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年教練機什麼型號的
A. 殲10vs殲11vs蘇27vs蘇30vsF15
殲10即殲-10。
殲-10戰斗機(英語:J-10或F-10)北約代號:螢火蟲(Firefly),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自主研製的單發動機、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採用鴨式布局的的第四代戰斗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
2004年1月,解放軍空軍第44師132團第一批裝備殲-10。
2009年11月5日,殲-10的1001號首飛原型機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首次以實機對外公開展出,並以圖文展板的形式披露殲-10的性能介紹。
機身設計
殲-10採用鴨式布局,翼身融合。
殲-10三視圖
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殲-10的進氣道位於機腹下,由
殲-10機首,可見下腹進氣道和可動鴨翼
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後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空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這種進氣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這也是所有機腹進氣道布局飛機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結構復雜(F-16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2]
座艙設計
殲-10採用三具彩色下顯,
殲-10座艙儀表
加一具平視顯示器的座艙布局。其中兩具下顯顯示飛航和武器狀態,一具較大的下視顯示器用於輸出脈沖多普勒雷達傳回的數字地圖,以及切換平顯的顯示圖像。因為殲-10顯示設備布局方案在90年代初已經確定,因此與2000年後才出現的FC-1梟龍戰斗機的座艙顯示設備布局相比,略微顯得老氣,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機電式儀表。但應該指出的是,顯示設備僅僅是整個飛火控系統中的輸出終端,並不能完全代表一架戰斗機的整體水平。在研製初期,曾研究過進口外國平顯軟體的可能,後來成飛自行開發了相關軟體,解決了平顯問題。至2007年左右,由於國產衍射平顯科研生產工作的推進,預計殲-10戰斗機可能逐步改裝新型平顯。
正在進行地面彈射實驗的殲-10
彈射救生方面,殲-10採用了傳蓋式火箭彈射座椅。1992年3月,殲-10飛機彈射座椅完成方案論證轉入初樣設計階段。1995年3月,正式進入試樣研製階段。1998年3月,隨殲-10飛機首飛成功。2000年11月至2001年6月,殲-10的火箭彈射座椅進行了火箭彈射座椅空中彈射試驗。試驗在平飛、俯沖、橫滾、下沉、倒飛、平飛大速度等六種機動飛行狀態下進行,這是我國救生系統型號研製史中最惡劣的救生狀態試驗,試驗獲得圓滿成功。2002年3月,成功完成了座椅海上自動開包試驗。同年11月,進入設計定型,試樣研製前後歷經7年半時間。2003年12月,殲-10飛機火箭彈射座椅(即HTY-5型座椅)正式通過設計定型審查。[3]
航電設計
在雷達方面,殲-10採用國產JL-10脈沖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選定4個加以鎖
央視曝光的殲-10雷達
定摧毀;遠期將採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或俄羅斯「甲蟲」、「珍珠」雷達。殲-10 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在 100 至 130 千米之間,攻擊距離在 80 到 90 千米左右,應能同時對付兩個目標。由於雷達也是我國軍工的弱項,為殲-10 研製火控雷達也很艱難,國內只有南京第 14 電子研究所能擔當此重任。沒有好的雷達,殲-10 本身性能再好,也只會象以往幾個型號的作戰飛機那樣,無法攻擊低空目標,缺乏多用途能力。殲-10 是我國第一種配套雷達早於飛機本身研製成功的戰斗機。而該雷達與美國F-16採用的 APG-66/68 兩種雷達,有著密切的關系[4]
飛行中的殲-10
最初我國獲得的幼獅數字式四餘度飛行控制軟體,只是整個軟體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設計要求一直在改動,成飛為此在軟體設計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國對數字線傳飛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包括殲-6的變穩機、殲-8IIACT等,都是線傳控制的重要試飛機種。611所僅用了3年時間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線傳技術,研製成功了使用ADA寫成了數字式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軟體,為外界所稱道。即便是俄羅斯的相應系統,在同一時期也還只是在研究之中。[5]
武裝設計
殲-10裝備了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
殲十機炮位置
(俄制Gsh-23型機炮的中國版),位置在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的機身下設計了11個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半共開工的串聯掛架(與幻影-2000、陣風戰斗機和F-15E的機腹掛架配置類似),標准配置下載彈7000KG。
殲-10機腹掛彈
殲-10的原型和預生產型機大多掛載兩枚PL-8(以制「怪蛇」Ⅲ)近程紅外製導導彈。殲-10的武器系統還將包括已經在殲-11上使用的俄制空空導彈(R-73近程和R-77中程主動制導導彈),以及中國的PL-12中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殲-10也可以攜帶國產和俄制的空地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包括鷹擊-8K反艦導彈和新型鷹擊-9反輻射導彈),以及非制導炸彈和航空火箭彈。此外還可以掛載紅光-I型 紅外線搜索吊艙、BM/KG300G 防衛干擾吊艙、KZ900 電子偵察吊艙、藍天導航攻擊吊艙、FILAT 前視紅外線轟炸導引吊艙等。隨著FC-1攜帶的SD-10中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公開,殲-10將會擁有更加強大的武器
動力設計
殲-10的首批生產型採用久經
土星AL-31 FN渦扇發動機
考驗的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蘇-27家族也採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不過FN型增加了一個經完全重新設計的檢修艙。這一檢修艙的設置是標準的俄式風格,在最初的AL-31型號中位於發動機上方,還包括部分壓氣機上部機殼的外側位置,但FN型的檢修艙則調整到與西方戰斗機發動機檢修艙同樣的位置,位於發動機和壓氣機下部機殼外側的位置。
