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什麼基礎上發展起來
1. 新加坡是如何發展歷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2. 為什麼新加坡經濟那麼發達
新加坡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人口560萬,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同時新加坡也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僅次於紐約、倫敦和香港。
1.新加坡經濟強盛首先是因為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而馬六甲海峽則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條海峽,每年有1/4的海洋貿易要經過此海峽,而新加坡港則成為這條航線上最重要的中轉站。新加坡港也因此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轉運港口和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港口。
2.新加坡的工業,1961年就成立了裕廊工業區,而裕廊工業區也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工業門類齊全,如今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新加坡在造船、煉油、電子等方面基礎雄厚,是東南亞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全球煉油中心之一,因其發達的煉油技術,新加坡也成為為數不多的擁有石油定價權的國家。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電子製造業等。
3.發達的旅遊業,新加坡被稱為「獅城」,旅遊資源豐富,是世界比較著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也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之一。同時發達的服務業和零售批發、交通通訊等都是新加坡創收的重要產業。
4.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服務,帶來穩定和諧的社會發展局面,和投資環境。新加坡1964年就實施了「居者有其屋」的國策,而如今大部分國民都生活在政府提供的住房內。同時新加坡也施行的是全面免費醫療。各種措施加上嚴格的法律使得新加坡社會穩定,投資創業環境良好。
除了上面提到了,例如比較低的關稅、自由的移民政策、發達的教育產業、健全的公共服務等都是其發展迅速的原因。
3. 新加坡是怎麼成功的
1992年新加坡實現經濟騰飛1965年8月9日,李光耀正式宣布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這時的新加坡地狹人多、人口密集,既無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無雄厚的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畸形單一。以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政府面對殘酷的現實毫不氣餒,發揮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的條件,以務實的態度,分析國內狀況和國際形勢,積極引進外資,制訂出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首先採取「進口替代戰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初步建立了工業化基礎;第二,適時地轉向「出口導向戰略」,實現了經濟起飛;第三,審時度勢,調整、深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而後,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集中發展服務業。終於,新加坡從一隻弱小無援的小蝦成功地變成亞洲的一條蛟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4. 新加坡是怎麼誕生的
在歷史上,獅城新加坡的誕生可謂一波三折,但是透過波譎雲詭的時空迷霧,我們仍能看到一條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主線,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華人與英國人的默契合作,這個馬六角海峽旁的小島才能一躍變成世界交通樞紐之一。
新加坡的萊佛士雕像
以歷史的宏觀視角看,新加坡可以說十分幸運,在亞洲布局最早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沒有成為這個小島的殖民宗主,而這兩個海上帝國,最終都黯然失敗,反倒是“趕了晚集”的英國人攫取了新加坡的控制權,實事求是地說,英國人在殖民歷史上的角色並不光彩,對於他們的批評遠多於贊美,但至少在新加坡,他們將一個海島建設成了國際港口。
當然,英國人的成就離不開華人的配合,英國人的治理經驗加上華人聰慧勤勞的特質,聯手把新加坡變成了一個充滿商業熱情的模板城市。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新加坡的誕生,是華人和英國人合作的結果,堪稱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
《新加坡史》康斯坦絲·藤布爾
《馬來西亞史》安達婭
《最新世界殖民史》大鹽龜雄
5. 新加坡經濟發展靠什麼,為什麼這么小的國家能如此發達!
