亞布力滑雪場的自然環境完全適合類極地訓練。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怎樣進行冬季訓練?
冬季訓練是南極考察隊員訓練中的重要一環。訓練時間一般在每年2至3月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了解南極自然地理概況、中國南極考察概況和本次考察隊的主要任務;野外進行滑雪、雪中登山、冰中脫險、宿營、挖雪溝和雪洞、滑落停止(翻身保護)和位置確定、方向識別等。
通過冬季訓練,使隊員掌握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領,尤其要掌握組結式登山技術;學會當人員或車輛陷入冰縫時如何通過繩索迅速進行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當人員從冰坡上下滑時迅速用冰鎬和准確的動作使下滑停止的要領;學會雪地挖洞或挖溝進行避難的方法;掌握宿營地點選擇、帳篷架設的步驟和方法,並學會用煤油打氣爐和高山氣爐進行野炊;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和手持式衛星定位儀(GPS)確定位置和識別方向等。
外國南極考察隊員也要進行訓練嗎?
為了使南極考察隊員適應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取得在南極地區行動的自由,避免各種事故的發生,圓滿地完成各項科學考察任務,各從事南極考察的國家無不對考察隊員進行嚴格的訓練。
訓練的目的是使南極考察隊員熟悉下一年度的南極計劃,內容一般包括野外訓練以及根據各自特定的崗位接受專業課程的培訓。
外國南極考察隊員如何進行野外生存訓練?
野外訓練課程是各國南極考察訓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一般課程包括在帳篷中露宿;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甚至是在冰天雪地里如何進行工作;如何應付南極常見的環境困難,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巧。
整個課程涉及在南極環境下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著重於生存技巧。雖然有一些考察隊員可能不想離開考察站從事野外跋涉,但是在冰雪中,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以及在低能見度情況下的安全問題是與所有考察隊員息息相關的。訓練內容包括導航、在冰雪中行進、救生技術、野外設備操作、搭帳篷、製造緊急隱蔽處、搜索和救護、越野滑雪、攀冰技術、使用無線電台和野外急救技術等。
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中國人是誰?
世界上大約有3000多入到過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原中國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高欽泉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張坤誠,應美國國家科學院極地研究委員會的邀請,於1985年初抵達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進行友好訪問,他們是最先到達南極點的中國人。
1984年底,高欽泉、張坤誠從北京出發,到達飛往南極點的前進基地——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市,然後換乘LC—130大力神飛機飛往南極。這種飛機是往返南極點的主要交通工具,盡管機身很重,但性能很好,行動方便靈活。它與一般飛機不同,除起落架外還配有雪橇,因而不論在陸地區還是在冰原上都可以起落,很適宜在南極洲這樣的特殊環境中使用。南極的氣象條件復雜,飛往南極的飛機每隔l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要收聽1次天氣預報。由於天氣原因,他們飛往南極點的時間表曾改變了好多次。
1985年1月11日,他們終於遇上了好天氣,順利地飛到南極點。在到達南極點的當天,他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親手把中國的五星紅旗升起在南緯90度的上空,同時還把一個指向中國北京的指向標插在南極點上。
誰是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中國女性?
世界各國赴南極考察的人員很多,但女性卻寥寥無幾。而我國婦女卻從一開始就參與了中國的南極考察。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華梅,是我國第一位登上南極的女科學家。1983年11月,她應紐西蘭政府的邀請,受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的派遣,與另一位科學家許昌,參加了1983~1984年紐西蘭組織的夏季南極考察,地點是紐西蘭斯科特站,考察地質專業。
到達南極洲的第一位中國記者是誰?
1979年1月15日至2月3日新華社駐智利記者金仁伯,訪問了智利在南極半島上建立的3個站,以及蘇聯的別林斯高晉站和阿根廷的奧卡達斯站。他是到南極洲采訪的第一位中國記者。此後幾乎每一次南極考察和北極考察都有記者隨隊參加,他們寫文章、拍照片,攝錄象,把中國的南極考察工作介紹給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第一批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是誰?
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中國選派董兆乾和張青松2人首次赴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進行為期47天的科學考察與訪問,他們是第一批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此間,他們還訪問了美國的麥克默多站、紐西蘭的斯科特站和法國的迪·迪爾維爾站。
第一批到達南極洲的中國少年是誰?
1986年1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了「中國少年紀念標」揭幕儀式。共青團中央少工委從億萬少年兒童中挑選出2名少先隊員代表楊海蘭和吳弘,赴長城站參加揭幕式。他倆是第一批到達南極洲的中國少先隊員。
誰是橫穿南北極的環球探險第一人?
1979年9月2日,英國蘭努爾夫·菲內斯爵士辭別了查爾斯王儲,率探險隊乘「本傑明·鮑英」號船駛離英國的泰晤士河,從而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穿越南北極的環球探險。他們在穿越南極大陸途中,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1981年1月11日到達了紐西蘭的南極站——斯科特站,歷時75天。1982年夏季,爵士和伯頓兩人乘雪地摩托車,離開北冰洋的埃爾斯米爾島北岸的越冬地,去征服最後的路程——北冰洋。一路上因冰牆太多,他們舍棄了雪地摩托車,拉起裝有72千克物資的玻雪橇,一步步地向北極點挺進。他們克服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終於在1982年4月11日勝利到達北極點。經過99天的艱苦跋涉,他倆終於走出冰海,回到「本傑明·鮑英」號船,當他們返回英國時,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至此,歷時3年的首次穿越南北兩極的探險結束了,行程達56000千米。
中國如何開展南極內陸冰蓋考察?
中國的兩個南極考察站雖然都建立在南極沿岸,但至今已經成功地組織了三次南極內陸冰蓋考察。1997年1月18日,有8名隊員參加的中國首支內陸冰蓋考察隊,駕駛三輛雪地車從中山站出發。此後14天里,隊員們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深入冰蓋300千米,鑽取到兩支50多米長的冰芯。從這些冰芯中可以分析出近200年來的氣候環境變化狀況。
1998年初,又開展了第二次內陸冰蓋考察,深入內陸近500千米,鑽取到50餘米深的冰芯。
1999年1月11日,第三次冰蓋考察隊深入到南極內陸1100餘千米的A冰穹地區,在海拔3800多米高的冰蓋上,利用我國自行研製的鑽機,鑽取到百米深的冰芯,打破了我國冰芯鑽探的最高紀錄。據測算,該冰芯的「年齡」,起碼超過600歲。這次獲得的冰芯,為南極科學研究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我們為什麼要在南極冰蓋上鑽取冰芯?
南極考察隊員在南極冰蓋上鑽取冰芯樣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深冰芯的鑽取要在南極高原上建立設施齊全的考察站,花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費時幾年才能完成。當然,科學家在北極的一些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上也鑽取冰芯,但較在南極要容易一些。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由每年的降雪堆積成的冰層所構成,冰雪將大氣中降落的各種物質完好地儲存起來,因此,冰芯提供了自冰川形成以來氣候的全部歷史記錄。通過對鑽取冰樣的研究分橋,可以了解全球氣候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判別人類活動(特別工業社會以來)對全球環境的影響,還可以獲知天體和地球演化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冰雪是人類認識自然環境的重要寶庫。

