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石油怎麼開采
『壹』 你知道如何勘探、採集位於海洋中的油田嗎
石油勘探,就是考證地質歷史,研究地質規律,尋找石油天然氣田。主要要經過四大步驟,即:確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圍;然後從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來;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圍尋找有利於油氣聚集的地質圈閉;最後對評價最好的圈閉進行鑽探,查證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氣,並搞清它有多少儲量。下面對這四個步驟的工作內容作一介紹。(具體的石油勘探技術方法後面有專題論述) 前面已經講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這里形成的。因此,確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圍當屬是首要的。
確定古湖古海的地質依據,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印模、痕跡等)。通過地質家們的研究,地球上的岩石種類極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漿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漿噴發到淺處或地面後,凝固而成的。電視中曾多次報導過現代火山噴發的壯觀場面,因此對這種岩石的來源與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積岩,前面在油氣形成問題時,已談到了它的來源與形成過程了,它就是確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質依據。也就是說,哪裡有沉積岩,哪裡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這是毫無疑問的。三是變質岩,這主要是各種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積岩),在地殼的變遷過程中因經受高溫高壓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變成了既堅硬又緻密的另一類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樣區別呢?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確定和區分的。因為湖泊與海洋的生物特徵是大不一樣的。另外,即使同樣的沉積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是以當時水的鹹淡來分的,淡水為湖,鹹水為海……。古湖古海的保存狀況對找油找氣的影響十分重要,在後來的地質變遷中,或遭受過風化剝蝕,造成殘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壞;或經過嚴重的變質過程等等,這些情況也都要通過對岩石性質和地層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證其發育過程。 尋找地質圈閉是尋找油田的中心環節。任何一個找油部門對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視的。地質圈閉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形態各異。例如大慶油田的大慶長垣,其圈閉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我國找到的最大儲油圈閉。當然也有小到不足一個平方公里的,有的單獨的含油圈閉只有一口油井。地質圈閉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為一個完整的地質圈閉;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來。我國有能力探測到的圈閉埋深,大約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這個深度以內,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較准確,鑽井也能夠得著。尋找圈閉自然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大到小的過程,對於深而小的圈閉,找到它當然是很困難的,它要求的技術精度、難度要比一般情況下高的多。找到地質圈閉以後,還要對圈閉進行是否具備儲油條件的研究和評價工作。一般來說,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質圈閉,有利於油氣運移進去,成為有希望的油田,而對其他地方的圈閉,評價就要低一些。再則各個圈閉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儲藏油量的大小等情況也需要進行研究和評價。 對所找到的地質圈閉,裡面是否儲藏著石油或天然氣,在沒有對它進行鑽井驗證之前,一般是很難給以定論的。因此,對地質圈閉進行鑽探,這是尋找油田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一個步驟。其重要性及關鍵性在於,這個步驟中所採取的一切技術和手段,它都關繫到一個油田能否順利誕生以及它的實際命運問題。
在油田發現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一個圈閉本來是充滿了石油的,但因鑽探技術及方法不當,而沒有發現其中的油氣,直到若干年後,人們再次認識,再次鑽探時才證實是個油田;還有的在首次鑽探中就發現了油層,但其中油氣就是出不來或油氣產量很低、結果評價為沒有工業開采價值而棄置一旁,可是以後的重新鑽探或經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又噴出了高產油氣流。可見,鑽探是發現油氣田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與前面的工作關系,如同十月懷胎與一朝分娩那樣,所以必須十分認真對待。
在盆地內或一個圈閉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應該打在什麼位置,這是要綜合考慮多種資料以後才能確定的。其實,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來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如新疆克拉瑪依因為旁邊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見,它就是第一號探井生油的。至於我國東部在覆蓋區找油田,就不那麼容易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說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兩口空井;勝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華8井,說明在此之前曾經至少打了7口乾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後才發現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經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當然,確定探井井位也不是無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簡單而言,以找油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層為目的的井稱之為基準井或參數井)總是盡可能定在圈閉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氣總是浮在水的上面。