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為什麼沒陸地防禦

新加坡為什麼沒陸地防禦

發布時間: 2022-10-25 02:08:27

㈠ 新加坡戰役的新加坡的陷落(戰報)

「比聖誕節布丁里的葡萄還要多的大炮是會守得住新加坡的」,一家澳大利亞報紙如此生動地打消了讀者對新加坡前途的憂慮。但按照丘吉爾的話就是「新加坡沒有陸地防禦,等於一艘沒有底的戰艦可以航行!」。新加坡的防禦是針對海上進攻的,岸炮只有極少數可以作大角度旋轉,所以對付後面的登陸毫無用處。此時新加坡還有英、澳、印聯軍約8萬人,糧食彈葯雖較為充足,士兵士氣低落,無制空、制海權。
整修一周後,馬來虎山下奉文向獅城發出了致命的吼聲。42年2月8日晨,日軍炮兵和航空兵對新加坡島上的火炮陣地、機場等設施進行了猛烈轟炸。隨後,近衛師團在新加坡東北角的開闊地帶佯裝登陸,使守衛在東北部的英軍主力第18師不能向其他處調動。2月8日夜,日軍主力第5和第18師團乘沖鋒舟在長堤以西灌木和沼澤地登陸,守在這里的是疲憊不堪且疏於防範的澳大利亞軍。日軍登陸後,著手建立並鞏固登陸場,隨後近衛師團也向西轉移並在登陸場登陸。日軍3個精銳師團並肩向南推進。至2月14日,日軍先後佔領了提馬高地、因保丁水庫和加蘭機場等要地,並對城區造成三麵包圍之勢,同時加緊空襲。2月15日,在日軍登陸一周後,帕西瓦爾簽定了無條件投降書,這座「東方第一堅城」落入日軍之手。
「英國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丘吉爾曾悲痛地指出。帕西瓦爾用了9周的時間最終將大英帝國苦心經營的獅城交給了日本帝國,其中戰略處於被動當然是主要原因,但防禦戰術的失誤也不可忽視的。英國並沒有放棄新加坡,但新加坡仍在被困一周後失守,從這一點說來,帕西瓦爾要比防守菲律賓的麥克阿瑟差好多。
戰爭就象一場賭博,只是沒有賭博那麼目的明確。帕西瓦爾在投降前的最後一刻還是有勝利的機會,只是他沒有敢於下那麼大的賭注。因為就象山下奉文所說的「敵人也很困難」,也就說日軍也很困難。隨後,日軍舉行了獨特的受降儀式:讓數萬名戰俘戰站在道路的兩邊迎接高奏凱歌的日軍進城。但是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看到了戰爭的結束,這要比守衛菲律賓的美軍戰俘要幸運。日軍投降時,代表英國簽字的也是剛從戰俘營中出來的帕西瓦爾,或許這就是放棄的意義。
馬來半島陷落後,通向荷屬東印度的大門也就敞開了一半,另一半就是麥克阿瑟駐守的呂宋島菲律賓。

㈡ 新加坡軍事實力如何

在如今的各國較量之間,最容易拿來比較的就是綜合國力,除此以外就是軍事實力。一個國家如果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那麼他就會隨時被其他的國家殲滅,或者面臨被別人蹂躪的地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個國家開啟了自己軍事上的最大投入,努力的提升軍事實力。

通過新加坡的軍事力量配比和他們的軍事能力展現,我們能夠感受到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想要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安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的去發展自己國家的軍事,使得自己在安全上有一定的保障。新加坡雖然國家面積小,但是他們的自我防備意識十分強大,所以使得新加坡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軍事也成為了能夠與經濟比肩的一個長處和優點。

