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幫會在哪裡
㈠ 在澳大利亞買房,注意哪些問題海外華人在澳洲買房有哪些原則呢
House就是指一個人占據大面積土地資源、獨院房子;townhouse則更加像國內獨棟別墅;apartment乃是普通公寓樓。一般來說,投資買房其實不過是項目投資土地資源,僅有土地資源才會真真正正增值的東西了。新房子在一開始也許會很有價值,但隨著時間推移,房屋會出現折舊費,這時房地產就不一定會有更高的發展潛力。
近街好於主道
在澳大利亞有許多清幽的小路,而大多數房地產還會遍布在各種小道。主道的優勢許多,但缺陷非常明顯:人比較多車多,較為大吵大鬧。除此之外,挨近生態公園得話人還會多一些且非常雜,安全系數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院校附近的房子也會較為大吵大鬧,上放學專車接送的家長們可能佔有路面,會讓特殊時間段的交通出行造成一定的危害。最好不要選購太挨近汽車站和火車線房產,不但大吵大鬧並且人比較多,人員流動性多且比較復雜;挨近火車線很容易被火車經過的聲響打擾到,不益於喜歡安靜之人的日常日常生活。
留意房子的朝向
澳大利亞坐落於南半球,和我國反過來。在我國購房注重房子朝南、雙陽台等。在澳大利亞乃是反過來,如果你想要房屋有較好的光照得話,必須房屋朝向北部。要是沒有朝北的房子,朝東房子也是一個較明智的選擇。若是在澳大利亞選了朝南的房子得話,則往往很難遭受陽光直射,庭院里非常容易滋長蚊子等。假如購買了公寓樓,則最好客廳朝北,這可以接受到最長時間的日照。
有關easement地役權
Easement的意思是地役權。相關地役權的條款會寫上買房合同里,在買房的時候想讓侓師細心去閱讀文章相關地役權的相關條款。
那樣什麼叫地役權?舉個例子,院子有一根橡膠水管,這一根自來水管是公用的,如果將來出了問題得話,別人可任意出入院子來檢修這一條自來水管而無需通過你允許。擁有地役權,別人能夠正規地進入你院子來整修或安裝水管。買房的時候一定要留意是否存在地役權,而且綜合考慮本身能不能接納地役權。
㈡ 東南亞歷史上一個由華人建立的共和國政權,名為蘭芳共和國。具體的歷史誰知到誰建立的,怎樣建立的
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亦有說是南方共和國,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但該國最初在加里曼丹島上並非政治組織,而是一家貿易公司。1770年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建立時, 第一任總長是陳蘭伯, 第二任總長是羅芳伯, 蘭芳大統制名稱取之於此.
根據1990年代明報月刊某期以台獨為專題的一篇記載,是時不少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由於廣東人擅長經商,因此,不少從事貿易的人都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當時由於不少歐洲人前往當地騷擾,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省招請團練,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鏢的角色,當中勢力最大的是南方公司。後來不少酋長都要求南方公司保護他們,所以南方公司當時的老闆羅芳伯就在當地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大總,總攬國家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此外,由於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員前往北京朝貢。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南方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最高峰時,南方共和國的勢力范圍佔有整個加里曼丹島。
蘭芳共和國以坤甸(東萬津)為首都,並將立國之時,西元1777年當年定為蘭芳元年。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眾咨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前後歷任十二位總長。
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公元1884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余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逃往蘇門答臘的華人一直往西邊遷徙,並於馬來西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位遷徙者的後人最終更成為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
蘭芳共和國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
簡介版2
蘭芳共和國是1770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到1885年之間存在於南洋婆羅洲(現印度尼西亞占據稱加里曼丹島)上的華人國家。創立者為廣東梅州人羅芳伯。後來被荷蘭人消滅。
在婆羅洲上很早就有華人定居生活,從事貿易的佔大多數,他們往往組成自己的公司,以羅芳伯為首的南方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由於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對南洋的侵略加劇,羅芳伯順應時勢和當地華人以及落後民族為保護自己生存權利的要求,於1770年建立蘭芳共和國,定都東萬津,他被擁戴為大總制。
在南洋國家之中,他按照中國的傳統,建元蘭芳,公元1770年為蘭芳元年。他仿效西方當時才出現的民主制,規定國家的大小事情都必須咨詢人民群眾之後,才能施行。最難能可貴的兩點是:他沒有稱帝,帝制自為。蘭芳共和國建立不久,他就派人趕到北京向中央政府匯報相關情況,並進貢方物。又拒絕了人們要他稱王的請求,而是稱總制、大唐總長,並且規定,他及後世領導人都不能把蘭芳共和國變為一姓人的「家天下」。
蘭芳共和國先後民選了12任領導人,他們領導華人以及歸附的落後民族改進農業技術、擴大礦業生產、發展文化教育、組織軍事訓練,使蘭芳共和國的實力和影響大增,更多落後民族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蘭芳共和國的發展壯大遭到了西方殖民者和依附於他們的南洋落後民族的嫉恨。隨著大陸的日益沉淪,失去了支持的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蘭芳」共存在了110年。後婆羅洲由荷蘭轉給印度尼西亞,改名為加里曼丹島。
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羅芳伯當了19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隨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7人先後擔任過這個職務。
我國新興的資產階級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還有多個。
這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
蘭芳國創立者曾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清朝的版圖,清朝皇帝不予受理
有人感覺很奇怪,經受了幾千年帝制傳統熏陶的華人,到海外後為什麼會建立起一個共和制的國家?其建國,比美國還早6年,當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歐美的新風尚根本不可能波及東南亞。
羅芳伯這些人,都是大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在故鄉太窮,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大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大清皇帝來說,仍然屬於反叛,抄家挖墳毀祠堂的事皇帝是幹得出來的,甚至還會派兵出海,進行征伐。所以,羅芳伯他們不敢自立為王。
