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星洲邦社團屬下有什麼企業
㈠ 新加坡三證指什麼
為了加強對私立院校的管理、規范留學市場,新加坡政府設立了“第三認證”。
新加坡教育部向國會提交"私校教育法案",接受新架構監管的首批私校已經注冊。所有私校必須在法案通過後的18個月內注冊,不然有可能被取消資格。
至於新架構中的"教育信託保障"(ETrust)自願認證計劃推出。這一認證計劃取代"消協保證計劃"(CaseTrust)的計劃。除了在各個方面都必須展示優異表現,它同時也兼有消協保證的作用,保障學生所繳交的學費。
新加坡的私立學校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純私立性質的學校,必須同時在新加坡商業注冊局和教育部注冊;另一種是由社團或合法非營利機構或企業舉辦,可不在新加坡教育部注冊。不在新加坡教育部注冊的私立學校,隸屬於新加坡旅遊局。已有TLCLanguageSchool等10所私立學校退出新加坡"消協保證標志教育認證計劃(CaseTrustforEcation)",不再具備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由於新加坡私立學校的英文名稱為正式注冊名稱,而它們的中文名稱沒有法律意義,都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所以建議大家在選擇私立院校時首先要注意,在選擇學校時,不要被學校的中文名稱所蒙蔽,不要看中文名是"大學"就認為要比"學院"好。一定要注意確認學校的英文校名。
另外,新加坡私立院校眾多,但獲得消協保證計劃資格(CaseTrust)的院校或獲得新加坡標新局(SPRING)素質資格認證SQC(SinggaporeQualityCalss)的並不多,而同時獲得這兩項認證更是少之又少。新加坡消協對留學生推出的"利益保護計劃",是指那些質量好、資金雄厚的私立學校,學生在交費時不需要把學費劃到學校賬戶,而是劃給指定的銀行,由銀行按月劃給學校。這就避免學生選擇那些指著學費運營的經營困難的私立學校。如果學校出現問題,銀行可以中止劃款,可以減輕學生的損失。選擇這樣的學校,自己利益才能獲得保障。
㈡ 新加坡基金會怎麼辦理
現在新加坡非盈利組織有三種:
1.公眾擔保有限公司
2.社團
3.慈善信託
目前區塊鏈項目的主體都是以第一種形式在新加坡落地,也就是圈內所說的新加坡非盈利基金會。
注冊新加坡基金會需要提供哪些文件和流程?
1.基金或基金會的名稱:全英文大寫XXX FOUNDATION LTD.
2.提供兩位或兩位以上成員的,身份證、護照,電子檔即可
3.簽合同
4.耐心等待10-25工作日
5.查收注冊完成文件
基金會注冊好後,需要相關的律師文件來證明,這個項目的合法性以及所發代幣的屬性。
通稱「法律意見書」,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下律師針對區塊鏈項目的法律意見書有哪些:
1.根據新加坡監管條例出具Token非證券性質證明法律意見書
2.白皮書法律合規律師意見書
3.私募條款
4.公募條款、網站公示以及免責申明
5.英文白皮書編寫
6.包含項目進程中的所有法律相關的咨詢,方案設計與資源對接
7.募集主體(基金會)與運營主體間的服務文件
O
先說說如何辦理開戶:
一、開戶資料:1. 新加坡基金會全套資料
2. 董事及賬戶簽字人的身份信息(護照)
3. 賬戶簽字人的地址證明(身份證)
4. 開戶額外附加材料
二、開戶流程:1.填寫信息採集表
2. 准備開戶資料
3. 跟銀行預約開戶時間,等結果
4. 開戶成功後,轉入賬戶激活金
再說說是否真的需要開戶:
一、目前絕大部分客戶注冊新加坡基金會,主要都是從事區塊鏈項目,很多銀行審核很嚴格,幾乎不通過,除非騙銀行說是從事其他業務,但須提供相應材料證明。
二、即便賬戶開成功了,新加坡基金會是公眾擔保公司,性質屬於非盈利組織,被監管的很嚴格,每筆款項的進出賬,都需詳細的說明及證明,否則,做審計沒法解釋。
三、開戶用途,因為區塊鏈行業的特殊,幾乎沒人收取和支付法幣(人民幣、美金),不只是因為外幣管制嚴,法律層次涉及也太多太廣(非法集資、詐騙、傳銷等,走賬戶有憑有據的),為了規避風險,都以數字代幣互換或交易,那銀行賬戶又不能收取或提現虛擬代幣,所以賬戶也就沒有半點用途和意義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採納
㈢ 介紹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為淡馬錫,也就是水鎮的意思。後來,有一個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王子航海經過淡馬錫,誤認一隻老虎為獅子,就將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在印度語(當時,東南亞一帶信號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獅城。
英國為了抗衡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派萊福士找尋一個港口基地。在1819年,萊福士與隨從登入新加坡,從此改變了新加坡的歷史。
十九世紀,英國發展新加坡為一個港口與 貿易城市,新加坡處在中國與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之間,也因為港口與貿易帶來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國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以新加坡為基地試與日軍抗衡,結果英軍大敗,日本以少勝多,佔領了新加坡三年八個月。新加坡人終於意識到只有獨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經過許多風風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帶領下終於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之後,新加坡也從一個貿易港口國改造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服務業和貿易為副的經濟強國。