㈢ 二戰英國有與日本開戰嗎

有的。
1.遠東之盾
馬來半島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線,稱為「遠東直布羅陀」的新加坡更是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也是阻擋日軍奪取荷屬東印度(現印尼)石油的天然屏障。大英帝國已經在新加坡經營多年,其章宜海軍基地更是規模不凡。但二戰開戰後,英國已無餘力顧及這塊屬地,在新加坡的部署已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1941年下半年,德軍轉向東線進攻蘇聯,大英帝國本土所受的壓力已逐漸減少,同時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圖日趨明顯。丘吉爾決定派遣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護航艦只組成新太平洋艦隊(Z艦隊)奔赴遠東。12月4日,Z艦隊達到新加坡。Z艦隊也就是防守新加坡的海軍全部主力。這時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陸軍部隊共有約8.8萬,由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和馬來軍組成,帕西瓦爾中將負責指揮陸軍。空軍有約150架老式飛機,如美國淘汰的F2水牛式戰斗機。
2.大和之矛
日軍的實際戰略目標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尼),襲擊珍珠港也只是戰略支援任務。為取得荷屬東印度,必需要經過英屬的馬來半島。日軍對馬來半島的進攻兵分兩路:一是陸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已經進佔印支南部的近衛師團,從陸上進入泰國,佔領曼谷後,沿馬來半島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將率領的第5和第18師團,分批從海上登陸。為了支援登陸行動,日本海軍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南遣馬來艦隊負責掩護,轄有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4艘以及護衛艦只。
Z艦隊到達新加坡的同一天12月4日,日本浩浩盪盪的登陸艦隊從海南三亞啟航,向馬來半島進發。12月6日登陸艦隊轉向西北,佯裝開往曼谷,聲稱要切斷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運輸線。12月7日上午,英軍偵察機發現日軍艦船,英軍判斷日軍將先在泰國登陸。其實,這支登陸輸送隊於7日12時已突然轉向,分兵數路,駛往哥打巴魯(馬來亞)、北大年(泰國)和宋卡(泰國)。
1941年12月8日凌晨1時45分,入侵艦隊的南路5千多名日軍在4艘驅逐艦交叉火力的掩護下在哥打巴魯登陸。這時4500海里以外的珍珠港以北,突襲機群正在准備起飛。兩個小時後,日本登陸部分擊退了哥打巴魯的守軍,控制了日本新帝國的第一個灘頭堡,珍珠港的突襲機群也飛臨美太平洋艦隊上空。隨後宋卡和北大年的登陸部隊也成功地守住了陣地。並且各地的登陸兵上岸後,迅速搶占附近的機場。8日天明後,日軍航空兵對馬來半島尚未被其地面部隊佔領的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基地進行多次空襲,大英帝國的空軍已損失殆盡。
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將在沒有空中掩護、敵情不明的情況下率領Z艦隊冒險出航。12月10,Z艦隊終於厄運難逃,日軍22航空隊85架飛機用2個小時干凈利落地將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擊沉,遠東海軍主力不復存在了。
3.自行車閃電戰
