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
㈠ 新加坡於哪一年建國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大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內部族權矛盾就凸顯起來,具體表現為大馬來西亞聯邦的主導權問題。因為這時的馬來西亞聯邦的掌權者馬來人的人口優勢並不明顯,與華人人口在伯仲之間,但馬來人又不肯放棄固有的特權——「馬來人之上原則」,最終馬來人想出一招解決辦法。
那就是把面積很小,華人人口稠密、數量又大的新加坡地區踢出大馬來西亞聯邦,一下子馬來人人口優勢就明顯了,成功掌控馬來西亞方方面面的大權,獲得族群斗爭的勝利。
1964年,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1)新加坡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擴展閱讀: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新加坡這樣建國——城市國家,沒有資源,沒有腹地,還被敵視的國家環繞。新加坡的成功沒有先例可循,但李光耀卻善於從其他國家吸取成功的經驗並迅速地應用到國內。
新加坡剛建國時,安全防衛成為首要問題。為了組建一支可靠的軍隊來抵禦馬來西亞可能的入侵,李光耀參考當時境況相似的以色列,決定實行全民兵役制度,並聘請以色列的軍官來協助訓練組建國民軍隊。於是直到今天,新加坡跟以色列一樣,反而成為了本區域的軍事強國。
上個世紀80年代,李光耀又向日本的企業學習,推展生產力運動,著重提高新加坡工人的生產效率。日本生產力中心為新加坡提供專家、培訓獎學基金、訓練材料、儀器和軟體。李光耀的職總秘書長德萬·奈爾仿照日本的工會制度,把工會聯合總會改組為產業工會,有效地改善了勞資關系。
也許因為新加坡太小,反而方便了管理,從外國吸取的經驗往往能夠迅速地貫徹實施。這也是新加坡為數不多的天然優勢之一。
㈡ 新加坡什麼時候成立的
1965年8月9日 新加坡共和國成立 新加坡於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26年與馬六甲、擯榔嶼 合並為英「海峽殖 民地」。1942年2月-1945年8月被日本佔領。 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戰後新 加坡人民開展爭取獨立的 斗爭。1958年8月英國宣布給予新加坡自治地位。1959年6 月3日 成立了新加坡自治邦,英國仍保留國防、外交、修憲等權力。1 963年9月16日 新作為一個州並入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英 國與新、馬在倫敦簽訂《新加坡獨 立的協定》,承認新加坡為獨 立的主權國家。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建立新加坡 共和國。10月,加入英聯邦。新加坡長期以來由人民行動黨執政。
㈢ 新加坡這國家是怎麼建立的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㈣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4)新加坡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全國由新加坡島、聖約翰島、龜嶼、聖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餘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由於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陸域,將增添額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標准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㈤ 新加坡是哪一年建立共和國的
8月9日(1965年)
新華社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4/15/content_358770.htm
㈥ 新加坡建國時間是哪一年
新加坡建國時間是1965年。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獨立後一個月,新加坡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新加坡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
新加坡的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
㈦ 新加坡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你好,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你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㈧ 新加坡建國時間是哪一年
新加坡建國時間是1965年8月9日。歷史上有關新加坡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的了解甚少,中國人則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ofSingapore),簡稱新加坡(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㈨ 新加坡建國幾年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到目前建國49周年.
歷史上有關新加坡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的了解甚少,中國人則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 (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 Sri Vijayan 帝國的一部分。
由於新加坡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是航海必經之地,所以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因此,人們也貼切地把她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 (意為「海城」)。
之後,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又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 即獅子城 (Lion City) 的意思。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 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
新加坡接下來的重要歷史篇章是由英國人為她增寫的。
在18世紀時期,英國人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
(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此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中轉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了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人口已從 150 人增至 10,000 人。
在 1832 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殖民地的行政中心。蘇伊士運河於 1869 年的通航,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的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 Majapahit 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的新加坡又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 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自治政府在 1959 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㈩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亞洲的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成員經濟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