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哪吒是什麼樣子
㈠ 龍王三太子和哪吒,誰是真正的魔童
本來哪吒是靈珠,沒有魔童,但申公豹一搞,哪吒就是魔童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敖丙徹底把「妖魔化」,「惡心」,「好色」,「壞人」這些標簽從我腦海里移除了,敖丙一出場溫爾儒雅的形象就把我給征服了,真的是一位「善良」的小公舉。雖然最後為了龍族一族的命運想來個「殺人滅口」,這一點讓我看得很是揪心,但是後面的洗白讓我覺得毫無違和感。當然其與哪吒的友情加上不認命的精神足以給我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了,重新塑造的形象值得點贊。
㈡ 三頭六臂、三頭八臂,哪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
應該是三頭八臂,神話傳說就是這樣子的,但在傳播的時候應該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所以有蓮花的色彩。
㈢ 哪吒早期形象是什麼樣子出生後本就是魔童
大多數人認識的哪吒,基本都是正面的,不過這次《哪吒之魔童降世》卻把早期的哪吒描述成了一個反派。實際上哪吒最早期的形象本來就是如此,只是後來經過一些小說的加工,哪吒才變成一名孝子和正面人物。哪吒有三頭六臂,普通人看到還不給嚇死了,而且哪吒性格也比較頑皮,不易控制所以是不是就會闖出禍來。想要了解哪吒的早期形象就要從他的原型下手,具體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相信大家都看過了。
沒看過的,應該也在熱搜聽說過了。
豆瓣8.6,上映不到一周票房超越《大聖歸來》,可以說是國漫的又一個巔峰。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太乙真人、申公豹、靈珠等元素,顯然脫胎於封神榜,且是個道教設定。
但哪吒本吒,在最開始,卻是佛教中人。
在成為這個擁有Q彈小肚皮、超濃黑眼圈的小孩之前,哪吒都經歷了什麼?
哪吒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起初是西域佛教的一位神祇。
他的名字——哪吒,也是由梵語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音譯而來。
隋唐五代時期,佛教盛行,哪吒的故事也逐漸傳入中國,被人所熟知。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葯事》:「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見彼綠色樹林不?』白言:『已見。』『此是烏盧門萘山。我滅度一百年後,有么士羅兄弟二人,一名哪吒,二名婆吒,而於彼處建立寺舍,當號名哪吒婆吒。』」
這是佛經中作為人存在的哪吒。
被神化後的哪吒,成了佛教的護法神,還是位能參透佛理、能使三界安寧的巨神。
汾陽昭雲:
金剛透匣誰能用,惟有哪吒第一機。
舉目便令三界靜,振鈴還使九天歸。
正中妙葉通回互,擬議鋒芒失卻威。
宋沙門思坦集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輯長水雲:
「天王太子即哪吒之類,輔正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
可見,作為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哪吒的職責是衛護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
這樣一個設定蘇炸天的哪吒,卻有著非常怪異的外表。
他外表凶惡,三頭六臂,一雙惡眼。
「明眼漢,沒窠臼,,有時孤峰頂上草漫漫,有時鬧市裡頭赤灑灑。忽若忿怒哪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爾時,哪吒太子,捧戟,以惡眼見四方。」
在哪吒的故事裡,有著很傳奇的一筆:析骨肉還於父母。
在重孝道的中國古代,這種行為可謂十分叛逆了。
北宋時期,蘇轍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diss哪吒:
北方天王有狂了,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右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要想讓來自西域的哪吒完全為中國接受,必須對其進行中國化的重塑。
這就不得不提到李靖了。
李靖是隋唐之際著名的軍事家,因著超凡的軍事才能,常常是百姓們吃瓜時的下瓜談資。
而當時,佛經典籍中的毗沙天王常常在西北幫助唐軍獲勝。
於是,李靖和毗沙天王的形象不斷融合。
在南宋時期,李靖正式演化為毗沙天王。
身為毗沙天王的太子,哪吒也就順理成章地由印度血統變為了中國血統,由凶惡的夜叉神變為了中國正神。
到了元代,哪吒的故事變得更加大眾化、完整化了。
大家都知道,元代人愛看「電影」。
哪吒首次觸電就是在元代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題目正名為《三太子大鬧黑風山,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主要演的是哪吒與二郎神降服牛魔王和百眼鬼的故事。
這部戲劇情簡單,是老百姓都愛看的邪不勝正的主題。
在《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哪吒依舊有著三頭六臂,並且擁有了六般兵器,增加了一些傷害值。
「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颭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神怒從心上起,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飛。我見那哪吒神有氣力,顯出那變化容儀……」
哪吒在元代參演的「電影」還有《猛烈哪吒三變化》、《西遊記》(元末明初楊景賢所撰雜劇)、《哪吒太子眼睛記》(吳昌齡所撰,現已亡佚)等。
從這些作品中分析,元朝時哪吒主要還是負責降妖伏魔,並多以佛教中凶惡的形象出現,但有向道教神形象發展的趨勢。
在明代,儒家是官方蓋章的統治思想,而在民間,道教盛行,佛教也盛行。
儒釋道三家思想互相吸收融合,也互相鬥爭。
在這種背景之下,明代暢銷小說《西遊記》中的哪吒也有了三教混一,特別是釋道融合的特點。
在《西遊記》中,李靖從佛教的毗沙門天王演化為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首領托塔李天王。
哪吒作為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成了玉皇大帝的重要戰將,被封為三壇海會大神。
《西遊記》第四回描述哪吒:
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
神奇多敏悟,秀骨更清妍。
誠為天上麒麟子,更是煙霞彩鳳仙。
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
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
又是清妍又是彩鳳的,哪吒的形象顯然有了質的變化。
第五十一回又對哪吒進行了進一步的描述:
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
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
綉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
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
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像吒兒嗎?