事實上,羅芳伯建立蘭芳國後,在華人圈裡根本不敢稱為國,只能稱為蘭芳公司,或者蘭芳大總長。這當然有害怕告發的原因在內。
後來,他們還曾經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清朝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清朝皇帝不予受理,根本不理睬這些天朝棄民,或者根本不能容忍南方的漢人在海外建個國家。
羅芳伯在中國國內,也是一個平民百姓,沒有任何特殊身份。到海外後,因為他才能過人,所以被大家推為首領。帶領眾多海外華人,謀求共同的利益。後來因為華人勢力太大了,有好幾萬,當地土著居民也歸附了好幾十萬,他們幫助浡泥王平了叛,浡泥王看華人的勢力已成,不得已拱手讓位。蘭芳國能建立起來,主要還是華人群體實力很強的緣故。羅芳伯是華人勢力的代表,是由華人們推選出來的。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在華人圈內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也就是說,大家能一起推選他,也能夠一起廢了他。所以,羅芳伯敢於向土著居民稱王,但不敢在華人面前稱王。
羅芳伯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權建設,於1776年創立共和體制,定名為「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體制還早11年。
由於史料的原因,我們無法知道羅芳伯搞的是自由平等的現代政治,還是不堪入目的幫會統治,或者自由平等與幫會政治兼而有之,就如同20世紀初期的芝加哥。不管怎樣,從中國人的功業來研究共和體制,是不容易得出結論的。但歷史理應為羅芳伯等人寫上一筆。
歷任總長
蘭芳共和國元年(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羅芳伯稱大唐總長。
蘭芳共和國十九年(西元1795年),江戊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三年(西元1799年),闕四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八年(西元1804年),江戊伯復任。
蘭芳共和國三十五年(西元1811年),宋插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四十七年(西元1823年),劉台二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二年(西元1838年),古六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六年(西元1842年),謝桂芳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七年(西元1843年),葉騰輝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九年(西元1845年),劉干興繼任。
蘭芳共和國七十二年(西元1848年),劉阿生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年(西元1876年),劉亮官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零四年(西元1880年),劉阿生復任。
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是「蘭芳共和國」一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亡於荷蘭;
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省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於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
還有暹羅王國的開國國王鄭昭;
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人);
婆羅國王某(福建人);
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
以上華人國家均於19世紀亡於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的侵略狂潮中。
在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中可以找到對這些國家的簡單記載。
㈢ 中國華人海外建國的是哪個國家
1、蘭芳共和國
從幫會到企業到國家
「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里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他們在完全沒有祖國支持的條件下,以驚人的意志,頑強求生。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今廣東梅州的客家人羅芳伯鄉試不第,「乃懷壯游之志」,發揚客家精神,漂洋過海,登上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島)。在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是一個與東印度公司相類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團體組織。
五年後,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羅芳伯,原名羅芳柏,羅芳伯是後人對他的尊稱。生於1738年(乾隆三年),「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
剛到婆羅洲時,羅芳伯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術,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
婆羅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礦,資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但島上內部各大小采礦公司之間互相爭斗,外部又有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內憂外患。羅芳柏在站穩腳跟後,帶領自己的夥伴,和當地人一起,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將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這塊地方有10多萬人及南北幾十公里的產金地,吸附華人數萬,土著好幾十萬,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1776年羅芳伯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始用「蘭芳」年號。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
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覲見乾隆皇帝,請求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沒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羅芳伯當了十九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之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七人先後擔任過這個職務。
1886年,蘭芳共和國遭到荷蘭殖民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這個存在了110年的華人小國不幸滅亡。
按照《羅芳伯傳》的說法,當地統治者蘇丹與羅芳伯簽約割讓土地給蘭芳自治,「其所割讓的土地,計東界萬勞,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雙溝月之線,北界勞勞、山口洋、邦戛之線,縱橫數百里……」幅員遼闊,人口也達到百萬之眾,地地道道的國家,可為什麼這個墓誌銘上,偏要稱「公司」呢?
