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為什麼新加坡又鼓勵漢語

為什麼新加坡又鼓勵漢語

發布時間: 2022-11-25 20:47:45

新加坡怎麼有這么多人說中文

新加坡華人的華語情結

這是新加坡嗎?

腳下的這塊土地風貌迷人,色彩斑斕,各種文化水乳交融。但是,記者見得最多的還是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及無處不在的華文,就連那些建築也像我們國內沿海城市。走到這里的濱海灣畔,記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她酷似中國上海外灘。如果不是看見那座口中噴著弧形水柱的魚尾獅,記者真的以為是在上海。一句話:到新加坡不像出國。

新加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國,人口僅300多萬,其中76%為華人。如此多華人生活在這里,難怪這里的環境與中國相似。當然也有不同之處。在新加坡的日子裡,記者接觸到的華人中有一部分看不懂華文,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講不了華語,與中國來的同胞交流相當困難。去年,記者參加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活動兩次到新加坡,發現這里華人的漢語水平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的漢語水平越高。奇也怪也!記者請教了當地的一位權威人士。他說,造成如此事實的原因有多種,最主要的是國策。生活在新加坡的種族人群中除了華人外,還有印度人和馬來人。作為一個國家,它必須善待所有民族。新加坡雖是一個小國,但和諧更加顯得重要,民族問題的任何偏頗都可能導致滅頂之災。正是考慮到這種因素,華人占據上層社會的新加坡並沒有放棄一些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痕跡,例如,新加坡華人雖多但國語卻是馬來語。而華語在教育中所佔的分量相對減少,年青一代華人華語水平下降自然也就不是什麼怪事了。

在新加坡最通用的語言是英語。由於英語強勢地位的影響,再加上一些人為了功利而放棄華語,因此華語大有被英語取代的趨勢。據新加坡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1980年,在家中使用英語的華族小學生的比率是9.3%,近年卻上升到42.4%。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新加坡華人的母語將變成英語,而華語反而變成外語。

這種現象引起了政府及眾多有識之士的擔心。一旦「脫華入英」成為事實,新加坡東西交融雙語優勢的獨特人文性就會喪失,新加坡就難以如現在這樣在東西方國家中「左右逢源」了。據報道,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曾表示,如果新加坡華人失去講華語的環境,今後要再造同樣的環境將極為困難。友人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新加坡都在開展講華語運動。政府鼓勵華人特別是年青一代提升自己中華語文與文學的水平,以確保新加坡華文發展。

對於開展華語運動,絕大部分新加坡華人是舉雙手贊成的,因為華語畢竟是世代相傳的語言。許多老人始終認為他們來新加坡不過是為了謀生或從商,最終要落葉歸根,回到中國故土。他們會按時匯款給故鄉親人,並期待衣錦還鄉之日。去年10月,當我們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車隊抵達新加坡時,新加坡的兩輛越野車及6名車手加入到車隊的行列。他們要隨車隊途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到中國南寧。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幾名車手中竟有兩名是高齡者:81歲的陳鑒輝和77歲的張益強。兩位老伯的年齡按我們國內的有關條例是不適宜駕車了,特別是這種長途的跨國遠征。可是兩位老伯態度誠懇地表示:到中國去,回到老祖宗生活過的地方看看是他們最大的夙願。車輛由兒子駕駛,但老人說如果中國交通規則允許還想親自駕車在中國的大地上走幾圈。

大凡到新加坡的國人,總會被當地華人熱情地引領到一個叫「牛車水」的地方,我等也不例外。記者從地名上無法領會「牛車水」的真實意義,只有到了那裡才恍然大悟。它是華人當年生活的一個縮影:「牛車水」是闖南洋華人的聚居點。這里的生活條件相當差,沒有水沒有井,要用牛車把水運到家裡去。這就是「牛車水」地名的來源。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來到這里,就在這個炎熱而又陌生的地方,開始他們的拓荒新生活。這些移民大多數乾的是沒有一技之長的苦力,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南洋發跡。現在的「牛車水」所在地已是高樓林立。但是,那裡的「原貌館」能讓人領會到早年移民的辛酸。

