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高山族是怎麼去到紐西蘭

高山族是怎麼去到紐西蘭

發布時間: 2022-05-14 12:15:18

㈠ 請問高山族是怎麼來的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總人口約40萬人,大陸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共同開發了台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50年間,反抗斗爭尤為激烈,以1930年霧社起義規模最大。1947年又參加了以漢族為主的「二二八」起義。

禁忌 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類和薯類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布農人在製做主食時,將鍋內小米飯打爛成糊食用,排灣人喜用香蕉葉子卷粘小米,摻花生和獸肉,蒸熟作為節日佳餚,外出狩獵時也可帶去。但作為狩獵帶去的點小,餡里一般不加鹽巴等鹹味調料。泰雅人上山打獵時,喜用香蕉做餡裹上糯米,再用香蕉葉子包好,蒸熟後帶去。排灣人喜歡將地瓜、木豆、芋頭莖等摻合在一塊,煮熟後當飯吃。雅美人喜歡將飯或粥與芋頭、紅薯摻在一起煮熟做為主食。外出勞動或旅行,還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紅薯及類似粽子的糯米製品為干糧。排灣等族狩獵時,不帶鍋,只帶火柴,先將石塊壘起,用乾柴禾燒熱,再在石塊底下放芋頭、地瓜等,取沙土蓋於石塊上,熟後食用。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時先將正在生長中的葉擗下來,用鹽揉好,放兩三天後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繼續生長。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山林里的野生動物很多,如野豬、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灣人不吃狗、蛇、貓肉等,吃魚的方法也很獨特,一般都是在撈到魚後,就地取一塊石板燒熱,把魚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鹽即可食用。排灣人小孩不許吃鰻魚,甚至其他魚的魚頭也不讓吃,認為吃了魚頭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時,喜把肉切成塊,插上竹簽,煮好後放在一個大盆里,全家人圍在盆邊,每個人用藤編小籃盛飯,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飯,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節,他們喜到水田裡捉小青蛙,帶回家中用清水洗凈,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來的生魚。他們還喜歡將打來的獵殺好去皮,加鹽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幾個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曬乾和烤乾等幾種方法,以腌制一、兩年的豬、魚肉為上餚。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在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節日、禮儀、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熱情好客。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布農人在年終時,用一種吃「希諾」的植物葉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慶賀。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製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穀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排灣人的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婚禮及宴請的場面十分豐盛和壯觀,尤其要准備大量的酒,屆時參加者都要豪飲,並有不醉不散的習俗。「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一次。排灣人在歡慶的日子裡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布農人在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魯凱人善以壘石為灶烤芋頭,經烘烤的芋頭外脆里軟,便於攜帶,也常帶給客人路上食用。排灣人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於沸水鍋中燒,熟後撈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人土法釀制的一種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紹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布農人

布農人(布農是高山語「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萬多,居住於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後向台東、高雄方向遷徙。現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台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總族群下分3個小群:北布農人分布於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人分布於高雄縣境內;南布農人散居於台東花蓮一帶。織布、編籃、製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後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魯凱人

魯凱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於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的東側大南溪流域,屬屏東縣三地、霧台,高雄縣茂林,台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台鄉最為集中。魯凱人生活習慣與排灣人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後採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人影響較大。

排灣人

排灣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5.5萬多,居住於160個村落。原多生活於山麓一帶,後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於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台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排灣人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於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本兩個小族;後者居於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

卑南人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7000多,分居於8個村落。傳說該族發源於台東附近的巴納圖,曾為台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

邵族人

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南投縣境內的日月潭一帶。有人認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劃為布農人的成員,還有人把它劃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語言、風俗、習慣獨具特點,因而把它看成獨立的族群。

泰雅人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於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於台灣北半部,如台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鯨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雅美人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於12個村落。原分布於桃園大溪至大安溪一帶,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獅潭鄉等地。該族群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約有12萬人。原分布於台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恆春附近,後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台東縣的東北部,包括台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賽夏人

賽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約有1075人。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帶平地,然後又逐漸遷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邊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山區,分屬於新竹縣的五峰鄉等地。

