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韓氏祠堂在哪裡

新加坡韓氏祠堂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2-06 11:09:45

1. 韓氏宗祠的對聯

韓氏宗祠的對聯大全

一些地區也有設立韓氏宗祠,那麼您知道關於韓氏宗祠對聯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韓氏宗祠的對聯,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韓氏宗祠四言通用聯

名高三傑;文冠八家:上聯典出漢朝初期的軍事家韓信,淮陰人,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將。楚漢戰爭中,劉邦用他的計策,攻佔關中。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間相持時,他率軍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燕、齊,又與劉邦會合,在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被封為楚王,因被人告發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在長安謀反,為呂後所殺。善於帶兵,著有兵法《韓信》三篇。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下聯典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早年成孤兒,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因故貶為山陽令,後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參與平定淮西的戰役。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剌史,後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對宋詩影響較大。有《昌黎先生集》。

南陽望族;北斗高名:全聯典出唐朝時期的韓愈,博通經史百家,為文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為後世古文家所崇,仰之如泰山北斗。

勇推擒虎;兵罷騎驢:上聯典出隋朝大將韓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人,有文武才能,以膽略著稱。北周時襲父爵為新義郡公,隋文帝任他為廬州總管,委以滅陳重任,開皇年間為先鋒,渡江攻入建康,俘獲陳後主,因功進位為上柱國。下聯典出南宋名將韓世忠,字良辰,綏德人,行伍出身,防禦西夏有功,又曾以偏將參加鎮壓方臘起義軍。宋金戰爭開始後,在河北力抗金軍,後隨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因討伐劉正彥兵變有功,任御營左軍都統制。建炎年間,金兵渡江,他率八千人乘海船到鎮江,扼守長江,斷金兵後路,轉戰至黃天盪。紹興年間,在大儀大破金和偽齊聯軍,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役,後任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極力謀劃恢復。秦檜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對,被召至京,授樞密使,解除兵權,自請解職,隱居西湖,攜酒騎驢,以遊玩自樂。逝世後追封為蘄王。

賈勇擒主;攜酒騎驢: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韓擒虎屢挫陳師,擒獲陳主歸,進位上柱國。下聯典指南宋·韓世忠為秦檜所忌,罷其兵權,韓騎驢攜酒,縱游自樂。

高文翊世;道降翕和: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韓愈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倡“文以載道”說。

堂開晝錦;詩著香奩:上聯典出北宋大臣韓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天聖年間進士,官右司諫,曾上書彈劾宰相王隋、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職。寶元年間,出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當時人稱“韓范”,邊地謠諺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後歷任定州、並州知州,在並州時,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為界,並駕駛防禦。嘉祐年間入朝,任樞密使、宰相,經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後出知相州、大名。王安石變法,他多次上疏反對,與司馬光等人同為保守派首腦。封魏國公,著有《安陽集》。家中建有晝錦堂,歐陽修為之寫《晝錦堂記》。下聯典出唐末詩人韓偓,字致堯,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人。龍紀年間進士,歷官弄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曾隨昭宗逃奔鳳翔,官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因不願歸附朱全忠而被貶官。早年詩作多寫艷情,辭藻華麗,被稱為“香奩體”;晚年所作,多寫唐末政治變亂及自己的遭遇,風格慷慨悲涼,有《韓內翰別集》。

錦州世澤;南海家聲: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唐屬南海郡)剌史。

韓氏宗祠五言通用聯

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上聯典指隋朝大將韓擒虎。下聯典指唐朝文學家韓愈(字退之)。上下聯均切韓氏。

汲古得修綆;文章大雅存:佚名集唐詩句題韓氏祠。下聯為唐朝文學家韓愈詩句。

八代名猶昔;三餘課業新:全聯典出唐朝文學家韓愈,主張恢復儒家正統地位,堅決排斥佛老,對唐王朝詔迎佛指骨進宮,呈遞了諫迎佛骨表的奏章,幾乎被殺,謫貶潮陽,仍不後悔。“八代”,指韓愈“文起八代之衷”。“三餘”謂:“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八,陰雨者時之餘也。”

韓氏宗祠七言通用聯

輨輨光鎖千門日;赫赫名標五色雲:全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韓琦事。

章台柳詩才子筆;夜照白圖匠心功:上聯典出唐朝詩人韓詡,“大歷十才子”之一,詩集中有《章台柳》詩。下聯典出唐朝畫家韓干,善畫名馬,《照夜白圖》為他的存世代表作。

文價早歸唐吏部;將壇今拜漢淮陽:上聯典指韓愈,官至吏部侍郎。下聯典指漢初軍事家韓信,淮陽人。

慷慨千金酬一飯;正嚴一表重千秋:上聯典出韓信,曾受瓢母一飯之恩,後贈以千金。下聯典出韓愈,因《諫迎佛骨表》奏章,幾乎被殺。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採用湖南省衡陽韓文公(韓愈)祠聯。

文明氣運參天地;殿墨萬年貫古今:採用台灣省台南市韓文公祠聯。

韓氏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聯

紅葉題詩,喜逢良友;碧輿卻坐,務絕奢華: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於祐題詩紅葉,為宮女韓采萍拾得藏之。後二人結為夫婦。下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柳公綽妻韓氏,每歸,不坐金碧輿,著素衣,屏絕奢華。

對至今留,自有傳家雲葉;制不可草,豈徒爭艷香奩: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韓琦事。下聯典指唐朝末期的韓偓事。

開漢將才,允矣無雙國士;有唐相業,卓然第一文臣:上聯典出韓信。下聯典出唐朝名相韓休,工文辭,有“筆頭公”之稱。

制不右草,豈徒爭艷香奩;對至今留,自有傳家雲葉:上聯典出唐朝末期的詩人韓偓,著有《香奩集》。下聯典出北宋大臣韓琦。

金殿傳臚,雲呈五彩之瑞;詞場樹幟,文起八代之衰:上聯典出宋朝時期的大臣韓琦,傳其中舉時有五色雲現。下聯指唐朝時期的韓愈。

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鱷;成仙也好義,藍關雪擁度離塵:採用安徽省蕪湖縣新義街韓氏宗祠聯。

北斗舊家聲,羨當頭皓月一輪,光茲堂構;南陽新世第,仗對面青山萬歲,壯我門楣:採用安徽省潛山縣西山村韓氏宗祠聯。

文章起八代之衰,諫佛骨、馴鱷魚,養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相業定兩朝之策,銘彝鼎、被弦歌,豐功偉績,魏王聲名萬古傳:採用廣東省平遠縣韓氏南陽堂聯。

;

