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中美關系如何演變

新加坡中美關系如何演變

發布時間: 2022-12-21 13:08:08

❶ 中美關系歷史現狀未來

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另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就中美當前的關系來說,是處於一個蜜月期,但問題與沖突同樣存在。因為在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在意識形態,政治影響,經貿摩擦等方面存在問題。
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美關系取得良好開局。當前,國際形勢正處在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之中,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和深化,各種全球性挑戰明顯增多。中美無論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推動恢復世界經濟增長方面,還是在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都擁有更加廣泛的共同利益。當前中美關系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面臨重要發展機遇。兩國應該而且能夠攜手努力,共同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
記不清到底是從哪裡看到的一種觀點:所謂國家關系,主要是指政府間關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關系的某些人士:領袖人物、政府官員、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學術界人士)和新聞記者。兩國間關系越多,相互依賴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兩國關系的實際發展總是無法預測的。於是自己也開始思考中美關系的種種現象與其背後的原因。經過在網上進行的有關資料的查找,我對中美關系的現狀有了一些了解,並開始思索中美關系的未來。
從歷史記載以及當今國際政壇的風雲變幻來看,中美關系在近幾十年內的確有了飛速的發展,但總體來說,雙邊關系仍然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在這個前提下,中美關系的現狀更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姿態。那麼中美關系的現狀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我認為,中美雙方始終是一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爭的關系。
我國正處於經濟相對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我們渴望擁有一個和平的,繁榮的國際環境與經濟環境,所以我們真誠地希望能夠發展好中美關系,以展開更多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發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國處於一個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其政府更關心維護國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國現階段的對華戰略方針應該在大體上維持現狀,盡量將中國融入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軌道,同時防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
事實上,美國從來也沒有放鬆對中國的監視,震驚中外的中美撞機事件還令我記憶猶新,但更令我吃驚的是,美國事實上已經多次秘密派遣偵察機侵入我國領海上空進行間諜偵察,這些飛機利用先進的裝備,在別國的阻截機達不到的高空飛行,並偷窺我國的重大機密。那架EP-3軍事偵察機上竟然安裝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監聽設備,能夠根據監聽到的人的聲音判斷說話人的身份。據說甚至能夠分辨出是誰打的噴嚏。
以現實政治的觀點來說,不管一國的意識形態如何,只要其國家實力強大,都會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國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國也不會例外。所以從國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慮,中美之間的國家戰略是有結構性矛盾的,也就是說中美關系在合作中會有對抗,在競爭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國際體系,中國也只有在當今的國際體系下才能夠和平發展。
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中國社會內部面臨的問題才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挑戰和巨大考驗,如國內的產業升級,貧富差距,腐敗,環境,政治改革等。中國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維護國內的穩定,發展,而中共也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證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國實力的體現,中國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時兼顧長遠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有望實現。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曾說:「新加坡在短時間內從第三世界發展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國土小,人口也少,這樣的成就不算偉大,但當中國能從第三世界發展成第一世界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偉大」

❷ 中美各方面的關系變化及其分析(結合當今各項時事政治)要精析

在中美關系的未來這一問題上,第一種可能就是被一些人稱為「簡單和典型的統治地位」所代表的內容。因此,一名真正的現實派悲觀主義者會認為,假如中國的實力繼續增長,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與美國的沖突。

第二種可能性是,中美關系的未來會受一系列共同聯系在一起的多種成因的共同作用的影響。這種觀點認為,造成中美競爭的最深刻和最根本的因素很可能是現實派悲觀主義者所提出的赤裸裸的實力競爭與政治競爭。只要中美之間在意識形態和政權類型方面的差異仍然存在,中美兩國就很難達成某種互相都能接受的妥協。

最後,中美關系的未來很可能會由一些互相矛盾的趨勢彼此「抵消」以及一些能夠起到互補作用的趨勢的彼此「聚合」這兩種狀態來共同決定。

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的沖突將導致中美關系的性質繼續表現為一種有限競爭的性質。就像中美兩國現在所做的那樣,兩國將繼續進行貿易往來,並且在一些問題上進行會談與合作,但兩國仍將以深刻的不信任的態度看待對方,並為了防範今後可能會發生的對抗而採取行動謀求外交優勢和加強軍事力量。因此,在一個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所帶來的危險中航行將是華盛頓在今後的歲月中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政治挑戰之一。核心提示:當前,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正在加劇,並開始向實體經濟快速蔓延,經濟危機陰影籠罩著各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已成定局。

