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太空船為什麼能甩進軌道

新加坡太空船為什麼能甩進軌道

發布時間: 2022-11-01 19:10:36

『壹』 太空梭高速繞地球飛行,宇航員能夠離開太空梭在太空中行走而不被甩掉呢

太空梭運行的軌道已經在大氣層的邊緣,在宇航員艙外作業的時間內,空氣阻力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且因為宇航員和太空梭在同一個慣性參考系下,有同樣的初速度、加速度和運動狀態,因此,兩者間將保持相對靜止。但因為軌道中不考慮空氣阻力的影響,因為反沖的存在,所以宇航員和太空梭之間必須有安全繩,仿製因為意外造成宇航員的漂移。

『貳』 外太空是真空環境,太空船是依靠什麼動力如何運行的呢

太空船上的氫燃料燃燒,向後噴射氣體,由於動量守恆,所以飛船就往前飛了,又宇宙中阻力比較小,主要考慮的是各種星球的萬有引力了。

小行星飛行則完全靠萬有引力,比如太陽系外圍有一個小行星,受到太陽召喚向太陽飛去,在飛的過程中,剛好接近地球了,地球對它引力變大,就改變軌道,飛向地球,成為流星。。。

『叄』 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是俄羅斯。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俄羅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發射升空,進入地球軌道、

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鍾,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地面,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世界第一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其他情況簡介。

第一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時候,加加林所乘坐的太空船每108分鍾,就會環繞地球一次。地面的控制人員,需要在太空船發射後的25分鍾,才能確認太空船已進入穩定軌道。

回程的時候,在距離地面7公里的地方,東方一號會將他彈射出來,而太空船和太空人會有各自的降落傘。之所以要分開降落,原因是太空船的降落傘會為太空人帶來危險。最後,他安全返回地面。太空船的姿勢控制由一個自動系統負責。

『肆』 有關太空船的詳細的,仔細的資料!

有一小部份的太空觀測飛行器,並不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打轉.因此不能稱之為人造衛星,只能稱為太空船.例如:飛向太陽系外的先鋒十號,十一號,以及航海家一號,二號.另外還有一個繞著太陽飛行的太空船,叫做Ulysses尤里西斯號太空船.

「太空船一號」宇航員90分鍾太空旅行

由設計者伯特·魯坦設計的世界第一架私人載人航天器——「太空船1號」不僅成功地沖出大氣層,而且安全地返回了地面,在人類航空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擔任此次飛行的駕駛員是62歲的南非裔美國人邁克·梅爾韋爾,他成為駕駛非政府資助飛行器進行太空行的第一人。 順利進入太空並成功返回地面的「太空船1號」是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商業運營的有人駕駛太空飛行器,人類太空游的歷史從此改寫。邁克·梅爾韋爾在90分鍾的整個飛行過程中,感覺相當不錯,最後,他矯健地走出「太空船1號」,自豪地、高高地揚起了雙臂。

2004年6月21日的飛行成功完成後,美國聯邦航天部門授予梅爾韋爾首位「民間宇航員」的稱號。同時,這次飛行作為首度載人商業航天飛行,被記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梅爾韋爾的名字也將被載入史冊。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 「太空船一號」三年前試飛成功並獲得安薩里X獎後,全球掀起了一股亞軌道太空旅行熱,公眾對這種形式的旅行興趣很濃,訂票非常火爆。「維珍銀河」公司的官員認為,付款預訂機票的熱潮今年可能會逐漸降溫,其中一個尤為重要的原因是:「太空船二號」最早也會在2009年底才能發射升空。

擔心是多餘的

「維珍銀河」機票銷售部負責人卡羅琳·溫斯爾表示:「在上一個季度,預訂機票的遊客數量較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一倍。」溫斯爾說,公司曾經認為,在新的太空船問世前,公眾對太空游的興趣可能會暫時降低。「然而,這根本就不算是什麼問題。正如報道和宣傳所說的那樣,人們現在可以預訂機票,很多人都希望得到一個座位。」

最初的時候,「維珍銀河」提供太空旅服務將會用到位於加州莫哈韋沙漠的莫哈韋航天發射場。加州也是伯特·魯坦的Scaled Composites公司的所在地,正是這家公司製造了「太空船一號」。時下,「太空船二號」也正在向遊客們走來。

理查德·布蘭森爵士的維京集團和魯坦的Scaled Composites 合資創建的「太空船」公司於2005年7月宣布成立。時下,這家公司已經與Scaled Composites簽約,共同設計和製造「太空船二號」以及負責搭載的母船「白色騎士二號」。在設計上,「太空船二號」能夠容納6名乘客。按照原定計劃,這艘飛船將於2007年底向世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同時更名為「維京太空船進取」號,用以紀念《星際迷航》中的「進取」號飛船。

新太空船和和兩艘母船中至少有5個將被「維珍銀河」擁有並負責運作。按照這家公司的規定,每個席位的價格高達20萬美元,訂購時所交的預付款最低也要2萬美元。當然了,這筆預付款是可以退還的。溫斯爾說,30個不同國家的200名顧客已經預訂了席位,並交納了預付款。

人員是充足的

溫斯爾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了一些極為有趣的趨勢。機票訂購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英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西班牙和愛爾蘭。如果按人口比例來計算的話,紐西蘭、愛爾蘭和丹麥則成為「維珍銀河」的最大客戶。

溫斯爾的統計結果顯示,在所有已簽約的顧客中,女性僅佔到15%。10%的人是通過旅行社預訂機票的,但30%的預訂是通過「維珍銀河」的「特許太空游代理人」實現的。「特許太空游代理人」是「維珍銀河」在2007年1月發起的一項行動,旨在挑選合格人選代理它的業務。

全球首架由私人出資、設計、製造並駕駛的「太空飛船一號」航天器在美國當地時間6月21日成功發射升空,飛至距地球100多公里的太空,一個多小時後返回地面。此舉打破了宇宙探索國家壟斷的局面,人類有望開始廉價太空游。 飛行計劃的贊助者保羅·艾倫稱,為實現這個介於科幻小說和真實生活之間的設計,他贊助了2000萬美元。

