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生長周期短是什麼原因

紐西蘭生長周期短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6-07 21:22:30

『壹』 非洲國家的農作物生長期為什麼比我國的還短農作物的生長期到底是指什麼

非洲為熱帶大陸,氣溫高,熱量條件好,所以作物成熟時間短,即農作物生長期短。

『貳』 樟子松和松木區別

樟子松和松木區別:

1、紐西蘭松和樟子松在顏色和材質上有區別,紐西蘭松顏色淡黃,色澤好,有很好的觀賞性。樟子松顏色暗沉,在後期多呈黑色。紐西蘭松生長周期短,材質疏鬆,紋路大,便於加工。樟子松生長周期長,紋路細膩,韌性差,容易出現斷裂的現象。

2、紐西蘭松的生長周期短,材質疏鬆,紋路一般呈現比較寬大,有著很好看的紋理。紐西蘭松平整光滑,在加工過程中不容易變形,呈現出很好的光澤。紐西蘭松具有很好的韌性,油性少,不會分泌過多的油脂。

3、紐西蘭松的顏色淡黃,色澤好,在樹木體內水分含量較少,在加工過程中可以快速蒸發。是可以很好的用來加工使用,用來製作各種傢具和木製品。紐西蘭松在加工後,顏色鮮艷,色差小,有很好的觀賞性。

4、樟子松的生長周期長,是紐西蘭松的一倍。樟子松的紋路細膩,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分泌出大量油脂。樟子松堅硬厚實,體內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加工過程中先要進行晾乾,不然容易出現斷裂。樟子松顏色暗沉,韌性差。

5、樟子松的顏色偏黃,是很容易斷開的,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變形,加工過程中要小心處理。樟子松的顏色在初期呈現藍綠色,會逐漸褪色成藍黑色,在後期變為黑色。樟子松的色差明顯,加工出來的產品,顏色不佳。

『叄』 紐西蘭氣候類型及特徵是什麼

紐西蘭氣候類型及特徵如下: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

紐西蘭的12月至次年2月為夏天,6月至8月為冬天。夏季平均氣溫2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10℃左右,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全國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600~1500毫米。

紐西蘭地理位置

紐西蘭屬於大洋洲,位於太平洋西南部,澳大利亞東南方約1600公里處,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隔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鄰新喀里多尼亞、湯加、斐濟。

紐西蘭國土面積為約27萬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75名)。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佔2.1%,國土長1600公里,東西最寬處寬450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

『肆』 請介紹紐西蘭地理特徵

1.自然環境
有長白雲之鄉(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美譽的紐西蘭屬於大洋洲,位於太平洋南部,澳大利亞東南方約1,600公里處,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隔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鄰新喀里多尼亞、湯加、斐濟,在南緯34度至47度之間。紐西蘭由北島、南島、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7萬多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紐西蘭素以「綠色」著稱。雖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但這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北島第一峰魯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紐西蘭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積616平方公里。南島橫跨南緯40°~47°,島上有全國第一峰庫克山。阿爾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約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腦湖面積342平方公里,是紐西蘭第二大湖。蘇瑟蘭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 森林覆蓋率:31%(2005年統計)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31,570.33708千公噸(2004年統計) 使用改良水資源的人口比例:97%(1995年統計)

2.氣候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紐西蘭的12月至2月為夏天,6月至8月為冬天。夏季平均氣溫25℃,冬季10℃,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400~1200毫米。
環境
紐西蘭約於一億年前與大陸分離,從而使許多原始的動植物得以在孤立的環境中存活和演化。除了獨特的植物和動物之外,這里還有地形多變的壯麗自然景觀。紐西蘭從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分離之後,這些原始的物種便在這塊獨立的土地上演化和繁衍,著名紐西蘭
的自然學家大衛·貝拉米(David Bellamy)稱這里是「摩亞方舟」(Moa's Ark),此名稱來自紐西蘭所特有的巨大步行鳥「摩亞」(moa,又名恐鳥),但現在已絕種。自從人類開始在紐西蘭定居以來,短短1000多年的時間已經使許多原生物種消失,但近年來紐西蘭政府加大了自然保護的力度,情況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保護措施包括消滅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有害生物、建立了13座國家公園、3座海洋公園、數百座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區、1個海洋與濕地保護網路,以及保護特別的河流與湖泊。紐西蘭總計約有30%的國土為保護區。另外,像kakapo鸚鵡、垂耳鴉、幾維鳥和大蜥蜴等珍稀與瀕危物種的研究和管理計劃也開始執行。