㈡ 高山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食)。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
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山林里的野生動物很多,如野豬、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人土法釀制的一種米酒。
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
布農人在製做主食時,將鍋內小米飯打爛成糊食用,排灣人喜用香蕉葉子卷粘小米,摻花生和獸肉,蒸熟作為節日佳餚,外出狩獵時也可帶去。但作為狩獵帶去的點小,餡里一般不加鹽巴等鹹味調料。
泰雅人上山打獵時,喜用香蕉做餡裹上糯米,再用香蕉葉子包好,蒸熟後帶去。排灣人喜歡將地瓜、木豆、芋頭莖等摻合在一塊,煮熟後當飯吃。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在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雅美人喜歡將飯或粥與芋頭、紅薯摻在一起煮熟做為主食。外出勞動或旅行,還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紅薯及類似粽子的糯米製品為干糧。排灣等族狩獵時,不帶鍋,只帶火柴,先將石塊壘起,用乾柴禾燒熱,再在石塊底下放芋頭、地瓜等,取沙土蓋於石塊上,熟後食用。食用芥菜時先將正在生長中的葉擗下來,用鹽揉好,放兩三天後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繼續生長。
排灣人不吃狗、蛇、貓肉等,吃魚的方法也很獨特,一般都是在撈到魚後,就地取一塊石板燒熱,把魚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鹽即可食用。排灣人小孩不許吃鰻魚,甚至其他魚的魚頭也不讓吃,認為吃了魚頭不吉利。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現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節日、禮儀、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熱情好客。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布農人在年終時,用一種吃「希諾」的植物葉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慶賀。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製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穀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排灣人的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婚禮及宴請的場面十分豐盛和壯觀,尤其要准備大量的酒,屆時參加者都要豪飲,並有不醉不散的習俗。「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一次。排灣人在歡慶的日子裡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布農人在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魯凱人善以壘石為灶烤芋頭,經烘烤的芋頭外脆里軟,便於攜帶,也常帶給客人路上食用。排灣人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於沸水鍋中燒,熟後撈出食用。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於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屍於死者床下。排灣人、達悟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後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許多禁忌:婦女懷孕後,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貓、穿山甲和並蒂果實等,忌生雙胞胎;忌見蛇、山貓、鼠、橫死者及其葬地;忌見動物交尾;嚴禁放屁、噴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動物頭尾;禁忌男人接觸女人專用的機織、麻織品、小鋤及豬圈;禁止女性接觸男人專用的武器、獵具、會所等等。
阿美人在做肉菜時,喜把肉切成塊,插上竹簽,煮好後放在一個大盆里,全家人圍在盆邊,每個人用藤編小籃盛飯,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飯,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節,他們喜到水田裡捉小青蛙,帶回家中用清水洗凈,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來的生魚。他們還喜歡將打來的獵殺好去皮,加鹽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幾個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曬乾和烤乾等幾種方法,以腌制一、兩年的豬、魚肉為上餚。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

㈢ 高山族為什麼是土著人

原住民!

有一批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台灣。某一天漢人去了,看當地土著落後,男的殺,女的奸,燒殺擄掠,打得他們屁滾尿流,全跑到山上去了!我們的祖先一看,咦,都跑上山去了,所以給他們起了個名叫"高山族"。
現在不這么叫了,叫原住民!

㈣ 紐西蘭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南部,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隔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鄰新喀里多尼亞、湯加、斐濟,在南緯34度至47度之間。紐西蘭由北島、南島、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7萬多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紐西蘭素以「綠色」著稱。雖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但這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北島第一峰魯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紐西蘭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積616平方公里。南島橫跨南緯40°~47°,島上有全國第一峰庫克山。阿爾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約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腦湖面積342平方公里,是紐西蘭第二大湖。蘇瑟蘭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島的西南端有米福國家公園,奇峰兀突。

㈤ 半人半神的毛伊究竟都有哪些功績

毛伊的傳說遍布整個波利尼西亞地區,從紐西蘭到夏威夷,廣闊的洋面上到處都有他的故事。有一種觀點稱,毛伊故事的發展有三個中心:夏威夷,紐西蘭,以及塔希提。
英雄的誕生
各地傳說里,對毛伊的父母是有分歧的。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既毛伊的父母和祖先並非凡人,他出生就帶有著神性。毛利人傳說,毛伊的媽媽是女酋長Taranga,爸爸是Makeatutara(陰間的守衛)。在夏威夷,毛伊是『Akalana和Hina-a-ke-ahi的兒子。
根據毛利人的傳說,毛伊是早產兒,出生時尚未成型。毛伊的媽媽害怕這個早產的怪物,就割下自己的發髻,把毛伊包裹在發髻里,扔進了大海(就是電影里毛伊背上那個紋身的內容)。大海沒有傷害這個孩子,而是用海帶把他保護起來,後來一場風把他吹回岸邊。毛伊的媽媽又把他扔在沙灘上,但是水母用身體保護他。後來,一位名叫Tame-nui-ke-ti-Rangi的老人發現了他,就把他帶回家。Tame-nui-ke-ti-Rangi是一位懂得魔法的智者,他把毛伊撫養成了少年,也教會了毛伊魔法。
後來,智慧老人對毛伊說,你該回家了。毛伊離開老人,經過長途跋涉,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他剛回到家的時候,媽媽不認他當兒子。毛伊說出了自己的身世,說服母親接納了自己。因為這樣的經歷,有時候毛伊會被稱為Maui-tikitiki-a-Taranga,也就是「Taranga發髻里的毛伊」。在薩摩亞,毛伊的名字就叫「ti』iti』i」,也就是「發髻」。
分開天地

