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哪些名稱和故事
㈠ 介紹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為淡馬錫,也就是水鎮的意思。後來,有一個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王子航海經過淡馬錫,誤認一隻老虎為獅子,就將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在印度語(當時,東南亞一帶信號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獅城。
英國為了抗衡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派萊福士找尋一個港口基地。在1819年,萊福士與隨從登入新加坡,從此改變了新加坡的歷史。
十九世紀,英國發展新加坡為一個港口與 貿易城市,新加坡處在中國與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之間,也因為港口與貿易帶來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國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以新加坡為基地試與日軍抗衡,結果英軍大敗,日本以少勝多,佔領了新加坡三年八個月。新加坡人終於意識到只有獨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經過許多風風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帶領下終於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之後,新加坡也從一個貿易港口國改造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服務業和貿易為副的經濟強國。
歷史上最早有關新加坡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一事實卻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3世紀的稱謂同樣貼切。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此後,英國人為這個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18世紀,他們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它的氣溫變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徵。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是進出東南亞的門戶。
人文·
盡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卻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她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氣候·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新加坡有兩個不同的季候風季節,從12月到翌年3月吹東北季候風,相當潮濕;6月到9月則吹西南季候風,最為乾燥。這兩個季風期,間隔著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風交替月里,地面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形成下午至傍晚時分,全島經常會有陣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一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基督教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O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錫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個注冊的錫克教和錫克社團組織;以及7間錫克廟。錫克人成立的錫克人咨詢委員會;專門向政府提供有關錫克教與習俗,以及錫克社區一般福利的意見。
錫克人的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幾個錫克古魯的誕辰,以及慶祝卡爾沙教團的紀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與寬容,各種宗教信仰追隨者都可在這里立足。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還有少數的襖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沒有廟宇。
㈡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亞洲的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成員經濟體之一。
㈢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3)新加坡哪些名稱和故事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㈣ 關於「獅城」新加坡的故事。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加木)新加坡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Singapura」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古代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Selat「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中文國名。由於受到當地華僑所帶來的語言(包括粵、客、潮、瓊、閩語等)習慣影響,也在後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石叻」、「叻埠」,甚至「實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獅城」、「花園城市」、「星國」,來描述新加坡。
-----------------------------------------
謝謝採納哦~
㈤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是怎麼樣的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㈥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是什麼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
1、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2、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3、14世紀末,室利佛逝國的王室後裔拜里米蘇拉來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後,因得罪暹羅大城府王國,導致對方派藩屬彭亨出兵討伐淡馬錫。拜里米蘇拉不敵逃到馬六甲,改五嶼地名為滿刺加,建立了馬六甲王國(滿刺加、麻六甲)。1414年,拜里迷蘇拉國與蘇門答臘波散王國的公主結婚,並改信伊斯蘭教,招徠許多穆斯林到滿刺加經商。
4、由於馬六甲王國地處馬六甲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發展成為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中心和東西方交往轉口站。隨著葡萄牙與荷蘭人的到來,及亞齊的崛起,新加坡捲入區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漸沒落。
5、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於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
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華僑人口增13749人。
㈦ 新加坡的故事
就是幾個月前的事兒。有一個小孩兒,他爸爸媽媽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個人在家。由於那個小孩兒也不信什麼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這就是「心裡沒鬼怕什麼?」到了晚上十一點多了,他爸爸媽媽還沒回來,他開始有點擔心。結果一給他爸爸媽媽打電話,電話筒里傳出來的,卻是「您的的電話是空號,請查詢後再撥······」那個小孩兒很害怕,就報了警。結果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家的電話突然著火了。那個小孩兒大叫,往外跑,結果們也鎖了。他絕望的看著牆壁。
「嚇死我了!」那個小孩兒醒過來,發現自己在做夢。這是,一個女的拿來毛巾,給他擦了擦汗。然後那個小孩兒倒頭就睡。正當閉上眼睛的那一霎那,回想起那個女的,突然想起那個女的沒有眼睛,眼眶裡是漆黑的,臉上也留著血,臉色慘白。他大叫一聲:「啊!救命啊,快來人呀!」他開始往門外跑,結果門真的鎖了,他去廚房拿起菜刀,就像那個女的砍去,結果菜刀把那個女的一截兩半,然後那個女的有復原了。伸出指甲里都是血的手,向那個小孩兒抓去。。
此時此刻,你千萬別看你的後面,因為,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你不把這篇帖子復制發給3個人,凌晨四點,你將會死於非命······
㈧ 關於新加坡的資料
獅城——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82.7平方公里(新加坡年鑒2002),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
新加坡的國旗是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國徽是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是《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是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斗的精神。
重要節日有:每年1月或2月的華人農歷新年;農歷8月15的中秋節;回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的開齋節;4、5月間的泰米爾新年;泰米爾歷的1、2月間的大寶森節;10、11月間的蹈火節;5月的月圓日的衛塞節;12月25日的聖誕節;3月21日月圓後的周日的復活節。
㈨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獅城」新加坡的故事課後找一找,把它們記下來,和大家一分享
獅城新加坡獅城是新加坡的別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加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傳說
有以下版本的傳說: 新加坡的標志是一種魚尾獅,傳說當年一位馬來的王子在高山上打獵時發現新加坡這座小島,次日便出海到這個小島上。旅途中遇上風暴,王子把自己的王冠投入海中,風暴得以平息。 到達小島後,一隻雄獅要來襲擊他們,而當它和王子的目光交匯時卻又安靜了。 王子開始發展新加坡。 後人為了紀念王子,就把獅子和大海聯系起來形成魚尾獅,新加坡也被稱為獅城。
譽稱
:獅城、購物天堂、花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