歷史上最早有關新加坡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一事實卻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3世紀的稱謂同樣貼切。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此後,英國人為這個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18世紀,他們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它的氣溫變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徵。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是進出東南亞的門戶。
人文·
盡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卻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她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氣候·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新加坡有兩個不同的季候風季節,從12月到翌年3月吹東北季候風,相當潮濕;6月到9月則吹西南季候風,最為乾燥。這兩個季風期,間隔著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風交替月里,地面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形成下午至傍晚時分,全島經常會有陣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一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基督教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O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錫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個注冊的錫克教和錫克社團組織;以及7間錫克廟。錫克人成立的錫克人咨詢委員會;專門向政府提供有關錫克教與習俗,以及錫克社區一般福利的意見。
錫克人的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幾個錫克古魯的誕辰,以及慶祝卡爾沙教團的紀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與寬容,各種宗教信仰追隨者都可在這里立足。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還有少數的襖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沒有廟宇。
㈣ 新加坡有哪些大學啊 (越多越好)
南京遠信出國為您解答: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國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為東亞AACSB認證成員、東亞EQUIS認證成員、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Universitas 21 大學聯盟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在工程、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為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1912年,該校改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1928年,萊佛士學院成立。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並為馬來亞大學。1955年,新加坡華人社團組織創立了南洋大學。1962年,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為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並,校名定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簡稱南大(NTU),為國際科技大學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簡稱G7聯盟)發起成員、AACSB認證成員、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APSIA)成員,是新加坡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學,在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許多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為工科和商科並重的綜合性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前身為1955年由民間發動籌款運動而創辦的南洋大學,南洋大學的倡辦人是新馬膠業鉅子陳六使先生,雲南園校址由新加坡福建會館捐贈;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學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學院,為新加坡經濟培育工程專才;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進行重組,將國立教育學院納入旗下,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與快速發展的教育事業齊驅並進;2006年4月,南洋理工大學正式企業化。