2. 韓氏尋祖

樓主的提問還真不好回答,因為我國的姓氏從古至今遷徙很大,而且還不是一次遷徙。某一個地方的姓氏並不是一次從某地遷入,往往經過數代復雜的變更、流動。就某一個具體姓氏來說,又往往分為許多支派,每一種支派的家譜也有多少種版本。因此您要考證您所在地姓氏的起源,最好查看您那一支派的宗譜記載,其他回答由於缺乏必要資料和相關證據而並不準確。
下面就韓姓的一般知識作一個泛泛的介紹,您可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對號入座。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陝西韓氏。
二、少數民族復姓改為韓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為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韓」也改為單姓「韓」了。
明代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明代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
清朝滿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與「韓」之諧音,改為韓姓。
清朝甘肅循化廳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韓為其族姓。
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為漢姓的韓氏。
黑龍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也取漢姓的韓為姓。
彝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
回族、保安、土家、達斡爾、苗族、蒙古、壯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韓姓。
三、異國韓姓
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志和系倭國人。
四、源於韓王信
韓王信,是故韓襄王的庶孫,劉邦立為漢王後,立信為韓王,因破項羽有功,漢王即王帝位後,便剖符給他,正式封他為韓王。以潁川為王都。後又下詔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禦胡人,並以晉陽為王都。信請求將王都改設在馬邑。後叛漢降胡,並出兵攻打太原,兵敗。韓王信遂與太子亡走匈奴。
這是韓姓比較晚起的一個源頭。韓王信亡走匈奴,生頹當,以後頹當率眾內附,與韓嬰都被封侯。又因軍功,子孫累登顯仕。後遭王莽之亂,分昌黎、三原(漢池陽縣地,在今陝西省中部)、潁川、陽夏(秦代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之系,異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後裔。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è 音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源於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志·氏族略·一》,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 「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雲,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雲,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雲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嬰氏。鄭夾漈雲,《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或其後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雲,晉大夫韓子魚之後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雲,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一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於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元和姓纂》韓籍氏:晉韓起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尋源》並引。
7、韓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雲,晉韓厥之後韓子雲,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
《古今姓氏書辨證》韓褐氏:《英賢傳》日,韓厥後,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姓腮》與《姓氏尋源》並同。
8、韓餘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韓餘氏: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古今姓氏書辨證》韓餘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氏焉。謹按《春秋》,晉成公宦卿之餘子以為餘氏。蓋嫡子之母弟,官子韓起也。
《姓(角崔商)》韓餘氏:《姓考》雲,晉卿韓宣子之後有名餘子者,奔齊為韓餘氏。《路史》雲,韓信子(應為韓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時,子頹當亦來降,餘在匈奴者為韓餘氏。
《姓氏尋源》韓餘氏:《路史》其說與《世本》異,疑非是。
9、韓獻氏
《元和姓纂》韓獻氏:晉韓獻子,支孫因氏焉。
10、韓信氏
《姓(角崔商)》韓信氏:出《姓纂》。
《姓氏尋源》韓信氏:《姓纂》雲,韓王信之後有韓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上平聲一東:公族氏,東漢《郭泰傳》有公族進階,其先出自晉公族大夫之後。春秋時,驪姬亂晉,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元公族。及成公自周歸,晉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後遂有以官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雲;韓無忌為公族大夫,稱公族穆子,後因氏。又夷姓,後魏獨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尋源》公族氏:《風俗通》雲,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以為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臣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筌,望出河內、燕郡。
《路史》: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後以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平氏:出韓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滅韓,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雲,韓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韻》雲,齊相晏平仲之後。《千家姓》雲,河內族,北齊有平桓。
經何光岳先生考證,他認為:「韓之平邑,在乎陽,今山西臨汾市。為韓哀侯少子姥所封,則平出於姬姓之韓後無疑。」
13、橫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橫氏:《風俗通》雲,韓公子咸,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姓(角崔商)》平聲升三庚:橫氏,《風俗通》雲,韓王子咸,號橫陽君,因氏。《千家姓》雲,潁川族。《呂氏春秋》橫革佐禹。
《姓氏尋源》橫氏:《荀子·成相篇》橫革佐禹。亦見《呂氏春秋》。橫姓宜始此。《路史》雲,劉後有橫氏,韓萬後有橫氏。《戰國策》楚知橫門君之善用兵,後必有為氏者。
14、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卻敵。
《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三十帖:俠氏,韓相俠累之後。《急就篇》有俠卻敵。
《姓(角崔商)》俠氏:《姓纂》雲,韓相俠累之後。《姓源》雲,《漢書·功臣表》有俠侯,後以封為氏。《千家姓》雲,平陽族。
《姓氏尋源》俠氏:《史記》俠累。高誘雲,韓傀俠累也。《戰國策》名傀累,一雲即莢氏,音莢。《路史》雲,漢(夾鳥)侯國後有俠氏。
15、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藺氏:姬姓,韓厥玄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藺,因氏焉。
《元和姓纂》藺氏:韓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裔孫相如,為趙上卿。
《古今姓氏書辨證》去聲升一震:藺,今望出中山、華陰。出自姬姓,晉穆侯之子成師,封邑於韓,裔孫韓獻子厥,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
▲韓姓遷徙概述
韓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陝西韓城,韓姓的繁衍發展主要有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戰國之時,是韓姓最主要的發展時期。自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建都於平陽,韓景侯時,遷都於陽翟,至韓哀侯時,又遷都於新鄭。韓國的多次遷都,使韓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後來韓姓迅速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並且成為韓姓歷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至漢時,韓姓的兩大郡望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已有韓氏遷居江蘇。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中原多年戰亂,小國林立,韓姓從河南等地大舉南遷。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潮州刺史,為韓姓入廣東最早者。唐末已有韓姓遷至福建。
韓姓的發展、流布,從春秋戰國的遷地、徙都、拓展,經潁昌黎、南陽、相州、越城各個世系,到南宋以後,就幾乎逐漸遍及全國。其中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等地的韓姓,多為韓世忠的支系子孫。
南宋末,曾於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韓氏後裔御前大將軍韓先,扈駕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廣東平遠縣.南宋時,番禺古塌韓氏,南渡之後,先是居於浙江會稽,相傳韓世卿謫廣南後,即居於南雄珠璣巷。後來他的孫子韓振宗(一說韓洪澤)又由南雄徙廣州番禺。
從南宋起,經元、明而至清,韓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圍越來越廣,支系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眾。
湖南湘潭雲湖韓氏,為當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後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長沙),再由星沙徙雲湖。
江蘇蘇州韓氏,是韓琦十二世孫由安徽鳳陽遷往蘇州的,後又有一支由蘇州遷海安(江蘇東部)。另外,蘇州韓氏還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頭遷入的。
自南宋以後,浙江、江蘇、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都是韓姓遷居生息之地。每遷徙一次,就開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廣西、台灣等省,先後也有韓姓遷入。
移居海外的韓姓:
韓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發展,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國、美國、瑞士等。他們祖孫相繼,僑居國外,艱苦創業,不僅為所在該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中國,為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為傳播中華文化,為增進與各有關國家的友誼,也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在海外韓姓中,各有關國家都出現了一批事業突出、成績顯著、為該國或為當地所認可的代表性人物。
