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嚴謹對什麼水進行開采
⑴ 新加坡除建水壩外,請你為它在提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辦法,並說明理由。
一、採集儲存雨水。新加坡雨量充沛,具有短歷時、小區域、大流量的特徵。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以供生產生活所需,同時緩解由於降雨量大而導致公路上積流成河的問題,新加坡政府實行明確的雨污分流制度,並耗巨資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其中的代表性工程為耗資2.26億美元建成的Marina Barrage(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濱海堤壩)的設計獨具匠心,建成後不僅可以用來採集儲存雨水,還可以開發為旅遊景點,最終達到經濟環境雙豐收的效果。據資料顯示,新加坡全島的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建成後,可以將全國約80%的降雨量轉化為飲用水,解決當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
二、廢水循環利用。新加坡政府主要採用微過濾系統和其他形式的高科技過濾技術來處理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達到廢水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經過處理後的新生水水質非常好,一方面可以作為工業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居民的生活用水。新生水的生產成本是海水淡化成本的一半,價格比自來水還便宜,並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生產成本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此項措施提供的水量如今已位居總供應能力的第二位,僅次於進口,占總用水量的30%,政府制定的長期規劃是將這一指標提升至50%。
新生水的誕生,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國際水業界公認的以科技創新解決水資源困境的成功實踐者。
三、海水淡化。新加坡從1998年開始實施「向海水要淡水」計劃。除政府自行設計、建造和營運外,還鼓勵私人企業參與。由於淡化水成本高昂,所以目前此項措施提供的水量僅占總需求的10%。然而,新加坡政府並沒有放鬆這項技術的發展,並預期隨著淡化科技的不斷進步,逐漸增加海水淡化的比重。新加坡公用事業局計劃在兩年內將海水淡化能力增加到現在的三倍,且目標在2060年,滿足新加坡水供的30%。
四、加強教育,提高民眾節約用水意識。除了積極開發水源,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視水資源的合理使用。民眾是水資源的消費主體,為了提高民眾的節水意識,政府提出了「節省、珍惜、享用」的口號,除此之外,政府還會不定時地組織新穎的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活動,吸引民眾參與討論,為節水出謀劃策,做到真正的全民節水。在某些具體的政策法規上,政府強制執行。例如,新加坡政府以合理的水價強制節水措施;強制要求安裝雙排檔節水馬桶水箱等。在新加坡,水資源利用的一大原則是「將一滴水變成兩滴水用」,由於宣傳到位,人們節水意識很強。
五、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為保護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確保供水安全,新加坡特別注重加強水資源管理立法,有《水源污染管理及排水法令》,《製造業排放污水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推出了節水標記計劃、節水建築及強制性控制各類供水器具的最高水流量等政策。在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下,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執法機制和執法程序,以硬性的執法主體、政府律師隊伍和多樣化執法手段構成的有效監管體系,從根本上杜絕了水資源浪費和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六、發展科技,以先進科技應對水資源問題。新加坡政府高瞻遠矚,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育和科研優勢,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源。對於水資源短缺問題,新加坡人一方面時刻注重節約,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科技。先進的科技使得新加坡水資源由「短缺型」向「充足型」過渡,向新加坡供水的馬來西亞現在反過來需要高價進口部分新生水。新加坡正在向世界各地出售其先進的水資源技術,其科技水平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贊賞。
⑵ 除什麼情形外,禁止開采難以更新的地下水。
法律分析:除特殊情形外禁采難以更新的地下水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下水管理工作。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資源屬性和生態功能,在保障我國城鄉生活生產供水、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維系良好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不斷加大,導致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問題突出。為了加強地下水管理,《條例》從調查與規劃、節約與保護、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規定。
一是規范地下水狀況調查評價與規劃編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行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開展地下水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根據地下水狀況調查評價成果,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地下水資源狀況、污染防治等因素,編制本級地下水保護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規劃。