據說很久以前,天和地是貼在一起的。那時,樹木只能橫著長,人類只能爬行,黑暗籠罩著大地。毛伊為了讓人類能夠站立、萬物能夠生長,決心分開天地。他喝過一個老太太的酒以後,有了足夠的力量,撐開天地。一開始,他把天舉到樹那麼高,發現不夠。於是他舉著天空,登上高山,把天舉到山那麼高。在山頂上,他拼盡全力向上一推,把天空推到了現在的高度。據說,在薩摩亞,還保留著毛伊撐開天空的時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腳印。有時候,烏雲會回到低處來,但是它們不敢長時間停留,更不敢把天降低,因為人間有毛伊這樣的大英雄,會把它們重新扔回高空。
這個故事一開始的主人公未必是毛伊,因為在後文毛伊之死的故事裡,有些版本里毛伊死的時候還是個少年。而更重要的是,在毛伊出生的故事裡,提到智慧老人把毛伊的搖籃掛在房樑上,讓篝火的煙給他保暖。有理由相信,在一個人類只能爬行的世界,不會有「房梁」這種東西。在一些夏威夷的傳說中,毛伊的父親被稱為「支撐天空的人」(而他的媽媽才是陰間的守衛),暗示這個故事被歸功於毛伊的爸爸。因此,很可能是先有分開天地的傳說,後來有了毛伊這個神勇的英雄的形象之後,後人覺得戰勝自然、使人類能夠頂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間,這樣的豐功偉績只有毛伊才能辦到,就把這個故事也給他了。也許,當一個人成了傳奇里的英雄,他就變得無所不能,甚至能夠穿越時空了吧。畢竟,關老爺一介武夫,也可以去管下雨的事。
馴服太陽

這個傳說存在於很多波利尼西亞民族當中,其中薩摩亞人有這個故事,但是沒有說是毛伊乾的。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推測,有些故事可能是後來才逐漸歸功到毛伊身上的。也許,每個民族都需要可供人民依靠的英雄,這樣各種各樣的英雄事跡就會逐漸的往一個人身上集中,最後把他變成無所不能的神。
毛伊發現太陽在天上跑得太快了,白天的時間過短,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幹完活,毛伊的媽媽也沒有時間織完布。毛伊同情家人和人民,於是決定去讓太陽跑得慢些,這樣白天就會變長,大家也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
毛利人說,毛伊念動咒語,帶領大家用亞麻編成繩子,這樣草繩就有拴住太陽的力量。之後,毛伊趁著夜色,帶著哥哥們在太陽居住的深坑周圍建起石牆,隱身在牆後。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毛伊一聲令下,哥哥們投出繩索,套住了太陽。太陽百般掙扎,卻無法掙脫有魔法的繩索。毛伊舉起用祖先下顎做成的鉤子,跳過去痛打太陽。太陽受不了,向毛伊求饒。毛伊說,「以後你必須慢慢地經過天空。你再也不能隨意控制我們白天的長度了!」。從此以後,挨了打的太陽只能拖著繩子,在天上慢慢地飛過,白天也就變長了。

