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觀音堂在哪裡
Ⅰ 新加坡觀音堂 74簽 24歲,女。 求姻緣 在回國之際准備向同班男生表達好感,但不知可不可
想問你還會回新加坡么?
如果要長期分離,那就不要表白了。
如果以後還回新加坡,那就表白。
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否則很多姻緣都會浪費掉。
Ⅱ 新加坡是穆斯林國家嗎
不是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叢林之一。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
伊斯蘭教國家主要分布在中東、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亞洲的其他一些區域。如伊朗、阿富汗、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等。這些國家的法律一般都只是參考《古蘭經》和聖訓而不會全面地執行。
(2)新加坡觀音堂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當代,巴基斯坦、伊朗、茅利塔尼亞和葛摩4國,被命名為伊斯蘭共和國。有些國家穆斯林雖不佔人口的多數,但受伊斯蘭教影響較深,亦稱為伊斯蘭國家。亦指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全世界共有44個伊斯蘭國家,其中亞洲21個,非洲23個。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確認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根據2010年的人口調查,當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佔了人口的83%。
新加坡確實稱得上多宗教融匯的大熔爐,這里有著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已被列為國家古跡,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
Ⅲ 新加坡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1、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
3、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
(3)新加坡觀音堂在哪裡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收藏有光緒帝御賜的墨寶。
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
Ⅳ 觀音堂在哪裡
太多了 都在你心裡
Ⅳ 求有關自梳女的資料!
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群體。
據《順德縣志》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身不嫁,於是產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區的自梳女情況與順德相仿。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衰落,這一帶的年輕女性聽說到南洋打工收入豐厚,遂結伴前往,許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沒有談婚論嫁,五六十歲時,買來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為了自梳女。而她們就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過去「自梳」具有特定的儀式,先由村中族人選擇吉日吉時,良辰吉日一到,便請村裡德高望重的嬸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後舉行「梳髻」儀式,自梳女將自己的辮子挽成發髻,表示永不嫁人。儀式當日,還要擺上幾桌酒席,請親朋聚會,以示公眾。
自梳女一旦辮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會遭到酷刑毒打,被裝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其父母不得收屍葬殮,由自梳女們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無自梳女,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後,便自立於社會,可以走出深閨,出外耕作、經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親戚家裡,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節之意,又叫「買門口」。「買門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梳女找一個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雙方擬定協議。一般是男方同樣給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親人後,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須按照協議的規定,長期給婆家提供費用,所提供費用的數目一般不少於男方當初給的聘金。另外一種是找一個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義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樣要付給婆家一筆錢。
