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為什麼收留康有為

新加坡為什麼收留康有為

發布時間: 2022-11-19 18:28:46

『壹』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本來顛沛流離,不得已流亡國外,為何最終卻得非常滋潤

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太後和袁世凱把光緒帝囚禁起來了,而譚嗣同等變法分子最終也是被殺害。但是在這個時候,也有一些倖存的變法者跑到國外去了,而康有為就是其中的一個。作為一個逃亡者來說,康有為流浪到國外以後日子非但沒有不好過,反而還很滋潤。康有為在國外流浪的生活之所以會過得這么滋潤,其實主要就是因為他自己太會忽悠了,忽悠了很多海外僑胞救濟他。


康有為看到支持自己的華人越來越多,於是後期成立了一個中國維新會,這個中國維新會所有的成員每年都需要繳納一些會費的。這個組織的成員人數最多的時候將近有100萬人左右,所以康有為也是藉助這個組織賺了很多錢。

『貳』 康有為「斷發」的理由

甲午戰爭的慘敗,既深深地刺傷了國人的民族感情,也進一步喚發了人們的覺醒。關心國家前途與命運的人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在思考如何把中國引向富強之路。維新之士康有為,力圖以西方發達國家為模式,通過變法維新全面改造國家,把落後的中國納入近代化發展軌道。

康有為(1858-1927 年),廣東南海人。自幼便接受嚴格的傳統經史教育。光緒二年(1876年),受學於提倡經世致用的粵中大儒朱九江門下,此後又對道、佛等書籍潛心涉獵。面對國家衰弱,民生多艱的社會現實,康有為早有「攬轡澄清之志」,欲以天下為己任。光緒五年(1879年)後,在參加科舉考試之餘,康有為先後游歷和考察了香港、上海等地,使他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先進,開始大講西學,萌發了學習西方以革新中國的念頭。中法戰爭期間,清王朝的腐朽,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憂國之忱。光緒十四年(1888 年)冬,康有為到京城應試,上書清廷(即《上清帝第一書》)。在這次上書中,康有為在陳述了國家面對的嚴重形勢後,痛斥了朝野上下無視「大廈將傾」,只圖「嗜利而藉以營私」的風氣,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張。因守舊勢力的阻撓,這些意見未得上達。此後,他出京南歸,在廣州從事教育工作。康有為一反舊式的傳統教育,以培養維新人才為其宗旨,以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為講學的主要內容,培養出梁啟超等一批思想開闊、力求進取的青年才俊。這些人才華出眾、思想敏銳,後來大多成為康有為的得力助手或是維新運動的骨幹。