夏威夷人則傳說,是毛伊的媽媽給了毛伊能拴住太陽的繩子。毛伊在太陽的家「Hale-a-ka-la」附近找到了負責服侍太陽的自己的奶奶/姥姥。奶奶/姥姥給了毛伊一把石斧,教給他躲在夏威夷刺桐(wiliwili)樹後面等太陽出來。太陽出來後,毛伊扔出繩子,套住了太陽的十六條腿,然後用石斧把太陽打得服服帖帖的。
在夏威夷,毛伊的法器是「能釣起一切的魚鉤」。迪士尼沒有採用「下顎」這個重口味的設定,而是把毛伊的武器說成「鉤子」、「魚鉤」,看來是照顧了小觀眾的承受能力。另外,電影里說,毛伊就在魚鉤星座的下面,這是參考了庫克群島的傳說。相傳,毛伊在釣起了島嶼之後,把自己有魔力的魚鉤扔到了天上,形成了「魚鉤星座」,也就是天蠍座。也有人說,因為毛伊把這樣的神器給扔了,人們對他很不滿,就把他趕回了天上。他就掛在魚鉤星座的鉤子上。
釣起世界上最大的魚
這個傳說在紐西蘭和夏威夷都有流行,但是其中毛伊的形象和他在其他事跡里的並不相同。這個故事裡,他不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壯漢,而是靠智謀和魔法取勝的搗蛋少年。
夏威夷人傳說,毛伊騙哥哥們一起出去釣魚。到了海上之後,他把自己的魚鉤卡在海底,然後騙哥哥們說,「快看,我釣上大魚了,你們快劃船,幫我把魚拉上來!」他的哥哥們傻愣愣地劃啊劃啊,就把夏威夷群島從海底拉上來了。
而在紐西蘭,毛伊釣上來的東西是紐西蘭北島。據說毛伊小的時候,每次哥哥去釣魚,都不願意帶他,因為他太小了。毛伊很生氣,想要教訓教訓哥哥們,於是他念起咒語,用亞麻編織成有魔力的魚線,又把祖先下顎做成的鉤子拴在魚線上。第二天清晨,毛伊帶著漁具到哥哥們的木船上藏了起來。哥哥們發現他的時候先是生氣,然後又嘲笑他,但是毛伊告訴他們,他要釣最大的魚。毛伊用自己的鼻血當誘餌,把魚鉤拋進了海里。魚鉤迅速地沉到了海底,很快,大傢伙上鉤了。大魚拖著小船在海里高速航行,哥哥們驚恐萬狀,然而毛伊堅定地拉著魚線,一點一點地把一條碩大無匹的魚拉出了水面。這就是形狀類似鰩魚的紐西蘭北島。

這條魚的背部本來是非常光滑的。毛伊對哥哥說,我去叫大家來,你們把魚看好,不要動。可是,毛伊走後,哥哥們就忍不住開始分割魚肉了,把魚切得亂七八糟的。因此,北島上才有今天這么多的山脈和谷地。
發現火的秘密

波利尼西亞洋面上許多島嶼都有毛伊發明取火的傳說。相傳,古時候,人類不會取火,只能收集自然的火,然後保留火種。
在夏威夷,傳說自從Haleakala火山(這名字就是上文里太陽的家)停止噴發後,人類取火就變得越來越難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能生食。有一天,毛伊和兄弟們發現一處山上有火。他們趕去暗中觀察,發現是秧雞一家(不要懷疑,神話故事裡動物都是擬人的)。他們趕到的時候,秧雞已經生好了火。他們觀察了好幾天,秧雞都沒有再生火。毛伊發現,只有他們兄弟幾人都在船上,不來偷看,秧雞才會生火。於是毛伊用布做成假人放在船上,自己躲起來。等秧雞開始生火了,毛伊沖上去,抓住了會生火的老秧雞。秧雞一開始騙毛伊摩擦香蕉、芋頭梗,最後在逼問之下,才透露了秘密:摩擦乾燥的木棍。至於為什麼傳說中掌握生火秘密的是秧雞,大概是因為秧雞頭頂上有一塊火紅色吧。

在紐西蘭,這故事就有點超現實主義了。傳說,毛伊很好奇火是怎麼來的,於是一天晚上,趁大家都睡了,就把世界上所有的火都熄滅了。第二天大家醒來,發現火都熄滅了,每個人都愁眉不展。於是毛伊發現,沒有人會生火。媽媽Taranga告訴毛伊,想要火,就要去火焰女神Mahuika那裡要,但是火焰女神脾氣很不好,要小心。毛伊長途跋涉,趕到了火焰女神居住的火山,在火山裡,毛伊見到了火焰女神,她的每一個指甲都是一團火焰。毛伊用花言巧語騙女神把指甲摘下來,送給人類當火種,但是每次都編出借口,說自己不小心把火種弄丟了。他計劃看看女神在用光了火焰以後,會如何取火。就這樣,一片接一片,手上的指甲騙光了,又騙走女神的腳指甲,直到女神只剩下最後一片指甲了,女神發了怒,把指甲變成火球朝毛伊丟去。毛伊躲開了火球,火球擊穿了許多樹木。毛伊發現,其中一些樹吸收了女神的火焰,好像接受了珍貴的禮物。由此,他悟出火的秘密藏在這些樹的木材里。毛伊把這些樹的樹枝帶回村裡,不停地摩擦,直到生出火來。
椰子的起源

