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相當於多少個新加坡
㈠ 新加坡有沒有遼寧省大
新加坡全國總面積才跟鐵嶺市區差不多大小,連沈陽都比不了,更別提整個遼寧省了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㈡ 新加坡面積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安徽面積最小的市,銅陵也比新加坡大,面積和繁昌縣相當
㈢ 新加坡相當於中國哪個城市大小
新加坡面積719.1平方公里,按我國「市區建成區面積」估算,約相當於上海市區781.04 平方公里。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堪稱亞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國面積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積占絕大部分,因而被稱為城市國家。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
新加坡國土面積和中國城市相比:
重慶的1/114,北京的1/23。
沈陽的1/18,成都的1/16。
天津的1/15,西安的1/13。
武漢的1/12,濟南的1/11。
廣州的1/10,南京的1/9。
上海的1/8,深圳的1/3。
香港的2/3,台北市的2.6倍。
澳門的22倍,吉林大學的120倍。
㈣ 沈陽到底有多大
沈陽市位於祖國東北,遼寧省中部,在東經122°25′至123°48′、北緯41°12′至42°17′之間。東臨撫順市和撫順縣,南與本溪市和遼陽市相連,靠近鞍山,西與台安、黑山兩縣接壤,北與彰武縣和鐵嶺市毗鄰。總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3495.4平方公里(包括原四個郊區面積)。人口為720萬。地勢以平原為主,由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市區平坦,起伏很小。
沈陽市地處亞歐大陸東岸的中緯地帶,南距渤海約140公里,東南距黃海約200公里,受海洋氣候影響,屬溫帶季風氣候;又在遼河、渾河沖積平原之上,土壤肥沃。
沈陽市是東北地區的交通樞紐,是聯結關內與東北各地的咽喉,有5條鐵路干線交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多條國際國內航空干線,可飛往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郵政通訊網經中轉可與全國和世界各地聯系。
沈陽市擁有豐富的鋼鐵、焦煤、石油、有色金屬等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為逐步把沈陽改造和建設成為開放型的、多功能的現代化的經濟中心城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沈陽市位於中朝准地台的北部邊緣。230百萬年前發生的華里西運動和195百萬年發生的印支運動,使地台升起,海水全部退出大陸,中朝准地台便和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台、南部的楊子准地台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了范圍廣大的「歐亞板塊」。以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發生的燕山運動為轉機,歐亞板塊東部邊緣由於受到太平洋板塊向下部的俯沖和擠壓,使大陸一側發生了岩石圈變形,由海洋向大陸形成了海溝——島弧——弧後盆地——山脈(遼、吉、黑東部山地)——盆地(松遼盆地)——山脈(大興安嶺)體系。到新生代,由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繼續作用,導致大陸一側岩石圈下部地幔活化對流,使大陸岩石圈形成的弧後盆地和大陸邊緣盆地分裂成日本海和下遼河裂谷。
沈陽市位於下遼河裂谷的北部,在裂谷構造形態變化較大的部位。沈陽以南,裂谷的張裂速度較大,呈「兩塹夾一壘」(即東、西兩端凹陷、中央凸起)的構造形態。沈陽以北,裂谷張裂速度較小,呈「單塹」式(僅大民屯凹陷)構造,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構造形態之間,被近東西方向的斷層所隔,沈陽市正位於這個斷層帶之上。
沈陽市處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地區。春溫回升快,日照足,風力強盛,相對濕度低,降水變率大,蒸發量大,空氣乾燥;夏熱,多陰雨,空氣濕潤;秋短,降溫快,天高氣爽;冬長,寒冷乾燥,多晴。
沈陽「夏至」太陽高度角是「冬至」的3倍,「夏至」的晝長比「冬至」多6小時零4分,「夏至」太陽輻射值是「冬至」的3倍多,候平均氣溫「夏至」比「冬至」高33度、「秋分」比「春分」高14度。
沈陽市的河流,主要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河流流向基本上是從東北向西南,西部河流是從西北向東南,總長約924.2公里。流經市區的有渾河、新開河、南運河,流經市郊及兩縣的有遼河、蒲河、養息牧河、繞陽河、秀水河、北沙河等。