有人認為,自梳女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來反抗命運,可以想見封建社會的女性地位是怎樣的卑微,她們中大多數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有歌謠曰:「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媳婦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晚),眼淚未乾入下間(廚房)。」這從側面反映出封建社會婦女的命運。
位於順德均安鎮的冰玉堂,被稱為珠三角地區自梳女歷史的重要見證,記錄著自梳女這一獨特群體的歷史和文化。據悉,目前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已進入七八十歲的高齡。日前,記者走進冰玉堂,聽最後的自梳女講述她們的心路歷程。冰玉堂封閉50年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節,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覽手工藝品;冰玉堂並不拒絕男人進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過夜
天空中飄灑著細密的雨絲,在一片青瓦之上聚集成水珠,然後沿著瓦棱,一滴一滴地落下來,拍打著冰玉堂冷冷的水泥地面,發出清脆的響聲。
這樣的文字記錄了公元二千零二年公歷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順德的天氣。就在這樣的天氣里,在空寂的冰玉堂里,記者采訪了中國最後的自梳女。
去年11月29日,午飯之後,黃月、黃姑、黃英幾個姑太(記者註:順德地方稱「自梳女」為「姑太」)陸續來到冰玉堂,像大家約好了一樣。
黃月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冰玉堂就無人居住了。不過,住在附近的姑太們仍然每天到這里來坐坐,和姐妹們聊天、打牌。
冰玉堂原本是順德均安鎮沙頭村自梳女的住所,1950年落成,但後來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邊,冰玉堂再無人居住,因此,它就成了自梳女們的會館。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節等特別的日子,她們聚集在這里舉行活動,拜祭死去的姐妹們,並展覽自己的手工藝品,供人欣賞。
有人說,冰玉堂常年謝絕外界尤其是男士進入。黃月對這一說法做了訂正。她說,其實冰玉堂並不拒絕男人進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過夜。
從冰玉堂北門進入,左手邊就有一間房,供奉著黃姓祖先的牌位。姑太們說,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處,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說法。不過,當地男人都知道這是自梳女的住處,因此一般不會到此。自梳女都有牌位
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顯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寫在黑紙上,生者的名字寫在白紙上
50年光陰逝去,冰玉堂終於敞開了緊閉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當地政府即將逐步開放冰玉堂。
冰玉堂有兩扇門,北門和東門。北門藏在一條窄窄的小巷中間,東門面臨著一條水泥路。如今東門兩邊各有一個建築,一邊是高樓,另一邊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紅磚牆,圈出一塊地,因此東門也被藏匿了起來。
冰玉堂在四面圍牆的包圍之中,院子里種滿花草。冰玉堂為兩層建築,一樓是姑太們聚會的廳堂和神位,還有廚房,以前的姑太就在這里煮飯煲湯。二樓是姑太們的卧室,姑太們當年睡過的床鋪如今已經拆除了,空盪盪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磚牆壁,顯得格外冷清。
冰玉堂里供奉了很多神,有觀音、濟公、關帝等等。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明顯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寫在黑紙上,生者的名字寫在白紙上。黃月說,現在村子裡只有20多個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幾個,總共只有30多個自梳女了。
冰玉堂里掛滿「塔香」,「塔香」的形狀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徑約為1米長,一支香可以燒1個月。當「塔香」吊起來時,就成了寶塔的形狀。在掛起來的「塔香」下方,還掛上進香者的名字。日後產權移交村裡
自梳女們已經集體立下產權移交的遺囑,她們說,重修冰玉堂可以,但有的東西不能動,而且還是由她們來管理
過去自梳女們到南洋打工,並不購置物業。為了年邁之時有一個養老的地方,自梳女們決定共建一個居住的場所。1949年,新加坡的華僑成立同鄉會,順德的自梳女遂共同出錢,通過同鄉會,在順德老家修建起了冰玉堂。1950年秋落成。
按照舊俗,自梳女不能死在村子裡,所以冰玉堂必須建在村外,離當時的沙頭村還有很遠的一段路。
冰玉堂籌建之時,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會員每人每年交12元新幣的會費,基金會的錢用於冰玉堂平時的開支。基金由產權委託人來管理,冰玉堂產權委託人共有3個。
「如果有一天,自梳女們都沒了,冰玉堂無人管理,那麼它的產權就交給沙頭村福利委員會。」黃月說。2000年12月,自梳女們已經集體立下產權移交的遺囑。