康有為講學期間,又在梁啟超、麥孟華的幫助下,寫出並刊行《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變法活動提供了歷史依據。但是這兩部著作的發表卻對維新變法事業產生了不少不良的社會後果。從學術層面看,這些著作牽強附會,可信程度很低;從實踐的後果看,使反對改革者找到了最好的口實,攻擊康有為離經叛道,要求連同康有為的其他正確主張立予禁毀。一般的守舊者也視若寇讎。而損害最大的是支持改革的中堅力量也因此心存芥蒂。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和軍機處大臣,是連結維新派與朝廷的重要樞紐,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給他留下的印象卻是「真說經家一野狐也,驚詫不已」。管學大臣孫家鼐也上奏光緒帝「劾《孔子改制考》,並謂康某才氣可用,以為宜如漢文之待賈生,老其才折其氣而後大用之。」地方大員中,維新不遺全力的湖南巡撫陳寶箴也是向光緒帝奏薦康有為其人,卻對《孔子改制考》大加攻擊。湖廣總督張之洞曾多方聯絡維新人士,強學會的活動和《時務報》都曾得到他強有力的支持,但張氏「不信孔子改制,頻勸勿言此學」,並堅決反對康有為用孔子紀年,康有為不聽,最終使維新派失去了最具實力的支持者。在民間,康有為的這些言行也導致本已薄弱的維新勢力的分裂。章太炎因不同意康有為「倡言孔教」,與康有為門徒發生爭執,導致章太炎憤而離開《時務報》。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春,康有為來到北京參加會試。當他得知《馬關條約》的屈辱內容時十分激憤,遂與梁啟超等鼓動 1000 多名各省舉人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上書請願運動,即「公車上書」。康有為用了 1 天兩夜的時間,寫出了 1.8 萬多字的《上清帝第二書》,也稱《萬言書》。在《上清帝第二書》中,康有為向光緒帝獻出了救國大計。康有為首先警告朝廷:「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舉。」既表露了他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又告誡光緒帝已到認真對待的時候了!並提出了以「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為中心的一整套對策。最後的「變法成天下之治」,是康有為這次上書的核心。他認為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變法維新,全面革新舊制。中國所以戰敗受辱任日本國宰割,根本原因在於國力弱。要立國自強,就必須「富國」、「養民」、「教民」。「富國」就是以西方強國為樣板,效法維新致強的日本等國,大力發展近代工、商、農、礦、鐵路、交通、教育、金融、郵政等事業。「養民」就是為了創造更多、更精的社會財富以增強國力,應該仿照德、英等國,鼓勵民眾發展近代企業,並加保護。而「養民」的關鍵又在於「教民」,把發展近代教育,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視為使國家走向富強的重要條件。他強調,惟有國家富強,使中國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才能大雪國恥,耀我國威。康有為還公開抨擊專制制度,建議由士民自下而上公舉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為「議郎」,作為皇帝的顧問,隨時「上駁詔書,下達民詞。凡內外興革大政,籌餉事宜,皆令會議於太和門」。這實際上是仿照西方國家議院的模式,既可使朝廷的專斷受到一定的制約,又能改變君與臣、官與民的隔絕,保證變法維新的推行。從而,即能「合四萬萬人之心以為心,天下莫強焉!」《上清帝第二書》是康有為革新中國的思想主張形成體系、走向成熟的集中體現,從革新原則以及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為完整的規劃。康有為的這次上書雖然仍未上達於光緒帝,但《萬言書》卻輾轉「遍傳都下」,在北京城內產生了強烈反響。這時的康有為已經名揚天下,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和一切希望祖國昌盛的人的代言人和新時代的呼喚者。

舉人群起的愛國行動,卻遭到朝中官僚的仇視。孫毓汶等人對舉人們採取了分化、瓦解等卑鄙手段加以阻撓。另外因為「公車上書」的發動日,恰是光緒帝被逼批准《馬關條約》之時,致使行動失敗。

「公車上書」 失敗之後,康有為會試及第,被授予工部主事。但他仍心系國事無意做官,尤其當《馬關條約》互換生效後,康有為看到朝野上下依然麻木不仁,越發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感到憂慮。於是,針對換約後的局勢,康有為對《萬言書》做了部分調整。在幾乎原封未動地保留「立國自強之策」的同時,又給予了充實,形成一份 1 6 萬余字的新上書,即《上清帝第三書》。

《上清帝第三書》,請都察院代呈奏效,遞到了光緒帝的手裡。這使得康有為大受鼓舞,又很快寫出《上清帝第四書》,但是幾經周折,未能遞上。這使康有為終於認識到如不沖破朝臣的守舊壁壘,也打不開通向光緒帝之路,變法「非自京師始,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於是,在第 4 次上書受挫後,康有為便開始把爭取對象擴展到朝臣士大夫方面。在六月末至七月初(8月份),他與梁啟超創辦了面向朝臣士大夫的《萬國公報》(後改名為《中外紀聞》)。接著,他又聯絡一些京官等各方之士籌劃組建了社團強學會以增強其影響力。 在此期間,與帝黨首領、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的會面,是康有為爭取朝廷上層的重大成果。

