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發了多少衛星
1. 地球的上空究竟有多少衛星
「目前有338顆地球同步衛星正在使用之中,其中有35顆盤旋在韓國和其附近地區的上空。在這35顆同步衛星中,韓國擁有3顆,中國有14顆,日本則有18顆。」 就據我所找到的資料,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數量在理論上應該是很大的:因為它都是相對於地球靜止的天體,在地球赤道上空約三萬六千公里的上空,可想而知,那裡能容納多少顆衛星。在理論上其數量是相當巨大的,但由於技術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使得衛星不能絕對的相對於地球靜止,而且還要偏離地球同步軌道,為了防止衛星由於擁擠產生的意外事故(具體的說可能是碰撞,因為它們不是絕對靜止的,在一些情況下還可能嚴重偏離原來的軌道),所以其實際數量就要大大降低了。但其數量還是相當巨大的,在現階段還是足夠人類使用的。 但由於有些國家的某些意圖,佔用了別的國家的同步衛星軌道空間(因為其國家本身就比較小,能使用的軌道空間也就很小),使得現在有些國家也有爭搶同步衛星軌道空間的趨勢了
2. 哪些國家發射了衛星,按先後排列
1、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美國: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3、法國: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4、日本: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5、中國: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該衛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運行周期)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東方紅」1號的發射,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它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解放軍、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6、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該星重約66公斤,軌道傾角82.1 °,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482公里,運行周期105.6分鍾.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3. 世界各國各有多少顆衛星,各是什麼用途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標志著中國開始謀劃發展獨立的航天事業。
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這是中國航天事業最早的領導機構(由航空主管部門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了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1967年)發展規劃綱要。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錢學森等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了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 「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1958年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同年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在甘肅酒泉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標志著中國航天第一個自主發射基地的誕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研製航天運載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繼1962年3月21日首次試驗失敗之後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標志著中國開始正式立項研製航天運載火箭。
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立項研製。
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專門負責研製各類人造衛星。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國研製的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使中國具備了發射中低軌人造衛星的發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在甘肅酒泉航天發射基地由「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成功,美妙的「東方紅」樂曲首次響徹在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1957年10月4日)、美國(1958年1月31日)、法國(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後,第五個自主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科學試驗衛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後又陸續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三號」、「實踐四號」和「實踐五號」,大大推進了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當月29日返回地面。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人造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此後又先後建成了「遠望」2號、「遠望」3號和「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標志著中國具備了發射高軌道人造衛星的發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中國第一次一箭多星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4月16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º赤道上空。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掌握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測控和准確定點等技術。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實用地球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2月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由試驗階段進入了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標志著中國航天發射服務開始走向國際市場。截至目前,中國已將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開始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命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號飛船已分別於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進行了四次無人試驗發射,首次載人航天、實現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夙願指日可待。(
4. 新加坡上空衛星參數
一、具體查詢方法:(1)查詢<衛星參數>網站,確定一顆衛星。比如查詢www.wxds.org網站,選擇一顆您想接收的衛星,再比如<新天6號>衛星;(2)點擊進入後,選擇<波束>中的<東南亞波束>,可以看到<新天-6波束覆蓋圖>;(3)根據這個圖,可以知道新加坡可以收到這顆衛星信號。
二、要注意的問題之一:確認您的天線是接收哪個頻段的?<新天6號>衛星只有Ku頻段,沒有C頻段,因此接收天線要由Ku高頻頭來接收信號。
三、要注意的問題之二:天線大小能不能滿足接收要求?這顆<新天6號>衛星的<東南亞波束>對於新加坡來說信號足夠強,一般小一點的偏饋天線就能接收到信號。而在廣州地區雖然也有<新天6號>的<東南亞波束>信號,但要用很大的天線接收。在北京就只能免接收了。。。
四、您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一顆一顆衛星去搜尋,查找到想要收看的、而且您的衛星天線條件能接收到的衛星節目。當然,大多數精彩節目是要付費的,不過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免費或開鎖節目可供一般瀏覽選擇。
希望上述介紹您能採納。。。。。。(告知上述查詢方法應該比直接幫您查找更加有用,這可以使您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哦) :-)
5. 發射衛星的前五個國家
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5個國家
1、俄羅斯 1457顆
2、美國1252顆
3、中國210顆
4、印度173顆
5、日本153顆
人造衛星 :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人造衛星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造衛星為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或其它運載工具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也稱為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系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系統是指保障衛星和專用系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系統也稱為服務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電源系統、熱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等。對於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著陸系統。
6. 世界上衛星數量前十名的國家各有多少顆
美國最多,光GPS系統就有24顆
7. 全世界一共發射了多少個衛星
俄航天局稱,截至2005年4月份,在地球軌道運行的各種用途的人造衛星共有849顆,其中有425顆(占總數的50.6%)為美國所有,俄羅斯有99顆。而且,據國際預測公司在其日前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稱,未來10年內西方國家將向地球軌道發射118顆各種型號的軍用衛星。隸屬於美國的將佔到40%,另有19%屬於歐洲國家。
法國《航宇防務》2005年12月9日報道,據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透露,美國在太空的衛星數量超過了世界其它國家的衛星總數。目前在太空約有800顆衛星,其中有413顆衛星屬於美國,382顆衛星屬於其它國家。中國34顆。
資料庫顯示,俄羅斯擁有的衛星數量僅次於美國,共有87顆。該組織統計認為,中國的衛星數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34顆,遠遠低於美國和俄羅斯。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兩國的衛星總數甚至還不及美國的軍事衛星數量。
引用自人民網:http://gz.people.com.cn/n/2014/0607/c344103-21370127.html
8. 世界一共發射了多少衛星中國一個發射多少衛星了
大家都知道,我國已是世界上的航天大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眾多的國產航天器都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同時,我國還把多顆國外製造的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那麼,我國總共發射了多少航天器呢?
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躍上太空到2003年末,我國用自己研製的12種長征運載火箭分別從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衛星發射中心起飛,成功地發射了57顆國產衛星和5艘國產飛船。57顆國產衛星中,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0顆,返回式衛星18顆,通信廣播衛星11顆,氣象衛星6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中國和巴西共同研製地球資源衛星2顆,中國資源衛星2顆,北斗導航衛星3顆,海洋衛星1顆,微小衛星1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的探測一號衛星1顆。這些鑄就在太空的輝煌,不僅體現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而且在開發利用空間資源、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開展科研活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
5艘飛船依次被命名為神舟一至五號,前4艘為無人飛行試驗飛船,第5艘為首次載人航天飛船。5艘飛船均安全返回地面,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步。尤其是神舟五號的成功飛行,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鑒於航天事業發展的強勁勢頭和良好的產品質量保證能力,1985年10月26日,我國政府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放國際航天市場,承攬各國衛星發射業務。
從1990年4月7日至1999年10月14日,在9年半的時間里,我國用6種長征運載火箭分別從上述三個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27顆國外衛星送入規定的軌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運載火箭無可爭辯的實力。27顆衛星中,科學試驗衛星3顆,通信衛星12顆,銥系統衛星12顆。與此同時,長征火箭及返回式衛星還為國外用戶提供了5次搭載服務,均受到用戶的稱贊。中國的衛星發射服務能力和衛星回收技術贏得了用戶的認可,在國際上建立了較高的信譽和知名度。
同美國、俄羅斯、歐空局和日本投入航天費用的平均值相比,我國投入航天技術的經費不足他們的幾十分之一,但卻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重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主創新的卓越能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