▲從大槐樹遷民之韓姓後裔分布於豫、魯、冀、鄂、皖等地。
▲韓姓家譜介紹
韓姓家譜的內容和體例、格式,一般包括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韓姓家譜的序的內容,一般都是寫本支派之來歷,有的序,不僅溯源,而且旁及有關分支分派;寫先世事跡;闡明家譜的意義;修譜經過,等等。韓姓家譜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筆。
北宋宰相韓琦於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韓氏家譜序》,明代劉基於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陽韓氏宗譜序》,明代文學家程敏政作《南陽韓氏宗譜敘》。
▲韓姓家譜文獻目錄
《汾陽韓氏支譜》,1冊,清韓診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蔭堂校刊本。
《汾陽韓氏支譜》,4卷,清韓鎮岳等纂修,光緒十年恭壽堂刻本。
《洪洞韓氏家譜》,2冊,明韓景伶編,乾隆年刻本。
《洪洞韓氏家譜》,明韓文等纂修,清韓殿魁等續修,咸豐七年鈔本。
《洪洞韓氏重修宗譜》,2卷,清韓有慶等纂修,嘉慶二十年刻本。
《松江韓氏支譜》,2卷,清韓文衍重修,民國四年鈔本。
《松江韓氏文若公支宗譜》,民國十年韓綺章鈔雜本。《揚州韓氏支譜》,4卷,清光緒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韓氏族譜》,8卷,清韓長貴等重修,光緒十七年活字本。
《潤州韓氏家乘》,3卷,清韓復纂修,嘉慶二十年繼錦堂木刻本。
《鎮江韓氏宗譜》,2卷,清韓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廣德堂刊本。
《金陵韓氏族譜錄》,1冊,清韓印纂修,光緒六年活字本。
《潤州大沙韓氏宗譜》,2卷,清宣統元年廣德堂刻本。
《毗陵韓氏宗譜》,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韓氏家乘》,12卷,清韓樹榀重修,光緒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錫山韓氏宗譜》,20卷,民國韓念祖等修,民國九年敦倫堂活字本。
《春暉韓氏宗譜》,16卷,首1卷,清韓勰修,光緒八年晝錦堂活字本。
《雲東韓氏家譜》,5卷,清韓奕輯,嘉慶間刊本。
《晉陽韓氏世譜》,1冊,清韓學韓等輯,清光緒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韓氏譜》,3冊,鈔本。
《義橋韓氏家譜》,10卷,清韓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義橋韓氏家譜》,10卷,首1卷,民國韓拜旒接修,民國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韓氏續修宗譜》,40卷,末1卷,清韓家坤主修,光緒元年重修,晝錦堂活字本。
《湘南韓氏家譜》,68卷,清韓殿揚等增修,宣統三年晝錦堂活字本。
《一都韓氏家譜》,16卷,首1卷,民國韓沛金等修,民國十八年晝錦堂活字本。
《寧波相韓家譜》,清晝錦堂活字本,3冊。
《寧波韓氏宗譜》,6冊,民國周頌清等纂修,民國十六年晝錦堂活字本。
《餘姚韓氏東嶴支宗譜》,7卷,清韓明和修,韓明盛纂,光緒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韓氏宗譜》,16卷,民國韓叔金等主修,韓思溶纂修,民國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編羊山韓氏宗譜》,4冊,民國韓迪周、韓百年重修,民國二十年晝錦堂鉛印本。
《遷東陽高陽韓氏宗譜》,6卷,民國葛樹棠纂,民國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韓氏宗譜》,1冊,清鈔本。
《黟北南陽韓氏宗譜》,1冊,明萬曆二十四年鈔本。
《南陽郡韓氏族譜》,清韓家相等纂,嘉慶三年刻本。
《袁郡韓祠主譜》,3卷,清韓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陽堂活字本。
《袁郡韓祠主譜》,3卷,清韓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陽堂活字本。
《韓煥先祠主譜》,4卷,清韓毓淇等纂修,光緒二年南陽堂活字本。
《韓煥先祠丁享譜》,4卷,清韓毓淇等纂修,光緒二十三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世譜》,1冊,清韓文禎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嘉慶六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榮公支譜》,3冊,清韓聯俊纂修,光緒十五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南陽堂活字本。
《淄川韓氏世譜》,4冊,清韓瀛州等修,光緒十三年刻本。
《淄川韓氏邑乘》,5卷,首1卷,民國韓振銘續輯,民國七年刻本。
《棲霞韓氏譜書》,清韓元英纂,光緒二十六年鈔本。
《臨沭韓氏宗譜》,鈔本。
《武漢韓氏宗譜》,清韓洪蔗、韓國海總理兼纂修,光緒三十三年韓氏南陽堂活字本。
《花山韓氏宗譜》,民國韓繼海等采輯,民國三十六年晝錦堂闔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韓氏宗譜》,民國韓溶等續修,民國三十四年木刻本。
《韓氏南渡支譜》,3冊,清韓學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雲湖韓氏四修族譜》,19卷,首1卷,清韓朝瀛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
《長沙韓氏支譜》,12冊,清韓文龍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陽堂木刻本。
《長沙韓氏支譜》,6卷,民國韓開錫纂修,民國九年南陽堂刻本。
《紫泥韓氏族譜》,1冊,清韓勉茲編,咸豐九年鈔本。
《宣漢韓氏宗譜》,1卷,民國韓艷如修,民國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陽郡韓氏支譜》,1卷,民國韓氏宗祠編,民國間十四世裔孫忠槐鈔本。
《禮縣韓氏家譜》,清稿本。
《庄浪韓氏世系源流》,4卷,民國唐維翰纂修,民國十七年鈔本。
《韓氏宗譜》,23卷,首1卷,末1卷,清韓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晝錦堂活字本。
《韓氏宗譜》,12卷,民國韓國霖等纂輯,民國二年有懷堂活字本。
《韓氏族譜》,4冊,明韓士鰲纂輯,鈔本。
▲韓姓字輩派語
《相韓譜》載,宋室南渡前,宋忠獻王韓琦創訂的8世派語為:
玉 彥 口 胄,鄉 卿 立 甫。
《義橋譜》載,宋中散大夫韓休卿所訂蕭山韓氏8世派語為:
心 之 言 可,山 問 日 世。
《越韓譜》載,明刑部尚書韓邦問為紹興韓姓所訂16世派語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韓氏文獻》載,民國十三年(1924年),經南北宗族會同集議,訂32世派語,咨明內務部備案並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長官,同時轉行族屬繁衍縣分,俾資遵守。32字為:
一 本 大 宗,子 孫 千 載,一 修 寸 念,門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長。
《春暉譜》,所載當地韓姓20世派語為:
學 以 全 為 范,衷 其,填 是 舉,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雲湖譜》,為本宗原定5字,後又增加20字,實定為25派:
學 應 辵 知 金,世 映 興 朝 久,
家 承 建 業 傳,作 忠 培 遠 澤,
篤 孝 紹 先 賢。
《紫泥譜》載本支韓姓派字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慶 昌 隆。
《麻陽姓氏》載全縣韓姓派語15字:
友 文 遷 通 上,啟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語的用法及其規律
凡逢字輩的單數,則取其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單名;凡逢字輩的雙數,則取其獨立而人人名,人名取雙名。如第一組「玉彥口胄」等8字,韓琦兄弟逢字輩單數「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為偏旁,取單名,如韓琦、韓琚、韓碹。忠獻王韓琦的子侄,逢字輩雙嫩「彥」字,故皆取「彥」字獨立人人名,起雙名,如韓琦有五子,名忠彥、端彥、純彥、粹彥、嘉彥;他的侄子有考彥、方彥等。第三字「口」,系單數,故取其為偏旁,單名,如韓治、韓浩、韓邕等。第四字「胄」,系雙數,故取「胄」字獨立,雙名,如韓肖胄、韓膺胄、韓仁胄、韓保胄、韓述胄等。余此類推。
派語的使用方法,還有一種情況,即人數較少又處偏遠之地的支族,其派語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採用周而復始的辦法。如湖南麻陽縣栗坪鄉的韓姓,就是以「友文遜通上,啟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這15字,輪轉使用下去。
派語的社會功能
派語的功能與作用,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區分同姓同系人的輩分。如果沒有字派,而僅僅只知道年齡,就很難判斷同姓者某某的輩分,因為有的人年齡大反而輩分小,有的人年齡小反而輩分在前,這就會輩分不分,尊卑難辨。有了派語,在同姓交際的過程中,互通派字,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等等關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於產生輩分世次的混亂。《相州韓氏文獻》的一段話,很清楚地說明了派語的這種功能:「相韓本支得與聖賢孔、顏、曾、孟諸氏後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亂,實賴有此命名、宗派維系所致也。」
▲韓姓歷史名人
韓 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 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旋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 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稱為「百代文宗」。
韓 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韓 滉:唐代畫家。字太沖,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 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為「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艷,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韓 琦:河南安陽人,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韓非:戰國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韓擒虎:東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將門,父為北周大將軍,襲封新義郡公。因軍功升至上儀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後,經高熲推薦為廬州總管,坐鎮廬江(今安徽省合肥),為滅陳做好准備。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韓擒虎為先鋒,率精兵五百人自橫江夜渡,襲取採石(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向建康挺進。所過之地,陳軍喪膽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並俘陳後主於枯井之中。韓擒虎以功封上柱國,出為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總管。不久召還,開皇十二年(592年),突發病而死,時年五十五。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盪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韓世忠:南宋大將。他與岳飛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屢敗金兵,後駐鎮江曾以八千兵迎擊金兀術,激戰黃天盪,金兵聞之膽寒。
韓山童: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原為欒城(今河北省欒城)人,其祖父為白蓮教主,被謫徙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韓山童繼續宣傳白蓮教,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劉福通等宣傳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黃河多次決口,元政府征民夫15萬,在戍軍監督下治河。趁此機會,韓山童與劉福通等鼓動治河民夫起義。他們發布文告,揭露元王朝

