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民俗是什麼樣
① 新加坡的風俗習慣
1、禮節禮貌 新加坡人待人處世彬彬有禮,社交場合慣用握手禮,與東方人相見也行鞠躬禮。佛教徒與客人相見也行合十禮。 新加坡城市有「花園之城」的美譽,新加坡人酷愛花草,喜愛鳥類,偏愛紅色。 新加坡人對吉祥字「福」、「喜」、「吉」、「魚」非常喜歡,這些字預兆吉利;還對荷花、蘋果和蝙蝠等象徵和平幸運的圖案非常感興趣。 新加坡人時間觀念較強,有準時赴約的良好習慣,特別講究衛生,違反者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2、信仰與喜忌 新加坡宗教信仰十分復雜,華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新加坡人對男子留長發極為反感,認為是可恥的。他們忌諱人口吐臟言。他們對「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反感,認為是教唆他人發不義之財。 新加坡人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烏龜,認為是不祥之物;不喜歡「7」,認為是消極的數字;大年初一,不許掃地,認為這樣會掃走好運的。
3、飲食習慣 偏愛中國廣東菜,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喜歡吃咖喱牛肉。 喜歡口味清淡,愛微辣味道;主食米飯、包子;副食品主要為魚蝦;喜吃水果中的桃子、荔枝、生梨等。
②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是個海外華僑的聚集地,華僑佔新加坡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雖說是這樣,新加坡的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歷法有著不同的節日與風俗。春節是個重大的節日,影響久遠。那麼,新加坡過年風俗的獨特之處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最喜慶之撈魚生
撈魚生是南洋一帶的漢族民間風俗,應該也算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獨特的慶祝新年的方式。
「撈魚生」是以生魚條(或者使用三文魚等等可以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腌姜絲及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如青紅椒、西芹、紅白蘿卜絲及柚子肉等。「一堆堆」蔬菜絲,以達到七彩繽紛、色澤誘人為目的,預先排列在一個大圓盤上,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等。
當圍在圓桌的家人(或朋友、同事等人)准備好,要舉筷子進行「撈生」時,再淋上特製的醬汁(通常含有麥芽糖及酸柑汁等等)。然後一個人發號施令,大家就開始以筷子將大圓盤中的各式材料高高的夾起,一邊夾高還要一邊說:「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把魚生盤中的材料夾得愈高,聽說來年就會賺得越多,在新的一年中更容易實現心願。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會說各式各樣的賀年詞句,如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
最吉利之蘆柑禮袋
走親訪友免不了兩手的禮品盒,是以也常常苦惱於禮物的選擇。而在新加坡,無論怎麼糾結,有一樣禮物卻是少不了的——蘆柑。
蘆柑在新加坡的傳統習俗里象徵著吉利。拜年時,備上倆蘆柑置於禮品袋中,看上去顯得格外喜慶。將這禮品袋贈予主人家,就是表達對於主人家的祝福之意。而臨別之際,主人家往往也會回贈兩個蘆柑,以表示將這一份祝福同樣分享給對方。是以蘆柑禮袋是新加坡過年時最平常卻也最吉利的習俗。
最熱鬧之China Town(牛車水)
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據說是因為當年人們多用牛車拉水才有了這個名字——自是早早就熱鬧了起來,尤以賣對聯和門神的店面最為紅火。人們喜歡各式的門神保平安,也喜歡各種含義的對聯表祝福,還有大大的「福」字,樂呵呵的財神爺。偶爾,牛車水上還會出現幾盞特色的熱帶菠蘿燈,更是韻味十足。
③ 新加坡的民俗有哪些
服飾禮儀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著上有自己的特點。馬來人男子頭戴一頂叫"宋谷"的無邊帽,上身穿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衣服,下身穿長及足踝的紗籠;女子上衣寬大如袍,下穿紗籠。華人婦女多愛穿旗袍。政府部門對其職員的穿著要求較嚴格,在工作時間不準穿奇裝異服。 儀態禮儀 新加坡人舉止文明,處處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他們坐著時,端正規矩,不將雙腳分開,如果交叉雙腳,只是把一隻腿的膝蓋直接疊在另一隻腿的膝蓋上。他們站立時,體態端正,而不把雙手放在臀部,因為那是發怒的表現。 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新加坡人與客人相見時,一般都施握手禮。男女之間可以握手,但對男子來說,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等婦女先伸出手來,再行握手。馬來人則是先用雙手互相接觸,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餐飲禮儀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飯,有時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饅頭。 