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新加坡古代叫什麼
Ⅰ 清朝順治初年的時候,那時候南洋、西亞、中亞、大洋洲各個國家的名稱叫什麼皇帝(或實際控政人)叫什麼
泰國:暹羅 。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
新加坡: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Singa Pura」)或獅子城(「Lion City」)成為通用的名字。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馬六甲:滿剌加。
印度尼西亞:滿者伯夷王朝(Majapahit)等。13世紀末14世紀初爪哇出現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15世紀先後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入侵,1602年荷蘭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職能的「東印度公司」,開始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
越南:安南。16世紀末,安南(黎朝)分裂成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北部為鄭氏,南部為阮氏。17世紀中葉,南部為賢王阮福瀕(1648—1687)。
緬甸:東吁王朝(1531—1752)。
柬埔寨:高棉王朝。
寮國:南掌國。蘇里亞旺薩王(1637—1694)。
澳大利亞:「新荷蘭」。第一個到達澳大利亞的是荷蘭人威廉·據茨,1605年他抵達奔塔利亞灣西海岸。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和人員多次到達澳大利亞的西部海岸。他們把西部海岸命名為「新荷蘭」。
紐西蘭:「新澤西」。17世紀以前,紐西蘭的居民是毛利人(Maori)。毛利人把這片土地稱為「奧蒂羅」(Aoteara),意為「白雲連綿的土地」(land of the long white)。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島國。他認為這個地方與荷蘭的澤蘭省(Zeeland)十分相似,便把它稱為「新澤西」,意為「新的海中陸地」。後來,大批的英國移民涌到這兒。漸漸地,「新澤西」就成為「紐西蘭」了。
汶萊:汶萊蘇丹國。中國古籍多稱其為「渤泥」。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相繼入侵這個國家。17世紀初,第五世蘇丹博爾基亞。
菲律賓:蘇祿王國。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侵佔菲律賓,自此統治菲三百多年。
馬來西亞: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伊朗:波斯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1612年阿巴斯國王。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640年起第十八任素丹。
Ⅱ 新加坡在古代時是什麼國家
古稱淡馬錫(單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新加坡古稱「單馬錫」,18到19世紀是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Ⅲ 古代中國怎稱呼其他國家
日本:東瀛、扶桑,漢朝稱倭 奴國
朝鮮:高麗、新羅、百濟
印度:漢朝稱身毒、唐朝稱天竺
越南從前是中國的領土,稱交趾,在此設縣,王勃的爹做過交趾令
泰國:暹羅
古羅馬:大秦
阿拉伯:大食
伊朗:波斯、安息、帕提亞
俄羅斯:清朝叫羅剎
中亞五個斯坦……唐朝是中國領土,稱安西,因為設安西都護府
土耳其:就是唐朝當年的宿敵突厥西遷的產物
匈牙利:漢朝當年的宿敵匈奴西遷的產物
爪哇:闍婆
柬埔寨:真臘
新加坡+滿剌加:淡馬錫
Ⅳ 新加坡的歷史文化
新加坡這個名稱是由「新加普拉」(Singapura)意謂「獅子城」衍生而來,相傳是一位蘇門答臘王子在第一次踏入新加坡島游歷時,看到一隻如老虎模樣的野獸,描述為「行動敏捷而美麗,艷紅的身軀,漆黑的頭」;王子顯然非動物學家,因為他所見的野獸可能就是頭獅子。但由於他一言九鼎,富有想力的詞藻,這個13世紀時的名稱便一直延用至今。
一世紀之後,「新加普拉」成為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的結果並無明顯的贏家,新加坡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戰後新加坡被各方所遺棄,房屋全毀而淪為叢林,從此沉寂隱沒直至公元17世紀。
新加坡的再度被發現是在公元1811年,一百名馬來人在其首領田緬剛的帶領下,在此地落戶;八年後,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岸登陸,他認為縱使當地海盜猖獗,新加坡仍是一個最理想的英國海外貿易據點。
萊佛士將新加坡建設成為自由港的理想逐步實現,其後的110年間,新加坡蓬勃發展,許多辛勤工作以追求個人幸福的移民,更視新加坡為理想中的亞洲天堂;之後,戰爭爆發,日本入侵新加坡,夢想幻滅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新加坡的命運,新加坡人決定脫離英國尋求獨立。
公元1959年,新加坡人的願望順利達成,繼而推舉劍橋大學畢業的律師李光耀出任第一任總理。
公元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北婆羅州(今沙巴)和沙勞越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此聯邦由馬來亞總理東姑拉曼提議籌組,只維持了兩年的時間;公元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為獨立共和國-新加坡共和國。
二十多年來,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將新加坡建設為亞洲的觀光、商務和金融中心,因此在教育和技術訓練課程、投資策略、航天科技和環境政策的發展,均不遺餘力。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華文化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華人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而最富饒的遺傳還有傳統藝術,如精緻細膩的景泰藍磁器和高雅脫俗的書法等,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里。
馬來人,以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新加坡更為多彩多姿。馬來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響,改信伊斯蘭教,最為人稱道的民族特性是堅強的團結民族性、樂於助人的心胸和對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堅定不移。
印度人,在許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設者」的美譽。新加坡草創初期,印度人扮演著契約勞工的角色,參與各項建設工程,例如沼澤疏浚和道路建築等;他們更參與許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築物的興建,其中包括聖安德烈大教堂;除勞工外,學有專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農業和商業等素養的專業人才,一如華裔和馬來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飲食、藝術、宗教方面盡力保留其特色,更突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質。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約1.4%的其它少數民族,包括歐亞通婚的後代,例如來自馬來西亞麻六甲的葡萄牙裔後代和來自印度的戈亞族。
此外尚有少數阿拉伯、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後裔。這些民族在新加坡歷史中,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例如舉世聞名的萊佛士酒店是由亞美尼亞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資興建;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黛蘭,是為紀念一個受人敬仰的亞美尼亞裔家族的女兒而命名;座落於禧街的亞美尼亞教堂,興建於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猶太人在1830年來到新加坡,並且在法律、醫學、商業和教育領域有傑出的表現;阿拉伯人則以商旅身份出現於新加坡歷史,人數並由1834年的66人,成長至1947年的二千人,著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與阿卡夫家族,歐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時期開拓先驅的後裔和近代視新加坡為祖國的開創者。新加坡名副其實是外國專業人才薈萃的理想家園。