孫悟空還曾取笑哪吒說:「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
可見西遊中的哪吒,應當是有點奶的。
不過奶歸奶,打起架來也是真的凶。
第四回寫哪吒與孫悟空打架:
「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 刀、縛妖索、降魔杵、綉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
哪吒還是可以放「三頭六臂」這個佛教中的大招,可見在《西遊記》之中,哪吒表面上是個清妍聰穎、法力無邊的孩童道教神仙,背地裡,其實還是保留了三頭六臂的夜叉神設定。
因而可以說,《西遊記》中的哪吒,是一個道佛融合的神仙。
哪吒形象的另一次大轉變,則發生在《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的主要依據是明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同時也受《西遊記》影響。
作者加入了自己的現象,創造了一個新的哪吒形象。
在出身上,封神給哪吒的身世加了新的設定,哪吒成了道教的靈珠子,下世為姜子牙先行官,滅商興周。
封神描述靈珠下世後,從肉團出生,手戴金鐲,紅綾裹肚。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倒是把這個形象還原得很好。
在武藝和兵器上,封神中的哪吒,武藝來自太乙真人,兵器是道教的兵器與靈物——風火二輪、乾坤圈、混天綾。
在析骨肉還於父母一事上,封神加了一個救父母的前提,把哪吒變成了一個孝順孩子。
《封神演義》出版後,哪吒神已經完成了主要的演化過程,成了一個完全的道教神。
但普通老百姓心裡的哪吒,仍舊是個多版本組合的哪吒。
一千個人心目中,可以有一千個哪吒。
或許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後,大家心目中的哪吒又有了新的模樣……
㈣ 哪吒是個什麼樣的人
哪吒,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人物,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少年英雄。相傳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哪吒出生時,左手掌有個「哪」字,右手掌有個「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歲就下海,闖下大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抽筋刮鱗。因他是女媧娘娘座下的靈珠子轉世,所以鬧海後剔骨肉還父母經過師傅度化成為了蓮花化身的勇猛大將,協助姜子牙助周伐紂中屢立戰功成為天宮的神仙,在西遊記中他曾同其父大戰孫悟空,後在取經路上又履助悟空大戰妖魔,他是一位使人喜歡的少年英雄
㈤ 人們熟悉的哪吒的「標准像」是什麼樣子的
我還是覺得應該像西遊記里的哪吒,天真活潑叛逆,手持火尖槍、手套乾坤圈,腹圍混天綾,腳踏風火輪,形似少年,容貌清秀。看起來就很討人喜歡。
㈥ 哪吒早期形象是什麼樣子的,難道出生後就是魔童
事實上最初哪吒的形象來自於佛教。最早傳說來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話,由佛教護法軍神「那吒」演變而成,哪吒出生奇異,一身神器,能變化三頭六臂又或三頭八臂,乃蓮花化身。
㈦ 新加坡拍的這部童年陰影《蓮花童子哪吒》,原來之前我們沒看懂,你怎麼看
我覺得我看懂了。這個故事和原版哪吒的故事差不多,增加了很多搞笑的元素。
㈧ 封神榜哪吒三太子
[編輯本段]【簡介】
哪吒,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人物,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一個躍然於書本上的民間傳說。
哪吒又作那吒。源於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相傳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如來佛祖的弟子之一,在天宮任三壇海會大神。哪吒出生時,左手掌有個「哪」字,右手掌有個「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歲就下海,闖下大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抽筋刮鱗。托塔天王怕他長大再惹大禍,想殺哪吒以絕後患,誰知哪吒憤怒,拿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一縷靈魂到西天告佛,如來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葉做他的肌肉,使哪吒起死回生。後來哪吒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多虧如來從中說和,賜給天王寶塔一座,讓哪吒以佛為父,才消釋了父子冤讎。哪吒年少但法力廣大,可以變化為三頭六臂,足蹬風火輪,手使一柄金槍,項戴乾坤圈,又有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綉球兒等六件法寶,變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掛帥出征,哪吒必然前往,有時當先鋒,有時為大將,先後降服九十六個妖魔,是天上人間公認的少年小英雄。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西遊記》與《封神演義》