二是強化地下水節約與保護。實行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明確用水過程的節約用水要求,強化用經濟手段調控地下水節約和保護,明確地下水水資源稅費的徵收原則。除特殊情形外,禁止開采難以更新的地下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 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節約用水的管理,建立節約用水技術開發推廣體系,培育和發展節約用水產業。單位和個人有節約用水的義務。
⑶ 新加坡缺水的原因是什麼
新加坡地處熱帶雨林氣候,但新加坡島面積狹小,故無大河,加上人口稠密,用水量大,所以缺水嚴重。
⑷ 只有海水沒有淡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飲水呢
地處島國,四面環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廠項目正式啟動,為新加坡開辟了一項新的水源。該廠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技術的海水淡化廠之一。
反滲透法淡化海水示意圖
盡管新加坡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海水淡化不成問題,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卻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畢竟這是一項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宏大工程。所以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個選擇,即解決應急問題或者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新加坡用水的全部問題。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業和家庭生活廢舊水,然後經過各種過濾和消毒,使其達到可以飲用的水標准,即所謂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將處理過的用後回收水經先進的膜技術進一步凈化而產生出來的,通過了6.5萬次的科學測試檢驗,不僅超純凈,而且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准。目前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使用,由於其高度純凈,所以是高質量晶片廠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國家蓄水池(庫),與其它生水混合,最後再處理成飲用水。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問題的第三個措施就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優勢,把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轉化為飲用水。
在採取各種措施擴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還想出各種辦法讓民眾親水、愛水,以保護自己有限的水資源。如政府出資把各個大型的集水區改建成無污染、環保型的水上游樂中心和水上公園;街邊和道路兩旁的蓄水溝也都用花草裝點的更加漂亮。換句話說,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供水來源,政府採用「雙用海水淡化器」技術,利用靠近海岸線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產用水。「雙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應水源的鹽性後,自動啟動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處理程序。另外,隨著集水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溝渠也會成為集水點,因此,政府時刻提醒居民為了自己能喝上潔凈的飲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圍水源的干凈。
從這個城市規劃模型上可以看出,以前環繞城市的海水灣已經完全成了淡水集水區。
到了2060年,預計新加坡的人口將達到650萬至690萬,那時全島的用水量將從目前的每天3.8億加侖增加到7.6億加侖,是目前的兩倍。
⑸ 新加坡海洋資源等問題
新加坡環境保護值得借鑒的經驗</b> 經驗一:高度重視環境規劃,優先保證環保用地。無論是社區、還是工業園區,必須做到先規劃後建設,統籌並優先考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收集系統、垃圾焚燒廠、垃圾填埋場等環保基礎設施的規劃。把極為稀缺的土地資源,優先保證環境基礎設施使用。 經驗二:高度重視環保投入,優先建設環保設施。在國土面積只有707平方公里的國家,全國污水收集管網總長達3200多公里,建設了100多座污水泵站和6個大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生活、工業污水110多萬噸,整個城市生活污水、工業污水都做到集中收集處理、達標排放。全國已建成4家垃圾焚化發電廠,每年焚燒處理垃圾228萬噸,全國91%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得到焚燒處理。總投資約30億人民幣,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主要用於垃圾填埋的人工島--實馬高垃圾填埋場,可供整個國家工業廢物和垃圾焚化廠殘渣50年的填埋。工業和民用燃料如今都使用天燃氣和電,有效控制和減少了大氣污染。 經驗三、高度重視環境教育,鐵面執法不徇私情。在新加坡獨立之初,新加坡的環境狀況也不盡人意,當時環境和綠化都很差,經濟也不發達,他們把當時新加坡形象的比喻成一個煮熟的「螃蟹」,首任總理李光耀曾為如何治理國家而憂慮落淚。