Ⅳ 新加坡古代被稱作什麼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新,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46年英國將其劃為直轄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Ⅵ 清朝的時候有新加坡這個國家嗎
歷史概況
早期文明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14世紀,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比較可惜的是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英屬時期
1819-1942 正在載入總督萊佛士 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底,總督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萊佛士於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發覺新加坡具備發展為港口的優越條件,該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鄰近的溪澗也有可靠和充裕的水源。
最初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
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
日據時期
1942-1945
1941年底,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新加坡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該島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正在載入新加坡福康寧山前英軍地下指揮部,白思華就是在這里做出了向日軍投降的決定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 ,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將她改名為昭南島。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邁向自治與合並
1945-1963 正在載入李光耀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管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分散總督權力,成立由官方人士和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但非官方人士需獲任命。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成的人投贊成票。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新馬合並
1963-1965
正在載入東姑阿都拉曼首相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
Ⅶ 中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與哪些海上貿易
一、中國古代對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稱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二)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三)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四)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六)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八)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九)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恆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
十)尼伯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丵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
十二)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
二、中國古代海上貿易: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
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
明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
(7)清朝新加坡古代叫什麼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Ⅷ 新加坡的古稱
古新加坡古稱淡馬錫,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屬於馬來西亞柔佛王國。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並在1963年9月並入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新加坡成為聯合國會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Ⅸ 新加坡在古代中國是否也是屬於中國的國土還是附屬國。那以前叫什麼地方
不屬於
2007年9月5日
自古以來,新加坡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曾經被英國殖民,但後來也取得了獨立.
之所以新加坡人也會說漢語,是因為早在中淡馬錫(Temasek),
是新加坡的舊稱,意思是「海邊的城市」。這個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中
的詞彙在600年後再次被熱傳。國的唐朝時期,就陸陸續續有很多的華僑下南洋,加強了對南洋的開發建設.因此,新加坡很多人都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他們都是新加坡國籍,而不是中國國籍.新加坡擁有自己的主權,不能夠因為人口大多數是中國人就成為中國的以部分
Ⅹ 獅城絲路含義
國名: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代碼SG。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盤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
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中國公元3世紀.14世紀中國明朝時把新加坡叫作「淡馬錫」.在7世紀時,新加坡被名為「海城」( Temasek),它是蘇門答臘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的貿易中心.到了公元13世紀時,新加坡有了新名字-新加普拉,意思為獅之城。
據說巴鄰旁王子桑尼拉烏它瑪到新加坡游歷時,看見了一頭像是獅子的野獸,於是便以此為名,新名字一直延用至今.14世紀之時,新加坡成了鄰近各國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到後來並沒有出現的大贏家,新加坡社會與人民卻已受到深深的傷害,新加坡被各國遺棄,房屋全毀,一時間竟淪為荒涼的叢林。
直至17世紀之後,新加坡才有了新發展.新加坡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從正式成立共和國至今不過短短35年.新加坡所留下來的史料很少,居民一直靠海維生,從事漁業交易,當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海盜。
古代新加坡稱為「海城」,據說在13至16世紀期間,東南亞有一個名為馬加巴多的王朝盛極一時,當時新加坡可能便由該王朝所統治。
絲綢之路,並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指中國與世界其它地區之間貫穿古今的海上和陸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區域,這是漢朝的正式官方使節達到的最遠國家,這條路線聯通了西方和漢朝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