這里的所謂高是指含油層的「高」。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因而「高」也不是絕對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鑽探的圈閉象個反扣著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這個圈閉象一條豎放著的大魚,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處;如果圈閉象一塊傾斜的板(克拉瑪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極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頭發都在頭頂上最密,但禿頂者卻在頭部的周圍才有頭發,如果一定要在頭頂去剪發,只會徒勞無益,新疆准噶爾盆地就有這樣的實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處打成了一口探井,一無所獲,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較低處打井,卻出了油,用「禿頂」周圍的頭發來比喻,確有相似之處。也有確實在「盆底」找到油的,猶如炒菜的鍋里放點油,它不可能停在鍋沿上,這是因為這里的地層里幾乎沒有水,石油不佔密度差的優勢浮起來,只好「沉底」了,這種實例很少,所以「高處找油」仍然是首先應當遵循的准則。
當一個地質圈閉經鑽探後,有一口井獲得了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流,這就算是找到了一個油田。但是,還必須進一步把這個油田的具體范圍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鑽探過程中發現油氣之後,就應立即查清油層的層數、深度、厚度,並要搞清油層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還要對油層進行油氣生產能力的測試和原油性質的分析。然後再進行擴大鑽探,進一步探明圈閉含油氣情況,算出地下的油氣儲藏量有多少。這樣,對單獨個油田來說,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結束了。
最後這里還需加以說明的是,在實際尋找油田的工作中,這個步驟不可能絕然分開進行,而總是相互聯系、交錯進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過程中,往往也同時就找到了地質圈閉;在找地質圈閉過程中,也會發現新的沉積地層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鑽探圈閉時,也會發現新的生油層和儲集層,以致給人們增加許多新的認識。總的來說,尋找油田的過程,一方面是人們對地下情況不斷積累資料、深化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
『貳』 新加坡發展煉油工業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1)距離石油產區近,距離波斯灣海灣地區近。方便原油的進入。
(2)靠近馬六甲海峽,海運便利;馬六甲海峽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3)石油加工工業技術成熟,重油蒸餾技術、延遲焦化技術、溶劑脫瀝青技術、減黏裂化技術、重油催化裂化技術、重油催化加氫技術,以及重芳烴 、C5和C4輕烴 、煉廠干氣的化工綜合利用技術成熟。
(4)接近國內外消費市場。
『叄』 中南海東部石油開采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千米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主要是珠江口盆地,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1997年1297萬噸,發現油田和含油氣構造24個,探明優質儲量近5億噸,南海東部連續10年油氣產量超千萬立方米。2008年產量達到1200萬噸。
一、油氣歷史
1974年,開始海洋石油物探作業。
1976年,西沙群島永興島鑽探了南海第一口深探井——西永1井。
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
1983年11月,恩平構造上鑽探對外合作第一口探井,發現第一個含油構造。
1984年,菲利普斯公司在西江24-3獲得第一口高產油井,發現西江24-3油田。
1985年8月,發現惠州21-1油田。
1987年,發現陸豐13-1油田。
1996年,原油產量超過1000萬噸,成為全國第四大油田。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
1997年1月,與聖太非石油公司合作發現番禺4-2油田。
1997年6月,與菲利普斯公司和派克頓公司合作,我國第一口大位移井——南海西江24-3-A14井鑽探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鑽井上又一進步。
2005年12月,南海東部海域第一個自營開發的油田——陸豐13-1油田投產,證實了技術的提高。
2006年,通過與哈斯基公司的精誠合作,中國海上第一口水深超千米的探井——荔灣3-1-1井獲得成功。南海珠江口盆地荔灣深水天然氣構造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深水油氣發現的空白。該構造擁有約1000億立方米的探明儲量,大大增強了公司對中國海域深水勘探前景的信心。
2007年8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就26/18區塊簽訂產品分成合同,這是中國海油與新加坡石油的首度合作。據知,26/18區塊位於中國南海東部海域的珠江口盆地,區塊面積4961平方千米,水深85~200米。根據合同規定,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在26/18區塊進行二維地震數據採集,並鑽探預探井。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承擔全部的勘探費用。中國海油將有權參與合同區內所有商業油氣發現最多51%的權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勘探部總經理朱偉林先生表示,中國海域豐富的勘探潛力有著高度的吸引力,也正緣於此,我們才能不斷地迎來新老朋友,合作勘探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
2009年,陸豐13-1油田成為中國海油第一個因石油合同到期而回歸自營的油田。
二、惠州油田群