電影里出現了「毛伊為人類帶來椰子」這一情節,表現成毛伊從一條鰻魚嘴裡擠出椰子。這個情節經過了迪士尼的二次創作。在很多地區的傳說里,這個故事和毛伊沒有關系,只和Hina這個人物有關。Hina在部分地區,相傳是毛伊的妻子或姐姐,但是在夏威夷是毛伊的媽媽。實際上,在很多波利尼西亞語言里,Hina或hine就是「媽媽」或者「女人」的意思。這個詞和菲律賓語的「ina」、以及高山族阿美語的「ina、wina」等等詞彙同源(參考杜特爾特的金句:putang ina mo);如果我們相信日本人祖上有南島民族成分這一觀點的話,還可以猜測這個詞和「hime」同源。
在薩摩亞,傳說鰻魚精Tuna總去騷擾美女Sina,於是酋長就出面斬殺了鰻魚精。鰻魚精死前留下遺言,說希望把他的頭埋在Sina家附近。Sina照辦了,結果在埋頭的地方長出了第一棵椰子。椰子上面還是長有眼睛,這樣就可以繼續看著Sina了。而在塔希提的傳說里,Hina本來就是鰻魚精Tuna的妻子,但是對鰻魚精感到厭倦。有一天Hina看到了高大威猛的毛伊,兩人一拍即合,大英雄就當了小三。據說這三個人曾經一度「和睦」地在鰻魚精家裡住過一陣子,但是最終,身為一個男人的尊嚴讓鰻魚精無法忍受,於是提出和毛伊決斗。之後發生的事,我們都知道了。鰻魚精毫無懸念地丟了腦袋,為人類貢獻了全身都是寶的椰子。
英雄之死

對於這樣一位英雄,各島的島民給他的結局並不相同,但是大部分故事都不成系統。有的說,他回到了天上;有的說,他觸怒了神靈,被眾神所殺;也有人把他的故事和鰻魚精Tuna的混為一談,說他窩窩囊囊地被一個巫師打死了。在這些故事裡,只有毛利人的版本情節發展最完整。
毛利傳說中掌管死亡的是黑夜女神Hine-nui-te-pō。據說,在完成了各種豐功偉績之後,毛伊膨脹得不行,感覺尋常的冒險已經不能滿足他了,於是決定要為人類爭取永生。他爸爸勸他不要去,說掌管死亡的女神Hine-nui-te-pō好可怕的,我給你的加持儀式弄錯了,你這樣作死遲早要出危險的。毛伊說,她能比太陽還厲害?我連太陽都能抓住痛打一頓。於是毛伊帶著同伴出發了。一部分地區傳說,毛伊帶著的是四個哥哥;另一部分傳說里他帶的是四種小鳥。到Hine-nui-te-pō家的時候,Hine-nui-te-pō正在睡覺。毛伊告訴同伴,接下來不管發生什麼,你們都不要笑,你們一笑,我就死了。等我出來之後,你們想怎麼笑就怎麼笑。他要從女神的嘴裡鑽進去,偷出生命的源頭——女神的心臟。如果他成功地帶著心臟回來,那麼黑夜女神就會死,而所有的人類,都可以得到永生。他偷到了女神的心臟,已經爬到了女神的嘴邊。正要出來的時候,一個同伴笑了出來,把黑夜女神驚醒了。女神一口就把毛伊咬成了兩截。電影里毛伊偷走的那個東西,大概就是來自這種傳說。
以上是比較正常的版本。幸運(不幸?)的是,對口味比較重的讀者,還有這樣一種說法:毛伊悄悄地溜過去,開始朝Hine-nui-te-pō的〇〇里鑽。如果他能,「逆向」走一遍人類出生的道路,到達女神的心臟,最後從女神的嘴裡鑽出來,他就能為人類贏得永生。可惜,在他鑽到一半的時候,他的同伴終於忍不住,笑了出來。女神驚醒了,看到正在努力鑽洞的毛伊,於是用力一夾,把毛伊夾成了兩段。可憐英雄如毛伊,成了歷史上第一個被真的一逼夾死的人。
後記
從以上這些故事裡,我們能夠看出,盡管毛伊名下有大量的神話,但是這些故事互相之間並不統一,有的情節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不能自圓其說,甚至連毛伊的人設都沒有固定。這大概是因為波利尼西亞民族散居於大洋之上的各個孤島,互相之間溝通受限,因此碎片化的故事沒有能夠融合為一個整體。不過,相較於部分神話故事裡似乎一出生就是壯年的符號化英雄,有童年、有少年,有英雄氣概、也有偷奸耍滑的毛伊,在有心的文豪筆下應該能夠綻放出神性和人性統一的光芒。耐人尋味的是,比起弱勢的波利尼西亞民族神話傳說,迪士尼的工業化創作體制也許更能發揚、發展英雄毛伊的故事和事跡。也許在將來,Moana這部電影里對毛伊的刻畫,會反過來滲入本來的波利尼西亞傳說,改變原有的毛伊的人設。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有人以妙筆梳理這些傳說的碎片,構建出英雄精彩的一生。
希望能幫助到你 ,轉載的。

