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保障個人住房
A.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如何做到全民擁有住房
在日前,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向大眾公開講話,講話的內容是深圳將要拋棄以往實行多年香港房地產模式,而改用新加坡的房地產模式。眾所周知,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小島國,國土面積才有719.1平方公里,而日本的國土面積還是新加坡國土面積的525倍左右。同時,新加坡的人口也很多,它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7915人左右,比日本的人口密度還要高22倍左右,但是,日本的國土面積還要比新加坡還要大。可見新加坡這一個國家是人口何其多,它的人口密度又是多麼的擁擠。
同時,為了抑制炒房者的出現,新加坡在稅收方面也實施了一些措施。比如,如果有人買房子,就要按照房子本身的價值征稅,買第一套房子新加坡公民要徵收基本稅,而買第二套房子就要在基本稅的基礎上增加12%的稅收。而其他人,比如新加坡PR、外國人、公司等在新加坡買房子要增收的稅收也不一樣,但是相同的是,他們都得被徵收更多的稅收。另外的一條措施是,一個家庭只能買一套祖屋,這個是要登記在冊的,以防他人弄虛作假。
因為以上實施的種種措施,新加坡是真正的實現了當初提出的那個計劃。同時,新加坡也因為這些措施,也很極少有炒房的情況出現,不會出現那種房價像是過山車的忽高忽低的那種情況出現。新加坡的居民們真正是實現了全民有房住的情況。
B.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樣的
近日,為了解決深圳住房問題,深圳市准備改進房地產發展模式,計劃由原來的香港模式轉為新加坡模式。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發布會上提出,將發展1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每年建設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讓60%的深圳市民都可以入住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這段演講引發了各界對深圳樓市的熱議。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夠有效解決住房短缺和住房支付的問題,加上有購屋津貼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可以負擔得起的。但是如果照搬到深圳的話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深圳非戶籍人口比例很大,人員的流動性也較強,很難按照既定的計劃來提供住房供應,所以還需要結合當地的政策來做出適時的調整。
C. 新加坡住房政策
按照新加坡政府規定,只有新加坡公民才有資格申購組屋,非新加坡公民只能從二手轉售市場以高出幾倍的價格購買;新建組屋是銷售給家庭的,未滿35歲的單身青年不可以申購;申購組屋的家庭月收入必須低於1.2萬新元,超過者只能從二手市場上購買組屋,或者是去買公寓(價格比二手組屋貴一倍以上)。
每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組屋,要買第二套的話,必須把現有的一套先賣掉。而且,下一套不可以直接跟政府買新的,只能從轉售市場買,也就是說,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對於低收入家庭購買組屋,政府則有各種政策照顧,最高可以給4萬新元的補貼。
(3)新加坡如何保障個人住房擴展閱讀
新加坡政府規定,向政府申購的新建組屋必須自住,不得用於商業經營,五年內不得轉售,否則將對當事者課以高額罰金或逮捕入獄。政府表示,任何人在買賣組屋時,必須提供翔實的資料,一旦發現虛報,將面臨高達5000新元的罰款或六個月的監禁,嚴重者兩者兼施。
另外,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穩定因素,新加坡政府擔當了新組屋的唯一出售者,它徹底掌控組屋價格定價權,可以根據經濟景氣狀況調整組屋價格,或漲或降,一般是要保持穩定的低幅增長,一手價格每年增長10%左右,二手轉售的價格波動則更大些。
D. 新加坡推出一系列房地產降溫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些措施
新加坡發布一系列的房地產業降溫對策,這種對策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例如:政府部門提升選購住房的合同印花稅,那樣至今對新加坡的公民而言第二次選購房子住房或是永久性住房選購的合同印花稅,自這一月至今,選購的合同印花稅早已產生提高,二套房子租房合同印花稅可能產生變化,必須政府部門開展管控來促使房產公司減溫,可以讓公民針對房地產業的價錢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更強的合同印花稅和更好的更為嚴苛的借款,針對新加坡公民購房是有一定的艱難。針對個人的住房房子而言,還錢佔比的縮緊,代表著新加坡公民在還錢每月的個人貸款的過程中不可以超出月收益的佔比,那樣無論如何調空,還錢的佔比可能危害住宅的范疇。
E. 新加坡買房有什麼政策嗎
按揭購房是現代生活常見的置業方式,因此貸款利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購房者的購買力。新加坡的購房貸款利率自90年代後期一路下跌,目前新加坡的平均年房貸利率僅1.4%左右,低利息的融資環境是房產投資增值的催化劑。
新加坡房產的抵押貸款市場是亞洲最成熟的貸款市場引領者,從1997年開始,貸款總值持續增長,從1990年佔GDP的8%,至1996年GDP的15%,至2006年GDP的27%,至去年2016年的46.8%,截止2017年的4月,未償付的住房貸款共達1933億新幣。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個調控利器則是對土地供給市場的控制,持續走低的貸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了房產市場,但是盡管如此,由於政府在土地供給上的管控,抑制了市場的需求。