3. 新修祠堂,按男丁每人分攤3000元,女性不用出錢,這樣合適嗎

當然合適了,因為女性沒有Y染色體,不能傳宗接代,這完全是科學的,不是什麼“重男輕女”。 人類的起源,就是科學家追蹤古代男性屍骨里的Y染色體的基因,才一直追溯到現代人類都是8萬年前來自非洲的一群人類的後代, 其它的古人類,包括我國北京的“山頂洞人”,雖然早於幾百萬年出現的古代智人,可惜都滅絕了。

必須岀這個錢呀,其實大家集資的錢是小頭,大老闆捐的才是根本,現在修一座祠堂最少一百來萬,一般都是幾百上千萬的,民眾集資才幾個錢。

有人說國人沒有信仰,我認為修祠堂也是一種信仰。可能你的家族的人口較少,不然不會要攤那公多錢的。每個人攤三百元就算很多了,最好家族中的富豪多作貢獻,不然好事辦歪了。量力而形。不能形成共識的活,自己花點小錢搞個分譜是可行的。況且不會只你一個人認為攤多了,把他們聯合起來一起商量著搞好。這種事情是不能強制的,每個人攤500元以上是很難搞成功的,畢竟窮人佔多數。

4. 新倩女幽魂神秘祠堂龍無目在哪

地圖中心。根據游戲新倩女幽魂的介紹顯示,神秘祠堂龍無目在地圖的中心位置。《倩女幽魂》是由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新加坡多地區合拍的一部古裝魔幻愛情電視劇。

5. 雍正癸卯年是公元多少年,唐代是公元多少年

雍正癸卯年是公元多少年

本人對自家韓氏尋宗問祖,查閱資料也有一段時間了。前幾天,海南文昌烏坡村裡的一位韓姓兄弟韓斌,在今日看到我的尋宗問祖 後,主動留下給我,並提供他自己的家譜與我核對。並告訴我,他現有八十多歲的老,當年就參加過烏坡村是祖居的認定工作。並講敘了當年堂弟韓裕豐回到烏坡村祭祖時,是由烏坡村裡一戶名叫韓金豐與韓裕豐同一先祖(第十五代韓氏朝迪)的人對其進行接待。而韓斌的韓澤光及如今只存留在烏坡村的五戶韓姓人家,全都是會敏三男闡迪之後桂素兒子循字輩的子孫。曾經居住在烏坡村的非闡迪後代,都搬離烏坡村。這就是當年為什麼認定文昌烏坡村是祖居地更大的原因,就是與堂弟韓裕豐同一先祖(第十五代韓氏朝迪),當年依然居住在烏坡村的韓金豐,他們手中應該還有一本族譜,清晰地記載的先祖清嘉慶年間,宋耀如(又名韓教准)遠祖牌一直立在烏坡村,本家第二十代曾祖韓儒循從羅豆烏坡村遷居至昌灑區古路園村,即今故居所在地。他們祖譜應該跟我手中拿到的公元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根據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續修《韓氏家譜》整理印刷出來的《韓氏家譜》之一卷在內容上,還是有出入的,而且存在著許多內容上的錯漏。

古路園村宋氏祖居

就是因為有了錯漏,也造成了我家族清道光年間從文昌遷居儋州的洋浦韓氏,無法在先祖的人名方面與文昌族譜先祖連接上。再加上我們洋浦這邊先祖所遺留下來的文字記錄,也因為不是書籍,只是口口相傳乃至紙片,造成了資料不全,從而讓我在尋宗問祖上增加大大的難度。

而經過這幾天的推敲,在有限的資料里及姓氏地域分布的特性,大膽地推測,我海南洋浦的韓氏族譜脈落有可能是這樣。

長訓(第十二代)—淑儉(第十三代長訓之男)–會敏(淑儉次男第十四代)–才迪(會敏六男第十五代,族譜最終記載為外出,其後代沒有記錄在譜中)–O時(第十六代)–鴻德(第十七代)–克騰(第,鴻德之男)–志素(第十九代,克騰長男)–直循(第二十代,志素次男)–貴儀(第二十一代彝派,直循之男)—文開(第二十二代翼派,貴儀之男)–

文昌錦山韓氏大宗祠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推斷,說我們洋浦這派韓氏可能是長訓之孫才迪之後呢?理由如下:

原因一,我洋浦韓氏先祖直循從海南文昌遷居儋州的時間,約在清朝道光年間公元一八二幾年左右。因為先祖直循道光辛丑年(1841年)十月二十四日未時去世後,所葬之地是海南儋州的德義嶺,其兒子貴儀所生時間為清朝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去世後同樣也葬在儋州。直循之父韓志素(韓氏第十九代),直循祖父韓克騰(韓氏第),乃至曾祖父韓鴻德(韓氏第十七代),在我們自己族譜明確記錄,去世後都葬在海南文昌文昌皇土丘(垢)地、文昌烏坡地。說明在清朝道光年間,確定是我洋浦韓氏遷居海南儋州的時間。那也確定,在我洋浦先祖第十七代德字派至第十九代素字派,清康熙至乾隆這年間,是生活在海南文昌,並且是在他們所去世之地文昌烏坡村一帶。而按海南韓氏地域遷居的范圍,當時只有海南韓氏善問派的分支長訓派之子淑儉,才遷居至溝邊村及烏坡村生活。而長訓派的族譜記錄中,也只有長訓之曾孫才迪的記錄是有缺失的,族譜中僅僅記錄「出外」兩字,所以大有可能,我們洋浦韓姓派系是 於先祖才迪。