在此之前,康有為曾幾次試圖接觸翁同龢,卻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出乎康有為意料之外的是,有一天在他外出之際,翁同龢卻主動前來拜訪。康有為外出歸來之後,知道了這個消息,非常興奮,立即前往翁同龢府上回訪。二人在翁同龢的書房之中談話,談得十分融洽,從中午一直談到晚上,差不多談了 6 個多小時。翁同龢首先對於此前未能幫助康有為向光緒帝轉呈上書一事表示了歉意,並主動向康有為索要他的著作。兩人反復討論變法的有關問題,二人的政治見解頗有相符之處,康有為向翁同龢詳細宣傳了自己的變法主張,翁同龢則對康有為的一些變法主張表示贊同。康有為提出要翁同龢承擔起變法強國的重任,並向光緒帝推薦賢才的要求。翁同龢對此表示了無奈,翁同龢告訴康有為:「與君雖新見,然相知十年,實如故人,姑為子言,宜密之。上實無權,太後極猜忌。」使康有為了解到清廷內部的真實情況。

任帝師 20 年的翁同龢是光緒帝極為信任和倚重的重臣,經與康有為晤談,成為一個意識到非變法難以圖存,極力支持變法的開明人物。翁同龢早年在朝時的政治觀點和大多數保守派並無不同,然而在 19 世紀 80 年代後期,他對西方事務產生了興趣,並傾向維新。這種觀念上的重大變化對年輕的光緒帝有決定性的影響。1894 年中國戰敗更增強了翁同龢的看法,使他成為維新的熱烈提倡者,並注意到康有為所發起的運動。翁氏對於維新雖是熱情的,但他的觀點或多或少仍是自強運動的路數,和康有為信奉的激進的維新變法主張有很大的距離。這就是為什麼當他首次看到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發表的非正統和挑戰性的觀點時表示了重重疑慮。翁氏對康有為感到興趣以及後來將他舉薦給皇帝,可能不完全出於思想意識上的考慮。其時,他正與其他一些著名的有志於維新的官員(如李鴻章和張之洞)在進行著權力斗爭。對於翁同龢來說,維新不僅是一種理想,而且也是值得爭取的具有高度權力價值的東西。有著淵博的維新思想的康有為可以作為翁氏有用的夥伴,能夠想方設法幫助翁同龢以從事維新的名義在朝廷中戰勝他的對手。由於翁同龢既與光緒帝關系密切,又在清廷朝野聯系廣泛,所以康、翁的融洽晤談,是康有為繼第 3 次上書皇帝之後,在爭取以皇權推行變法的道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在清政府戰敗蒙辱、列強緊逼、國勢益衰,而變法圖強的風氣日盛情況下,不僅翁同龢發生了變化,一批官員、士大夫紛紛起來急求雪恥之方,興起了一股「竟言自強之術」的熱潮。如順天府尹胡燏棻進呈《條陳變法自強事宜折》,明確指出中國只有仿行西法走維新之路,除此而外別無他途,主張「勸立公司,准民間自招股本」,以期國富民強。侍讀學士准良在奏摺中認為,面對強鄰環伺的嚴峻形勢,采西法廣修鐵路,是「安危大局之樞紐」。給事中褚成博也指出,李鴻章等歷經多年、耗費巨資製造、設學,但仍被日本打得大敗,是由於因循舊法造成的,因此他主張仿行西法,必須首先破除積習、更新觀念。軍機章京陳熾則除了積極向朝廷獻善後之策外,又支持翁同龢更張求存的主張,還大力協助康有為籌建強學會,直接投身於組織變法維新的實際活動中。這些官員士大夫提出的「自強之術」,雖然彼此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內容各異,但學習西方革新圖強以求存,卻是其共同的出發點。與康有為的變法維新要求相呼應,形成日益高漲的圖強形勢。一些要求革新圖強的官員士大夫又陸續向康有為接近,有的即投身於維新運動之中了。

在圖強熱不斷升溫之際,清廷內部各政治派別的勢力也互有消長。原來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早已聲名狼藉,勢力和影響大大削弱了。後起的洋務派顯要人物劉坤一、張之洞成了洋務派的首領。在對外態度方面,劉坤一、張之洞與李鴻章有明顯區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他們又都站在清廷主戰派一邊。劉坤一提出克敵制勝的良策;張之洞也多有積極性的建議,均為抗戰做出自己的努力,又都抵制屈辱求和,反對《馬關條約》。戰後他們的聲望均有所提高,成為顯赫東南的封疆大吏。