其實,像羅芳伯這樣的中國移民,在當時社會里叫「天朝棄民」,根本沒有社會地位。當時是乾隆年代,中國繁榮昌盛,朝廷威權無處不在。羅芳伯他們不敢稱孤道寡,怕犯一個謀逆之罪,自己遠離故土倒不要緊,連累身在故國的宗親友人那才是麻煩。中國人骨子裡始終認同祖國,不管走得有多遠,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羅芳伯他們也是一樣。反而,他們一直希望能夠被清廷接納為一個地方政府,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也可以利用祖國這個靠山,抵抗來犯的歐洲人。事實上,清廷雖然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蘭芳國,但羅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見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對蘭芳覬覦已久的荷蘭人有所忌憚,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見清廷衰敗,荷蘭才大舉進攻蘭芳,滅掉了這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擁有百萬人口,戰時可以全民皆兵的蘭芳國,敗在遠道而來的荷蘭人手下,據說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實行什麼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實力—經濟的實力、科技的實力,以及軍事的實力。
華人在海外建國,歷史上並不少見。羅芳伯不是惟一的一個,但他是惟一一個不稱王的。
2、戴燕王國
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是「蘭芳共和國」一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亡於荷蘭.
戴燕王國是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一個王國,王位世襲,存在時間是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歷4代國王70餘年。於19世紀中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戴燕王國的第一代國王為吳元盛,原為廣東嘉應州梅縣人,清朝乾隆中後期因為謀劃發動起義事泄而逃亡到東南亞的婆羅島,18世紀中期在當地創建了很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成為首領。後來,其下屬羅芳伯的威望逐漸超過了他,羅芳伯取代了吳元盛的首領地位,成立了蘭芳公司,吳元盛成為羅芳伯的下屬。1777 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吳元盛是羅芳伯的手下部將,被派駐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國(Tayau)。當時,戴燕國王很殘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吳元盛殺死了戴燕國王,吳元盛殺死國王後,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擁戴為戴燕國國王。
後來,吳元盛逝世後,其子年幼,由其妻襲位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清高出海游歷南洋時(1783—1797年間),戴燕女王還在位。此後戴燕國王位由吳氏世襲四代,直到19世紀中葉,戴燕王國才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對戴燕王國進行了記載: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數日,至國都。乾隆未,粵人吳元盛刺殺番酋,國人奉以為主。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3、納土納島國王
明朝末年,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南中國海的納土納群島(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島等其它幾個稱呼)印度尼西亞北部島群,屬印尼廖內群島省。位於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由主島大納土納島(Natuna Besar)和其他許多小島,共由127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末人口約1.5 萬,當時華人佔八成以上,據新加坡媒體過去的報導,這一群島上的華人一直希望獨立建國,但被印尼彈壓。納土納群島海拔不高,全年高溫、雨量多、富熱帶森林。
納土納群島一些比較早的華人家譜記載:清兵入關後消滅了南方的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幾百殘兵和幾百家不服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了南洋的一個小群島上——荷蘭人後來命名的納士納群島!
納吐納群島在當時不過是一塊蠻荒之地,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噼荊斬棘,將它開拓建設成一方樂土,納吐納群島成為華人的一個獨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納土納島首領(也算是國王)張傑緒去逝後,內部發生紛爭,荷蘭人乘機滅了張氏王國。印尼獨立出荷蘭後,納土納島群島未能獨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樣獨立建國。 無憂資訊
這個本來屬於華人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印尼的領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羅王國
泰國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華裔鄭信(1734-1782年),,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史稱「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鄭信的父親鄭鏞是中國澄海縣中外莆都(今上華鎮)華富村人。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
鄭鏞去世後,鄭信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
1763年,緬甸入侵暹羅,鄭信率部防衛暹都。四年後,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
鄭信在東南沿海地區建立根據地,組織反抗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三年後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於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拿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
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5、馬來吳氏王國
吳陽(1717—1784),又名吳讓,字士侃,馬來吳氏王國的建立者。原為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山塘鄉西興村人。
馬來吳氏王國演變為如今馬來西亞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邏(今泰國)南部宋卡(今屬泰國,位於馬來半島)謀生。宋卡原是荒無人煙的地帶,吳陽帶領華僑開發墾植,使宋卡逐漸繁榮起來,吳陽因此被稱為建設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邏鄭皇率兵南下討平洛坤叛亂,吳陽乘機請為端四島、五島燕窩稅吏,願年納白銀五十一斤,鄭皇准其所請,並封他為子爵。鄭皇嘉其忠誠,1775年詔封昭孟(Chao Muang),意為城主,爵號鑾素汪奇里頌木,府署設廉松。統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賽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馬來西亞吉蘭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吳陽逝世。
6、「飛龍」國開國君主
張璉,「飛龍」國開國君主。明朝嘉靖年間饒平人,漢族,生年不祥,亡於1563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因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後因起義失敗,遂率余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聯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對抗明朝政府。以後輾轉南下,奪佔三佛齊島 (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順塔國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將張世傑兵敗崖山,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負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
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自立為國,由於社會進步,中國人逐漸走向世界,現在,中華已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成為了一個華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以後還有沒有華人要建立國家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5-06-05 趣歷史
㈣ 唐穎:印度洋岸的華人城市
那些年,在新加坡,愛去檳城的人通常特立獨行。當中等家庭假期時跟隨 旅遊 團去歐洲澳洲北美等文明程度相對高的國家時,他們已背包旅行回到東南亞,重新認識自己的鄰國,在小鎮村落享受未受污染的民風。來來往往中,他們找到了自己可以經常回去的地方。是的,他們在檳城找到了歸屬感,一個坐落在馬來西亞最北部的華人城市,也是南洋最古老的華人城市。
曾經,心中的「南洋」是個浪漫的語詞。南洋風光有藍天椰子樹和站成兩排有木製百葉窗的木板樓房,可是在新加坡住久了,幾乎忘了這是個南洋城市,在高樓群中穿梭,這一城和那一城又有什麼差異?