航展中的F WS-10發動機
後續生產的殲-10則將裝備WS-10A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10,簡稱WS-10,代號「太行」,是由中國一航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研究過程長達近20年。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志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製歷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〇六所試車台正式啟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於2005年完成。[4]
結構設計
在機體結構和製造工藝方面,
正在組裝的殲-10
殲-10翼身融合體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內部油箱的容積增大,有助於改善中國戰斗機航程短的問題。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承擔了殲-10的復合材料構件製造、鈦合金熱成形、框肋類零件數控加工、機翼壁板拋丸成形以及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軟體開發、蜂窩芯建模等任務,同時提供復合材料樹脂和蜂窩芯。上述工作,對我國發展復合材料蜂窩夾芯構件設計與製造技術起到了推動作用。1998年首飛後,該所榮獲「首飛集體功」。
殲-10的起落架
殲-10垂尾根部布置了減速傘艙,傘具由長期研製生產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研製,是類似蘇-27的十字形結構。殲-10的前起落架為雙輪,可能考慮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其輪胎由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製,該院具有生產波音等大型客機的橡膠輪胎的豐富經驗。新的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計同時需要旋轉一定角度。殲-10的起落架採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碳剎車機輪、碳剎車盤及碳盤防氧化塗層,上述設備通過了中國航空機載設備總公司組織的技術評審,於91年裝機試飛,97年隨整機成功首飛。[6]
3基本數據編輯
參考數據
長度
16.43米
翼展
9.75米
高度
5.43米
翼面積
33.1平方米
空重
975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
1240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發動機
AL-31FN(俄)/WS-10A/B(中)
推力
122.58kN / 132kN/155kN
最大燃油量
3600kg(估計)[7]
參考性能
最大速度
2.2馬赫(高空),1.2馬赫(低空)
爬升率
300 m/s
實用升限
17000米
最大航程
3,900公里(帶三個外掛副油箱,無武裝)
作戰半徑
1,250公里(無副油箱)
翼負荷
29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1.024(正常起飛重量)
最大過載
+9/-3g
滑跑距離
最小起飛滑跑距離: 350米
最小著陸滑跑距離: 400-650米[7-8]
機載武裝
機槍
1×23mm口徑雙管機炮
火箭
90mm 無導引對地火箭彈艙
導彈
空對空導彈: PL-5E、PL-8、PL-9、PL-11、PL-12
空對地導彈: PJ-9、YJ-9K
炸彈
激光導引炸彈(雷霆LT-2)、滑翔炸彈(雷石LS-6)、反跑道炸彈(200A)或傳統炸彈[7][9]
4延伸型號編輯
殲-10A為單座量產機型,西方代號F-10A。
殲-10S為J-10A的雙座教練機型號,前機身拉長以放入後座,兩名飛行員以縱向座於單一座艙罩下。機背也加大隆起以放入多的航電系統,突出教練外,亦保留了作戰功能。J-10S亦可以用於加強對地攻擊型,後座飛行員可以擔任武器操作員。
殲-10B是基於J-10A大幅度改進型,配備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雷達罩被重新設計,取消了傳統圓錐型的雷達罩,更改為扁身錐型,駕駛艙前方安裝了光電瞄準系統,內藏紅外線搜索及追蹤系統及激光測距儀,垂直尾翼和襟翼亦相應地加大,垂尾切尖、腹鰭切尖,進一步改進氣動布局。該機可能有整合被動式相控陣雷達。2011年3月,殲-10B的照片出現在中文網路上,證實了殲-10B的存在,為殲-10正式曝光後首次有完全自主設計的國產新型戰斗機亮相。詳見詞條:殲-10B[10]
殲-10AY為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機,配備與殲-10A大致相同,機頭上的23毫米航炮被移除,同時在機翼掛架上安裝了拉煙裝置,用於表演時進行拉煙演示。
殲-10SY為殲-10AY的雙座版。
FC-20為預定銷售予巴基斯坦的殲-10外銷型[10]
5服役動態編輯
殲-10除了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一線部隊,
八一飛行表演隊隊徽就是殲-10
成為中國新一代主力戰機之一外,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主要機種。以飛行表演為目的的殲十表演機與殲十戰斗機存在一定不同,最主要的特點是,殲十表演機沒有安裝武器系統,取而代之的是在飛行表演時使用的拉煙系統。但殲十表演機仍保留了武器系統的介面,以便空中表演使命完成之後,可改回戰斗機使用。殲十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將其作為表演機的功能考慮在內,裝備「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十都是是嚴格按照設計專門為「八一」飛行表演隊生產的殲十表演機。
飛行表演是一個國家空軍實力的標志。「八一」飛行表演隊,是我國空軍與航空工業的大使,被稱
珠海航展中的殲-10(10張)
為「藍天儀仗隊」。成立40多年來,「八一」飛行表演隊歷經6次大換裝,從殲五時代跨進殲十時代。在2010年11月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首次駕駛殲十表演機翱翔藍天,進行各種高難度的編隊飛行表演,再次展示我軍威武之師的英雄本色。[11-12]
巴基斯坦空軍塗裝的殲-10CG(10張)
巴基斯坦空軍也將會裝備殲-10,即殲-10的外銷型號FC-20。已知將購進36架殲-10戰機,待這36架殲-10戰斗機交付後,巴基斯坦空軍便會組建兩個戰斗機中隊,從而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戰鬥力。殲-10合同的總值高達14億美元,在中國年均20億美元的武器銷售額中佔70%。此外,中國還將向巴國轉讓殲-10戰機的生產技術。如果這項合作順利達成,則中國和巴基斯坦有可能更好的開展軍事合作。[13]