後黨官僚核心成員也有所改變,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先後被迫退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翁同龢、李鴻藻添補了孫、徐在總理衙門留下的空缺;恭親王奕欣則重新控制了總理衙門;慈禧的親信榮祿升任兵部尚書兼總理衙門大臣,進入清廷中樞;王文韶替換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京畿要地、北京門戶的管轄權。後黨官僚和奕欣進一步控制著清廷的樞要。

在這種形勢下,強學會被查封,使康有為「開新之風」的努力又受到挫折。強學會自成立之初,影響就非常大。李鴻章曾請求捐銀入會,竟因名聲不好而被拒絕;洋務派新首領劉坤一、張之洞等也支持或加入過強學會。隨著強學會的壯大,遭到守舊勢力的不斷攻擊,御史楊崇伊彈劾強學會「植黨營私」,要求予以嚴禁。清廷下令,先後將京、滬兩地的強學會查封,北京強學會被改為「官書局」,專門翻譯西方書刊。

目的:維護清朝腐朽的統治,主要目的是維護皇帝的利益.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新思想,概括來看,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叄』 有誰知道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事敗,出逃。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定居上海辛家花園,主編《不忍》雜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早年求學

康有為畫像(2張)
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

小時康有為最早的教師是他的祖父康贊修。1858年3月19日(戊午年)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自幼學習儒家思想,他十八歲時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學者朱次琦為師。康贊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辟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後,他對理學也不贊成了。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2]
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他遊了一次香港,使他大開眼界。以後他又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
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他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3]
公車上書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

康有為(2張)
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

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並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先後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前一部書把封建主義者歷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布為偽造的文獻。後一部書把本來偏於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滿懷進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觀念的人。康有為的這些看法,雖都不科學,但他的改革精神卻在知識界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和反響,而對封建頑固守舊分子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而這兩部書被他們視為異端邪說。
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這本書經多次修補,後來定名為《大同書》發表。《大同書》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出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這當然是荒謬的,因為「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在從容不迫地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後,1895年~1898年,康有為積極
光緒帝
地進行了變法實踐。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說清政府要與日本訂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為憤慨。康有為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八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多人集會,通過了這個萬言書。
1895年都察院。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在上書中,康有為從愛國的立場出發,強烈主張「拒和、遷都、變法」,建議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在這次會試中,康有為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以後,康有為又連續給皇帝上了幾次書。光緒皇帝對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很受感動。在這些上書中,康有為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變法思想,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幾個方面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政治方面,康有為提出了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的要求。他指出:「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經濟方面,康有為提出了發展工業,振興商業,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主張。文化教育方面,康有為提出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的主張。這幾個方面構成了康有為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4]
歷史真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康有為自稱得知

康有為肖像(12張)
《馬關條約》簽訂,在松筠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事實上,這次行動康有為僅有眾弟子支持,而公車上書的主要發起者均為其他人。由於光緒帝年紀較輕,且沒有實際從政經驗,康有為依靠其激進且不符合實際的改革觀點於當年5月底第三次上書,這得到光緒帝贊許。但根據不少學者的看法,康有為在進行政治宣傳以及回憶的時候,(最明顯如其《康南海自訂年譜》)他的做法存在著很多不尊重事實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現象。而茅海建等不少學者則根據許多文獻認為康有為所謂的組織舉人聯名上書,事實上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但是被康有為的派系不斷地塗抹,篡改了歷史,並被之前許多歷史學家所接受。公車上書實則是由當時的翁同龢、李鴻藻、汪鳴鑾等京城高官發動組織,目的是阻撓《馬關條約》的簽訂[5] 。

