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紀念碑在哪裡
1. 獅城——新加坡的資料
新加坡於1990年全面開放
地理: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
人口: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民族: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宗教: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譽稱:獅城、購物天堂、花園城市
2. 馬六甲海峽那麼長,為何只有新加坡繁榮
馬六甲海峽很長,但是真正適合貨物運輸的天然良港並不多,它是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海峽,海峽附近比較大的幾個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因為它的那個位置暗礁比較多,海水比較淺,不適合停大型船舶。
新加坡現在還是。非常適宜居住的國家,因為他們對於環境的保護非常到位,雖然人口比較多,大概500多萬,國土面積也不大,但是因為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也注意環境的保護,人均等居住面積沒有那麼大,但是生活還是沒問題的。是一個陽光城市,可以去那裡旅遊。
3. 新加坡與英國的標志性建築物分別是什麼
現在新加坡的標志性建築是金沙酒店,魚尾獅。
英國的多了:
聖保羅大教堂 Sallo Paulo cathedral
1666年一場大火將原有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毀於一旦。現存建築是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築家克托弗.雷恩爵士營建的。工程從1675年開始,直到1710年才告完工,共花費了75萬英鎊。為了這一偉大的建築藝術傑作,雷恩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位於倫敦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博物館之一。這座龐大的古羅馬式建築里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所不能比擬的。大英博物館初創於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現有房屋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6,7萬平方米。原來主要藏書,其後兼收歷史文物和各國古代藝術品,迄今共藏有展品400萬件。 大英博物館整日免費開放。
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漢宮是英國的王宮,位於倫敦最高權利的所在地----威斯敏特區。東接聖·詹姆斯公園,西臨海德公園,是英國王室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王宮初建於1703年,白金漢公爵、若曼底公爵和約翰.謝菲爾德在這里建造了一座公館,並以白金漢公爵的名字命名。白金漢宮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展,現已成為一座規模雄偉的三層長方形建築。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界首腦訪問英國時,女王就在宮院中陪同貴賓檢閱儀仗隊。
白金漢宮前的廣場中央屹立著有伊麗莎白二世的高祖母維多利亞女王鍍金雕像的紀念碑。
國會大廈及大本鍾 Capitol and Big Ben
國會大廈是白廳大道上最醒目的建築也是英國君主政體的象徵,哥德式的建築群,壯麗中帶有古典風韻,氣勢磅礴。
現在所看到的國會大廈其實是倫敦最新建的宮殿。1834年,一把大火燒掉了整座原來的西敏宮,僅留下一座只剩屋瓦的西敏廳,之後花了12年的時間才建成現在的規模。改名國會大廈之後便成為倫敦的政治中心,國會議員的開會場所。
倫敦塔橋 Tower of London bridge
這是泰晤士河上諸多橋梁中,位於最下游的一座。塔橋以兩座塔做為基底,採用哥特式厚重風格設計。當大型船隻要通過時,全長270公尺、重約1000噸的橋身會慢慢打開成「八」字狀。以前塔橋利用水壓以蒸汽做為開關的動力,1976年起改用電動控制。
西敏寺 Agile temple of west
雙塔聳立的西敏寺,正面看起來非常壯觀。「西敏寺」一名源自西元970年,一群聖本篤教會的修士在當時倫敦市,、修建修道院教堂,從此留名至今。歷代國王的加冕儀式、婚喪喜宴及國家大典等活動都是在這里舉行,甚至連王室的墳墓也幾乎都設在這里,此外,去多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墓碑或紀念碑也設在教堂內.