3.植物
雖然經過人類1000多年的砍伐,紐西蘭仍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仍是茂密的森林――大部份位於高原地區。這些地區大都屬於國家公園和森林公園,禁止開發,您可以盡情享受其中的野趣。紐西蘭森林的特點是溫和、常綠的雨林,其中有巨大的樹蕨、藤類和附生植物――看起來很符合一般叢林的模樣。巨大的貝殼杉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之一,目前生長在相對較小的北島凹地與科羅曼德爾半島。

4.動物
紐西蘭的奇異鳥
紐西蘭是罕見鳥類的天堂。最著名的是不會飛的奇異鳥,紐西蘭的非正式國家標志。其它不會飛的鳥還有威卡秧雞(weka)及瀕臨滅絕的kakapo鸚鵡(即鴞鸚鵡),這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它只能爬到低矮的灌木或較小的樹上。另一種奇特的鳥類是好奇心很重的啄羊鸚鵡(原生高地鸚鵡),這種鸚鵡會飛,以不怕人類和大膽的個性而聞名。

紐西蘭自身沒有多少陸地哺乳動物:沒有老虎、沒有狼、也沒有其他食肉動物,僅有少數的小蝙蝠和青蛙。人類涉足之前,這里的森林是鳥兒的天堂。就在500萬年前,體形碩大的哈斯特巨鷹一度是紐西蘭鳥類的統治者。哈斯特巨鷹是一種巨大的猛禽,翼展幾達3米。它能從空中攻擊恐鳥,先用銳利的爪子把恐鳥(一種紐西蘭無翼大鳥,現已滅絕,高度是人的兩倍)擊倒,再撕食其肉。
哈斯特巨鷹3米多的翼展或許並不驚人,但其18公斤(40磅)的體重則超過生活在今天的任何一種鷹,因此哈斯特巨鷹堪稱史上最大的鷹。

