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為什麼沒有炒房團
❶ 為什麼新加坡的房子這么便宜
在1947年,英國住房委員會報告說,新加坡93.8萬總人口中有72%居住在構成市中心的80平方公里內。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時,只有9%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公共住房中。今天,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建造的公寓里。住房和發展委員會(HDB)大約有100萬套公寓。
新加坡住房成功的原因有這么幾個
一,新加坡居住區經過精心設計,採用混合收入住房,每個住房都可以享受高質量的公共交通和教育,還擁有著名的新加坡小販中心,所有收入階層和種族在這里都可以聚會,社交,娛樂和用餐,共同享用美味且價格適中的食物。增強了階級的溝通,使執行政策的難度大大減少。
❷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有什麼優點
中國的房價最近幾年不斷在上升,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需要花費三代人的積蓄,才能付得起首付,而且每個月要背上幾千元的房貸,很多年輕人感到壓力非常巨大,為了降低房價,各個城市的政府都採取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希望能將房產價格控制下來,但是近幾年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由於沒有足夠的積蓄在大城市買房,只能灰溜溜的回家種田,而這其中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尤為嚴重,深圳為了穩定當地的房價,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的模式。
能更好的控制房產的價格。房價的上漲下跌非常難控制,如果受到強烈的經濟危機,很有可能導致房價出現塌方式的下跌,經濟將會一蹶不振,而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能有效的控制當地的房地產價格,堅持房住不炒,所有的市民都能安居樂業,將更多的支出用於提高生活質量,我相信中國學習新加坡的模式,也能有效的改善國內目前的狀況。
❸ 有錢人躺贏,年輕人躺平,壓制高房價的房產稅終於要來了
花了十年,中國人終於想明白:高房價下,有錢人躺贏,年輕人躺平。
成千上萬人湧入城市落地生根,掏出真金白銀買下城市蓬勃發展的價值。有資產的人搭著趨勢的電梯扶搖直上,閉眼加杠桿完成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
然而神話就是神話,這些暴富者們常常在深夜驚醒,發現手裡的財富彷彿並不真實,曾經的榮光轉身就有可能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互聯網巨頭會被反壟斷,校外教育輔導機構會被扣上煽動「雞娃」焦慮的帽子,連最依賴的樓市,也會在「房住不炒」的信仰下走向下半場。
魔幻嗎?有點兒。
但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平權。青年們的努力比貨幣還要貶值,是難以接受的現實。
為了社會公平和穩定,資源再分配在所難免。
我們知道,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和遺產稅構成了防止財富過度集中的三條防線。
高層年內4次提及房地產稅,建議新一輪改革試點在深圳、這兩個跑的最前面、政策最創新的特區進行。很顯然,房地產稅試點的力度、深度,要有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房地產稅是世界最常見的稅種之一。而我們作為超級大國,竟然沒有房地產稅,實在不可思議。大師兄認為,中國一定會出台房地產稅,時間大概率就是十四五期間。
1
對中國房地產稅的三大猜想
大師兄花一星期整理了全球徵收房地產稅的詳細情況,結合中國實際,認為有以下三點猜想:
第一,一線城市的側重點是持有期間按年徵收的房產稅,而城市則重在交易階段。
一個普遍規律是,人均GDP越高的地區,房地產稅佔GDP的比重就越高。
為什麼中國的大城市都越來越大?研究表明,中國的財政分權制度,是影響中國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省內財政分權每增加1%,省內城市集聚度就增加0.078%。(Wu, Alfred M. & Wang, Wen, 2013)
財政分權會增加地方政府對持有環節房地產稅收入依賴,直接帶來了更高的房地產稅佔比。(劉威,2018)
一線城市經濟發展程度高,意味著財政分權程度也高,對持有環節的房地產稅也將會更加依賴。
OECD國家中,全部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中,持有環節房地產稅的份額約佔一半,並且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佔比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一線城市相對來說有更多持有多套房的家庭,將會受到更為明顯的打擊,其他那些加杠桿的炒房客也要長夜無眠了,也符合「房住不炒」的要求。
以上海試點規則為例,若家庭手上擁有兩套及以上房產,即便是第一套房子免徵,從第二套房子開始徵收,征繳的份額仍不小。
如某人之前已有一套150平的住房,現又購入新一套110平的住房,均價為3萬/平,則其一年需納稅:(150 110-60*3)*30000*70%*0.4%=6720元/年。
第二,試點城市越來越多,一城一策更加明顯,甚至每個片區的政策都將各不相同。
一個普遍規律是,幾乎所有開征房地產稅的國家,都是將其作為地方稅,且地方政府對稅率的制定以及稅收的使用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每個城市的發展速度都不一樣,區位優勢也都不同,如果「一刀切」必定會造成新的不公平現象,違背初衷。
而且根據財政分權理論,地方政府能夠更有效地了解當地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提供差別化的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比如韓國首爾,一座城市就有十幾個房地產稅率。
第三,會有一系列配合房地產稅的配套政策出台。
一個普遍規律是,要建立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僅憑單一政策是無法奏效的。
海外的成功經驗顯示,除了按評估價值而非成交價值計算房地產稅之外,要有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要租售同權,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還要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建立更加透明和規范的房地產市場。
聰明的你應該能發現,「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和長效機制,是我這三大猜想的核心詞,也剛好是過去三年中國調控樓市的關鍵詞。
2
中國房地產稅會如何設計?