離開新加坡回國前,我們搭乘夜行巴士來到檳城,在喬治市的老城區、在曾經想像的一整條街的店屋長廊穿行,穿也穿不完的老街老巷在四周擴散蔓延,有兩百年了嗎?回教堂的誦經聲在我們的頭頂飄盪,街角坐著印度乞丐。驀然怔忡:一座十九世紀的南洋華人城市奇跡般地保留在一個馬來回教國里,一部近代華人 歷史 被冰凍在印度洋岸,眼下正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窄而短的馬路,兩旁是戰前店屋(即沿街民宅),兩層樓的木屋,高高的天花板,木製百葉窗,面街的底層做商店,二樓是住家。底層五腳基連成有屋檐的長廊,長廊外是椰子樹。赤道的氣候激烈,陽光灼人季雨狂暴,店屋的長廊遮陽擋雨,行街逛店多悠閑!行人從這一街的長廊走到另一街的長廊,穿著汗衫短褲拖鞋,走過左店右鋪,一路走一路寒暄,這一街到那一街就很長,咖啡店的桌椅放在廊下,一杯糕坯烏(黑咖啡)才幾角,在南洋,咖啡也是很草根的。
這就是戰前店屋的人情和詩情,也是我心中的南洋風情。
動人的曲街窄巷隱藏著許多故事,本頭公巷(Armenia Street)一帶是私會黨(傳統幫會)的聚集地,私會黨在新加坡六十年代便被鏟除,至今只有在電視劇里才看得見。在同一條街的102號「庄榮裕」,一棟淺藍色的小樓里,1909年至1911年間,孫中山在這里進行革命活動。黃昏時,敲開102號的大門,迎接我們的是一位梳著馬尾辮的男子,他皮膚黝黑大眼深陷一身白衣飄逸,不由問他是誰,他笑說從怡保來,我們也笑,人們都說怡保出美女,沒想到怡保的男子這么有氣質。
在不遠的大倉巷裡有著規模龐大的邱公司的龍山堂,朱迪·福斯特和周潤發主演的《安娜與國王》曾在這里取景——眼前的古建築群完整豐富,在熾烈的陽光里它們正靜靜地展示著早期移民同姓聚落的生活形態,廟宇和戲台遙遙相對。當年華人遠離家鄉向一片炎熱的叢林討生活,個體是多麼脆弱,他們只有手拉手,從同宗族的群體力量出發與四周的荒蠻抗衡,才能使這個族群生存兩百年。
Beach road 從海岸切入直達喬治市中心,這條路是殖民時代的商業中心,比起新加坡和上海,檳城是一個受到英國殖民更早的城市,殖民時代建築沿著岸邊排開,從Beach road朝城市伸展,很像從上海外灘轉入南京路,只是規模小一些的外灘和南京路。
徜徉在似曾相識的路上,門牌上寫著××兄弟的公司,一家連一家,高高的柚木門里是高而深的大廳,百多年前的傢具。在某兄弟公司門口,聽見背後有人招呼,回過頭見是一位古稀老者,一口純正的英語在新加坡很難聽到,那裡講的是Singlish(新加坡口音的英語),老者斯文謙和很gentleman(紳士),邀請我們進公司坐坐。
我們入住的國泰旅社坐賬台的老uncle(叔叔),也是一口英語流利標准,尊稱所有客人為Sir,他的謙恭多禮人情世故的練達和老上海的服務界一脈相承。
國泰旅社是一棟白色小洋樓,楊紫瓊剛帶領攝制組來這里拍攝,它曾與街對面「張弼士故居(檳城著名藍屋)」一起,成為法國電影《印度支那》的場景。
其實,對檳城的感懷,是通過新加坡的生活經驗去獲得。但新加坡朋友口中「原汁原味的華人城市」和我們的感受又不一樣。那些濕巴剎(即菜市場)、流動小販、夜市、店屋格局、有雲石桌木背椅的傳統咖啡店(即大排檔),街邊攤的雲吞面炒粿條咖喱面,於我們是構成檳城魅力的場景和物質;可對於新加坡人,卻是刻骨銘心的童年往事,是新加坡的過去,是足以讓眼睛濕潤的回憶。(唐穎)
㈤ 為什麼「三大幫會」曾在中國紅極一時,而後卻消失了
黑社會、秘密社團,不僅存在於港產片之中,在晚清的民國時期也是非常盛行的。
天地會、哥老會、青幫、洪門等,都是那個時期集結和發展起來的秘密社團組織,並形成了三大體系。天地、哥老、青幫三大系統,是當時社團組織勢力最為強大的三個系統,後來,發展起來的小刀會、三點會、雙刀會等,實際上,都是歸屬於這三大系統之中。
那麼,這些幫會是如何覆滅的呢?
