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屋契回購計劃能拿多少錢

新加坡屋契回購計劃能拿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10-03 23:03:45

㈠ 新加坡PR在新加坡買了政府祖屋,還能在中國買房子嗎

你的計劃:你與你先生聯名購買新加坡政府組屋,你先生是第一屋主
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你的情況與我們相似
我是新加坡公民,我老婆是中國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
但,我們在購屋、加名...的次序不同
我老婆先購得中國房子,半年之後,我單獨購得新加坡政府組屋
四年之後,我才把她的名字,加入新加坡房子的屋契(房產證)
至今,她仍只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而且,已獲得建屋局的確認,當我走了之後,她可以繼承新加坡房子的所有權。

㈡ 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 馬寶山部長來論
小時候,我是住在後港甘榜一間亞答屋裡。我們每天從井裡打水,晚上點煤油燈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燈下吃晚飯。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記憶。
後來,我們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現在白沙浮商業城坐落的地方。我們住進一間店屋的小房間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過起碼那時候我們已經有水電供應了。
再後來,我們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間新加坡改良信託局組屋。當時,我們兩家人共用一間小小沖涼房。過後又搬到大巴窯,住進建屋發展局組屋。兩家人照樣共用一間沖涼房,不過還好廁所是分開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個房間都有浴室。
這個故事我在國會辯論政府組屋課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是個不平凡的故事,因為它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許許多多新加坡人親身經歷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國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簡陋,後來經過不斷地努力和打拚,漸漸地有能力住進更大、更好、更舒適,而且是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夠擁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國家,合理的住房對許多人來說仍是遙不可及。
過去50年來,支持我國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諾。
一是居者有其屋。這是我國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組屋住戶都擁有自己的房子,可說是世界之冠。
與其租房子給人民,使人民成為租戶,我國政府很早就決定讓人民成為屋主。只要貸款謹慎,就可視為「良性債務」。這樣一來,所有國民都可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成為國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給廣大民眾安家。跟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我們的公共住屋政策從一開始就是針對絕大部分國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組屋。我們建公共住屋不只為人民提供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為了建設一個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三是給民眾建長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項長期承諾。建屋局不但賣組屋給你,有時候還會再回頭為你翻新組屋。當然,我們得在預算充裕的情況下才能這么做。
在你晚年的時候,我們會幫你套現組屋價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購計劃,讓你既住在組屋裡,也同時有定期收入。
未來的挑戰我們在抓緊這些核心目標的同時,也須順應改變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時調整政策。展望未來,我認為我們將面對三大挑戰。
一是為首次購屋者提供住屋。過去50年,我國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國人已經從希望擁有屋子的一群,變成擁屋一族了。
如果我們要堅守對國人的承諾,讓每一個國人都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尤其得幫助年輕國人購買第一間組屋。所以,無論是購買轉售組屋的房屋津貼也好,直接購買新組屋也好,我們都已經調整政策,給予他們更多的優先權。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錯,我們會為年輕購屋者提供足夠的組屋,但是我們也必須小心,不可過量建造組屋,以免過剩組屋壓低房價,對現有的屋主造成傷害。因為購屋者一旦買了組屋就晉升為屋主了,所以確保組屋保值,符合年輕購屋者的長期利益。
二是滿足各種住房需求。要為80%的國人建屋,就意味著必須建不同類型的組屋,以滿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國人的需求。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設計簡單的普通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組屋更加多樣化,有設計普通的標准型組屋,也有像達士嶺組屋那樣設計檔次較高的組屋,還有預購組屋、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建造和銷售的組屋和執行共管公寓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
不過,多樣化的選擇也意味著價格會有所不同。購屋者必須小心選擇,要量力而為才行。
三是建組屋不可超出預算。政府建組屋需要花費國家很多財力,去年的撥款就已達到17億元。
盡管為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房屋是我們堅定的信念,但我們也必須向人民負責,因此必須確保建屋撥款得到善用。
購屋者當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貼,因為這樣就能少付一些錢。但是,這意味著對公共住屋的撥款就得增加,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教育、醫療、國防等方面的撥款。每一個國民最終都會成為購屋者、擁屋者和納稅人,我們應該對這些不同群體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