小師妹發現,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長到歷史長河上來看,中國早就有過房產稅徵收記錄了,而且次數還不少。
現在中國想徵收房產稅,肯定不會考慮幾千年前的那套制度了,更多是借鑒現代意義上的房產稅。
美國不僅各州的房產稅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州,不同地區房產稅也有區別。
上表是美國幾大州的房產稅稅率均值,新澤西、伊利諾伊和新罕布希爾都是稅率比較高的州,意味著下注投資時這三個州值得我們額外考慮。
一般來說,下一年的地方財政預算扣除其他各項政府收入後,就是當年需要徵收的房產稅。
為了防止房產稅徵收過高,聯邦政府還制定了稅率上限和漲幅限制,同時地方政府也需要制定自己的稅率,目前范圍在0.12%-0.3%之間。
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征房產稅的國家之一,1851年開始對商業用房和住宅用房征稅。
一開始,英國按照房地產年租金價值來收稅,作為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然而,按租金來收往往偏高,因為是一個假設房產全年出租所得出的估值,並且因為遲遲不更新稅基,極大影響了地方政府的收入。
結果,英國房地產稅被廢了!
1978年,撒切爾夫人宣布廢除對住宅徵收的房地產稅,設立新的「社區費」。因為按人徵收,也被叫做「人頭稅」,實質是一種更加落後和低效的制度。
在巨大的壓力下,英國政府頑強拖到了1994年,才恢復了住宅房地產稅制度,即現行的「社區稅」。但是,這跟原來的按價值征稅不同,而是把住宅分為八個檔,每檔適用一個固定的稅額。稅率為1%-3%。
日本
日本是從二戰以後開始徵收房地產稅的。發展至今,日本房產的稅收種類包括不動產取得類課稅、不動產保有類課稅和不動產轉讓所得類課稅,在購房、持有和變現三個階段都需要納稅。
日本的固定資產稅是繳費基準的1.4%,上限為2.1%,公寓需要再繳納管理費和修繕金。
澳大利亞
澳洲是沒有房產稅的,但在買房時需要繳付印花稅。與美國和日本對土地和房屋統一徵收不動產稅不一樣,澳大利亞對土地和房屋分別徵收土地稅以及房屋處於不同情況而產生的稅,比如房屋空置稅、住宅空置稅。
要命的是,各個州的稅率不一樣,印花稅(可理解為契稅)一般在1.2%-5.6%。除了新州,其他州是在房產過戶時支付。
澳洲的房地產市場,一開始並不像現在這么火熱,因為澳洲本身人不多,只有那固定的零星人怎麼炒房也炒不起來。
拉長維度,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那麼幾股力量無意間推高澳洲房產,申請澳洲移民的大老闆們算是一批。
早期澳洲投資移民可以直接通過買房計入資產凈值,甚至說購置房產就是獲得身份的重要一環。
於是,當華爾街之狼把華爾街那套玩法復制回中國時,中國也在把炒房這套模式移植到澳洲。狂熱的炒房團蜂擁到南太平洋,導致這2018年,澳洲維州政府宣布,要把外國人購房印花稅由3%上調至7%,以此給中資入澳潑水降溫。
你看,中國並不是沒有出口成功的商業模式的,澳洲房產就是相當有利的一大佐證。
3
「租」70年房,交70年稅
近一兩年來,坊間隱隱約約有一些聲音:中國的房地產稅草案早就出了,只是現在高層還在猶豫要不要施行。
高層背後的考量,才是真正引人深思的部分。
第一,沒有人願意看到房價跌,至少在這一層面,投資者和高層達成了共識。
房地產稅一旦徵收,可能會引發一股拋售潮。能不能止住,誰心裡都沒有底。
第二,海外房產稅和國內房產稅的核心區別在於產權歸屬。
多數征稅房產稅的國家,土地是永久產權,我們的鄰居日本,也是如此。從古至今,房地產稅在永久產權國家推行時期都遭遇過阻礙,更何況是產權只有70年的我們。
網上很多人說,現在花幾百萬買的房子,實際上只有70年的使用權,好比用幾百萬租了70年的房子,這種情況下還要交稅,實在說不過去。
暫且不說70年過後產權會怎麼樣,先考慮一個現實問題,70年到期,房子還能不能住人?翻修是不是又要一大筆錢?