保羅·艾倫1953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父親當過20多年的圖書管理員,為他從小博覽群書提供了條件。1968年,他與蓋茨在湖濱中學相遇,艾倫以其豐富的知識折服了蓋茨。兩人成了好朋友,一同邁進了計算機王國,掀起一場軟體革命。1975年,他們共同創立了「微軟帝國」,艾倫擁有40%的股份。1982年,艾倫因病離開微軟後,一直忙於投資事業,他對天文科學和「外星人」的痴迷令人驚嘆。他投資建立了一座「外星人博物館」。艾倫說科學幻想是人類的希望、夢想、恐懼的反映,他希望新成立的博物館有助於促進人們對其他文明探索的興趣。他還捐資2500萬美元用於尋找外星生命。艾倫是個超級籃球迷和不錯的吉他手。艾倫目前擁有美國職業籃球隊波特蘭開拓者隊和美國職業足球隊西雅圖海鷹隊。他還在自己的「屠戶店男孩」搖滾樂隊內擔任吉他手。

『伍』 請問宇宙飛船是怎樣在太空中前進的

飛船在太空中飛行大體上經歷擺脫地球引力進入空間、軌道飛行和機動飛行三種形式。

掙脫地球引力。1686年,牛頓在他發表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一書中指出,任何兩個物體間都有相互吸引力,由此創建了萬有引力定律。由於人與地球的質量相差太懸殊,所以,人總是被地球強大的引力所束縛而不能離開地面。要離開地球就要擺脫地球引力。但是如何克服地球引力呢?這就要使一個物體離開地球,必須沿著地球引力相反的方向對它加力,使它做加速運動,當它達到一定的速度時停止加力,它就能以慣性一直向前而脫離地球,人類把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工具是運載火箭。

航天器在宇宙里航行是靠速度來實現的。當運載火箭達到每秒7·9千米的速度,我們稱之為第一宇宙速度或環繞速度,這時飛行器才能環繞地球飛行,成為地球的衛星,但是還是擺脫不了地球的引力。達到每秒11·2千米的時候,我們稱之為第二宇宙速度或逃逸速度,也叫逃逸速度,在這個速度下,飛船才能沖破地球的引力,進入宇宙空間,在廣闊的太陽系空間活動。當達到每秒16·7千米的時候,我們稱之為第三宇宙速度,在這個速度下,飛船才能沖破太陽系的束縛,飛出太陽系,進入銀河系廣闊的空間遨遊。

在飛行過程中,火箭上的控制系統根據火箭所在位置和速度,不斷調整火箭發動機推力的方向,使得火箭按照預定的軌跡飛行。

飛船要在太空中飛行,遇到的第一道難關是在運載火箭的舉托下,擺脫地球的引力,進入宇宙空間。當運載火箭點火起飛至飛船與火箭分離,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就全部結束,飛船開始依靠自身的動力在太空飛行。

軌道運行。載人飛船的運行軌道簡單地說就是它繞地球飛行的路線。不過,這是一條特殊的路線,它是由載人飛船入軌初始條件決定的,例如入軌速度(一般在8千米左右/秒)、運載火箭的發射方位等。入軌初始條件確定後,如果沒有外力作用,載人飛船將沿著這條路線運動下去。人們把為條特殊的路線稱為載人飛船繞地球的運行軌道。

載人飛船等航天器繞地球運行有順行軌道、逆行軌道、極軌道和赤道軌道。載人飛船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的叫順行軌道,載人飛船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叫逆行軌道,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垂直的叫極軌道,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之間夾角為零度的叫赤道軌道。載人飛船主要採用順行軌道。

飛船與火箭分離後,飛船進入軌道。飛船入軌後,飛船捕獲地面控制信號,建立軌道運行狀態,展開太陽能電池帆板並對准太陽。飛船入軌一段時間後,地面控制系統提供初始軌道數據,並通過地面測控站發送給飛船,指揮控制飛船按預定軌道繞地球飛行。

機動飛行。如果僅僅是完成一次沒有特殊任務的載人軌道飛行,那麼,沒有必要對飛船進行軌道機動。如果飛船要執行特殊的任務,如,進行地面觀察就需要對飛船運行軌道進行調整,盡量降低飛船的運行高度,這樣才能提高觀察效果。如果進行太空編隊飛行或交匯對接,一艘飛船要追上另一艘飛船,就需要加快速度,調整運行軌道高度。飛船進行軌道調整,是通過安裝在飛船四周的噴氣發動機來進行的。

『陸』 雷曼轉移軌道位於什麼星系

是「霍曼轉移軌道」。

霍曼轉移軌道屬於太空動力學的內容,是一種變換太空船軌道的方法,途中只需兩次引擎推進,相對地節省燃料。此種軌道轉移的名稱來自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他於1925年出版了相關著作。

霍曼轉移軌道可應用於所有多行星的恆星系統,不局限於某個星系。

以下圖來說明霍曼轉移軌道的原理。

霍曼轉移軌道圖示

圖中為將太空船從低軌道(1)送往較高軌道(3)的霍曼轉移軌道。太空船在原先軌道(1)上瞬間加速後,進入一個橢圓形的轉移軌道(2)。太空船由此橢圓軌道的近拱點開始,抵達遠拱點後再瞬間加速,進入另一個圓軌道(3),此即為目標軌道。要注意的是,三個軌道的軌道半長軸是越來越大的,因此兩次引擎推進皆是加速,總能量增加而進入較高(半長軸較大)的軌道。

反過來,霍曼轉移軌道也可以將太空船送往較低的軌道,不過是兩次減速而非加速。

霍曼轉移軌道的兩次加速假設是瞬間完成,但實際上加速要花時間,因此需要額外的燃料來補償。使用高推力引擎所需額外燃料較小,低推力引擎則還要以控制推進時間、逐漸提高軌道來逼近霍曼轉移軌道。因此實際上ΔV會比假設情況更大且花更多時間。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去往火星,採用的就是霍曼轉移軌道。

