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哪個兒子在新加坡
❶ 梁啟超九子姓名
粱啟超有9個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長: 大姨思順(令嫻)(1893-1966),是梁啟超的長女,生於廣東新會,她自幼愛好詩詞和音樂,從小梁啟超就在家中教她讀書,曾編有《藝蘅館詞選》。此書1908年初版,後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啟超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舅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學家,梁啟超的長子,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早年入清華學堂學習,1924年赴美國留學,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他選擇了當時比較艱苦的東北大學去創辦了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建築系。「九·一八」 事變前夕,他離開東北大學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研究。 他到學社後改變了學社過去只注重文獻考證的研究方法,組織調查隊,從1931-1937年走遍了華北地區,到偏僻的鄉村去探尋古代建築。對所發現的古建築,諸如五台山佛光寺(唐)、太原晉祠(宋)等,進行測繪、攝影、分析、研究鑒定,寫出了有科學價值的調查報告。他是第一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我國建築進行分析研究的學者,從此開拓了中國建築史的研究道路。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完成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完成了他的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願。 就在這個時期,他還用英文為外國讀者寫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國建築史圖錄》,讓中國建築在國際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他除了本人的學術成就外,還培養了許多研究古建築的人才。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深感國家缺乏建築人才,因而又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並於1946年赴美講學及考察建築教育。1947年被推薦為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代表。同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學術上的重要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這時不少朋友勸說,共產黨就要來了,建議他在美國工作,但他還是毅然回到了祖國, 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 解放後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並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他親自領導並參加了國徽圖案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1952年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1955年他曾因提倡建築的民族形式而受到批判,但他並未因此疏遠共產黨,他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並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先後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建築理論、建築教育思想、城市規劃理論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觀點,他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十年動亂中他受盡屈辱和折磨含冤去世。 三舅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學家,梁啟超的次子,生於澳門,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隨後赴美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並研究東亞考古。其間,曾一度回國在清華學校國學研究所擔任助教,193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國參加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1931年春參加河南安陽小屯和後岡的發掘,秋季參加山東歷城(今章邱)龍山鎮城子崖的第二次發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國考古發掘的科學水平,使之納入近代考古學的范疇。(1934年出版了他主筆的《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報告集。)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跟隨史語所撤退到長沙經桂林入昆明最後到達四川李庄。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學術會議」上提出的論文中,全面總結了龍山文化,直至目前對龍山文化類型的進一步劃分,仍導源於梁思永半個世紀以前的創見。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 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他躺在病床上主持著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長遠規劃,指導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熱心培養青年一代。由於工作辛勞,體力更加衰弱,終於不支。於1954年春心臟病發作,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未滿50歲。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梁思永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 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也說他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 四舅思忠(l907-l932),梁啟超的三子,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後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回國後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貽誤治療而去世,年僅 25歲。 媽媽思庄(1908-1986)梁啟超的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6-1930年間就讀於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30-1931年就讀於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獲圖書館學士學位。1931年學成歸國後,立即投身於我國圖書館事業,先後在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從事西文編目工作。1936年重返燕京大學,任圖書館西文編目組長、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 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文革」中她作為 「保皇黨梁啟超的女兒、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鬥,並被毒打得遍體鱗傷。1976年被勒令退休,1978年復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她為圖書館事業嘔心瀝血、默默無聞地工作了整整50年。一生致力於西文編目工作,在這方面被公認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專家。北大圖書館的幾十萬種西文圖書的目錄都經她親自編制或指導編制而成。這套目錄是她一生心血的結晶,它的高質量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交口稱贊。她一生為校內外的教師、學者、青年學生、各行各業人員所解決的疑難問題真是不計其數。她一生留下個人署名的文章不多,但許多專家、教授們的著作和學生們的論文中,都包含了她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勞動。 1980年,梁思庄以古稀之年,代表中國圖書館學會赴菲律賓參加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1981年她積勞成疾,於4月患腦栓塞,卧床五年,久治不愈,於 1986年5月20日去世。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卧佛寺梁啟超墓地。 五舅思達(1912-)梁啟超的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3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系,後留校作研究生,於1937年畢業。抗戰期間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1949年在北京國務院外資企業局任職,後改為國家工商管理局。