『伍』 初中辯論賽

我還是覺得 人類是自然地剋星資料比較多 - -
你自己看看吧:
■2、破壞與重建
200多年前,法國哲學家夏托·布賴恩曾說過:「野蠻時期的森林、草原,文明時期卻成了沙漠。」有人還這樣說:「人類走過大地,足跡留下沙漠。」這話雖然過分,也不無道理。生態學家霍魯渥面對著大片沃野的沙漠化還說過這樣的話:「沙漠是人造成的,氣候僅僅提供了適宜的條件。」然而,人類是聰明的,能在失敗中取得教訓,把破壞了的生態加以重建,人終究是能勝天的。
古今中外有許多事例告訴我們:對於惡化了的生態,人類並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憑借科學與人的努力,大自然是可以恢復生機的,污染也是可以復又凈化。
土壤的侵蝕是可以阻止的。過去認為,熱帶雨林的生態十分脆弱,被破壞後,由於雨水的侵蝕,是很難恢復的。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紅壤地區,土壤侵蝕確實十分嚴重。據南方11個省、區調查統計,土壤侵蝕面積已達69萬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30%以上。每年被沖刷的表土達1厘米厚。地表經台風暴雨長年侵蝕,有的板結、有的沙化,只剩下了一層紅色風化殼。地面溝壑縱橫,砂礫遍地,寸草不生,富饒的熱帶雨林成了不毛之地。這些不毛之地還能再長出森林,必然經歷由草本到灌木,由灌木到高大喬木的演化過程,沒有上千年時間,生態是不可能恢復的。
人能認識自然,能醫治自然的創傷,能加快自然康復的步伐。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和廣東電白縣的水良水土保持試驗推廣站成功地重建了6000餘畝人工森林群落。他們為了加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過程,採取了重建先前喬木群落,配置多層次多品種的闊葉混交林,達到以短養長,加速恢復的目的。現在,人工森林群落中,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交錯生長。地表泥沙沖刷量,荒坡時每年每畝達1000多公斤,現在每畝僅為0.2公斤,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大增加,溫度變幅減少,濕度遞增,森林中收集到的昆蟲標本達400多種,脊椎動物100多種、土壤微生物菌類38種,由於生態改善,附近農村的水稻畝產由過去的50~1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700公斤。大自然在人類的精心愛護下,終於恢復了它美妙的青春。
嚴重的污染也是可以消除的,英國的泰晤士河就是一條成功地凈化被污染的大河。
一個半世紀前,泰晤士河河水干凈清徹,綠水盪漾,水清見底,河中豐富的水產供應著倫敦的魚市場後來,河的兩岸蓋起了工廠,工廠的污水源源不斷流入泰晤士河,肥皂廠、煤氣廠、製革廠、造紙廠的五顏六色的臟水統統流進了河中,泰晤士河漸漸變成了一條被嚴重污染了的河。
英國博物館的生物學家阿爾維納·惠勒博士1957年曾做過考察,在一段長達20英里泰晤士河河道中,一年裡有9個月不含一點氧氣,從倫敦到格雷夫賽特找不到任何生物,沒有昆蟲,沒有魚類,後來連鳥類也絕跡了。泰晤士河開始發出難聞的臭味,有時,連河邊議會大廈的窗戶也不得不掛起一張張滲透了消毒水的被單。
1961年起,英國開始認真治理這條河,沿河的工廠普遍建起了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2億加侖的污水,每日運走處理污水剩下的500萬噸污泥。
經過長期的治理,河水變清了,河水中氧氣達到了36%,河裡長了水草,魚群復又出現了,撒下一網,一把拉起沉甸甸的魚網,網里全是河蝦、龍蝦、蚌、蟹、鱸魚、紅腳、濱鷸、大雁、黑雁、鵲鴨等在這里過冬的禽鳥達1萬只以上,甚至天鵝也在河裡安然尋食。泰晤士河復活了,重又游魚成群,遊人如潮了。
沙漠化的土地也是可以重新變成綠洲的。多少年來,沙漠向人類發動著一次又一次進攻,掩埋良田,吞噬村莊,摧毀城市。「朝是良田夕是沙,不知何處是我家,背著兒女去逃荒,餓死荒丘喂狼鴉。」就是風沙危害的寫照。
然而,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我國榆林地區的人民靠種草種樹,使大批沙漠變成了農田和牧場。
榆林地區位於西北黃土高原北部的毛烏素沙漠南緣,古長城橫貫其間,北邊約有2560萬畝面積在風沙區。歷史上這里曾經是林草繁茂的農牧區,隨唐之後由於過量墾荒和接連不斷的戰爭,植被受到大量破壞,沙化日趨嚴重。1949年前後,荒沙已越過長城線10公里,並以每年3~8公里的速度繼續向南緊逼。榆林人民在700多萬畝荒沙、荒灘上種草重樹,綠化荒沙,到1983年底,全區累計人工林草保存面積達1663萬畝,現已造萬畝以上的成片林62塊。此外,還在長城沿線營造了總長850多公里的3條大型防護林帶,在黃河沿岸建成270萬畝的紅東林帶,在境內公路兩旁栽培起17萬畝的蘋果林帶。全地區植被覆蓋率達到了21%,平均風速降低49%,全區862萬畝流沙,被基本固定或半固定的已達550多萬畝,其中52萬畝改造成了良田。
東山島的巨變又是一個生動的事例:東山島是福建南部一個島嶼,面積19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30年前,島上沙丘連綿,風沙滾滾,有地不能種,煮飯沒柴燒,僅有一條公路,每逢起風就不通了,風起沙移,公路上驟即堆起高達1~2米的小沙丘。當地民間傳著這樣的言語:「東山島糟地方,風沙大雨量少,地瓜多大米少。」考證歷史可知,近100多年來,全島被風沙吞沒的村莊有13個,房屋1000多間,埋沒良田3萬多畝,於是人們背井離鄉,流落他方。