4. 清朝的時候有新加坡這個國家嗎
歷史概況
早期文明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14世紀,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比較可惜的是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英屬時期
1819-1942 正在載入總督萊佛士 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底,總督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萊佛士於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發覺新加坡具備發展為港口的優越條件,該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鄰近的溪澗也有可靠和充裕的水源。
最初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
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
日據時期
1942-1945
1941年底,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新加坡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該島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正在載入新加坡福康寧山前英軍地下指揮部,白思華就是在這里做出了向日軍投降的決定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 ,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將她改名為昭南島。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邁向自治與合並
1945-1963 正在載入李光耀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管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分散總督權力,成立由官方人士和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但非官方人士需獲任命。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成的人投贊成票。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新馬合並
1963-1965
正在載入東姑阿都拉曼首相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
5. 新加坡歷史沿革大概是怎麼樣的
早期歷史
公元3世紀,馬來人將新加坡的主島命名為蒲羅中,取意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後來,新加坡又被賦予海峽之邦的別譽,因而先有早期的華人移民以Selat (海峽)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海城)。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英屬時期
1819-1942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末,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本島,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間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飲用水。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20世紀初的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第7大港口,她也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
日據時期
1942-1945
日本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打響。日本的目標是要通過攻佔東南亞來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另外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勢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
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僅抗日義捐一項,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僑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星洲淪陷以後,日軍對新加坡華裔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新加坡大屠殺)以泄心頭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春節),白思華中將向日本陸軍的山下奉文將軍投降後,日本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新加坡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甄別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由於資源嚴重缺乏,致使許多民眾不得不在自家花園里種植各種農作物來果腹。經歷了3年半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無不高興,最終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了受降儀式。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3年半的期間,至少有5到10萬名新加坡華人慘遭殺害。為了安撫冤死的亡靈,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紀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佔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志悲痛。」
此後,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紀念碑旁舉行悼念和祭祀活動,以緬懷在二戰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 對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的話,請搜索新加坡電視劇《和平的代價》視頻。這部連續劇真實的反映出當年的境況,歲月無聲,人間有情,歷史決不容忘懷 ,陳嘉庚和林謀盛烈士等歷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輩的抗戰經歷和苦難使新加坡後人深為感動。
邁向自治與合並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管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的統治。
新馬合並
1963-1965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陳修信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種族暴亂。印尼特務將一名馬來族三輪車夫謀害後逃走,馬來人認為是華人乾的,所以展開報復行動,結果雙方死傷慘重。 「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1965年5月,新加坡行動黨和其他主要的反對黨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行動黨與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於是,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小島無奈被迫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
1965至今
在獨立建國後,新加坡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協立亞細安(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6.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6)新加坡紀念碑在哪裡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7. 新加坡為何不回歸中國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於1965年正式獨立。是亞洲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新加坡人口560多萬,當然並不全是華人,其中華人佔75%,馬來人佔13%,印度人佔10%。
關於新加坡華人的歷史最早得追溯到中國的宋朝時期,由於宋朝工商業萌芽的興起,宋人開始有大量商船去南洋做生意,於是印尼群島開始有華人定居。宋末由於蒙古鐵騎南侵,使得大量漢人往南洋遷徙,躲避戰亂,求得生存。這一次遷徙導致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區開始有大量華人的身影。
元朝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低等,南人最低等。所以許多人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被迫流亡。
明朝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建立屬於漢人的王朝,可惜朱元璋實行封閉鎖國的政策,內修長城,對外禁海。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太孫朱允炆,然而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不服,於是起兵造反,攻陷南京奪取了帝位,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攻陷南京後,朱允炆卻莫名的失蹤了。國內找不到朱允炆,於是朱棣派身邊的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由此開啟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歷程。
鄭和下西洋內在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如果單純為這一個目的興師動眾率兩萬大軍去尋找,文武百官肯定會反對。因此有了一個掩人耳目的目的,建立朝貢制度。明朝在朱元璋三十年的管理下,國力漸漸強盛起來。朝貢制度也是歷來強大王朝的證明,比如唐朝就是萬國來朝。
可惜朝貢制度是一種虛榮的面子制度,朝貢制度是指周邊的國家遠處的國家,你只要承認我天朝是萬國之國,遵我天朝為宗主,就和你建立一種朝貢制度,你每年得向我進貢,但是你進貢我一分我的回饋十分,以此經濟援助小國才稱為朝貢制度。朝貢制度對小國的好處是直接經濟幫助,對宗主國的好處是帶來通商貿易的繁榮,並最終受益。可惜明朝對外禁海,嚴禁各種通商貿易,這就使得朝貢制度入不敷出,沒多久這種制度就不散而終!