㈥ 高山族介紹(地理)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灣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台灣省台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上。台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台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後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

高山族地區處於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別較大。目前起碼有1 5 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在台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與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關系密切,台灣人應是從祖國大陸遷移過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米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貝、貫頭衣、筒裙、斷發文身、鑿齒、涅齒、穿耳、琴簫挑逗、構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鞦韆、木雕、獵頭、祭祀、巫術、太陽與蛇和鳥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話、射日神話、連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斷發文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習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過去長期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據史載,三國時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幹部落,部落成員稱為「彌麟」,公共事務由部落成員共同管理。他們使用石斧、石錛、石環、用鹿角為矛,用青石為鏃,以採集、狩獵為主,畜牧業尚不發達。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約尚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至7世紀,已有了農耕、畜牧,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有少量鐵器。部落有酋長,無賦稅,公共事務仍由部落成員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員根據習慣法共同議決制裁辦法,輕者仗責,重則處死。無文字,不知歷法,崇拜山神、海神。集會時多舉行歌舞。已有雕刻與繪畫。歷宋、元、明各代,台灣與內地的聯系日益增多。據明代陳第《東番志》等書記載,當時高山族的農業、畜牧業和狩獵,雖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發展,且已有部分特產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漢人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間依然「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仍過著原始的生活。

17世紀以後,由於大量漢族遷居台灣,以及鄭氏政權採取有利於發展高山族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會經濟發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發展進入封建社會。從16世紀開始,台灣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國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雞籠(基隆)一帶燒殺搶掠,當地高山族被迫遷居山區。以後又有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灣,高山族人民給予了堅決抵抗,開展了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出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情操。
17世紀漢族大批移民以前,台灣高山族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獵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從事燒墾農耕兼漁獵、採集,主要種植芋、薯、旱稻、穀子等。他們不知道犁耙鋤斧之工具,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極為原始。

清代,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開拓,台灣的高山族普遍引進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居於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產和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種植稻、麥、黍、稷、芝麻、豆類等,而巢居穴處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獵為主,兼事採集、種植。狩獵稱為「出草」,以捕鹿為主,兼獵野豬、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銃等,狩獵方法一般是焚獵、陷獵、射獵等,圍獵的場面十分壯觀。到了近代,狩獵已變為高山族的副業。在阿美人、卑南人習俗中,團體出獵是重大祭祀的宗教儀式前後必須進行的活動。蘭嶼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還從事漁業。通常用魚刺、魚叉、弓矢、漁網、魚筌、魚籠、竹罩、竹筏、漁船等工具捕魚。採用射魚、網撈、垂釣、築堰、毒魚、涸魚、簾魚、誘魚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獵捕飛魚的旺季。他們以父繫世系群為單位組建船隊,夜間網撈。卑南人、排灣人、魯凱人等雖近海而居,卻不務漁業,仍以農業兼狩獵為基本生產形態。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農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殘余,平埔人、排灣入、泰雅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階段。平埔人、排灣人還出現租佃關系和貧富分化。

1949年以來,台灣省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達到了比較發達的階段,台灣經濟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和推動下,高山族的農耕兼漁獵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區,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生長起來,高山族人民,特別是居於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各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經濟發展依然緩慢,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彩,古拙質朴。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採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抗擊外侮、捍衛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歌謠格調清新,音樂優美。高山族的神話內涵豐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與同胞婚配、征服太陽等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願望、價值觀念和藝術修養。此外,還有許多以習俗、傑出人物、「小黑人」、動植物等為題材的傳說、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於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雅美人的甩發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阿美人的豐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高山族歷史上有構屋笄居、琴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簫等吹奏悅耳的旋律。此外還有鼻笛、鼻哨等管樂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擊樂器和弓琴等弦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悅耳動聽。