但是由於巴基斯坦的財政問題,該計劃自2012年初就被擱緩。為籌集購買殲-10的資金,巴基斯坦同中國一起向其他國家推銷JF-17型戰斗機。中巴兩國計劃在2017年之前,向非洲、亞洲以及中東地區出售300架JF-17。[14]
6性能對比編輯
殲-10與國外兩款相似戰機性能對比
類型
中國成飛J-10「猛龍」
瑞典薩博JAS-39「鷹獅」
美國通用F-16「戰隼」
圖片
尺寸 16.43米/9.75米/5.43米
14.1米/8.4米/4.5米
15.06米/9.96米/4.88米
空重 9,750公斤 6,800公斤 8,57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14,000公斤 19,200公斤
推力 122.58千牛 80.5千牛 127千牛
最大航程 3,900公里 3,200公里 4,220公里
作戰半徑 1,250公里 800公里 1,300公里
推重比 1.024 0.97 1.095
機炮 1×23mm口徑雙管機炮 1×27毫米單管毛瑟BK-27 1×20毫米6管火神
外掛點 0翼尖/6翼下/5機身下 2翼尖/4翼下/1機身下 2翼尖/6翼下/3機身下
外掛重量 6,000公斤 4,700公斤[15] 7,700公斤[16]
殲11即殲-11。
殲-11戰斗機是中國購買的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蘇-27的外銷版)的國產組裝飛機,屬於第三代戰機。該機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
中國的後續仿製衍生機型殲-11B,在性能上比殲-11有所提升。
1990年12月28日,中蘇在北京簽訂引進首批蘇-27SK/蘇-27UBK戰斗機的協議。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俄制蘇-27戰斗機交付中國空軍。
1996年12月,中俄簽訂引進蘇-27生產線的協議。
1998年12月16日,沈飛自行組裝的殲-11成功首飛,2000年交付中國空軍部隊使用。
品 牌
殲-11
生產廠商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飛機工業公司
參考價格
3300萬美元
引擎類型
AL-31/WS-10渦扇發動機
最高時速
2.35馬赫(2876km/h)
標准座位數
1-2
尺 寸
21.9m×14.7m×5.93m
作戰半徑
1500km
最大航程
3790km
戰機種類
重型制空戰斗機
設計單位
前蘇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
參考機型
蘇-27SK
國產首飛
1998年12月16日
衍生機型
殲-11B、殲-11BS、殲-15、殲-16
字數限制 只能寫這么多了 S-30詳細資料見網站http://ke..com/link?url=mP1y_w5wBVUQ9YGPxjwpUNTNxwZL--SH3gUYrhMIa3hCRFnBPvaa
S-27 http://ke..com/view/32557.htm
F-15 http://ke..com/link?url=DekSKRdmvQG5bp4q
B. 飛機的主要型號
在美國空軍飛機種類中,攻擊機的字母縮寫為A,轟炸機的字母縮寫為B,運輸機的字母縮寫為C,電子戰機的字母縮寫為E,戰斗機的字母縮寫為F,直升機的字母縮寫為H,教練機的字母縮寫為T,活塞式飛機字母縮寫一般為P,偵察機字母縮寫為U。
波音737系列飛機是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一種中短程雙發噴氣式客機,被稱為世界航空史上最成功的民航客機。波音737銷路長久不衰,波音737成為民航歷史上最成功的窄體民航客機系列。根據項目啟動時間和技術先進程度分為傳統型737和新一代737。傳統型737包括737-100/-200,737-300/-400/-500,新一代737包括737-600/-700/-800/-900。
世界上任何時候天空中都有近1000架737在飛翔。波音747飛機是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生產的四發(動機)遠程寬機身民用運輸機。是全球首架寬體噴氣式客機。是一種研製與銷售都很成功的民航客機。
空中客車A320系列飛機是歐洲空中客車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單通道雙發中短程150座級運輸機。空中客車公司在其研製的A300/310寬體客機獲得市場肯定,打破美國壟斷客機市場的局面後,決定研製與波音737系列和麥道MD-80系列進行競爭的機型,旨在滿足航空公司低成本運營中短程航線的需求,航空公司希望飛機能優化客艙布局、行李和貨運裝卸更方便、操作極具靈活性。A320系列是一種創新的飛機,為單過道飛機建立了一個新的標准。A320系列飛機包括A318、A319、A320和A321在內組成了單通道飛機系列。A320系列的成功也奠定了空中客車公司在民航客機市場中的地位。空中客車A340是一種由空中客車公司製造的四發動機遠程雙過道寬體商用客機,設計上類似於雙發空中客車A330,但是裝備多了2台發動機,達到4台。A340最初設計目的是要與波音747競爭,後來則是要與波音777競爭遠程與超遠程的飛機市場。1987年4月歐洲空中客車工業公司決定A330和A340兩個型號作為一個計劃同時上馬。其概念為:一個基本的機身有相同的機體橫截面,以2台或4台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可以提供6種不同的構型覆蓋從250座至475座從地區航線到超遠程航線,提高通用性。雙發的A330在地區航線到雙發延程飛行的延程航線均可帶來最收益且低運營成本,而四發的A340在遠程和超遠程航線上提供多種功能。A340在1988年開始研發,採用的先進材料、系統和航空電子設備使空中客車公司保持了技術和創新性方面的領先地位。這兩種機型也保留了空中客車A300/A310系列機型的機身截面設計。同時借鑒空中客車A320其先進的航空電子技術。設計A340時,與雙發動機的A330一同開發。A330和A340兩種機型。
空中客車A380是歐洲空中客車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四發遠程550座級超大型寬體客機,投產時也是全球載客量最大的客機。A380為全機身長度雙層客艙四引擎客機,採用最高密度座位安排時可承載850名乘客,在典型三艙等配置(頭等-商務-經濟艙)下也可承載555名乘客。A380於2005年4月27日首飛成功,並於同年的11月11日,首次跨洲試飛抵達亞洲的新加坡。現時全球有十多家航空公司訂購A380。該型號的原型機於2004年中首次亮相,至2005年1月18日,空中客車於圖盧茲廠房為首架A380舉行出廠典禮,序號為001,登記號碼為F-WWOW。2000年推出的這款飛機被空中客車公司視為 21 世紀的「旗艦」產品。原計劃定於2006年正式交付投入運營。空中客車A380優勢所在,首先在單機旅客運力上有無可匹敵的優勢,在飛行員改裝成本上也較其他機型要低,且時間更短。一直以來,大型遠程民用運輸機市場被波音公司的B747系列所壟斷,空中客車在其他機型上都有與波音公司競爭的機型,但只有在這個市場上一直是一個空白,雖然空中客車公司推出了A340,但仍然不能撼動波音747在這個機型上的絕對優勢,空中客車公司開發了500-800座級大型民航運輸機A380,意在搶奪由波音747把持的大型客機市場,最初該計劃被稱為「A3XX」。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空客公司宣布了其A380超大型運輸機計劃。空客認為,改善21世紀空中交通擁擠的最好辦法是增加運力;空客推出A380超大型運輸機計劃項目曾引起不少人擔憂,空客則認為大型客機市場還是一塊無人爭斗的黃金寶地,對市場前景十分樂觀,同時為了完善空客的民機系列,占據更有利的位置與波音競爭,值得冒著巨大的商業風險發起A380計劃。A380在投入服務後,打破波音747在遠程超大型寬體客機領域統領35年的紀錄,A380的出現結束了波音747在大型運輸機市場30年的壟斷地位。成為世上載客量最大的民用飛機,不過載重量最大的民用飛機仍是蘇制的An-225夢想式運輸機。