㈢ 新加坡買政府組屋老公是公民,屋主只寫老公的名字而我只是住戶,等我拿到pr後,

讓我回答,因為情況一樣
我是新加坡公民,我愛人是中國公民,2002年在新加坡注冊結婚
當時買政府組屋的條例更嚴,單身人士只能購買不大過二手的三房式組屋
因此,開始時(2002年)我們這三房式組屋只是我的名分
半年之後,我把房子的貸款付清,取得屋契(房產證)
我愛人在2004年8月,獲得永久居民的身份
但是,當時我並不急著把我愛人的名字加入,我想再給她一些時間
2006年,我把我愛人的名字加入我們這房子
現在回想,我的決定沒有錯
再補充:
這種契約稱為Joint ownership聯名業主,當一方去世後,生存的一方自動獲得整間房子的所有權
再次補充:
拿著屋契(如果房子貸款沒付清,就沒有屋契,但是還是可以辦理),你們兩人新加坡的居民證,去建屋局區辦事處辦理,需繳付約新幣一百多元的手續費(可以用公積金來繳付),再等三四個星期,接獲通知後才去大巴窯建屋局總部,領回屋契。

㈣ 新加坡老人為什麼被稱為「樂齡人士」,看看養老政策就清楚了

在新加坡生活的老人或者說年長者,都有一個獨特的尊稱,叫「樂齡人士」!「樂齡人士」主要指60歲以上的老人,字面意思很明顯「到了快樂的年齡」。所謂的「樂齡」,其實是對於60歲以上退休老年人的另一種稱呼,希望他們能夠晚年生活祥和安樂。

從對老年人的特殊稱呼來看,新加坡是一個非常重視養老事業的一個國家。那新加坡都有哪些獨特的做法呢?
首先——政府減負
「養老」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由於老年人身體機能的緣故,需要投入大批量的資金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等問題,資金的數量也是相當驚人的。

新加坡主要採用「輕福利政策減輕政府養老負擔」!你沒有看錯,是減輕政府負擔!看到這有些小夥伴估計要驚呼了!怪不得新加坡有那麼多老人,都皺紋爬滿臉了,還在工作。

在新加坡,最主要的養老保障為中央公積金體系(CPE),相當於國內的「三險一金」,只不過新加坡進行了統一稱呼。CPE為強制儲蓄,主要提供包括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綜合性的保障服務。

CPE一般分為3個賬戶:
①普通賬戶可用來購房、購買CPE保險、投資和子女教育;
②特別賬戶用於養老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
③保健賬戶則用於支付醫療費用。

而一旦會員達到退休年齡,政府則會為其設立一個新的退休金賬戶,符合要求者可在65歲後按月領取退休金,退休後賬戶要求有最低存款額,達到要求的,在65歲後,每月便可以領取1200新元的退休金,一共可以領20年。但往往到了退休年齡,新加坡的老人不願意退休!也就是剛才提到的,走在新加坡大街上會發現老人員工非常之多,這和國內絕對是天壤之別!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①薪金
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齡是62歲,重新受雇退休年齡是65歲,但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老年人過了這些年齡後,依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上。去年,65-69歲年齡段的新加坡人中,有超過40%的依然在工作,這個比例相較於2006年的24%,多出整整16個百分點。而老人就業增加,正是得益於政府政策、就業市場緊綳和人們的壽命和健康年份延長的諸多因素。新加坡規定:員工的重新受雇年齡為62歲到65歲。而目前,幾乎所有到達62歲的員工都獲得重新受雇。而且,只要重新受雇者工作職責不變,他們甚至也沒被削減基本工資。2014年,62歲以上的就業老人的98%沒有被削減薪金,有10%還獲得加薪。

②年齡
新加坡每十年人均壽命就會增加3年。2014年,新加坡男子的平均壽命為80.5年,女子為84.9年。由於壽命延長,人們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錢的繼續應付退休生活,因為新加坡的退休金職能領20年。老人有了收入,就能在財務上獨立,無需依賴子女。