他曾參與科學院經濟所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一書。1965年主編《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1972年退休,現住北京。 五姨思懿(1914-1988)梁啟超的三女,主要從事社會活動,早年在燕京大學讀書,初念醫預班准備升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後為了參加革命轉入歷史系。她曾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後參加學生流亡隊伍。1941年到美國學習美國歷史,1949年她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消息立即回國。她先後在山東醫學院、山東省婦聯工作,後調到北京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她一直從事對外友好聯絡,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紅十字會議。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病逝於北京。 六姨思寧(1916-)梁啟超的四女,生於上海,早年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因日軍轟炸學校而失學。1940年在五姨思懿影響下投奔新四軍,她參加革命工作數十年,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八舅思禮(1924-)梁啟超的五子,也是梁啟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生於北京,1941年當他17歲時隨五姨思懿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獲學士學位,接著在辛辛那提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回國,初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國務院組織的「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負責起草運載火箭的長遠規則。1956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導彈系統研究室主任。他為祖國從無到有的導彈控制系統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三十多年來,八舅親自領導和參加了多種導彈、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研製試驗。他是1964年實驗成功的、我國自行設計第一個地-地導彈的控制系統負責人之一,並在以後改進的型號中,領導研製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慣性制導系統,使我國導彈控制系統的設計完全脫離了仿製蘇聯的「框框」。他參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國國土上進行的導彈核武器試驗。這次實驗的成功震驚了全世界,從此我國進入了核大國的行列。梁思禮還是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的遠程液體火箭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負責控制系統工作。在他主持下我國首次把集成電路用於彈上計算機,並首次以此進行全彈自動化測試。他還參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的飛行試驗,獲得了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代人,也是當代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的帶頭人,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他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被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1997年9月作為全國十名有突出貢獻的老教授之一,獲 「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
梁啟超的子女們各有自己的成就,成為本行業的專家。他們都十分用功刻苦學習;他們都十分熱愛自己的專業;他們學貫中西,善於把自己在國外所學的先進知識技術運用在祖國所需要的研究上;他們都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而是默默無聞的奉獻。他們都不靠父親梁啟超的名聲,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他們又都和他們的父親一樣,有一顆愛國的心。 梁啟超有3個兒子是中國院士。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倆同時於1948年3月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人文組)。梁氏一家真可謂「滿門俊秀」,外公梁啟超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❷ 梁思成先生是誰的兒子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 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梁啟超的長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解放以前,他就在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研究傳統建築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任職,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工作。全國解放以後,他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還有,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就是他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共同設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7月10日,新政協籌委會在《人民日報》等大報上刊登了公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當時梁思成是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的負責人。 國徽徵稿結束時,共收到900多件設計圖案,但都未被選中,政協籌委會決定把設計國徽的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梁思成夫婦認真分析了徵集來的國徽資料,首先明確了國徽和商標的區別,認為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它應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意志,一個政黨的主張。中國的國徽要有中國的特徵,政權特徵,形式也要庄嚴富麗,要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自豪感。經過幾個月不分晝夜的奮戰,國徽圖案終於誕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卻在終評的前一天雙雙病倒了,只得讓秘書去參加評選工作。 評選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周恩來總理也參加了這次國徽評選會,他和評委們一起仔細審視了中央美院和梁思成夫婦領導的清華大學小組設計的兩枚國徽圖案,並進行了認真地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贊成採用梁思成夫婦設計的圖案,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要求一兩天內畫好正式圖紙,送政協全體會議審查。 梁思成夫婦根據周總理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意見,組織清華國徽小組用兩天時間重新繪制了大幅國徽圖案,並在圖版下方寫了國徽圖案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直到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這一段偉大的革命歷程。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會上,在毛澤東主席的提議下,全體代表起立,鼓掌通過了梁思成夫婦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 1972年1月9日逝世。
❸ 梁啟超5子4女都學成歸國,他有什麼教育理念
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梁啟超的大名一定是如雷貫耳,作為舉人和師傅康有為參加過“公車上書”,發動了只有百日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辛亥革命之後,還在袁世凱的政府做過官;之後又反對袁世凱稱帝;支持過五四運動。
同時梁啟超還是富有才華的大文豪,自己出版過文集《飲冰室合集》,是20世紀最為著名的清華四大國學大家,他的弟子中更是有軍事方面的“護國將軍”蔡鍔,大名鼎鼎的徐志摩。這樣的人生簡直就是開掛了,梁啟超也算得上人中龍鳳了。
看完梁啟超所有的子女,全部培養成人才,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想想現在,家中一兩個孩子都難以成才,讓人感嘆。梁啟超對於教育的觀點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尊重每一個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選擇。