『柒』 太空船一號的簡介

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是一架空天飛機,由魯坦(Burt Rutan)以及美國縮尺復合體(Scaled Composites)公司製造。使用「混合式固體火箭引擎」,有雙尾翼以及可變的半三角翼機翼,在不同的階段機翼會變成不同的狀態。太空船一號和太空梭不同,是先由另一架飛機「白色騎士」載上高空後才開始自行飛行。太空船一號的速度還不能超過第一宇宙速度,因此無法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和美軍實驗飛機X-15比較接近。
太空船一號進行過多次飛行。2004年6月21日,太空船一號完成第一次私人資本人類太空飛行,並且在10月4日,達成兩周之內載三個人(或相等重量物品)作兩次高度100公里的飛行,而飛機的替換不得超過空重(除燃料之外的重量)10%的條件,因而贏得1000萬美元的安薩里X大獎。飛機發展成本估計為2500萬美元由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贊助。

『捌』 信使號的擔負使命

水星距地球約9100萬公里,「信使」號直接飛到水星只要3個月左右,而為進入水星軌道,「信使」號要先在太陽系內飛行6年多的時間,其中主要原因在於,為了盡量壓縮太空探測項目的開支,美國宇航局不能把探測器研製得過大、過重。「信使」號如果要直接進入環水星軌道,需要攜帶更多燃料,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大載荷的運載火箭和更高的科研成本。
受發射運載重量的限制,「信使」號沒能攜帶足夠的燃料上天。因而「信使」號需在太陽系內部先進行數年長途環繞漫遊使自身減速。它將在飛經地球一次、飛經金星兩次、環繞太陽15圈獲得足夠引力支持後,在第三次飛過水星時由於引力作用,「信使」號會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後藉助「彈弓效應」,於地球時間2011年3月再次被彈向水星順勢「滑進」水星軌道,開始為期一年的環水星飛行;其間,「信使」號探測飛船上的7種科研儀器將對水星的表面、空間環境、地質化學及空間距離等進行全面探測,收集相關數據。
這次「信使」號的水星軌道探測項目,是美國宇航局雄心勃勃的行星探測系列項目「發現計劃」的一部分。多年來美國太空探測的龐大開支及其實用性一直受到美國納稅人的質疑,美國宇航局在向聯邦政府申請科研經費時也頗費思量因而美國宇航局在1994財年正式啟動行星探測「發現計劃」時,提出以更快、更好、更省為方針要求連續進行科研目標高度集中、而又花錢不是太多的項目,以解答太陽系內許多不為人類所知的行星之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08年2月1日公布「信使號」太空船飛越水星未知地表時所拍到的影像和資料。水星是太陽系最小的行星,也是與太陽距離最近的行星,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信使號」任務首席研究員索羅門在記者會中表示:「這次飛行讓我們看到太空船以前從未見過的水星部份,我們的小太空船已傳回像金礦般令人興奮的資料,,
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探測器拍攝的1213張照片中的一部分在30日公開,它們有助於支持這樣一個觀點:水星上點綴著古代留下的火山,隨著時間推移,這顆行星在不斷收縮,形成像皺紋般的山脊但是其他一些圖片非常令人驚訝和迷惑不解。任務首席科學家、卡耐基華盛頓研究所的肖恩?索羅門表示,其中一張照片中捕捉到的蜘蛛形狀的地貌「跟我們在太陽系其他地方看到的情形都不一樣。」這張圖片上顯示出一個像大隕石坑的圖形,周圍延伸出很多模糊的線條。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人們經常把它和地球的衛星――黑白分明的月球進行對比。但是這些最新照片顯示了水星不為人知的一面,通過它們科學家了解到這顆行星的多彩一面,它上面曾有火山活動。在美國宇航局不斷改進的高科技設備的幫助下,「信使」號拍攝到的照片顯示出淡藍色和暗紅色。負責美國宇航局的「信使」任務的設備科學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路易斯?普羅克特說:「水星有顏色分明的紅色和藍色區域它看起來和月球並不一樣
太空總署表示,信使號的儀器提供水星陰暗面的隕石坑地形輪廓與其他地質特徵資料,這些特徵在太陽系獨一無二
水星表面有綿延數百公里的巨大懸崖,透露出這個行星早期歷史斷層活動的型態,
太空總署說,這艘太空船也發現另一個獨特特徵:從復雜中心地區輻射出超過一百條狹窄而平坦的低谷,這是此前在水星和月球上都不曾見過的,科學家將之稱為「蜘蛛」。
羅德島布朗大學科學團隊的共同研究員海德說:「接近蜘蛛的中心有一個隕石坑,但隕石坑究竟是原始構成還是之後才出現,此刻仍不清楚,
信使號將在二零一一年最後一次飛掠水星,並進入水星軌道進行長達一年的研究。在那之前,它還會兩度飛越水星分別在二零零八年十月和二零零九年九月。
這艘太空船從二零零四年八月發射以來,已經飛越地球一次,金星兩次當它完成長達六年半的探索之旅時總共將飛行七十八億公里。
信使號飛船於2008年1月15日凌晨飛掠水星,其軌道距離水星表面最近時只有約200公里。這是人類探測器時隔30多年後再次飛掠水星。10月6日第二次近距離飛越水星,拍攝了大量水星表面圖像,並收集到一系列科學觀測數據美國宇航局發布的消息說,「信使」號這次在整個飛越過程中拍攝了1200多幅圖像,其軌道距水星表面最近時僅200公里左右,預計美國東部時間7日凌晨就可以開始接收到「信使」號傳回的圖像和數據。據美國宇航局專家介紹「信使」號此次水星之行重在為六大問題尋找答案。破解這些疑團不僅有助於研究水星,也會促進科學家們更深入了解地球等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 1、水星的密度
水星的體積與月球相似,而其密度則比月球大得多,僅比地球略低,在太陽系內部的類地行星中位居第二。而如果沒有行星自身引力對內部的壓縮作用,水星的密度將比地球更大。科學家們曾根據其密度推測,水星中有65%是富含鐵等金屬的內核,這一比例約相當於地球的2倍。「信使」號攜帶的多種分光計能夠測量水星表面的元素構成,有關結果有望用於驗證有關水星密度的各種理論。
2、水星的地質史
1974年和1975年,美國「水手10」號飛船曾對水星45%的表面區域進行了拍照,照片上的水星表面古老並布滿了坑與月球表面頗為相似。但「水手10」號所拍照片並未提供有關水星表面形成機制的足夠細節,
「信使」號上的儀器可拍攝水星整個表面,並分析其表面岩石的礦物和元素構成,科學家們希望能在此基礎上確定塑造了水星表面的各種地質過程發生的順序。
3、水星內核結構
「水手10」號曾意外地發現,水星擁有分布於整個星球的磁場。在其他類地行星中,只有地球具備相同特徵。地球磁場據認為由外層地核中液態岩漿的運動所形成,體積比地球小得多的水星,照理說其內核早就應該冷卻並完全固化。現今的水星磁場是該行星早期原始磁場的殘余物,還是說水星內核並非完全是固體從而導致了磁場的形成「信使」號對水星內核結構的研究,將有助於更好解釋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如何產生磁場。
4、磁場特性
地球磁場會對太陽風和太陽耀斑等太陽活動作出反應,經常產生高度動態的變化。「水手10」號曾發現水星磁場也會有類似動態變化,但該飛船的探測結果未能很好揭示出水星磁場的特性。「信使」號將利用磁強計等對水星磁場展開長時間的詳細觀測,進而確定水星磁場強度及其變化規律。
5、兩極的冰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太陽系行星,表面溫度最高可達450℃,但其兩極巨大的環形山內側卻永遠照不到陽光那裡的恆定溫度低於零下212℃。1991年,科學家們首次根據雷達觀測圖像發現,水星兩極環形山內側具有很強反射能力,最為普遍的一種看法認為,這些區域存在著冰。「信使」號的一個任務是檢驗水星上到底有沒有冰,
6、水星的揮發物
水星擁有極為稀薄的大氣層,水星大氣層中已知存在氫、氦、氧、鈉、鉀和鈣等6種元素,這些元素據認為來自於各種渠道,通過不同方式進入水星大氣層。「信使」號將藉助多種分光計研究水星大氣層的構成,並確定其中的各種分子究竟通過什麼方式而產生
7、水星背面什麼樣
美國宇航局的「水手10號」是曾經探索過太陽系內這個神秘世界的唯一一艘飛船。但是它僅拍攝到水星不到45%的表面(一個隕石坑地形)圖像。這意味著除了地面上的雷達進行的少量觀測外,我們幾乎對這顆行星的一大半一無所知亞利桑那州霍普金斯山多鏡面望遠鏡天文台的主管菲斯·維拉說:「關於水星的另一面是什麼樣子,我們不能過於自信。到目前為止,每一顆太陽系天體都與另一顆看起來非常不一樣。我們正期待著水星另一面給我們帶來的巨大驚喜。」
8、水星靠近太陽的一面有冰
在水星最靠近太陽的一面,溫度最高可達800多華氏度(425攝氏度),這種環境下有冰存在著實令人震驚。對雷達來說,冰的反光性更高,據地面雷達顯示,在水星極地永遠得不到陽光照射的黑暗的隕石坑深處,可能有結冰的水沉積物存在。這些水可能來自水星的內部氣體,或者是來自隕星相撞時產生的水汽。 「信使號」飛船將在水星上永遠處在陰暗處的極地隕石坑底部尋找氫。如果這艘飛船能發現氫,就說明它可能已經在這個像地獄的世界裡發現了冰。