由山下奉文將軍率領的登陸部隊-第5師團、第18師團均為日軍的精銳部隊。其主力從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陸,而後向馬來半島西南穿插,然後沿西海岸向南推進。牽制分隊從哥達巴魯登陸,而後從馬來半島東海岸南下。兩股日軍在輕型坦克和空軍的支援下隆隆南下,多數日軍備有自行車。
12月11日,由英軍希思將軍指揮的印度第十一師首先和日軍交火,盡管印度軍隊在數量有三比一的優勢,但部隊訓練很差,裝備處於略勢,「軍官與士兵的團結意識又幾乎等於零」,所以這樣一支軍隊與日軍對抗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日軍西路部隊分隊12月19日佔領了檳榔嶼上的英空軍基地,消除了英聯邦軍隊從印度、緬甸方向對馬來半島守軍進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西路主力沿西海岸急速南下。東路部隊於1942年1月6日攻佔關丹,然後向柔佛州前進。西路部隊於1942年1月11日攻進馬來亞首府吉隆坡,然後繼續前進。
「失敗的陰影象瘟疫一樣在英軍中蔓延,而且撤退很快就變得無法控制,越來越多的裝備落在日軍手中。日本空軍可以在英國的機場裝上英國的燃料往英國的陣地上投英國的炸彈。日本步兵騎著自行車緊緊追趕撤退的英聯軍,他們三人一排,又說又笑,好象是去看足球比賽。數以百計的車輪匯成嘈雜一片,潰退的印度軍隊驚恐萬分,以為是坦克在追趕他們。」(馬來半島灼熱的路面令自行車車胎很快爆裂,日軍士兵乾脆剝去橡膠胎,只用鋼圈騎行,數千輛這樣的自行車發出的響聲確實有點象坦克。)
1942年1月下旬,英軍增援部隊運抵新加坡,其中包括英軍第18師和50架颶風戰斗機。由於馬來半島大部分已失守,前者已來不及運往前線;而由於訓練和裝備問題,後者在與零戰的交鋒中又一敗塗地。1月25日,帕西瓦爾將軍已下令向新加坡作最後的撤退。2月1日,英軍炸毀了連接新加坡與柔佛州的一千餘米長的海峽堤壩,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島嶼。
4.新加坡的陷落(戰報)
「比聖誕節布丁里的葡萄還要多的大炮是會守得住新加坡的」,一家澳大利亞報紙如此生動地打消了讀者對新加坡前途的憂慮。但按照丘吉爾的話就是「新加坡沒有陸地防禦,等於一艘沒有底的戰艦可以航行!」。新加坡的防禦是針對海上進攻的,岸炮只有極少數可以作大角度旋轉,所以對付後面的登陸毫無用處。此時新加坡還有英、澳、印聯軍約8萬人,糧食彈葯雖較為充足,士兵士氣低落,無制空、制海權。
整修一周後,馬來虎山下奉文向獅城發出了致命的吼聲。42年2月8日晨,日軍炮兵和航空兵對新加坡島上的火炮陣地、機場等設施進行了猛烈轟炸。隨後,近衛師團在新加坡東北角的開闊地帶佯裝登陸,使守衛在東北部的英軍主力第18師不能向其他處調動。2月8日夜,日軍主力第5和第18師團乘沖鋒舟在長堤以西灌木和沼澤地登陸,守在這里的是疲憊不堪且疏於防範的澳大利亞軍。日軍登陸後,著手建立並鞏固登陸場,隨後近衛師團也向西轉移並在登陸場登陸。日軍3個精銳師團並肩向南推進。至2月14日,日軍先後佔領了提馬高地、因保丁水庫和加蘭機場等要地,並對城區造成三麵包圍之勢,同時加緊空襲。2月15日,在日軍登陸一周後,帕西瓦爾簽定了無條件投降書,這座「東方第一堅城」落入日軍之手。
「英國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丘吉爾曾悲痛地指出。帕西瓦爾用了9周的時間最終將大英帝國苦心經營的獅城交給了日本帝國,其中戰略處於被動當然是主要原因,但防禦戰術的失誤也不可忽視的。英國並沒有放棄新加坡,但新加坡仍在被困一周後失守,從這一點說來,帕西瓦爾要比防守菲律賓的麥克阿瑟差好多。
戰爭就象一場賭博,只是沒有賭博那麼目的明確。帕西瓦爾在投降前的最後一刻還是有勝利的機會,只是他沒有敢於下那麼大的賭注。因為就象山下奉文所說的「敵人也很困難」,也就說日軍也很困難。隨後,日軍舉行了獨特的受降儀式:讓數萬名戰俘戰站在道路的兩邊迎接高奏凱歌的日軍進城。但是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看到了戰爭的結束,這要比守衛菲律賓的美軍戰俘要幸運。日軍投降時,代表英國簽字的也是剛從戰俘營中出來的帕西瓦爾,或許這就是放棄的意義。
馬來半島陷落後,通向荷屬東印度的大門也就敞開了一半,另一半就是麥克阿瑟駐守的呂宋島菲律賓。