現在當地政府已經迫不及待地想開放冰玉堂,也有意重修冰玉堂。姑太們說,重修可以,但有的東西不能動,比如自梳女們的牌位等等,而且還是由她們來管理,政府不能幹涉。
黃月說,政府已經來找過她們,附近的生態樂園也召集她們開過會,表示了合作之意,意欲將冰玉堂作為一個景點,和生態樂園連成一個整體,向遊人開放,生態樂園支付給她們一定的報酬,但是姑太們沒有同意。姑太們說,沒有什麼好看的。更主要的是,姑太們要自己管理冰玉堂,但是她們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天天來看管。如果收了錢,就要負責。但要是把管理權移交給生態樂園,冰玉堂就沒有了自主權。
不過,姑太們還是將一套鑰匙交給了當地政府,允許當地政府帶人來參觀。現在每逢雙休日,就會有人前來。出境付蛇頭180元新幣
當時3分新幣可買豬肉,做女傭每月工資6元新幣,月入30元新幣家裡可請兩個工人
前來參觀的人關注的並不是冰玉堂這座建築,因為它本身並無太多特別之處。人們渴望的是能夠從這個自梳女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尋找自梳女們鮮為人知的故事。
姑太們介紹,早在100多年前,順德就有女子遠渡重洋,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打工。由於重男輕女的緣故,出去的都是女性。
當年,黃月的家境並不差,但是那時候當地的風氣是女性更喜歡到南洋打工,都不願意留下來,所以1936年,12歲的黃月和媽媽去了新加坡。
那時,很多人千方百計地找到「水客」幫忙出境,「水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蛇頭」。當時,黃英有一個表姐在新加坡,因為家中無錢,於是先委託「水客」將黃英帶到新加坡,由表姐代付費用,然後表姐在黃英後來的工資里扣錢。黃姑也是「水客」將其送到新加坡的,黃姑在新加坡的姐姐為此付了180元新幣。
180元新幣是什麼概念呢?黃月回憶說,1936年,她姨媽給一家老闆做女傭,每月工資是6元新幣。那時候3分新幣可以買豬肉,1個人1個月的吃住費用大概是3元新幣。如果一個月能掙30元新幣,家裡就可以請兩個工人。南洋飄零個性封閉
離家時媽媽哭了我沒哭,我以為新加坡很好玩。回鄉再離家時,媽媽沒流淚但我卻哭了,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在外面的苦
對自梳女們在南洋的生活,黃英有著一段十分心酸的描述。
「12歲那年,我就去了新加坡,在渡口與媽媽分手時,媽媽哭了,捨不得我。但我沒哭,因為我以為新加坡很好玩。30多歲時,我回過一次家,在家裡只住了兩三天,就返回新加坡。媽媽送我時,沒有再流淚,因為她已經習慣了,而且已經抱了孫子。但這次我卻哭了,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在外面的苦。」
在南洋的自梳女們大多是做女傭(當地人稱為「媽姐」),因此吃住都在老闆家裡。其他的人或者做小販,或者開小店。這部分自梳女一般租住一間很大的房子,房子帶有很多小房間,可以同時居住二三十人。
在24歲之前,黃月一直和其他姐妹住在一起。她說,姐妹們在一起很團結,很熱鬧。但做女傭很辛苦,一個月只有初一和十五兩天休息,只有在那個時候,姐妹們才能團聚。
女傭是不能和老闆平等對話的,長期的獨處形成了自梳女自我封閉的個性。黃荷說:「我在馬來西亞基本上沒有朋友,因為一個人習慣了獨來獨往,不喜歡與別人交流。」
新加坡政府也給予了她們一些待遇,如新加坡國籍和相應的福利。姑太們說,在新加坡,有女無兒的,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10元新幣就可以租到1房1廳。無子女的老人,政府給他們免費分房。平時有社團幫助她們做飯,5毛錢新幣就可以吃一餐飯。如果老人生病住院了,醫葯費、床位費都只收正常價位的1/4。
「可惜的是,我們在新加坡沒有親人。而且新加坡有規定,一套房子只能住兩到四個人。所以白天有人陪著聊天、打牌,晚上老人們就很孤獨。」黃冰說,「我們還聽說有的老人死在房子里,無人知曉,所以姑太們都選擇了回國。」
黃月告訴記者,如今80%的自梳女都已經回國。大概還有十幾個沒有回來,那是因為她們在村子裡已沒有親人了。
早年回來的自梳女,按照舊俗還是不能死在村裡,只有住在冰玉堂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冰玉堂里住了很多自梳女,最多時有30多個。 隨著時世更替,自梳女不能死在村裡的規矩逐漸消失了,因此,她們能回到親人身旁生活。暮年回鄉形單影只
由於始終抱著落葉歸根的念頭,所以大家都沒有購置物業。黃冰回鄉時,幾乎用兩只手便拎完了所有家當
1992年,黃冰回到故鄉。因為決定不再回去了,所以黃冰幾乎用雙手拎回了她在新加坡的所有家當。她說,還剩下一台電風扇沒拿,太重了。
黃英說,在40歲以前,自己沒有攢過一分錢,所有的錢都寄回家了;40歲之後,才自己攢錢,因為這時候家裡已經不需要她再寄錢了。
黃月說,以前在新加坡買房很容易,但自梳女們始終抱著落葉歸根的念頭,所以都沒有購置物業。
中國的古訓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梳女們為家庭(嚴格地說,是哥哥的家庭或弟弟的家庭)默默奉獻了幾十年,因此,當她們回歸故里時,理所當然地受到家人的尊敬。
如今,黃英和弟弟的孫子同住。黃英說,侄孫子對自己很好。但已經習慣一個人生活的黃英還是自己做飯吃。她說,一個人吃飯很自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精明的黃姑早在30年前就為自己鋪了一條後路。黃姑在寄錢給弟弟的同時,囑咐弟弟為她建一座房子,以便日後回鄉居住。黃姑現在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一個院子,擺滿了花草,還有獨立的廳、廚房、衛生間和卧室。房子里收拾得乾乾凈凈,如同黃姑整齊的儀表。「結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黃姑說,在順德均安女子不結婚十分普遍,不結婚的才是多數,如果你結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說話
自梳了就意味著不能結婚,年邁時需要別人的子女照顧,自梳女們為什麼要作這樣的選擇呢?