戊戌變法
慈禧太後
1898年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後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尚有較大爭議。
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皇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後人稱為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後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後經學者考證,光緒皇帝收到的每筆奏摺,全文或摘要皆須送慈禧審閱,在清宮檔案中均有詳細紀錄,因此慈禧對變法內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不會維持一百天時間。只是因為改革中光緒皇帝身邊的維新派官員,魯莽地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激進政策,才導致慈禧發動政變。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6] 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7] 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後:「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8] 」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後在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1897年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9] 」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10] 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後於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千島與僑商李福基、馮秀石等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簡稱保皇會。1900年2月11日,清廷下令,嚴命李鴻章將康有為、梁啟超在廣東本籍的祖上墳墓盡皆鏟平,以儆凶邪。14日,清廷又命閩、浙、廣東督撫懸賞10萬兩,緝拿康有為、梁啟超,呈驗屍身,亦一體給賞。如願得官階,亦必予破格之賞。如有購閱所發報章者,嚴拿懲辦,並將所著各書嚴查銷毀。[11-12]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撰寫了兩部有關明治維新史的專著。一部是《日本書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另一部是在故宮博物院發現的《日本變政考》,戊戌年進呈光緒帝御覽。據日本學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閱讀日本書籍的過程中,他對明治維新的史實進行不少改動和捏造,藉以適合中國當時變法改制的需要。這些改動大都和作者所建議的具體變法措施有著密切關系。」[13]
逃亡海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後宣布「臨朝聽政」,光緒皇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攜僕人李唐於9月20日天未明時離京,從天津塘沽南下逃亡香港後輾轉日本、美國、歐洲,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間,康有為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後游歷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臘、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印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十二日(9月25日),楊銳之子楊慶昶詣都察院,將密詔上繳光緒帝的弟弟攝政王載灃,請昭雪楊銳,康有為篡改密詔從此真相大白。[1]
1903年,康有為又發起成立了名為中國商務公司的股份制公司,總局設在香港,在廣州、上海、橫濱、舊金山都設有分局,並先後開辦了十餘家企業。
1904年,康有為還在瑞典買下了一個小島,並在島上搭建了中國式的園林建築「北海草堂」。據廣東省社科院的趙立人研究員考證,康有為花了2.8萬克朗買下,又花了7999克朗進行修繕。「房屋雖非廣大,但約可供十人居住,而且傢具及裝飾極其豪華,似乎頗為富裕。」這有點像說一套做一套。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
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久之,讓妓家知道了,群到康有為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為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廣東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來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開船後,有水手看見船板內有人,大驚,呼眾人來看,正是康有為先生。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台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
1918年春夏暢游杭州。這位「聖人」竟「挾妓游湖」,並乘興做詩一首,開頭便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范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時被傳為笑柄。
康有為泛湖閑游,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疑是西施再世。經打聽此女叫張光,年僅18歲,尚未婚配。康趕緊託人提親,張家見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堅決要求和媒人盡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點了頭。1919年,康有為在上海舉行婚禮,親朋好友盡皆道賀,唯獨妻妾兒女均不贊成這門親事,以集體缺席婚禮相抵制。
晚年生活
1923年,康有為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為「天游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島時,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後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為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作,其若干詩詞刻石已成為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關於康有為的生平事跡,雖然諸多歷史學家已寫下了許多專著,但對於他在1916年秋至1927年春這段時間里,曾一度超脫世外,遁身茅山的往事,卻至今鮮為人知。
應該承認,康有為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歷史的局限,其晚年政治上趨於保守。[14]
辛亥革命以後,康有為從海外歸來,心情抑鬱,但仍未能忘情政治。他一面組織「孔教會」,發起「定孔教會為國教」的活動,一面又千方百計地與盤踞在江蘇的張勛等人保持密切聯系。 1916年夏,有位茅山道士到上海找到康有為,邀請他到素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茅山一游。康有為對於那位被稱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仰慕已久,故欣然前往。他到茅山後,住在乾元觀,並將當初陶弘景住過的萃黃館改為宰相堂。後來,他又在華陽洞口書寫了「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為」的對聯,自喻身居 成深山,胸懷國家之志。這次他 在茅山住了將近一年時間。張勛復辟的丑劇僅上演 了12天,就匆匆收場了。康有為遭通緝,潛逃上海,此後又長期隱居茅山。[15]
1927年3月29日,康有為去一位廣東同鄉家中作客。回家飲了一杯檸檬紅茶,腹痛如絞,請了兩位醫生診斷,一位日本醫生斷為食物中毒。苟延殘喘20多小時,於1927年3月31日(陰歷二月二十八)清晨5時斷氣。據說死時七竅溢血,屍體不僵。
1927年康有為逝世,正值北伐軍進入江浙,張靜江任浙江省主席,曾以康有為系「保皇餘孽,占據公產」封閉一天園。雖託人說情,也未有結果。抗日軍興,杭州失陷,二姨太梁氏親生的子女三人,將一天園出售,從此風景絕佳的一天園逐漸湮沒。