㈣ 新加坡軍事實力解析 新加坡大約有多少現役軍隊

新加坡軍隊是新加坡1956年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出來之後,李光耀向以色列發出請求,要求以色列幫忙建立的,因為以色列和新加坡擁有相同的特點,新加坡武裝力量由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正規軍人,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是職業軍人,常年在軍隊的,現役軍人是指十六歲到二十多歲不等的,只服兩年役的,贊美軍隊是指從縣一中退伍的,每隔一段時間回軍營進行一定周期的訓練,且能在短時間內動員後備軍,他們的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是新加坡總統,新加坡軍隊分為海陸空三軍。
其總兵力7萬1600多人,大概構成是由,陸軍5萬,編為三個混編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步兵旅,一個機械化旅,一個偵察營,一個炮兵營,一個高炮營,一個工程兵營,此外還有一個快速反應師,下轄三個步兵旅,一個機械化旅,他們的海軍有九千人,空軍大約1.3萬人,可以使用的人口有129萬其中包括預備役35萬人,這其中有25萬人的預備役部隊可以在六個小時內基本完成動員,
與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不能大量軍隊都駐扎在海外的基地,且基本都是租借別人的基地,他們的戰略,防禦有三層,第一層次是維持加強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的五國聯防,要從推動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第三層支持聯合國國際安全,如大國進入東南亞地區,比如美國,他認為,盡管美國很強大,但是亞洲對於他來說太遠了,它可以有效地節制其他大國,但卻可以維護地區,這就是著名的魚群策略,此外,他們還有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事訓練學院,初級院校和三所中級院校以及一所高級院校。

㈤ 屬熱帶雨林氣候的新加坡,為何會深陷入水資源缺乏的境地

新加坡是地處東南亞的熱帶氣候國家,本應該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卻陷入水資源缺乏的境地。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地勢過於平坦,其次,新加坡的水資源需求量大。

所以說新加坡的水資源短缺歸根到底是由於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就像一個破了洞的塑料袋,裝入的水雖然很多,但是漏掉的也很多,更讓人頭疼的事,需要從袋子里取出的水也很多。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加重了新加坡的水資源緊張。

㈥ 新加坡能否圍海造陸

不能,首先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扼守口,北部就是馬來西亞,他本身的陸地面積和海域面積就是十分狹小,經濟收入主要靠船隻的過路費,如果造陸的話將會帶來巨大的成本,造成海域的減小,減少收入。

㈦ 新加坡面積這么小,沒有戰略縱深,為什麼不學美國那樣向馬來西亞買地

雖然現在新加坡在東南亞的存在感很強,但是土地在東南亞地區就特別不顯眼了。

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國家不安全這里我們先不談,就連新加坡的國民生存使用也是十分有限的——畢竟現在新加坡的國民總數達到了580萬,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000個人居住,如此的人口密度在國際上都是相當罕見的。


——在歐洲人到達北美洲之前,此地一直是屬於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生活地區,後來歐洲發現北美洲有大量的銀礦之後,便瘋狂地來到這里圈地,而美國最早是英國圈的一塊殖民地,後來從英國獲得了獨立。

獨立後的美國實力不斷的發展壯大,它開始對土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貪欲。而當時交通也不發達,通信也不是很方便,所以歐洲各國對於北美殖民地的遠程式控制制非常的困難。

當時世界各國之間的信用值並不比現在高,而且國際形勢也缺乏一定的平衡性,如果各殖民國不將這些土地賣給美國的話,美國很可能會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將這些土地拿到。

——再比如說拿破崙將路易斯安那地區賣給美國之前,美國就已經表現出要准備軍事侵略路易斯安那了。當時的法國已經陷入與英國和俄羅斯的戰爭之中,根本無暇顧及這個隔海相望的殖民土地。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拿破崙才會將路易斯安納於1500萬元的價格賤賣給了美國。


在此之後拿破崙也曾明確表示這1500萬甚至不夠他在北美洲一周的軍費。說白了拿破崙是為了找到一個台階下,畢竟這塊地他在當時也完全顧忌不來,是遲早要丟的。

這與俄羅斯當時的想法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而與之相對比的是,新加坡雖然富裕也擁有一定的軍事化裝備,但是新加坡根本沒有能力威脅到馬來西亞。

