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對外開放的
Ⅰ 建國只有50多年的新加坡,是如何迅速成為發達國家的
新加坡臨近馬來西亞,那時馬來西亞屬於發展中國家,兩國關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新加坡才會成為發達國家。
Ⅱ 新加坡為什麼這么發達
自然因素:新加坡有許多優良港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馬六甲海峽),便於發展航運業和轉口貿易;新加坡氣候條件優越(熱帶雨林氣候),被稱作「花園城市」,旅遊業發達。
社會經濟因素:新加坡實行商業立國政策,促進金融業和商品貿易的發展;重視發展教育,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推動煉油、造船、電子、鑽台工業的發展;人口眾多,還有大量移民(華僑),為加工業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
新加坡行政區劃: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它們分別為:中區社區(120萬人),東北社區(130萬人),西北社區(83萬人),東南社區(84萬人),西南社區(83萬人),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
這5個社理會在2015年被重新分割為89個選區,當中包括13個單選區和16個集選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加坡
Ⅲ 新加坡是怎麼獨立的呢
新加坡又叫獅城,它給予人們的印象其實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小,從領土面積來看,新加坡獨立之初只有58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第二字就是擠,小小的新加坡擁有550萬人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近萬人,是世界上最擠的國家之一。
因此在新加坡,土地是一種非常緊張的資源,一尺一寸的土地,都要得到有效的利用。為了保護環境和土地,新加坡人達到了一種近乎病態的程度,各種法規也非常苛責。由於長期以來養成的良好習慣,新加坡一直以優美的環境聞名於世,但隨著人口的增長,新加坡的各種壓力包括環境壓力也在不斷擴大,為了緩解這些壓力,新加坡從獨立之初,便一直致力於擴大自己的領土。
具體原因有兩種,第一,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東口,受洋流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積到新加坡以及周邊島嶼附近。有時為了保持馬六甲海峽的暢通,新加坡還要進行泥沙挖掘作業。這些泥沙的沉積,雖然對航道造成了影響,但對新加坡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受泥沙沉積影響,新加坡獨立五十年間,陸地面積增長了數平方公里,雖然微乎其微,但畢竟有所擴大。
第二種方式,就是填海造陸。相對於第一種方式,人為的填海,可以更快的實現領土的增長。為了擴大領土,新加坡獨立後,從馬來西亞進口最多的兩種物資,就是水和海沙。水是新加坡人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那麼海沙呢?自然是填海造陸。據統計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新加坡的領土增長了4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之後,隨著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填海造陸的規模又上了一個新台階,至21世紀初,新加坡領土又實現了近百平方公里的增長。如今新加坡填海造陸面積,已達總面積的23%,未來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增長,這一數字還將不斷提高。
Ⅳ 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又稱為新加坡經驗,是指新加坡建國後幾十年裡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是讓新加坡社會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
新加坡於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被迫獨立建國,經過短短40年的發展,從貧窮落後發展到和諧繁榮,這一切都與其所走過的發展道路、採用的經濟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關。
(4)新加坡如何對外開放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模式的好處
1、從純粹經濟方面來看,新加坡的發展依賴的是開放的市場和有力的人力資源戰略,秉承開放的原則建立資本市場的。一方面利用外部資金的流動彌補本國資金的短缺;另一方面其稅收為公共財政提供了稅源,也為製造業建立了融資平台。
2、在人力資源方面,新加坡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在國內實行義務教育為主導和職業技術教育為輔助的普通勞動者的培養體制;另一方面大量引進最優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代價幫助年輕人進入新加坡接受教育。
3、建立了普惠的社會保障體制,使每一個公民享有盡可能高的社會保障。政治上的專制、家天下的管理模式與開放的經濟環境相結合,加上以儒家文化的價值理念為基礎,以吸引精英治理為手段,也許就構成了新加坡經濟增長之謎的謎底。
Ⅳ 新加坡如何獨立的,獨立之前經歷了什麼
感激網友對新加坡歷史的興趣; 簡述 - 新加坡在獨立之前經過自治與合並過程,在1959年6月3日脫離英國殖民地,取得完全內部自治地位(1959-1963);在1963年9月16日,和馬來亞,砂拉越,沙巴聯合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3 - 1965);在馬來西亞時期,因政治經濟因素,種族之間沖突矛盾,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自主共和國(1965 - 至今)。
Ⅵ 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新加坡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
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隨著行業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新加坡在上述領域的地位也正遭遇嚴峻挑戰。此外,亞太區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全球國際資本指數中的亞洲份額大為降低,亦使得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較為被動。
就地區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安全港地位已促進培育了理財產業的成長,但由於國內市場狹窄、企業文化衰落、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前景黯淡等多種因素,使資金市場受到阻礙;同時,來自其他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時日已久,悉尼在押匯業務和電子化領域正形成自身獨特的小生境,而上海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逐漸獲得認可。
一、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傳統板塊衰落區域內南北分隔 產業抓手匱乏