6. 關於南極

南極洲
Antarctica

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且唯一無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又稱第七大陸。 位於地球最南端 , 與其他大陸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遠、最寒冷、領土主權懸而未決的大陸。
地理 南極洲為通 常 所說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圍 。 與南美洲最近的距離為965千米,距紐西蘭2000千米、澳大利亞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與印巴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南極橫斷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南極冰蓋最高點為4100米。西南極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極最高峰。

水資源
南極洲 98% 的地域被一個直徑 4500 千米的永久冰蓋所覆蓋,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圍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積為 265 萬平方千米,冬季可擴展到南緯55°,面積達1880萬平方千米;冰蓋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處達4750米;冰蓋總貯冰量為2500萬立方千米,佔全球冰總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0~60米。

氣溫
南極素有寒極之稱,其低溫的最根本原因是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大陸永久冰封雪蓋。南極僅有冬夏兩季之分,4~10月為冬季,11~3月為夏季,沿海地區夏季月均氣溫0℃左右,內陸地區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氣溫為-30~-15℃,內陸地區為-70~-40℃;位於東南極的前蘇聯東方站在1983年6月記錄到的最低溫度為-88.3℃。氣溫隨緯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東南極比西南極低。南極雖然貯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態方式存在,故南極異常乾燥,有白色沙漠之稱。沿海地區年降雪量相當於900毫米,而內陸僅為50毫米。在南緯 50°~70°南大洋水域,低壓氣旋不斷,有時環南極水域中的低壓氣旋可同時有6個之多,並自西向東運動,風速可達85千米/小時。南極大陸的冷空氣自海拔高的極點地區向地勢較低的沿海區運動,形成強烈的下降風,風速最大可達300千米/小時。
3000萬年前南極是個氣候溫和、草豐林茂、動物成群的大陸。到了2800萬年前,冰蓋逐漸形成,絕大多數動植物便絕跡了,已不存在高等動物和開花植物,僅有 340餘種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種地衣、85種苔蘚、28 種傘狀菌和25種歐龍牙草。沿海有兩種顯花植物和近千種海藻。南極陸地上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數無脊椎動物生存於植物叢、地衣、泥沼中。在南極發現的無脊椎動物有 387種 。與南極大陸貧乏的生物種類相比較,南大洋生物資源異常豐富,其生態系中有個穩定的食物鏈即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磷蝦→烏賊、魚類→企鵝、鳥類→海豹→鯨 ; 磷蝦是南大洋食物鏈中關鍵的一環,其總貯量為6.5億噸;除此 ,烏賊貯量為 1億噸和近2萬種魚類。南極共有21種企鵝 , 大都生活在南緯 45°~55°地區。

