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撈魚生是什麼
❶ 撈魚生的用途
「撈魚生」是以生魚條 (或者使用三文魚等等可以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腌姜絲及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如青紅 椒、西芹、紅白蘿卜絲及柚子肉等。「一堆堆」蔬菜絲,以達到七彩繽紛、色澤誘人為目的,預先排列在一個大圓盤上,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 等。當圍在圓桌的家人(或朋友、同事等人)准備好,要舉筷子進行「撈生」時,再淋上特製的醬汁(通常含有麥芽糖及酸柑汁等等)。然後一個人發號施令,大家 就開始以筷子將大圓盤中的各式材料高高的夾起,一邊夾高還要一邊以廣東話說:「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把魚生盤中的材料夾 得愈高,聽說來年就會賺得越多,在新的一年中更容易實現心願。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會說各式各樣的賀年詞句,如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而且,也不一定都 是說廣東話。還有還有,除了大人喜歡撈生,小孩子也喜歡撈生的熱鬧氣氛啊。所以呢,小孩子啊,就可以站在椅子上,一樣和大人一起進行撈生了。
❷ 撈生是哪裡的料理
撈魚生,是南洋一帶的風俗。尤其流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撈魚生」也被稱為「撈生」、「魚生」。「撈魚生」在馬來西亞的農歷新年期間 非常受歡迎,應該也算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獨特的慶祝新年的方式。其實呢,「撈魚生」是一道帶有吉祥意味,祈求來年有好運,發大財的菜式。以前的馬 來西亞華人,都是在大年初七,人日這一天,聚合一家大小,進行「撈魚生」的儀式。但是,現在在過年前,市場就已經推出「撈魚生」了。而且,「撈魚生」的活 動,可以持續到元宵節,大年十五。
「撈魚生」是以生魚條 (或者使用三文魚等等可以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腌姜絲及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如青紅 椒、西芹、紅白蘿卜絲及柚子肉等。「一堆堆」蔬菜絲,以達到七彩繽紛、色澤誘人為目的,預先排列在一個大圓盤上,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 等。當圍在圓桌的家人(或朋友、同事等人)准備好,要舉筷子進行「撈生」時,再淋上特製的醬汁(通常含有麥芽糖及酸柑汁等等)。然後一個人發號司令,大家 就開始以筷子將大圓盤中的各式材料高高的夾起,一邊夾高還要一邊以廣東話說:「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把魚生盤中的材料夾 得愈高,聽說來年就會賺得越多,在新的一年中更容易實現心願。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會說各式各樣的賀年詞句,如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而且,也不一定都 是說廣東話。還有還有,除了大人喜歡撈生,小孩子也喜歡撈生的熱鬧氣氛啊。所以呢,小孩子啊,就可以站在椅子上,一樣和大人一起進行撈生了。
關 於「撈魚生」的來源,其實說法不一。「撈魚生」在馬來西亞是被歸類為廣東菜,但是,過年時廣東人好像是不吃魚生的。其中 一個比較可以相信的說法是:「在人日當天,古人以七種菜為羹,作為七日的象徵。七彩羹源自六朝時代,也是今天七彩魚生的出處。吃了由七種蔬菜煮成的食物之 後,就意味著春節告一段落,從年初八開始,每個人得腳踏實地過日子。」而這其中七種菜,其實就是包含了各種好意頭的蔬菜。這七樣菜各有兆頭,取的是其諧音。芹菜是「勤」,吃了蒜,就會「算」,芫菜要取的便是「緣」,吃魚,年年有「餘」等,這道菜起了祈福則喜作用。
在新加坡,買撈魚生所用的材料是非常賺錢的。一份魚生可以買到上千新元。
❸ 新年有撈魚生的習俗,這撈魚生是出自那個國家
撈魚生也叫撈生,是南洋一帶的風俗。尤其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論出處算馬來西亞的。
❹ 【年味大作戰!】魚生撈起星洲年
離除夕夜尚有幾日,在新加坡的各個餐廳已經能聽到這樣的「口號」聲:「發啊!發啊!恭喜發財!」「撈起!撈起!年年有魚!」原本是非常安靜優雅的就餐環境,因為這些口號變得有些嘈雜,然而一向以愛complain著稱的新加坡人,卻驚人地保持著一致的沉默。沒有在喊「口號」的食客們,在人聲中欣然就餐,愉快交談,臉上沒有一絲不耐,反增幾分喜色。當我第一次露出驚訝神色的時候,旁邊的安娣告訴我說:他們是在撈魚生啦!