經歷過90年代第一批商品房和08年金融危機的人都知道,2008年、2009年那一批的房子是不能買的,因為質量比上不足,比下不優。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也考慮到了,對於剛需人群,房地產稅幾乎沒有發揮什麼大作用。政策指揮棒擺在那,徵收房地產稅,目的是為了抑制炒房、促進社會公平。
這也意味著,我在開頭提到的暴富者們要更加清醒了,現在還在樓市的這筆多餘的錢,繼續盲目地放在樓市絕不可取。
比起升值,它們最終的歸宿應該是幫我們保值,而我們可以選擇將這些資金置換成可以傳承給後代子孫的投資品,比如具有永久產權的土地、能夠世代相傳的珠寶、可以傳承的身份……使其為家族的橫向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為縱向發展夯實物質基礎。
我想,比起討論房地產稅征不征、什麼時候開始征、怎麼征,如何把這筆投資得來的錢轉換為家族未來百年延續的基石,才是我們面對廟堂和江湖變相吹著徵收房地產稅時應該考慮的事情。
❹ 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適應中國嗎
我覺得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不適應中國,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中國家,新加坡國家是一個人口少,而且人均富裕的國家,從這個方面上看,新加坡住房發展方式就很難適應中國。
雖然現在深圳正在學習新加坡住房發展的模式,但是對於人口眾多深圳是很難適應新加坡住房發展的模式,如果適應了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會有很多在深圳沒有居住房子的人提供住房的機會。 深圳將初次學習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希望深圳在這個模式上能取得一個很好效果,解決深圳人口沒有住房問題。
❺ 為什麼發達國家不炒房
因為降低房價,抑制投機並不難,對於國外很多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的房地產市場很少有投機者。即使有,這些投機者十有八九來自中國,如加拿大、新加坡等國;更何況,他們的人民從來不會因為房價上漲而嚮往資產升值,而是希望房價能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房子在這里是「用來住的」,性質很簡單。
另一方面,在中國,住宅物業被投資物業踩在腳下。大家都很看重房子的「所有權」,把房子當做財富的象徵,權利的授予。更多的人是把房子作為「撬棍」,通過投資、投機房地產,更快地賺取更多的財富;更可笑的是,房子成了考驗愛情的利器,成了年輕人結婚的必備品,成了丈母娘考核女婿的一把鑰匙。這不僅擾亂了市場,推高了房價,也激活了很多人心中的「慾望的魔力」。
由於中國的房子責任重大,甚至不堪重負,使得房子投機泛濫,投機橫行。如果大家的觀念不改變,這種投機和炒作就不會停止,房價就很難降下來。
為什麼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其實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多了一項政策:收稅!這就使得每套房子每年都要繳納相當於總房價1%到3%的房產稅。房價漲了,交的錢就多了。所以在歐美大部分國家,房價都是穩定增長的,漲的太快了人們就擔心。
可見,對房屋征稅不僅在抑制投機方面有效,而且在穩定房價、擠出空置房、擴大出租房源方面也有效,從而降低租金,這是目前很多短期調控手段無法比擬的。李鐵說,調控的重點是「要把短期政策轉化為長期利益,才能解決房地產問題」。