黃月說,當時有人擔心老公不好,會挨打挨罵,所以乾脆不結婚;有人覺得結了婚,還要帶小孩,不自由;也有人認為,不結婚很自由,很獨立,和很多姐妹們在一起很開心,而且她們又有錢,不依靠任何人;還有人因為家裡有弟妹,如果弟妹要結婚,但你還沒有中意的人,你就必須自梳,否則,其他弟妹就不能結婚。
黃姑不結婚的理由非常簡單:在順德均安女子不結婚十分普遍,如果女子買「門口」,男子拒絕,女子就會自殺。因此,父母一般不幹涉女兒的決定。過去結婚的只是少數,不結婚的才是多數,如果你結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說話了。「這里姓黃的女子都不結婚,結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黃荷說,她22歲離家,58歲才自梳。她父母早逝,家裡有2個弟弟,1個姐姐,父母去世前叮囑她,要好好照顧弟弟。因此,為了一心一意照顧好弟弟,她和姐姐都沒有結婚。
而黃荷所說的自由,就是可以隨便買什麼吃的、穿的,想看電影就看電影。但實際上,姑太們的生活十分簡單。
黃英說,姑太們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人追求過,但是她們已經自梳了,所以就不吭聲,不理會他們,日子久了,追求的男人就不來了。「但是她們對男人並不憎恨。」黃英說。自梳了也有人結婚
以前自梳女結婚,親姐妹也會不再與其來往。現在年紀大了,姐妹們又正常來往了。但姑太們還是明顯地忌諱談這些
冰玉堂東面的花園里,有一棵樹外形奇特,樹高數十米,筆直的樹干直刺蒼穹,到樹冠才有一簇枝葉。黃英說,這種樹叫「桄榔樹」,以前有兩棵,是自梳女親手種的,表示「一心一意不嫁人」。但現在一棵樹已經倒了,原因不明。黃英說,也許是因為姐妹們當中有人「變節」的緣故吧。
自梳女中到底有多少人「變節」過呢?姑太們說,不多,以前自梳女結婚,就會遭到其他姐妹的排斥,親姐妹也會不再來往。
但是現在年紀大了,姑太們的心境平和了,那些曾經結了婚的人和其他姐妹們又正常來往了,在一起聊天,一起打麻將。但面對外人,姑太們還是明顯地忌諱談這些東西。
黃月在24歲的時候,嫁給新加坡當地的一個華裔,後來生下一個女兒,現在她的外孫已經上大學了。黃月自稱沒有自梳,但是在冰玉堂自梳女的牌位上,我們還是看到了黃月的名字。我們從側面了解到,黃月在11歲時就已經自梳了。因為黃月自己隱瞞了實情,所以,我們無法了解她自梳的原因、如何戀愛和自梳後嫁人的心情。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新聞背景悲歡離合自梳女
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2537
自梳女- -
????? 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群體。
????? 位於順德均安鎮的冰玉堂,被稱為珠三角地區自梳女歷史的重要見證,記錄著自梳女這一獨特群體的歷史和文化。據悉,目前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已進入七八十歲的高齡。
據《順德縣志》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身不嫁,於是產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區的自梳女情況與順德相仿。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衰落,這一帶的年輕女性聽說到南洋打工收入豐厚,遂結伴前往,許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沒有談婚論嫁,五六十歲時,買來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為了自梳女。而她們就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過去"自梳"具有特定的儀式,先由村中族人選擇吉日吉時,良辰吉日一到,便請村裡德高望重的嬸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後舉行"梳髻"儀式,自梳女將自己的辮子挽成發髻,表示永不嫁人。儀式當日,還要擺上幾桌酒席,請親朋聚會,以示公眾。
自梳女一旦辮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會遭到酷刑毒打,被裝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其父母不得收屍葬殮,由自梳女們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無自梳女,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後,便自立於社會,可以走出深閨,出外耕作、經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親戚家裡,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節之意,又叫"買門口"。"買門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梳女找一個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雙方擬定協議。一般是男方同樣給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親人後,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須按照協議的規定,長期給婆家提供費用,所提供費用的數目一般不少於男方當初給的聘金。另外一種是找一個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義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樣要付給婆家一筆錢。