礦物
根據近 30 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 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存在著豐富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煤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為二疊紀煤,貯相較淺,煤塊呈凹凸狀。鐵礦貯存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 , 其范圍綿延數十千米 , 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地質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探索
發現經過 18 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 年英國J.庫克船長歷時 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 ,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 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 74° 15′ , 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 D.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 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J.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1908年英國的 E.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差180千米 ,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維斯和 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國的R.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 找南方大陸 , 歷史上把這一時 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盡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 極和南極點 , 涌現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 , 人類在 南極探 險逐 漸用 機械設 備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H.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R.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L.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領土問題
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從 1908~1941年,共有7個國家先後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要求 。1908 年英國首先宣布對西經20°~50°、南緯50°以南和西經 50°~ 80°、南緯 58°以南包括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 ;1923 年英國又對從東經 160°到西經150°、南緯 60° 以南的羅斯扇形地區提出領土要求並委託紐西蘭總督管理,這也是紐西蘭所要求的那塊扇形大陸。實際上英國當時的真正企圖是要將整個南極大陸納入其版圖。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亞人莫森率領的英-澳-紐西蘭聯合考察隊對上述地區進行了考察。接著,英國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 亞對 南緯 60°以 南 、東經45°~ 136° 和東經142°~160°相當於南極大陸40%的650 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法國以他們的探險者最早發現阿德雷沿岸為由於1924年對東經136°~142°、南緯67°以南的一塊狹長地域提出領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並將這塊地域延伸到極點和南緯60°。
1938年德國派測繪船對毛德皇後地一帶進行閃電式考察,在6天半時間內用飛機對毛德皇後地 60 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進行了航空調查與拍照,並每隔25千米空投一顆曲十字金屬標記物。挪威在 1939 年1月也聲明對東經 45°至西經 20°之間的地域擁有主權,但既沒向南延伸到極點,也沒有規定其北部邊界的緯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德國艦艇以凱爾蓋朗島為基地在西南極水域時常出沒攔劫商船和捕鯨船,從而突出了南美大陸與南極半 島之間德 雷克海 峽的軍事意義。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對西經53°~90°之間、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阿根廷於1941年宣布對西經25°~74°、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他們的依據是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地質上的親緣關系、有效佔領理論以及西班牙原來所宣稱的對南極領土要求的繼承。英國、智利、阿根廷3國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區相重疊,致使3國之間發生爭論。英國於1947年和1955年為此上訴國際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認為南極半島是他們的領土,拒絕由國際法院審理。美國自30年代末開始,為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作準備 。1939年羅斯福總統即明確指示美國當時進行南極考察的人員在南極多設置一些美國標記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時在無人要求的伯德地(瑪麗·伯德地)兩側各建了一個站。美國在 1945~1947年間進行了代號為躍進的大規模考察,並在1948年邀請英、法、挪威、澳大利亞、智利、紐西蘭、阿根廷7國共同商討南極問題,提出由 8 國共管或由聯合國託管。但與會國中有6國堅持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會議無任何結果。
上述8國的活動引起了蘇聯的關注。1950年6月8日蘇聯照會上述8國政府,表示不承認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不承認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做出有關南極的任何決定。前蘇的堅決立場以及俄早期探險者(如別林斯高晉)在南極考察史中所佔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南極領土紛爭的途徑。
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紐西蘭 7 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挪威4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國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美、蘇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由於對領土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的主要內容為:禁止在條約區從事任何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 , 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對南極任何形式的領土要求;鼓勵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各協商國都有權到其他協商國的南極考察站上視察;協商國決策重大事務的實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極條約的例會和各協商國對南極的自由視察權。中國於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同年10月被接納為協商國。《南極條約》有40個成員國,其中26國為協商國,14國為非協商國。
繼《南極條約》之後,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 ;1988年6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協商國通過140餘項建議措施,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第25條規定,自議定書生效之日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舉行的第十六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通過了13項建議備忘錄並發表了南極條約30周年宣言,重申《南極條約》的宗旨與原則:「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宣言建議1991~2000年為國際南極合作10年。
南極條約組織非聯合國機構。在198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來西亞等國提出將南極問題列入聯大議程,主張南極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由聯合國管理,但遭到南極條約協商國的一致抵制,因此盡管南極問題自1983年以後一直列在聯大議程內,但未取得進展。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簡稱SCAR,隸屬國際科聯,是專門組織、協調南極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學術組織。SCAR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以促進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國之間及其他國際學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大會期間還舉行生物、地質、冰川、氣象、高空大氣物理、大地測量與制圖、人體生理醫學等學科的分組學術討論會和南大洋生態與生物資源、海豹等方面的專家組會議。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開過21次會議。1991年SCAR在德國不來梅舉行大規模的南極科學大會,回顧、總結了30年來在南極研究方面各重大學科取得的進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課題是「南極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計劃中的作用」。SCAR 現有21個正式成員國和7個非正式成員國。中國在1986 年6月舉行的第十九屆會議上被接納為正式成員,並參加了第十九屆以後的各屆會議。中國也成立了與 國際SCAR相對應的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統一協調全國的南極科學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為該委員會主任。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董兆乾在第二十一屆SCAR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中國從1980年起派科學家到外國南極考察站同外國科學家一起開展南極科學研究,並於1985年2月20日在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南緯62°13′、西經58°58′)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後又在1988年底選定南極大陸另一端的達拉斯曼地區南緯69°22′、東經 76°22′處建立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從 1984年起,中國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隊 。自第五次起 ,考察隊兵分兩路,一路奔向長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國在兩個站上進行的主要考察項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質、冰川、環境、氣象、高空大氣物理、人體生理醫學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蘇、英、日6國各1名隊員組成的1990年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從南極半島出發,沿著過南極點、東方站最後到達和平站的最長路線,開始了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橫穿南極大陸的征途,歷時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經過南極點時曾發表《南極宣言》,1990年3月3日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勝利到達終點。
http://info.yqie.com/N/N0108.htm

這幾個也不錯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1-12/1107280975.shtml
http://www.zjge.com.cn/2003/txweb/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619