那麼中國現在有必要開征房地產稅嗎?筆者認為不僅有必要,而且民眾的呼聲也很高,因為現實是中國的房子數量已經夠高了。如果從經濟學上判斷「供求關系影響物價」,中國的物價上漲是沒有理由的。最理想的結果是價格掉頭下跌。
王健林說,現在房子從供不應求變成了供過於求;潘一說,中國不缺房子,而房子的空置率驚人。有的人買幾百套房只住一套,造成資源極大浪費;施永青表示,相對於人口和未來經濟發展,三四線城市已經過度建設,很多實體商業都不好做,但房地產非常火,「灰犀牛」構成長期威脅。
他們的觀點不謀而合,說中國的房子夠多了,建議房價不要繼續漲。然而,即使房地產調控越來越嚴格,仍然難以阻擋居民和投機者的購房熱情。近日,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不少城市迎來了躁動——成都、杭州、Xi安等城市不僅迎來了數萬人搖號「搶房」的火爆場面,還陷入了「房荒」的困境。市場一度逼近火爆臨界點,逐漸吸引了各部門的采訪。
其實以上三人現在無一例外都在用腳投票。他們想擺脫房地產的束縛,與房地產徹底切割。王健林甚至宣布「萬達不是房地產企業」。有些人蒙著眼睛沖進去,卻反方向跑,這不得不發人深省。
再次,筆者認為單獨徵收房產稅是不夠的,將空置稅一並徵收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中國的房屋空置率已經位居世界第一,造成了資源的極度浪費。也助長了一部分人的投機慾望,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負擔就是空的。另外,在中國大部分城市,租售比真的很低。所以相對於裝修、買傢具這些瑣碎的步驟,他們根本不在乎房租,這也使得租房市場的房源供應有限,對於穩定房租毫無益處。
許多金融專家和經濟學家預測,只要開征房產稅和空置稅,多套房業主持有房屋的成本將急劇增加,這將迫使多套房業主要麼選擇出租,要麼出售其中的一部分。這對抑制投機炒房,控制房價,降低房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國開征房產稅,美國人的房屋擁有率很低,最可貴的是會加快房屋的居住屬性回歸,讓老百姓更在乎房子的質量,從而迫使開發商建造更高質量的房子。
人們對房屋數量的過度追求,使得很多開發商對房屋質量漠不關心。2018年以來,以碧桂園、恆大、中海等為首的大型房企。一直在加快高周轉,加快房子的開發建設。這怎麼保證房子的質量?更何況中國有句古話「慢工出細活」。
筆者認為,如果房產稅、空置稅一天不出來,這種人們買房囤房、炒房的觀念不會改變,房價的畸形上漲依然存在。而且這種不正常的高房價現象可能比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危害更大,因為在房地產市場泡沫形成的過程中,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但是在中國,房價畸高的現象會讓有房的人和沒房的人很焦慮。只有地產商是贏家,所有人都是輸家。
❻ 深圳要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這種住房模式會對樓市有何影響
深圳,一個發達的城市,是很多人嚮往的大城市。但是在深圳的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買不起房子的。他們只能租房住,而且還是要租比較偏一點的城中村住。如此貴的房價讓人望不到頭。深圳要學習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新加坡住房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所有人都有房住,有錢人可以買商品房,沒錢的人也可以買得起政策房。那麼這種住房模式對樓市有什麼影響呢?