F.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麼樣的
「新加坡住房模式」就是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少部分高收入人群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住房。
與其他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相比,「新加坡住房模式」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它源自新加坡的開國領袖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在李光耀看來,只有當國民真正擁有國家的一部分時,保衛家園和保衛國家的概念才能真正聯系起來。
(6)新加坡如何保障個人住房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全國大概有40%的人還居住在貧民窟或者是搭建的窩棚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開始實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新加坡公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向政府購買「組屋」,再通過賣掉舊組屋,換新房。
新加坡通過公積金的方式強制住房消費。新加坡1955年建立中央公積金,要求公司和員工分別向員工的中央公積金賬戶每月支付員工月收入的一定比例資金。1968年新加坡居民可以將中央公積金內的資金提取出來以支付HDB組屋的首付款、住房抵押貸款等費用。1981年中央公積金內的資金允許被提取用來購買私人住宅。
新加坡組屋市場實施封閉式管理,與私人住宅市場嚴格分離。其中新組屋市場只面向新加坡公民家庭,申請者家庭中必須有一名新加坡公民,其他家庭成員中至少有一個公民或永久居民。
G. 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您好,新加坡在社會保障方面依賴政府經營的中央公積金。中央公積金制度既是一項獨具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又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它不僅為廣大雇員提供了養老、醫療保障,而且匯集了大量民間資金,為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所需資本,還對金融體系具有強大的支撐力和影響力。中央公積金制度是適應新加坡特定的歷史情勢產生的,並隨著國情的改變而演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
中央公積金制度1955年7月建立時,是一項為全體受薪人員設立的強制性養老儲蓄基金,其主要目的是為職員提供足夠儲蓄,以便在退休後或者喪失工作能力時有所依靠。但經過40年的時間,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全面的,可以滿足人們退休、購房、醫療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
一、醫療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可分為強制醫療儲蓄、社會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三個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機構管理實施。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實行保健儲蓄、健保雙全和保健基金計劃,由政府提供一定的醫療津貼,以確保本國國民均能享有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
保健儲蓄計劃是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中主要的醫療保障計劃,1984年4月推出,並設立了會員的保健儲蓄賬戶。該計劃允許會員動用公積金的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支付會員個人或直系家庭成員的醫療費用。在保健儲蓄計劃下,公積金會員每月須把部分的公積金存進保健儲蓄賬戶。1992年,還推出自僱人員保健儲蓄計劃,它規定凡年收入在2400新元以上的自僱人員須繳納其凈收入中的固定比例的款項作為保健儲蓄。據統計,每年有超過22萬名會員動用其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支付醫療費。
健保雙全計劃是一項重病醫療保險計劃,1990年7月實施,它允許會員以公積金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投保,確保會員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療和長期住院的費用。除會員不參與此項醫療保險,每年將從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中自動扣除作為保費支出,大約有87%的公積金會員參加投保。這樣,會員可以索取每年高達2萬新元而終身不超過8萬新元的醫療費。到2006年7月,參與健保雙全計劃的人數高達275萬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6.5%,大約有9成的工作人士投保健保雙全或動用保健儲蓄支付醫療保險。
保健基金計劃是政府為貧窮的國民所設立的一項醫療基金,它是在保健儲蓄和健保雙全均無法提供保障的情況下的最後一道「安全網」。目前,該保健基金約8億新元。2001年,共有15.68萬人申請到保健基金的援助,其中99%的申請者從中受惠。