㈤ 新加坡為什麼被稱為「獅城」
據史籍記載,公元116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一位王子乘船到該島附近遊玩,看見一隻黑頭白胸的怪獸,當地人告之為叫「Singa」(獅子),後稱此地為「Singapura」,即為「新加坡」之稱(也稱「獅城」)的來歷。早年也有因其小或「Sing」的讀音而稱之為「星洲」、「星島」的。據《新加坡年鑒(2003)》記載,公元1330年前後,一位名叫汪大淵的中國商人到過新加坡,他把這個地方稱為「淡馬錫」(Temasek,「漁村」之意),並說島上已有華人居住。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登陸新加坡,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設立貿易轉運站。182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是英國在遠東的重要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新加坡人把萊佛士奉為「國父」,在新加坡河畔當年萊佛士的登陸地,塑有一尊他的雕像。還有以「萊佛士」命名的馬路、酒店和醫院等。1942年新加坡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48年加入馬來亞聯合邦,1959年6月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英國仍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沙巴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擁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這一天,被確定為新加坡的國慶日。1965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成為共和聯邦成員國,12月成為共和國,尤素夫.伊薩出任第一任總統。
㈥ 注冊新加坡基金會需要什麼條件
新加坡基金會注冊需要滿足的條件:
1、基金會的公司名稱:提供公司名稱(核名),取名自由。名稱結尾以基金會結尾。
2、經營范圍:可選1-2個經營項目如軟體開發、信息技術服務、資產管理等
3、董事信息:董事護照掃描件、需要至少兩名成員,公共擔保公司不存在股東,沒有股份,只有公司成員,成員會體現在公司名單中股東位置,兩個人都有決定權。需要至少一名新加坡本地董事(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公民)和一名合規的新加坡秘書(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公民,且為新加坡注冊秘書)客戶可以自己提供新方董事,如不能提供,我司也可以提供新方董事。
4、注冊資本:不用驗資到位,最低1新幣,
㈦ 大陸人怎麼注冊新加坡的公司
注冊條件要求:
1、公司名稱
新加坡公司的名稱為英文,而且不接受中文名注冊,以 PTE.LTD. (Private Limited)結束。(一般是建議提前准備2-3個備用,提供想要注冊的公司名稱後,和新加坡會計和商業管制局(ACRA)進行名字查詢,以確認該公司名稱的可用性)。
2、注冊地址
新加坡公司必須提供一個新加坡本地的注冊地址。公司的運營和聯絡地址可與注冊地址不同。*我司可以提供注冊地址服務
3、營業范圍
自 2005 年公司法修訂今後,除非公司章程對公司的經營規模有所約束,新加坡公司能夠從事一切合法的運營活動,但在注冊時需求挑選一項或許兩項公司的主經營業務。
4、注冊資本
新加坡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1新幣,最高沒有上限。新加坡公司對於注冊資本的繳足無嚴格的時間限制,且不徵收印花稅。(香港公司注冊資本達1萬港幣以上需繳納千分之二的印花稅。)
*公司的注冊資本金作為公司運作的資金,建議在公司注冊後的第一個財務年度內注資。
5、公司董事
新加坡公司的董事必須是高於18歲的自然人。公司的董事會可以由一名或多名董事組成,但必須至少包括一名新加坡本地董事。
任何國籍人士或公司都可以成立新加坡公司,但公司必須至少有一位18歲以上的董事,新方董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1)新加坡公民
2)新加坡永久居民
3)就業准證持有人(准證超過1年)
4)基本核准就業准證持有人或親屬准證持有人
*我司提供新加坡本地居民掛名董事服務,掛名董事不參與公司的經營,也不佔有公司的股份。
6、股東資格
新加坡公司股東組成無任何限制,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公司。
7、法定秘書
新加坡公司必須委任一名法定秘書。
㈧ 孫炳炎的人物生平
孫炳炎先生(1912-2002)是新加坡著名的企業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和華人社會領袖。1912年2月23日(農歷正月初六)生於福建省同安縣孫厝村(今轄於廈門市集美區)。1926年,從陳嘉庚先生創辦的樂安學校高小畢業後就到新加坡謀生。1932年用當學徒、伙計積攢的2000元做資本創立森林公司,經營枋材,至70、80年代發展成森林企業集團,屬下有20多家分支企業和子公司,在建築、金融、電子、商業等方面為新加坡的建設與騰飛做出了成績。1983年退休,由四子孫聚得接任森林企業董事長職務。