由惠州21-1油田、惠州26-1油田、惠州32-2油田、惠州32-3油田和惠州32-5油田形成惠州油田群。其中,惠州21-1油田於1985年8月發現,1990年9月投產。惠州26-1油田於1988年3月發現,1991年11月投產。惠州32-2油田於1990年12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3油田於1991年1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5油田於1996年9月發現,1999年2月投產。
2000年6月,惠州26-1北項目成功投產。
三、流花11-1油田
1987年發現流花11-1油田。
流花11-1油田是目前南中國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該油田位於南中國海的珠江口盆地,在香港東南方向300米的水中。阿莫科於1985年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獲得區塊29/04合同。經過初步勘探研究後,流花11-1A開鑽。測試產油量是每天2240桶重油。隨後進行的評價井鑽探流花11-1-3和流花11-1-4證實油儲量巨大,超過10億桶。1993年12月,科麥奇公司加入合作開發的隊伍,持有24.5%的股份,阿莫科也持有24.5%股份,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部公司持有51%的股份。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中外合作採用創7項世界第一、國際領先水平的開發生產技術。流花油田因此被世界海洋石油界譽為「國際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
2003年7月24日,中國海油從跨國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科麥奇手中接過油田所有權,隨即進行了機構重組,本部對油田作業的支持大大增強。同時,拓展管理思路、細化管理、強化成本控制、穩定骨幹隊伍等一系列措施得以實施。2004年,油田產量增加7.7%,生產時率提高至94.31%。2004年10月22日流花油田提前完成年度生產任務,產量甚至超過2001年生產高峰時期。與之對應的是,油田直接作業費減少3.9%,桶油成本降低10%,行政管理費壓縮到2003年的30%,並且逐年降低。
2006年5月17日,台風「珍珠」中心直襲流花11-1油田。在油田作業的「南海勝利」號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6根錨鏈被台風刮斷,3根軟管斷裂,油艙破裂。油田被迫停產。中國海油自力更生,經過一年奮戰,流花油田提前成功復產,並取得7項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人開始掌握深水油氣田設備維修技術,一舉打破了外國公司對世界深水工程領域的壟斷。
『肆』 新加坡石油公司的發展歷程
1969年 新加坡石油公司正式成立;
1973年 成立了新加坡煉油廠,日生產能力達到70000桶;
1974年 開始向Paya Lebar 國際機場提供航空燃料;
1979年 與兩家跨國石油公司合資成立新加坡煉油公司(SRC),開展和操作石油提煉業務;
1981年 開始向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提供航空燃料;
1983年 開始投入使用接觸改良器和減粘裂化爐;
1984年 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加油站;
1986年 SRC開始投入使用合成氫化裂解器;
1989年 獲取國際石油貿易特許資格;
1990年 新加坡石油公司上市;
1992年 設於新加坡南部的離岸油庫基地(總面積220,000平方米)開始運作;與Agip Petroli(阿吉普)合資成立潤滑油調配廠;
1994年 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經銷和零售LPG(液化石油汽);
1995年 開始投入使用殘余催化裂化反應器;
1997年 開始在台灣國際機場提供航空燃料服務; 2000年 在印度尼西亞KAKAP 原油和天然氣油田取得15%的股份;40.2%的份額入股韓國虎牌石油公司取得印度尼西亞PT天然氣輸送項目的承建資格;
2003年 在新加坡的Grissik 到Batam 地區,建設天然氣輸送管道;
2004年 收購bp在新加坡煉油廠、加油站、液化氣的股份;投股越南102和106油氣源板塊的開發勘探項目; 投股印度尼西亞的Sampang 新加坡石油公司,開采印度尼西亞油氣田;收購BP在新加坡的28個加油站和加氣站; 2005年 投股柬埔寨離岸的B板塊油田開發勘探項目,取得30%的股份;
2004-2006年榮獲新加坡超級品牌獎項
2007年 與中海油合作,在珠江口開始勘探油田;開始在中國渤海開采原油
2008年 獲得2008年亞洲最佳能源公司的獎項 ;成為日本新石油(NIPPON OIL) 調配廠股東之一, 營業額超越111.23億新加坡幣(RMB556.1億) ; 固定資產達到33.8億新加坡幣(RMB169億) , 贊助中國錦標賽2000cc冠軍車隊-778,車隊專用賽車油 廣東新油商業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石油(SPC)在中國的唯一一個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涉及新加坡石油(SPC)系列潤滑油在中國的營銷和銷售。是新加坡石油在中國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2006年10月12日,廣東新油商業有限公司自正式成立以來,就肩負著新加坡石油在中國發展的重任,是SPC未來中國發展的橋頭堡。
『伍』 我想知道新加坡一些情況越詳細越好
新加坡
國名: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別稱:星洲、星島
首都:新加坡(Singapore)
國慶日:8月9日
國土: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堪稱"亞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國面積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積占絕大部分,因而被稱為"城市國家"。
氣候:新加坡全部國土都位於北緯1度線內,距赤道不過137公里,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徵,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對較少。
國家簡史: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
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新加坡古稱"單馬錫",18到19世紀是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9世紀時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為英國在亞洲的重要貿易港口和軍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統治,並淪為日本的直轄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實行內部自治。1963年9月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
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政治經濟