二、養老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依靠其中央公積金制度來實現,這是其社會保障模式最富有特色之處。新加坡的養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完全積累制,是通過強制儲蓄的手段來實行對職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
新加坡政府規定,雇員年滿55歲後,個人賬戶結構由普通賬戶、醫療儲蓄賬戶和特別賬戶轉變為退休賬戶和醫療儲蓄賬戶。雇員年滿60歲且在個人退休賬戶須保留一筆法定最低存款的前提下,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從1987年起,新加坡政府開始實行公積金最低存款計劃,規定會員在55歲領取公積金存款時,必須把一筆錢留在退休戶頭中,以保障晚年的生活。10年內,這筆最低存款要上調到8萬新元,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在基本生活費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使其會員在退休後的若干年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三、就業保障制度
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把鼓勵就業、扶助就業、確保就業作為基本國策,全力推進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培訓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素質,2001至2006年,新加坡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最低的年份達到2.7%。
(一)注重職業培訓
新加坡80年代初開始倡導大規模群眾性訓練計劃,對職工進行廣泛的再教育、再訓練。以設立工人基本教育課程為方式,發動各行各業以及社會團體參加這項計劃,鼓勵他們開辦各種學習和訓練班。多層次、多類別的學習、培訓形式,既保證了職業技術教育的廣泛性,也保證了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與適應性。
(二)推出職業再造計劃力促全民就業
職業再造計劃是在新加坡全國職業總會的積極推動下,於2005年3月由勞、資、政三方聯手推出的一項就業促進計劃。該計劃通過改善現有工作崗位的職業形象和工作條件來增加這些工作對新加坡人的吸引力,從而協助面臨失業威脅的新加坡人繼續受雇或重新受雇。職業再造計劃一經推出,就取得明顯的成效。2005年失業率由2004年的3.4%下降到3.2%。
四、實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制度
新加坡之所以在短短數十年內成功地解決了住房短缺問題,並且完成了住房由量到質的提升,主要歸功於新加坡以住房公積金制度和「居者有其屋」計劃為兩大支柱的福利型住房制度。
(一)政府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主導力量
新加坡政府於1960年成立了直屬國家發展部的法定機構——建屋發展局,既負責制定住宅發展規劃及房屋管理,又負責房屋建設工程、房屋出售和出租。
(二)銀行儲蓄貸款和公積金是購房資金的主要來源
「居者有其屋」計劃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銀行儲蓄貸款,二是公積金制度,其中公積金制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強制老百姓將部分收入繳交公積金,形成了大規模的人均積累,從而使政府有能力建造公共住房。政府利用部分公積金儲備,貸款給建屋發展局發展公共住房,從而使建屋局有能力大規模地進行公共住房建設。
(三)制定不同層次居民的購屋准入政策
收入低者才進入「居者有其屋」計劃,同時制定政策,依購房者的經濟收入水平層次購屋,其首付款和還款額及還款方式都有所不同,能夠適應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需要,確保他們買得起房。
(四)詳盡的配套保障政策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實行的是出售與出租並舉的模式,其中出售又分為完全市場化的私人開發商開發的公寓和建屋發展局組織建設的福利型組屋。政府是組屋住房供應的主體,不僅為符合購買組屋條件的居民提供抵押融資貸款,而且對低收入家庭在購買標准條件內的第一套組屋時除了享受規定的房屋津貼外,還可獲得額外的購屋津貼。無論是承租或是購買組屋,都有著極其嚴格的操作性很強的條件限制和完備的退出機制。
H. 新加坡是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的
● 馬寶山部長來論 小時候,我是住在後港甘榜一間亞答屋裡。我們每天從井裡打水,晚上點煤油燈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燈下吃晚飯。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記憶。 後來,我們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現在白沙浮商業城坐落的地方。我們住進一間店屋的小房間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過起碼那時候我們已經有水電供應了。 再後來,我們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間新加坡改良信託局組屋。當時,我們兩家人共用一間小小沖涼房。過後又搬到大巴窯,住進建屋發展局組屋。兩家人照樣共用一間沖涼房,不過還好廁所是分開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個房間都有浴室。 這個故事我在國會辯論政府組屋課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是個不平凡的故事,因為它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許許多多新加坡人親身經歷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國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簡陋,後來經過不斷地努力和打拚,漸漸地有能力住進更大、更好、更舒適,而且是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夠擁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國家,合理的住房對許多人來說仍是遙不可及。 