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新加坡是什麼樣的
㈠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是什麼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
1、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2、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3、14世紀末,室利佛逝國的王室後裔拜里米蘇拉來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後,因得罪暹羅大城府王國,導致對方派藩屬彭亨出兵討伐淡馬錫。拜里米蘇拉不敵逃到馬六甲,改五嶼地名為滿刺加,建立了馬六甲王國(滿刺加、麻六甲)。1414年,拜里迷蘇拉國與蘇門答臘波散王國的公主結婚,並改信伊斯蘭教,招徠許多穆斯林到滿刺加經商。
4、由於馬六甲王國地處馬六甲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發展成為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中心和東西方交往轉口站。隨著葡萄牙與荷蘭人的到來,及亞齊的崛起,新加坡捲入區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漸沒落。
5、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於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
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華僑人口增13749人。
㈡ 新加坡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亦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拓展資料:
1、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2、 新加坡是發達國家嗎
是發達國家。新加坡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
3、 新加坡市
新加坡市是新加坡共和國的首都,位於新加坡島的南端。新加坡市是新加坡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花園城市」之稱,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市區也稱中央商務區(CBD)位於新加坡島的南端,南距赤道136.8公里。這里是新加坡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
4、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㈢ 新加坡原屬於哪個國家
新加坡原來屬於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佔;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拓展資料: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日本戰敗後,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㈣ 新加坡歷史沿革大概是怎麼樣的
早期歷史
公元3世紀,馬來人將新加坡的主島命名為蒲羅中,取意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後來,新加坡又被賦予海峽之邦的別譽,因而先有早期的華人移民以Selat (海峽)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海城)。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英屬時期
1819-1942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末,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本島,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間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飲用水。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20世紀初的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第7大港口,她也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
日據時期
1942-1945
日本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打響。日本的目標是要通過攻佔東南亞來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另外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勢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
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僅抗日義捐一項,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僑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星洲淪陷以後,日軍對新加坡華裔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新加坡大屠殺)以泄心頭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春節),白思華中將向日本陸軍的山下奉文將軍投降後,日本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新加坡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甄別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由於資源嚴重缺乏,致使許多民眾不得不在自家花園里種植各種農作物來果腹。經歷了3年半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無不高興,最終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了受降儀式。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3年半的期間,至少有5到10萬名新加坡華人慘遭殺害。為了安撫冤死的亡靈,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紀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佔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志悲痛。」
此後,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紀念碑旁舉行悼念和祭祀活動,以緬懷在二戰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 對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的話,請搜索新加坡電視劇《和平的代價》視頻。這部連續劇真實的反映出當年的境況,歲月無聲,人間有情,歷史決不容忘懷 ,陳嘉庚和林謀盛烈士等歷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輩的抗戰經歷和苦難使新加坡後人深為感動。
邁向自治與合並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管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的統治。
新馬合並
1963-1965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陳修信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種族暴亂。印尼特務將一名馬來族三輪車夫謀害後逃走,馬來人認為是華人乾的,所以展開報復行動,結果雙方死傷慘重。 「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1965年5月,新加坡行動黨和其他主要的反對黨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行動黨與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於是,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小島無奈被迫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
1965至今
在獨立建國後,新加坡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協立亞細安(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㈤ 新加坡是什麼樣的國家語言歷史
歷史