7.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領土最靠近南極

阿根廷。阿根廷最南端的小城烏斯懷亞是距離南極最近的城市是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 也是許多南極郵輪的起訖點. 隔著德瑞克海峽的對面, 即是南極半島, 雖只過一海峽, 但船隻通常需行駛1.5~2天, 才能到達對岸的南極半島. 烏斯懷亞是世界上最南的城市,距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3219公里,但距南極洲卻只有800公里,是通往南極的門戶。 烏斯懷亞是阿根廷南極科學考察的大本營,又是美國「英雄」南極考察隊的總部所在地。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乘船去南極洲至少要一周時間,而由烏斯懷亞起航,越過德雷克海峽兩天便可到達。並且這里的氣候、風光以及其他自然條件都接近南極,可在這里對赴南極人員進行適應性訓練。因此,這里是前往南極考察的理想起航之地和補給地。中國南極科考隊也在這里進行補給。

8. 為什麼不佔領南極

19世紀初,南極大陸被發現。但由於南極洲氣候寒冷,無固定居民,也無來自其他地方的移民,所以沒有定居者,也沒有建立政府或國家。
到20世紀初中期,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提出了對南極大陸的領土要求,此後美國、智利、阿根廷等國也提出對南極大陸的領土要求。在各方協商未果的情況下,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 、澳大利亞 、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3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條約規定: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洲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凍結領土所有權的主張,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作。
根據《南極條約》,南極洲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說,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屬於全人類。所以,並沒有什麼「敢」或「不敢」只說,這里是全人類和平共處的象徵!

9. 為什麼流過紐西蘭的是寒流而不是暖流

紐西蘭正東岸沒有洋流流經。也就只有南邊有西風漂流(屬寒流),西邊有西風漂流向上,西北岸有東澳大利亞暖流

10. 南極資料

南極大陸
南極大陸是指南極洲除周圍島嶼以外的陸地,是世界上發現最晚的大陸,它孤獨地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素有「白色大陸」之稱。在全球六塊大陸中,南極大陸大於澳大利亞大陸,排名第五。
從字面上看,南極就是地球的最南端,但實際上,南極這個詞