過去50年來,支持我國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諾。 一是居者有其屋。這是我國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組屋住戶都擁有自己的房子,可說是世界之冠。 與其租房子給人民,使人民成為租戶,我國政府很早就決定讓人民成為屋主。只要貸款謹慎,就可視為「良性債務」。這樣一來,所有國民都可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成為國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給廣大民眾安家。跟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我們的公共住屋政策從一開始就是針對絕大部分國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組屋。我們建公共住屋不只為人民提供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為了建設一個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三是給民眾建長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項長期承諾。建屋局不但賣組屋給你,有時候還會再回頭為你翻新組屋。當然,我們得在預算充裕的情況下才能這么做。 在你晚年的時候,我們會幫你套現組屋價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購計劃,讓你既住在組屋裡,也同時有定期收入。 未來的挑戰我們在抓緊這些核心目標的同時,也須順應改變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時調整政策。展望未來,我認為我們將面對三大挑戰。 一是為首次購屋者提供住屋。過去50年,我國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國人已經從希望擁有屋子的一群,變成擁屋一族了。 如果我們要堅守對國人的承諾,讓每一個國人都擁有一份寶貴的資產,尤其得幫助年輕國人購買第一間組屋。所以,無論是購買轉售組屋的房屋津貼也好,直接購買新組屋也好,我們都已經調整政策,給予他們更多的優先權。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錯,我們會為年輕購屋者提供足夠的組屋,但是我們也必須小心,不可過量建造組屋,以免過剩組屋壓低房價,對現有的屋主造成傷害。因為購屋者一旦買了組屋就晉升為屋主了,所以確保組屋保值,符合年輕購屋者的長期利益。 二是滿足各種住房需求。要為80%的國人建屋,就意味著必須建不同類型的組屋,以滿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國人的需求。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設計簡單的普通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組屋更加多樣化,有設計普通的標准型組屋,也有像達士嶺組屋那樣設計檔次較高的組屋,還有預購組屋、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建造和銷售的組屋和執行共管公寓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 不過,多樣化的選擇也意味著價格會有所不同。購屋者必須小心選擇,要量力而為才行。 三是建組屋不可超出預算。政府建組屋需要花費國家很多財力,去年的撥款就已達到17億元。 盡管為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房屋是我們堅定的信念,但我們也必須向人民負責,因此必須確保建屋撥款得到善用。 購屋者當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貼,因為這樣就能少付一些錢。但是,這意味著對公共住屋的撥款就得增加,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教育、醫療、國防等方面的撥款。每一個國民最終都會成為購屋者、擁屋者和納稅人,我們應該對這些不同群體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
I. 新加坡是怎樣解決人民的住房問題的
住房向來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隨著近年來房價的不斷上漲,中國人民對政府房地產政策的不滿也日益加深,不管是在網路媒體上,還是在日常聊天中,對房地產現狀的批評到處可見。中國中央政府雖然出台了強硬的房地產政策來抑止壓低房價,然而見效甚微。本人認為政府現行的房地產政策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根本不能解決中國人民的住房問題。相比之下,彈丸之地的新加坡
J. 新加坡的住房條件
首先新加坡的治安非常良好,大可放心。
新加坡的房子分三等。普通大眾一般都住組屋,然後是公寓,最後是別墅。
租住組屋最便宜,通常分為普通房和主人房。主人房自帶廁所,可以淋浴。有空調,價位在600~800左右,普通房有帶空調和不帶空調的,這個租房子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選,帶空調的貴,大概600新幣左右,不帶的500~550這樣。若是和別人合租一個主人房或者帶空調的普通房都比較劃算。
其實那邊的天氣也沒像想像中那麼熱,晚上點風扇就很涼快了。
公寓的租金一般都在2000塊以上。樓下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其他的房間布局和組屋差不多。