東山島四面環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據統計年降雨量也在1000毫米左右,並不是沙漠氣候那麼沙丘遍地的景觀又是從何而來呢?人們從史書上找到了原因,原來東山島歷來屬海防要地,元、明、清三但都有重兵駐守,頻繁的軍事活動,使得東山的森林不斷遭到破壞,到建國初,東山島已沒有幾株遮蔭的榕樹,僅有一點風水林了。於是,大風一起,飛砂走石,塵土飛揚,沙仗風勢,風助沙威,東山島就此沙化了。
30年後的東山島,簡直是換了天地。童山濯濯的荒坡、連綿起伏的沙丘、塵土飛揚的風沙不見了,代之以綠色的林帶、茂盛的莊稼、蔥郁的群山、碧湛的水庫。這是東山島的軍民經過30年的努力,植樹造林、打井找水、修築水庫、改造沙地,取得的成就。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0.6%提高到36.5%,東山島重新披上了綠裝,充滿了勃勃生機。
東山島的今昔之變,再一次告訴我們一條真理:沙漠是人製造的,綠洲也是人創造的,氣候只是提供了適當條件而已。
某些被破壞了的特殊的生態,經過人們的努力,也是可以恢復的。一度滿目瘡痍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經過人們的努力,現在又恢復了自然生態。
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厄瓜多以東洋面,是物種進化論的研究基地。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曾在這里進行過詳細的研究,為《物種起源》這一巨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稱為「國際遺產」。
加拉帕戈斯群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的自然博物館。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島上有南極的企鵝,有北極的海豹,有赤道特有的蜥蜴、巨龜,還有各種珍奇的鳥類,五洲四海的動物都在這里安家。
但是,隨著移民的增多和家畜的繁殖,自然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山羊吃掉了島上的灌木,巨龜、火烈鳥、海豹面臨著滅種的危險。這份國際遺產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為了搶救這份珍貴的國際遺產,島上的科學家首先對破壞生態的元兇——山羊進行圍殲,一共殲滅了5萬頭野山羊,從而保護了島上的植被。還用人工授精、人工哺育的方法繁殖巨龜、巨鷹,使這些瀕於死亡線的動物數量大大增加。如今,島上綠樹婆娑,鳥鳴不絕,這份「國際遺產」又恢復了生機。
■3、局部與整體
自然界是個和諧的整體,萬物彼此之間有著和諧的聯系,一個系統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界之間,大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環境與人類之間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結構,依賴著物質流與能量流而彼此聯系,構成一個整體。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必須樹立牢固的整體觀念,要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滴滴涕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殺蟲劑,在人與病蟲害的斗爭中立過大功,發明者還得過諾貝爾獎金。但是,今天權衡了它的全部功過,還是停止了生產、使用。這種決定是從整體考慮的結果。
1874年,德國一化學家合成了滴滴涕,但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知道它的作用。1940年,瑞士科學家保羅·穆勒發現了它的作用,用它迅速控制了馬鈴薯甲蟲的危害。
1944年,義大利那不勒斯市發生流行性斑疹傷寒,醫生們束手無策,後來使用了滴滴涕,二三天內就控制了蔓延,於是滴滴涕被廣泛使用,成了全世界最暢銷的農葯,它的年產量達到40萬噸,同類的有機氯農葯也大量生產。
但是,滴滴涕是一種毒葯,它有穩定的化學性質,一年後的殘留量是80%,它們進入江河湖海,抑制藻類的生長,並毒殺魚蝦貝類。水中滴滴涕的含量達到1.1/1千萬時,鯉魚將在48小時內死亡,滴滴涕的濃度只要超過5/10億,就能百分之百地殺死螃蟹。
水中的滴滴涕含量增加,既危害著水生生物,又威脅著那些以魚類爹食的鳥類的安全。滴滴涕會抑制鳥類的繁殖,使它們生不正常的薄殼蛋,甚至根本不能生育後代。早先曾對37個國家進行調查統計,發現118種野生鳥類體內含有滴滴涕,有些捕食性鳥類,如白頭鷹、隼鷹、蒼鷺、鵜鶘等大批死亡,有的已面臨絕種的危險。
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葯的污染最終將影響人類的健康,它們通過空氣、水、食物等各種渠道進入人體,積累在人的脂肪和肝臟組織里。今天我們吃的食物——穀物、水果、魚類、肉類、蛋類、蔬菜、蜂蜜、茶葉等,大多含有滴滴涕,就連剛生下來的嬰兒也不能倖免,因為母乳中含有滴滴涕。滴滴涕損害人的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人體內的正常生理活動,滴滴涕會否誘發癌症目前尚無定論,但實驗已經證明有機氯農葯對小白鼠有致癌作用。