原因二,才迪是長訓之男淑儉次男會敏的第六個兒子。想必前五個哥哥朝迪、覲迪、闡迪、宏迪、文迪所生的後代,按一般的年紀大的先結婚先生子的規律,那他們後代想必都會比六弟才迪的孩子大。按照族譜出生年月的記載,我把洋浦韓氏各位先祖與長訓字輩先祖進行對照一下 。確實也得出,我先祖字輩克騰[生於雍正癸卯年(公元1723年)七月十五日亥時]比昭德(會敏五男文迪次男運時次男)長男桂騰[生於清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10月11日]僅小4歲,我先祖字輩志素[生於乾隆丁卯年(公元1747年)四月十四日未時]比桂騰長男斌素[生於乾隆乙亥年(公元1755年)9月7日辰時]也僅小8歲,在彝字輩我先祖貴儀與會敏五男文迪次男運時次男昭德多位孫子生辰相比時,也發現年紀相近,他們都比我先祖大2至16歲左右。挺合同一家族的年齡陣列規律。再而按我自身的年紀,與現今依然居住烏坡村韓姓桂素(會敏–闡迪(會敏三男)–炳時(闡迪長男)–建德(炳時之男)–錦騰(建德三男)–桂素(錦騰長男)後代相同年齡的輩份比較,我卻是比他們高了一輩,那就說明我們應該是某一位年紀最小的先祖之後的。而合條件的,那其中的也就有淑儉次男會敏的第六個兒子才迪。

由此上述理由,我大膽的推斷了,我海南儋州洋浦的韓氏, 於海南文昌,乃善問派長訓之曾孫才迪之後。

文昌錦山韓顯卿宗祠堂

但真相是什麼樣的呢?有可能還在等待我洋浦韓氏族記載的第十九代素字,先祖韓克騰所生的其它六子意素、慈素、忠素、惠素、思素、念素後代出現,才會有進一步推證。

以上就是與雍正癸卯年是公元多少年相關內容,是關於中國古代史的分享。看完唐代是公元多少年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6. 【原創作品】正色立朝——東漢名臣韓棱

        2008年8月5日,由平頂山市政協、市委宣傳部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評選的鷹城十大歷史名人揭曉。東漢政治家韓棱與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劉姓始祖劉累,葉姓始祖沈諸梁(葉公),西漢大謀略家張良,東漢軍事家馮異,唐代醫學家、食療學鼻祖孟詵(shēn),唐代文學家元結,宋代抗金名將牛皋(gāo)和清代文學家李綠園名列其中。

         與這么多婦孺皆知的歷史名人在一起,韓棱的名字顯得有些陌生,時隔近兩千年,韓棱的事跡也漸漸模糊。然而,透過歲月的大幕,真正走近這個人物,細究其生平事跡,彪炳史冊;縱觀其歷史影響,光耀千秋。一腔豪情沖霄漢,浩然正氣滿乾坤,韓棱名列其中名副其實,恰如其分。

❈❈

      一.人傑地靈,潁川自古多豪傑

       從焦桐高速引線駛往舞鋼市區的路上,迤邐的群山遙遙相望,綿綿不斷,蜿蜒的溪流穿田越野,涓涓不息。沿線一路都是恬靜的田園風光,忽然,一巨大的雕塑闖入眼簾,不禁讓人停車駐足。雕塑高約5米,頭戴冕旒(líu)冠,手持龍淵劍,在兩排漢闕燈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偉岸。而雕塑刻畫的人物,正是東漢司空韓棱。

         韓棱,字伯師,東漢名臣,潁川舞陽(今河南省舞鋼市廟街鄉大韓庄)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韓棱家鄉廟街鄉所在的潁川郡,歷史上產生過很多大家族,這一點熟讀三國的人應該並不陌生——諸葛亮高卧隆中時,志同道合者多是潁川人,劉備對此非常驚奇。《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記載,司馬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於潁分,其地必多賢士。」

         當然,吉星高照只是小說家借占星人之口的穿鑿附會,然而,歷史之中,此地著實出了很多世家大族,並有大量潁川人士在全國各地身居要職,引起世人關注。舉世聞名的灌夫家族,李膺家族,荀彧家族都出現在潁川郡。

         據資料顯示,潁川豪族在東漢擔任郡國守相、公卿級官員的人數在豫州五郡國豪族總數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守相級官員佔27.78%,九卿級官員佔35.38%,三公級官員佔21.62%。

二.出身望族,不墜家風門楣

在潁川眾多的豪族之中,只有一個家族與其他家族相比,顯得與眾不同,這就是韓棱家族。這個家族是所有家族中唯一帶有貴族血統的。韓氏家族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貴族的後裔,先祖可直推漢初分封的弓高侯韓頹當。據《後漢書·韓棱傳》記載:「韓棱字伯師,潁川舞陽人,弓高侯頹當之後也。」在爵位承襲六代以後,由於王莽篡權,西漢滅亡,韓氏家族不再享受爵位。《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載:「六世侯韓敞弓嗣,王莽敗絕。」但是,憑借著家族聲望和勤奮,在東漢一朝,韓氏家族很快又成了潁川郡的大族,也成為天下韓氏三大郡望之一。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孝悌、宗族思想日漸深入人心,反映到家庭上就是世代同居的家庭逐漸增多。潁川韓氏承襲了儒家的家族觀念,不僅累世同居,甚至兄弟共財,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東漢末期。據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九記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

         韓棱自幼深受家族良好文化和傳統的滋養,並最終成為家族的代表性人物。

         據《後漢書·韓棱傳》記載,韓棱父親韓尋,漢光武帝劉秀時做過隴西太守。雖然四歲就喪父,但是秉承著家族的優良傳統,韓棱孝敬母親,撫養弟弟,「養母弟以孝友稱」,年少時就以孝行聞名鄉里。年長後,韓棱將父親遺留下的家產分給族內兄弟,鄉人對他十分欽佩。後來,他被推舉做了潁川郡功曹。太守葛興因病不能視事,韓棱代理政務兩年,政通令止,治下有方,深受鄉里贊譽。

三.為官清廉,造福地方百姓

漢章帝年間,韓棱擔任下邳縣縣令,深受吏民愛戴。《東觀記》記載:「棱除下邳令,視事末期,吏民愛慕。」正因如此,以至於在活著的時候,就有當地百姓在嶧陽山前為他建廟奠獻。廟宇經過精心選址,不僅環境極為優美,而且風水絕佳。據《淮安府志卷之十一·祠祀壇壝祠廟寺觀陵墓》記載:「淵德公廟在治西六里,在武鄉岠山社。廟在郡北岠山之陽,右挾武水,左跨沂流,大河橫其前,黃石峙其後,誠勝概之地。」

         去世之後的兩千年裡,韓棱一直作為當地名宦而受百姓祭拜。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咸豐《邳州志》中看到邳州人對韓棱的崇拜。咸豐《邳州志》記錄了元朝梁彥中寫的《淵德公廟碑》,碑文這樣寫道:「韓棱為下邳令,俗美而政異,邳人追思,立廟奉祀,迄今不廢。」韓棱究竟做了什麼具體的工作,今天的歷史典籍中已經無可考證,但是在當地百姓的祭奠和緬懷中,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在中國一直有尊崇英雄的傳統,他們的光輝事跡在傳承中逐漸被附加、被升華、被神化,以至於很多人在去世後被奉若神明,關羽如此,韓棱也是如此。