《西遊記》講的是扥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形似少年,但神通廣大。曾參與討伐孫悟空,大敗而歸。《封神演義》說:一日哪吒去東海九灣河沐浴,因將太乙真人所賜寶物「乾坤圈」置水中玩耍,東海龍宮動搖不已。龍王急忙差巡海夜叉察看,惹惱哪吒被打死。後龍王三太子敖丙調集龍兵與之大戰,被哪吒打死。龍王准奏玉帝,捉拿其父母。哪吒又在天宮門前痛毆之。後為表示自己的作為與父母無關,便拆肉還母,拆骨還父。死後,其師太乙真人把哪吒的魂魄借蓮花為之而復活。又賜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後助姜子牙興周滅紂,戰功顯赫。
哪吒鬧海
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球。忽然光芒四射,從中跳出一個男孩。李靖悶悶不 樂,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長卻來賀喜,為孩兒取名哪吒,收為徒弟,當場贈他兩件寶物:乾坤圈和渾天綾。 哪吒七歲,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 。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 ,又殺了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 龍王去天宮告狀,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 ,共商報復之計。
第二天,四海龍王 帶領水兵水將興風作浪,水淹陳塘關 ,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 要反擊,遭到李靖的阻攔,並收去哪 吒的兩件法寶。哪吒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憤自刎。事後, 太乙真人借蓮花與鮮藕為身軀,使哪吒還魂再世。復生後的哪吒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大鬧龍宮,戰敗龍王,為民除害。
[編輯本段]【道教中的哪吒】
道教中說他是神兵神將的統帥,稱"中壇元帥"、"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命池永鎮天門。
供奉哪吒的要點為:
1.哪吒為神祗之一,如亦有供奉菩薩的話,應以菩薩為中,哪吒在左右。
2.供奉哪吒就不可再一同供奉托塔天王,因相傳父子不和,亦不可一同供奉龍王,亦因相傳兩者不和,哪吒鬧東海與龍王已成世仇。
[編輯本段]【佛教中的哪吒】
在佛經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譯之略。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哪吒之外,二太子獨健也是神通廣大,母親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屬佛門中之豪門之家。
[編輯本段]【哪吒的最早記載】
根據學者們考證,哪吒最早寫作那吒,更多出現在唐代及此後與毗沙門有關的佛經中。「哪吒」是一個異國語音的名字,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中國本土所產的。原來,哪吒的確是一個舶來的神名。他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在唐以前,我國尚無關於「哪吒」的任何記載。如此說來,「哪吒」的進口當屬唐代,經以後歷代文人的演義,才形成如今天我們所知之形象。
唐代僧人大廣智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稱哪吒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還有其它的唐代佛經文獻中出現的關於哪吒的記載,如「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哪吒捧塔隨天王」……從這些佛經不甚詳細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關於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
由於唐代崇佛風氣興盛,佛經故事中的這位天王的第三子的事跡,便廣為傳播了,開始成為唐代筆記小說的人物。如唐玄宗朝《開元傳信記》里就記載了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這應是除佛經之外,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載哪吒事跡最早的一個故事了,不過承襲之跡非常明顯。
[編輯本段]【法寶】