9、水星的體積在縮小
隨著水星內核凍結,這顆行星可能正在收縮。「水手10號」飛船拍攝到的照片顯示,水星表面似乎有從內部延伸出來的褶皺導致水星上出現一條1英里高、數百英里長的巨大懸崖「信使號」飛船將留心觀察水星背面的此類褶皺跡象並將通過分析該行星的磁場來研究它的金屬核。
10、水星軌道內有祝融小行星
科學不知道是否有一群號稱「祝融小行星」的天體位於水星的軌道內部,隱藏在炫目的陽光之中?雖然「信使號」飛船在靠近水星期間探測這些小行星的機會非常有限,但是它還是有一次探測這些小行星的機會。為了避免被太陽烤乾「信使號」將一直躲在朝向太陽的遮陽傘內,飛船上的科學儀器將遠離太陽。「信使號」任務的主要調查員肖恩·索羅門表示不過科學家還將利用「信使號」「查找那裡可能仍然存在現代祝融小行星的任何線索,
11、水星的大氣來自哪裡
水星那令人難以置信的稀薄大氣非常不穩定,經常從這顆行星的微弱重力的束縛中逃逸出去。科學家還不清楚水星的大氣從哪裡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研究人員懷疑,水星大氣中的氫和氦正是藉助太陽風(太陽發出的帶電超聲波粒子流)被不斷地帶到這里。其他氣體可能是從水星表面蒸發出的,或者是從這顆行星內部滲出的還有可能是被蒸發掉的隕石帶來的。維拉表示,「信使號」將對這顆行星的大氣進行近距離觀測以查明水星大氣是如何產生的,
12、為什麼水星有磁性
「水手10號」獲得的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發現是,水星有磁場。從理論上來說,行星只有快速旋轉和擁有熔融核時才能產生磁場。然而水星旋轉一周需要59天,並且它是如此小,大約僅是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一因此它的內核應該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變涼了。為了揭開這個謎團,「信使號」將探測水星的磁場。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行星的磁場已經靜止了但是前幾年科學家發現水星似乎有一個熔融核,因此這顆行星仍然能有效地產生磁場。
13、為什麼水星的金屬含量如此高
水星的密度極其大,因此研究人員估計這顆行星鐵含量豐富的內核的重量可能占整個星體重量的近三分之二這是個令人吃驚的數字,它是地球、金星或火星重量的兩倍。換句話說就是,水星的內核可能占據這顆行星直徑的四分之三。有關這種與眾不同的密度的一種解釋是,在數十億年前的猛烈撞擊過程中,水星最初的外表被剝落這次撞擊還把水星移向太陽,到達所處的位置。另一個理論顯示,水星就是在這個位置形成的為了查明兩個有關水星起源的理論哪個更正確,「信使號」的小型化科學儀器將探測該行星的地質狀況。了解水星的形成過程將有助於天文學家進一步認識行星的演變過程, 5,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探測器開始實施一系列水星軌道制動動作,並於2004年3月17日順利進入水星軌道。這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將一顆探測器送入水星軌道。信使號(MESSENGER),是「MErcury Surface,Space ENvironment,GEochemistry,and Ranging」的縮寫,意為:「水星地表,空間環境,地質化學和全向遙測」。
美國宇航局局長查爾斯·博爾頓(Charles Bolden)說:「這項任務將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繼續帶給我們有關水星的最新數據」他正在位於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信使號」飛船控制中心內。此時,工程師們正忙著接收探測器發回的測控數據,以便確認探測器確實已經正確入軌。他說:「美國宇航局的探測計劃正在不斷改寫著我們的教科書。而信使號計劃正是我們不斷努力擴展人類知識邊疆的最好例證。」
美國東部時間21:10信使號已經按照既定程序關閉了反沖發動機,探測器已經順利進入環繞水星的軌道,但工程師們仍然需要等待探測器發回更多的精確數據。10:45,信使號的高增益天線指向地球並開始傳送數據。經過分析之後地面控制工程師們正式宣布,信使號探測器已經成功完成軌道制動並順利進入了水星軌道沒有發現異常
在制動過程中,信使號的主發動機點火約15分鍾,將飛船減速,從而被水星引力捕獲,進入軌道。這一動作發生在距離地球約9600萬英里(約合1.54億公里)外的深空。
「自從差不多6年半之前信使號發射升空以來,這次是最大的一個里程碑,」彼得·巴德尼(Peter Bedini)說。他來自應用物理實驗室,是信使號的項目經理。他說:「這一成就是各位項目組成員辛勤努力的結果,導航控制、飛行引導和其他各小組的成員都非常了不起,正是他們確保了探測器能長途跋涉49億英里(78.86億公里)並安全抵達水星,
在接下來的數周內,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將努力確保飛船各系統在水星附近的嚴酷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飛船上的各種儀器將開機接受檢查,信使號探測器將正式展開科學探測工作。
「盡管距離地球並不是很遠,但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水星探測一直是一片空白,「西恩·所羅門(Sean Solomon)說他來自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是信使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我們將一座天文台設置在了太陽系最內側一顆大行星的軌道上。我們將努力揭示水星的秘密,有關它的最新數據將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機理,
人類上一次探測水星,也是唯一的一次探測器考察行動是在1974年,當時美國的「水手10號」探測器近距離飛越了水星上空,但是由於技術原因無法進入軌道。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設計並製造了信使號飛船。受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董事會的委託該實驗室也負責飛船的運行和管理, 美國太空總署(NASA)3月30日公布宇宙飛船「信使號」傳回的首批照片,這是史上首見由宇宙飛船在水星軌道拍攝的水星表面照片。根據探測資料,水星日夜溫差超過攝氏570度。科學家期待宇宙飛船能在未來至少一年的任務中在水星上發現水。水星是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行星。經過六年半的飛行長達79億公里的旅程「信使號」(Messenger)終於在三月十七日進入水星軌道,並傳回數百張的首批水星照片
馬肖(Machaut)隕坑直徑約為100公里,這張照片是信使號在2008年10月6日拍攝的。NASA表示:「今天清晨5點20分,信使號捕捉到水星的歷史性畫面,這是宇宙飛船首次於軌道上獲得水星影像,
信使號費時六個小時,拍了363張影像。根據NASA發布的照片,第一張照片上方顯示名為「德布西」的特殊黑色隕石坑,下方則是接近水星的南極地區過去沒有宇宙飛船曾目睹這片區域,
令人尤感興趣的是水星南北兩極的隕石坑陰影處。由於陽光照不到極地,科學家期待信使號能在該處找到結冰的水,
照片上標注出一些水星隕石坑。水星表面溫度非常極端,白天高達攝氏462度,熔點232度的錫和327度的鉛等金屬,在水星表面都會變成液態;到了晚上,溫度驟降至攝氏零下148度,日夜溫差574度。
任務發言人索羅門(Sean Solomon)表示:「信使號傳回首批影像,及其設備所獲得第一手測量數據,都只是開始預期未來幾年將匯入更多新信息,
過去美國「水手十號」(Mariner 10)宇宙飛船曾在一九七四和一九七五年兩度飛越水星,趁飛越時在遠處拍照「信使號」則是在距離水星地表最近200公里的軌道拍照,接下來信使號將展開至少一年的沿水星軌道繞行任務
照片展示了之前從未見過的水星地表區域,攜帶照相機的信使號探測器在450公里的高空中拍下了這幅照片發生在照片區域之外的一次碰撞所產生的次級隕坑遍布整個視野,其中的一些隕坑形成了奇特的鏈狀,
進入水星軌道
經過約6年半的飛行,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終於進入繞水星運行軌道,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顆進入水星軌道的探測器盡管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水手10號」探測器曾於1974~1975年從水星旁飛過,拍到過一些照片而且幾十年以來天文學家們也一直根據這些照片進行研究,但是「水手10號」並沒有拍到水星全貌,這些空白將由「信使」號來填補。在為期一年的觀測中,探測器將對水星地表進行詳細測繪,同時會研究水星的構成、磁環境、稀薄的大氣層以及其他特徵。