新加坡是西方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是一個所謂的自由港,在美國的全球布局中承擔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整個城市在綠化和環境衛生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6. 新加坡只有幾百萬的人口,靠什麼主要行業成為發達國家
靠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以國家認同取代種族認同成為的發達國家。
在新加坡保留了很多民主的重要節日,新加坡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很多人都喜歡移民到新加坡,也是因為這一點。新加坡規定所有的兒童都必須接受正規的教育,以確保新加坡的人能夠在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同時新加坡大力發展英文教育。 新加坡把英文當作第一語言,所有的人都必須學習英語,以確保人們的溝通。
7. 亞洲小國新加坡怎麼發展起來的
1965年新加坡的獨立新加坡不大,國土面積僅618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17萬(1992年數據)。既無礦山又無農田;幾條小河最長的也不過15公里,而且無魚可捕,利用價值極小;飲水要靠馬來西亞提供。所以,當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時,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預言,沒有資源、沒有市場的新加坡將很難生存下去。然而,擔任總理的李光耀卻不氣餒。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們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世界形勢。他們在仔細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這兩個在人口和面積上與新加坡相似的小國經驗後,得出的結論卻相當樂觀:新加坡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完全可以實現繁榮和強大。
當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加坡工業落後,僅限於對轉口產品的初級加工工業和為港口服務的機械、車船修理等小型工業,經過二次大戰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整個新加坡滿目瘡痍。
新加坡面臨幾乎沒有工業又缺乏發展條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解決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就業,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計才有著落;只有解決了人民生計,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經濟發展才有保證。而要求得經濟的長足發展,則必須改變殖民的、畸形的經濟結構。由單一型經濟發展成多元化經濟結構。在這種認識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實行工業化為主要內容,以多元化經濟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
1959~1967年為第一階段,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新加坡政府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工業為重點,以此來改變單純依賴於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結構,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並藉以解決就業問題。
1968~1979年為第二階段,經濟處於擴張階段。新加坡由「進口替代」轉向發展出口工業化時期,也是新加坡經濟的起飛時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選擇,實行「出口導向」方針,即利用外部經濟力量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以此帶動外貿、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到1979年,李光耀執政已是第20個年頭。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結構起了根本性變化。新加坡城市也從一個落後的殖民地都市變成了一個人均國民收入達8291新元,僅次於日本的聞名遐邇的新興工業國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階段,經濟處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時期。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也競相走上工業化道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原有優勢逐漸喪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如果繼續以大量勞動密集型工業存在下去,勢必處於不利地位。審時度勢,新加坡必須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為期1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鼓勵發展技術集約型工業,採用先進技術以提高工業企業的技術層次,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對此,李光耀充滿信心,他認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定會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5億美元,人均收入達4600美元,這時新加坡經濟已被世界確認為戰後亞洲經濟奇跡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新加坡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雖然有石油危機的沖擊,新加坡經濟仍取得一定的進展。並且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時,新加坡的發展是首屈一指的。
從1959年李光耀執政到1992年退出政界的幾十年中,新加坡的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與令人矚目的成績,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9.68億新元增長到1992年的644.2億新元,增長了32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4714美元,增加了35倍。以建立多元化經濟結構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得到了較好的實現:從一個以轉口貿易為基礎的、殖民地的、畸形的經濟結構轉變成了一個以製造工業為中心,商業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與國際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製造工業內部結構也從一個以初級產品初步加工與為港口海事服務的造船修船、機械工業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一個以電子電氣工業、煉油工業、工業用化學材料工業為中心的門類比較齊全、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製造工業體系;貿易結構從以轉口貿易為主轉變成為以出口本國工業產品為主;在原有的轉口貿易與自由港的基礎上,目前新加坡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航運等國際服務中心。縱觀幾十年經濟的發展,新加坡成功地由「蝦」變成了「龍」。
「如果諾貝爾獎設最佳國家領導人獎的話,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獎一次。」這是香港《亞洲周刊》羅伯特?烏德盧在1984年11月對李光耀的贊語。
8. 新加坡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
18到19世紀是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9世紀時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為英國在亞洲的重要貿易港口和軍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統治,並淪為日本的直轄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實行內部自治。1963年9月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人口為310萬,其中76%是華人,馬來人約佔15%,其他則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人和西方人。每平方公里達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政府機關使用英語,英語為行政用語,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使用英語和華語。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華人及斯里蘭卡人多信奉佛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克服國土小、人口少、資源缺乏、國內市場有限的不利條件,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形成了獨特的新加坡發展模式,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其中新加坡發展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著力在基礎設施及教育上加大投資,與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接軌。新加坡要生存需要很多條件,如整個國家生活用淡水也要進口。因此,新加坡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都特別喜歡依賴國際組織,一開始就支持國際化、支持全球化,跟美國、西歐和日本接軌,跟先進的產業接軌,從早期的加工業到後來的電子產業,到最近幾年的生物科技等。 在先進發展理念的統領下,新加坡強化規劃,把城市工業區與居民生活區分開布局,煉油工業布置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經濟發展全球最快,目前已成為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投資和金融中心,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9. 新加坡是如何崛起的
新加坡崛起的原因:馬六甲海峽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中最核心的地帶、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旅遊業等。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
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
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