鄭和七下西洋到馬來西亞地區時,為了和當地人建立朝貢制度,他不僅不幫助當地華人,而且還應當地人要求,把華人領袖陳祖義活捉並帶回國斬殺。
沒多久後荷蘭殖民者達到這里後,當地華人一方面由於失去庇佑,不得不依附荷蘭殖民者以求得生存;另一方也是由於華人的聰明,勤奮,有能力管理大農場,能為荷蘭人帶來財富而受善待。荷蘭人在當地建立了一個社會等級制度,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第三等級。這使得當地土著對華人是有仇視的心理,並為以後反華埋下了禍根。
由於明朝的禁海,使得許多的遠洋貿易和漁民失去飯碗,於是大批人建立自己的軍隊,企圖突破明朝海防。比如汪直、徐海等人,都是當時的明朝人被迫做了海盜,帶領日寇沖犯海防。而一些商販為了尋找商機,開啟了大批移民南洋的熱潮。華人移民潮也就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
後來英國殖民者也來爭奪這塊土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被英國殖民者佔領。二戰時期日本迅速打敗歐洲殖民者,從而佔領了東印度群島。二戰後日本宣布投降,新加坡地區再次淪為英國殖民地。此後經過數年奮斗,新加坡取得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後來馬來亞首相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並於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然而合並後的馬來西亞在政治上兩地發生重大沖突。
馬來西亞首相叫東姑,他很害怕李光耀的華人政黨取代馬來人政黨,成為了馬來西亞的執政黨,這對馬來人非常不利。馬來人當然清楚華人的厲害,團結、勤勞、聰明、能幹,當時馬來西亞的大商人大部分都是新加坡的華人。所以馬來西亞的經濟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由華人掌控,不僅僅是新加坡的華人,也包括馬來西亞本國的華人,所以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的厲害是很清楚的。所以在1965年,馬來西亞首相東姑宣布,把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就這樣被迫獨立了。
獨立後的新加坡為何沒有選擇回歸祖國呢?
其一,早在荷蘭殖民時期,1740年的時候,華人人口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地區一半。華人人數日益增長,經濟力量日益強大,成為了荷蘭人的對手,最後導致了華人大屠殺事件。大量的華人慘遭殺害,於是一些華人選擇回到祖國,然而當時的清朝卻並不承認這些華人是中國人,在外受迫害,回國又無望。使得大量的華人逃往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地區,所以新加坡地區所聚集的華人是遠多於其他族人的。
其二,當時的新加坡當時連飲用水都需要馬來西亞供應,它哪裡有條件獨立呢?然而新加坡在19世紀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早在英國殖民時期,新加坡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也因此不斷學習到先進的知識,並作為歐亞船隻重要的停泊港口依靠稅收提升著本國的經濟實力。
也就是說,西方的先進工業實力更是新加坡嚮往。而當時的中國是處於社會主義時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對新加坡並沒有太大幫助。而且西方的經濟、政治、科教、文化已經對新加坡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回歸祖國走向社會主義幾乎不可能。
其三,新加坡宜居繁榮的社會環境。由於新加坡自身環境較好,而且這里的治安秩序也非常完善,所以新加坡也是一個承擔著全世界很多人希望的理想居所。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
新加坡不僅適合宜居,而且法律完善,治安穩定,對外貿易友好。因此能吸引大量的商業人士前往這里大顯身手。如果新加坡回歸祖國,那麼他們將作為我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面臨著重新調整已成型的法律秩序的壓力。
在這種種條件的因素下,新加坡獨立後,並未選擇回歸祖國。而且獨立後的新加坡,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但是新加坡仍然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