從古至今的國家之間的土地交易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強買強賣的感覺,新加坡根本沒有這樣的一個實力去強買周邊的任何一個海島。更何況這些海島又都在馬來西亞的門口,馬來西亞管控起來也特別的方便,就算新加坡想要通過一些流氓方法去佔領,也是不現實的。

說到最後,再來做一個精簡的總結。

——國際環境不一樣了,領土在如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國際上土地用錢來衡量價格應該是越來越難了。美國當時雖然實力強大,但也是藉助了特殊的國際環境才能夠趁火打劫,謀取利益;顯然,新加坡不僅沒那個實力,而且也沒有當時那個混亂的國際環境與秩序作為依託。

㈧ 新加坡軍隊的戰鬥力如何

新加坡獨立後,英軍突然決定從新加坡撤出駐扎的所有部隊。新加坡高層認為自己一直處於周邊伊斯蘭國家的包圍中,再加上和馬來西亞扯不清的糾葛、國家的安全形勢並不是太好,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及印尼曾一度處於戰爭邊緣。因此以李光耀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非常注重發展國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在周邊馬來西亞、印尼的虎視眈眈下,在國防上的投入是相當巨大的。新加坡國防預算過去若干年來一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占政府年度預算的34%左右。
新加坡三軍總人數只有7.25萬人,卻可以迅速動員戰備軍人30萬。其中陸軍5萬,已經實現全面機械化、高度機動性,擁有M1坦克、BIONIX陸戰車,是亞洲最有條件落實「決戰境外」的軍種;海軍9千人,自製世界一流堅韌級登陸艦、購入拉法耶艦與潛艇,實力傲視東南亞;空軍1.35萬人,擁有F-16C/D、空中加油機和E-2C鷹眼預警機。這樣的軍隊規模對一個40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來說是相當龐大的。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因此必須能夠「御敵於國門之外」。為此,李光耀提出了著名的「毒蝦」理論,即新加坡應成為「能產生劇毒的小蝦」,既能與「魚群」共存,又不會被「大魚」吞掉。這實際上是強調新加坡武裝力量要保持有效的威懾能力,使大國不敢對新加坡輕舉妄動。這是新加坡「全面防禦」國防政策的重要支柱。
新加坡軍隊2
具體來講,新加坡軍事安全戰略有三項原則:一是「毒蝦」原則。新加坡軍事安全戰略講究威懾,一是讓對手懾於其軍隊的戰鬥力,二是讓對手懾於其全民的抵抗力。新加坡有一支在東南亞地區現代化水平最高、有較強的空中打擊能力和地面突擊能力的精銳部隊;除正規軍外,新加坡還有25萬預備役部隊,只要6個小時就能基本完成動員。與此同時,新加坡的經濟、社會、民事、心理等諸多方面的應變能力也非常強。二是「魚群」原則。新加坡國小人少,軍隊沒有實戰經驗,單靠自身力量難以確保國家安全。所以,新加坡十分注重聯防自保,尋求集體安全,靠集體的力量遏制潛在的敵人。總理吳作棟把新加坡比作一條小魚,小魚要活著就要和其他魚在一起,置身於魚群之中,靠結群來自保。新加坡的安全體系有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維持和加強與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的5國聯防。第二個層次是推動東盟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合作,並創造條件把東盟合作的領域擴大到地區安全方面。第三個層次是支持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安全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新加坡軍隊3
三是「大魚」原則。新加坡講遏制,靠的是雙管齊下,既要加入「魚群」,又要拉住大魚。這條大魚,就是美國。
新加坡認為,「美國是一條友善的大魚,能阻止其他大魚到本地區鬧事」。所以,新加坡一向支持美國在本地區保持軍事存在,並把美國的軍事力量引入新加坡。如果有人想吃掉新加坡這條小魚,除了要考慮五國聯防和東盟這兩個魚群外,還要特別考慮一下美國這條大魚答不答應。如此,新加坡就能藉助其他國家的力量達到保衛自身安全的目的。