馬來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們在用餐前有洗手的習慣,進餐時必須使用右手。飲茶是當地人的普遍愛好,客人來時,他們常以茶水招待,華人喜歡飲元寶茶,意為財運亨通。 喜喪禮儀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論華人還是馬來人都很重視。馬來人的婚事要經過求親,送訂婚禮物,訂立婚約等程序。新加坡的華人講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將去世,其子孫必須回家中守在床前。喪禮一般都很隆重。 旅遊禮儀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業較為發達,在旅遊期間坐公車十分方便,每個車站都標有明顯記號。新加坡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點。如東部地區有個"馬來市場",主要出售馬來服裝食品。 新加坡政府極力阻止付小費,即便是對服務員的額外服務付小費,對方也有可能拒收。 商務禮儀 到新加坡從事商務活動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開聖誕節及華人的新年。當地工商界人士多講英語,見面時要交換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會談中盡可能不要吸煙。 新加坡人不喜歡揮霍浪費,宴請對方不要過於講排場,尤其是在商務活動中,答謝宴會不宜超過主人宴請的水平,以免對方產生其它想法。 主要禁忌 新加坡各族人民的信仰分別為:華人大都信仰佛教或道教;馬來人基本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也大都信伊斯蘭教;西方人一般信基督教。 新加坡人忌7字,不喜歡烏龜。嚴禁放煙花鞭炮。
麻煩採納,謝謝!
④ 新加坡有什麼風俗習慣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數百年前中國移民和馬來女性所生的女性後代,主要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帶。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加入了馬來文化習俗的影響,所以不等同於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種類眾多,實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佔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與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
3、脫鞋習慣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裡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訪新加坡人家裡的話,若是看到他們的家門口放著腳墊,四周還有幾雙人字拖,則需要入鄉隨俗脫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廟與清真寺也會有脫鞋才能進入的規定。
4、「安哥」與「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統稱為「樂齡人士」,你在街上總會聽到有人在稱呼他們「安哥」與「安娣」,這種叫法來自於英文單詞「uncle」和「auntie」。
5、香煙的管制
新加坡對於香煙的管制十分嚴格,日漸擴大的禁煙區域、越來越復雜的法律法規,甚至連本地人有時候都不太確定到底能不能抽煙。所以新加坡大多數的公共場合、橋上、醫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圍內,都不允許吸煙。
6、消費稅
在餐廳或咖啡店消費過後,你會發現賬單上有兩個數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費稅,而「SVC 10%」則表示10%的服務費。所以,所謂的小費就以服務費的形式,已經被計算在你的賬單里。
⑤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華人過年習俗:傳統與現代並存新加坡華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5%,他們向來都非常重視中國農歷新年。因此,新加坡華人的新年活動與飲食等習俗呈現出非常鮮明的特點,既保留著濃郁的傳統風俗,又富有強烈的現代氣息。 新年活動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新春佳節,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古已有之。古詞曰:「兒童行禮說辭歲,長輩分他壓歲錢。一見簇新原辮子,磕頭領去喜連天。」新加坡華人如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習俗。每當新年臨近,新加坡人都會到附近銀行換取價值為2新元到20新元(1新元約合0.709美元)不等的新鈔,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間,裝入印有圖案及寫有吉祥祝願詞的紅包之中,再分送給自己的兒孫或其他前來拜年的孩子,壓歲錢從5新元、10新元和20新元不等。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不用給孩子紅包,但結了婚的人就需要給自己有關系的晚輩紅包。