木雕藝術具有太平洋地區原始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中排灣人的木雕最為突出。無論住宅、武器與生活器皿均雕飾,刀法粗獷,造型古樸。圖飾以蹲踞狀人像為主題,還有圖騰特徵的人頭、蛇、鹿及幾何形紋的組合,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誇張的寫實手法,藏魂魄於天然,納靈秀於朴絀。排灣人的木雕飾品為海內外樂於收藏。此外,雅美人的漁船也有別具一格的雕飾,其藝術境界為世人稱贊叫絕。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現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於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屍於死者床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後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許多禁忌:婦女懷孕後,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貓、穿山甲和並蒂果實等,忌生雙胞胎;忌見蛇、山貓、鼠、橫死者及其葬地;忌見動物交尾;嚴禁放屁、噴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動物頭尾;禁忌男人接觸女人專用的機織、麻織品、小鋤及豬圈;禁止女性接觸男人專用的武器、獵具、會所等等。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復雜,台灣當局倡導因繁就簡,調整合並,以上列舉的是現在流行的主要節慶。在節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游藝活動等。
高山族還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他們崇拜精靈,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創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靈妖怪。祭儀有農事祭(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倉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獵祭、漁祭、祖靈祭等。盛行巫術,其中卜占方法有鳥卜、夢卜、水占、竹占、瓢占、飯占等,並有多種形式的巫書。由於漢族移民和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高山族宗教信仰復雜。漢族帶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帶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這幾種宗教都在高山族群眾中生根,現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錯並立的局面。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總人口約40萬人,大陸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共同開發了台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50年間,反抗斗爭尤為激烈,以1930年霧社起義規模最大。1947年又參加了以漢族為主的「二二八」起義。

禁忌 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類和薯類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布農人在製做主食時,將鍋內小米飯打爛成糊食用,排灣人喜用香蕉葉子卷粘小米,摻花生和獸肉,蒸熟作為節日佳餚,外出狩獵時也可帶去。但作為狩獵帶去的點小,餡里一般不加鹽巴等鹹味調料。泰雅人上山打獵時,喜用香蕉做餡裹上糯米,再用香蕉葉子包好,蒸熟後帶去。排灣人喜歡將地瓜、木豆、芋頭莖等摻合在一塊,煮熟後當飯吃。雅美人喜歡將飯或粥與芋頭、紅薯摻在一起煮熟做為主食。外出勞動或旅行,還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紅薯及類似粽子的糯米製品為干糧。排灣等族狩獵時,不帶鍋,只帶火柴,先將石塊壘起,用乾柴禾燒熱,再在石塊底下放芋頭、地瓜等,取沙土蓋於石塊上,熟後食用。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時先將正在生長中的葉擗下來,用鹽揉好,放兩三天後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繼續生長。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山林里的野生動物很多,如野豬、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灣人不吃狗、蛇、貓肉等,吃魚的方法也很獨特,一般都是在撈到魚後,就地取一塊石板燒熱,把魚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鹽即可食用。排灣人小孩不許吃鰻魚,甚至其他魚的魚頭也不讓吃,認為吃了魚頭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時,喜把肉切成塊,插上竹簽,煮好後放在一個大盆里,全家人圍在盆邊,每個人用藤編小籃盛飯,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飯,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節,他們喜到水田裡捉小青蛙,帶回家中用清水洗凈,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來的生魚。他們還喜歡將打來的獵殺好去皮,加鹽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幾個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曬乾和烤乾等幾種方法,以腌制一、兩年的豬、魚肉為上餚。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在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節日、禮儀、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熱情好客。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布農人在年終時,用一種吃「希諾」的植物葉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慶賀。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製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穀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排灣人的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婚禮及宴請的場面十分豐盛和壯觀,尤其要准備大量的酒,屆時參加者都要豪飲,並有不醉不散的習俗。「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一次。排灣人在歡慶的日子裡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布農人在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魯凱人善以壘石為灶烤芋頭,經烘烤的芋頭外脆里軟,便於攜帶,也常帶給客人路上食用。排灣人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於沸水鍋中燒,熟後撈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人土法釀制的一種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紹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布農人

布農人(布農是高山語「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萬多,居住於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後向台東、高雄方向遷徙。現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台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總族群下分3個小群:北布農人分布於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人分布於高雄縣境內;南布農人散居於台東花蓮一帶。織布、編籃、製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後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魯凱人