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時,擁有的軍人總數不足1000人,海軍只有幾艘巡邏艇,空軍只有一架飛機。但現在,新加坡國防實力雄厚,擁有自製艦艇和先進戰機的海軍、空軍傲視東南亞,加上日益精銳的陸軍,戰鬥力不斷上升。
訓練大多在別國舉行
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小,軍隊很難找到訓練的空間,因此,新加坡的軍事訓練大多在別國進行。目前,新加坡有兩個戰斗機分遣部隊、一個運輸機分遣部隊和一個直升機分遣部隊在美國受訓。此外,法國、汶萊和大洋洲也有新加坡空軍訓練之所。無人駕駛飛機分遣部隊部署在南非,短期集訓則有時會安排在泰國和印尼。
此外,新加坡還非常注重與鄰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與新加坡合作進行軍事演習的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澳大利亞,森林作戰訓練在汶萊進行,炮兵訓練則在紐西蘭完成。如此一來,既可解決新加坡軍隊的訓練場地問題,又可比較各國之間的軍力水平。
預警能力在東南亞最強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新加坡不斷在東南亞地區創造著國防奇跡:它的武裝部隊只有5萬人,卻可以迅速動員戰備軍人30萬人;其4.5萬陸軍已經實現全面機械化和高度機動性,是亞洲最有條件落實「決戰境外」的軍種。
空軍擁有4架E—2C「鷹眼」預警機,其空中預警能力在東南亞最強。8架F—16A/B、18架F—16C/D型戰機(今年7月又訂購了20架)、35架F—5E/F,可以掛載「小牛」空對地導彈。空軍總共擁有16個中隊和250架作戰飛機,擁有很強的對地攻擊能力。
新加坡海軍包括6艘600噸位配備「魚叉」反艦導彈的「勝利」級導彈護衛艇、6艘300噸級「海狼」導彈快艇和13艘兩棲登陸艇。此外,新加坡海軍還擁有自行建造的8000噸級「堅韌」級坦克登陸艦,登陸作戰能力驚人。「堅韌」級坦克登陸艦也是新加坡國防工業的驕傲,它在自動化設計、船體設計、火力等方面都堪稱世界一流。在獲得4艘「拉斐特」艦之後,新加坡海軍將會成為東南亞的霸主。
堪稱「東南亞的以色列」
此外,新加坡還非常重視與發達國家進行軍事合作,它同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一直維持著全方位的合作關系,陸軍裝備了160套從俄羅斯進口的最先進的SA18肩扛式地對空導彈。在改良軍事技術方面,新加坡堪稱「東南亞的以色列」,有能力生產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榴彈炮,改裝與提升戰機火力。
為避免周邊國家的「新加坡威脅論」升溫,新加坡政府推行「韜光養晦」的對外軍購政策。預警機、F—16A/B購入以後,新加坡政府把它們先存放在美國,人員訓練則在澳大利亞、美國和紐西蘭進行,最近空軍還選派了飛行員到加拿大接受訓練。
新加坡展現於世人面前的是經濟繁榮,但支撐和保衛繁榮景象的卻是隱身於後、靈敏應變、伺機而動的國民防衛。雖然新加坡沒有明言,但是它的軍事實力和氣魄彷彿在向世界宣示:隨意向它發動進攻者必定付出沉重代價。

純粘貼勿怪,在東南亞應該是軍事實力不錯的,

㈨ 新加坡曾經作為馬來西亞的屬地為何後來會被迫獨立

20世紀末期,得益於發達國家的行業轉移,新加坡的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並成為「亞洲四小龍」國家之一,如今的新加坡早已邁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全年人均GDP將近6.4萬美元,高居世界第八位。

近代以來,如同大部分亞洲國家一樣,新加坡也曾經飽受列強屈辱和戰火的摧殘。從新航線開辟時代開始,因為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自身又是優質的橡膠產地,在遠洋貿易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到了1824年,新加坡又正式的成為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隨後英國人又以此為基礎向東南亞擴張。