現在,一些有能力的晚輩也不忘行孝心,在新春佳節之際給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個紅包,或是請父母去餐館享用美味佳餚,或是送他們去國外休閑旅遊。 隨著時間推移,今天的紅包內容當然是花樣百出,裡面可以是購物禮券、銀行禮券,也可以是地鐵車資卡、紀念郵票或錢幣等。總之,目的是能夠讓收紅包者善加利用,同時祝願他們歲歲平安,事事順利。 早在過年前,新加坡華人會將住家徹底打掃干凈,進行稱之為「春節大掃除」的宏偉工程。此後,就會購買各種新年飾品,如財神、門神和春聯等,而今年有關老鼠圖案的金色與紅色裝飾物特別暢銷。同時,他們也會到花店仔細挑選自己喜愛的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樹、象徵開運聚財的開運竹、具有吉祥與發財之意的菊花、象徵財源滾滾的金錢樹等。 在新春期間,華人依然保留走親戚、互道吉祥的習慣。大年初一,兒子兒媳和孫子輩都要向父母和爺爺奶奶拜年,女兒女婿和外孫輩則是初二上門道賀。當然除了紅包外,也會送一些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水果與花卉等。 春節飲食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圓飯,是華人新春期間最為重視的一頓飯。它既是一次家庭成員的大團圓,也是一次品嘗美食的好機會。因此,這頓飯不但豐盛而且講究寓意。 新加坡華人以中國福建人和廣東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過年少不了鹵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則一定要吃雞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魚象徵吉慶有餘,自然是華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現在許多新加坡華人新年也開始吃火鍋,方便實惠,另外火鍋也叫圍爐,這與過年吃團圓飯的說法也甚是貼切。 新加坡華人中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這些人非常重視春節。他們製作的新年食品有寓意「旺來」的黃梨撻,祝福人們步步高升的九層糕,象徵家人「粘」在一起的糯米類食品等。 在新加坡,春節最為獨特的一道菜是「撈魚生」,即切成一片片的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再加上蜂蜜等,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喜)!撈起(喜)!」,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事業發達。 現在,隨著餐飲業的發達,許多新加坡華人都會到餐館享用年夜飯,也有叫餐送到家的。為迎合農歷新年,新加坡的餐館與酒店紛紛推出精美的各式菜餚:如「喜悅祥和宴」「富貴滿堂宴」「駿業宏圖宴」「恭賀成功宴」等,價格的尾數也多取與「發」的諧音8。今年獅城最昂貴的團圓飯是由位於烏節路的華亭餐館推出的價格為5888新元的豪華大餐,用料來自澳大利亞、智利與印度等國。
⑥ 新加坡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1、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裡,進屋也要脫鞋。由於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於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2、新加坡人接待客人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裡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3、由於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像力很強,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徵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6)新加坡的民俗是什麼樣擴展閱讀:
新加坡禮儀文化
1、服飾禮儀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著上有自己的特點。馬來人男子頭戴一頂叫「宋谷」的無邊帽,上身穿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衣服,下身穿長及足踝的紗籠;女子上衣寬大如袍,下穿紗籠。華人婦女多愛穿旗袍。政府部門對其職員的穿著要求較嚴格,在工作時間不準穿奇裝異服。
2、儀態禮儀
新加坡人舉止文明,處處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他們坐著時,端正規矩,不將雙腳分開,如果交叉雙腳,只是把一隻腿的膝蓋直接疊在另一隻腿的膝蓋上。他們站立時,體態端正,而不把雙手放在臀部,因為那是發怒的表現。
3、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新加坡人與客人相見時,都施握手禮。男女之間可以握手,但對男子來說,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等婦女先伸出手來,再行握手。馬來人則是先用雙手互相接觸,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4、餐飲禮儀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飯,有時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饅頭。馬來人用餐用手抓取食物,他們在用餐前有洗手的習慣,進餐時必須使用右手。飲茶是當地人的普遍愛好,客人來時,他們常以茶水招待,華人喜歡飲元寶茶,意為財運亨通。
