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不排斥馬來人
Ⅰ 為什麼當年馬來西亞一定要逼迫新加坡獨立
馬來西亞當時之所以讓新加坡獨立,是因為當時馬來西亞的統治者是馬來而這些統治者想讓馬來人在馬來西亞占據主導地位。新加坡當時華人的人數非常多,幾乎與馬來人持平,所以馬來西亞讓新加坡獨立之後有利於保證馬來人的統治地位。第2個原因就是新加坡人口眾多。新加坡的人口非常多並且人口比較密集,在加入馬來西亞的時候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80萬人之多。當時新加坡絕大部分人都是華人。所以馬來西亞在看見新加坡加入進來的時候,那些馬來西亞統治者為自己的權力感覺到擔憂。因為華人的人數增多之後,明顯華人是占優勢的並且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有可能根本就控制不住這些華人。當時這些馬來人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馬來西亞,所以才逼新加坡獨立的。
Ⅱ 新加坡那麼發達,馬來西亞為何當初還要丟棄新加坡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恩怨由來已久,無論是曾經合並,還是後來的丟棄,雙方之間都是因為利益,利益才是兩者搭夥、散夥最為主要的緣由。
英國在對馬來西亞地區進行殖民之前,馬來西亞是屬於多個不同的封建小國家組成的,而現在的馬來西亞半島還有新加坡則是同屬於柔佛王國的管轄之下。
加上兩方還有共同的利益可以協商,所以在馬來西亞群島脫離英國殖民之後,新加坡便加入到馬來西亞這個聯邦國家之中。
但在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不到兩年時間,馬來人的政治地位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障馬來人的特權,新加坡則被“開除”聯邦,新加坡也算是被迫獨立。
其實站在馬來西亞的角度上看,開除新加坡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新加坡很好,有新加坡在,馬來西亞相當於多了數個吉隆坡,對其國內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是會提升的相當快。但這些在馬來西亞看來都應該站在政治地位有保障的情況下,有新加坡在這些是沒任何保障的。
因為馬來人對自己並不自信。
Ⅲ 有了解新加坡的嗎,為什麼新加坡的馬來人
作為外籍人,不適於談論新加坡社會族群問題,借用中國發言人常說的口語,對中國內政事務,不允許外人說三道四。
Ⅳ 新加坡是不是視馬來西亞為祖國
不可能,當初怎麼說也是我們的tunku把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的,試問你還會把把你狠心踢出家門的主人視為主人嗎?
馬來西亞人對新加坡人卻有著一種愛恨情結,有些新加坡人認為我們馬來西亞人去新加坡搶了他們的飯碗,而有些馬來西亞人喜歡諷刺新加坡什麼都要靠別人(至少我有的時候會諷刺一下新加坡的朋友,呵呵),比如說水和食物(不過近幾年新加坡比較獨立了,好像也不再需要馬來西亞提供水)。但無論如何,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都還是把對方視為同胞,尤其是同在異鄉生活的情況下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比較容易打成一片,畢竟大家的文化和語言都非常相同,多少就有一點親切感。(至少我周遭的情況是這樣)
Ⅳ 新加坡的華人比馬來人地位高嗎
是的,新加坡的華人地位不能說多高,但是不比馬來人低,像你說的,執政的都是華人,當初新加坡建國時為了和平,為了表示不會歧視華人也不歧視馬來人,官方語言即沒選漢語也沒選馬來語而定為英語。應該也算是明智的
馬來西亞就不行了,經常還有反華示威遊行
Ⅵ 新加坡為什麼不願離開馬來西亞後來為什麼又獨立了
與近代其他謀求獨立的國家不同,新加坡的獨立之路沒有戰爭,只有眼淚,被迫獨立的眼淚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是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小島,面積不大,但緊挨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越,且水深港闊,是一個難得的貿易中轉站。
(李光耀在獨立現場潸然淚下)
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只要馬來西亞給予華人以平等待遇,新加坡就願意重返馬來西亞。
但是李光耀的熱臉總是碰到馬來西亞的冷屁股,對於馬來西亞而言,新加坡華人太多了,如果新加坡真的重返馬來西亞,華人數量會大幅增加,必然嚴重沖擊馬來人的統治地位,因此馬來西亞政府嚴詞拒絕了李光耀的“好意”。
此外,新加坡國旗中的月亮圖案也是馬來西亞元素,象徵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千絲萬縷的聯系。
Ⅶ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曾經同屬一個國家,新加坡是怎麼獨立的
新加坡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國家,作為除中國外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 中新兩國的高層以及民間交流都是非常頻繁的。別的且不說,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許多政策,就多少能從新加坡找到一些影子。
馬來人之所以對「主體民族」地位如此看重,就是因為他們畏懼掌控國家經濟的華人,所以要在政治上確保馬來人優先的原則。這種公然違背種族平等的法規,居然就一直被寫在馬來西亞的憲法里,而且存續至今。
從新加坡把馬來語列為官方語言之一,而且明確規定其為「國語」就可以知道,新加坡人對於回歸馬來西亞大家庭,是非常樂意且期望的。但現實則決定了它不可能實現,除非某一天,馬來西亞的憲法能夠改寫,刪掉所有「馬來人優先」的條文。這一天是否真能實現,就讓時間來告訴我們吧。
Ⅷ 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人哪個對中國的歧視大
樓上,你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嗎?
沒去過別瞎猜~~我老舅住在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伊斯蘭教國家,馬來人、印度人、華人是當地三大族裔,因為伊斯蘭教影響,當地社會是比較和諧的。雖然沒新加坡富,但人家的信仰極其虔誠的,伊斯蘭教是最講究言行道德的。所以,你只要不惹穆斯林,大家很和睦。
新加坡華人以講英語為正常、即使兩個華人都會中文,講英語更加體面。所以前兩年新加坡錢總理李光耀才呼籲大家恢復中文,重新說中國話。強調新加坡富不是因為新加坡講英語,是因為新加坡會講中文。~~
Ⅸ 求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的原因
寫這段真實的歷史,還要從馬來西亞聯邦史開始。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么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惜,歷史不容假設)。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