滴滴涕的使用暫時減少了蟲寒害,但是過了一段時期,病蟲害仍然會卷土重來,來勢更加兇猛。原來,在自然界里,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存在著一種生態平衡的奇妙關系。許多害蟲都有自己的天敵,比如七星瓢蟲吃棉蚜蟲,赤眼蜂寄生在松毛蟲體內等等。滴滴涕等葯劑在殺死害蟲同時,往往也殺死了他們的天敵,甚至這些天敵更經不起葯劑的攻擊,結果有些害蟲失去了原來的生態控制,迅速繁殖,爆發成災了。
現在,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找不到滴滴涕。空氣、土壤、水體、生物,到處都成了它們藏身之所,就連荒無人煙的南北極和終年積雪的喜馬拉雅山,也有它的分子幽靈似地在游盪。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上的愛斯基摩人,從來沒有使用和接觸過滴滴涕,可是如今也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微量滴滴涕的蹤跡。
從局部看,滴滴涕功效顯著,對防治蟲害立了大功;從整體看,它污染了環境,殺害了蟲害的天敵,又助長了蟲害的危害,又通過生命鏈危害了鳥類、魚類、獸類,最後損害了人類。因此停止這種農葯的生產是完全必要的。
■4、需求與可能
人,既是調節人和自然關系的積極因素,又是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的罪魁禍首。森林減少,水土流失,生物滅絕,大氣污染等等,歸根結蒂都是人類活動引起的。講到底,都與人口的增長有關,是人類增長的需求的物質生產可能和環境容量的矛盾。人類在獲取生活必需品的同時,或多或少都會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一方面,人為了生存,要向大自然索取,為了取暖、建屋、煮飯而砍伐森林;為了糧食而燒荒耕種;為了肉食而捕殺野獸。另一方面,人類的活動結果也往往造成污染,人類的汽車放出廢氣,垃圾污染了環境等等。總之,人群規模及其增長率,對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人多,需求多,資源消耗也快。一旦人口的需求超過物質生產的可能,即使某些可更新的資源,例如水、大氣也失去更新能力。人越多,環境受到的危害也越大,任何補救辦法都只能減輕而不能消除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人口的增長會造成過度種植或過度放牧,從而導致地區性的土地退化或沙化。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世界畜群的增長已經造成很多牧場的嚴重破壞,全球每年大約有600萬公頃的地區淪為沙漠。為了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亞洲地區每年毀林進行臨時耕種的土地達800萬公頃。土地休閑期將不可避免地縮短,引起自然植物群落動物群落的品種減少,土壤結構惡化。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因為它們生長的山區森林正被開墾為農田;中國海南島的長臂猿,印度尼西亞的猩猩也日益減少,原因也是因為人口壓力過大而造成的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從其分布的情況來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人口密度大的地方重於人口密度小的地方,交通方便的地方重於交通不便的地方,近山重於遠山,早開發地區重於晚開發地區,這就說明,人口過密是造成生態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人口增多還迫使人們在陡峭山坡易受侵蝕的土地和濕熱帶的紅土壤上耕種,結果造成土壤侵蝕,土地生產能力降低。
人口過度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表現為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在控制技術不盡完善的情況下,資源的大量消耗就意味著日益增多的污染。以固體廢物為例,日本1977年垃圾的排量為4126萬噸,相當於每人每天平均排出1062克,比1960年每人每天排出500克,增長了1倍多。
工業國家排放的污染物比發展中國家要多。有人認為,一個美國人對地球的污染要比100個亞洲人還多。美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6%,而排放的污染物卻佔40%左右。現代化農業對環境的影響更大,如加利福尼亞300萬農民實行現代化耕種方法所產生的污染物,可比印度所有農民生產排放的污染物還高100倍。
人對生態的這種兩重性,要求我們使人口數量的增長與自然資源保持協調。如果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負擔,必然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使資源枯竭。同時,人口的增長還應和自然的環境進化能力保持一致,如果人口增加造成的污染超過了自然的負荷,必然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造成生態的惡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5、大樹與小草