原來新加坡人年夜飯桌上有一道必備的前菜 —— 撈魚生。 「撈」就是粵語中「拌」的意思,「撈起,撈起」實際是要大家把七彩繽紛的菜絲果絲和配料,與生魚片拌在一起。「撈」得越高,夾得越高,就預示著步步高升,又有「風生水起」,越來越旺的美好寓意。 每逢過農歷新年的時候,合家歡聚一堂,大人們中意撈魚生的吉祥寓意,小孩子則喜愛全家撈魚生的熱鬧氛圍。因此在新加坡,撈魚生可是年夜飯里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據傳撈魚生這道菜,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國南方,那裡河網密布,溝渠縱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也許是第一個生吃新鮮魚肉的人,發現了魚生的美味,這種吃法逐漸推廣並延續下來,當地人佐以蔥姜,酸蕎頭、芫荽等菜料,加少許醬料和魚生一起吃下,就成了一道頗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顯然,最初的撈魚生,幾乎不需要烹飪技巧,方便易學,美味實惠。 因此這道美食的做法,就跟隨著南洋華人的祖先們,一路漂洋過海,背井離鄉,來到了現在的新馬地區。
撈魚生的核心材料,自然是生魚片。最初所使用的魚類,是淡水魚的鯇魚,或者貴一些的西刀魚。這道菜一度在中國的廣東、香港都十分的流行。但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香港和廣東過年時已經不再有撈魚生的傳統。這道菜卻意外地在新馬地區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端上了每一個華人家庭的年夜飯餐桌。
按照新加坡的說法,現在出現在年夜飯桌上的撈魚生,已經是在1960年代經過4位新加坡名廚改良、研發出來的賀年食品。這4位名廚在當時新加坡的廚師界稱為「四大天王」,是廚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改良後的魚生多用海魚如三文魚作主料;盤底鋪設紅白蘿卜絲,西芹絲,生菜絲及各色果絲,再灑上花生碎、乾果、脆片、酸甜醬等,五彩斑斕,秀色可餐,令人不禁食指大動。等大家一起熱熱鬧鬧地「撈」好了魚生,夾一片入口, 魚片的鮮,乾果的脆,菜絲的回甘,果絲的清甜,再加上秘制醬料的酸爽,好一盤色味俱佳的珍饈美味!
更重要的是,撈魚生講究食材新鮮,不能過度烹飪,低油鹽,低脂肪以及低卡路里的理念,正好順應了當今健康飲食,健康過年的趨勢。在讓人「每逢佳節胖三斤」的年菜大系裡,撈魚生簡直就是一股令人耳目一新,口齒皆爽的清流。
除夕夜在飯店吃撈魚生,服務員在上菜時,往往會當場將配料撒好,並放置生魚片,每撒一樣,就會喊出一句討喜的吉祥話來:年年有「魚」,大吉大利,遍地黃金,甜甜蜜蜜,鴻運當頭……客人們隨後把撒好配料的生魚片共同「撈」起,邊撈邊喊著"撈啊!huat ah(發啊)!"即使是華文水平已經退步的年輕人和小孩子,也都跟著家人一起「huat ah!huat ah!」這樣熱鬧的場景,歡快的氛圍,比中國的年夜飯也不遑多讓。
我們很難想像一群金發碧眼的西洋人會圍著幾塊魚片或者一盆沙拉,嘴裡齊呼「Fortune!Fortune!」 可是在華人的世界裡,不分地域,無論國籍,在新年裡都一改平時的中庸含蓄,將心中的祝福與希望說出來!撈起來!