當前,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正在加劇,並開始向實體經濟快速蔓延,經濟危機陰影籠罩著各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已成定局。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5.0%急劇下降到2008年的3.9%,並在2009年繼續下降到3.0%,其中美、英、德、法等西方發達國家2009年經濟增長率將接近零或者負增長。

從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來看,經濟衰退跡象尤為明顯。美國商務部公布初步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GDP按年率計算下降0.3%,今年前兩個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分別增長0.9%和2.8%,這顯示出美國經濟正在陷入衰退的邊緣。9月份,美國製造業活動指數僅43.5,創下2001年10月以來最低紀錄;美國勞工部10月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失業率為6.1%,與上月持平,為2003年9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1-9月美國共減少就業人數76萬,失業率的上升直接導致了消費支出的收縮和進口量的減少。而隨著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不斷蔓延,全球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速也開始明顯放緩,法國、德國、英國、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紛紛調降本國GDP增長預估。歐元區15國2季度GDP初值同比增長1.5%,環比下降0.2%,出現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首次負增長。日本2季度GDP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出現一年來的首次萎縮。由於進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8月份出現了26年來首次月度貿易逆差,像日本這樣傳統的凈出口國家都表現出逆差,可見美國經濟放緩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影響之大。

企業家及消費者對經濟前景也非常不樂觀。據德國消費調研公司(GFK)調查顯示,德國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1.5,大大低於市場預期,這是今年以來連續第4個月下降,創2003年6月以來最低值。歐元區9月份的經濟信心指數由上月的88.5降至87.7,這是2001年末以來最低水平;日本9月份家庭消費者信心指數為31.2,為1982年以來最低。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在我國對外貿易中表現搶眼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如印度、巴西、東盟等經濟增速也從高位回落,據IMF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將繼續減速,年度增長率從2007年8%降至6.9%,並在2009年進一步減緩到6.1%,通脹壓力明顯加大。越南經濟陷入動盪。越南股市累計下跌60%,樓市下跌一半,越南盾兌美元貶值30%,8月份通脹率高達28.3%,創17年來最高水平。7月份泰國的通脹率也達9.2%,創10年來新高;拉美達到8.9%,新加坡、俄羅斯分別為6.45%和14.7%。韓國7月份PPI同比上升12.5%,創1998年以來新高。印度、菲律賓等國也出現類似的問題,通脹高企,有的貿易赤字也大幅增加。

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08年秋季報告》預測,2008年我國GDP增長率將為10.1%左右,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1.8個百分點。1-9月全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5.2%,其中出口增長22.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8個百分點。從浙江省來看,經濟增速回落的勢頭也較為明顯。一季度浙江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1.8%,上半年回落到11.4%,1-3季度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回落4.1個百分點

❸ 如何理解中美關系的演進

中國和美國兩國之前的關系是伴隨著各自的利益相互緊密聯合在一起的,但是由於各自在立場上面有所沖突,兩國之間的關系也會隨著有一定的起伏,這都是比較正常的事情

❹ 新加坡為什麼要做中國和美國的好朋友

「中美關系越好,新加坡跟雙方同時維持好關系的機會越多。」新加坡「通商中國」14日晚舉行成立10周年晚宴和今年度通商中國獎頒獎典禮。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總理李顯龍在晚宴對話會上就新加坡同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對於中美兩國能夠扮演什麼角色等問題表示。

❺ 中美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

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

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4、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

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5)新加坡中美關系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

❻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6)新加坡中美關系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❼ 20世紀70年代的中美關系是怎樣變化的

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經歷了從戰略對抗到戰略對話的歷史轉變。
史實:60年代末,中國與北越拉開距離,北越邁出調整與美國關系的步伐,中美關系迎來堅冰碎裂時刻。1970年,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1971年7月和10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兩次秘密到中國,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准備。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指導兩國關系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政府同時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中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台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兩國從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❽ 近代中美關系發展歷程演變及啟示