         韓棱在世時,當地便流傳「邑獨不雹」的故事。大意是,當時淮南各地突降冰雹,砸壞了不少莊稼,唯獨下邳沒有受災,當地百姓認為這是託了一代好官韓棱的福。還有一則傳說,更是富有傳奇色彩。當地學正焦景秋曾說:「公平不飲,一旦侍上而醉。帝問,公對曰:『臣實今日降旦,邳人其或奠獻,所以若此』。遣使驗之,誠然。」(據《淮安府志》)意思是,韓棱平時不喝酒,因為生日時下邳人以酒拜奠,居然在千里之外的朝堂上醉酒。這些當然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的背後,折射出了當地百姓對韓棱深厚的愛戴之情。

         由於為官清廉、受民愛戴,歷代皇家對韓棱也多予褒獎,對他的祠堂敕封修繕。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韓棱廟「大構祠宇」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宋代時,韓棱被皇家封為「淵德公」,並下詔立碑記其事跡。在韓棱去世之後的兩千年裡,當地一旦出現水旱災害,官員百姓都到廟里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凡我吏民,值水旱災厲,咸往禱而輒應」。

四.品格忠直,深得朝廷倚重

淵深有謀,御賜寶劍。 在我國成語中,有一個成語叫做「韓棱之劍」,說的就是韓棱的故事。韓棱因為政績卓著,被朝廷徵辟,五次升遷到尚書令。東漢時政務均歸尚書台,其主官尚書令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事權。《六典》曰:「尚書令,掌總領百官,儀形端揆,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務皆會而決之」。簡而言之,尚書令行使丞相之權,地位十分重要。此時的韓棱與當時的僕射郅壽、尚書陳寵,都因為有才幹而被稱道。漢章帝曾對他們三個人賜以寶劍,並親自起了名字:「韓棱楚龍淵,郅壽蜀漢文,陳寵濟南椎成。」當時人們都評論說,因為韓棱淵深而有謀略,所以賜給他龍淵寶劍。直到20世紀50年代,「漢賜龍淵劍」匾額仍懸掛在舞鋼市大韓庄韓氏祠堂的門上。

正色立朝,固持己見。 韓氏祠堂懸掛的另一塊匾額是「正色立朝」。韓棱做尚書令的時候,面對聲勢煊赫的朝中權貴,他節操凜然,令人欽佩。尤其能表現他正氣品格的就是與外戚竇家的斗爭。漢章帝去世後,漢和帝幼年即位,其養母竇太後臨朝。竇太後的兄長竇憲在內掌握朝柄,對外宣布詔命,他的三個弟弟都身居要職,此時的竇家可謂權勢熏天,仗著家族勢力,做事便開始無法無天起來。自古以來,外戚權臣自絕之路,往往如此。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竇太後的哥哥竇憲因為擔心被分權,派人刺殺了齊殤王劉石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反而栽贓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並派遣御史官會同青州刺史把劉剛逮捕審問。劉暢和劉剛都是漢光武帝兄長劉縯的曾孫,此案一出,舉朝嘩然。雖然滿朝大臣都知道兇手是竇家人,但是因為畏懼,個個噤若寒蟬。在這樣的情況下,韓棱率先站出來,堅決認為,殺人兇手就在都城,不能舍近求遠。竇太後聽後大怒,嚴詞責問韓棱,韓棱始終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固執其議」。後來查獲刺客,案情大白,果然和韓棱說的一模一樣。我們現在常用的「固執」一詞,就是出自於這里。

外戚當道,禍國殃民。 在這里,就不得不談一下韓棱斗爭的對象竇憲,他也是一名舉世聞名的將領。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成語經常被胸懷大志之人引用,叫做「燕然勒功」,意思是登上燕然山,刻石記功,以此代指建立功勛。連一代名相范仲淹也在抗擊西夏時寫道「燕然未勒歸無計」,可以想見,這是多麼大的功勞。這事就是竇憲乾的。

         劉暢被殺案真相大白之後,竇太後大怒,把竇憲禁閉內宮之中。竇憲自知恐難保全,於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這次出征,竇憲大勝,幾乎滅掉北匈奴。據《後漢書》記載:「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大破之。憲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以紀漢功,紀威德也。」意思是竇憲追擊北匈奴,打到邊塞三千里以外,登上燕然山,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毫不誇張地講,這樣的功勞,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不輸於衛青、霍去病。如果不是藐視皇權、欺凌百姓、肆意踐踏國家法度及一再地胡作非為,竇憲應該可以稱為一代功勛。

         其實竇憲驕縱不法,目無尊上的行為並非刺殺諸侯這一件事情,而是囂張跋扈為時已久,甚至還帶有一些家族遺留。竇家是東漢大家族,竇憲的曾祖父是雲台三十二將之一,封為安豐侯。祖父竇穆,娶光武帝和陰麗華太後所生的內黃公主為妻。竇穆分封在安豐,想讓姻戚們都占據原來的六安國,就假託陰太後詔令,令六安侯劉盱休妻,而以女兒嫁劉盱。事情敗露之後,漢明帝將竇穆免官。幾年後,又將其連同竇憲的父親竇勛、叔叔竇宣一起下獄,賜死於獄中。然而,祖父、父輩的慘痛教訓並沒有讓竇憲有所收斂,他甚至變本加厲,倚仗其妹竇皇後(後來為竇太後)的勢力,橫行朝野。漢章帝在世的時候,竇憲就因為變相搶掠沁水公主田園而遭到皇帝苛責。沁水公主是漢明帝劉庄的第五個女兒,深受明帝寵愛。大婚之時,漢明帝派百官監管,動用千名勞工,用一個月時間建成沁園作為公主的陪嫁。沁園北依太行,南鄰沁河,富饒、幽靜、明朗、祥和。「矮屋曲籬間,綠竹黃花綺」「地在無塵境,人來不住天」「筠篁突淇澳,風景勝江南」。後來有一個詞牌叫《沁園春》,即來源於此,可見其景色之美,名不虛傳。也正因為如此,才遭到竇憲覬覦,低價強買這個園林。後來漢章帝得知此事,怒斥竇憲,竇皇後也身穿常服請罪,才最終得以開脫。然而,竇家多是冥頑自負、怙惡不悛之人。章帝去世,幼帝登基,竇家人便又不可一世。

       不畏權貴,為國除害。 正因為征討匈奴有功,竇憲最終被免於處罰,這更加助長了他囂張的氣焰。於是便以耿夔、任尚為爪牙,以鄧疊、郭璜為心腹,以班固、傅毅為幕僚,把攬朝政,占據要津。一時刺史、守令等官員多出其門。著名大臣尚書僕射郅壽、樂恢因為違忤竇憲之意,相繼被逼自殺。而他們手下的爪牙、仆從更是狐假虎威,肆意侵凌平民,強奪財貨,搶掠婦女,京城一片混亂。主管官吏忍氣吞聲,不敢舉奏。