孫炳炎先生自1938年起就追隨陳嘉庚先生參加抗日救國活動,任南僑籌賑總會新加坡芽籠區分會主席。1956年作為星馬工商考察團團員,在訪華期間曾兩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陳毅副總理的一次特別接見。自50年代以來,長期支持陳嘉庚先生在家鄉所創辦的華僑博物院、同安同民醫院和樂安學校,或捐贈款物,或籌集資金,予以充實、擴建、增建;在廈門市設立教育基金,獎教、獎學。累計在廈門的捐獻約合人民幣800萬多元。
孫炳炎旅居新加坡長達77年之久,而且在1965年加入了當地國籍,成為所在國公民,但他暮年常說,「我這個人是會想的,我想怎樣幫助中國強大起來。我是有感情的,對故鄉的感情越來越深」。直至生前最後的日子裡,他對故鄉,一直殷殷地戀著;他對祖籍國,一直深深地愛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孫炳炎對於祖先和故鄉的依戀,使他一直都想得更多、更遠。他對故鄉的牽掛綿延在他離別故鄉的幾十年間,特別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後階段,每年都要回來好幾次,他在家鄉總有做不完的事。他在神志還十分清楚的最後日子裡,仍然對海內外的鄉親、族親寄託著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齊心協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孫炳炎先生自1956年與中國礦產公司簽訂五羊牌水泥總經銷合約後,與中國保持著貿易往來。1981年5月率新加坡華商訪閩團一行29人,訪問廈門、泉州、漳州、福州、武夷五市,與福建有關方面簽訂了幾項合作協議。此後每年幾進幾出帶領海外商家來往於新加坡和廈門、北京、哈爾濱等中國的幾個城市之間,尋找投資創業機會,並於1985年與廈門開元飯店合作經營新加坡酒店,是改革開放之後,最早推動海外華商及華人社團與中國開展文化、經濟交流和合作的華人領袖之一。
在新加坡,孫炳炎先生於1940年任福建會館理事、1941年參與創辦孫氏公會以來即成為多個社團的中堅分子。自60年代起至2001年前後,連任孫氏公會、怡和軒俱樂部、中華游泳會、同安會館主席(會長)和福建會館副主席等職。提任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會長期間(1960—1969年),組織領導了維護華商合法權益,推動區域經濟交流,向日本討還血債和建立蒙難人民紀念碑等活動。進入90年代之後,努力推動全球同安鄉親的交往合作及與故鄉的聯絡聯誼,促成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的召開。
2001年1月29日,子女們舉辦「孫炳炎先生九序榮壽慶典」,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前總統黃金輝等國家首腦、社會賢達及來自中國的代表,共800多人出席。
孫炳炎先生於2002年4月30日病逝。居喪期間,中國駐新加坡特命全權大使張九桓偕同使館其他官員,前新加坡總統黃金輝、前馬來西亞副首相敦嘉化 等政治領袖,當地社團領導,工商、金融、文教、體育、宗教等各界代表,或親往弔唁,或致慈善禮券、獻花圈、送挽軸、刊登輓詞,或馳傳電文,以表哀思與景仰。致電弔唁的還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有關社團、中國香港特區、黑龍江省、吉林省、福建省政府和北京市、哈爾濱市、泉州市、廈門市政府,以上述省、市僑聯、海外交流協會、海外聯誼會等機構、組織和孫炳炎先生友好。舉殯之日,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副會長蔡天寶宣讀公祭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長李木源主理佛教儀式。
㈨ 新加坡華人的社團
華人初到僑居地時雜居於牛車水一代。基於相同地緣,漢語方言及血緣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華人形成了五大幫群:福建幫,潮州幫,廣東幫,客家幫,海南幫。在英國殖民時期,殖民政府基本上採用的是以華治華的手段,指定了一些華人的領袖來管理華社。所以,華社是屬於一個半自治的狀況。他們組織的方式是通過一些民間組織來互相照顧自己,例如處理同伴的喪事。
因此,這些組織很多時候是個宗教組織,後來再發展成宗廟,或者是從這些照顧善後的組織裡面,再發展成同鄉會館和宗親會館,以便彼此之間互相照應。經過時代的演變,華人在經濟和教育上都有了顯著的成長,一些實力雄厚的華商開始發起了跨越幫群的社團組織。這些包括了成立俱樂部 (例如怡和軒),商會(例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06成立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是華社的最高機構,自成立起就背負著為華人爭取權益的責任。二戰時期,新加坡華人曾透過商會來籌款捐賑物資,幫忙受難中的中國。
在20世紀60年代初,新加坡慢慢的爭取到了自治。新加坡政府採取了許多使種族和諧的政策,讓大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的一起生活。所以,當時新加坡政府並不太鼓勵這些會館。華人慢慢地由僑居轉向了定居,在新加坡落地生根。隨著國民意識與認同感的加深,會館也慢慢地走向了衰退,而這些會館的組織功能也逐漸被政府取代。
現今的會館雖不如以前來的重要,但仍然扮演著傳承中華文化的作用,尤其是讓年輕的一代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及加深文化認同。 華源會(中國大陸)、九龍會(香港)、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台灣)
㈩ 新加坡基金會屬於什麼組織機構
所有基金會都屬於社會組織(也叫做非營利組織或者非政府組織,英文縮寫NGO)三種形式之一的基金會,社會組織分為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和基金會,都屬於非營利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