我們從他九個子女的經歷來看,每個人選擇的行業都不同,最終也都實現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都就讀於中國的頂尖大學,留學過美國,這些不可不算是梁啟超的教育方法的獨特。如今社會的父母也應該從中吸取一點經驗,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時盡量發掘孩子的興趣,督促學習,才有可能實現更大成就。
❹ 梁啟超的兒子和兒媳婦是誰
梁啟超的兒子是梁思成,兒媳婦是林徽因。梁啟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國學大師,戊戌變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兒子是梁思成,兒媳婦是林徽因。
❺ 梁啟超的長子、次子分別叫什麼
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惠仙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桂荃夫人所生。他們人人成才,各有所長:
梁思順(令嫻)(1893-1966),是梁啟超的長女,生於廣東新會,曾編有《藝蘅館詞選》。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學家,梁啟超的長子,生於日本。1924年赴美國留學,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 解放後他親自領導並參加了國徽圖案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1952年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他先後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建築理論、建築教育思想、城市規劃理論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觀點,他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學家,梁啟超的次子,生於澳門,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
梁思忠(l907-l932),梁啟超的三子,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後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回國後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貽誤治療而去世,年僅 25歲。
梁思庄(1908-1986)梁啟超的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生於日本, 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一生致力於西文編目工作,在這方面被公認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專家。
梁思達(1912-)梁啟超的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1972年退休,現住北京。
梁思懿(1914-1988)梁啟超的三女,主要從事社會活動,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病逝於北京。
梁思寧(1916-)梁啟超的四女,生於上海,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梁啟超的五子,也是梁啟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生於北京,參加國務院組織的「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負責起草運載火箭的長遠規則。1956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導彈系統研究室主任。他為祖國從無到有的導彈控制系統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我查找過很多有關梁實秋的生平介紹,談到他父母的只有隻言片語,是知識分子而已,沒有任何文字證明他與梁啟超有關系。恐怕只有姓氏相同吧。
❻ 梁啟超的兒子們的成就盡量的詳細~~
梁啟超的兒子們的成就如下:
1、梁思成: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2、梁思永:
著作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通過一生的田野 實踐和辛勤勞動,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展壯大及考古人才 的培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還為新中國考古事業的建立和考古學學科規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這在中國考古學史上是功不可沒的。
梁思永的許多學術活動, 贏得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大力贊譽。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突出了中國考古學在世界考古學史上的地位,使我國的考古學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3、梁思忠:
在梁啟超所有留學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熱情最高,1927年初梁思忠一度想終止學業回國參加北伐戰爭,但被父親勸阻。20世紀30年代初梁思忠畢業回國,加入國民革命軍。
入伍後,由於留學資歷和傑出才幹,梁思忠很快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駐防上海的十九路軍浴血奮戰,梁思忠表現相當出色。
4、梁思達:
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抗戰期間曾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和中國銀行長沙支行任職,1949年調北京國務院外資企業局(後改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書處。
後在調研處任統計科科長,兼做內部資料的編輯工作。曾經參加中國科學院經濟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並於1965年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
5、梁思禮:
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製、試驗。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程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6)梁啟超哪個兒子在新加坡擴展閱讀:
梁思禮科研成果:
在中、近程戰略導彈的設計中,梁思禮曾領導和參加研製成功具有中國特點的捷聯慣性制導系統,開辟了戰略導彈「慣導化」的道路。他親自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的研製、試驗及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
在「長征二號」的研製中,決定首次採用平台計算機方案,首次在彈上使用集成電路化的計算機。主持研製成功衛星、導彈計算機自動測量控制系統。
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的論點,成為航天質量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他是航天CAD技術的倡導者和奠基人,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梁思成人物榮譽:
1963年,梁思成設計了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建築於1973年建成,1984年,榮獲中國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198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證書,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領導的集體在「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❼ 求梁啟超九個子女的介紹
1、梁思順
梁思順(1893年—1966年),字令嫻,詩詞研究專家,梁啟超長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館館員。
生於廣東新會,畢業於日本女子師范學校,編有《藝蘅館詞選》。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參加北京女青年防癆協,後曾任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
2、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末改革家,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所以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東京。
1912年,辛亥革命後,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識,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從誡);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識,1962年再婚。
3、梁思永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梁啟超次子,廣東新會人,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1923年梁思永自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畢業赴美留學,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國,參加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