雖然新加坡並未回歸祖國懷抱,但是其中國人特有勤奮、團結等基因卻從未有過斷離。或許我們無法再做家人,但卻能成為攜手並進的兄弟。
8. 新加坡的首都是哪
新加坡的首都是新加坡市,位於新加坡島的南端.新加坡市是新加坡的政治、經 濟、文化中心,有「花園城市」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市區也稱中央商務區(CBD)位於新加坡島的南端,南距赤道136.8公里。這里是新加坡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
新加坡
景觀:
在新加坡河口上,濱海橋附近,矗立一座乳白石的「獅頭魚尾」雕像,它是新加坡的象徵和標志。相傳在14世紀.聖尼羅優多摩王子率眾人乘船來到此地.登陸後見一頭獅子從前面跑過.認為是個吉祥物,遂把該地取名為「信訶補羅」,並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馬來語中的「信訶補羅」意為「獅城」,所以新加坡又稱「獅城」。
市內設立了魚尾獅公園、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亞洲文明博物館、牛車水(新加坡唐人街)、烏節路(購物區)、新加坡金沙娛樂城、克拉碼頭、駁船碼頭和新加坡和平紀念碑等旅遊景點,還建有天福宮、粵海清廟、蘇丹伊斯蘭教堂等寺廟,是新加坡開埠了近兩百年來最早建成的幾座廟宇。
新加坡藝人文化
大多數人對於本土明星的關注非常有限。首先,這里缺少國際知名的大牌藝人。對於藝人來說,新加坡實在不能算是個有足夠大空間讓其施展拳腳的地方,無論是從資源上還是影響力上來比較,這里的藝人一旦有所成就,都會把事業的著陸點放在整個華語區。比如,範文芳、李南星,他們都是如今在華語地區很有影響力的新加坡藝人。他們所走的路線,就是在穩固本土娛樂圈地位的同時,積累資源趁機與香港、內地合作,拓寬中國市場。
9. 新加坡大屠殺的事件紀念
日軍在新加坡的「大檢證」
以下是黃添右老先生的敘述。「日本軍隊在佔領新加坡後,在人們還沒來得及清理遍地瓦礫的廢墟、掩埋被日軍炸死者的屍骸的情況下,1942年2月中旬至3月初,侵略軍就將新加坡劃分為四個「檢證區」。我所在被「檢」的區域叫做水檢證中心,是由日本皇軍警備團和憲兵隊負責「檢」的區域。日本兵到各家各戶驅趕12~60歲之間的男性居民,每人限帶五天的糧食到其指定的區域內集中。「檢證」中心在海山街。周邊六條街道被用帶刺的鐵絲網圍起來,周圍有坦克車和日本兵監視。」
「我的姐夫葉秋濤帶著剛滿15歲的我,懷著憤怒和恐懼的心情進入了「檢證」區域。天氣炎熱,環境嘈雜,人山人海,個個都汗流浹背,洗澡和大小便都極困難。一清早,人們就等待被「檢」,日本兵不許排隊的人站著,只准他們蹲在地上,擁擠中不免秩序混亂,有人爭先恐後時,日本兵就用棍子毆打,打得他們頭破血流。我們屬於瘦弱之輩,當然不敢貿然參與到擁擠的人群中。」
「當我進入「檢」室之前,姐夫囑咐我要鎮定,萬不得已時,就只好跟日本兵拼了。有了這種心理准備,我倒是鎮定多了,當我們站在小桌前接受日本軍審視時,毫不緊張,日本軍在一張紙條上蓋了印章,手一揮,我們就拿著紙條從另一個門走出去。那張蓋著章子的紙條印著以下的字樣:昭和十七年,「檢」,大日本皇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將。」
「人們拿著這張紙條走出門口時,門房除站著一名日本兵崗哨之外,還坐著另一個日本軍頭目,他手一揮將人們放行,指示走一條街道回家;或另一隻手一揮,命令人們爬上停在街口的大貨車。那些上了貨車的,都是些身體壯實的人,他們被運送到新加坡樟宜或榜鵝的海邊集體槍殺。人口不到百萬的新加坡就這樣被殺了5萬人。」
「我住的那條街,有三個青年人被「檢」上了貨車,其中一個沒死,偷跑了回來,長期藏匿,直到日本人投降後,才敢出來露面。那兩個被殺的人,其中一個已婚,遺下了老母親和新婚已懷孕的妻子,老母親哭瞎了眼,含恨死去,妻子生了個遺腹子,母子倆過著凄慘的日子。另一個被殺者,留下了未婚妻,終日以淚洗面。日本人又去印度尼西亞抓爪哇青年到新加坡做苦工,病了又將其趕出集中營,以致他們餓死街頭巷尾。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所謂「解放」和「德政」。」
以下是另一位倖存者自述
「那年我21歲,未婚,住在膠園(現福建義冢附近),靠割膠為生。3月26日當天清晨6點多,大隊日軍闖入小鎮,著令全鎮二三百成年男人全部集中到學校對面的籃球場,站著等候「檢證」(甄別)。被令集中者,還包括興華學校校長殷春初,教務主任朱績夫和老師黃火生。鬼子命令男子脫掉上衣和短褲,只穿內褲一排排的蹲在球場上。從早上曬太陽到下午四五點。鬼子包圍著球場,有的持槍監視,有的配長劍來回踱步。五六個兵負責檢查男人的身體。據說,鬼子是檢查男子身體有沒有刺青圖紋,特別是在手部拇指與食指間虎口處。鬼子認為,有刺青者,就是私會黨,而私會黨是抗日的。」