『肆』 康有為流亡海外,拿巨資購買一島命名為「康有為」,現狀如何

那座島現在還在,只不過當時康有為建立中國式園林北海草堂不見了,現在這座島好像瑞典收回去了,而且現在是一處度假和高檔住所的地方,很多有錢人倒是喜歡去哪裡享個清凈。康有為確實對他的爭議比較大,大家都是各持所見,有的說康有為是個愛國者,有的說他是個偽君子。我們對於康有為的了解大多來自於教科書,那裡的康有為就是勇於變革的英雄,但是對於人品好像也是隻字不提,只是表現他有什麼貢獻。

康有為最後在海外建立房產帝國,那就是商業保皇會。最後他自己開始周遊世界,發現瑞典一個小島煞是美麗,就買了下來,取名為康有為。聽說花了很多錢,不是個小數目。

『伍』 青史留名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何被比作為岳不群,令狐沖

戊戌變法後的康有為、梁啟超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孫中山指派日本義士宮崎寅藏,分別將康有為、梁啟超接到日本。

到了東京,孫中山十分熱切要求和「康聖人」會面。康有為卻說:「我深受光緒皇帝厚恩,不便與革命黨人見面。」只是讓他的得意弟子梁啟超和孫中山等見了面。兩下相談甚歡,直到天亮。孫中山深切感知到,這位梁啟超還是可以思想通融之人。但孫還是不死心,畢竟康有為的名氣比梁啟超要大。

過了幾天,孫中山派陳少白偕同平山周往再次拜訪康有為,這次康有為推脫不開,只好見面。革命黨人開門見山,邀請「康聖人」參加革命活動,一舉推翻滿清。孰料,康有為說道,

「今上聖明,必有復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惟有起兵勤王,脫其禁錮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只知冬裘夏葛而已。」

並暗示革命黨人,他身上帶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並告訴大家說,光緒皇帝還是很好的君主,大家應該加油努力,打到慈溪太後,救出皇帝。

然而,康有為所謂的「衣帶詔」,不過是《三國演義》看多的產物,子虛烏有。日本政府怕搞出麻煩,送給康有為九千元日幣,讓他離開日本。康有為無奈,輾轉多地,最後在新加坡落腳,住在愛國華僑丘菽園家中。

梁啟超的反客為主

康有為走了,梁啟超留了下來,並有意願加入革命黨。在新加坡的康有為很是憤怒,不想讓梁啟超跟他們糾纏,遙控指揮他離開日本。梁無奈,只好乘船去了檀香山。臨走之時,孫中山給梁寫介紹信,讓他結交興中會的革命同志。

梁在1899年12月31日到了檀香山,很受會友們的優待。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將興中會一大部分成員,忽悠成了「保皇會」會員,口口聲聲說,「名為保皇,實則革命」。並得到了十幾萬銀元的巨款,公開募兵「勤王」。

在新加坡的康有為也在積極籌款,也募得巨資。

自立會的悲劇

在大陸,康的另一信徒唐才常,獲得革命黨人畢永年的合作,於1900年在上海成立「正氣會」,其後改名為「自立會」。自立會的宣言,兼有」排滿」與「保皇」的兩種色彩,既罵擁護清朝的人「低首腥膻,自甘奴隸」,卻又大聲疾呼「君臣之義,如何可廢!」。後來人數眾多,已經有起義的計劃。

可是終究將起義計劃不斷推遲,願意――沒錢。更加深切的原因:康梁不能如期匯款。

原因么,很簡單:康有為把錢給私吞了!!