③鼓勵
政府本身推出政策,鼓勵企業聘請年長員工。年齡超過60歲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擔任的工作包括清潔工、機械操作員、服務和銷售員工。如果企業聘請超過65歲的員工,政府也會津貼企業。年齡超過60歲的員工的月收入的中位數,從2006年的1160新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2000新元。這樣一來,企業覺得聘請年長員工其實很劃算。同時,由於新加坡收緊外國員工的流入,導致勞動力市場緊綳,僱主也開始認真考慮聘請年長員工的課題。去年,65歲以上的新加坡人中,有25%受雇。而2006年,這個比例只有13.8%。有人預言,未來10年,老年人就業率將很容易達到30%。

④心態
很多人老人明白,老人就業、哪怕兼職,也能讓老人與社會進行互動,正是因為有這種互動,老年人就不會不被禁錮在家庭內,反而能夠享受相對豐富的老年生活。而且延遲退休還都是民意所為,隨著人均壽命的逐漸提高,新加坡曾多次延遲退休年齡至62歲,2011年通過返聘條例,員工在退休後可在自願的基礎上繼續工作,僱主須向符合健康條件的62歲以上員工提供三年的返聘合同,增加了退休年齡的彈性。同時,積極幫助中老年人提升就業能力,鼓勵他們干力所能及的工作,40歲以上的員工參加培訓費用全免,50歲以上的員工在崗位上干滿6個月可以獲得政府獎勵的工資,計程車司機可以干到70歲。值得注意的是,工運領袖最近多次提議,把重新受雇年齡上限提高至67歲,讓更多人盡量延長受雇,從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現實民意。

而為了避免老年人在職場上受到歧視,政府今年修改規定,宣布從2017年7月1日起,取消允許僱主為年滿60歲員工減薪的法律規定。該規定是新加坡政府在1999年將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至62歲時提出的。在該規定下,僱主可以在延長員工退休年限時為其減薪最高10%。這一規定的取消為老年人重入職場暢通了道路。

其次,老年計劃
新加坡總人口為547萬,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接近13%,而且由於出生率持續低迷,近年來,一名老人對應的工作公民已從2004年的7.6人下降到5.2人。這意味著目前新加坡僅有不到6名工作公民負責供養一名老人,而且供養的老人還在增多,而工作的公民在減少,反差不斷加大。然而,單純依靠政府提供養老顯然會造成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幫助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中包括組屋套現的補貼計劃,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的家庭參與養老組屋補貼計劃,興建針對老年人的樂齡公寓等。
組屋套現是指擁有組屋的居民可以通過屋契回購計劃、大屋換小屋以及出租組屋等方式每月獲得額外的收入,這主要針對經濟困難的居民。政府近年來不斷提倡和強調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作為福利性質供應給本地居民的組屋,就在設計建造時專門設計了適合幾代同堂的戶型,並在購房價格上給予優惠。這種戶型類似打通了的兩套住宅,以客廳相連接,兩戶既分又合,使長輩和晚輩能夠和諧共處。另外,對於願意與父母住得近的子女家庭,在購買政府組屋時政府會提供高達4萬新元的現金減免。而單身人士購買組屋若與父母同住,也可享受2萬新元的公積金房屋津貼。
僅僅是解決了養老的問題還不夠,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才是更加關心的課題。事實上,新加坡社會的養老設施已經比較完善了,從日常生活上可以說是最適合老人居住的國家之一。例如,多數公共交通工具均可以實現輪椅上下,司機和乘客會耐心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上下車;每座組屋都為老人和兒童設立了活動區,還設立有食閣和公車站,屋主下樓就可以吃飯,而從家門口到車站均建有封頂的綠色廊道,方便居民雨天出行,這也大大減少了老年人滑倒事故。2016年3月,新加坡又針對老年人推出了「幸福老齡化計劃」。政府將投入30億新元,推動涵蓋醫葯保健、退休、就業、住屋和交通等12個領域的超過70項計劃。

從該計劃披露的內容來看,新加坡政府在關懷老人上真正做到了周到細致。首次在完整報告中出現的新計劃包括,將在非尖峰時段,把地鐵車廂門的開關時間延長2秒至6秒,讓年長者有更多時間進出車廂。此外,巴士站和的士站將更換成裝有扶手的座椅,助年長者起身。人民協會將藉助現有設施和社區網路,在健樂項目下提供醫療服務、推廣保健教育和樂齡學習,目標是在每個社區打造一個健樂中心。