C. F~15戰斗機及其後續型、改進型的資料或簡介
F-15A單座制空戰斗型,裝備F-100-PW-100發動機和AN/APG-63雷達,1972年7月27日首飛,於1974年11月交付使用。到停產為止,F-15A共計生產384架,裝備美國空軍366架,出口以色列42架。 F-15A最初生產型1982年1月駐蘭利空軍基地的第48戰斗截擊中隊開始換裝F-15A,成為第一個換裝F-15的防空中隊。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F-15A開始從一線部隊退役,轉給空中國民警衛隊。有6個州的空中國民警衛隊裝備有F-15A。F-15A/B兩機型共裝備了7個空中連隊和6個空中國民警衛隊中隊,以及以色列空軍的一個空軍中隊。 F-15BA型的雙座教練型,初稱TF-15A,後改稱F-15B。其結構重量增加了363千克,具有F-15A的全部作戰能力,但沒有裝備A的AN/ALQ-135電子干擾設備。外觀上主要區別是增加了一個後座教員席。後座教員席具有全部操縱能力,視界良好,可以在飛行包線內完成任何動作,包括起飛和著陸。由於B型主要用於訓練,因此後座無能力控制用於作戰的航電系統和武器設備。產量60架,其中7架出口以色列。 F-15B於1973年6月首飛。1974年11月第一架生產型交付駐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的第58戰術訓練聯隊。 F-15A/B MSIPF-15A/B的壽命中期改進計劃,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其主要目標是將F-15A/B升級到F-C/D的標准,包括更換AN/APG-70雷達、換裝新的航電設備、用新式數字式計算機取代老式的模擬式計算機等 F-15C在A型基礎上改進的單座制空戰斗型。其內部載油量增加了1.116噸,採用改進型APG-63雷達,可在進氣道兩側加裝保形油箱。除了可裝載2.211噸JP-4燃油外,也可換裝偵查感測器、雷達探測、干擾設備、激游標定裝置、微光電視設備和偵查照相機等設備。最初型仍採用F100-PW-100發動機,後來大部分改用F100-PW-220。最大起飛重量有所增加。在於A型的區別上只能通過機尾號識別(從「78-」到「86-」)產量488架,出口以色列24架、沙特75架。 目前為止,F-15C仍然是美空軍的主力制空戰斗機,數量裝備約300架,共計裝備9個空軍聯隊和一個以色列空軍中隊。 F-15DC型的雙座教練型。同樣具有C型的全部作戰能力以及保形油箱。其關系類同B型與A型之間的關系。產量82架,出口以色列7架、沙特23架。 F-15C/D MSIPF-15C/D的中期改進計劃。其航電設備全面升級,包括:換裝雷達、座艙顯示器、電子戰系統以及數字式計算機。 TF-15A利用第二架TF-15A改裝的雙座專用戰斗轟炸型驗證機。他有麥道公司自行投資研製,用於和F-16XL競爭空軍F-111後繼機計劃,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F-15E。 F-15E雙座全天候戰斗轟炸機,它是根據1982年美國空軍計劃研製並投產的F-111後繼機。機身結構加強,座艙經過重新設計。後期型發動機升級為F100-PW-229。重點改進航電設備,包括:換裝APG-70雷達,加裝藍盾吊艙,以保證目標發現與識別以及改進武器發射精度,原來的二餘度模擬式CAS改進為具有自動地形跟隨能力的數字式三餘度電傳飛控系統,改用環形激光陀螺慣導系統等。 1986年12月11日生產型首飛,1988年4月12日開始交付,原訂購392架,1988年削減到200架,後又增加到224架,現已全部交付完畢,共計裝備5個空軍聯隊。日本也裝備了3個中隊。 F-15k戰斗機(20張) F-15F為沙特准備的F-15E單座方案,換裝新型發動機、雷達和座艙顯示器設備。沙特原准備在48架F-15S雙座型基礎上訂購24架F-15F,後全部改為F-15S。F-15F最終未能投產。 F-15H用於競爭希臘空軍戰斗機計劃的F-15E出口型 F-15I以色列空軍裝備的F-15E出口型。它用以色列自行研製的SPS-2000系統取代了美國產的戰術電子戰系統,其他基本不變,發動機為後期型的F100-PW-229。前後共計訂購25架 1997年9月12日首飛,同年11月6日交付。目前已交付完畢,裝備以空軍1個中隊 F-15J/DJ日本根據許可證生產的F-15C/D。計劃生產233架,前14架在美生產,其餘由日本三菱重工製造。和F-15C/D相比,主要是換裝了一些日該國產的航電設備。 F-15J/DJ共裝備7個中隊,目前仍是日本航空自衛隊主力戰機 F-15K韓國訂購的F-15E出口型。和F-15E的主要區別是:改進了航電設備,加強了機身結構,改進了座艙顯示設備和航程增加了三分之一。 F-15MANX基於NASA的主動推力矢量控制計劃的無尾隱形方案。為後來的F22隱形設計提供了一些經驗,為B-2的控制系統提供了一些經驗 F-15NF-15的海軍型方案,因起降距離太長,重量太重,下降時對航母甲板沖擊過大,資金太高而被迫放棄。 F-15S沙特訂購的F-15E簡化型。發動機為F100-PW-229,但航電設備水平降低,大量採用F-15C/D上的設備。雷達雖然是APG-70,但取消了地面測繪能力,性能和APG-63相當。此外還取消了部分電子對抗設備,降低了藍盾吊艙的性能。這一系列的改動使得該機的對地攻擊能力大打折扣。 1992年9月11日美國批准沙特的采購計劃——原訂購48架,後將F-15F單座型改為F-15S。1995年6月該機首飛,9月12日交付。目前已交付完畢。 F-15S/MTD美國空軍在F-15B的基礎上改裝的短距起飛/精確著陸技術驗證機。它採用三翼面布局,換裝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發動機為F100-PW-220,但改用二元矢量噴口。該機主要用於驗證飛機在短距起飛和實用推力矢量控制(TVC)時,起飛、著陸以及空戰機動性能。 F-15XP沙特訂購的F-15F/S的最初編號,後分別改為現編號。 F-15e戰斗機(18張) F-15XX在F-15C基礎上發展的制空型。重點改進了航電設備和系統,以作為F-22計劃的一個低成本備份方案。1992年該計劃放棄。 NF-15B/F-15ACTIVENASA改裝的F-15B,作為主動控制技術的驗證機,採用三翼面布局。它由F-15S/MTD驗證機直接改裝而來,換裝了新研製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這是它和F-15S/MTD在外觀上的最大區別。發動機是F100-PW-229,外加推力192千牛。主要用於驗證不同迎角和馬赫數下推力矢量工作情況。 RF-15F-15專用偵查型方案,後因黑鳥偵查機實驗成功,偵查衛星相繼發射而不被採用,只生產一架驗證機。 F-15/PDF由F-15C改進的防空壓制型方案,具備精確打擊能力 F-15SGF-15E 的新加坡版本,配備了主動相控陣雷達、頭盔顯示系統、高精度瞄準吊艙等先進設備,作戰半徑超過1800公里,最大載彈量10噸。 F-15SE戰斗機(15張) F-15SE具備部分隱身性能的F-15戰斗機的最新改進型。該機採用了與F/A-18「大黃蜂」戰斗機類似的向外傾斜的垂尾,以及可以在內部設置武器艙的保形油箱(CFT)。