南極大陸
有多種近似含義,例如:南極洲、南極點、南極大陸、南極地區、南極圈等。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概念,我們一般把南極圈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它是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千米。在極圈內會有極晝和極夜現象,同時,極圈也是劃分溫帶與寒帶的界限。
南極洲的面積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大陸面積為1239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約7.6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達2.47萬千米。南極洲另有約158.2萬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極洲的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相當於一個半中國大。
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從19世紀20年代起,到20世紀40年代,各國探險家相繼發現了南極大陸的不同區域,從而為本國政府對南極提出主權要求提供了依據。接著,就有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個國家的政府先後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正式提出主權要求,使這塊萬年冰封的平靜的大地籠罩上國際糾紛的陰影。
根據1961年6月通過的《南極條約》,凍結了以上7國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規定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說,南極現在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屬於全人類。
南極大陸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去南極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南極大陸是最難接近的大陸。與南極大陸最接近的大陸是南美洲,它們之間是970千米寬的德雷克海峽。南極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僅相距遙遠,而且周圍還為數公里乃至數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環繞,冬天時浮冰的面積可達1900萬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極的夏天,其面積也有260萬平方千米;南極大陸周圍海洋中還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巨大的冰山,為海上航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和危險。
地球上最高的大陸不是擁有青藏高原的亞洲大陸,而是南極大陸。地球上其他幾個大陸的平均海拔高程為:亞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歐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還不甚清楚,估計也不過幾百米。然而,南極大陸,就其自然表面來說,其平均海拔高程為2350米,比其他幾個大陸中最高的亞洲還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蓋在南極大陸上的冰蓋剝離,它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世界上最為寒冷的地區
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對太陽能量的反射等,使得南極大陸成為世界上最為寒冷的地區,其平均氣溫比北極要低20度。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度。南極沿海地區的年平均溫度為零下17~20度左右;而內陸地區為年平均溫度則為零下40~50度;東南極高原地區最為寒冷,年平均氣溫低達零下57度。到現在為止,地球上聽觀測到的最低氣溫為零下89.6度,這是1983年7月在紐西蘭的萬達站記錄到的,在這樣的低溫下,普通的鋼鐵會變得象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開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極的寒冷首先是與它所處的高緯度地理位置有關,由於高緯度地理位置,導致了在一年中漫長的極夜期間沒有太陽光。同時,與太陽光線入射角有關,緯度越高,陽光的入射角越大,單位面積所吸收的太陽熱能越少。南極位於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地區,太陽的入射角最小,陽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陽光熱量又最低。再者,南極大陸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蓋,冰雪對日照的反射率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達地面,而這可憐的一點點熱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極的高海拔和相對稀薄的空氣又使得熱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極異常寒冷。
地球上的風極
一般來講,只有在大洋上熱帶風暴(台風)可以達到12級,但是在南極,12級以上的暴風卻是家常便飯。南極大陸是風暴最頻繁、風力最大的大陸,風速在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大風在南極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南極大陸沿海地帶的風力最大,平均風速為每秒17~18米,而東南極大陸沿海一帶風力最強,風速可達每秒40~50米。在法國的迪爾維爾站曾測到每秒100米的大風,相當12級台風風速的3倍,而它的破壞力相當於12級台風的近10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的風。因此,南極又被稱之為「風極」。