1950年10月10日,中央發布了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羅瑞卿起草的《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由此,掀起了全國鎮壓“會道門”的高潮。1952年10月12日,羅瑞卿在第五次全國公安會議上,明確表示“認真做好取締反動會道門工作是此期鎮反的中心,也是鎮反徹底勝利的重要標志。”
1953年底,第三期鎮反運動基本結束。但是,各地的鎮反運動卻沒有完全停下來,直到1956年左右才陸續結束。最終,經過三期鎮反,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被政府取締,而袍哥、青幫、洪門等幫會組織則“無形解體”了。至此,延續數百年的幫會,在中國大陸才被徹底消滅。
㈥ 中國人為什麼在歷史上沒去南洋建國
歷史上在南洋海島上(西婆羅洲)曾經存在了110年的蘭芳共和國,就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1776年建立,1886年被荷蘭侵略者消滅。)
羅芳伯,原名羅芳柏,羅芳伯是後人對他的尊稱。生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由他建立的蘭芳到底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大企業?抑或是一個幫會?我的答案:三者皆是。最早是幫會,後來是企業,最後是國家。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羅芳伯鄉試不第,「乃懷壯游之志」,發揚客家精神,漂洋過海,登上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島)。到了東萬律,羅芳伯最先建立的是蘭芳會,一個以保護華人社團為業的組織,其實就是一個幫會,主要的對手是天地會。經過多次交手,天地會滅亡,蘭芳會發展壯大。
當時,東萬律面臨內憂外患,內部互相爭斗外部又有強鄰入侵,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者聯合東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帶發動武裝侵略。羅芳伯和他的夥伴,和當地人一起,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將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這塊地方有10多萬人及南北幾十公里的產金地,吸附華人數萬,土著好幾十萬,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公司成立後,羅芳伯一個個收拾了當地四分五裂的各種華人團體、商會、村寨,消滅了所有對手。這時的蘭芳公司已經擺脫了先前的幫會性質,正式以一個軍隊的面目出現了。
1776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建立了自治政府。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當時,大家推薦羅芳伯為國王,羅芳伯不同意以王相稱,後由各代表商議建立蘭芳大總制,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或"大唐客長"。但他向北京派遣使者前去朝貢時,仍然使用的是「蘭芳公司」的名義。
羅芳伯任總長19年,於1795年在西加里曼丹病逝,終年58歲。羅芳伯病故後,由江戍伯繼任其位。
蘭芳國110年歷史中,前後共有12位元首。元首的更迭,用的是一種介乎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羅香林的《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做出了這樣的結論:「清乾隆年間,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有羅芳伯者,僑居南洋婆羅洲(Borneo)西部之坤甸(Pontianak),墾闢土地,策眾采礦,並助土著蘇丹,平定禍亂,一時僑民多歸依之。東征西討,所向披靡,蘇丹知勢力不敵,因分土而治。芳伯乃為之奠都邑,定官制,修軍備,開商場,興礦冶,撫民庶,建元蘭芳,建國號曰蘭芳大總制。受推為大唐總長,蓋為一有土地、人民與組織,及完整主權之共和國焉。」基本上這就一錘定音啦,蘭芳就是共和國。這個論斷,被廣泛接納。互聯網上,如果你搜尋「已經消失的國家」,蘭芳是其中一個。
「蘭芳大總制」是於1884年被荷蘭人解散的,一共存在了107年,是婆羅洲最後一個消亡的華人公司。在此之前,1850年,當另一個華人公司大港公司與荷蘭人武裝對抗的時候,蘭芳站在了荷蘭人一邊。當時一部分敗退的大港公司的人逃往蘭芳的領地,被蘭芳當時的甲太劉阿生帶著600多壯丁堵截,繳了大港人的武器,並將首領擒獲送交荷蘭人。據說,這是因為以前與大港結下的怨——此前大港公司曾與另一個華人公司三條溝公司沖突,蘭芳的人救下80名三條溝人並將他們接到船上,不料船後來漂到大港的地盤,全部人都被殺了。