『玖』 為什麼衛星雖受引力作用卻仍能留在軌道上

科學家謝頓(WillianR.Shelton)說:『要使太空船在軌道上運行,必須以每小時一萬八千哩的速度在一百哩的太空中飛行才行,同理,月球要留在現有的軌道上,與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確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
--------------------------------------------------------------------------------
逃逸速度 (escape velocity)
物體要離開某一天體的引力所須的最少初始速度 (initial velocity)。
物體被投射時的初始速度決定了它以後所走的軌道 (trajectories of projection)。初始速度太小,物體被天體的重力吸引,「掉」回天體的表面;如果初始速度小過或等於地球的逃逸速度,物體在圓形或橢圓形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行;如果初始速度等於或大過地球的逃逸速度,物體循著拋物線 (parabolic) 或雙曲線 (hyperbolic) 軌道逃離地球,永不拆返。恆星的表面重力越強,逃逸速度越高 (越難逃離)。
---------------------------------------------------------------------------------
現在發射遠航衛星利用的就是重力協拋或稱重力協航(Gravity Assists), 這個原理你可以想像成把一顆乒乓球丟往電風扇,質量很輕的乒乓球被扇頁打到後速度會增加而反彈,但只要丟入時入射角正確,乒乓球會被風扇葉打得速度快而且更遠。