南極風能殺人!除了嚴寒之外,狂風則是科學考察人員在南極所遇到的另外一個凶惡的敵人。狂風會很快帶走人體的熱量,使人發生凍傷甚至凍死事故。極夜的風暴,其速度有時超過每秒4 0米,比1 2級台風凌厲得多。此時若有人身置戶外,便會有生命之虞。人們難以忘記,1 9 6 0年1 0月1 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進行科學考察的福島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 5米的暴風雪,從此再沒有回來。直到1 9 6 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屍體,居然在距站區4 . 2公里處出現!
編輯本段南極大陸上的冰
南極大陸被冰覆蓋
雖然南極是冰雪的寶庫,但是單從降水量來看,南極大陸卻是最乾燥的大陸。南極大陸的空氣異常乾燥,沿海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不到有我國沿海地區降水量的二十分之一。南極內陸地區的年降水量甚至還不到5毫米,南極點的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毫米,與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另一方面,南極大陸又是最荒涼的大陸,是唯一沒有任何樹木的大陸,除了在南極半島最北端可以看到3種開花的小草之外,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綠的顏色,只有在沿岸地區有少量的苔蘚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南極大陸沒有陸生的脊椎動物,為數極少的蚊蟲、蜘蛛則算是陸生動物中的龐然大物了。由於南極大陸降水量很小、滿目荒涼、動植物種類稀少等原因,有人乾脆把南極大陸稱為「白色的沙漠」。
南極大陸面積是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95%的面積被冰蓋覆蓋,不難計算出來,南極大陸被冰覆蓋的面積大約有1330萬平方千米,這個大冰蓋就象一頂巨大無比的帽子,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方捂得嚴嚴實實,由於它的存在,竟然把南極大陸的地殼壓得凹陷下去,以致於許多地方被壓得低於海平面,假設南極冰蓋一旦融化,西南極大陸會變成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島嶼
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巨厚的冰川所覆蓋,只有在南極大陸邊緣區域有季節性的岩石出露,其餘的絕大部分都覆蓋這常年冰雪。冰的平均厚度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達4800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冰蓋,冰雪總體積為2800萬立方千米。這些冰是由很純的淡水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約佔全世界淡水總量的72%,就其體積來說,約佔全世界總冰量的90%以上,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寶庫。如果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將升高55~60米,這對人類的生存將會構成嚴重的威脅。
流動的冰川
地球上所有的冰川都是流動的冰。由於南極冰蓋本身的巨大壓力,使得冰層緩慢地從中心高原向四周運動,其速度一般為每年幾米到幾十米,冰蓋的厚度從中心高原向沿海地帶是逐漸變薄的。像這樣的運動速度,大陸中心的一塊冰雪耍經過多少年才能流進大海呢?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計算一下。南極大陸的冰岸亦以每年200m的平均速度向大洋方向移動,冰川的邊緣經常斷裂,其結果形成了冰山。同時,也導致岸線經常在相當長的距離上後退數十公里。
大陸基岩地形對冰的形態和運動有很大影響。緩慢流動的冰層遇到高大山嶺阻擋,就流人山谷之中,冰在山間谷地中形成流動較快的冰河,這就是山地冰川。南極大陸巨大的冰川在本身的重力和壓力的聯合作用下,加上極地終年不息的狂風的推動和冰融水的潤滑,夜以繼日地發生流動。盡管一朝一夕不容易察覺它的變遷,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卻是一股改變南極面貌的巨大力量。
南極冰蓋上的冰裂縫南極冰蓋的冰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運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冰川流動,當遇到底面凹凸不平時會使流動的速度產生差異。在底面凸起時,冰蓋表層的冰運動速度比下面的冰要快一些,於是形成了冰裂縫。因此,我們知道,冰裂縫的出現是有規律的,而且經常成組出現,對南極冰蓋考察人員和裝備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南極冰蓋考察隊會忽視冰裂縫,即便如此,在冰裂縫發生危險的事例也經常發生,人員和車輛掉下冰裂縫時有發生,造成車輛和人員的損失。南極冰蓋上的冰裂縫經常寬達幾米,深不可測,用肉眼可以很清除地看出來的只需繞道行走就行了,可是許多冰裂縫上面覆蓋著厚薄不一的積雪,同正常的雪面沒有任何差別,用肉眼根本看不出來,當人員或車輛行進到它上面時,積雪崩塌,人員或車輛就會掉落下去。當上面的積雪較厚時,甚至會出現前面的車輛可以安全通過,而後面的車輛掉下冰裂縫的情況。
會「唱歌」的南極冰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小塊南極冰,把它放進一杯水中,會出現非常奇妙的現象:冰塊在融化的同時,會發出輕微的但是人耳能夠聽得見的美妙音響,冰塊也會在水面微微移動,甚至輕輕碰撞杯子的邊緣,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南極冰中含有的氣體造成的。南極巨大的冰蓋都是由萬年的冰雪積累而成的,降落在南極的雪花經過壓實,變成冰川冰,而原來雪花中的氣體也被保存在冰中,由於上面不斷的積累,氣泡在巨大的壓力下變成了高壓的氣體。當冰塊融化時,高壓的氣泡破裂,發出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同時會推動體積較小的冰塊移動,碰撞水杯,甚至會發出輕微的撞擊聲。
南極海冰
