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形勢
⑴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3、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4、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啟示:借鑒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使生產力水平.
⑵ 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的
新加坡先利用其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港口業,然後利用其教育優勢,充分培養金融人才,做金融服務業。
⑶ 亞洲金融危機中新加坡如何免於受難
新加坡作為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強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即使在全球金融風暴襲擊的大背景下,其經濟發展仍保持驕人的業績,成為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
在金融危中中,新加坡實施了一些措施∶
堅守三個原則,確保金融穩定。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約占改過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12,並為新加坡貢獻了百分之5的就業人數,確保金融穩定對於新加坡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確保守影響的投資者獲得公平對待。對由於金融機構失誤造成投資者損失的,要求其承擔責任並進行賠償。同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對銀行存款提供全面擔保避免新加坡的存款外流,穩定了市場和忍心。
放寬貨幣政策,奴魯避免新元升值,減緩出口壓力。
修改憲法,增加政府可動用的儲備金凈投資收益額度,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達成300億美元的換匯協議,以舒緩外匯流動性不足,穩定外匯市場。
出台總之高達205億新元的巨額振興配套計劃,旨在實現五個目標。
股市動盪之時,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將保留禁止賣空條例,以維持市場誠信。
努力抵禦危機對本國就業市場的沖擊。新加坡人力部,全國僱主聯合會及全國職工總會及時行動,聯合推出修改後的過剩人力資源管理指導原則,幫助企業削減成本和進行重組。
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新加坡貿易公布宣布政府將推出23億新元的財政刺激計算,為新加坡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
新加坡國家領導人及政府負責人帶頭減薪為社會作出表率。
⑷ 新加坡的經濟為什麼發展的那麼好
新加坡以及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都是特定時期造成的,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 如果一定要說他有什麼優勢的話 那就是交通
對於新加坡這種國家 工業發展前途是很有限的 能源資源越來越值錢 對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 經濟學上一般認為 這種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 應該主要發展服務貿易等其他產業 也不是工業
這也是創造利益空間的唯一辦法
新加坡這國家也挺可憐的 連淡水都要進口 哪天要是和馬來弄別扭了 馬來給她斷水了 可憐的新加坡人就只能用飛機去長江拉水去了
⑸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應該怎麼借鑒韓國,新加坡經濟發展經驗來應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抓住機遇,引進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
2.從國情出發,制定和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
3.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
4.不斷進行產品更新換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⑹ 新加坡是如何根據本國國情發展經濟的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隔寬約1400米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面積約618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島面積538、1平方千米(還沒有我國長江口上的崇明島面積大)。新加坡資源十分貧乏,連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但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迅速起飛,創造了「70年代的奇跡」,199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6730美元,是通常所說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有人提出,新加坡已經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畢業了。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起飛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起飛意味著突破傳統停滯狀態。新加坡經濟的起飛發展得益於:第一、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控制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沖。建設港口和機場,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同時利於吸收外資和進行轉口貿易,以及發展旅遊業,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第二、制定適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並根據國際經濟形勢適時做出調整。抓住機遇,吸引外資和技術,是新加坡起飛的關鍵。60年代抓住發達國家(主要是日本)向海外轉移資本和技術之際,改善工業基礎設施,大力吸收外資和技術,發展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戰略是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以減少進口。70年代,在經濟有一定發展後,開始大力發展出口工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促進了經濟的起飛。逐步建立起一個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和修造船業為支柱的面向出口的工業體系。工業的迅速發展又帶動了對外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業的繁榮。所採取這一發展戰略,對解決市場狹小、資源貧乏、資金缺乏和大量人口失業問題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後,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70年代末期起開始調整產業結構,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向著高科技的現代化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總結其經濟發展戰略:「進口替代型」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戰略(60年代)——「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70年代)——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戰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三、為了配合經濟戰略的實施,新加坡政府發揮政府主導職能。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生產的高速持續增長。第四、新加坡政府還注重協調環境、教育、科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穩定社會秩序。重視法制建設,高薪養廉,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為經濟的發展和外部投資創造了安定的環境。總之,給我們的啟示有: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重視科技和教育,走科教興國之路,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適時調整戰略,加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秩序;加強環境建設,吸引外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要與世界市場相結合,必然要靠外向型經濟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各國制定經濟政策也必然要按照本國國情,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外開放的同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更顯重要,開展積極外交,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⑺ 新加坡如何實現經濟高速發展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馬六甲海峽東口,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積682.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島和60餘個小島組成,總人口401.7萬,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26萬,華族人口約佔77%。新加坡屬熱帶雨林氣候,常年炎熱,沒有台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一個難得的天然良港。
作為一個城市島國,新加坡沒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資源。1965年獨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臨一連串的內憂外患。對此,新加坡政府審時度勢,採取了走「工業化道路」的正確經濟發展路線。其經濟發展經歷了由獨立初期時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進而發展到目前的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開始逐步擺脫了僅僅依靠轉口貿易維持生計的局面,國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在1965年後的37年間(截止到2000年),新加坡經濟平均增長8%以上。2002年人均GDP為37401新元(約合20887美元)。如今,新加坡已發展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世界電子產品重要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
在面對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特別是遭遇今年全球經濟普遍衰退的情況下,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三大戰略,既「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
⑻ 新加坡主要經濟地區以及經濟活動
新加坡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甦。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周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周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周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復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准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劃、品牌開發援助計劃等各種財務支持計劃;貿易21計劃。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平;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平,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布,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