Ⅶ 新加坡是如何發展歷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Ⅷ 新加坡是如何根據本國國情發展經濟的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隔寬約1400米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面積約618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島面積538、1平方千米(還沒有我國長江口上的崇明島面積大)。新加坡資源十分貧乏,連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但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迅速起飛,創造了「70年代的奇跡」,199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6730美元,是通常所說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有人提出,新加坡已經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畢業了。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起飛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起飛意味著突破傳統停滯狀態。新加坡經濟的起飛發展得益於:第一、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控制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沖。建設港口和機場,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同時利於吸收外資和進行轉口貿易,以及發展旅遊業,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第二、制定適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並根據國際經濟形勢適時做出調整。抓住機遇,吸引外資和技術,是新加坡起飛的關鍵。60年代抓住發達國家(主要是日本)向海外轉移資本和技術之際,改善工業基礎設施,大力吸收外資和技術,發展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戰略是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以減少進口。70年代,在經濟有一定發展後,開始大力發展出口工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促進了經濟的起飛。逐步建立起一個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和修造船業為支柱的面向出口的工業體系。工業的迅速發展又帶動了對外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業的繁榮。所採取這一發展戰略,對解決市場狹小、資源貧乏、資金缺乏和大量人口失業問題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後,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70年代末期起開始調整產業結構,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向著高科技的現代化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總結其經濟發展戰略:「進口替代型」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戰略(60年代)——「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70年代)——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戰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三、為了配合經濟戰略的實施,新加坡政府發揮政府主導職能。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生產的高速持續增長。第四、新加坡政府還注重協調環境、教育、科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穩定社會秩序。重視法制建設,高薪養廉,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為經濟的發展和外部投資創造了安定的環境。總之,給我們的啟示有: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重視科技和教育,走科教興國之路,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適時調整戰略,加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秩序;加強環境建設,吸引外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要與世界市場相結合,必然要靠外向型經濟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各國制定經濟政策也必然要按照本國國情,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外開放的同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更顯重要,開展積極外交,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Ⅸ 二戰後新加坡發展經濟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而且二戰後國際局勢平穩,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新加坡在此期間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持得以大力發展,最後新加坡的領導者實行符合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繁榮。
不利條件:國土面積狹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資源、耕地資源,糧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給,只能靠鄰國供應。
(9)新加坡如何對外開放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Ⅹ 新加坡入境流程
法律分析:一、確認自己是否符合申請資格:中國公民持普通護照赴新加坡,應先確認自己的過去21天的旅行史,要求在前往新加坡之前的最後連續 21 天內留在中國大陸(出發地),並需要在出發前監測自身健康狀況;二、申請簽證和航空旅行通行證:理新加坡簽證(入境日前35天內申請):首先要辦理新加坡簽證,一定要通過新加坡使館或領館指定的機構進行申辦。國內辦理新加坡簽證,只能在出發前35天辦理,拿到的簽證有效期一般也是35天。請航空通行證(Air Travel Pass,簡稱ATP)(在預定進入新加坡的日期前 7 至 30 個日歷日之間申請):因為疫情的原因,只有新加坡簽證是不能入境的,還需另外申請航空通行證,ATP正常受理時間為3個工作日,有效期是從入境之日起至之後 7 天內。如果你不懂英文,你可以通過中介或找人幫你辦理,懂英文的話,也可以自行線上操作。每位訪客都需要申請 ATP。 如果是未成年人(18 歲以下),由父母 代為提交申請。ATP 適用於打算進入新加坡的遊客,不適用於轉機/過境旅客。ATP 申請獲得批准後,將通過電子郵件向申請人發送批准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三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從對外開放的或者指定的口岸通行,接受邊防檢查機關的檢查。第四條 中國公民出境後,不得有危害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條 中國公民因私事出境,向戶口所在地的市、縣公安機關提出申請,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情形外,都可以得到批准。公安機關對中國公民因私事出境的申請,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通知申請人。
第六條 中國公民因公務出境,由派遣部門向外交部或者外交部授權的地方外事部門申請辦理出境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