規模巨大的冰架是南極特有的景觀。在南極大陸周圍,越接近大陸的邊緣,冰厚變得越薄,並伸向海洋,在海洋,海冰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寬廣的冰架。也就是說,冰架是南極冰蓋向海洋中的延伸部分,這些冰架的平均厚度為475米,最大的冰架是羅斯冰架、菲爾希納冰架、龍尼冰架和亞美利冰架。加上這些冰架,南極大陸面積可增加150萬平方千米。冰架能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海洋,在它的邊緣,斷裂的冰架漸漸漂移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冰山。
在南極的冬季,嚴寒的氣候使南極周圍海面結冰,海冰完全封住了整個大陸,並且可向北伸展到南緯55度。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海冰的面積達到最大值,被海冰覆蓋的海洋面積達2000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比南極大陸本身面積還要大。每年夏天,一般是在2月底,海冰的范圍達到最小值,85%的海冰漂流到不凍海域融化掉,甚至在許多地方,海冰一直融化到海岸,船舶可以直接航行到岸邊。南極海冰每天最多可流動65公里。
南極冰山
南極的冰山是非常吸引人的景觀,而平台狀(桌狀)冰山是南極所特有的,從遠處望去,潔白的冰體、壯美的身姿,常常給人們留下永生難忘的記憶。從大陸冰床和冰架上斷裂而成的冰山非常多,並且比北極的冰山要大得多,它們中間大的面積有時可達數十平方千米,個別的可長達近200千米。從冰架或冰川邊緣斷裂下來不久的冰山通常是平台狀冰山,它們的頂部非常平坦,甚至可以作為輕型飛機的機場。它們常常高於水面幾十米,而水面以下可達200~300米。隨著不斷的消融,冰山會進一步地分裂、翻轉、坍塌和海流海浪的作用,會形成各種形狀的小型冰山。南極冰山會在海流和風的推動下,以每天10―20公里的速度移動。
在南極沿岸分布的冰山中,有的是從冰川口的「冰舌」上剛分裂下來的「新生冰山」,這些冰山的重心很不穩定,容易發生翻滾和倒塌。在夏季,氣溫升高,冰山消溶變酥,也會使其發生塌落或崩裂,在2月底這一現象更為多見。在中國南極中山站沿岸的冰山群附近,就經常會看到冰山的塌落和聽到冰山崩裂的響聲,巨大的冰體從50~60米高的冰山上塌落入海,可掀起3~5米高的涌浪,對在其附近活動的船舶具有較大的危險。1998年2月,中山站附近一個體積巨大的冰山發生翻轉,距離它幾千米的2萬噸級的中國「雪龍」號船竟然左右搖擺到十幾度。
有的「金字塔」形或尖頂形冰山,其水下部分伸出巨大的底盤,有的甚至遠處看上去為兩座冰山,而實際上是連在同一個底盤上,這類冰山水下的伸出部分就像暗礁一樣,給距離較近的船舶帶來極大的威脅。所以,即使擁有現代化的航行保障手段和堅固的破冰船,不論在遠海還是在近岸,冰山仍然是南極海域航行與作業的重要障礙之一,對現代化的考察船構成威脅。
由於緯度和季節的不同,海冰的厚度從幾十厘米到2米以上不等,通常緯度高的地方、離岸邊近的地方、海灣內部的海冰較厚,反之則薄。由於海冰的存在,一般只有破冰船才敢在南極周圍水域航行。南極海冰給航行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沿岸結實的海冰也給近岸的考察站的物資補給提供了方便:輸油時從船到考察站之間的海冰上架設輸油管,比起等海冰融化後用小艇卸油又快又省事;將物資用吊車放到冰面上,用履帶式雪地車可以直接拖到考察站,甚至有些大型車輛可以從海冰上直接開到岸上。
南極冰山有時會在水深較淺的海域擱淺,在南極的冬季,海冰也會將大量的冰山凍結住,在這樣的情況下,冰山是不移動的。
南極冰山在南大洋水域的運動與大氣環流、表層水流相一致,在南極岸邊,冰山的漂移取決於海流,這里冰山漂移軌跡常常形成閉合式圓環。在南極沿岸流的北邊上,冰山漂移逐漸過渡到北向,然後進入南極環極流的穩定區。由於受到水文氣象要素的綜合影響,冰山運動相當復雜,當冰山海面高度為數十米,吃水深度達500米時,它們的漂移速度,甚至於在漂移方向上都與海冰不同。一些單獨的冰山由於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同,即使在同一海區,也會使它們的漂移方向和漂移速度各不相同。在南極沿岸流區域,冰山漂移的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500米。在南極環極流區域的漂移速度略高一些。冰山運動速度可能超過海冰運動速度,其原因是冰山高度大,風對冰山運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樣原因,冰山的漂移速度可根據風力大小和合成風速與表層水和冰塊總運動方向的相對位置,一般速度不超過每小時2千米。無風條件下,冰山運動通常比冰塊和表層水的運動要慢。
當風向變換或者存在水下逆向海流時,漂浮冰山可能在與海冰漂移的相反方向上運動,這種現象在南極區不少見。
我們在形容某個事物只出現一小部分時,常常用「冰山的一角」來形容,可見,大家都知道,冰山的水面以上部分只佔其全部體積的很少部分,但具體的比例你能說出來嗎?在這里我可以告訴同學們,冰山水上部分的體積大約只有總體積的七分之一。南極冰山水上部分與水下部分的高度之比變化很大,這取決於冰出的形狀,例如:對於桌狀冰山,這個比例大約等於0.2。冰山寬度與長度的平均比大約是0.6。
南極和北極的冰山有時非常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從南極洲冰川末端和冰架滑落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多呈桌狀延展。1956年11月12日,美國破冰船「冰川」號,在南太平洋斯科特島以西240千米附近,發現一座冰山,長335千米,寬97千米,面積達31,000平方千米,相當比利時一個國家的面積,是世界大洋上發現的最大冰山。1958年冬天,美國破冰船「東方」號,在格陵蘭以西的大西洋洋面,發現一個面積360平方千米的冰山,高出海面167米,是至今發現的最高的冰山。
世界冰川以分布地區劃分,可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大陸冰川多分布於高緯地區,以巨大面積和巨大厚度作蓋層狀覆蓋,故又稱為冰蓋,其中一部分也可成為單獨的冰川。如東南極洲南緯70度~75度和東經60度~70度之間的大冰川,1956―1957年間由澳大利亞極地考察家發現,定名蘭伯特冰川,冰川寬64公里,與上游的梅洛爾冰川合計長約402公里,與費舍爾冰川的支冰川合並計算,總長514公里。一般認為這是世界最長的冰川。
編輯本段南極大陸的地震活動
南極大陸發生的地震很少,有記錄的幾次地震的震級也不大,因此,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活動明顯不發育的地區。世界標准地震記錄網只記錄到為數極少的地震活動。自國際地球物理年以來,已經有十多個地震台站在南極大陸工作,這些台站所記錄到的局部小地震通常都是由冰山崩裂或破裂而引起的,可能是火山活動成因的小地震,與埃里伯斯山、羅斯島及南極半島附近的火山活動有關。