新加坡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僅相當於上海的十分之一。這里沒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春運;也沒有全球覆蓋最廣的電視節目——春晚;這里甚至基本沒有南北的分野和四季的差別。最早下南洋的行商與勞工,來到與故國遠隔重洋的山陬海澨之地,竟將中國的年味與菜餚一代代地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當年在珠江江畔捕魚吃肉的垂髫小兒,現在或許已在星洲繁衍出四五代人的大家族。而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新加坡華人,由父輩在除夕夜晚執著自己的手撈魚生的記憶,又將成為生命中不段重溫的幸福畫面,代代延續。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當年餐桌上奢侈的西刀魚,現在早已升級為三文魚,還有更高級的北崎貝、波士頓龍蝦和斯里蘭卡螃蟹……斗轉星移,世殊事異,連撈魚生也在變,但華人的文化底色和情感記憶卻將永存。
入口星洲餚,鉤沉上百年。華人存四海,萬里共嬋娟。
❺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素的國家,華人的習俗和我們中國的差不多,但是也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於這些華僑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所以每個人家鄉的習俗也是有區別的~新加坡華人以福建人和廣東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過年少不了鹵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則一定要吃雞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
下面說說不太一樣的地方:
撈魚生是南洋一帶的漢族民間風俗,應該也算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獨特的慶祝新年的方式。
「撈魚生」是以生魚條(或者使用三文魚等等可以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腌姜絲及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如青紅椒、西芹、紅白蘿卜絲及柚子肉等。「一堆堆」蔬菜絲,以達到七彩繽紛、色澤誘人為目的,預先排列在一個大圓盤上,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等。
當圍在圓桌的家人(或朋友、同事等人)准備好,要舉筷子進行「撈生」時,再淋上特製的醬汁(通常含有麥芽糖及酸柑汁等等)。然後一個人發號施令,大家就開始以筷子將大圓盤中的各式材料高高的夾起,一邊夾高還要一邊說:「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把魚生盤中的材料夾得愈高,聽說來年就會賺得越多,在新的一年中更容易實現心願。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會說各式各樣的賀年詞句,如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
走親訪友免不了兩手的禮品盒,是以也常常苦惱於禮物的選擇。而在新加坡,無論怎麼糾結,有一樣禮物卻是少不了的——蘆柑。
蘆柑在新加坡的傳統習俗里象徵著吉利。拜年時,備上倆蘆柑置於禮品袋中,看上去顯得格外喜慶。將這禮品袋贈予主人家,就是表達對於主人家的祝福之意。而臨別之際,主人家往往也會回贈兩個蘆柑,以表示將這一份祝福同樣分享給對方。是以蘆柑禮袋是新加坡過年時最平常卻也最吉利的習俗。
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據說是因為當年人們多用牛車拉水才有了這個名字——自是早早就熱鬧了起來,尤以賣對聯和門神的店面最為紅火。人們喜歡各式的門神保平安,也喜歡各種含義的對聯表祝福,還有大大的「福」字,樂呵呵的財神爺。偶爾,牛車水上還會出現幾盞特色的熱帶菠蘿燈,更是韻味十足。
❻ 南洋一帶的華人過年會「撈魚生」,什麼叫做撈魚生
”撈魚生“其實就是魚肉和其他一些配料倒在一起做成的一道菜,一般都是在新年的時候吃。
”撈魚生“是南洋一代華人的新年飲食習俗,主要有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兩個地方,“撈魚生”是一道富有吉祥意味的菜,表達了人們祈求來年有好運,發大財的美好心願,以前的馬 來西亞華人,都是在大年初七開始准備這道菜,然後一家人一起吃,並且在夾菜的時候還要說“撈啊!撈啊!發啊!發啊 ”撈的時候也是越高越好,越高就代表那個人來年獲得的好運氣就越多,但是現在很多人在年前就開始吃這道菜了。
我第一次聽說“撈魚生”這道菜,有機會一定要去廣東或者新加披去嘗一嘗這菜是什麼味道的,哪怕去討個彩頭也是極好的,並且有這么多配料,應該會挺好吃的吧,饞。
❼ 新加坡魚生怎麼做
魚
在華人的世界裡,流行著每年的新年裡都要吃魚的傳統,意思是「年年有餘(魚)」,這個習俗不但滿足了人們的「口福」,還讓大家都討個吉利,皆大歡喜,不亦樂乎!