沈陽市的河流,一般從11月到翌年3月上旬靠地下水補給,冬季4個月(11月—2月)徑流量一般占年徑流量的5—10%,一年約有3—4個月結冰期。由於遼、渾、太水域6—9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0%(沈陽達72%),這個時期河水上游,進入汛期,此時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70%。
沈陽市處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形成了與生物氣候帶相適應的地帶性土壤,名為淋溶褐色土帶。主導成土過程為黏化過程與生草過程,腐殖質層厚度大,含量高。淋溶褐色土全剖面為褐色,表土顯粒狀結構,表土以下結構為核粒狀或核塊狀,結構體愈往下愈大,最下層是棱塊狀結構,構造體表面有深棕色膠膜。速效磷含量較多,而氮素很少,耕地中需要施用大量氮肥。在深耕、密植和施用大量氮肥的條件下,也需要磷肥和鉀肥。這種自然土壤經幾千年來的耕種,其性狀已大為改觀,完全保存原生地帶性土壤特性的剖面很少。原生地帶性土壤偏酸,上體呈棕色,亦稱「棕壤」,宜於林木、特別是油松的生長。平原地區成土過程是草甸化過程(即腐殖質積累過程),主要土壤是草甸土,土壤中鹽基積累量較多,土壤呈中性,肥力較高,是種植業生產的主要用地。平原窪地中的沼澤地,地表積水多,濕生植被生長茂密,除腐殖化過程外,還伴有潛育化過程,某些沼澤土下層還有泥炭資源。窪地中的粘質草甸土則表現為冷漿。水稻土和菜園土是在人為作用下形成的兩類土壤,與其起源土壤相比,屬性已發生很大變化。對沈陽地區土壤形成影響較大的是成土母質,按其地質形成過程,主要有殘積物、黃土狀堆積物、河流淤積(沖積)物和風積物等。
在1754年,盛京一帶(今沈陽市)的森林還很茂密,綿延數十里。下遼河流域、養息牧河兩岸,都是水草肥美的牧場,由於人類從事經濟活動和軍事活動的破壞,到解放前夕,全市森林面積只剩16.3萬畝,森林覆被率只有1.3%。1987年,雖然森林面積恢復到47.10萬畝,但是森林覆被率仍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平原農業區森林覆被率應在10%以上,風沙區要達到20—30%,丘陵區達到40%以上),而且分布不均。由於植被被破壞,造成生態失調。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84.9萬畝,東部低山丘陵區尤為嚴重,有水土流失坡耕地32.9萬畝,占低山丘陵地區耕地面積的39.1%,每年流失表土達88—145萬噸。沈陽市的原始植被,由於遭到破壞,已無典型可考。現存植被,都是次生群落,從氣候、土壤和植物種類分析,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
沈陽市的動物,從生態動物地理角度觀察,屬古北界、東北亞界、長白山亞區及松遼平原亞區范圍,而生態地理動物群的歸屬為溫帶森林--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沈陽市的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的情況是:在山地,只有小型食肉獸類;如刺蝟、狐、貉、黃鼬、艾鼬、獾、豹貓等;在田間,松鼠、花鼠、黃鼠、鼢鼠、麝鼠及棕背鼠等佔有一定數量,在沼澤區,有黑線姬鼠、田鼠。
在歷史上,沈陽有野豬、狍、狼、豺等,因近兩百多年來森林草原迭遭破壞,現存數量已少到很難發現的程度。
鳥類,森林中的優勢種與常見種,為大山雀、沼澤山雀、黃眉鵐、戴勝、普通�和雉等;農田區,多為麻雀;家燕、金腰燕及群聚高大建築中的樓燕。
爬行類動物,較為常見的有虎斑游蛇、枕紋錦蛇、紅點錦蛇、棕黑錦蛇、蝮蛇、麻蜥和草蜥等。在兩棲類中,優勢種和常見種有蟾蜍、林蛙、青蛙、東北雨蛙、花背蟾蜍等。
沈陽市屬內陸淡水水城,淡水動物群有流水棲息地動物群、靜水棲息地動物群兩大類。流水棲息地主要是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等,還有些分支水系。這些水流不斷將營養物質、代謝廢物、動植物屍體帶走,氧氣比較充足,激流處常接近飽和狀態,適於水生動物生長。河流的上游流速大,侵蝕和搬運能力強,河床的石質為主,有固著生活的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等;河流下游流速緩慢,沉澱物質多,底質為淤泥,除魚類外,還有蚓、蚌、搖蚊幼蟲及其它水生昆蟲;在河水流速較小的中、下游或近岸處,浮游生物較多,如單細胞動物、細菌、小型無脊椎動物等。靜水棲息地是池塘、泡沼、水庫、渠壩等,水生植物較豐富,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也很多,適於魚類的生長和產卵。
不論在流水的遼渾水系或靜水水域,以體形側扁、呈紡錘狀的魚類較多,而鯉科最多,如鯉、鯽、鯿、赤眼鱔、皖、鰱、鱅、鰟鮍、翹嘴紅鮊、鮈等。野生動物,在沈陽歷史上約有200種左右,其中獸、鳥、魚3類佔150多種。大型動物有虎、豹、熊、羆、獐、梅花鹿、青羊、猞猁、麝等。珍禽飛鳥有白鸛、黑鸛、朱䴉、丹頂鶴、白鶴、鴛鴦、天鵝等,但近2、3個世紀以來,因人類從事經濟活動造成生態失調,致使野生動物的種群組成和數量發生很大變化。虎、豹、白鸛、朱䴉等已經絕跡;丹頂鶴、鷹等亦屬罕見。遼、渾等水系受到工業廢水污染,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歷史上產量較高的唇骨、雅羅魚等種類已接近消失。
沈陽市現有的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魚類等,據不完全統計,仍有200種,這是因為資源調查擴大、動物鑒定水平提高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