一、樓市的價格會下降。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人們都可以不愁沒房子住了,那麼房價自然就下降了。國內的房價連年上漲,真的是讓想買房的人,年年都感嘆買不起房。特別是經濟發達的城市。深圳,這個面積雖然不是很大的城市,但是這里的房價卻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高。在這里打工的人,都不敢想買房。如果深圳學習新加坡的模式,房價自然就不會再上升了,還會下降。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總的來說,深圳要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是非常好的。這種模式會讓樓市的價格下降,讓人們不再望樓興嘆。當然,這種模式也不一定適合深圳。希望這種模式能實現,讓所有的人都有房子住,買得起房子。
❼ 新加坡推出一系列房地產降溫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些措施
新加坡發布一系列的房地產業降溫對策,這種對策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例如:政府部門提升選購住房的合同印花稅,那樣至今對新加坡的公民而言第二次選購房子住房或是永久性住房選購的合同印花稅,自這一月至今,選購的合同印花稅早已產生提高,二套房子租房合同印花稅可能產生變化,必須政府部門開展管控來促使房產公司減溫,可以讓公民針對房地產業的價錢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更強的合同印花稅和更好的更為嚴苛的借款,針對新加坡公民購房是有一定的艱難。針對個人的住房房子而言,還錢佔比的縮緊,代表著新加坡公民在還錢每月的個人貸款的過程中不可以超出月收益的佔比,那樣無論如何調空,還錢的佔比可能危害住宅的范疇。
❽ 新加坡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能成為最富有的國家
說幾個關於新加坡小知識吧
第一、新加坡的面積很小,只有724平方公里,還不如通州區面積大。由於面積太小,新加坡沒啥自然景觀,這里就是一個熱帶小島嶼,四面環海,除了聖淘沙等少數風景以外,來新加坡旅遊基本上都是看一些人文景觀。
(新加坡中學有不少中國學生,國內家長都是看中了新加坡發達的雙語教學)
第四、新加坡主要是華人構成的國家,漢語與印地語、馬來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當地華人也基本上都會講普通話,但是在工作場合英語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
當然,你會講英語也沒關系,你用漢語和當地華人交流沒有任何障礙,因此在新加坡溝通不存在任何不便。
❾ 新加坡比香港小,人口比香港多,為什麼沒有爆發住房問題
因為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比較合理,對待本國人或持有綠卡的居民都是非常便宜的。但對於外國人房價就比較高了,而且有地住宅非常地少,所以在新加坡炒房是比較困難的。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國內沒有農村,所以每一塊地都是寸土寸金。但是新加坡的社會平均工資是非常高達到1.5萬。
新加坡雖然比香港小,人口比香港多,還沒有爆發住房問題。主要是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比較好,而且還伴隨有購房津貼,最主要的是沒有公攤面積。新加坡居民的收入水平還不錯,只要有工作可以支付的起。
❿ 美國為何沒有房產剛需和炒房團 美國人傻嗎
雖然美國房價很便宜,一般城市40-60萬美元就能買一套很好的房子了,大城市100萬美元也基本拿下來了,一般的美國家庭不吃不喝8-10年也就能買一套房子了,遠比我們不吃不喝30-40年才能買房幸福的多,但他們就是不買。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國這幾年經濟並不好,美國失業還是很頻繁,工作動盪,就不會甘心在一個地方一直居住,所以這種買房落戶不適合闖盪的年輕人,再加上美國人不怎麼儲蓄,覺得看不到10年房貸的未來,所以不敢貿然去買房。
第二,房價根本不漲,買來也沒什麼卵用,在美國房價平均每年就漲5%左右,甚至在2004年之前,房價幾乎就是十幾年沒漲,這幾年中國人多了,漲的稍微快了一點,但也沒超過10%,所以炒房在美國絕對是個壞投資。還不如去買股票指數來的實惠。一大筆錢放在裡面,不產生收益,機會成本損失巨大。
第三,交易養護成本太高,美國買了房,地給你房子也是你自己養護,所以修房子、換家電都得自己出錢,而交易中的稅費怎麼也得占放款的2-3%,所以又是一大筆支出。而如果租房,這些成本都是房東來負責。
第四,房產稅,各州的稅率不一樣,從百分之零點幾到百分之2不等,反正如果乘上幾十萬的房價,一年幾千塊美金是有的了。這筆錢甚至能夠租半年你的房子。
第五,房產形勢多樣化,各式各樣的房子都有,有朋友在加拿大溫哥華,說有那種百年的長租房,沒什麼地稅,這基本跟買房差不多了,但價格是按租金走的。只有大約人民幣百萬左右。
所以,美國人並不傻,他們算來算去覺得還是租房更劃算,更省心,房子可以隨著工作走。也不想在什麼地方紮根,也不用考慮什麼上戶口的問題。即使房價很低,但美國人更願意租房,花半年的工資租一套花十年工資就能買到的房子。如果按照股票的估值算,美國的房子(不算其他成本的情況下)租售比每年生息能達到5%,市盈率20倍,相比於標普裡面有的股票股息率8%,市盈率10幾倍來說,顯然不具備投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