新加坡是英聯邦成員國,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實行總理內閣制。 新加坡的經濟傳統上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引人矚目,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民族與宗族
新加坡人口為310萬,其中76%是華人,馬來人約佔15%,其他則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人和西方人。每平方公里達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政府機關使用英語,英語為行政用語,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使用英語和華語。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華人及斯里蘭卡人多信奉佛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交通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聯系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空中心,航線通達54個國家(地區)、127個城市。從中國的北京、廣州、廈門、深圳等城市都可直航新加坡。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機場之一。 新加坡交通發達,設施先進,有火車及巴士來往馬來西亞、泰國各主要城市。長途巴士總站設在新橋路,每天有數班車通往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關丹、馬六甲等。
地鐵
地鐵是新加坡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地鐵全長67公里,設有42站,分為兩線:即從海濱灣通往義順為南北線,從巴西立通到文禮為東西線。在每個地鐵車站里都有標示非常清楚的路線圖及使用說明,搭乘地鐵前最好先確定車費及地點。南北線以"N"表示,黃色表示北行線,紅色表示南行線;東西線以"W"表示,綠色表示東行線,藍色表示西行線;市中心區以"C"表示。要查看站名只要記住顏色及號碼即可。
地鐵車站的運作完全自動化,由電腦控制自動售票機、乘客出入閘口等。到自動售票機前投入硬幣,同時按下應付車費的按鈕,如有餘額,機器會自動找錢,並付給車票。地鐵車票有時間限制,扣掉搭地鐵所需時間外,若在閘門內逗留超過半小時,車票便自動作廢,乘客無法再通過電腦閘門,若想出來,須另外補票。地鐵運行時間是早6點至晚12點。
節慶活動
新加坡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4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許多節日。在保留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鼓勵人們向新加坡統一民族文化習俗演變。
主要節慶有新年、印度族豐收節、新加坡河木筏大賽、印度族大寶森節、伊斯蘭教齋戒月及開齋節、耶酥受難日、哈芝節、衛塞節、端午節、新加坡美食節、國慶節、中秋節、齊天大聖誕辰、中秋賞燈會、印度族屠妖節、印度族九宵節、九皇爺慶典、印度族盜火節、印度族萬燈節、聖誕節等。
飲食
新加坡餐飲匯集了當地的風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佳餚,有中國菜、馬來菜、泰國菜、印尼菜、印度菜、西餐、快餐等。由於歷史的原因,新加坡在飲食方式和習慣方面融合了馬來族和華人的烹調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是"娘惹食物"。娘惹是指過去居住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一帶的華人女性。就口味而言,娘惹食品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餚之一。
旅遊者在餐廳、酒店消費,須付10%的服務費與3%的政府稅及1%的觀光稅,郊區餐廳或小吃店不收服務費和小費,集市小吃攤也不須另付小費。為了大眾健康,所有有空調的餐廳一律森止吸煙。
購物
新加坡商品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品琳琅滿目,從古典精緻的東方手工藝品、款式新穎的歐洲高檔時裝和皮革製品到先進的高新技術電子器材等無所不有。新加坡市場上有特色的商品主要有馬來蠟染花布、珠寶、古玩、陶瓷器、玉器、字畫等。新加坡的物價水平較高。
貨幣
貨幣為新加坡元(S$),1元等於100分。紙幣面值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硬幣有1分、5分、10分、20分、50分、100分。
時差
比格林威治時間早8個小時,與北京時間相同。
新加坡人勤奮、堅毅與目標取向的工作態度,為新加坡造就了多項第一的殊榮,如世界第一的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世界最忙碌的港口和轉運港、世界首座夜間野生動物園、世界最高的人工瀑布、最高的酒店-新加坡瑞士酒店史丹福、世界最大的噴泉-新達城的財富之泉等。
新加坡不僅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提煉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主要交易產品有錫、橡膠、椰子、石油、米、木材、黃麻、香料和咖啡。新加坡也是世界各大銀行聚集的金融中心,包括美國銀行、荷蘭銀行、德意志銀行、東京銀行等,皆以先進的通訊設備,連絡新加坡和全球各地的商品、股票及外匯交易中心。
新加坡城市的道路兩旁樹木成蔭,街頭到處是小花園、小草坪,花香草綠,空氣清新,是一個小巧美麗、整潔綠色的花園都市。新加坡種有各種花卉,其中以國花——蘭花最為著名,這些經過精心呵護的蘭花顏色鮮艷,芬芳馥郁。而葉子花則布滿了街頭巷尾,甚至連醜陋的電線桿也被纏繞裝點起來,鮮紅或淡紫的花朵附在自由伸展的枝條上,在和風中輕輕搖曳,即使無須人工照料,也能隨處開放。
新加坡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集中著世界一流的商品,同時作為東南亞的中心,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也是數不勝數,豐富的商品和良好的購物環境吸引著各地的旅遊者。這里既有高級的購物中心,也有古色古香的老店鋪;既有世界名牌,也有琳琅滿目的小商品,讓人目不暇接。
神奇的魚尾獅
在新加坡河口上,安德遜橋下,矗立一座乳白石的「獅頭魚尾」雕像,它就是新加坡的象徵和標志。魚尾獅自1972年誕生於新加坡藝術家林浪新之手,三十年來靜靜地屹立於新加坡河口,守護著海上來往的船隻……
新加坡市是新加坡共和國首都,位於新加坡島南端,南距赤道136.8公里,面積約98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1/6。新加坡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花園城市」之稱,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市地勢緩和,最高點海拔為166米。
新加坡市中心區在新加坡河口南北兩岸,總長5公里,東西寬1.5公里。南岸是被綠樹環繞的高樓林立的繁華商業區。北岸是花草樹木與樓宇交錯的行政區,環境幽雅寧靜。馬來人街也在此區。
新加坡城市道路寬闊,人行道兩旁種著葉繁枝茂的行道樹及各種花卉,草坪、花壇小型公園間雜其間,市容整潔。橋上,圍牆都種有攀緣植物,住宅的陽台上放置著五彩繽紛的花盆。新加坡市擁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被譽為「世界花園城市」和東南亞的「衛生模範」。