這種關注細節的做法也體現在政府近年來修建的樂齡公寓的設施上。例如,樓梯和走廊兩側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改變方向和高矮的地方用顯眼的色彩提示。考慮到老人彎腰駝背,開關、門鈴和門窗把手等設施的位置都適當降低。老人視力、聽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間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兩倍,煤氣等各種開關上的字很大,報警系統的音量也適當提高等。此外,每個樂齡公寓都設有鄰里聯系站,老年人可以到這里來參加各種唱歌、讀書等活動,也可以相互之間聊天打發時間。

對於不住在樂齡公寓的人士,新加坡的每個選區也都設有民眾俱樂部、社區聯絡所以及康樂中心,這些場地由政府撥款並承擔部分營運經費,定期舉辦文化、社交、休閑活動,並提供健康檢查、信息咨詢、日常護理等服務。此外,新加坡也有日托養老和各類社會養老機構。對於無暇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將托老所和托兒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老少集中管理,即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解決年輕人的後顧之憂,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增進了人際交往與溝通。

㈤ 新加坡是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的

● 馬寶山部長來論 小時候,我是住在後港甘榜一間亞答屋裡。我們每天從井裡打水,晚上點煤油燈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燈下吃晚飯。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記憶。 後來,我們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現在白沙浮商業城坐落的地方。我們住進一間店屋的小房間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過起碼那時候我們已經有水電供應了。 再後來,我們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間新加坡改良信託局組屋。當時,我們兩家人共用一間小小沖涼房。過後又搬到大巴窯,住進建屋發展局組屋。兩家人照樣共用一間沖涼房,不過還好廁所是分開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個房間都有浴室。 這個故事我在國會辯論政府組屋課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是個不平凡的故事,因為它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許許多多新加坡人親身經歷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國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簡陋,後來經過不斷地努力和打拚,漸漸地有能力住進更大、更好、更舒適,而且是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夠擁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國家,合理的住房對許多人來說仍是遙不可及。 過去50年來,支持我國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諾。 一是居者有其屋。這是我國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組屋住戶都擁有自己的房子,可說是世界之冠。 與其租房子給人民,使人民成為租戶,我國政府很早就決定讓人民成為屋主。只要貸款謹慎,就可視為「良性債務」。這樣一來,所有國民都可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成為國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給廣大民眾安家。跟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我們的公共住屋政策從一開始就是針對絕大部分國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組屋。我們建公共住屋不只為人民提供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為了建設一個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三是給民眾建長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項長期承諾。建屋局不但賣組屋給你,有時候還會再回頭為你翻新組屋。當然,我們得在預算充裕的情況下才能這么做。 在你晚年的時候,我們會幫你套現組屋價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購計劃,讓你既住在組屋裡,也同時有定期收入。 未來的挑戰我們在抓緊這些核心目標的同時,也須順應改變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時調整政策。展望未來,我認為我們將面對三大挑戰。 一是為首次購屋者提供住屋。過去50年,我國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國人已經從希望擁有屋子的一群,變成擁屋一族了。 如果我們要堅守對國人的承諾,讓每一個國人都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尤其得幫助年輕國人購買第一間組屋。所以,無論是購買轉售組屋的房屋津貼也好,直接購買新組屋也好,我們都已經調整政策,給予他們更多的優先權。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錯,我們會為年輕購屋者提供足夠的組屋,但是我們也必須小心,不可過量建造組屋,以免過剩組屋壓低房價,對現有的屋主造成傷害。因為購屋者一旦買了組屋就晉升為屋主了,所以確保組屋保值,符合年輕購屋者的長期利益。 二是滿足各種住房需求。要為80%的國人建屋,就意味著必須建不同類型的組屋,以滿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國人的需求。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設計簡單的普通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組屋更加多樣化,有設計普通的標准型組屋,也有像達士嶺組屋那樣設計檔次較高的組屋,還有預購組屋、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建造和銷售的組屋和執行共管公寓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 不過,多樣化的選擇也意味著價格會有所不同。購屋者必須小心選擇,要量力而為才行。 三是建組屋不可超出預算。政府建組屋需要花費國家很多財力,去年的撥款就已達到17億元。 盡管為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房屋是我們堅定的信念,但我們也必須向人民負責,因此必須確保建屋撥款得到善用。 購屋者當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貼,因為這樣就能少付一些錢。但是,這意味著對公共住屋的撥款就得增加,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教育、醫療、國防等方面的撥款。每一個國民最終都會成為購屋者、擁屋者和納稅人,我們應該對這些不同群體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