⑦ 新加坡的風俗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新加坡一樣,訂有如此多而嚴的法律。
每當政府推行一種政策時,隨之而來的就是一些執行的法令,例如新加坡政府為美化綠地,推行「Clean Green」政策時,全國上下便雷厲風行起來,隨之而來的便是許多執行的法令規則。
再以促進交通流暢為例新加坡政府推出十多個與車有關的法令,如施以重稅、漲價,以及最近的停車費三段式調漲,甚至有所謂的油箱法(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物價不同),凡車子欲進入馬來西亞時,油箱內須裝滿3/4以上的汽油,方准通行,凡此林林總總,著實讓市民哭笑不得。另外尚有許多規定,如交通流量大的地區。在指定時間內有高乘載的要求。MRT車站內或一般車內禁止攜帶食物。'92年春天,甚至規定禁止口香糖的製造與販賣。此外還有一些公共物品丟棄的規定。
新加坡除了訂出許多嚴格的法規外,對於不守規則者,通常處以新幣500元以上的罰款。近年來,在政府的高壓教育下,一般人民都能確實遵守規定,反而是到此遊玩的觀光客,最好能自律,以免動輒受罰。
由於新加坡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在宗教的信仰方面,也各有所屬。然而每人對自己的信仰,都抱持強烈的信心,反映在行為與思考上也各有一套邏輯與觀念,加上無神論者逐年增加,所以在新加坡最好避免提及宗教話題。
新加坡是東南亞馬來半島南端的島國,有長堤通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詞為梵語,意為"獅子城"。新加坡人口280多萬,華人佔3/4以上,另有馬來人、印度人等。城市人口250萬以上,是典型的城市國家。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分別主要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新加坡通行公歷、中國農歷、馬來歷、印度歷四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各種節日。華人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馬來人、印度人也有各自的民族節日。
新加坡的人愛吃米飯、包子,不吃饅頭,副食多為魚蝦,多數人愛吃閩、粵菜,下午習慣用點心。喜食桃、梨、荔枝等水果,喜歡飲茶。現在早點逐步改用西餐。
由於氣候濕熱,新加坡男子習慣在正式場合穿襯衣,系領帶,穿便褲,也可穿蠟染印花布襯衫,女子多穿帶袖罩衫和裙子。
新加坡人講究衛生和禮貌。華人保留了許多我國古代遺風,相見時他們習慣相互作揖,微鞠躬或握手,他們能熟練地使用華語禮貌用語。男女見面時,女方先伸手,示意,男子才能與之握手。英國文化對新加坡有一定影響,禮節中有較多西方禮儀。馬來人、印人等也保留本民族禮節。
新加坡人交談時忌涉及政治、宗教等問題
⑧ 泰國和新加坡有哪些民族風俗啊
泰國較開放,他們那裡獨身、同性戀較多。
1.泰國人習慣"合十禮"(即合掌躬首互向對方致禮),合十時常互致問候"沙瓦迪卡"(泰語"您好"的意思)。別人向你合十問候時,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合十後,便不必再握手問候或告別,但僧侶對俗家則不必回禮。見面或告別時的握手禮,尚未普及流行於泰國社會。
2.泰國通常稱呼人名時,在名字前加一個"坤"字,無論男女均可用,表示為"先生"、"夫人"、"小姐"之意。
3.泰國人忌諱用腳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著時,也不允許將腳尖對著別人,此舉被視為不禮貌的做法。撫摸對方頭顱或揮手越過別人頭頂,被視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動作。
4.泰國人認為右手高貴,而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不幹凈的東西,因此,給別人遞東西時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要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女士若想將東西奉給僧侶,宜托男士轉交。如果親手送贈,那僧侶便會張開一塊黃袍或手巾,承接該女士交來的東西,因為僧侶是不允許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廟是泰國人公認的神聖地方,因此凡入寺廟的人,衣著必須端莊整潔,不可穿短褲、迷你裙、袒胸露背裝或其他不適宜的衣服。在寺廟內,可以穿鞋,但進入佛殿時,必須脫下鞋子,並注意不可腳踏門檻。每尊佛像,無論大小或是否損毀,都是神聖的,絕對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對佛像做出失敬的動作。
6.尊重王室。在泰國處處可以見到國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幣、紙幣、日歷牌、掛圖等,由此可見對皇室的敬重。遊客要小心表現適當的禮儀,例如在公共場合有皇室人員出席時,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動作,跟著照做。
7.不要在公共場所做有傷風化的舉動,例如在公共場合應避免和泰國人接吻、擁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觸犯法律,但是違背了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新加坡的民俗習慣,新加坡是個多民族國家,主要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華人執行華人制度,馬來人執行穆斯林制度,