各各行星都像風扇葉一樣繞著太陽公轉,現代遠航衛星都先飛往太陽方向,利用金星的公轉與太陽的自轉做第一次拋射,然後環繞太陽回地球,再利用地球公轉往太陽拋射,環繞太陽後再回地球,一次會比一次速度還快,例如木星計畫的伽利略衛星如此往返地球兩次,第一次得到免費速度 18,590(公里/小時),第二次(兩年後)再飛回地球又增加了 13,250(公里/小時)然後說再見飛往木星,這都是靠地球公轉速度所得到的能量,要去到更遠的地方就利用木星再做一次協拋,速度會更快,如果沒有利用重力協拋原理的話,衛星本身要攜帶大量燃料,速度也會非常緩慢,但人類終究解決了這個問題,要做遠航飛行,那行星的公轉速度就成為衛星的最佳跳板。
-----------------------------------------------------------------------------------
11種的分析.因為有很多種說法.我努力回答分成11種.你參考看看八

回答1:人造衛星環繞地球時所受之離心力與地球對其之吸引力恰好呈平衡狀態,離心力使衛星不會落到地面,地心引力使衛星不會脫離軌道而墜入太空中。

回答2:人造衛星環繞地球時所受之離心力與地球對其之吸引力恰好呈平衡狀態,離心力使衛星不會落到地面,地心引力使衛星不會脫離軌道而墜入太空中。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它發射前都要用電腦編程!!

回答3:火箭將人造衛星送入軌道後就被拋棄了。於是衛星就靠慣性在太空中運行。此時人造衛星作環繞地球的圓周運動(每秒7.8公里的飛行速度,又稱第一宇宙速度)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地球對人造衛星的引力正好相等,因此衛星既不能脫離地球飛向外太空,又不會掉到地面上來。
但是如果人造衛星的飛行高度較底,例如一些間諜衛星為了拍攝清晰的地面照片,它們的飛行高度很底,在這樣的高度的空間,仍然有稀薄的空氣(盡管非常稀薄)會對衛星產生阻力。這樣漸漸的人造衛星的飛行速度就會越來越慢,最終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掉下來,進入稠密的大氣層,產生劇烈的摩擦,最後燒毀。
神六所做的軌道維持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神六每繞地一周大約下降1公里,只能通過在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再給飛船加速以便能使神六維持在正常的軌道內運行。
如果一個航天器想徹底地擺脫地球的引力,那麼他的飛行速度就要達到每秒11.2公里。(這也叫第二宇宙速度)如果衛星達到了這個速度,他就成為圍繞太陽飛行的人造行星了。
另外航天器達到每秒16公里的飛行速度。(也叫第三宇宙速度)那他就能擺脫太陽的引力,沖出太陽系,真正進入深度的太空中去了。

回答4:根據萬有引力公式
F=G(Mm)/R*R
當衛星在一定高度時,受的重力和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而,處於受力平衡中,不會落下,也不會越飛越遠。

回答5:衛星進入軌道,是有一定的初始速度的,這一速度就決定它的軌道。這時,它所受之離心力與地球對其之吸引力恰好呈平衡狀態,所以可保持在軌道上飛行。如果給衛星加速一下,即離心力增加,就會飛離它原來的軌道進入新的軌道。若衛星上無動力裝置了,即衛星會在地球引力不斷的作用下,衛星運行軌道會越來越低而最終會掉下來進入大氣層而燒毀。

回答6:看一下牛頓力學!
牛頓的一大功績就是萬有引力定律,這可就是從你的問題開始想的哦!
牛頓的解釋是說:
第一,一切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有一種相互作用的吸引力,我們把它叫做"萬有引力",其大小為GmM/r2(m、M分別為兩個物體的質量,r2是r的平方,G為萬有引力常數)。
第二,根據牛頓運動定理計算,物體要做勻速圓周運動(衛星的運動近似於這種運動),必須受到一個時刻在運動方向一側(左或右)並與運動方向垂直的大小為mv2/r(v2是v的平方)的力,我們把它稱為物體在半徑為r的圓軌道上作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
第三,綜合以上兩點,我們認為正是地球對衛星的萬有引力提供了衛星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當然事實上牛頓是用月球推證的。
當衛星的質量m、速度v和距地心的距離r恰好滿足GmM/r2=mv2/r( 此時M是地球質量),即萬有引力等於所需向心力時,衛星就將在距地心為r的圓軌道上做圓運動。
而由於各種干擾,衛星可能不能處在這種平衡中,這是需要衛星上的動力推進來矯正參數使之重新達到平衡。前天神六進行的那種讓宇航員在倉裏大幅度運動的實驗就是為了看衛星是否會因為這些干擾打破平衡偏離軌道,結果實驗成功,衛星只是小幅度擺動,沒有為了恢復平衡而啟動動力推進。
當然,這套理論是經典力學的說法,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廣義相對論的說法。

回答7:人造衛星為何能如同月亮一樣,在一定的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不息呢?首先,火箭將衛星推送至地球上空的高處,並給予一足夠的水平速度,其後,人造衛星與火箭脫離,此時衛星的運動就好象是水平拋射運動一樣。
你知道的如果在地面上方某一高度處沿水平方向發射出的物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將使物體運動的軌跡沿一弧線逐漸墜向地面。
但是如果發射物體的速度夠快,由於地球的表面是一個曲面,並不是無限大的平面,物體雖受地球引力的吸引而墜落,但物體不會掉落到地面,甚且因為地球引力的方向恆指向地球的中心,物體的速度方向受地球的吸引而不斷地改變,因此得以環繞地球轉動 衛星的軌道一般為橢圓形,但亦可調整衛星的速度,使其軌道變成圓形。衛星依靠向心力的作用,才得以維持圓周運動。衛星環繞地球運轉所需的向心力來自衛星在該軌道上所受的地球引力。因地球引力恆指向地心,所以其軌道平面通過地心,為了避免空氣阻力造成不良的影響,選定的人造衛星軌道都遠在大氣層之外。