009年,為了滿足未來國際市場上客戶對先進戰斗機的需求,波音公司在聖路易斯展示了一種F-15戰斗機的最新改型— F-15SE「沉默鷹」(Silent Eagle)。2009年底,該機完成了雷達反射截面測試,即將進行首飛。與老式的F-15系列飛機相比,F-15SE在隱身方面做了重大改進:對局部外形進行技術處理,在機體表面覆蓋吸波塗層,同時採用了一種可以內置武器掛架 的保型油箱(CFT),這使得該機對波音公司的潛在客戶非常富有吸引力。將來隨著執行任務的不同,F-15SE既可以使用帶有內置武器掛架的保型油箱,也 可仍然使用裝載燃油並帶有外部武器掛架的傳統保型油箱。當採用前面一種配置方式時,F-15SE可以在內部掛架上攜帶諸如AIM-9「響尾蛇」 近距空空導彈和 AIM-120中距空空導彈之類的空戰武器,也可攜帶包括「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和 「小直徑炸彈」(SDB)在內的對地攻擊武器。當採用傳統保型油箱時,F-15SE則可以攜帶目前F-15各種型別所能攜帶的標准武器彈葯。 除作隱身改進之外,F-15SE還在其它多方面做了改進,其中包括:採用了新設計的向外傾斜的垂尾,在提高飛機氣動效率、增加升力的同時,還減輕了機體重 量;採用新型數字式飛控系統,在提高飛機可靠性的同時也有助於減輕機體重量;F-15SE上還安裝了一套能夠與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協調運行的新一代「數字式電子戰系統」(DEWS——Digital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DEWS據稱由F-22/35戰斗機上的電子戰設備發展而來,其中包括一套綜合雷達干擾機和雷達告警接收機。 武器內置還可以使飛機的飛行性能有些許提高。不過,外掛式保形油箱也使F-15SE的航程有所縮減,其航程因此減少了約333~370千米。此外,F-15SE武器內置無法與傳統外置武器掛架並存,在必要時,可卸載掉新式油箱,改換為傳統外掛架。當然,採用外掛架會使武器內置帶來的隱身效果盪然無存。波音公司負責F-15項目的副總裁馬克·巴斯(Mark Bass)聲稱,具有創新設計的F-15SE「沉默鷹」將能滿足未來戰斗機市場上客戶對高效費比隱身技術及大重量、多種類武器載荷的需求,該機在用戶可負 擔性和提高戰場生存力兩方面實現了平衡。
D. F~15戰斗機及其後續型、改進型的資料或簡介
f15a 已經退役了 ,F-15B是a的雙座教練機。目前有少量在服役。F-15A/B MSIP,此機位F15A/B的改進計劃,從90年代開始的。
F-15C是在F15A的基礎上改進的,是單座制空戰斗機。目前該機任然是美軍的主力戰斗機。
F15D是F15C的雙座教練型。 F-15C/D MSIP是F15C/D的改進計劃。
TF-15A是戰斗轟炸型,主張多用途的技術驗證機。
F-15E戰斗轟炸型。F-15H是為希臘空軍研製的。F-15J是日本引進生產的型號。 F-15I是出口到以色列的。F-15K是賣給韓國的型號。F-15N是海軍的方案計劃,後來終止了。F-15MANX 用於驗證F22上的一些技術,可以說是為研製F22做技術儲備的。
F-15S是F15的簡化型號,主要出口到沙特, F-15S/MTD在F-15B的基礎上改裝的短距起飛/精確著陸技術驗證機。
F-15XX,在F-15C基礎上發展的制空型。重點改進了航電設備和系統,以作為F-22計劃的一個低成本備份方案。1992年該計劃放棄。
NF-15B/F-15ACTIVE,
NASA改裝的F-15B,作為主動控制技術的驗證機,採用三翼面布局。它由F-15S/MTD驗證機直接改裝而來,換裝了新研製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這是它和F-15S/MTD在外觀上的最大區別。發動機是F100-PW-229,外加推力192千牛。主要用於驗證不同迎角和馬赫數下推力矢量工作情況。
RF-15,F-15專用偵查型
F-15/PDF 由F-15C改進的防空壓制型方案,具備精確打擊能力
F-15SG F-15E 的新加坡版本
F-15SE 具備部分隱身性能的F-15戰斗機的最新改進型,大量採用四代機的相關技術。
F-15F是出口到阿拉伯的。
E. 各國主戰機型
日本:主力戰機不斷更新換代
二戰後由於受和平憲法的制約,日本空中力量雖然規模不算大,但主力戰機卻一直不斷更新換代,戰鬥力水平可謂世界一流。目前,日本主要靠以F-15J、F-4EJ和F-2為代表的主力戰機來增強其制空能力。
凡是引進的外國飛機或其他武器裝備,日本都會在原型號後面加上字母「J」。所以F-15J、F-4EJ戰機其實就是「大和」版的美製F-15制空重型戰斗機、美製F-4E「鬼怪」式戰斗機。
F-15J自1980年開始被引進。當時美國空軍也剛裝備這種戰機不久,隨後即把成套先進技術轉移給日本。F-15J是當今比較先進的多用途戰斗機之一。其最大馬赫數2.5,實用升限1.9萬米,最大航程達4600公里,裝備有1門6管20毫米航炮,9個外掛點既可掛載「響尾蛇」和「麻雀」空對空導彈,也可掛載各種對地攻擊導彈、炸彈,最大載彈量7噸。目前,日本航空隊裝備該型機202架,配屬於7個作戰飛行隊。F-15J從199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進。改進後,F-15J的電子戰能力、空中格鬥能力、夜戰能力及全天候作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在2000年制定的中期防衛整備計劃中,日本表示「准備長時期將F-15J作為主力戰機」。
F-4EJ戰機日本從1969年就開始裝備。它空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都很強,最多可搭載8枚短程紅外製導的「響尾蛇」導彈和雷達制導的「麻雀」導彈,還可以攜帶核彈。然而,在日本引進F-4EJ後,發生了「別連科事件」,這促使日本對其性能進行了很大的改進。1976年蘇聯飛行員別連科駕駛一架米格-25叛逃並要求在日本的函館機場降落。那時,日本從千歲基地緊急起飛F-4EJ戰斗機對其進行跟蹤,但在渡島半島附近跟丟了低空飛行的米格-25。日本對這件事情反響很大。日本認為,雖然航空自衛隊在應對方面存在疏忽,但裝備方面的差距是主要原因,因為美國製造的F-4EJ裝備的火控雷達對下方目標的監視能力非常有限。於是,日本人改裝了「鬼怪」尾部的告警雷達和空空導彈配套發射裝置。改型後的飛機將主要用作近距空中支援,不再執行截擊制空任務。目前F-4EJ正逐步被F-2替代。
F-2不是日本的「私生子」,而是日美兩國共同孕育的「寵兒」。F-2也是空中「多面手」,既能進行空中格鬥,又可對地實施攻擊或是進行海上護航。F-2至今尚未經過實戰檢驗,不過其性能亦有可圈可點之處。F-2具有隱形功能,更偏重於對地攻擊和近距離火力支援。它的機翼由堅固輕巧的合成材料製成,因而能夠增大燃油貯存量和裝備更多武器。除此之外,F-2還採用了許多先進的高性能電子儀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火控雷達。該雷達採用的有源相控陣技術搜索范圍大、處理速度快、可靠性高,使F-2可以在被敵機發現之前就鎖定目標實施攻擊。F-15J也將換裝這種雷達。F-2的製造成本極高,堪稱「日本歷史上最貴的戰斗機」。到2011年,日本將製造大約130架F-2戰斗機。與此同時,日本將可能引進性能更先進的F-22或JFS型戰斗機,把空軍戰鬥力提高到新水平。
印度:大舉發展購買新型戰機
近年,印度不斷增加軍費用於購買國外先進的戰機。1996年印度和俄羅斯兩國簽訂協議,由俄方為印度製造蘇-30M和蘇-30MKI。1999年印度又購買了蘇-30K。到2003年年底,3批蘇-30MKI多用途戰斗機均已交付印度。另外,根據2000年12月底印俄兩國達成的協議,從2004年開始,印度按許可證生產140架蘇-30MKI戰斗機。預計印度按許可證組裝的第一架蘇-30MKI將於2004年底出廠,2007年將生產出完全由自己製造的蘇-30MKI。