「當鬼子來到他身邊正檢查其隔壁的男人時,突然就把那男子帶走。他心跳得很,心想這次沒命了。他說,檢查到他時,他手拿著的衣服,剛好衣角遮到之前曾擦爛過的,已不明顯的黑色五花點刺青。鬼子沒注意到而走到隔壁去。我逃過了鬼門關,但並沒有被釋放,而是又被拉進學校。過後,又一個一個排隊出來問話。我不敢先出,待到最後剩下二三十人時才出。很幸運的,我順利過關。到晚上才終於被釋放回家。我馬上走入山芭逃難。」
「肅清結果,共有15人被扣押,包括三名師長。他們被關在學校。第二天校長就押去太平憲兵部折磨。剩下14人在第三天凌晨,被押出村子,到不遠的沙叻北火車站附近三和礦場與和合興礦場旁(現今高壓電塔邊),日本兵用刺刀瘋狂刺殺14人。凄慘號叫聲響徹雲霄,連村子也聽到。」
「怎料到在刺殺過程中,竟有一人可能綁不緊,掙脫繩索突然拔腿飛跑,沖到礦湖邊縱身一跳,在黑夜的掩護下逃出生天。他就是40歲左右會游泳的教務主任朱績夫。」
「13具屍體第二天就由印度人就地埋葬。直到大戰結束後,親人們才到亂葬崗撿拾屍骨。由於無法區分,就全部合葬在現今墓址。而被折磨至死的校長,屍骨不知何去向,村民也將其名刻在碑上。他親戚王卡也是殉難者之一。」「我全家搬到馬來甘榜住了三年多,到和平後才搬回沙叻北來。」 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在新加坡市區的美芝路(Beach Road)有一座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的公園——戰爭紀念公園。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就坐落在這座公園里。顧名思義,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1942-1945年,日本佔領新加坡的三年零六個月苦難的日子裡,被迫害致死的新加坡各族人民,其中大多是華僑。
建立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的構想始於1962年。在這一年,在新加坡多個地方相繼發現日本佔領時期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於是在2月28日成立了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遺骸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主持下宣布落成揭幕。
李光耀在致詞說,這座紀念碑標志著一種經驗和教訓,它時刻提醒人們,當他們對未來的事物與發展毫無准備之時,什麼可怕的禍患都可能降臨。「只有我們痛定思痛,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明智而勇敢的鞏固我們的未來,我們許多死難的同胞才不至於白白地犧牲」。此後,每一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
遠處就能夠看到紀念碑那高達70米的碑身高聳入雲。四支錐形的白色石柱,組成一座巨大的錐形石塔,插入藍天,象徵新加坡的華裔、馬來人、印度裔和歐亞裔所共同擔負的苦難和精神。紀念碑四周環繞著碧水,方形基座的南北兩面由石階分成四個面,分別由四種文字寫著「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1942-1945」。沿石階而行,穿過水池,來到紀念碑的中心。在四支石柱上,各自有一面銘文,記錄著紀念碑建立的始末。而在整個建築的中央,有一尊半人高的方形石台,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佔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志悲痛。」
紀念碑下埋葬的,正是上世紀60年代初在新加坡市郊山谷內發現的被日軍殺害的數千具屍骨,他們在此處得到了安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新馬一帶發起了眾多抗日運動和賑災活動。當中兩名積極參與抗日的義士——梅啟康、梁後宙(又名梁宙),前者不幸在肅清中喪命,後者組織鄉民支援中國抗戰,他一家35人被日軍殺害,自己逃過一劫。今年是二戰70周年,記者特地采訪了梅啟康與梁後宙的後人,一起來追憶這段已沉寂多時的往事,讓後人看到前人的光輝,記住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
訪梅啟康、梁後宙後人 追憶抗日義士事跡