時至今日,世界各地仍有不少移民來新加坡,移民們追求的角度和起點已今非昔比。過去是為生存而戰,現在是為發展而打拚。在新加坡憑努力才幹能獲得應有的回報,這是很多新移民最看重的地方。高學歷、年輕化,成為新移民最大的特徵,中國的移民也源源不斷進入。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中國新移民形成了新加坡社會新關注點,這種由經濟帶來的人力資源趨勢,正在逐漸改變新加坡人對新移民的接受態度。不單是技術人才經濟人才,近年來連中國的中學生也能到新加坡留學了。記者在新加坡時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位新加坡母親這樣寫道:「中國孩子讀書太厲害了,搶了我們孩子的好前程……」

㈡ 新加坡是個亞洲國家可為什麼又講英語 又講漢語呢

來到新加坡,不能不提她有趣的語言現象。雖然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約76%,由於歷史上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關系,新加坡政府過去曾一直把馬來語定為新加坡國語,而在公共場合,都可以看到或聽到英語、中文、馬來語和泰米爾語等多語種的標識和廣播。近年來,為更好融入全球化經濟中並適應新的發展態勢,新加坡政府把英語作為通用商業用語(business language) 的同時, 還鼓勵各族裔都學習自己的本族語(native language)。由於新加坡是 曾是 英國殖民地,英語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加坡獨立後,英語仍作為各族裔交流的通用語言,而新加坡的大中小學教育都是用英語教學的,因此,在新加坡,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不過,大部分新加坡人講的並非世人所熟悉的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而是非常獨特的新加坡式英語 (Singlish)。如果你用英文跟新加坡人交談,就會感受到新加坡式的英語 (Singlish)特有的語言現象:某些輔音尾音的省略,某些母音和輔音發音的改變,重音以及語調的變位,動詞人稱與時態的『中文化』,混合著中文(主要是閩南話和廣東話)和馬來語的語法思維的表達。例如新加坡英語里常聽到的:

No good lah.

Steady lah.

See first.

Aiyah!

You want beer or not?

Can!

I go yesterday.

不少在標准英語裡面作為語法錯誤的個案,在新加坡式英語裡面卻經常使用(例如忽略動詞人稱和時態的變化等);不少在標准英語裡面作為不太禮貌或者不太恰當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詢問別人意見的時候在句末加上 or not?),在 新加坡式英語裡面也是屢見不鮮。不過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講,作為國際性語言的英語,早已超越了英美加澳等國所使用的母語--英語的范疇,當今的英語也結合各地的語言和文化而衍生出各種不同的變體(例如印度式英語、馬來英語、南非英語等),而新加坡式英語就是其中的一種。

與此同時,在同新加坡華人用中文交談中,同樣會發覺,他們的中文表達也同樣少不了英語的思維,並且經常都會夾雜著一整段的新加坡式英語。如果與香港比較會發現非常有趣的現象。新加坡和香港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兩者都是以華人為社會的主體,都是英語教學,兩地的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相比之下,大部分香港人日常生活交流大多都用中文(廣東話),雖然也夾帶不少英語,但大多都限於單個詞,而香港中英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痕跡沒有新加坡的深;而很多新加坡人的日常交流已經是用英語,其中不少新一代的華裔已經只說英文了,而新加坡華人用中文交過程中夾雜的英語表達已不限於單個詞彙了,而是一整段話。'中文英說'在某種程度上可是算得上是形象的描述了。

無怪乎很多報導都說新加坡華人中英文都說,不過中英文都說得不好。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講,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新加坡都不算是一個理想之地。畢竟無論是夾雜英語思維的中文還是新加坡式的英文,都不是中英文學習者的目標。其實語言本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和載體,只要雙方都能相互領會,誰是標准,誰是權威已不再重要。只是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講,學習大部分人都能聽懂或者都很容易聽懂的『標准英語』或『標准中文』就顯得很有意義了。不過,從語言現象研究和鍛煉或提高語言聽力的角度來講,新加坡倒是一個有趣的地方。

很多人都不難發覺,在新加坡與人交談、辦事或者接受服務,在很多情況下使用英語所受到的『待遇』,要比使用中文的好一些。如果你能說標準的或者比較地道的英語,那麼所獲得的『尊重』也會更多。

由此想起一位長期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士對當下新加坡新一代華人的的描述與分析:『剪不斷,理還亂』。