雖然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間「分手」,但是關於淡水資源的供應,馬來西亞又總想背棄先前協議調高水價,也使得二者之間頻有矛盾。另外,關於僅僅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白礁島也是雙方領土爭奪的一個焦點。

㈩ 日軍為何進攻馬來亞、新加坡

馬來亞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部,東臨南海,北鄰泰國,西南同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相望,控制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馬六甲海峽,是南下東印度群島、北上緬甸的跳板。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東南亞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馬來亞物產豐富。橡膠、錫年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19世紀初,馬來亞、新加坡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以20餘年時間,重點建設新加坡,使之成為大英帝國海外主要海軍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在遠東的主要戰略據點。英國認為,保衛新加坡的關鍵是海上力量,只要在新加坡派駐一支足以控制南中國海的艦隊,日本就不可能在馬來半島登陸和維持海路補給。從1941年初起,太平洋的形勢日趨緊張。英國駐新加坡、馬來亞的軍事首腦深感新加坡的防禦力量不足,要求迅速增派軍隊,特別是加強海空力量。當時英國主要兵力已投入歐洲和北非戰場,對增強新、馬防禦力不從心。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和軍隊領導人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作戰日軍進攻馬來亞、新加坡(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能力估計不足,行動猶豫、遲緩。直至1941年10月,有的領導人還斷言,在希特勒打敗蘇聯以前,日本不會貿然發動戰爭。有的則寄希望於氣象變幻,認為10月份季風一到,日本人就難以在馬來半島東部海岸登陸。戰前,新、馬駐軍曾設想,日軍一旦發動戰爭。必將以馬來亞以北的克拉地峽為跳板。為此,英軍擬定了一個以先奪占泰、馬交界處的克拉地峽為目標的「鬥牛士作戰計劃」,但這一計劃一直未被批准實施。戰爭爆發時,馬來亞、新加坡的守軍有:陸軍3個師、4個旅,8.8萬人,以後增至10萬餘人。多數部隊是印度、澳大利亞和馬來亞當地部隊,裝備、訓練和戰鬥力都較差,沒有坦克支援。地面部隊由白西華中將指揮。空軍飛機158架,機型陳舊。海軍組成遠東艦隊,司令為菲利普斯海軍中將。共有作戰艦只12艘,其中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是根據丘吉爾的指示於12月2日才駛抵新加坡,其目的是為了對日本顯示實力。

進攻馬來亞是日軍南方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佔領馬來亞、特別是新加坡海軍基地,清除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根據地,為爾後奪占荷屬東印度群島取得前進基地。參加對馬來亞作戰的兵力為陸軍第25軍,陸軍中將山下奉文任司令。該軍下轄3個師團,共11萬人,支援作戰的有陸軍航空兵飛機450架,各型作戰艦只46艘。日軍對這次作戰進行了周密的組織,參戰各部都進行了熱帶叢林和夜間作戰訓練,並進行以馬來亞登陸為背景的聯合登陸演習。日軍還大力搜集馬來半島的軍事情況,特別是兵要地誌情況。日軍大本營曾專門派出一名少校參謀軍官以外交人員身份對馬來亞和新加坡進行了詳細考察。根據馬來亞的設防和地理情況,日軍決定在馬來半島的頸部以南登陸,由北而南,經吉隆坡向柔佛海峽前進,然後跨越海峽從背後攻入新加坡。在作戰方式上採取航空火力襲擊和突然登陸同時進行,以收奇襲之效。同時,從氣象和月令情況考慮,確定以12月8日下弦月時間為登陸日。作戰時間預定為期100天。