不同派別不同地域華人之間的爭斗,其實在中國大陸之時就很嚴重,到了海外內斗依然。但是,大港公司覆滅之後,蘭芳公司的日子也就不長了。劉阿生1884年病逝後,公司的人對繼任人意見不一,荷蘭人趁機宣布接管,雖然一些蘭芳的人反抗,但終歸大勢已去。
在蘭芳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始終也沒見到過當時的中國政府對他們表示過什麼。在《年冊》中,有「羅太哥初意,欲平定海疆,合為一屬,每歲朝貢本朝,如安南、暹羅稱外藩焉」的說法。有人說蘭芳曾派人去清廷請求接納,當時的乾隆並沒有接見他們,可是派了要員接見,然而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教授李金明指出,所有這些傳說都沒有史料支持。更可能的是蘭芳公司在南洋一隅的自生自滅。
聯系清廷當時對荷蘭人製造的「紅溪慘案」的言論,可以想到清政府的態度。當數萬華僑在印尼被殺的消息傳到國內,清廷的說法是「內地違旨不聽招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可見他們對中國移民的遺棄態度。實際上,在清朝的史籍上,很少見到移民的記載。官方對他們不承認也不正視,反而規定,私自出國回來的人要予以追究,使得出去的人更不敢輕易回來。
倒是高廷,這位對中國華人有親身接觸的荷蘭學者,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湧入婆羅洲西部的移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在炎熱的赤道,日復一日起早摸黑在金礦里從事一種連當地人也難以忍受的苦工……有這樣一個民族,在完全沒有祖國的戰艦、士兵或大炮支持的條件下,讓自己的人民離開美好的家園,到炎熱的熱帶和遙遠的海洋去謀生。那裡極少有同胞、祭壇和神明,有的只是陌生而敵視他們的異族人。他們並非以成千上萬的集體,以強力或全付武裝去開創自己的事業,而是一個接一個或以小組的形式前進,最勇敢的人當先鋒,每人憑借自身的力量、機智與道義自力更生。難道這不是值得稱道的勇氣以及肉體、道義上的力量嗎?」 又過了半個多世紀,到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蘭芳共和國」才真正被國人注意到。當時出了一批談「中國殖民史」的書,羅香林於1941年所著《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是其中之一。羅香林在書中考證了羅芳伯的生平與蘭芳公司的興衰,他熱烈地贊揚這個曾經存在的華人自治體是「完全主權之共和國」。羅香林寫道:「蘭芳大總制與美洲合眾國,雖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異,然其為民主國體,則無二也。」「晚近國人之言民主共和者,皆言此制遠肇於美,近行於法,而不知先民亦有是舉」。更早,梁啟超也寫有《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可以從中看到在當時中國人日益強烈的民族意識。羅芳伯大約是從那時起成為名人的。
㈦ 全球華人三大幫會是那三家
十四K
三合會
竹聯幫
「十四K」在香港佔有一席之地後,迅速擴容,1960-1990年間,十四K曾擁有20萬會員,成為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更曾被認為是「全球最大黑幫」。
三合會(英文:Triad)又稱洪門三合會,為歷史上著名的反清秘密組織,始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現在實質上的三合會已經不存在,由於很多華人黑社會組織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門三合會,因此現在一般用來泛指由華人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竹聯幫,是台灣著名也是國際性知名有組織性的廣域黑社會團體,以台灣台北為主要據點。主要活動在台灣中部以北,全島自北至南以及中、美、歐、澳皆有其據點。主要核心成員約2萬人,一般認為包含准成員與關系合夥人,總成員數高達10萬人。與四海幫、天道盟被並稱為台灣三大黑幫。
㈧ 越南統一前的華人