淺談中美關系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近代外交始於西方民族國家紛紛獨立之際,而奉行「民族國家至上」原則的外交則始於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對近代外交有著深遠的影響。從拿破崙滑鐵盧之役戰敗到維也納會議,梅特涅時代的外交奉行「歐洲協調原則」即是歐洲的保守勢力出於共同的國家利益對革命勢力的遏制而團結在一起。俾斯麥統一德國後打破了均勢外交,奉行「現實政治原則」即以國家實力及利益來制定國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所說「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中國在1840年被迫打開國門後,實際上已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是列強角逐魚肉的對象。正所謂「弱國無外交」中國在新中國建立前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獨立外交。在此要討論的是中國在1949年後外交政策的變化。建國後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也有國家利益的考量,中國實行的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即是與蘇聯結盟來對抗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1960年因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蘇修,事實證明這種純粹以意識形態外主,犧牲國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從1960—1971年中國實行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
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打破了美蘇兩極格局,形成了中美蘇三角關系。中美聯手對抗當時如日中天的蘇聯,以遏止蘇聯的擴張。這個歷史性的外交轉變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據,而改以國家利益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為對美關系的改善客觀上也促進了後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逐漸融入了國際經濟秩序。當今的中國外交政策即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一超獨霸,俄羅斯雖已雄風不在,但對世界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歐洲離國家的形成還有很長的距離,暫還不能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但歐盟一直希望聯合起來以擺脫美國的影響力。日本自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後一直在追求恢復正常國家的地位,以改變「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國際地位。而印度隨著經濟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國的地位,稱霸南亞。處理與這些國家的關系是當代中國外交的重點。
而對美關系則是重中之重。眾所周知,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二戰後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警察」角色。雖有些學者說美國正處於衰落之中,比如「911」後,伊拉克戰爭,還有目前的金融危機等,但其仍擁有無可比擬的超級實力。如何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將關繫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及復興。中國自改革開放後一直奉行「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的現實主義外交。改革開放即是中國追求國家利益的表現形式之一。同時也表明了中國願意遵守個維護現今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成為一個利益攸關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戰當今的國際經濟,政治體系。
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是「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它關繫到國家的統一與復興。因為國家實力的問題,中國尚沒有能力武力統一台灣,也承擔不起戰敗的後果。美國由冷戰時期的希望台灣成為遠東不沉的航空母艦到現在希望台灣成為亞洲民主的燈塔,美國之所以制止台灣獨立,維護「不獨」,「不武」的現狀是因為台灣獨立會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不願為台獨而冒美國可能衰落的風險。中美都是當今世界的大國,雙方都具備使對方癱瘓甚至毀滅的實力,雙方都承擔不起戰爭帶來的後果,所以說維持台海現狀乃中美妥協的產物。但中美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方面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美國自威爾遜總統以來一直奉行理想主義外交政策,威爾遜認為國際的和平只能寄希望於「集體安全」的體制。而只有民主國家之間才不會發生戰爭,如果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實行民主體制,世界將永享和平。他曾說「美國的締造是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僅是為美國人民,也是為世界人民,如不這樣,美國的榮譽將不存,實力也將消散。」這是典型的天賦命運說。威爾遜之後美國的領導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響。這也是為何美國總是說「人權」高於「主權」的原因。筆者認為人權,自由,民主理念的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但美國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時候不全是理想主義,國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國外交的基石。美國總是拿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干涉別國內政行美國霸權之實。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彼此不可分離,中國持有美國第二大的國債,有人曾說如果中國拋售美國國債,美國經濟可能崩潰。美國雖不斷指責的人權狀況,但仍和中國保持緊密的經濟關系,這是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除了經濟方面,還有朝核問題,核不擴散,恐怖主義,環保等國際問題需要與中國合作。但畢竟中美在意識形態分歧很大,出於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擔心一個強大的中國會威脅美國在東亞的區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國家利益,美處心積慮的聯合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實行遏制政策。

❾ 中美關系的歷程與現狀總結

1843?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美《望廈條約》
1856-1858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1900 八國聯軍侵華。中美《辛丑條約》。
1900前後。美對華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對華資本輸出。大大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937-1945。主要是二戰末期,中美同屬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屬於盟友關系。
1945-1949。解放戰爭時期,美實行扶蔣反共政策。與共產黨的關系是敵對的。
1949-1971。 對新中國實行鼓勵封鎖政策。
1972以後。乒乓外交,基辛格訪華,尼克松訪華,簽訂《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緩和。
1978 卡特訪華,簽訂《中美建交公報》。中美正式建交。

總結:現在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合作為主,沖突為輔。
PS:按照樓主要求的時間自己整理的,希望有幫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