國名: 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
國旗: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斗的精神。
國家政要:總統納丹(s.r. nathan),1999年9月1日就任,任期六年;總理吳作棟(goh chok tong),1990年11月任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lee kuan yew)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11月辭去總理職務,改任內閣資政。
重要節日:華人新年:每年1月或2月的農歷新年;中秋節:農歷8月15;開齋節:回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泰米爾新年:4、5月間;大寶森節:泰米爾歷的1、2月間;蹈火節:10、11月間。衛塞節:5月的月圓日;聖誕節:12月25日;復活節:3月21日月圓後的周日。
自然地理: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47.5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50多個海島組成,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
人口: 321.75萬(1999年6月),其中華人佔77.2%;馬來人佔14.1%;印度人佔7.4%,其餘為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人。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國語為馬來語。英語為行政用語。無國教。華人和斯里蘭卡人多信佛教,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簡史:古稱淡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新,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46年英國將其劃為直轄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政治: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6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任命;可審查政府行使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所賦予的權力以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顧問理事會受委向總統提供咨詢與建議。總統在行使某些職權,如主要公務員任命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議會稱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
經濟: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以煉油、石油化工、修造船為主,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產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產僅佔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旅遊業是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貨幣名稱:新加坡元(簡稱新元)
新聞出版:英文報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華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此外還有泰米爾文報《泰米爾日報》。廣播電台於1936年開播,1959年1月起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新加坡廣播電台擁有並經營12個國內電台和3個國際電台。新加坡電視機構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12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人口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戶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1995年開通衛星電視。
外交:立足東盟,將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放在外交工作的重要地位;面向亞洲,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印度等國的合作關系;奉行「大國平衡」政策,積極開展經濟外交。
與中國關系:1980年6月14日,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關於互設商務代表處協議在北京簽字,次年9月兩國商務代表處正式開館。1990年10月3日,中新兩國建交。
『陸』 新加坡石油公司的介紹
新加坡是當今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新加坡石油公司(簡稱SPC)是一家享有盛譽的國際性石油公司,擁有新加坡唯一獨立並享有盛名的石油提煉廠。新加坡石油公司自1969年成立以來,對亞洲地區的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以誠實可靠及提供高品質石油產品的品牌形象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新加坡石油公司的業務范圍廣泛,涉及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開采、提煉、集散及分銷、原油及精煉石油產品的市場營銷與貿易等方面。經過多年兢兢業業的經營,贏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其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能隨時為客戶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務。作為一家享有盛譽的國際上市石油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擁有世界級的石油提煉廠,儲油設備,潤滑油調配廠和加油站網路, 其銷售網路遍及全亞洲。
『柒』 為什麼新加坡人均石油消耗量那麼大
新加坡人均石油消耗量那麼大的原因:因為新加坡的石油提煉工業相當發達。
簡介:
新加坡的人均石油消耗高居榜首,其石油總消費量排名也並不低。
新加坡的本土並沒有石油和天然氣田,但是新加坡現在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貿易樞紐港,這是因為它的石油提煉工業相當發達。因此新加坡的石油提煉產值佔到新加坡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