最後起義計劃泄露,唐才常於七月二十七日和林圭等二十餘人在漢口被捕,遭到清廷殺害。

在起義軍起事以前,宮崎寅藏就奉孫之命帶三萬元港幣到新加坡,勸康有為與孫中山合作;不料到了新加坡,便被康有為指為刺客,通知當地英政府,逮捕下獄。所幸當地政府只是將這位日本義士遣返,否則康有為歷史上的罪孽就更大了。

青史留名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何被比作為岳不群,令狐沖?因為總結二人品行之後,就會發現康有為就是岳不群,梁啟超就是令狐沖。

『陸』 康有為為什麼有人說他是個奸臣

康有為提倡所謂婦女解放,包括反對婦女纏足,1883年在廣東南海創立了「不纏足會」。但康有為卻喜歡納妾,先後納娶五房小妾,共六個老婆:大夫人張雲珠,二姨太梁隨覺(娶時17歲),三姨太何旃理(美國華僑、娶時17歲),四姨太市岡鶴子(日本女僕、娶時17歲),五姨太廖定徵,六姨太張光(娶時19歲)。

康有為故居坐落在小魚山東麓福山路5號。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 「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

『柒』 康有為梁啟超為什麼沒被殺

康有為梁啟超逃到了國外。

康有為逃到海外後,假稱奉有「衣帶詔」,鼓動海外的華人華僑給他捐款,以便進行變法維新運動。他先是去了日本,後來清政府與日本交涉,不允許他們收留康有為,康有為便逃到了印度、香港等地。後來清政府的通緝令到了香港,康有為又遠渡重洋,到了歐美等地。

逃跑過程:

根據梁啟超所著《戊戌政變記》記載,當日上午,梁啟超到譚嗣同所居的瀏陽會館,與譚商討變法事宜,突然有人來報告,說慈禧太後囚禁了光緒,並派清兵抄捕南海會館,還不知康有為是否被捕。

此時,譚嗣同淡定地對梁啟超說:「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康有為),亦無可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雖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足下試入日本使館謁伊藤氏,請致電上海領事而救先生焉。」自此,譚嗣同鐵心以血薦維新,不久即喋血北京菜市口。

梁啟超隨即到日本使館,托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二事,說:「如果我被捕,最遲在三日內將被殺。我的生命早就准備獻給祖國,毫無可惜。請解皇帝之幽閉,使玉體安全,並救康有為氏。所說奉托之事,只此二端。」說完離開。

當夜,梁啟超又趕到日本使館,請求避難,日使館人員將他化裝成獵人,送出,到達天津火車站時,被清兵發現,幸虧當時日本領士乘人多混亂之機,將他快速送上日本軍艦,才終於脫險。於是,梁啟超乘坐日本大島兵艦,穿越重洋,安全逃亡日本,10月16日抵達東京。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康有為當年海外流亡時曾購買了一個小島,如今該島歸誰所有?

『捌』 康有為想了什麼辦法救出光緒帝,康有為救出光緒之後去哪裡呢

康有為為什麼要救光緒,這還得從“公車上書”說起,1895年春,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國內對清政府妥協議和的聲討愈加強烈,正在北京參加科舉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舉人,共同上書光緒皇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但受到頑固派的重重阻撓,這個上書最終沒有到達光緒之手。

他的要求雖然也是這些列強想乾的事情,但是他根本就不能代表什麼,連詔書都拿不出來,列強雖然一直幫助他給國內製造沖突,卻一直沒什麼合適的借口出兵。

他先是去了香港,這里屬於英國,所以他想找英國來幫忙,但是實際上他先去的是日本。後來的一段時間里,他一直居住在日本的地界,但是不久慈禧卻和日本通氣,不允許他們收留康有為。於是日本迫於壓力,暗中給了他一筆錢,讓他繼續去作亂,但是明面上確實將他驅逐出去。