今年2月,美印空軍在印度瓜廖爾舉行代號為「對抗印度-04」的兩國空軍演習。在演習中,蘇-30MKI性能卓越,大勝美國空軍F-15戰斗機。這讓美軍指揮官感到十分意外和吃驚。而在此次演習中印度空軍還使用了「幻影」-2000、米格-27、米格-29等多種戰機機型。美國《空軍》雜志援引一位參加演習的美空軍人員的話說:「我們所面臨的是數量上占優勢的印度戰機和對自己戰機非常熟悉、很精通戰術的印度空軍飛行員。兩者的結合使我們很難在對抗中獲勝。」這次演習再次顯示了印空軍的戰機實力。
此外,2001年8月,印度與法國達成了聯合生產「幻影」-2000型戰斗機合作協議。新的「幻影」戰斗機將取代那些服役期滿的戰機。「幻影」-2000戰機配備了先進的電子干擾系統,能執行轟炸任務,最多可以攜帶4噸彈葯,包括激光制導導彈、火箭和炸彈等。
早在2001年5月舉行的代號為「全勝」的陸空聯合演習中,參演的120架印空軍戰機在整個演習中出動1000餘架次,強度之大史無前例。扮演空中作戰部隊主角的是70架戰斗機、30架軍用運輸機和20架武裝直升機,從老式的米格-21,到米格-23、米格-27,直到最新的米格-29,幾乎包括了印空軍所擁有的各型戰斗機。隨著印戰機的不斷擴充,印空中實力將日益壯大。
東盟:美俄戰機分佔半邊天
東盟國家主戰飛機采購集中於美式戰機和俄制戰機。其中美式F-16、F/A-18D、F-5E/F系列以及俄制米格-29、蘇-27、蘇-30系列都是東盟各國的偏愛之物。
美式戰機造價不菲,表現為優異的機動性、超強的穩定性、卓越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創新的功能設計。東盟國家中裝備F-16數量最多、型號最全的是新加坡。它有7架F-16A/B、20架F-16C/D、12架更為先進的F-16C/DBrock-50以及10架專門負責對地攻擊的F-16D戰機。為便於訓練、減緩國內土地使用壓力,新加坡早在1988年向美國訂購一批F-16A/B型戰斗機時就與美國簽訂了「和平卡爾文計劃」。根據該計劃,新空軍的7架F-16A/B由美國空軍第425戰斗機中隊管理,駐扎在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並與該中隊一起訓練。此後新美又開始了「和平卡爾文計劃」的第二、第三階段,機型更新為F-16C/D,訓練基地增加了坎農空軍基地。目前新加坡「寄存」在美國的F-16C/D共有12架。印度尼西亞和泰國裝備的F-16戰機是早期製造的F-16A/B。馬來西亞是引進F/A-18D「大黃蜂」戰機的主要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也都裝備有不同數量的F-5E/F戰機。
俄制戰機表現為防護堅固、動力強勁、火力威猛並且總體造價較低,來自東盟國家的高額采購訂單自然不會少。1994年,馬來西亞與MAPO-米格簽訂了總額為5.6億美元、購買20架米格-29N型的合同。1997年,馬空軍開始為N型換裝N-019ME型雷達,並加裝空中加油系統。2000年起,馬空軍聘請俄方人員對N型作進一步改進。緬甸也是東盟國家中米格-29的用戶。蘇-27SK是蘇霍伊集團針對國際市場的要求而發展的多用途型戰斗機。印度尼西亞、越南購進的就是此型戰機。蘇-30MK戰機也是東盟軍火市場炙手可熱的明星。根據2003年5月俄羅斯和馬來西亞簽署的軍售合同,俄將在2006~2007年間向馬來西亞交付18架蘇-30MKM戰斗機。此合同總額高達9億美元。馬來西亞希望能夠通過購買這些先進戰斗機,加速本國空軍的現代化。印尼空軍也打算繼續擴充蘇-30MK戰機數量,以縮小與其他幾國的差距。
巴基斯坦:購買美機計劃嚴重受挫
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巴基斯坦空軍於1965年12月引進了12架全新的F-6戰斗機。
上世紀80年代初,巴基斯坦曾從美國那裡購買了約34架F-16戰斗機。1983年,巴空軍第一個F-16戰斗機中隊開始服役。
在1998年巴基斯坦進行核實驗後,美國宣布對巴實施禁運。因此,原計劃第二批70架F-16戰機始終沒有交給巴方。最令巴政府惱怒的是,第二批戰機的軍購款早已交給美方,美國不但不交飛機,而且這筆款項也被扣壓了10多年才還給巴基斯坦。由於外購新機的計劃受挫,因此整個20世紀90年代幾乎都是由F-7系列戰斗機為巴基斯坦空軍撐起一片天。1998年底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自第3次印巴戰爭以來最激烈的武裝沖突。印度空軍出動多批次多架次的「幻影」-2000和蘇-30K戰斗轟炸機進行空中威懾活動,然而發現F-7P實在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敵手。因為巴空軍的F-7P總是出其不意地出現,讓印軍防不勝防。雖然雙方並沒有發生真正意義上的空戰,但F-7P的出現使印度空軍大量的對地攻擊任務被迫取消。
從1994年開始,巴基斯坦開始正式參與JF-17計劃。JF-17將取代現役的「幻影」-3/5、F-7等。JF-17的設計專家認為,JF-17達到了第3代戰機的綜合作戰效能:一是超視距作戰能力,二是極好的飛行機動性,三是具有先進的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和航空電子系統。美國的軍事專家也承認說,與F-16的A、B型相比,JF-17性價比更高。
另外,巴基斯坦空軍在今年9月還向外界透露,美國正打算向巴基斯坦空軍出售18架F-16戰斗機。目前這一軍售計劃正在等待美國國會的批准。如果獲得批准,那麼此次軍售將成為美國對巴基斯坦實施國防產品制裁後數項交易之一。根據巴基斯坦空軍的要求,其所采購的F-16戰斗機將裝備高級中程空空導彈。
韓國:不惜重金打造「戰略空軍」
韓國一直計劃建設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戰略空軍」。為此,韓空軍將發展在防禦圈內可遂行制空作戰並可對陸、海軍作戰實施支援的戰力。該戰力將由F-4、F-16、F-15K戰機等空中力量構成。此外,為了提高防禦圈內的防禦制空作戰能力和打擊敵戰略目標的攻勢制空作戰遂行能力,韓空軍還將發展可對敵戰略目標實施打擊的攻勢制空作戰遂行系統。該系統將由戰斗轟炸機、掩護機、電子戰機、對地壓制機等構成。它們將組成一個以新一代戰機為主的攻擊編隊群。
目前,韓國空軍擁有戰機500餘架。其作戰司令部裝備有F-16C/D(約100架)、F-5E/F(196架)、F-4D/E(約130架)。其中最為現代化的戰機是F-16C/D。第一批F-16戰機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供的。促使韓國當局選購F-16的主要原因是該機造價比較低,對地攻擊力強。1994年,韓空軍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了購買第52批次生產的F-16C/D戰機120架的合同。此批次戰機裝有新式航空電子設備和更大功率的發動機。
韓國空軍建設「戰略空軍」的構想實質是想完成由聯合防禦向自主防禦、由固守防禦向攻勢防禦、由沿岸防禦向遠海防禦的轉變。所以,為了提高本國空軍的裝備水平,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韓國空軍仍斥巨資購買波音公司的F-15K型戰斗機。根據美韓達成的對外軍售協議,韓國空軍將從2005年起引進F-15K多功能戰斗機,到2008年波音公司將向韓國陸續交付40架該型飛機。這將會極大增強韓空軍的力量。F-15K是在F-15E「鷹」式戰斗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F-15K可以配備多種空對空、空對地武器系統,包括3套在F-15系列戰機設計中首次加入的武器系統。韓國空軍最早將在2005年接收2架F-15K戰機,在2006年接收10架,2007年接收16架,2008年接收最後12架。