12月4日,日軍第一批登陸部隊從中國海南島的三亞港乘船出發。運輸船團按預定計劃首先沿印度支那東海岸向南航行。6日晨船團轉向西北,偽裝駛向曼谷。至7日中午,在富國島西南海域突然改航,直向西南方登陸目標進發。駐馬來亞英軍雖於6日中午即發現日軍船團,但因奉命不得挑起事端,只好坐視事態發展。8日拂曉前,日軍先遣隊2.6萬人分別在泰國的宋卡、北大年和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陸,迅速佔領了三處機場和克拉地峽。同時,日機對馬來亞的機場和新加坡海軍基地實施了轟炸,在兩天的轟炸和空戰中,擊毀英機約50架。12月10日,英國遠東艦隊的兩艘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由於缺乏空中掩護,在關丹以東海域被日機炸沉。日軍奪取了海空控制權,後續部隊迅速上陸,其主力越過克拉地峽,拆毀邊境路障,進入吉打省,沿西海岸的鐵路和公路向南推進,迅猛插入退卻的英軍行列,於12日突破馬來亞北部的主要防線——基托拉防線,13日佔領吉打州的首府亞勞。19日,日軍一部佔領馬來半島西海岸的檳榔嶼上的英國維多利亞空軍基地,切斷了英國空軍從印度、緬甸向新、馬機動的空中航路。在哥打巴魯登陸的部隊沿東海岸推進,於13日攻佔瓜拉丁加奴機場。至此,北部機場已全部被日軍佔領。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借山路隘口、河流並在沿途破壞橋梁、道路,進行遲滯作戰,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日軍則採取輕裝猛進,近戰夜戰,陸上穿插迂迴,海上逐段蛙躍等多種作戰形式,連續突破英軍在霹靂河和金寶隘路的防禦。1942年1月初,日軍奪占斯林河上的大橋,切斷了北部防區第11印度師的退路,該師遂告瓦解。1月11日,馬來亞首府吉隆坡失守,馬來亞中部的防線被突破。日軍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區後,同時展開2個師,加快進攻速度,以便搶在英軍得到增援之前佔領馬來半島。與此同時,沿東海岸進攻的日軍於1月6日攻佔關丹,隨後英軍風聞日軍在興樓登陸便主動放棄該地。英軍原計劃在柔佛州久守,組成新加坡的北方屏障,但由於前線迅速潰敗,時間緊迫,工事未就,遂於1月31日全部撤至新加坡,炸毀了新、馬之間的長堤。日軍在54天內攻下了馬來亞,只傷亡約4600人,英軍傷亡、被俘約2.5萬人。

1942年2月8日夜,日軍分兩路渡過柔佛海峽,在新加坡登陸。英軍在新加坡集結10萬餘人,島上糧食彈葯充足。但多數部隊是從馬來半島敗退下來的,組織渙散,士氣低落,指揮不力。英空海軍已在前一段作戰中喪失殆盡,新加坡只有對付來自南面海上入侵的防禦工事,要塞炮多是炮口南向,不適宜進行野戰。要塞的後方、北部柔佛海峽的防禦工事始終沒有建築。這個英國自詡為「不可攻破的堡壘」,北面陸地上幾乎沒有設防。這一情況,直至1942年1月16日才由遠東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向丘吉爾首相作了報告。丘吉爾對此表示「不勝驚異」,「痛苦之至」。他指出,一個建設20年的要塞出現這種情況,真是令人難以置信。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此之前,竟沒有一個人向他指出這一點。他警告說,這件事可能成為最大的丑聞之一。因此,在柔佛失守以後,英軍要採取任何措施都為時已晚。日軍乘勝猛攻,於渡海當日攻佔丁加機場,2月11口攻佔提馬,14日佔領水庫,切斷了新加坡市和基地的水源。此時日軍由於連續作戰,疲勞不堪,彈葯、糧食極端缺乏,戰鬥力大為下降。山下為了迫使英軍早日投降,下令炮擊市區。15日,日軍進抵新加坡市郊。同日,英守軍司令白西華中將率英軍10萬人向日軍投降。是役,英聯邦軍隊共死傷9000人,被俘13萬人。日軍死傷和失蹤9800餘人。

在對馬來亞實施登陸的同一天,日本第15軍所屬部隊分別從陸上經過印度支那和從海上侵入並佔領泰國。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日軍還攻佔了香港。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