194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0年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54年4月2日經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4、梁思忠
梁思忠(1907年—1932年),梁啟超三子,1907年出生於日本,早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
在梁啟超所有留學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熱情最高,1927年初梁思忠一度想終止學業回國參加北伐戰爭,但被父親勸阻。20世紀30年代初梁思忠畢業回國,加入國民革命軍。
入伍後,由於留學資歷和傑出才幹,梁思忠很快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駐防上海的十九路軍浴血奮戰,梁思忠表現相當出色。
可惜此後不久,身處前線的梁思忠卻在戰斗中不慎喝了路邊的臟水,結果患上腹膜炎並貽誤治療時機而不幸去世,年僅25歲。
5、梁思庄
梁思庄(1908年-1986年5月20日),梁啟超次女,出生於日本神戶,祖籍廣東新會,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門語言。
梁思庄是梁啟超的次女。1925年,梁思庄隨大姐梁思順與即將在加拿大任總領事的姐夫周希哲一起前往加拿大讀書。後分別獲麥吉爾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學士學位。
1933年,與丈夫吳魯強結婚。1936年,到北京在燕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建國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1980年,梁思庄當選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後又任名譽理事。
6、梁思達
梁思達,出生於1912年,男,1935年從南開大學經濟系畢業,隨即考上該校的碩士研究生,並於1937年取得碩士學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梁啟超四子。
他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抗戰期間曾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和中國銀行長沙支行任職,1949年調北京國務院外資企業局(後改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書處,後在調研處任統計科科長,兼做內部資料的編輯工作。
他曾經參加中國科學院經濟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並於1965年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他1972年退休,退休後一直住在北京。
7、梁思懿
梁思懿(1914-1988) ,女,廣東新會人,1914年出生於北京,為梁啟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梁思懿於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備班,准備三年後進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後來,為了參加革命,她轉入燕京大學歷史系,並自1935年下半年開始投身於學生運動。
她思想活躍,積極進步,曾任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是燕大學生領袖,為「燕京三傑」之一。
8、梁思寧
梁思寧(1916年—2006年),生於上海,是梁啟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讀於南開大學。1937年日軍轟炸南開,她被迫失學。
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響下,梁思寧投奔了新四軍,在新四軍123支隊司令部,主要從事宣傳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她與同樣是從青年學生成長為革命幹部的章柯結婚。建國初期,陳毅元帥曾對建築學家梁思成說:「當年我手下有兩個特殊的兵,一個是梁啟超的女兒,一個是章太炎的兒子。」陳毅元帥所說的梁啟超的女兒即梁思寧。
9、梁思禮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廣東新會人,梁啟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194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學士學位;1947年獲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思禮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製、試驗。他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程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
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獎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禮文集》、《向太空長征》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思順
❽ 梁啟超的兒子叫什麼
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簡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古建築文物保護與研究和建築史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梁啟超長子。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梁思成於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東京,1912年隨父返國。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1934年任國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員會委員,1944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營建系)並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還曾任中央研究員院士,美國耶魯大學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和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成員等職。從1949年起,先後任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築教育、城市規劃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不朽貢獻之外,最為突出的是古建築文物的保護與調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十多年間,以他身體和學術的最強壯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運用近代科學技術對我國眾多價值的古建築進行了勘察、測繪、制圖並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對老匠師們的采訪,寫出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等專著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考》、《正定古建築調查報告》、《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等眾多的調查報告與學術論文,為我國建築的研究與保護這門學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梁思成對古建築的保護維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抗日戰爭以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都是竭盡全力,多方設法保護,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在抗戰時期為保護敵站區古建築文物、在解放戰爭中為保護待解放地區古建築文物領導編寫《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在作戰地圖上標示出在戰爭中避免炮擊,轟炸的建築文物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保護北京的城牆、牌樓、北海團城等等竭盡了全力。他還多次為文化部舉辦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古建築工作人員培訓班講課,培訓專業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間,任站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時,於1944年為國民政府及盟軍(美軍)編制敵戰區需要保護的文物建築名單並將其表明位置的同時,還建議盟軍在戰爭中保護日本歷史文化名稱京都、奈良。把那裡的珍貴文物古建築當作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來看待。此事受到國際上普遍的稱贊,日本報刊一再把梁思成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