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新加坡是哪個街道
❶ 凱里營盤坡屬於哪個街道那個社區
凱里營盤坡
附近街道居委會
凱里市西門街道西門居委會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韶山北路與營盤西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約100米(黔東南恆生醫院西北側)
❷ 凱里市興家坡屬於哪個社區
市府社區。凱里市興家坡位於大十字街道轄區凱豐一路人壽保險公司後面,按凱里市社區劃分為市府社區。
❸ 凱里是什麼地方
凱里市位於貴州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44.3公里,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
行政區劃
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鴨塘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鄉、大風洞鄉。
歷史沿革
元置凱黎長官司,明置清平縣,1913年改為爐山縣,1958年置凱里縣,因縣治駐凱里鎮得名。1983年設市。
2000年,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43323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西街道 27819 大十字街道 58116 西門街道 28997 洗馬河街道 48641 灣溪街道 19104 三棵樹鎮 48815 舟溪鎮 23093 鴨塘鎮 16840 旁海鎮 25150 灣水鎮 21160 爐山鎮 28214 萬潮鎮 14656 龍場鎮 23083 凱棠鄉 17393 大風洞鄉 32155
2003年,凱里市轄8個鎮、2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65個村委會、20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5.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4.09萬人,非農業人口16.46萬人。
氣候特徵
凱里市地處於雲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最高處海拔1447米,最低處海拔529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時,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無霜期282天。
民族人口
凱里市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畲、布依、水、彝、壯、瑤、滿、回、蒙古、景頗、佤、黎、東鄉、納西、仡佬、京、朝鮮、土家、白、傣、藏、拉祜、維吾爾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漢族、畲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33.9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75.78%,其中苗族人口28.3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3.3%。
歷史文化
凱里設治已有500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美稱。幾百年來,生活在凱里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自然資源
有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條,其中長10公里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13條,有溪溝35條。河流徑流總量39.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4萬千瓦,可開發3.6萬千瓦。全市糧食作物有9大類130多種,蔬菜有11大類100多種,果類有6大類70多種,野生牧草有100多種,珍稀古樹有10多種,野生動物有數百種;葯用動植物有428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英砂岩、石油和天然氣等。保有儲量:煤礦8142萬噸、鐵礦361萬噸、鉛鋅礦46萬噸、鋁土礦1.98億噸、重晶石300萬噸。石油和天然氣有礦點一處。
旅遊資源
除有內容豐富、格調古樸、風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外,自然風光主要有香爐山、金泉湖和一批景觀獨特的溶洞。還有各種大小民族節日集會點136個,有「百節之鄉」之稱。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客。
名特產品
凱里市地方名特產品可分為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兩類,農業名特產品主要有:香爐山霧茶、平良香米、凱里柿花、萬潮藍靛、龍場蠶繭、凱里酸湯魚、凱里鯉魚(田養)、龍場西瓜、旁海生薑、爐山葡萄等以及凱里市供銷社三辣合作社生產的「三辣」系列產品。工業名特產品主要有:舟溪蘆笙、凱里香醋、凱棠銀飾、灣水鐮刀、米薅馬尾斗笠、旁海擂缽、掛丁刺綉圍腰、龍場革家臘染、掛丁織錦背帶、舟溪刺秀荷包等。經濟收入相當可觀,可供廣大旅遊者前來觀看購買及投資商前來參加生產投資,促進了凱里市的經濟發展。
飲食特點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當家。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日常生活的家宴、宴會、紅、白喜事中,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難怪當地鄉諺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車」(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東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風格。
在世界「吃在中國」。在中國素有北咸,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乾燥食為鹽、氣候濕熱食為甜、氣候潮濕食為辣。同為吃辣,湘、貴、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謂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戲說。具體而言,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東南又與貴州其他地區不一樣,強調和突出的是第一個字「酸」,而其他地區則強調和突出第一個字「辣」。
常言說「除油鹽無貴味」,歷史上,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產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物。黔東中地區氣候潮濕,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慾,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個了幾個酸壇子:酸水壇、醋水壇、奄萊壇、腌魚壇、腌肉壇,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萊不爛」等關於酸食的腌制季節和保存方法的俗語。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自己不同於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吃酸的獨有風格和製作工藝,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酸食文化」,僅酸的製作就有近10種工藝。
人類長壽,確有幾份酸的功勞: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1990年全國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壽星與總人口之比高於傳統長壽區廣東省的比例,居全國前列。長壽是多因素的,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一群記者采訪世界老年長跑冠軍黔東南運動員李發品老人,問到能創造世界界老年長跑紀錄的秘訣是什麼時,李發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鄉的酸菜,還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語驚人。進入本世紀後期,酸食這一具有黔東南民族特色的傳統食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眯。酸湯魚、腌魚、腌肉、酸湯雞、酸湯豬腳、三合一酸湯、四合一酸湯……有的落戶京城,有的飛進國宴,有的漂洋過海,更多的被移植賓館、酒店,凡是到貴州的中外遊客,都點名要吃正宗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的風味食品還有侗鄉腌魚、鎮遠道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
❹ 凱里市管轄幾個縣城
凱里市為縣級市。
在中國,行政級別和市轄區、縣、自治縣等縣級行政區平級,一般由地級行政區代管。所以凱里市轄區內無縣級單位。
凱里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級市,簡稱「凱」,別名苗嶺明珠,位於中國貴州東部,是中國貴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凱里」系苗語音譯,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田為「里」,「凱里」即「木佬人的田那個地方」。截至2016年底,下轄7街道、11鎮,總面積1556平方千米,總人口54.31萬人。
凱里市地處雲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段的苗嶺山麓,清水江畔;東接台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縣,北界黃平縣。地勢西南高,北東低,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
2016年,凱里市地區生產總值243.39億元。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底,凱里市下轄7街道、11鎮,市政府駐地大十字街道。
凱里市主城區: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門街道、灣溪街道、開懷街道、洗馬河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鎮、大風洞鎮
凱里經濟開發區:鴨塘街道、下司鎮
爐碧經濟開發區:爐山鎮、碧波鎮
❺ 凱里市新加坡是屬於哪個社區
金井社區。凱里市新加坡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屬於金井社區,該地環境優美,周邊配套設施齊全,生活出行非常的方便,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