不知什麼原因,人們有一種偏見,以為改善生態,重要的是種樹,而對種草卻不屑一提,人們往往一邊在種樹,一邊在鋤草。農民們不斷要鋤草,學校的學生、機關的工作人員、部隊的戰士,每年也在學校、機關、兵營鋤草不止,鋤得寸草不生,草彷彿是生態的敵人似的。
對草的偏見由來已久。神農氏曾嘗過百草,那時草還有點好名聲。但到了戰國和秦代,「草」的名聲就每況愈下了。孟子就講過:「在野曰草莽之臣」,《呂氏春秋》中說:「草穢也」。都把草當成了貶義詞。唐宋之際,人們把茅屋稱為草堂,詩人杜甫、白居易都住過這種陋室;封建統治者把農民起義軍稱之為「草寇」。總之,與草字沾點邊的,都不夠好。現代一些人,又常把不好的士物稱之為「毒草」,把消滅得徹底說成是「斬草除根」。總之,人們賤草、恨草。其實,除草的害處大得很。除了草,土壤失去了小草的保護,土壤容易流失,狂風容易肆虐。有草的地方,能擋風防沙,所謂寸草能遮百丈風。不少學校機關鋤去了草,風驟起,就會泥沙撲面。其實不除草,綠草如茵,不是很美嗎?有些牧區也鋤草耕作,「向草原要糧」,結果是糧食種不好,草原也保不牢。大批的寶貴草地沙漠化了。
草不僅無寒害,而且有益。草是固定太陽能的巨大工廠,據統計,綠草每年所製造的有機質積蓄的能量,大約與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相當。這些有機物質大大地改進了土壤的肥力,也豐富了世界的生命物質。草所製造的有機物質,約2/3在地下,1/3在地上。地下部分可改良土壤,地上部分又是很好的飼草。草構成人類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有了草,才有牛羊兔子,才有肉食奶類。草也是生態系統中氮素的提供者。豆科牧草可固定大氣中的氮素,並把它變成有機物質。一畝地的苜蓿三年可固定28~36斤氮素,相當於90~110斤硝酸銨。豆科牧草地上部分所含的蛋白質可達20%以上,這些蛋白質可直接為動物利用。
草也是改善生態的先鋒。它生長周期短,生命力強。「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的繁殖能力很強,許多草能靠根莖、塊莖、鱗莖、球莖、塊根、珠芽進行無性繁殖,有些草如狗牙根、馬唐等莖上可滋生不定根。草能產生大量種子,一株刺兒菜結35000顆。種草是改造生態的重要途徑。我國種草雖然歷史悠久,建國60多年也得到很大發展,但與一些發達國家比較,差距甚大。英國人工種草面積約等於它的耕地面積;紐西蘭人工草地為耕地的13~14倍之多。蘇聯和美國種草面積也分別為耕地面積的17.4%,14.7%。在綠化得好的國家裡,幾乎很難看到裸露的土壤,到處綠草茵茵。而我國至今才不過1%。
我國北方的多數地區,土壤荒墾(0~30厘米)的土層多為沙質土,物理性砂粒一般都在80%以上,若沒有草木與植被保護,極易造成風蝕,造成沙化。然而這些地區又大都屬乾旱、半乾旱地區,分布的大部分是沙漠的戈壁沙地。這里陽光充足,溫差大,有利於植物營養物質的積累和生長,可是風大沙多乾旱少雨又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的植樹造林,而種一些適應性強的草類則是完全可能的,不僅能生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里的生態條件,甚至為植樹造林,開發耕地,提供良好的條件。近幾年新疆伊寧縣在9萬畝土地上種草,改造荒坡,如今綠草蔥蔥,覆蓋率達80%,改造了氣候,減少了風沙,增加了飼料。新疆吐魯番的沙生植物園也是1970年用固沙草本植物開路,16年來,不僅固定了流沙保護了周圍的村莊,而且建成了一個集沙生植物大成的奇花異草集中的植物園,成為吐魯番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這一沙漠植物園地處標准海平面以下72米,也堪稱我國最低的植物園。因此,勸君莫要小看草,當然,種草必然與糧爭地,但只要處理得好,種草和種糧是能做到相得益彰的。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千萬不能只見大樹,不見小草,甚至以草為敵,應該樹立正確的綠化概念,綠化不僅指栽樹,也是指種草。
■6、失度與過度
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界的生物的關系時,一定要注意度,失度不行,過度也有害。
蘇聯在對待狼的態度上,由於不注意度,曾受到深重的懲罰。起初,蘇聯人認為,狼是西伯利亞馴鹿的敵人,它捕殺馴鹿,使馴鹿的數量銳減。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如果消滅了惡狼,馴鹿一定能更快地生長。因此,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滅狼運動。幾乎是把狼斬盡殺絕。
滅狼之後,馴鹿的數量果然直線上升。可是,馴鹿的增多很快超過了森林的負載,馴鹿吃不飽,經常跑出森林,到城邊覓食。有一年,連續降暴風雪,馴鹿食物不足,體質下降,死去了一大半。此時,人們才發現,狼對於馴鹿的正常生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首先,狼是控制機,它使馴鹿種群的數目保持在一定數量,不至過多,以與森林中的空間、食物保持相對的平衡。其次,狼是選種機,它追捕馴鹿時,老弱病殘的馴鹿往往成為狼的食物,留下強壯的繁衍後代,這樣去弱留強,強壯者有較多的生意後代的機會,使馴鹿群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機。第三,它是馴鹿素質的促進機。狼不斷窺視著馴鹿,逼得馴鹿保持敏銳的視覺、聽覺,狼群不斷追趕馴鹿,迫使馴鹿不斷奔跑,從而保持著生機。一旦狼群消失,繁殖失去了控制,繁殖過度。由於失去了敵人,很少奔跑活動,馴鹿體質大大下降,終於在暴風雪的歲月里因凍餓而死去大半。