㈥ 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

馬寶山部長來論
小時候,我是住在後港甘榜一間亞答屋裡。我們每天從井裡打水,晚上點煤油燈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燈下吃晚飯。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記憶。
後來,我們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現在白沙浮商業城坐落的地方。我們住進一間店屋的小房間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過起碼那時候我們已經有水電供應了。
再後來,我們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間新加坡改良信託局組屋。當時,我們兩家人共用一間小小沖涼房。過後又搬到大巴窯,住進建屋發展局組屋。兩家人照樣共用一間沖涼房,不過還好廁所是分開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個房間都有浴室。
這個故事我在國會辯論政府組屋課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是個不平凡的故事,因為它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許許多多新加坡人親身經歷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國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簡陋,後來經過不斷地努力和打拚,漸漸地有能力住進更大、更好、更舒適,而且是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夠擁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國家,合理的住房對許多人來說仍是遙不可及。
過去50年來,支持我國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諾。
一是居者有其屋。這是我國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組屋住戶都擁有自己的房子,可說是世界之冠。
與其租房子給人民,使人民成為租戶,我國政府很早就決定讓人民成為屋主。只要貸款謹慎,就可視為「良性債務」。這樣一來,所有國民都可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成為國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給廣大民眾安家。跟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我們的公共住屋政策從一開始就是針對絕大部分國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組屋。我們建公共住屋不只為人民提供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為了建設一個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三是給民眾建長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項長期承諾。建屋局不但賣組屋給你,有時候還會再回頭為你翻新組屋。當然,我們得在預算充裕的情況下才能這么做。
在你晚年的時候,我們會幫你套現組屋價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購計劃,讓你既住在組屋裡,也同時有定期收入。
未來的挑戰我們在抓緊這些核心目標的同時,也須順應改變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時調整政策。展望未來,我認為我們將面對三大挑戰。
一是為首次購屋者提供住屋。過去50年,我國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國人已經從希望擁有屋子的一群,變成擁屋一族了。
如果我們要堅守對國人的承諾,讓每一個國人都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尤其得幫助年輕國人購買第一間組屋。所以,無論是購買轉售組屋的房屋津貼也好,直接購買新組屋也好,我們都已經調整政策,給予他們更多的優先權。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錯,我們會為年輕購屋者提供足夠的組屋,但是我們也必須小心,不可過量建造組屋,以免過剩組屋壓低房價,對現有的屋主造成傷害。因為購屋者一旦買了組屋就晉升為屋主了,所以確保組屋保值,符合年輕購屋者的長期利益。
二是滿足各種住房需求。要為80%的國人建屋,就意味著必須建不同類型的組屋,以滿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國人的需求。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設計簡單的普通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組屋更加多樣化,有設計普通的標准型組屋,也有像達士嶺組屋那樣設計檔次較高的組屋,還有預購組屋、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建造和銷售的組屋和執行共管公寓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
不過,多樣化的選擇也意味著價格會有所不同。購屋者必須小心選擇,要量力而為才行。
三是建組屋不可超出預算。政府建組屋需要花費國家很多財力,去年的撥款就已達到17億元。
盡管為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房屋是我們堅定的信念,但我們也必須向人民負責,因此必須確保建屋撥款得到善用。
購屋者當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貼,因為這樣就能少付一些錢。但是,這意味著對公共住屋的撥款就得增加,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教育、醫療、國防等方面的撥款。每一個國民最終都會成為購屋者、擁屋者和納稅人,我們應該對這些不同群體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6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7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