越南是一個位於東南亞地區的東洋半島的國家。也是一個具有四千年文獻的國家。首都河內是其國家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時曾是漢、唐等朝代的附庸國的文化、政治中心。 越南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據調查,目前在本國領土境內共有54個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以京族佔大多數,京族在越南境內佔了83%人口以上。而越南華族的居於本國人口的第四位。人口達140萬以上。越南華人分布於全國各地,人口較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堤岸)和西南部地區為最。 (一)旅越的廣府民系: 旅越華人據准確考證應該是在明末清初和民國時期就有大量來自兩廣、福建和海南的華人遷居至此。他們多數是以漢族為多,分別是中國南方的漢族的各個民系以廣府(來自廣東、廣西)、客家(來自廣東東部)和福佬(來自福建、海南和廣東東部)三個民系為主。 初時來越的華人主要是以經商方式而來往,與越南本地人交易、交換農業產品。後來又因抗拒滿洲人入主,所以有很多南方的華人到越南避難和在這里定居下來。第三次向越南遷居的華人主要是在民國時期逃避日本佬的侵略和中國當地的貧苦農民受到飢荒大鬧。 越南華人以廣府民系的華族佔大多數,他們的先祖都是來自中國兩廣。與客家、福佬兩個民系相比,廣府民系很早之前就在越南這塊土地生活。由於廣府人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族群認同意識和團結精神高的民系,故此不但在其他國家,乃至在越南各地的華僑聚居地似乎均有廣府人的『同鄉會』。廣府人的同鄉會是一個供於廣府同族人聚集議事的場所,也就是一個維護和幫助同族人的辦事處。越南廣府華人的同鄉會幾乎在各處都可見如:穗城會館、廣肇會館、廣東相濟會、廣西同鄉聯誼會等等。這些同鄉會、聯誼會更明顯地證明著廣府人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最團結的族群。 廣府華僑所*的漢語稱為粵語或稱廣府話、廣東話和白話。習慣上越南的廣府人則喜歡把粵語稱為『唐話』,這是標志著廣府人肯定自己是漢族人的強烈認同之精神。廣府人的粵語和客家人的客家方言、福佬人的閩方言相比,其內部的分歧並沒有後兩者那麼復雜,大概只有若干分支方言而已如:粵海片以廣州話為代表、四邑片以台山話為代表、高陽片以陽江話為代表、欽廉片以欽州話為代表、邕潯片以南寧話為代表、勾漏片以玉林話為代表。當初來越的廣府華僑所說的廣府話口音不一致,有的是廣州粵語口音、有的是四邑粵語口音、有的是欽州、南寧粵語口音,但後來因來自珠江三角洲的廣府僑民在越南人口激增廣州粵語自然地普及於越南的廣府社會,也使到粵語其他分支方言向廣州話靠攏。20世紀80年代中葉越南政府實行開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國家紛紛到來投資,其中外國的各樣產品也大量地進入越南市場。但值得一提的是港產的粵語連續劇,這些連續劇就是一個促使、維系越南的廣府話各分支方言靠攏廣州話的動力和紐帶,因港產的粵語連續劇的對白以廣州話為主。再說廣府話素來是中國漢語中的一種向心型的方言,廣州話在廣府方言中一向是最有『權威』的代表方言,故此無論來自廣東或廣西、香港、澳門的廣府人大部份都可以說廣州話。現今在越南大部份的廣府人所*的粵語似乎是以廣州話為主,其他粵語分支方言如:四邑話、欽州話越來越少人說了。至於保留母語這一方面而言,不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廣府人是一個保留自己的母語最成功的族群,大部份廣府人認為說自己的母語更舒暢,容易表達自己的意思。反而說普通話或其他語言廣府人卻認為沒有哪一種語言比廣府話更豐富。調查證明有84,23%廣府人認為自己的粵語比普通話(北京話)更好聽更豐富。這足證廣府人對廣府話具有強烈愛護和認同的心態。在越南雖然有些廣府家庭已經是第四、五代粵裔,但他們都能說一口非常流利的廣府話。廣府人不但熱愛自己的母語,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也是十分珍惜和愛護。對於戲劇這方面來說有63、45%廣府人認為粵劇比京劇、潮劇好聽,有85、23%廣府人認為廣東菜比川菜、潮州菜好吃,有75、57%廣府人認為廣東音樂是中華音樂的代表。所以縱使身不由己的漂泊於海外,在異國他鄉生活廣府人也不會忘記的傳統文化。越南的粵劇團比潮劇、瓊劇團有更多觀眾,廣東音樂的唱盤比潮州音樂、閩南音樂更暢銷。以婚姻方面而言,廣府人向來十分『驕傲』,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最文明的純漢民系,似乎只與同族人互相嫁娶。20世紀20年代那時還有懷著封建思想的廣府人決不準自己的兒女與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當時的客家人、福佬人在廣府人的眼裡都被視為不開化的群體。廣府人寧願與北方人通婚也不願意與客家人、福佬人結為親家。廣府人歧視客家人、福佬人,當時在海外只有廣府人與廣府人通婚。至今50、60年代才有廣府人與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現今雖然廣府、客家、福佬三個民系經仔細考究證明他們都同是漢族,但至今還有一些廣府家庭不願意與客家和福佬人通婚,尤其是客家人。廣府有俗話:『客家佔地主』,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廣府人對客家人的評價是非常低貶。廣府人認為客家男子偷懶不好顧家庭,認為客家女子善於欺負丈夫、不守婦道。這樣的思想則使到廣府人更加遠離客家人。 (二)旅越的福佬民系: 越南的福佬民系主要集中生活於越南西南部地區。