有人認為,自梳女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來反抗命運,可以想見封建社會的女性地位是怎樣的卑微,她們中大多數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有歌謠曰:"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媳婦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晚),眼淚未乾入下間(廚房)。"這從側面反映出封建社會婦女的命運。
http://culturefarmer.blogchina.com/culturefarmer/230985.html
自梳女的「守墓清」俗
--------------------------------------------------------------------------------
自梳女的晚年十分凄慘,如果沒有拚命積點血汗錢與其他姐妹共同買一間房子作姑婆屋,真是臨死時連停屍的地方都沒有。按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親戚家,只能抬到村外,死後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弔祭掃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買門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義上的妻子,以便將來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給婆家一筆錢來「買門口」。「守墓清」是守節之意,有「墓白清」和「當屍首」兩種形式。「墓白清」又稱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論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長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錢買作那一家當媳婦,買成後,要舉行「拍門」,「入門」儀式。所謂「拍門」,就是當自梳女來婆家認作媳婦時,婆家先把門關上,自梳女要「拍門」,阿婆在屋內提出種種難堪的問話,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嗎?」,「以後不反悔嗎?」等等,自梳女必須回答得阿婆稱心後才開門,自梳女入了門就算被接納為這家的媳婦,以後,必須經常在經濟上貢納給婆家,翁姑死時,要前往執喪。另一種形式叫「當屍首」。即當男子死而未葬時,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帶孝,守靈送葬,以後,如翁姑稍有不滿,可趕出家門不在認作媳婦。
自梳女「守墓清」買了門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憐自梳女受盡精神和勞累身體的折磨,才換得個死的「門口」。
最後的自梳女
今天要帶大家去了解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群,沒介紹之前,先給大家講講背景:清代末年,咱們珠三角有一種特殊的風俗。沒結婚的女子,只要把辮子挽成發髻,就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梳女的身影已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是在肇慶崇禧塔邊,至今仍然住著10位「自己的頭發自己梳,自己的生活自己養」的自梳女,她們被認為是「中國最後一群自梳女」。
在肇慶塔腳路,蜿蜒曲折的小巷深處,一座古老的大屋靜居一隅,它的名字叫「觀音堂」,這也是自梳女們的家。兩百多年前,一位姓何的富家太太把它捐送了出來,讓自梳女們可以有自己的棲身之地。鼎盛時期,這里住了100多位自梳女,而今天,出入門宅就只剩下十位了。
在當地街道李書記的引見下,我們找到了其中一位自梳女——76歲的夏姑婆。自梳女對陌生人比較排斥,可能是看在當地領導的份上,夏姑婆還是答應了帶我們去「觀音堂」參觀的請求。
一把古老的鐵絲鑰匙,木門打開了,蒙在觀音堂上神秘的面紗,向一線記者掀開了一角。大屋有4個房間,兩個齋房,一個灶房,還有一個空房,在中間的齋房裡供奉著三尊菩薩。房內白煙裊裊,在天窗直瀉而下的陽光下,分外寧靜。據說,以前的觀音堂可很熱鬧,姐妹們在這里一起勞動、一起說笑,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
自己的飯自己煮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圖片新聞