世界標准地震記錄網,幾乎可以記錄到世界上所有強度大於里氏5級的地震。南極地區達到或接近這種強度的較大地震只有3次:第1次是在1952年,第2次在1974年(強度為4.9級),這兩次都發生在北維多利亞地區,在此地區有一個大冰川和冰舌,第3次地震是在1985年,這次地震發生在庄寧毛德地地區。地震學家們認為,雖然1974年的那次地震的特徵和起因與正常地質作用引起的地震相似,但這次地震可能是由冰川的運動所引發的。相反,1985年的那次地震則是正常構造活動所引起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確確實實的南極地震。
編輯本段南極點的特點
南極點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個位置,在那裡有許多難以想像的事情,有些是平時生活在中低緯度的人一下子難以理解的,南極點的特點有:它是地球上沒有方向性的兩個點之一(另一個點是北極點),站在南極點上,東、西、南三個方向完全失去意義,只有北方一個方向;在南極點,太陽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陽永不落,全是白天,太陽在離地平線不高的地方繞南極點一圈一圈地轉,一直不落下,又稱「極晝」,有半年見不到太陽,全是黑夜,又稱「極夜」;如果說沿著地球的某一條緯線轉一圈就算繞地球一圈的話,在南極點是最省力的的方法,只需要圍繞南極點走一圈,只需要幾秒鍾就能環球一周;在南極點,你說現在的時間是幾點都是正確的,因為地球上的經線在這里交匯,南極點可以屬於任何一個時區;在南極點,你還可以一隻腳在東半球,另一隻腳在西半球;你可以一半身體屬於今天,另一半身體屬於昨天。
南極點終年被冰雪覆蓋,冰雪厚度達2000米,海拔高度為3800米;氣候異常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9度,夏季平均氣溫為零下32度,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78度,最低氣溫為零下89度,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南極點並非是南極冰蓋的最高點,覆蓋在南極點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動,因此,科學家每年都要從新標定一次南極點的最新位置,立上標桿。
1957年,美國在南極點的冰蓋上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考察基地,並以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阿蒙森和隨後而來的斯科特兩人的名字,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上所需物資和人員往來都從美國在羅斯島上的麥克莫多站用大力神飛機運輸,至今已經有3000多人到達過南極點。
編輯本段南極大陸的特殊現象
極晝和極夜
極晝和極夜是極圈內特有的自然現象,極晝和極夜這種特殊的自然現象,是地球沿著傾斜地軸自轉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說,地球自轉時地軸與垂線成一個約23.5度的傾斜角,因而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有6個月的時間,南極和北極的其中一個極總是朝向太陽,另一個極總是背向太陽;如果南極朝向太陽,南極點在半年之內全是白天,沒有黑夜;這時,北極則見不到太陽,北極點在半年之內全是黑夜,沒有白天。到了下一個半年,則正好相反,北極朝向太陽,北極點全是白天;而南極這時則見不到太陽,南極點全是黑夜。在極圈內的地區,根據緯度的不同,極晝和極夜的長度也不同。極夜期間,並非總是伸手不見五指,在極夜剛剛開始和就要結束的時期,雖然不能直接照射到陽光,由於在地平線下不遠的太陽的輝光作用,但天空依然很明亮,室外活動和野外作業還是可以進行的。
南磁極
地球本身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這塊磁石有兩個極,磁針向南指的位置為南磁極,向北指的位置為北磁極。南磁極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今年在這里,明年可能到別處去了。經過科學測定,南磁極大約以每年l0千米的速度向北移動。自從1909年查明南磁極的大致方位在東南極洲最東部的喬治五世地,確認其位置在南緯72度25分、東經155度16分處後,到1965年它的位置便移到了南緯66度30分、東經139度54分的地方;1971年其位置又移到南緯60度48分、東經139度24分處。南磁極現在的位置正從南極大陸向南大洋移動。
南極比北極寒冷
南極氣溫比北極低,年平均溫度要低26度,冬季平均溫度比北極低44度,同樣位於地球的兩極,氣溫確有如此大的差別,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南北極的海陸分布不同,南極洲是海洋包圍著大陸,而北極區是大陸包圍著海洋。陸地吸收和儲存熱量的本領比海洋大得多,而陸地吸熱快,散熱也快;再一個原因是,南極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為2350米,而北極區的海拔基本上處於海平面位置。另一個原因是南極的天氣系統比較封閉,它與中低緯度地區的熱量交換比北極少。因此,北極的氣溫要比南極高得多。
南極的最高峰
在南極西部高原上,突出的埃爾斯沃思山脈有幾個制高點,最高峰叫作文森山,海拔5140米,位於南緯78度36分、西經85度24分,在南極森蒂納爾山脈的南端附近。這些阿爾卑斯山型的山峰首先是由埃爾斯沃思和他的飛機駕駛員霍利克•凱尼於1935年發現的。我國登山家已經成功地攀登上文森山的頂峰。
南極綠洲
千里冰封的南極洲也有綠洲,你相信嗎?1974年2月末的一天,一架美國飛機在南極大陸的南印度洋沿岸上空飛行,突然,領航員班戈驚呆了。他發現飛機下面有一片無雪的土地,高高的冰牆圍繞著山谷,像一個扇形的屏風。山谷中沒有積雪的土地中間,分布著一些不凍的湖泊,給這個白色的冰雪高原帶來無限生機。這就是南極洲有名的班戈綠洲。
所謂綠洲,並非是鬱郁蔥蔥的樹木花草之地,而是南極探險家、科學家由於長年累月在冰天雪地里工作,當他們發現沒有冰雪覆蓋的地方時,不禁倍感親切,便將這些地方稱為南極洲的綠洲。南極綠洲佔南極洲面積的5%,含有干谷、湖泊、火山和山峰。按照這個定義,在南極可稱作綠洲的有班戈綠洲、麥克默多綠洲和南極半島綠洲。班戈綠洲的面積大約有500平方公里,常年刮風,吹起的沙石、雪粒,把岩石表面琢磨成許多很小的窟窿,像蜂窩一樣。鋪在地面的礫石,表面有一層光澤如漆的暗棕色外殼,這是溶解在水中的鹽類慢慢地在岩石表面凝聚起來的結果。在這個綠洲中,有一些沙丘,沙丘間的谷地有的乾燥,有的積水成湖。較深的湖,水質不太咸,湖水清澈,晴天閃出天藍色的光澤。較淺的湖,泛出淡綠色的或褐綠色的光彩,湖水很咸,苦澀難耐。在那些乾燥的丘間低地或沙丘的斜坡上還結成一層白色的鹽霜,像剛剛下過一場小雪。這些鹽霜和湖中的鹹水,沒有相當久遠的年代,是無法形成的。
南極的極地氣旋
極地氣旋顧名思義就是極地的氣旋。南極大陸高壓的周圍,常年存在著許多極地氣旋,這些極地氣旋有規律地自西向東移動,是影響南極地區的主要天氣系統之一。南極的極地氣旋活動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季氣旋活躍、氣旋數偏多,冬季偏少,過渡季節接近平均數。極地氣旋的平均移速約為每小時29.9千米,平均每天移14.4個經度。
由於在南大洋和南極洲的氣象台站很少,科學家一半是利用衛星雲圖對極地氣旋活動進行分析,所以衛星雲圖在南極天氣氣候研究及預報服務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極風暴
南極風暴為什麼會這樣頻繁、強勁?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南極大陸冰蓋中心高原與四周沿岸地區之間是一個陡坡地形。內陸高原的空氣遇冷收縮,密度增大,這種又冷又重的冷氣流從冰蓋高原沿著冰面陡坡向四周急劇下滑,到了沿海地帶,地勢驟然下降,使冷氣流下滑速度加大,於是便形成廠具有強大破壞力的下降風。又由於地球自轉的影響,向北流動的氣流總是向左偏轉,於是在大陸沿海地帶形成了偏東大風。通過多年氣象觀測,證實了南極大陸沿海地帶的風最大,風向偏東,平均風速為l 7―18米/秒。特別是東南極大陸沿岸,從恩德比地沿海到阿德利地沿岸,這一帶海岸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每秒40~50米,被稱為風暴海岸。
南極輻合帶是一條非常明顯的自然地理邊界。這里是向北流動的南大洋表層水(0~300米水深)與向南流動的溫暖的大洋水相遇的地方,為海水溫度、鹽度的躍變帶,兩邊的海洋有特別明顯的差異。輻合帶的地理位置在南緯48度到62度之間,是個不規則的圓圈。在印度洋、大西洋一

南極大陸
側的南緯50度附近,在太平洋一側的南緯55度到62度之間。
南大洋
南大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洋,科學家們通常把環繞南極洲的海域稱南大洋。南大洋的北部邊界是南極輻合帶。是由輻合帶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水域組成,其水域面積約為7500萬平方千米。我國南極考察隊已經對南大洋有過許多次的科學考察,中國的科學家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並已經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有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乳白天空
南極洲的低溫和冷空氣的特殊作用還能產生一種十分危險的天氣現象,這就是南極探險家談之色變的乳白天空。發生這種天氣現象時,天地之間渾然一片,人彷彿融入濃稠的牛奶里,一切景物看不見了,方向也迷失了,而且人的視線會產生錯覺,分不清景物的距離和大小。造成這種幻境的原因,是由於太陽光射到冰層後又反射到低空的雲層里,而低空雲層中無數細小的雪粒又像千萬個小鏡子,將光線四散開來,這樣來回反復地反射,便形成白蒙蒙霧漫漫的乳白天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9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3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2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0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6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1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4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2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9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