回答8:人造衛星環繞地球時所受之離心力與地球對其之吸引力恰好呈平衡狀態,離心力使衛星不會落到地面,地心引力使衛星不會脫離軌道而墜入太空中。

衛星有一個公轉動速度.這個速度給他提供一個離心力.
同時受到地球的引力
當2者大小相同的時候.衛星就掉不下來了.
如果大於這個速度.衛星就會拜託地球的束縛.飄的遠遠的
如果小於這個速度.衛星就會慢慢地靠近地球.最後著陸,或者墜毀

回答9:火箭將人造衛星送入軌道後就被拋棄了。於是衛星就靠慣性在太空中運行。此時人造衛星作環繞地球的圓周運動(每秒7.8公里的飛行速度,又稱第一宇宙速度)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地球對人造衛星的引力正好相等,因此衛星既不能脫離地球飛向外太空,又不會掉到地面上來。
但是如果人造衛星的飛行高度較底,例如一些間諜衛星為了拍攝清晰的地面照片,它們的飛行高度很底,在這樣的高度的空間,仍然有稀薄的空氣(盡管非常稀薄)會對衛星產生阻力。這樣漸漸的人造衛星的飛行速度就會越來越慢,最終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掉下來,進入稠密的大氣層,產生劇烈的摩擦,最後燒毀。
神六所做的軌道維持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神六每繞地一周大約下降1公里,只能通過在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再給飛船加速以便能使神六維持在正常的軌道內運行。
如果一個航天器想徹底地擺脫地球的引力,那麼他的飛行速度就要達到每秒11.2公里。(這也叫第二宇宙速度)如果衛星達到了這個速度,他就成為圍繞太陽飛行的人造行星了。
另外航天器達到每秒16公里的飛行速度。(也叫第三宇宙速度)那他就能擺脫太陽的引力,沖出太陽系,真正進入深度的太空中去了。

回答10:不會掉下來是因為物體做圓周運動時,需要一個向心力F,當物體在只受向心力的時候物體就會不斷的做圓周運動,而地球對衛星的萬有引力剛好為衛星提供了這個向心力。所以衛星不會掉下來。

飛船飛行時,實際上一切的動作都是地面預先設計好了程式,在上天之前,己經計算好了一切。而在太空中,本是處於平衡狀態的(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但因為地球高層大氣阻力作用,(雖然很稀薄,但高層並不是真空,還是存在一層大氣。)使它運行軌道慢慢變低。這時,飛船會通過自身的陀螺儀和地面的觀測來定位,隨時調整軌道,所以,始終不會脫離軌道而飛走。

回答11:因為物體以一定的速度繞一個中心運動時會產生一個離心力,如果離心力的大小剛好與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平衡,則物體就會以此時的距離為半徑繞地球旋轉,而不會掉下來.
另外你可以看看高中的物理力學的內容
你的學習精神可嘉,努力喲!!!

『拾』 宇宙中飛船怎樣前進

火箭推進理論是航天理論的基礎之一。火箭發動機是一種推進工具,它能提供強大動力,使航天器達到所需要的宇宙速度。它的工作是基於直接反作用運動的原理,這一原理特別有利於高速航行。

那麼什麼是直接反作用運動呢?

按照牛頓力學基本定律,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同時存在,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任何一種移動,廣義地說,都是反作用運動。舉兩個例子:一是輪船,由於船的葉輪作用在水上,水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二是噴氣式(飛機)發動機,由於發動機中的燃料燃燒,膨脹的燃氣高速向後噴出,發動機便得到與燃氣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而向前運動。

以最一般的觀點去研究產生推力的現象時,上述兩種運動沒有任何區別,它們都是在反作用力的推動下運動的。但是,從反作用力產生的特徵來看,二者是有區別的:在第一個例子中,發動機本身不能引起運動,它僅是個能源,若船上有發動機而沒有葉輪,那麼,發動機的功率再大,船也是不能運動的。因此,除了發動機(能源)外,有著一個介於發動機和外界某物體(如本例中的水)之間的中間機構,它與外界某物體相互作用,井承受由此產生的反作用力。這種中間機構,通常稱為推進器(如本例中的葉輪);在第二個例子中,沒有中間機構,推力是由燃氣對發動機本身的反作用產生的。我們把前一種類型的運動稱為間接反作用運動,後一種類型的運動稱為直接反作用運動。當然,也有直接與間接反作用運動並存的混合式,如:渦輪螺漿式發動機,發動機能量的一部分傳給螺旋漿(推進器),另一部分,則產生燃氣流的直接反作用運動。

噴氣推進屬於直接反作用運動。那麼什麼是噴氣推進呢?將物質以氣體噴射的形式從被推進的物體中噴出,這種推進方式稱為噴氣推進。

噴氣推進所噴射的物質叫做推進劑;利用噴氣推進產生推力的發動機,叫做噴氣發動機。運動時,相互作用的物體,一個是發動機本身,另一個是從它內部噴出的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產生的反作用力作用於發動機本身,方向與氣流方向相反,這就是推力。

噴氣發動機分為兩大類:

一是空氣噴氣發動機,它是利用大氣來產生噴氣射流的噴氣發動機。例如:以大氣中的氧氣作為氧化劑,燃燒燃料產生燃氣射流;或在核子熱交換器中加熱空氣,然後由噴管排出;