現如今,故去的故去,搬走的搬走,當年熱鬧景況早已不在。唯一保持的,是姑婆們每天都到這里來上香拜佛的習慣。整理整理大屋,偶爾還小聚片刻,這里永遠是她們的家,也是永遠是她們精神的家園。
觀音堂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圖片新聞
面對一線記者的來訪,大屋裡的人有些淡然,更不願意多說什麼,夏姑婆的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記者試探著與夏姑婆聊起來。
記者一開口就被拒絕,也許我們的到來,擾亂了她們寧靜的生活,更不願意打開塵封的記憶。但是午飯之後,她們可能感覺到了記者的誠意,夏姑婆說她要去觀音堂上香,並邀請我們一同前往。
這時,有一位姑婆來上香了,夏姑婆介紹說她姓趙,68歲了,但已經是姑婆里最年輕的一個了。趙姑婆性格很開朗,對記者在場一點也不抗拒,對於自己「自梳女」的過去,她也不避諱。趙姑婆說,她自小就沒有爸媽,13歲就來了這里。20多歲就梳起。
姑婆在觀音堂上香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圖片新聞
夏姑婆說,在觀音堂里的姑婆都要學編席,這也是她們這些年來賴以生存的手段。但是現在買席的人越來越少。自己也老了,干不動了,幸好每月政府還給210元的低保補助,否則生活實在難以為計。為了節省,姑婆們都要把觀音堂後院的雞蛋花樹的落葉揀起來,曬幹了,可以當柴火。掉到地上的雞蛋花也是個寶,曬幹了可以泡茶喝。
自己的頭發自己梳,自己的飯自己煮,自己的苦樂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養。這是自梳女們給自己的全部詮釋。
時間的流逝,沒有改變自梳女們的清貧,但時代的進步,卻危及到她們內心聖殿----觀音堂的安危。房地產開發,讓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寧靜,也讓觀音堂面臨被拆的險境。
肇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葉崢嶸局長跟記者說,自梳女其實是研究珠三角地區婦女運動不可空白的一頁。在這里他們將要好好保護。觀音堂看來是會永遠的保存下來了,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一個又一個姑婆的老去,我們還會想起這里曾經居住過的這些,獨自一人和命運抗爭到底的自梳女嗎?
幾十年來,任憑外面的世界風雲變幻,她們的生活卻依然故我,平靜而淡然,祝福她們,健康長壽。
中國寫真:最後的自梳女 一生未嫁不恨男人(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9 15:13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看著老去的冰玉堂,姑太們想起年輕時在外飄零的艱辛,感慨萬千。
冰玉堂的天井美輪美奐。
姑太們的化妝品不比年輕人少。
自梳女的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後。
冰玉堂的大堂一側擺放著姑太們的牌位。
姑太們崇尚寧靜的生活,「人生十四最」是她們最大的生活信條。
南方網訊冰玉堂對外開放了。
位於順德均安鎮的冰玉堂,被稱為珠三角地區自梳女歷史的重要見證,記錄著自梳女這一獨特群體的歷史和文化。據悉,目前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已進入七八十歲的高齡。日前,記者走進冰玉堂,聽最後的自梳女講述她們的心路歷程。
天空中飄灑著細密的雨絲,在一片青瓦之上聚集成水珠,然後沿著瓦棱,一滴一滴地落下來,拍打著冰玉堂冷冷的水泥地面,發出清脆的響聲。
這樣的文字記錄了公元二千零二年公歷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順德的天氣。就在這樣的天氣里,在空寂的冰玉堂里,記者采訪了中國最後的自梳女。
冰玉堂封閉50年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節,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覽手工藝品;冰玉堂並不拒絕男人進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過夜
去年11月29日,午飯之後,黃月、黃姑、黃英幾個姑太(記者註:順德地方稱「自梳女」為「姑太」)陸續來到冰玉堂,像大家約好了一樣。
黃月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冰玉堂就無人居住了。不過,住在附近的姑太們仍然每天到這里來坐坐,和姐妹們聊天、打牌。
冰玉堂原本是順德均安鎮沙頭村自梳女的住所,1950年落成,但後來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邊,冰玉堂再無人居住,因此,它就成了自梳女們的會館。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節等特別的日子,她們聚集在這里舉行活動,拜祭死去的姐妹們,並展覽自己的手工藝品,供人欣賞。
有人說,冰玉堂常年謝絕外界尤其是男士進入。黃月對這一說法做了訂正。她說,其實冰玉堂並不拒絕男人進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過夜。