魚生
魚生亦叫「撈魚生」」也有稱之為「撈生」,「魚生」基本上由「魚」和「菜蔬」組成,將「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做著向上攪調的姿勢。據說,此舉象徵著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 。
新加坡魚生
「撈魚生」在南洋的新加坡華人世界裡非常受歡迎,算是新加坡華人獨特的慶祝新年的方式。實際上,「撈魚生」是一道帶有吉祥意味,祈求來年有好運,發大財的菜式。以往。華人都是在大年初七這一天,舉家進行「撈魚生」儀式。如今,即便在年前,各市場就已經推出各式的「撈魚生」了,而且,「撈魚生」的儀式大可持續到大年十五的元宵節了(附圖)
在新加坡,一份上等材料製成的魚生,其售價可達上千新加坡元。
撈魚生的習俗
當圍在圓桌的家人(或朋友、同事等人)准備好,要舉筷子進行「撈生」時,再淋上特製的醬汁(通常含有麥芽糖及酸柑汁等等)。然後一個人發號施令,大家就開始以筷子將大圓盤中的各式材料高高的夾起,一邊夾高還要一邊以廣東話說:「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把魚生盤中的材料夾得愈高,聽說來年就會賺得越多,在新的一年中更容易實現心願。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會說各式各樣的賀年詞句,如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而且,也不一定都是說廣東話。還有還有,除了大人喜歡撈生,小孩子也喜歡撈生的熱鬧氣氛啊。所以呢,小孩子啊,就可以站在椅子上,一樣和大人一起進行撈生了。
撈魚生的食材
「撈魚生」是以生魚條(或者使用三文魚等等可以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腌姜絲及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如青紅椒、西芹、紅白蘿卜絲及柚子肉等。「一堆堆」蔬菜絲,以達到七彩繽紛、色澤誘人為目的,預先排列在一個大圓盤上,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等。
撈魚生的做法
關於「撈魚生」的來源,其實說法不一。「撈魚生」在新加坡是被歸類為廣東菜,但是,過年時廣東人好像是不吃魚生的。其中一個比較可以相信的說法是:「在人日當天,古人以七種菜為羹,作為七日的象徵。七彩羹源自六朝時代,也是今天七彩魚生的出處。吃了由七種蔬菜煮成的食物之後,就意味著春節告一段落,從年初八開始,每個人得腳踏實地過日子。」而這其中七種菜,其實就是包含了各種好意頭的蔬菜。這七樣菜各有兆頭,取的是其諧音。芹菜是「勤」,吃了蒜,就會「算」,芫菜要取的便是「緣」,吃魚,年年有「餘」等,這道菜起了祈福則喜作用。
❽ 撈魚生要怎麼做
新年吃魚意味著吉利。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做著向上攪調的姿勢。據說,此舉象徵著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
新加坡的華人有一道菜叫作「魚生」,魚生廣東人吃得多了,在九江,就能嘗到九江鼎鼎有名的「撈魚生」。食家說,自有九江人開始,就有這種「撈魚生」的吃法了。 九江人吃魚生時,需要筷子撈勻配料,有「撈起撈起」的好意頭,漸漸成了當地的一種習俗。在九江白米巷的這家榮華酒店還保留著這個吃法。據酒店老闆陳滿華介紹,「撈魚生」的特點主要是配料,有炸芋頭絲、紅白蘿卜絲、炸粉絲、姜絲、蒜絲、辣椒絲、蔥絲、欖角碎、蕎頭絲、麻花粒、白芝麻、花生等,總共有十幾道配料。光是准備這么多種配料,師傅就要花上半天時間,還要將選好的魚進行專門的放養。客人一到就立即殺魚放血,以保持魚肉的新鮮味美。難怪要預約才能吃到了。片片薄薄晶瑩剔透的鯇魚肉上撒上了清香的檸檬葉絲,鮮美極了。食家說魚生要即撈即吃,吃完再繼續撈。原來「撈魚生」還分兩種不同季節的撈法。先看看冬天的吃法吧。冬天要先撈魚再撈配料,好讓魚吸收配料的香味。先將魚生放入大盤中,加生油一起撈,生油起殺菌的作用,放胡椒、鹽撈勻,接著放浸了白醋的蘿卜、糖,再加生油,把各種配料都放適量進去,撈均勻,最後撒芋絲、花生、麻花粒這些脆口的配料。夏天則程序相反,由於天氣炎熱,要先撈配料再撈魚,這樣魚肉就能保持鮮美。一筷子夾下去什麼配料都有了,入口爽脆,咬到魚生則鮮嫩清甜。
❾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年是中國最傳統最喜慶的節日,而在新加坡這個華裔人口佔70%以上的地方,
如果新年在新加坡旅行,農歷大年三十,一定要到牛車水參加新年倒數派對,當新年鍾聲敲響的一刻,絢麗的煙火將照亮牛車水的夜空。
新年的第一天,可以體會一下新加坡華人的過年習俗——撈魚生,就是用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大家圍坐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撈起!」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風生水起。
吃完「撈起」,可以到聖淘沙看花展,或者到新加坡河畔看歌舞表演,或者就在烏節路血拚一番。另外千萬不能錯過的是妝藝大遊行,36輛法拉利跑車和5個巨大的花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舞遊行保准讓你眼花繚亂,遊行結束,還有通宵的街頭舞會,鉚足精神狂歡一整夜吧。
貼春聯
早在節日降臨前一個月,一般華人家庭都開始忙碌,准備一番。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打掃得乾乾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春聯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漢代。那時候,人們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壘」的畫像貼在兩扇門上。傳說這兩個神仙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人們把他們貼在門上可以消災避難。宋朝的春聯已演變為在對聯上寫吉利聯語的習俗。傳統的對聯是在紅紙上寫上黑色或金色的聯語,常見的有 「財源廣進」「步步高升」「富貴滿堂」等等。春聯在新加坡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年糕
在新年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新年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送禮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正是華人「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迎春