為此,他們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在環境教育上他們的做法是,將環保教育視為民眾終生教育,注重從娃娃抓起,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自1990年以來,新加坡每年都開展「清潔綠化周」活動,推動環保團體、學校與公司參與環境保護。通過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使環境保護成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新加坡的優美環境還得益於完備的環境立法和嚴厲的環境執法。新加坡法制之嚴厲舉世聞名,其環境法制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環境法制並不是西方發達國家法制的簡單移植,還巧妙結合了傳統儒家文化與新加坡華人傳統文化。如對於一些破壞公共環境者,其法律讓他們穿上書有「垃圾蟲」字樣的黃色夾克衫,去東海岸清掃大馬路,使受罰者深受其辱。而這種處罰在好面子的華人中造成的威懾力是其他處罰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完全法制化的環境管理,成為新加坡環境保護最重要的經驗。 新加坡環境保護實踐給予啟示</b> 啟示一;要克服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意識,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加坡環境保護的實踐表明,發展經濟並不一定要以犧牲人居環境為代價,通過科學決策、規劃和控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減少到最低程度。新加坡污染治理的經驗也證明,現有的環境問題並不是不可解決的,只要努力,就能治癒和修復被破壞的環境。 目前,我市經濟發展大致處在工業化的中後期,隨著重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環境問題必將集中顯現,環境問題如果解決不到位,即可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數,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們要借鑒新加坡工業園區發展成功經驗,並結合市情,在開發區建設中必須盡快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編制或修編環境保護規劃,對園區產業進行重新定位、合理分區,調整、完善環保設施布局,避免產業雷同、相互影響;二是加大投入,超前配套環保基礎設施,通過集中控制和集中處理實現園區各類污染物達標排放,從而減少單體企業環保投入,提高園區整體服務能力和竟爭力;三是加強園區生態建設,以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為目標,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抓手,倡導企業推行ISO14000標准,實現園區資源利用減量化、物質使用循環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所以,只要我們要走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是一對矛盾這一思想認識上的誤區,通過努力,完全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工業更大突破。 啟示二;要具有強烈的環境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提高全民參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新加坡資源極度匱乏,1965年獨立後,工業化進程加快,完全成為一個城市國家,保護環境成了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新加坡政府提出「潔凈的飲水、清新的空氣、干凈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優美的居住環境和低傳染病率」等環境目標,通過健全的法律,到位的管理和全民的宣傳,對工業化的環境後遺症進行補救。環境保護成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政府的危機感變成了全民的憂患意識。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建設和發展中,首先考慮的是環境保護,並且從長計議。大力度的環境保護使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文明島國。 從我市情況看,我市水域面積占國土面積27.3%,同時擁有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林木覆蓋率已達25.5%,水域和林木所構成的生態面積占國土面積達52.8%,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後發競爭優勢。但由於地處淮河流域下游的區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隱性還時有顯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受上遊客水汛期集中下泄影響,濉河、老汴河、新沂河等區域性河流水質極易受到污染,水環境污染事件還時有發生;二是城市飲用水源地單一,備用水源地建設嚴重滯後,極易引發城市突發性公共事件;三是市區截污管網建設不到位,古黃河、民便河、古山河水質污染加劇,遠達不到水質功能區劃標准,影響城市形象;四是洪澤湖、駱馬湖兩湖水質均處於中營養水平,富營養化指數均有所增加,靠近古山河、民便河口洪澤湖局部水域在出現不利氣象條件時,誘發藍藻可能性加大;五是泗洪縣、泗陽縣工業和生活尾水出路不暢,必將限制部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六是大面積楊樹成片林的栽植,使鄉土樹種種群和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影響,且極易受到大面積病蟲害侵害。為此,為保護好生態宿遷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今後幾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加快市區截污導流工程建設的同時,組織編制全市工業、生活尾水排放總體規劃,確保尾水排放暢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洪澤湖水質的影響、減少對地表水的污染面;二是盡快建立水環境預警監測體系,保障飲用水環境安全,減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三是制定《洪澤湖、駱馬湖水質保護條例》,嚴格控制洪澤湖和駱馬湖的圍網和網箱養殖面積,保護兩湖水質,減緩湖泊富營養化速度;四是加大環保投入,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基礎設施的作用。 