從冰玉堂北門進入,左手邊就有一間房,供奉著黃姓祖先的牌位。姑太們說,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處,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說法。不過,當地男人都知道這是自梳女的住處,因此一般不會到此。
自梳女都有牌位
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顯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寫在黑紙上,生者的名字寫在白紙上
50年光陰逝去,冰玉堂終於敞開了緊閉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當地政府即將逐步開放冰玉堂。
冰玉堂有兩扇門,北門和東門。北門藏在一條窄窄的小巷中間,東門面臨著一條水泥路。如今東門兩邊各有一個建築,一邊是高樓,另一邊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紅磚牆,圈出一塊地,因此東門也被藏匿了起來。
冰玉堂在四面圍牆的包圍之中,院子里種滿花草。冰玉堂為兩層建築,一樓是姑太們聚會的廳堂和神位,還有廚房,以前的姑太就在這里煮飯煲湯。二樓是姑太們的卧室,姑太們當年睡過的床鋪如今已經拆除了,空盪盪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
Ⅵ 新加坡佛牙寺有賣佛教七寶嗎如果沒有,新加坡哪裡有賣佛教七寶
你好。
佛牙寺有沒有賣。我不太清楚。
我知道四馬路(觀音堂)那一代,有許多商場。有賣各式各樣佛教的物品。你可去那裡看看。
就在武吉士地鐵 (Bugis MRT) 那裡附近。
Ⅶ 師太住的地方叫什麼
仰天庵,又叫碧雲庵。
仰天庵,又叫碧雲庵,坐落在健跳鎮東門到南門城腳中間的山岡上。庵里住的全是和尚。和尚廟怎麼叫「庵」呢。這還有一個有趣的來歷呢。這仰天庵本是一座寺廟,主持和尚法名叫做智禮,雖稱不上飽學之士,但也精通文墨,頗有名氣。他自恃才高,傲氣十足,且喜歡尋花問柳,是個不正經的花和尚。離寺廟一里路的山腳,有一座觀音堂。堂里的主持師太叫秋輦,法名清貞,在此靜心修行。離觀音堂上方一箭之遙,清貞師太的徒弟——一個才貌雙全的小師姑碧雲,結草為廬,晨鍾暮鼓,念佛誦經,兼種田園。
這茅廬稱為上茅蓬,是寺廟和尚下山的必經之路。這年春天,智禮來到觀音堂,清貞師太以禮相待,命碧雲泡茶,並端出幾樣水果、點心招待他。智禮盯著這俊俏的小尼姑,真想過去把她摟進自己懷里。但在清貞師太面前,又不敢放肆。他對碧雲說道:「聽說師妹善對,今天我特來拜訪,不知能否賜教一二。」碧雲見他口你師妹,雖感不悅,但也不便發作,即以禮相答:「小尼是雛鴨下水,不知深淺,還望大師多多指教。」智禮見碧雲並不推辭,心中大喜:只要你敢答應,就不怕你不落入我的掌心。於是對清貞師太說道:「師太,貧僧與碧雲師妹對對子,可要打個賭才好啊。」清貞師太雖知碧雲的才學,但還是怕她吃虧,連忙答道:「碧雲小徒,豈是大師對手。如有冒犯之處,還望大師恕宥。至於打賭,此非出家人所為,還是免了吧。」「哪裡,哪裡。」智禮道,「碧雲師妹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若她勝了貧僧,豈不為師太增光。」碧雲見智禮一副傲氣,心中忿忿不平,說道:「請問大師,該是如何賭法。
中國僧人在靜僻處蓋屋時,也常用庵閭,成為一座小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稱這些小屋子為『庵』,庵字以後又變成『庵』,據說是用瓦蓋屋之故。今日尼姑所住之處多稱『庵』,俗稱尼姑庵.本義:不對外開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廟。尼姑庵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尼姑(Buddhistnun)佛教稱謂。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
Ⅷ 去哪裡旅遊好呢
一、火車走了還能改簽嗎1、火車走了還能改簽。但是只可以改簽所購車次之後24小時內的其他車次,並且只可以到起始站火車站售票窗口改簽,還需注意火車票改簽最遲時間不晚於發車後兩小時。2、法律依據:《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第六十四條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按照國務院鐵路行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實施火車票實名購買、查驗制度。實施火車票實名購買、查驗制度的,旅客應當憑有效身份證件購票乘車;對車票所記載身份信息與所持身份證件或者真實身份不符的持票人,鐵路運輸企業有權拒絕其進站乘車。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為旅客實名購票、乘車提供便利,並加強對旅客身份信息的保護。鐵路運輸企業工作人員不得竊取、泄露旅客身份信息。二、火車票改簽要滿足什麼條件1、火車票還沒有過期,即該車次還沒有開車;2、所需改簽到的日期的車次的車票必須已經發售,且必須還有剩餘票額;3、如果是發生線路中斷,旅客可以要求在原地等候通車、返回發站、中途站退票或按照承運人的安排繞道旅行。
Ⅸ 浦東哪裡有燒香