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拜年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彆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現在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送柑是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由於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而華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著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袋裡裝著的柑不是個粒就是個粒。為了對長輩表示尊敬,送柑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春節不僅是海外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的日子,也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日子。現在海外華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幾乎遍布全球,他們帶著對中國新年的一往情深,把華人的春節祝福也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❿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華人過年習俗:傳統與現代並存新加坡華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5%,他們向來都非常重視中國農歷新年。因此,新加坡華人的新年活動與飲食等習俗呈現出非常鮮明的特點,既保留著濃郁的傳統風俗,又富有強烈的現代氣息。 新年活動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新春佳節,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古已有之。古詞曰:「兒童行禮說辭歲,長輩分他壓歲錢。一見簇新原辮子,磕頭領去喜連天。」新加坡華人如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習俗。每當新年臨近,新加坡人都會到附近銀行換取價值為2新元到20新元(1新元約合0.709美元)不等的新鈔,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間,裝入印有圖案及寫有吉祥祝願詞的紅包之中,再分送給自己的兒孫或其他前來拜年的孩子,壓歲錢從5新元、10新元和20新元不等。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不用給孩子紅包,但結了婚的人就需要給自己有關系的晚輩紅包。現在,一些有能力的晚輩也不忘行孝心,在新春佳節之際給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個紅包,或是請父母去餐館享用美味佳餚,或是送他們去國外休閑旅遊。 隨著時間推移,今天的紅包內容當然是花樣百出,裡面可以是購物禮券、銀行禮券,也可以是地鐵車資卡、紀念郵票或錢幣等。總之,目的是能夠讓收紅包者善加利用,同時祝願他們歲歲平安,事事順利。 早在過年前,新加坡華人會將住家徹底打掃干凈,進行稱之為「春節大掃除」的宏偉工程。此後,就會購買各種新年飾品,如財神、門神和春聯等,而今年有關老鼠圖案的金色與紅色裝飾物特別暢銷。同時,他們也會到花店仔細挑選自己喜愛的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樹、象徵開運聚財的開運竹、具有吉祥與發財之意的菊花、象徵財源滾滾的金錢樹等。 在新春期間,華人依然保留走親戚、互道吉祥的習慣。大年初一,兒子兒媳和孫子輩都要向父母和爺爺奶奶拜年,女兒女婿和外孫輩則是初二上門道賀。當然除了紅包外,也會送一些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水果與花卉等。 春節飲食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圓飯,是華人新春期間最為重視的一頓飯。它既是一次家庭成員的大團圓,也是一次品嘗美食的好機會。因此,這頓飯不但豐盛而且講究寓意。 新加坡華人以中國福建人和廣東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過年少不了鹵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則一定要吃雞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魚象徵吉慶有餘,自然是華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現在許多新加坡華人新年也開始吃火鍋,方便實惠,另外火鍋也叫圍爐,這與過年吃團圓飯的說法也甚是貼切。 新加坡華人中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這些人非常重視春節。他們製作的新年食品有寓意「旺來」的黃梨撻,祝福人們步步高升的九層糕,象徵家人「粘」在一起的糯米類食品等。 在新加坡,春節最為獨特的一道菜是「撈魚生」,即切成一片片的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再加上蜂蜜等,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喜)!撈起(喜)!」,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事業發達。 現在,隨著餐飲業的發達,許多新加坡華人都會到餐館享用年夜飯,也有叫餐送到家的。為迎合農歷新年,新加坡的餐館與酒店紛紛推出精美的各式菜餚:如「喜悅祥和宴」「富貴滿堂宴」「駿業宏圖宴」「恭賀成功宴」等,價格的尾數也多取與「發」的諧音8。今年獅城最昂貴的團圓飯是由位於烏節路的華亭餐館推出的價格為5888新元的豪華大餐,用料來自澳大利亞、智利與印度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