以後,蘇聯吸取了教訓,又放養了狼,狼以馴鹿為食,數量不斷增多,現在已達10萬多隻,狼過了量,又開始危害鹿群,並進而危及牛、馬等家畜。據統計,每年要有5萬頭牛、馬死於狼口,其他家禽更是不計其數。蘇聯當局眼看狼群成災,出動了直升飛機、獵鷹、摩托車加以獵捕,1983年獵殺了15000隻狼。現在狼少了,馴鹿又將如何?人們在拭目以待。不過,這個狼和馴鹿關系的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對大自然的生物和無機物都必須注意度,失度和過度都是有害的,最好是適度,讓自然界達到較好的平衡,使各種生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
■7、愛自然就是愛人類
大自然是人類的倉庫,為人類提供各種食物、葯品。大自然是人類的搖籃和庭院,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必然是摧殘人類的食品庫、葯物庫,必然是摧毀人類的搖籃和庭院,因此愛自然就是愛人類自己。
自然中有千百萬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是生命的寶庫,是人類重要的資源。破壞它們,就使人類失去了可供利用的資源。人類對熱帶森林的破壞,是對生物資源的最大摧殘。
一個世紀以前,熱帶森林覆蓋的面積為歐洲面積的2倍。但現在已減少到這一面積的一半,每年有英國國土面積那麼大片的雨林被燒毀或伐光。到本世紀末,大片雨林將所剩無幾,只可能在巴西和扎伊爾殘存一部分。熱帶林區是生物圈的最豐富的種類最繁多的一個區域。在這些雨林里估計有300萬不同種類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只為其中的大約1/6取了名,分了類。
事實上,地球上的全部生物有一半以上棲息在這些雨林的溫暖陰暗地帶,例如中美洲巴拿馬這個小國的植物品種,就有歐洲的全部植物品種那麼多。北美有10萬個昆蟲品種,而在亞馬孫河流域,在兩英畝森林中的取樣,就可得到4.2萬個昆蟲品種,而科學家只查明了其中的5%。照現在的砍林速度,在今後三四十年內,100多萬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將會滅絕,這佔地球上全部物種的25%以上,它們將在人類沒有認識之前就永久地消失了。現在葯劑師所開的處方,一半以上的葯來自野生植物和動物資源,其中許多來自熱帶。據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說,熱帶植物是治癌葯的主要倉庫,這些資源的損失是同癌症作斗爭的一大挫折。基因工程已經誕生,而且預料將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部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雨林的基因儲存是人類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它們的消失,其損失是無法估計的。
自然界有青山綠水,紅花綠樹,波光雲彩,它們為人類創造了適宜的生態環境。荒山惡水,是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對自然倍加愛護,使自然永遠山青水秀,就給人類提供優良環境,如果不加愛護,必然會造成生存環境的惡化。
相反,愛護自然就使人類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人類有一個美麗的家園。我國榆林縣的變遷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榆林縣是由石質山和黃土丘陵區混合組成的山區,濁漳河5條支流均勻地布及全縣,這些主、支流兩岸,是肥沃的「米糧川」。
古代的榆林,曾是「林木陰翳,百鳥群集」之地,抗日戰爭以前,濁漳河的發源處石源一帶,還有近10萬畝森林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4.3%。以後,由於農民上山毀林開荒,全縣有1700戶農民到石源一帶開荒種地,把濁漳河上游的水源林地開墾為農田。1945年,只留下樹木16萬株,殘林2萬魚畝。由於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山地水土流失,河川土地被沖毀,濁漳河兩岸的米糧川就被洪水沖毀了10萬畝,變成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解放後,當地人民植樹650萬株,造林22萬多畝,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2%。特別是濁漳河兩岸營造了75000畝大型防洪護岸林,象兩條綠帶,牢牢地捆住了濁漳河這條蛟龍,為榆林人民興利除害。1949年前,石源村,雨後河水深達4米以上,水流三四天還渾濁不能飲用,到1954年,林地增多,雨後洪水減少,只有1米多深,水的流量減少1/3,9小時後,洪水變清,即能飲用。在濁漳河上游20公里長的地段,開始清水長流,真是綠了和順山,青了漳河水,河岸林帶喬灌草結合,護衛著農田和河床不受沖刷,風沙減少,收獲增加。