一方面,新加坡是一個奇跡。新加坡人把一個沒有腹地和自然資源匱乏的小島用幾十年時間建成了一個具有高效行政體制的法治社會和經濟奇跡,繼承並發展了英國的文官制度與精英政治,建立起重商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社會主要價值觀。的確,新一代新加坡人具有足以引以為豪甚至傲視群雄的資本,而表現出自己與其他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與眾不同,甚至『脫亞入歐』。另一方面,面對經濟全球化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中國)的飛速發展而自身優勢的逐漸喪失而感到憂慮。『在津津樂道於享受豐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尷尬。豐裕的物質生活的背後是工作的艱辛,多元文化的生活卻不能帶來更多的好的藝術作品。面對同屬華語世界的香港、台灣乃至中國內地,新加坡人文蘊底的薄弱更是顯而易見。』

早期從中國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討生計』的祖輩們,作為『過番客』還有『落葉歸根』的強烈願望,到後來新加坡獨立後建設國家的父輩們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再到現在新一代新加坡華人中國色彩的完全消除以及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優越感,對於他們來講,中國已是一個屬於他們祖輩故鄉的遙遠國度。的確,這本來無可厚非,再也正常不過了。雖然文化上講屬於同根同源,但事實上的差異與缺乏真正認同還是很明顯的。當以一口流利的新加坡式英語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同時,又要為『搭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順風車』而重新努力尋找華語文化傳統上的淵源,從而避免在新一輪經濟大潮中自身優勢的喪失及被邊緣化。個中的現象與原因,真的很值得人去深思。

㈢ 新加坡為什麼說漢語

是新加坡政府提倡:華人學華語(中文)。新加坡有四種主要語言,英語、華語(中文)、馬來文、淡米爾(印度文)。新加坡華人主道經濟、有四成華人,其餘是馬來人,印度人。

㈣ 新加坡為什麼說中文

新加坡說漢語是由於新加坡80%是華人。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是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農業

農業園區位於林厝港以及雙溪登加,擁有可耕地面積六百多公頃,產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蘭花、熱帶觀賞魚批發養殖、雞蛋奶牛生產、蔬菜種植,還有養魚場。

截至2014年12月,新加坡有50個蔬菜農場、三個雞蛋農場,以及126個陸地及沿海養魚場。蔬菜產量大約占總消耗的12%,雞蛋和魚類產量,各占本地消耗的26%和8%。

㈤ 新加坡以前是中國的嗎為什麼也說漢語

從地理角度講:中國處於東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處於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邊,熱帶雨林的島國(馬來半島之上,加里曼丹島上)新加坡更處於一個黃金海峽*馬六甲*旁邊.馬來西亞面積比較大,經濟一般(反正比中國好).新加坡是獅子國,面積很小,靠轉口貿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過家.

民族的形成要沖歷史來說,清朝後期,20世紀初.馬來亞相繼在被荷蘭,葡萄牙殖民後,被英國殖民,從中國販賣華人到兩國做勞工.從此有很多華人在兩國定居.1946年英國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60年代的世界國家獨立浪潮中獨立了.三大民族是1:當地土著馬來人,2:華人,3印度人..
語言方面: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

這三個國家所佔的華人相當於一個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而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群人,三個國家的華人同屬一塊地方,同屬一種環境,絕大部分是源自中國的漢人,其次是一些滿族人或者中國的其它民族,最早來的華人可追溯到漢朝,其次是鄭和艦隊的七下西洋,而最近來的這批則是清末以及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大躍進時期也來了不少,逐漸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都被伊斯蘭世界包圍著,但是號稱正統回教國家,被馬來民族鐵碗統治的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卻對西方文化愛不惜手,真不能想像回教國家也會過聖誕節(基督教節),再做一下聖誕子夜彌撒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基回一家親!而馬來族的文字也是歐洲人留給他們的重要遺產,而不是中東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國人到這些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共和國,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定立的各種系統也步入了正軌,每個人都在這個鋪好的軌道里行走。新加坡領導人好比一個快速運轉的馬達,而新加坡人就像掛在馬達的皮帶,形象一點的說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動一下,雖然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統治的國家,但國土小,小的只是中國一個小城市裡的一個區的面積。然而新加坡人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語言,老一輩的華人幾乎不懂的說漢語,更不懂的寫,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曉得說,但不懂的寫。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另外,新加坡領導人靈敏的嗅覺意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但不知道有沒有民族情意結),為了讓新加坡盡快踏上懸磁浮中國列車的經濟艙,現在新國政府鼓勵國人積極學習漢語,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漢語種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頑強的最後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誰人可擋。