         司徒袁安見天子年幼,外戚專權,深為憂慮,言及國家大事,往往嗚咽流淚。韓棱也對時局憂心忡忡。然而,即便如此,韓棱依然保持著不卑不亢、不畏權貴、不趨炎附勢的品格。永元三年(公元91年)冬,漢和帝巡行長安,下詔讓竇憲前來會合。竇憲將要到的時候,尚書以下的官員都商議著是否拜竇憲呼「萬歲」。只有韓棱正顏厲色地說:「夫上交不諂,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認為為官要對上不獻媚,對下不欺壓,哪有向大臣稱萬歲的道理。眾官員聽了都羞愧難當,不敢再提。

         有道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永元四年(92年)竇憲的黨羽鄧疊、鄧磊、郭舉、郭璜互相勾結,欲謀叛逆。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趁竇憲還朝的時候,勒令其自殺。韓棱奉命查辦其案,追查同夥,日夜操勞,一連幾個月都沒有休假,漢和帝念他憂國忘家,賜布三百匹。

         晚年的韓棱出任南陽太守,朝廷特許其回鄉祭祖,家鄉人都以擁有韓棱這位名臣為驕傲。南陽是東漢的龍興之地,也是朝中許多貴族的故鄉,向來因為「難治」而出名,但是韓棱在任南陽太守期間,執紀嚴明,施法公正,嚴厲揭露和打擊奸盜,使得郡中的權貴十分害怕,社會風氣獲得極大好轉。

 五.家風純正,世代傳頌

        潁川郡歷來「法興儒弱」,所以豪族之中多有不法,而潁川韓氏一直秉承著「剛直不阿、本色立朝」的家訓,歷朝歷代多忠臣直臣,清官廉吏。韓棱的兒子韓輔,在安帝時做趙國國相。韓棱的孫子韓演,在順帝時為丹陽太守,政有能名;在桓帝時為司徒,後征拜司隸校尉,成為監督京師和京城周邊地區的秘密監察官。

         韓棱的後代遷居安定武安。後世子孫中,韓耆在後魏官至龍驤將軍、常山太守,封武安侯,謚號成,徙居九門;韓茂官至征南大將軍、太子少師,封安定公,贈涇州刺史、安定王,謚號桓。韓均襲爵安定公,官至定州刺史,謚號康;韓皎官至雅州都督;韓仁泰唐時官至曹州司馬;韓叡素官至桂州都督府長史;韓仲卿官居秘書郎,贈尚書右僕射;韓會官至起居舍人,後被貶為韶州刺史。

         潁川韓氏在唐代尤為出名,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其中兩位韓瑗、韓弘即出自潁川韓氏。據《舊唐書》列傳第三十記載:「瑗少有節操,博學有吏才。」《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瑗字伯玉,相高宗。」韓瑗襲父封為潁川公,敢於直諫,唐高宗時任宰相。韓弘為唐憲宗相。《舊唐書·韓弘傳》:「韓弘,潁川人。父子兄弟,皆秉節鉞,人臣之寵,冠絕一時。」

         可以看出,此後的幾百年裡,韓氏後代屢出精英,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更是婦孺皆知。韓愈作為一介文臣,冒著被殺的危險,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阻唐憲宗派使者去鳳翔迎佛骨,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這樣敢於直諫的精神實在是讓人肅然起敬。

六.青史留名,傳頌千古

永元九年(97年)冬十二月,韓棱代替張奮為司空。永元十年(98年)七月,韓棱因病去世,葬家鄉老金山下。兩千年來,每逢清明,都有韓氏族人從五湖四海前來祭拜。歷朝歷代在此地做官及此地外出為官之人都以韓棱為楷模,來這里祭祀瞻仰。

         不久前,突然很想去拜謁韓棱墓。驅車走在廟街鄉蜿蜒的小路上,沒人導向,找了足足兩個小時才到墓地。沿途的村民大多並不識得韓棱,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能指出「大冢」的方位。幾經周折,終於在冷崗村西北的田野里,找到了韓棱的墳墓。漢代王侯的墓葬,封土一般都很大。看老版《三國演義》時,清楚地記得袁紹的墓如同一個小山。但是見到韓棱墓的時候,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墓高約8米,佔地50多畝,遠遠望去,上面灌木叢生,芳草萋萋,如同小丘陵。雖久經歲月剝蝕,歷經世事滄桑,卻不失恢宏氣勢。墓前矗立著「東漢司空韓棱之墓」的巨大石碑。

         在感到震撼的同時,內心也不由十分沉重。鄉民的忘卻,大有「鄉人相守不相知,笑問客為何處人」的悲涼;周圍機器的轟鳴、塵土的飛揚,讓我想到《戰國策》中古人對於柳下惠墳墓的保護,想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的記載。對先賢的敬重、對先賢精神的發揚,相對於古人,我們顯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臨走之時,正值太陽西沉,衰草寒鴉映襯下的落日,彷彿象徵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極目遠望,薺麥青青,廣袤的中原大地曾經上演了無數慷慨激昂的故事,而薪火相傳的民族血脈仍舊在這片土地上延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還將會有多少故事在這里賡續、上演?

         值得欣慰的是,傳統文化的價值正逐漸被得到重視,人類精神也最終要從其本源中汲取力量。為保存歷史古跡,歷屆舞鋼市委、市政府對墓地多加保護、修葺;為紀念鄉賢名宦,廟街鄉政府斥資修建了韓棱文化廣場;為發掘韓棱文化,舞鋼市多次組織國內外知名學者召開文化學術研討會,交流探討;為發揚韓棱精神,舞鋼市紀委將韓棱墓及韓棱文化廣場定為全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如今的韓棱墓已經入選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7. 宋慶齡祖籍是哪裡

宋慶齡祖籍海南省文昌縣。

1893年1月27日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樹,字耀如,原名韓教准,早年漂泊美國,中年回國興辦實業,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和親密戰友。母親倪桂珍是中國較早接受文明,反對封建的進步婦女之一。宋慶齡7歲時入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907年,15歲時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聽到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熱情歡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宋耀如的父親,也就是宋慶齡的祖父叫韓鴻翼,韓鴻翼是一位崇尚儒家觀念的商人,為人寬厚,熱心公益事業,因經辦賑務,耗盡了積蓄,家境漸趨貧寒。1863年前後,在海南文昌縣古路園村韓鴻翼相繼生了三個兒子,老大叫韓政准,老二叫韓教准,小名阿虎,弟弟叫韓致准,這老二就是後來的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

1987年4月,現在的海南省文昌縣在當時隸屬於廣東省,當年的廣東省文昌縣有一本縣志,在這本縣志上明確的寫明了宋氏家族的歷史,並首次提到了宋氏家族的祖先姓韓。之後該縣又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文昌文史》,在這本書中有一篇《紀念宋慶齡同志專輯》,其中這樣寫道:「宋慶齡同志的父親實際上姓韓,原名韓教准,英譯韓喬蓀,又名宋嘉樹,別名宋耀如,系海南島文昌縣昌灑區慶齡鄉古路園村韓鴻翼的第二個兒子。短短66個字,揭開了宋慶齡之父的身世之謎,確定她父親姓韓不姓宋。可既然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原本姓韓,是什麼原因讓他改名為姓宋了呢,他隨的又是誰的姓呢?