浦東張楊路源深路附近的欽殿街有個太清宮,蠻有名的。以前浦東人買錫箔都是那裡買的(以前好像叫金絲娘殿)。地鐵6號線就到,在張揚路源深路口就能看到。
Ⅹ 新加坡的自然資源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因為新加坡種族多、語言雜,四大族群中,沒有一種語言有近半數的他族人懂得,選擇任何一族語言做為主要語言,均會引起他族的不滿。英語雖本為殖民地的語言,但有過半數的各族人懂得,較易為各族人所接受。
新加坡華裔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華人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基本上40歲以上的新加坡華人都通曉幾種方言,包括閩南語(福建話)、潮州話、廣府話、客家語、福州話、莆田話和海南話等。為了扭轉不同籍貫的華人使用方言的習慣,政府在1979年推廣「講華語運動」,這個運動推行了30多年,當前很多的華人能說普通話。 雖然新加坡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展講華語運動,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聞這一塊,聽眾至今仍可在早上三個時段從958城市頻道收聽到6種方言新聞播報,讓聽不懂普通話的年長者,能掌握國家大事或時事新聞,不至於脫節。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
新傳媒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加坡電視劇,注重介紹新加坡華人先輩如何飄洋過海來到南洋,以及一群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比如《霧鎖南洋》《和平的代價》《出路》,還有以各個籍貫的華人的劇情片《客家之歌》《潮州家族》和《瓊園咖啡香》等。透過本地的戲劇,新加坡的年輕人看見了祖先離鄉背井,不屈不撓地掙扎求存的最真實面貌。 概況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確認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根據2010年的人口調查,當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佔了人口的83%。新加坡確實稱得上多宗教融匯的大熔爐,這里有著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已被列為國家古跡,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
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叢林之一。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有收藏光緒帝御賜的墨寶,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廟堂內幾乎每天都有人潮。
基督教
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總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創初期,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和西方商人對兩個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新加坡天主教教會也先後開辦學校、醫院、公益組織等來照顧弱勢族群的利益。兩個教會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亞美尼亞教堂和聖安德烈教堂。
伊斯蘭教
新加坡伊斯蘭教教徒占總人口的15%,教徒約有65萬人。馬來人或巴基斯坦血統的信徒基本上屬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另外也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華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當中較為著名的有哈賈法蒂瑪回教堂和蘇丹回教堂。
印度教
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約10萬人,占總人口的5%。有大約30座印度寺廟,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其中馬里安曼興都廟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都屬於新加坡的國家保護文物。
錫克教與其他
新加坡錫克教教徒合計只有2萬餘人。錫克教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比如:中央錫克廟,是一萬五千名錫克教徒的主要聖地。猶太教在新加坡則設有兩個會堂,其中馬海阿貝猶太廟建於1878年,是東南亞最古老的猶太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