二是火箭發動機,它是自身攜帶全部噴射物質的噴氣發動機。例如:帶有氧化劑和燃燒劑以產生燃氣射流。

火箭發動機所達到的推力和速度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推進方法。這種發動機不依賴周圍介質條件,在空間環境也能工作,這一特點,保證了在不同飛行速度下,發動機產生的推力不受空氣接受能力的影響,而是恆定的,這也使得火箭(發動機)所能達到的飛行速度比其它任何類型發動機要高得多;其次,由於是直接反作用運動,沒有中間機構,在主要的噴射通道中不存在限制工作溫度的運動機構,這就決定了火箭發動機的結構簡單,而所產生的推力卻很大。
關於這個,有很多新方法,不同於我們所認知的燃料推進法,你看看
據美國《世界網路日報》17日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太空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全新的太空船推進辦法———磁化等離子束推進系統。如果這一方法研製成功,那麼宇航員往返火星一趟所需時間將從兩年半縮短到僅需90天,人類在太陽系內的旅行將成為家常便飯。

「等離子」造「快車道」

華盛頓大學地球和太空科學教授羅伯特·溫格利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研究一種磁化等離子束推進系統。這一新的太空船推進辦法如果被證明可行,將可以大大縮短人類來回火星和其他太陽系星球的時間。

這一推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在太空譬如地球軌道上建一個可以發出強大磁化等離子流的空間站平台,空間站平台上發出的等離子流將與太空船上的磁性帆互相作用,推動太空船在太陽系內高速飛行。太空船的速度將隨著等離子束的強度大小而變化。

據溫格利估計,在太空中建一個直徑32米寬的等離子流噴嘴,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等離子束,足以推動太空船以每秒11.7公里的速度高速飛行。這一速度相當於每小時42120公里,每天約100萬公里。

往返火星只需90天

據報道,火星距地球平均大約7728萬公里左右,這一距離將隨著兩顆行星圍繞太陽軌道的變化而增大或縮小。如果採用目前的常規技術,宇航員往返火星需要兩年半時間。如果太空船以每天約100萬公里的速度飛行,那麼人類最少只要76天就可以抵達紅色星球。而目前正在研究的新推進系統速度比這還要快得多,據估計,將來宇航員往返火星一次,最多隻需花上3個月時間。

5年內進行首次測試

不過,要讓如此高速的太空飛行成為現實,在太空之旅的目的地還必須建立另一個磁化等離子束平台。這樣,這個「目的地磁束」才可以對太空船進行減速作用,讓太空船在目的地准時「剎車」,而如果沒有這個「剎車」系統,高速飛行的太空船很可能會飛往「爪哇星球」。

溫格利教授對記者稱,如果磁化等離子束推進系統研製成功,那麼人類將可以在太陽系內各個遙遠區域建立多個等離子束平台,人類在太陽系內的快速旅行將成為家常便飯。

溫格利教授承認,在太陽系各處建立眾多發射磁化等離子束的空間平台一開始將耗資巨大,至少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但這一新的太空推進系統將大大減低太空船的代價,因為太空船將再也不需要攜帶自己的推進系統了。

據溫格利教授稱,如果該計劃獲得政府足夠的經濟資助,那麼第一次「磁束推進太空船」測試任務將可能在5年內進行。
美國總統布希去年初批准了美國NASA利用核動力太空船探索火星的計劃,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政府就開始了秘密研製核動力飛船的「獵戶座計劃」,科學家打算造一艘像遠洋客輪般龐大、至少可以搭載40名宇航員的巨無霸太空船,用數千枚小型核彈作動力,將其送往火星、木星或土星。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獵戶座計劃」在1965年被美國政府秘密叫停,近40年來,「獵戶座計劃」一直被美國政府列為高級機密,一些文件至今仍未解密。

125天往返火星

據報道,美國政府的「獵戶座計劃」最早發起於1958年,當時正是冷戰早期、美蘇剛開始太空爭霸的時候。「獵戶座計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起的,美國科學家計劃造一艘像遠洋巨輪般龐大的太空船———「獵戶座」,並用數千枚小型核彈做動力,將這艘至少可以乘載40名宇航員的太空船送往火星、木星或土星。根據計劃,「獵戶座」太空船隻需125天就能往返火星,飛船上可以攜帶100噸設備和食品,如果換成常規的火箭推進飛船,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在美國科學家的最初計劃中,「獵戶座」太空船將在1970年載著宇航員抵達土星,「獵戶座計劃」聚集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

數千枚核彈做動力

據報道,「獵戶座」太空船的工作原理是∶讓太空船攜帶數千枚小型核彈,當飛船需要動力時,宇航員就從船尾釋放出一顆核彈,接著再釋放出一些由含氫塑膠製成的固體圓盤,當飛船駛出一定距離,核彈將在飛船後面爆炸,蒸發掉塑膠圓盤,將其轉化成高熱的等離子漿。這些等離子將會向四面八方沖擊擴散,其中一些將會追上太空船,撞擊太空船尾部巨大的金屬推進盤,從而推動太空船高速行駛。事實上,這些等離子的推動力將非常猛烈,它們將會使飛船產生令人難以承受的加速度,因此,太空船上將設計一個震波吸收系統,沖撞到金屬推進盤上的能量可以被儲存起來,並逐漸被釋放出去。

太空船有60層樓高

在泰勒等科學家的計劃中,「獵戶座」太空船將從美國內華達州傑克斯平地核測試地點被發射升空,「獵戶座」太空船將有60層樓高,外型有點像顆子彈頭,太空船尾部的推進盤直徑將達41米,發射平台將由8個高達76米的發射塔組成。當太空船被發射升空後,太空船尾部每隔10秒鍾就要爆炸一顆相當於2萬噸TNT能量的小型原子彈。

「獵戶座計劃」半途流產

「獵戶座計劃」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技術缺陷,然而,它卻有一個最大的弱點,那就是它依賴於原子彈爆炸做動力,當它飛出大氣層時,必將釋放出核輻射塵污染地球環境。這也正是「獵戶座計劃」後來胎死腹中的原因之一。

1965年,美國空軍要求NASA一起投資「獵戶座計劃」,NASA卻以資金已全部投入「阿波羅計劃」為由加以拒絕,美國空軍隨即宣布終結對「獵戶座計劃」所有投資,歷史7年之久的「獵戶座計劃」正式死亡,此時,美國政府已對這項匪夷所思的秘密太空計劃白白投入了成百上千萬美元。

近40年來,美國政府對「獵戶座計劃」一直守口如瓶,所有參與該計劃的科學家也很少談及此事,許多文件至今仍被列為國家機密,未能解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