魯凱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於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的東側大南溪流域,屬屏東縣三地、霧台,高雄縣茂林,台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台鄉最為集中。魯凱人生活習慣與排灣人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後採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人影響較大。

排灣人

排灣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5.5萬多,居住於160個村落。原多生活於山麓一帶,後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於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台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排灣人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於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本兩個小族;後者居於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

卑南人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7000多,分居於8個村落。傳說該族發源於台東附近的巴納圖,曾為台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

邵族人

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南投縣境內的日月潭一帶。有人認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劃為布農人的成員,還有人把它劃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語言、風俗、習慣獨具特點,因而把它看成獨立的族群。

泰雅人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於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於台灣北半部,如台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鯨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雅美人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他們最隆重的節日,是飛魚祭。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於12個村落。原分布於桃園大溪至大安溪一帶,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獅潭鄉等地。該族群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約有12萬人。原分布於台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恆春附近,後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台東縣的東北部,包括台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賽夏人

賽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約有1075人。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帶平地,然後又逐漸遷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邊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山區,分屬於新竹縣的五峰鄉等地。

近況

目前在台灣一般以原住民來稱呼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高山族」僅為其中的一類(以相對於另一大類為漢化較深的平埔族),並沿襲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的研究,劃分為十數種族群,語言屬於台灣南島語族,各族於台灣總人口約44丌人,另有4400餘人散居於中國大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高山族皆居於山上。例如住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的阿美族、以及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這種稱法相對比較籠統。近年來基於尊重的立場,以及較正確的分類,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代替兩大族(高山、平埔)劃分,但亦有人認為「先住民」一詞更為合適。

㈦ 高山族語言 I Ya Ho Hai Yan是什麼意思

高山族語言是台灣原住民族語,是台灣話/台灣語言的一種,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族,可以再細分成「泰雅語群」、「排灣語群」、以及「鄒語群」等三個語群,一共有23個語言。使用人口約17萬人。
除了世居蘭嶼的達悟族所使用的達悟語(雅美語)是屬於分布於呂宋海峽諸島群的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巴丹語群(Batanic / Bashiic)外,其他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都屬於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言。
台灣南島語言在整個南島語系中占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古南島語中所出現的動、植物群,常見於台灣島內不同的地形及氣候區內,這些證據顯示台灣南島語言十分古老。以這些語言研究上的證據作為基礎,甚至有相當多的語言學家相信,台灣是整個南島民族的「祖居地」(homeland)之一。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系時即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
台灣南島語言在詞彙方面保存了古南島民族的文化特色。音韻系統中,多數語言僅有四個母音,輔音分清濁,不分送氣;有輕重音,但無類似漢語的聲調。構詞屬於黏著語類型,一個詞是由一個語根和多個詞綴所組成,故而為多音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1)。在句法上,南島語言最重要的特徵是焦點系統,而在南島語中最完整地保留這項特徵的,正是台灣南島語。所謂的焦點系統,是指以詞綴及格位標記來突顯語句訊息當中的重心焦點。

㈧ 紐西蘭毛利人的祖先是不是中國台灣高山族人

是的,就是台灣高山族中的一支部落,遠洋來到紐西蘭的。他們的面部紋身、碰鼻等習俗都一致

㈨ 太平洋那些孤島的土著居民,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平洋上有很多風光秀麗、海水清澈的小島,比如帛琉、湯加群島等等,這些地方歷來便是聞名全球的旅遊勝地,尤其受到國人旅遊出行的青睞。

同胞們到了這些島嶼後,在享受海水陽光沙灘的同時,有些眼尖的人心裡難免會犯嘀咕,為何這些四面環海、遠離大陸的小島上會有人呢?不僅如此,為什麼這些小島上的土著還和咱中國人長得這么像呢?看起來著實有些順眼啊。

台灣省八里鄉淡水河口的大坌坑遺址是台灣最重要的古人類考古發現之一,據發掘結果來看,大坌坑文化處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因此大坌坑文化基本可看作是台灣原住民的最早起源。

大坌坑遺址發掘結果顯示大坌坑人有明顯的粟種植傳統,而粟米種植是中國大陸北方的典型農耕特徵,當時南方人一般以種植稻米為主,因此可以判斷,大坌坑人應是經過渤海南下的北方漢人

而大坌坑出土的大量陶器,也充分證明其與同時代大陸北方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關聯。

㈩ 最早來到紐西蘭的土著居民來自於哪裡

據說跟台灣高山族是一個部落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9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0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1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3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2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