他們的先祖是來自中國的福建省、海南省和廣東省的東部(潮汕地區)。與廣府人、客家人相比較福佬人的族群認同遠遠不如前兩者。越南的福佬民系一般只有地方居住的認同,即來自福建泉州、漳州一帶的福佬人就自認為『福建人』、『閩南人』,來自廣東潮汕地區的福佬人就認自己為『潮州人』、而來自雷州、海南的福佬人同樣也只有地方性的認同即雷州人、海南人。一般而言*閩方言的群體至今早已不存在族群意識與認同了。 越南的福佬民(簡稱閩人)如要和南洋一帶的福佬民系相比,越南的福佬人以來自廣東潮汕(舊稱潮州府)為多,而南洋的福佬人多數是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福州。故此越南的福佬民系所*的閩方言肯定是屬潮州地方口音的閩語俗稱『潮州話』、『潮汕話』、『潮語』,但習慣上旅越南的潮州福佬人(潮州人)都將自己所說的家鄉語言稱為『潮州話』,說潮州話者則稱『潮州人』。潮州福佬人雖然已不存在族群意識與族群認同,但他們對『潮州』這個地名的認同是十分強烈。潮州人之間的團結精神與廣府民系比起也是勢均力敵,在越南的各個潮人社團也很多『潮州會館』、『義安會館』、『潮州相濟會』等等都是潮州福佬人的一個自己人互相聯系的場所。與潮州福佬人相比,旅越的福建的福佬華僑的同鄉會、會館或聯誼會有更多如:福建二府會館、霞漳會館、金門會館、同安會館、三山會館、福安會館等會館,但由於越南的福建福佬民系的人口少,所以至今的那些同鄉會或會館有部份被越南當地政府管理,也有部份當地的廣府華人管理。因越南當地的華人以廣府人為眾。在音樂、文化這些方面似乎以潮州福佬音樂為主,潮劇團在華樂社中也是一個較有名氣的音樂團體。在越南,潮劇也很受潮州人的歡迎,尤其是越南西南部地區的潮州華人。相對的福建南音、薌劇是閩南人的傳統音樂,在越南這些福佬音樂並不受到歡迎,閩南音樂似乎只在一些神誕或廟會才能聽見的。 海南福佬民系雖然仍存在,但至今似乎很少人能說海南話了。大部份的海南人跟廣府人說廣府話,閩南人中亦有一些被廣府化也改口說廣府話了。瓊府會館是海南福佬人的同鄉聯絡的場所。現在已經改稱為『海南會館』,在該會館里的理事會還有組織一個瓊劇團來服務於每逢神誕和廟會。 (三)、旅越的客家民系: 越南的客家民系主要集中於越南南方的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區。他們的祖先主要是來自廣東的東莞、惠陽、大埔、梅縣、興寧、紫金、五華、豐順、龍川和和平等縣市。越南的客家人以東莞、惠陽的客家口音為多,雖然現今有很多語言專家認為廣東梅縣一帶的客家話是其方言的標准語,但在越南由於來自東莞、惠陽的客家僑民佔大多數,故此其方言自然變成此地的客家方言之代表。在越南的華人社會中客家人被分為兩個支系的客家即:廣府客與福佬客。廣府客的意思即來自東莞、惠陽、河源、紫金、五華、和平、龍川這一帶的客家民系,這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客話口音受到粵語的影響,客話口音聽起來有點象廣府話,故稱廣府客。而福佬客的民系主要是指:梅縣、興寧、豐順、大埔這一帶的客家人,來自這些地方的客家人所以被叫做『福佬客』或『鶴佬客』是因為他們所說的客方言口音受到潮州和閩南福佬方言的口音的影響。這些福佬客所說的客方言接近於福建閩西地區那邊的客家話。 旅越的客家人主要以葯業為生,越南大部份的中葯鋪戶似乎是由客家人開的。他們從事這個行業是由祖或父傳的,有的沒有學問、不懂文字也能當上醫師,但隨著現今的科技發展,人智得到提高,那些客家葯材鋪似乎生意滯銷,有的鋪戶倒閉轉業。這是因為人們早已對客家的一些不董文字、沒有知識的醫師有了很深的了解;一個沒有學問、沒有醫學的知識的庸醫怎能給人看病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引起很多客家人改行轉業到別的領域謀生。 現今據新資料的統計客家華人越來越少約有29萬人左右,再說,他們之中已有很多人不會說客家話了,有的改口說廣府話或潮州話,基本上只有客家的認同而已,而實質客家話早已不會說了。 崇正會館或客幫會館、客屬公會是客家人之間的一個聯系友誼、同鄉之情的場所。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都可以在此請求同鄉人的幫助。關於客家音樂這一方面來說,客家音樂在越南並不發展,具有客家特徵的音樂是客家山歌,可是很多綠越南的客家華人已經沒有人會唱和喜歡聽了,乃至是一些老前輩的客家人。反而有97%客家人認為廣東歌和廣東音樂好聽,所以無論是粵劇或廣東音樂都很受到越南的客家人的青睞。 在中國大陸廣東客家菜被列入廣東菜系的一種,在海外雖然至今仍有一些客家家庭還能烹飪客家菜,但基本上也很強烈地受到廣東菜的影響。由於客家人的祖先向來所居住的地方似乎屬於山嶺地區,故此對飲食這個方面他們並不講究。客家菜既樸素又簡單,和中國其他菜系如:廣東菜、潮州菜、四川菜或北方北京菜、天津菜相比客家菜並沒有什麼顯著的特色。所以無論在越南或是在海外各國的華僑社會中,人家幾乎只能看見廣東菜館、潮州菜館、北京菜館和四川菜館罷了,但客家菜館可說是難以找到,恐怕只能找到的客家菜館是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