啟示三;要樹立環境教育為民眾終生教育的理念,為環境保護提供民眾不懈的動力。新加坡的實踐證明,環境保護重在教育。必須採取多種形式,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基本國策、基本市情和環境警示教育,不斷增強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生態理念和法制觀念,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家園」的新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投入、共同參與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只有將環境教育作為民眾的終生教育,才能為科學發展、持續發展提供民眾不懈的環境動力。新加坡雖然四面臨海,但海域面積小,海洋資源有限,島上的自然資源又相當匱乏,糧食甚至淡水都要靠進口。小國且缺乏自然資源於是成為新加坡的「先天脆弱性」。新加坡反對捕鯨,支持美國
⑹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國民飲水問題的
新加坡在20世紀末時提出了新生水的設計路線,將經過處理後的污水達到可以飲用水的標准,這不但解決了新加坡水資源缺少的問題,同時還打造了一個完善的水科技及產業創新體系。而且新加坡這個國家也是非常有錢的,他們也可以向鄰國購買淡水資源來飲用的。
新加坡國家他的新生水的設計路線有最嚴格最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深層的管道來進行污水的排流,然後將污水處理後再重新回收利用。
⑺ 新加坡缺水原因及措施
新加坡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多雨,但依舊缺水。
一、原因分析:
1、國土面積狹小,地表和地下儲水能力不足,地表水迅速流入海洋;
2、島國,地下水開采限制;(過量開采易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3、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需水量大
二、解決措施
1、收集和儲存雨水;
2、從鄰國購買淡水(馬來西亞);
3、節約用水,廢水回收利用;
4、進行海水淡化
⑻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國民飲水問題的
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淡水資源非常的少,但是新加坡這個國家非常的富有。解決淡水問題新加坡主要採取兩種手段,一種是處理污水,經過凈化的污水可得達到食用的標准。另一種就是從其他的國家進口淡水。
當然新加坡在解決水資源問題最重要的手段還是進行購水,這樣才是國家用水的主要途徑,畢竟要解決一個國家的用水問題不能只靠人工處理來解決。馬來西亞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是新家坡主要的進水的國家之一,當然平時新加坡人也在鼓勵的節約用水,所以新加坡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新加坡人民知道水資源的珍貴。
⑼ 地下水開采規定
法律分析:凡需開采地下水、新打機井的單位或個人,必須按規定程序申請取水許可。取水許可未經批准,不得私自打井和開采、取用地下水。根據相關法律規定, 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節約用水的管理,建立節約用水技術開發推廣體系,培育和發展節約用水產業。單位和個人有節約用水的義務。 國家對水資源依法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但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的水的除外。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組織實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管理水資源,防治水害,適用本法。本法所稱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⑽ 一道成為歐美民眾熱議的新加坡為
這是「獅城」新加坡的地標式雕塑一頭噴水的魚尾獅。新加坡國土面積約為710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500萬。
英國一家調研機構與德國一家跨國公司日前公布了一份聯合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得益於其環保實踐和成果,當選「亞洲最綠色城市」。
在被評比的22個亞洲城市中,新加坡在各項排名中表現均「遠高於平均水平」
中國香港、日本大阪、韓國首爾、中國台北、日本東京和橫濱分別緊隨其後,處於「高於平均水平」。
處於「平均水平」的依次為泰國曼谷、中國北京、印度德里、中國廣州、印尼雅加達、馬來西亞吉隆坡、中國南京、中國上海、中國武漢。
「低於平均水平」城市依次包括印度班加羅爾、越南河內、印度加爾各答、菲律賓馬尼拉和印度孟買;而排名末尾的城市巴基斯坦卡拉奇「遠低於平均水平」。
「亞洲綠色城市指數」為該系列調查第三期,先前兩期調查分別針對歐洲和拉美城市。
「那時種下一棵綠色的小樹苗,現在有上百萬人乘涼。」新加坡人傑西卡·陳得知該國當選「亞洲最綠色城市」後如此感慨。
2月中旬,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信息部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推出「亞洲綠色城市指數」的排行榜。在亞洲主要的22個城市中,新加坡為「王」,堪稱「亞洲最綠色城市」。
該指數認為:「新加坡的各項綠色指標在亞洲各大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這與其數十年來致力於綠色發展和宜居城市建設密不可分。」
環保評獎離不開新加坡
新加坡綠色經濟組織成員、《海峽時報》環保記者傑西卡·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新加坡的環保成績有目共睹,任何環保類評獎都不會落下它。
當「亞洲綠色城市指數」出爐時,傑西卡正好奪得「東盟記者綠色報道獎」。