『玖』 為啥會有人說歷史上的康有為是貪財享樂好女色的人

康有為年輕時以天下為己任,慷慨激昂,參加“公車上書”,推動“戊戌變法”,博得了“南海聖人”的美名。然而,他中年以後不僅在政治上右轉,阻礙歷史進步,而且人品道德上也出現諸多瑕疵,讓人不敢恭維。


沽名釣譽

1921年盛夏的一天,康有為聽說劉海粟等青年畫家在上海尚賢堂舉辦畫展,便前去觀看。康有為看到劉海粟的作品《雷峰夕照》時,不禁脫口贊嘆:“此畫不同尋常,非怪才不可為啊!”遂盛情邀請劉海粟去他的“游存廬”做客。次日,劉海粟應約前往。康有為請劉海粟逐一欣賞他珍藏的歐洲名畫,兩人交流畫作心得,品評名家,頗為投緣。康有為說:“我一生教了不少學生:林旭8歲能詩;梁啟超16歲中舉人,著述極多;譚嗣同文章人品並傳不朽;馬君武任廣西大學校長,譯過雨果詩篇,可謂一時之盛。遺憾的是沒有一個通繪畫的學生,你17歲創辦美術專科學校,畫也闊大雄奇,前程遠大,我非收你做學生不可。”就這樣,康有為強收了“前程遠大”的劉海粟為弟子。

年輕人有了大名之後,康有為才將其收歸門下,名師出高徒,高徒出名師,可謂相得益彰。

有研究表明,康有為並未領導“公車上書”,只是參與而已,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撰《戊戌政變記》,首先吹噓康有為。其實在戊戌變法之前,落第後的康有為就“遍謁朝貴”,上書表達政見,謀求當官的捷徑。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大量記述他與京中權貴“過從甚密”,甚至為對方草擬奏章,不過這些說法缺乏根據,很可能只是康有為自抬身價而已。實際上,京中士大夫對康有為“希圖利祿”、“求富貴”的行為十分反感,康有為的處境很尷尬。

更有學者直接指出,康有為“力爭上書成功,在於博取清議時名,博時名在於得恩寵,得恩寵在於獲旨出仕”,“他實際上是一個‘私心’超過‘公心’的人”。

渴求年輕

1925年12月,66歲的康有為瀏覽了一大堆關於返老還童的中外研究資料。他常感精力不濟,希望能返老還童,讓成群妻妾滿意。

後來他被一篇文章吸引住了,當他看到俄國外科醫生沃羅諾夫把人猿的睾丸成功地移植到一位老齡男性身上,令其感到年輕了的新聞時,手中的放大鏡顫抖起來:“讓我再活20年吧,龍旗還會升起!”盡管幾位老友對此都表示懷疑和反對,他仍然帶著一名老僕,秘而不宣地住進了德國醫生施泰奈的診所。

施泰奈博士的外科手術是無可挑剔的,移植給康有為的可能是一個年輕公猿的睾丸。術後的最初階段,康有為果然覺得精力大增,胃納大進,腳力輕捷,龍精虎猛。然而不久,由於排異作用,他發覺自己精力銳減,身體還不如手術前,盛怒的康有為以詐騙罪起訴施泰奈,告他“妖術欺世”。但是未及法院開庭,康有為即於1927年初去世

『拾』 康有為流亡海外,拿巨資購買一島命名為「康有為」,現狀怎麼樣了

當時康有為流亡海外,斥巨資購買一島命名為「康有為」,在康有為離開以後,這座島被瑞典政府收回了,從此不再屬於康有為一人,而後來這座島上又出現了典型的西方風格的建築,是一座大酒店,專門用來迎接遊客使用。

這座島到現在已經跟康有為沒有關系了,但不少人現在還稱呼這座島為「康有為島」。康有為的一生,除了維新變法讓人稱贊,幾乎滿是污點,曾經他推崇的各項原則,在晚年,他一一都推翻了,晚年的他確實是應該身敗名裂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