歲月悠悠,轉瞬70年過去了,多少人還記得在那烽火連天的年代,多少人為了正義、民族、國家和家園走上抗日道路?多少人慘死在日軍的炮火或屠刀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新馬形成的眾多抗戰救亡文藝運動中,最具號召力的是戲劇活動。各方言群都熱烈響應,包括廣東幫與商界代表梅啟康,他粉墨登場,親自參與戲劇演出,以實際行動籌款賑災。在檢證中,梅啟康因不願招供而遭處決。梅啟康的生平事跡鮮少被人提起,直到最近其家人在本報刊登了一則追思啟事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遭遇不幸的也包括梁後宙。梁後宙這位對開發林厝港貢獻很大的先驅人物,一家35人被日軍殺害,僅他和另外五名家人逃過一劫。若不是不久前新加坡歷史博物館接收梁後宙後人捐贈的一批頗有歷史價值的遺物,相信這起慘絕人寰的事件,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
1942年3月6日,梅啟康被朋友帶去日軍憲兵部。他當天回家時神情沮喪,隔日一早再到憲兵部報到,從此一去不返。新加坡淪陷後,日軍便展開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以肅清抗日分子。當年位於史丹福路的英國人青年會總部被改為日本憲兵部,日本憲兵就在這里以酷刑對付抗日分子。據《新馬華人抗日史料》的記載,梅啟康是被檢查及指名被逮捕的人之一。梅啟康的長子梅保堅說,當時父親拋下一句「不要害人」的話後,便匆匆忙忙上車離開。事後他從朋友口中得知,父親是不願招供而被折磨至死的。
不會唱不會演也要上台講兩句
1896年出生於廣東台山的梅啟康,9歲隨父親南來,抗戰時期是曇花鏡影慈善劇社的名譽會長及海天游藝會社員。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東南亞各地華人社區紛紛成立籌賑祖國難民的籌賑會,全情投入抗日活動中。本地華社也不落人後,幾乎每一種娛樂形式都動用了,業余劇社的社員也紛紛參加抗日籌賑,包括先後於1913年和1920年成立的海天游藝會和曇花鏡影慈善劇社,這兩個社團多以演劇的方式進行抗日籌賑。
梅保堅(89歲)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父親曾說過中國難民很苦,他們因戰爭流離失所。父親不會唱,也不會演,但也上台講兩句,為籌賑出一分力。」一次,海天游藝會演出粵劇《呂布與貂蟬》為中國難民籌款,梅啟康還飾演董卓一角。現在,這張劇照就展示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二戰史料展廳里。梅啟康也是星華籌賑會的廣幫代表之一。本報曾報道,在一份《星華籌賑會主辦救濟英國戰時婦孺游藝大會第一次會議議案錄》中,清楚記錄梅啟康是出席會議的數十名來自各分區及各方言群代表之一。梅保堅說,其父是星華籌賑會的廣幫總務。
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
抗日戰爭年間,梅保堅已是一名少年。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很少跟家人提起他在外的活動,但記得父親跟吳鐵城有聯絡,詳情則不得而知。吳鐵城是當年中國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1939年曾奉命赴南洋各國聯絡和爭取華僑捐款資助抗戰。梅啟康走時,留下妻小九人,在八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的梅保堅才16歲。在梅保堅的心目中,父親是個堅貞不屈的義士,為人慷慨仗義,除積極參與抗日活動,也非常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
有關梅啟康的資料零散且有限。較完整的資料只能在新加坡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二戰史料展廳和國家檔案館梅保堅的口述歷史中找到,而且不多。至於梅啟康的其他貢獻記錄,則幾乎是零。多虧梅保堅,他雖年事已高,但說話條理分明,思路清晰。記者根據他的憶述,找到一些線索,終於從梅汝南堂的《本堂宗親記錄部》《廣惠肇留醫院八十周年特刊》《精武體育會50周年紀念特刊》《精武體育會七十周年紀念專輯》《百年樹人》和《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刊物中翻查到一些相關資料,並拼湊起來,才對梅啟康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摘自聯合早報) ■ 克蘭芝烈士紀念碑
■ 伊麗莎白公園烈士紀念碑
■ 陸軍少將林謀盛之墓
■ 舊福特汽車工廠
■ 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 樟宜監獄博物館
■ 亞歷山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