『陸』 生長期由什麼決定,生長周期由什麼決定。它們有什麼區別

生長期是指一年中植物顯著可見的生長期間。植物生長期一般是基於氣候環境而言的:它取決於生物生長對環境的水熱要求,水熱充足則生長期長,反之則短。

生長周期即細胞周期。連續分裂著的細胞,從上次分裂到下次分裂所經歷的過程。、

區別:生長期與溫度條件有關,指植物的正常生長,而生長周期指細胞的正常分裂。

拓展資料:

一年中植物顯著可見的生長期間,稱為生長期,也稱為生季。生長期與溫度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一定以上的溫度可繼續生長的時期就稱為生長期。通常,日平均氣溫5℃作為界限。

在乾旱地區,水分條件往往決定著生長期的長短。進行正常生活周期所必需的生長期,每因植物種類而異。生長期的長短多決定著植物(尤其是樹木)分布的北限。生長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緯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生長周期即細胞周期。連續分裂著的細胞,從上次分裂到下次分裂所經歷的過程。

網路_生長期 網路_生長周期

『柒』 生長期與生長周期的長短對作物各有什麼影響

同一類生物,確實影響較大。
1、生長期長、生長周期長的,品質相對較高。如東北大米,與南方大米差別顯著。
2、生長期短、生長周期短,光照時間不夠,難免品質低一些。
光照時間長短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捌』 農作物生長周期短的原因 使作物生長時間變短的原因

氣候原因,包括控制植物生長所需條件的日照、溫度、濕度等方面.日照時間長、溫度高、濕度高,植物生長周期便短;反之,則長.
就算現代有高端的生物技術,無外乎也從這些方面影響植物的生長周期.

『玖』 結合紐西蘭氣候及地形特徵,說明農業生產有什麼特點

南亞大部分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年降水量大;旱雨季分明.
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氣溫高全年都是生長期,年降水量大,有利於喜溫喜濕農作物的生長,水稻收獲次數多,糧食單產高.
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雨季降水多易發生洪水災害;旱季降水少尤其是旱季後期降水少、氣溫很高,對農作物生長很不利,灌溉用水緊張.

『拾』 紐西蘭的氣候規律是什麼

紐西蘭的氣候規律是: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

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

紐西蘭的12月至次年2月為夏天,6月至8月為冬天。夏季平均氣溫2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10℃左右,全年溫差一般不超過15℃。全國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600~1500毫米。

(10)紐西蘭生長周期短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溫帶海洋性性氣候的特徵

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分布在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這類氣候全年在盛行西風影響下,西岸常有暖流影響,增溫增濕,西風從暖洋面吹來,降水頗多。

2、冬季常有溫帶鋒面氣旋來襲,因而盡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於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陣雨居多,幾乎沒有雷雨。氣旋頻繁過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區(如北美洲西北部)多達2500mm以上。

3、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於22℃,年較差遠小於同緯度的內陸與東岸地區。屬於這一氣候的有西北歐、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等小部分。除亞洲、非洲和南極洲沒有外,其餘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歐洲大陸西部及不列顛群島最為典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2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0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