1、禮節禮貌 新加坡人待人處世彬彬有禮,社交場合慣用握手禮,與東方人相見也行鞠躬禮。佛教徒與客人相見也行合十禮。 新加坡城市有「花園之城」的美譽,新加坡人酷愛花草,喜愛鳥類,偏愛紅色。 新加坡人對吉祥字「福」、「喜」、「吉」、「魚」非常喜歡,這些字預兆吉利;還對荷花、蘋果和蝙蝠等象徵和平幸運的圖案非常感興趣。 新加坡人時間觀念較強,有準時赴約的良好習慣,特別講究衛生,違反者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2、信仰與喜忌 新加坡宗教信仰十分復雜,華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新加坡人對男子留長發極為反感,認為是可恥的。他們忌諱人口吐臟言。他們對「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反感,認為是教唆他人發不義之財。 新加坡人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烏龜,認為是不祥之物;不喜歡「7」,認為是消極的數字;大年初一,不許掃地,認為這樣會掃走好運的。
3、飲食習慣 偏愛中國廣東菜,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喜歡吃咖喱牛肉。 喜歡口味清淡,愛微辣味道;主食米飯、包子;副食品主要為魚蝦;喜吃水果中的桃子、荔枝、生梨等。
⑨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年是中國最傳統最喜慶的節日,而在新加坡這個華裔人口佔70%以上的地方,
如果新年在新加坡旅行,農歷大年三十,一定要到牛車水參加新年倒數派對,當新年鍾聲敲響的一刻,絢麗的煙火將照亮牛車水的夜空。
新年的第一天,可以體會一下新加坡華人的過年習俗——撈魚生,就是用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大家圍坐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撈起!」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風生水起。
吃完「撈起」,可以到聖淘沙看花展,或者到新加坡河畔看歌舞表演,或者就在烏節路血拚一番。另外千萬不能錯過的是妝藝大遊行,36輛法拉利跑車和5個巨大的花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舞遊行保准讓你眼花繚亂,遊行結束,還有通宵的街頭舞會,鉚足精神狂歡一整夜吧。
貼春聯
早在節日降臨前一個月,一般華人家庭都開始忙碌,准備一番。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打掃得乾乾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春聯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漢代。那時候,人們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壘」的畫像貼在兩扇門上。傳說這兩個神仙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人們把他們貼在門上可以消災避難。宋朝的春聯已演變為在對聯上寫吉利聯語的習俗。傳統的對聯是在紅紙上寫上黑色或金色的聯語,常見的有 「財源廣進」「步步高升」「富貴滿堂」等等。春聯在新加坡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年糕
在新年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新年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送禮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正是華人「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迎春
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拜年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彆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現在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送柑是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由於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而華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著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袋裡裝著的柑不是個粒就是個粒。為了對長輩表示尊敬,送柑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春節不僅是海外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的日子,也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日子。現在海外華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幾乎遍布全球,他們帶著對中國新年的一往情深,把華人的春節祝福也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