在其看來,新加坡從立國之初就將綠化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即使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全球工業化、環保發展水平處於低端化之時,新加坡領導人就已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2月中旬,傑西卡采訪了新加坡幾個社區,發現其中不少的政府地塊均在安裝LED節能燈。
經了解,這是聯合國和新加坡政府聯合發起的節能計劃,也是新加坡首個公共部門的碳排放信用項目。
被囊括進節能計劃的政府地塊約有2000個,由此,公共資金每年有望節省500萬美元。
居住在新加坡法嘉道社區的48歲女士卡倫·安說,她期待社區變得更美觀,更環保。
李光耀推行「綠色儲蓄」
領導人遠見卓識,政府推動,是新加坡走向綠色環保城市的「核心技術」。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開始為國民進行「綠色儲蓄」。
在其回憶錄中,李光耀寫道:「為了實現第三世界地區的第一世界標准,我們要將新加坡轉變成一個花園城市。」
他盼望的場景是島上處處是花園,滿眼皆綠色。「既可以愉悅我們的心,也會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
為了更好建設新加坡,李光耀曾經特地安排了一次環球之旅,前往世界各國學習發展經驗。之後,他總結出一個經驗:那些建築破爛、不懂節約、綠化率差的國家,政府工作人員普遍士氣低落。
1976年,新加坡成立了專門的公共綠化部門,後來更名為國家公園局。它是指導新加坡實施綠化的機構。
樹木速成遍布全國
國家公園局的網站顯示,該局鼓勵在全國種植易移植成熟的「速成樹木」。
大街小巷,停車場,過街天橋等,「無一漏網」,均要栽上爬山虎之類的攀援植物。
在國家公園局的管理下,新加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該國是世界上僅有的保留有大片原始熱帶雨林的兩個城市之一。
新加坡人笑言,現在的新加坡被兩個叢林包圍著,一個是鋼筋水泥的叢林,另外一個則是自然的樹木叢林。
「亞洲綠色城市指數」的公開資料顯示,新加坡人均綠地面積高於亞洲城市的平均水平。
新加坡化身試驗場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時就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政策。
2008年,新加坡成立了城市宜居研發中心,鼓勵民眾使用綠色技術,過上綠色生活。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環境與清潔能源署署長吳自強表示:「我們相信亞洲是綠色能源的巨大市場,而新加坡就是這一市場的樞紐。」
新加坡政府已計劃將該國變成新技術的試驗場,吳自強就是這一用語的「創始人」。
據其介紹,政府已發展了電動車計劃,推廣智能和微型電網方案,並在組屋和停車場、加油站安裝太陽能電池板。
去年,挪威再生能源公司在新加坡投資設廠,總投資額超過18億美元。該廠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生產基地。這被認為是新加坡致力於打造全球綠色技術之都的一個縮影。
目前,新加坡綠色技術產業雇員超過1萬人,其中挪威再生能源公司的新加坡廠雇員就超過1200人。
該公司副總裁約翰·安德森認為:「在新加坡,投資環境良好,監管透明,政府對綠色技術是真正的渴求。」
不僅是挪威再生能源公司,包括世界頂級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丹麥維斯塔斯也在新加坡落戶設廠。維斯塔斯在今後10年,將花費5億美元,在新加坡成立研發中心。
著名的瑞典清潔能源開發公司特里克羅納已在新加坡建立了全球行政中心;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將亞洲低碳項目基地建在新加坡。
海水淡化成本太高
此外,「亞洲綠色城市指數」指出,新加坡有別於其他亞洲城市的環保優勢在於該國的新生水的開發和利用。
新生水,又被理解為「水的新生」。它是經各種復雜工藝,由污水轉化之後變成無毒、無害的新生水,可供工業使用,甚至供民眾飲用。
新加坡是小島國,四面環海,缺少淡水水源。一段時間,新加坡的淡水水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收集雨水,一是進口淡水。
為了收集雨水,新加坡在全國廣泛建造蓄水池。這被視作新加坡的一項戰略性措施。目前,該國建有17個蓄水池,一半以上的土地被辟為集水區。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簽署過進口飲用水協議。不過,由於在水價等問題上存在分歧,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對進口淡水的渠道並不放心。
收集雨水,無疑是「看天吃飯」,不確定性增加;進口淡水難免受制於人,並非長久之計。
於是,上世紀70年代,李光耀等新加坡領導人考慮充分開發水循環,以便能夠為新加坡民眾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
當時考慮的淡水資源發展方向是海水淡化和開發新生水。
時至今日,兩個方向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似乎已越來越少被提及;而開發新生水,則經過30多年後,技術日益完善。目前,它已成為新加坡工商業和民眾生活的重要依託。
新生水展示國家形象
「亞洲綠色城市指數」的公開資料稱,「小小」新加坡從2003年開始大力推廣新生水,目前已有5座新生水廠。如今,新生水已能保證新加坡人30%的用水。
2010年5月,新加坡勝科新生水廠開工,每天處理大約22萬立方米新生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廢水循環再利用工廠。
2010年,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特意將水資源利用當作新加坡的重要成就加以展示。
當時前往上海出席新加坡館日的該國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將新生水開發稱作一種「精神」。他說,希望用這種精神來研發新的技術,打造一個更加綠色和宜居的新加坡。
據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新加坡旅遊局工作人員寧雪揚介紹,到新加坡旅遊必看景點就有新生水展覽中心。
展覽中心內還打包出售新生水,它已成為代表新加坡技術和形象的一種商品。
寧雪揚說:「在新加坡的其他地區,新生水並不對外公開銷售。只是在展覽中心,作為紀念品,讓遊客體驗新加坡的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