F. 新加坡空軍的介紹
2個地面攻擊機中隊 (F-5)
2個地面攻擊機中隊 (A-4)
1個戰斗機中隊 (F-16)
2個運輸機(直升機)中隊 (超級美洲豹)
1個聯絡機(直升機)中隊 (UH-1H)
2個輕型觀測/武裝巡邏機(直升機)中隊(非洲小狐)
1個預警機中隊 (E-2 鷹眼)
2個運輸機中隊 (1個大力神)中隊, 1個 Fokker-50, 空中貨車)中隊, KC-135R)
3個教練機中隊 (1個SF260中隊, 1個S211中隊, 1個A-4中隊) 戰斗機/攻擊機
3 3 F-16A戰鷹戰斗機
# 8 F-16C/D 戰鷹戰斗機(正在交付中)
70 51 A-4SU天鷹攻擊機(部分在庫存中)
36 32 F-5E/S虎II戰斗機(所有的E型都已升級為S型)
12 11 SF260WS 勇士攻擊機(義大利)
偵察機
6 8 RF-5E 虎眼
監視/海上巡邏機
4 4 E-2C 鷹眼預警機
5 5 Fokker 50 Mk II 海上巡邏機(荷蘭)
運輸機
0 4 Fokker 50 (荷蘭)
4 4 C-130B 大力神空中加油機
4 5 C-130H 大力神
2 1 C-130H-30 大力神
6 6 SC7 空中貨車Srs 3M運輸機 (英國)
4 5 KC-135A (升級為KC-135R)
教練機
0 10 F-16D 戰鷹戰斗機 (正在交付中) (另外從美國租借了12架用於訓練)
4 4 F-16B 戰鷹
29 21 S211 中級教練機(義大利)
26 26 SF260MS 高級教練機(義大利,12架服役)
16 16 TA-4S1天鷹
7 9 F-5F 虎II
6 6 AS350B松鼠教練機(法國)
9 10 AS550C2 非洲小狐反坦克飛機 (裝備TOW-2A) (法國)
10 10 AS550U2 非洲小狐(法國)
5 6 AS332B 超級美洲豹SAR (法國)
16 16 AS332M超級美洲豹運輸機(法國)
0 6 波音234型支奴幹人運輸機(3 架由民航當局使用)
0 20 貝爾(Bell)406CS戰斗巡邏攻擊機 (美國OH-58D)
16 30 UH-1H 易洛魁運輸機
# 11 UH-1B (存放在實里達)
# 3 貝爾212
無人機
# 40 搜索者(以色列) 空對空導彈
# 236 AIM-9 J/P/S 響尾蛇
# 50 AIM-7M 麻雀
防空導彈
18 18 MIM-23 I-HAWK (發射架)
# 300 RBS70 (瑞典)
10 24 輕箭(裝備有盲射雷達) (英國)
# # 西北風單人攜帶防空系統(法國)
空對地導彈
# # AGM-45 百蛇鳥
# 200 AGM-65 小牛
# 24 AGM-84 魚叉反艦導彈24
# # TOW-2A 反坦克導彈 高炮
16 16 40-mm L/70 單管牽引高炮(瑞典)
34 34 35-mm GDF-002 雙管牽引高炮(裝備有超級蝙蝠指揮系統) (瑞士)
# # 20-mm GAI-C01單管牽引高炮(瑞士)
地面戰斗車輛
# # LAV-200 (包括部分自行迫擊炮) 樟宜空軍基地(西)
112中隊 4架KC - 135R(空中加油)
121中隊 4架福克50(運輸)
5架福克50 ME2(海上巡邏)
樟宜空軍基地(東)
145中隊 20架F - 16D座52 +(戰機)
巴耶利峇空軍基地
122中隊 6的C - 130H(運輸)
4架KC - 130B條(交通/空中加油)
144中隊 15架F - 5S(攔截機)
7架F - 5T(訓練/攔截機)
149中隊 15架F - 5S(攔截機)
1架F - 5T(訓練/攔截機)
三巴旺空軍基地120中隊 20架 AH - 64D型長弓阿帕奇(攻擊直升機)
124中隊 4架 EC120 Colibri(訓練機)
125中隊 22架 AS332M超級美洲豹(運輸/特戰)
126中隊 12架 AS332M1美洲豹(運輸/特戰)
127中隊 10架 CH-47SD
登加空軍基地
111中隊 4架E - 2C鷹眼(預警機)
140中隊 7架F - 16C(攔截機)
5架F - 16D 143中隊
2架F - 16C(攔截機)
10架F - 16D 新加坡空軍黑騎士 -新加坡空軍的飛行表演隊 第165新加坡防空炮兵營 高炮
第160新加坡防空炮兵營 第1 中隊輕箭防空導彈
中隊 外軍培訓基地 裝備
高級噴氣教練機中隊 皇家澳大利亞空軍Pearce空軍基地,澳大利亞西部地區 S211 , SF260 , A-4SU
直升機教練機中隊 澳大利亞昆士蘭Oakey(澳大利亞陸軍航空兵中心) 12架超級美洲豹
戰術空中支援司令部 Dieppe Barracks章宜國際機場 機場監視雷達站
飛行員訓練中隊 美國亞利桑那州Luke空軍基地(配屬美國空軍第425戰斗機中隊) 12架 F-16C /D
*1996年7月,新加坡續訂了租借12架F-16C /D在亞利桑那州蘆克空軍基地進行飛行員培訓的協議。F-16戰斗機由美國空軍第425戰斗機中隊管理,租期將延至2017年。
丁加機場和巴耶黎巴空軍基地建有堅固的地下飛機掩體。
G. 求F5F戰機的資料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F-5E/F「虎」II式戰斗機
型號:F-5E/F
研製單位:諾斯羅普公司生產研製及生產現狀:
一、概述
F-5E/F「虎」II式戰斗機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美國對其第三世界盟國進行軍火傾銷的主力機種,由於該機經歷過實戰考驗並承襲有前一代F-5A/B「自由戰士」戰斗機維護方便等特點,使其在問世後的10年內,被銷售至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並因此在國際軍火交易中形成法國「幻影」III、前蘇聯MiG-21以及F-5E/F三種機型鼎立的局面。
二、裝備情況:
中歐地區
早在20世紀70年代,瑞士空軍已開始對其主要機種進行現代化換裝,諾斯羅普公司生產的F-5E被選中,以替代英國造「獵人」式戰斗機執行防空任務。瑞士於1976年開始的代號為「和平阿爾卑斯」(Peace Alps)的換裝計劃,通過美國軍火外銷途徑初步選購了66架F-5E和6架F-5F,隨後又在1981年增購32架F-5E和6架F-5F,所有F-5均在1985年3月交付瑞士空軍,並擔任「瑞士巡邏兵」(Patrouille Suisse)特技飛行隊表演用機。平時僅有3個中隊執行戰備任務。然而一旦有戰事爆發,可全部動員所有戰斗機中隊,F-5E機隊也將進駐前線機場。瑞士空軍的F-5E戰斗機主要用於防空任務,裝備AIM-9P「響尾蛇」導彈,也有部分為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並能攜帶AGM-65G激光制導炸彈的攻擊機。
東南亞地區
新加坡空軍裝備有24架F-5E和6架F-5F,可攜帶AIM-9「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最後一批5架是以備份零件組裝而成。事實上,新加坡也是最後一個使用美原廠生產的F-5E的國家。新加坡宇航公司曾自行將8架F-5E改裝為RF-5E。1994年又從約旦得到7架F-5E。新加坡空軍的F-5E/F也換裝新HUD/WAC等航電設備,以及SPS-2000雷達告警裝置、利頓LN-93激光慣性陀螺儀、兩具多功能彩色顯示屏、HOTAS油門推桿,和一套空中數據控制器,所有功能可由1553B數據匯流排完成集中處理。然而,這其中最具特色的則是FIAR Grifo F/X強化型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這種雷達有10種空對空及14種空對地搜索模式,可與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及半主動式反輻射導彈協調運作。為能安裝這種新型雷達,在機鼻內的部分電子設備組須向後方延伸,因此取消了一門20毫米機炮以便容納較大型的雷達天線,這批經過現代化改裝的機型為F-5S/T。