據安陽師范學院教授郭勝強介紹:宋慶齡父親的少年時代,有一次在文昌老家中碰到了從美國回來的舅父。舅父在美國的波士頓,開設一家茶絲商店,生意不錯,唯一遺憾的是膝下沒有兒女,在一些祖人的建議下,宋慶齡的父親便過繼給了他的舅父。舅父見這個孩子聰明伶俐,大為高興,當即偕往美國,由於舅父姓宋,韓教准從此改名為為宋嘉樹。青年時代的宋嘉樹,被授予見習牧師, 1886年1月,宋嘉樹以傳教士身份回到上海。1887年與倪桂珍結為夫妻,這不僅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為影響中國現代歷史進程的一次重大事件。當年宋慶齡和孫中山的婚事,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也贏得了父母的諒解,並給她們最鍾愛的二女兒送來了一套傢俱和百子圖緞作為嫁妝,如今這套父母送的嫁妝仍保存在宋慶齡在北京和上海的家中。宋慶齡對父母懷有深厚的感情,她始終銘記著父母的養育之恩,並把這種真摯的感情保持到終生,最終和自己的父母合葬在了一起。

海南的韓氏祖譜,排列的非常清晰,韓氏的開山始祖是韓顯卿公,韓顯卿公是宋朝人,公元1197年從廣州雷州遷到海南的,當時由於金兵入侵,為了躲避戰亂,他攜帶著他的一家老少,抱著韓氐的祖譜來到了海南島,海南島的韓氐脈絡非常的清晰,一人衍一脈。

在海南島,凡是韓氏的後裔,每年都會到韓氏祠堂前來拜謁,一來是為了敬祖,二來表示時刻不忘祖宗與人為善的教導和「適時濟物」的家訓。在韓氏祠堂除了供奉著韓顯卿公的塑像外,還有宋朝位高權重、政績顯赫的三朝元老韓琦的雕塑,也就是安陽韓王廟的宋代三朝宰相韓琦。韓顯卿公是海南島的韓氏開山鼻祖,供奉他的塑像是理所當然,可為什麼還供奉著祖籍相州、也就是今天安陽,韓琦的塑像呢?韓顯卿公和韓琦又是什麼關系?

從家譜中就可以看到,韓顯卿公是韓琦的第六代孫,另外,韓顯卿公1197年來到當時的文昌縣後,他建立的韓氐祠堂的堂號,也是用的晝錦堂,和安陽的韓埼的晝錦堂堂號是一樣的。2010年韓氐第四屆懇親會的時候,在文昌韓氐祠堂看到了晝錦堂三個字,與安陽韓王廟的晝錦堂如出一轍,從這兩點足以證明韓顯卿公是韓埼的後代,海南這么多的姓韓的人都是安陽韓琦的後裔。

宋氏家族在中國近代史上功績彪炳,十分顯赫,宋家子女個個都是民國時期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尤其是國母宋慶齡,傳奇的人生書寫了不朽與輝煌。通過還原歷史的真相,證實他們都是韓琦的後人,安陽的後裔,這並不是為了要改寫歷史,而是要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歷史,並為安陽誕生出如此多的歷史名人,國之棟梁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如今不論是千年前的三朝宰相韓琦,還是上個世紀的宋氏家族,都已如水一樣流過,但他們在歷史星空中閃耀出來的人性的光輝,和那種天下為公,心濟蒼生的精神,還是那麼的奪目和耀眼。這種光輝必將激勵著更多的安陽後來人,心懷天下,書寫輝煌。

8. 韓姓輩分排行

1,山東淄川:在修厥德長發其祥克己治人百世彌昌宗社崇怡國蘊玉堂貴正舉直隆厚華光

2,山東莒南:邦首文成本玉克傳林輝茂振臣繼廣一西增北祥

3,山東濟陽:友振庭孟忠孝節義建業正兆宜懷本丕元祥修家啟茂俊延學瑞澤長衍斯傳清化鴻德保貴芳



4,山東寧津: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衛國大印正蘭紅

5,山東章丘:維淑昭憲延保繼慶貽厥乃德錫爾泰盛超秀斯廣曰洪榮光人文丕振百載隆昌

6,江西萬載:世德垂芳遠榮華福祿昌

7,陝西山陽:子宗國景方原文肇自唐嘉慶創繼業樹德建朝綱長龍傳家遠學耕互商聯

8,陝西藍田:建炎登應錫善克

9,江蘇邳州:齡先光昭鴻業立勛忻然隆盛家法承君澤延後嗣福綿乾坤文武兆慶萬載如新

10,四川蒼溪:永大宗元先文章山林玉秀仕澤祥學到思建輝前續中流登雲家國昌

9. 惠山古鎮韓氏祠堂

現在男方他們都是供奉這種祠堂

10. 韓堂村有口明代大井

文圖/李根勇

韓堂村|大井的前世今生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韓崗鎮韓堂村,在村莊的南北大街中央,有一口明代人工挖鑿,用青石壁圈成的古井,井台用條石砌築三級台階,井口用鋼網封鎖保護,井底約五米處清水清晰可見,井口上方建有木質仿古亭,仿古亭正南上方懸掛木質方匾,匾額由名人題寫四字:"清泉千秋"。

據說:這口大井挖掘於明朝初年,由韓堂村韓氏家族共同出資,屬於公益打井項目,讓當年的百姓方便採取飲用水,石匠建築石壁,精鑿成井口直徑達二米的大井。,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村民同時圍繞井周圈打水,不用排隊等候,解決當時村民們飲用水的老大難問題,服務百姓,造福社會。

積善人家,必有餘慶。韓氏家祠,當年原來有一口小井,僅供韓氏家族族人飲用。明朝初年,改朝換代,剛剛立國,百業待興,經濟條件較差,其他別門外姓的鄉鄰,十分羨慕韓氏家族有一囗屬於自己的飲用水井,也時常排隊到韓氏家祠小井打水。

為了方便鄉鄰用水,韓氏家族共議,確定在村中央風水寶地,新挖一口大井,資金由族人分攤,不讓別門外姓百姓拿錢。此井打成後,千百年來,井水甘甜如飴,清泉歷經悠悠歲月,經久不衰,成為坊間美談佳話。

在過去,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凡大家商賈,有致富不忘家族,發家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多有捐善款修路、砌橋、打井、建廟的傳統,此井就是當年的典型案例。說來也怪,自從韓氏族人自費打好大井的善義之舉以後,人丁更加興旺發達,人才輩出,達官賢貴層岀不窮,韓氏先瑩樹木茂盛,石望候、人像、石獅等一應俱全,鄉閭同欽,坊間熱議,蜚聲鄉里,成為一方名門望族,令人稱奇。

俗話說得好:吃水不忘打井人。如今,盡管韓堂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這口大井已不再作村民飲用水之用,但是,在村莊改造規劃時,還是被有心的人們保留下來,同時保護了大井和韓家祠堂中的小井,作為德育傳統文化教育的活教材,散發著積德行善的殷殷情愫,跨越古老,走向未來。

韓堂村受濟寧市管轄,天藍水清,民風淳樸,社會和諧穩定,村民委員會和村黨支部兩委,位居村中心地段,處在南北大街和東西大街交叉街口的西南側,院中有村衛生所,緊鄰村兩委的西側東西大街,綠水美化,綠樹紅花,飯店、商店多家,生意興隆,十里八鄉的食客絡繹不絕,成為一方的樣板村。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