●乾坤圈——金色鐲子,會變化,可大可小。投擲攻擊,力量巨大,百發百中。抗磨損,硬度大,上千萬億億次撞擊都不壞。
●混天綾——紅綾,七尺長,能自動捆綁敵人。即使剪斷了也能自動修復。
●風火輪——雙輪暗藏風火之勢,可踏在腳下作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極快。
●金磚——純金打造,磚形,投擲攻擊敵人。
●火棗——棗子,使哪吒擁有最厲害、最強大、殺傷力極強的招術——三頭六臂。(原本是三頭八臂,但由於哪吒的這個招術不夠完全成熟,導致剩下兩只手臂無法使出,所以只有「三頭六臂」了。)
●陰陽劍——不同屬性的兩把寶劍。
●九龍神火罩——太乙真人傳授。罩內騰騰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條火龍盤繞。放出三昧真火。
(引用出自《封神演義》七十六回中:「……哪吒大喜,一手執乾坤圈,一手執混天綾,兩只手擎兩根火尖槍,一手執金磚,還空三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
[編輯本段]【影視劇、動畫片及著作中出場】
●哪吒傳奇:52集大型動畫片,中央電視台製作,2003年6月1日在CCTV少兒頻道首播。該片主要情節藍本出自《封神榜》,正面表現了哪吒機智、英勇卻也有些小孩子氣的形象。
●寶蓮燈:內地電視劇《寶蓮燈》,張盛超 飾哪吒,他協助沉香救母,也是正面形象。
●寶蓮燈前傳:內地電視劇,宋祖兒飾哪吒。
●蓮花童子哪吒:新加坡電視連續劇,曹駿飾哪吒,其主要情節取材於《封神演義》。
●西遊記:小說《西遊記》和電視劇《西遊記》中,除了第一次大鬧天宮與孫悟空有過戰斗外,哪吒數次出現都是協助孫悟空降妖。
●封神(封神榜、封神演義):各種版本的封神榜和封神演義中都有哪吒的形象,是姜子牙手下的重要將領。一般來說,我們關於哪吒的傳說多源於封神榜。
●西遊記後傳:哪吒在該片中有重要作用,首個逃出「無天」的監獄,並協助孫悟空打敗了無天,恢復了天庭秩序。
[編輯本段]【中國唯一的哪吒三太子祖廟 】
哪吒行宮坐落在宜賓翠屏山腰,重建於1991年,取自古典小說《封神榜》上的神話故事,即哪吒自刎後,托夢於其母殷夫人,在翠屏山修建哪吒行宮而建。哪吒行宮為混泥結構仿古建築,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行宮依山就勢修建。布局合理,造型古樸,斗拱雕梁、外廊回繞,飛檐翹角,寶頂凌霄。行宮主要有仙蹤跡牌坊、太子廟、哪吒盤腿式神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洞門上方雕刻有燃燈道人贈與李靖的玲瓏寶塔浮雕。在行宮上面山頂還建有哪吒師傅太真人神殿,塑有太真人神像。通過海峽兩岸的共同考證,認定翠屏山的哪吒行宮為中國唯一的哪吒(三太子)祖廟,每年來此尋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及東南亞僑胞絡繹不絕。1998年哪吒行宮應邀赴台訪問,三太於金身繞台島半年,突出了祖廟地位。
㈨ 寫哪吒的樣子的片斷
分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
㈩ 哪吒的法身是什麼樣
哪吒的法身既有有三頭六臂也有三頭八臂。
《西遊記》中描寫哪吒為「三頭六臂」,而《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是三頭八臂,可以手持八般兵器,以一獨對八方強敵,六隻眼睛原有的雙目變成神目。
因為在我國多部書籍中都有哪吒這一形象,所以不同的書籍中,哪吒的法神有所不同,既有有三頭六臂也有三頭八臂。
(10)新加坡哪吒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哪吒的形象來源
1、早在宋代的佛經中已有那吒(原型)的故事存在,比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密庵和尚語錄》等,甚至在宋代之前就有那吒的名字出現,雖然有多本佛書中都存在那吒的記載,但哪吒並非由佛教原創,而是長發道童不是和尚。
2、宗教神屬和演化過程:哪吒是以「那吒」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被傳入本土後,先有民間傳說,後有戲曲和小說等內容,原系我佛護法神,我國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變而來。
3、由佛釋原創再從古作家編撰,晚唐至宋明期間,相似特徵以及神形象被道教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而成,所誕生了哪吒這一位道教神,主要形象定格在《封神演義》。
4、古典神話名著中姓李,雙名哪吒,全名李哪吒,所屬亦道亦佛之神,在《西遊記》里的哪吒身為如來的義子和半弟子,金吒和木吒也是佛家弟子,三太子哪吒為玉帝的三壇海會大神。
5、《封神演義》里的哪吒是闡教門人,太乙真人的弟子,商朝時期出生,興周聖將滅紂前鋒,金光洞裹煉靈珠,玉虛奉命降陳塘,翠屏聖域仙池蓮花化真身。哪吒作為西周伐紂的先鋒官,憑借一身寶物和高強的武藝多次過關斬將屢立大功,最終肉身成聖。
6、民間的小哪吒活潑可愛、頑皮好動勇敢善良、天生開朗聰穎絕頂,充滿著純真和童真的生動形象,被譽為正義好戰,智勇雙全的少年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