馬來西亞於1982年訂購了17架F-5E與3架RF-5E偵察機。馬來西亞空軍的F-5中隊均用於防空任務,並將型號改為M29。裝備有AIM-9「響尾蛇」和精確制導炸彈,可在空戰結束後用於發動對地攻擊。此後馬來西亞又從泰國獲得4架F-5F。印尼也裝備有16架F-5E和4架F-5F,1995年3月曾進行過性能改進。
泰國引進27架F-5E和3架F-5F,泰國空軍的F-5E被稱為B.Kh.18A戰斗機。1985年6月,20架F-5E交由以色列IAI進行性能提升改裝,加裝了LN-39慣性導航系統、AN/ALR-46雷達警示接收器、ALE-40電子戰/熱焰誘餌發射器,以及馬可平視顯示器與空中告警裝置。還有18架僅加裝平視顯示器和慣性導航系統,用於執行對地任務,此外泰國空軍還購得通用電機公司的GPU-5/A型30毫米機炮吊艙,掛載於機腹中線,這款機炮艙內攜帶有一門四管GAU-13/A轉膛機炮,射速為每分鍾2400發。
南越空軍曾於1972年接收到18架從伊朗轉交來的F-5E,其它的同型機也多半是從美國的盟國轉手而來。但在南越空軍的作戰記錄上卻不常見到F-5E的出擊記載。在1975年4月30日越南統一之前,南越空軍曾有多達22架以上的F-5E和4架F-5A飛抵泰國尋求庇護,美國將這批戰斗機全部運返本土的麥克利蘭基地(McClellan AFB)封存,以待日後再轉售給其他國家。這批回到美國的前南越空軍飛機,後被用作美國空軍成立的假想敵中隊編制機種,用於模仿「敵對」國家使用的米格機型,參與美軍訓練。其中曾有兩架F-5E被贈送給東歐國家,一架於1977年贈予波蘭,目前該機陳展於克拉考(Cracow),另一架送給捷克,該機現陳列於布拉格的科貝里(Kbely)航空博物館。
東北亞地區
韓國也是F-5E的主要使用國之一,除RF-5E之外,幾乎所有的F-5系列均有裝備。總計共有126架F-5E和20架F-5F。1980年,韓國的韓航軍用飛機工廠與諾斯羅普公司簽約授權在當地批量生產48架F-5E和20架F-5F,以及其J85-21發動機,在1974—1986年間,共製造出233架F-5E/F交付韓國空軍使用,其發動機由三星航天製造。
西亞與中東
1971年,沙特在美國代號為「和平蒼鷹」的軍事援助計劃下獲得其第一批20架F-5B和30架F-5E戰斗機。1975年,在「和平蒼鷹」二號計劃中沙特再次得到40架F-5E和22架F-5F。1982年,沙特又獲得10架RF-5E偵察機,還另外添購了4架F-5E和1架F-5F。沙特的F-5戰斗機被用於對地支援任務。此外,還能搭載AGM-65A/B「幼畜」導彈,可執行對地及反艦任務。甚至據傳沙特還以F-5E搭載法制馬特拉R。550「魔術」空對空導彈。電子裝置則有LN-33慣性導航系統與加裝的空中加油管,可配合KC-130進行空中加油作業。此外,美方還提供有ALQ-101/119電子戰吊艙。雙座型還在座艙內裝有諾斯羅普公司生產的AVQ-27激游標定系統。在海灣戰爭期間,沙特F-5E以執行支援任務為主,其中一架曾於1991年2月13日被伊拉克地面炮火擊落。
1982年巴林獲得8架F-5E和4架F-5F戰斗機,但到最後F-5E/F僅剩下5架。1974—1976年間,伊朗共有166架以上的F-5E/F,編成8個中隊,並維持了較高水平的作戰能力。這批戰斗機還裝有慣性航行系統和武器/彈道投擲計算機。但至1988年兩伊戰事結束時,伊朗僅剩餘不到一個中隊的F-5E。1975年美國提供約旦61架F-5E和12架F-5F,稍後又從蘇丹取得一架F-5F,目前可能僅有1個中隊仍在使用F-5E/F。
北非與中非
美國於1981年出售16架F-5E和4架F-5F給摩洛哥,以及一批為數不詳的AGM-65B對地導彈和「石眼」集束炸彈,1989年10月,12架前美軍駐英國基地的F-5E假想敵機也轉售給摩洛哥。突尼西亞購買了6—8架F-5E,和4架F-5F,這批戰斗機在1984—1985年間完成交付。在1978年美國向蘇丹提供了10架F-5E和2架F-5F,涉及這項交易的資金還是由沙特暫時墊付,以供蘇丹抵禦親蘇聯的衣索比亞。蘇丹在1982年和1984年分別取得這批戰斗機,駐防於喀土木,然而蘇丹卻在索馬里與衣索比亞之間爆發的奧加登危機中接收大批兩架叛逃的衣索比亞方面叛逃的F-5E。至於肯亞空軍,則於1976年向美訂購有10架F-5E和2架F-5F。
拉丁美洲地區
巴西向美購買53架F-5E和9架F-5B,所購的F-5E均裝有用以改善飛行穩定性的垂尾延伸背鰭,以及在機背上加裝有甚高頻天線。巴西空軍裝備的F-5E戰斗機後來均進行了性能改進以延長服役壽命,大部分加裝有空中加油裝置,可與KC-130、KC-135等加油機配合進行空中加油作業。智利向美采購的15架F-5E和3架F-5F,也裝有垂尾延伸背鰭以及機背上方的甚高頻天線,這些戰斗機擔任著智利北部的空防任務,而南部地區領空則由其裝備的「幻影」50C戰斗機負責。墨西哥也曾訂購過10架加裝垂尾延伸背鰭和機背甚高頻片天線的F-5E和2架F-5F。美國還向宏都拉斯出售過幾架翻修過的F-5E與兩架F-5F雙座機。
H. 新加坡軍事實力如何
在如今的各國較量之間,最容易拿來比較的就是綜合國力,除此以外就是軍事實力。一個國家如果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那麼他就會隨時被其他的國家殲滅,或者面臨被別人蹂躪的地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個國家開啟了自己軍事上的最大投入,努力的提升軍事實力。
通過新加坡的軍事力量配比和他們的軍事能力展現,我們能夠感受到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想要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安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的去發展自己國家的軍事,使得自己在安全上有一定的保障。新加坡雖然國家面積小,但是他們的自我防備意識十分強大,所以使得新加坡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軍事也成為了能夠與經濟比肩的一個長處和優點。
I. 教—8飛機有什麼特點
教-8飛機是K-8飛機的國內使用型,K-8是洪都航空工業集團針對世界各國使用的教練飛機正處於更新換代而自行研製的基礎教練機。
該機不僅可以承擔對飛行員的全部基礎訓練和部分高級教練任務,包括起落、空域特技、航行編隊、儀表飛行、夜航、螺旋飛行等訓練課目,而且還可以擔負武器使用訓練任務。
教-8採用兩側進氣,下單翼,正常尾翼及前三點起落架布局。座艙為階梯式串列雙座,視野開闊。
教-8是一種具有優良飛行性能、訓練效率高、使用維護費用低的基礎教練機。
參數:
翼展:9.63米
長:11.60米
高:4.21米
空重:2687千克
最大外掛戴荷:9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433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800千米/小時
最小機動速度:238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2000米
起飛滑跑距離:410米
著陸滑跑距離:512米
航程:1400千米
彈射座椅:國產HTY-7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