新加坡人總是跟我說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辦法不以英語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華族與華族之間用華語交流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難不成英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用刀叉進食還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記得新加坡有位叫陽陽好好(在這里稱您為陽先生)的網友跟我說過,因為父親在中國家鄉的時候是個獨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負,你本人也是獨子所以也被人欺負,既而陽先生對中國家鄉沒有多大好感,那麼我想請問陽先生,假設你在新加坡遭受搶劫,您是否會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權美國遭受白人的調戲是否會敵視美國?然而您還跟我說過,父親告訴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停水的時候中國也會運水來新加坡,其實中國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中國主席以及總理都用自己的專用飛機搭載救濟品送給當地的災民,更何況是兩國長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國很明白與新加坡的關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國不可能派公安去抓,這已不是純粹的干涉內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納入了中國的統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性語言,不單止要學,更要把它學好,但是在掌握英語的同時更因該要保護好母語,胸懷母語才去放眼世界,母語乃民族之靈魂也,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就是語言,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構成也是語言還加個文化加點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有效的推廣漢語

㈥ 新加坡為什麼說漢語

新加坡的華人占其總人口的的75%以上。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很多華人到了南洋謀生,主要是廣東和福建人。後來新加坡獨立,不過新加坡的憲法規定馬來語為國語,

但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為英語,政府機關、學校、企業等都是用英語的,只是在民間,由於以華人為主,所以流行華語。華人一開始主要用粵語和閩南語,後來由於中國大陸的發展,普通話得到推廣而地位越來越重要,新加坡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語言而提倡說華語。

新加坡民間的眾多華人對自己祖輩居住地中國倒很有感情,在外國也有些新加坡華人有時會自稱中國人。

㈦ 新加坡、韓國早已廢除漢字,為何又要恢復漢字

因為漢字逐漸的變成世界的主流文字,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這種字,再加上在新加坡還有韓國里有著眾多的華人,他們對於國家文化的融合是非常看重,所以要去恢復漢字來讓國家的文化更加豐富。相對於其他的文字來說,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比較優美的存在,雖然在各國的人民學習這一種漢字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在他們接觸並且學習之後,我就會發現漢字的魅力所在,於是在其他國家中,他們的土著居民也想要去學習這種字體。

就是因為這樣的一系列因素導致他們在國家中很快就恢復了漢字的使用,也以便於國人到兩個國家中去旅遊或者去工作。而漢字的發展是日漸增長的,相信有一天漢字文化將會在所有的國家中都有普及。

㈧ 新加坡為什麼很多人說漢語,他們是華裔嗎

講英語的原因之一是被歐洲殖民過,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歐美國家大多很發達,新加坡與其的貿易額很高,用英語更好溝通;
而講漢語是因為新加坡總人口中的70%是華人,只是由於中國過去很落後,許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學漢語,認為沒前途
為更好融入全球化經濟中並適應新的發展態勢,新加坡政府把英語作為通用商業用語的同時,
還鼓勵各族裔都學習自己的本族語

㈨ 漢語全國通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為何能夠全面普及漢語

我們都知道漢語已經全國通行,但是大家不知道是除了中國,還有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全面普及漢語。不少國人就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要普及漢語呢?因為他們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快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大家覺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能夠全面普及漢語的原因是什麼?歡迎區留言。

㈩ 新加坡國民70%是華人,為啥卻要廢除漢語

新加坡國民70%是華人,卻要廢除漢語,是因為要獨立。

新加坡定馬來語為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的原住民。

馬來西亞和我國的關系非常密切,而當時新加坡剛獨立的時候,75%都是華人。雖然現在新加坡成了一個發達的國家,並且成了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中心。但最早的時候,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去,被迫獨立的。當時新加坡非常弱,它想得到發展,只能改變原先的模式。

用英語這個工具,新加坡能夠大力鼓勵移民和吸引外資,成功讓新加坡崛起。而由此形成的獨有的“新加坡模式”,也給世界的很多其他國家改革自身政治、經濟體制提供了一個很好地模板。

一個國家要獨立並強大,一定會從語言入手。語言的使用才會給人們帶來自信和自卑感。語言就是一種可以傳承的文化。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8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