獨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的中國。公元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1年太平洋戰爭時期,新加坡被日本佔領達3年6個月,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改稱「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亦可指作南方之光)。1945年8月,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權力分配上意見不合,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被迫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建國後
進入1970年代以後,雖然新加坡在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總理職位時,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帶領下,這個東南亞小國又平穩地度過了於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面臨如何面對區內其他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
華語稱謂
在過去,新加坡曾使用過「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華語國名。後來由於受到當地華僑所帶來的方言習慣的影響,出現了如「星嘉坡」或「星加坡」等衍生的國名稱謂,一般也有簡稱作「星洲」、「獅城」或「星國」,有的還稱之為「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實叻埠」等等。
國花的由來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各民族及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4大語系,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朴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斗的精神。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根據新加坡政府2008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484萬人,其中384萬人屬於本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總稱「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2.4%。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是除中國大陸及台灣外,全球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國家或地區。
新加坡的華人基本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加上近年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數量日趨增長,華人文化構成也越來越復雜。由於新加坡華人中使用福建閩南語超過半數,致使新加坡成為繼中國福建閩南地區及台灣之後,另一個閩南語大宗使用區。
新加坡憲法中列明馬來語為國語,但官方語言也包括了英語、華語以及泰米爾語。政府機構與社群之間通用的語言是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為主要的教學用語。早期的新加坡華人大多依其移民地來源使用不同的方言
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後,新一代新加坡華人已經習慣使用新馬華語;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台的華語節目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例如許多從台灣進口的閩南語電視連續劇和香港進口的粵語電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播出,香港電影也一律配音「華語」後才可上映。
英語雖為新加坡通行的語言,但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情況十分普遍。因此,新加坡政府又發起了「講正確英語運動」,鼓勵國民學說、多說以英美兩國英語為標準的規范英語。
2008年新加坡政府訂為「華語年」,鼓勵新加坡國民多多使用華語對話,希望讓「華語」可以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廣泛的使用。「在未來,如果你只會說英語、而不會講華語,那你必定會吃虧,因為世界正在改變。」從以上政府官員的說法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對華語文的重視。
㈥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亞洲的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成員經濟體之一。
㈦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7)以前的新加坡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㈧ 新加坡,以前屬於中國的嗎
新加坡一直都不屬於中國。
新加坡曾經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很久以前,馬來西亞人口很少,來到了一艘船上。船上有很多英國人。這艘船的老闆叫做萊佛士。萊佛士看了一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並休息了船。說這個地方將來會成為英國。馬來人文化也不高就聽萊佛士。為了盡快發展新加坡,萊佛士當時擁有所有免稅政策,吸引了許多中國人從沿海地區到新加坡開展業務。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㈨ 新加坡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都是華人
新加坡有75%的華人,新加坡是由馬來人開埠的。
但是在明國時期特別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引發了中國第一次移民的高峰。中國有很多船員和漁民呆在了馬六甲(馬來西亞)一帶。他們的後代開始繁衍生息。
以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國家,被稱作馬來亞。後來在1965年,因為當時馬來亞首相不滿意李光耀的政見,率先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8月9日,新加坡被動(注意是被動)的宣布獨立。隨後8月9日被稱為新加坡國慶日。
因為新加坡為華人統治地區。所以又引發了大批華人從馬來亞的馬六甲,柔佛等地遷入新加坡。
逐漸的新加坡華人佔大部分了。
但是由於近年新加坡華人不願意生孩子,而馬來人和印度人的生育率很高。所以新加坡華人比例在逐漸下降。
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因為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華人當政的政體,華人在新加坡的權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東南亞華人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新加坡。
㈩ 新加坡原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嗎新加坡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新加坡早期的歷史記載並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紀,中國將新加坡叫作「蒲羅中」,即「半島末端的島嶼」。史料記載,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龍牙門」或許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1330年,一個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首次來到此地,將其命名為Pancur(泉水),當時已經有華人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海城)的,是1365年的《爪哇史頌》。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為「獅城」)才首次出現。
當時,暹羅(即今天的泰國)以及位於爪哇島的馬加帕希帝國(Majapahit Empire)爭奪著新加坡的控制權。根據馬來文獻的記載(Sejarah Melayu),新加坡在一次與馬加帕希帝國的戰爭中失敗。但是一名巨港(Palembang)的王子,Iskandar Shah,之後殺死了當地的領袖,並自己宣布成為新加坡的新統治者。此後不久,他就被趕走,目前並不清楚到底趕走他的是暹羅人還是爪哇人。之後他逃亡北方馬來半島的麻坡(Muar),並在那裡建立了馬六甲蘇丹國,而新加坡則是蘇丹國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